抗战前女性职业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职业妇女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早期的职业妇女主要集中于工业、教育业和医药卫生业,就业人数少,就业范围狭窄。至20世纪20年代,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职业妇女就业门类大为增加,教育、文学、医学、商业、政府、金融等各个部门都有女性介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延续其国民革命时期的较为积极的妇女政策,并在30年代初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中正式承认了妇女从事社会职业的权利,女子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很快,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形式严峻,失业率猛增,国民党“新生活”运动和第一次“妇女回家”的争论随即拉开了序幕,对女子职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从清末到五四时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对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全面排斥,发展为有条件的支持。女性从事教育业,尤其是初等教育得到了社会较为普遍的认同,再加上政府的推动与保护、女性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低薪对男性就业意愿的排拒,使女性从事教育工作得到了很大的鼓励和发展。
     在整个民国时期,知识阶层女性所从事的社会职业中,教师业一直是从业人数最多、所占比例最大的行业。女性从教虽有优势,但是,在其职业进程中也仍然与其他行业的职业女性一样面临着性别歧视、就业机会不平等、收入低、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已婚妇女处于家庭与职业的两难选择等问题。这就严重的限制了女性从教队伍
    的扩大和向高层次发展。女性经济独立,不是单靠形式上的平等和女性自身努
    力就能完全实现的,只能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向前发展。
In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20th century, occupational women gradually took their place and later developed in the cours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transforming from the feudal society to the capital one. The early occupational women's fields mainly were in factories, educations and hospitals. Their number were small and their occupational scopes were very narrow. Up to the 20th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after the baptism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kinds of the occupational women increased greatly. Women appear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 literary , medical science , business , government departments, financial and banking institutions, and so on.
    In the early times ruled by GMT Government built in Nanjing, the positive policies about women had been put into practice during the Great Revolution in China went on, and the women's rights getting occupation admitted by the Civil Law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omulgated in the 3Oth years. So, women occupation had a better development. Following the good situation, however, the national economies became serious and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ncreased sharply as the results of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It initiated the controversies over women going back home. All these had tremendous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occup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that from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o the May 4th Movement,
    
    
    views on women had greatly changed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which switching to conditional support from absolutely excluding women from getting occupations. These women engaging in educations especially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obtained wide social approval. In addition, women engaging in educations received their great impetus with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given by the government, women's sustained efforts, men's exclude teacher's low salary.
    Till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all occupations engaged by women intellectuals, education was one field which with largest number and proportion. Although women teachers had their own advantages, they yet faced such problems women engaging in other fields faced as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un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low salary, married women's difficult choice between family and occupation, etc. These negative impacts on women hold back the increase of women teachers number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practices have pro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occupations did not depend on the equality laws and women's efforts only, but were up to the comprehensive liberation of society and nation.
引文
1、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谈社英著:《中国妇女运动通史》,文心印刷社1936年版。
    3、【日】山川丽著,高大伦、范勇译:《中国女性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4、【日】小野和子著,高大伦、范勇译:《中国妇女史1851—1958》四川出版社1987年版。
    5、【日】富士谷笃子主编:《女性学入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6、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罗苏文著:《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刘宁元主编:《中国女性史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10、林吉玲著:《20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中华妇女联合会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
    12、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商务印书馆发行1937年版。
    13、刘王立明:《中国妇女运动》,商务印书馆发行1933年版。
    14、郭汾阳:《女界旧踪》:江西教育出版社000年1月第1版。
    15、《文选》编辑组编:《历史的足迹:季洪工作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年。
    16、周叙琪:《一九一0~一九二0年代都会新妇女生活风貌》,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6年版。
    17、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8、杜学元、汤泽生、冉元辉、郭明容:《中国女子教育文粹》,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西蒙·波娃著,桑竹影、南珊译:《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0、刘咏聪:《女性与历史——中国传统观念新探》,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3年版。
    21、《中华民国社会史志》上,民国87年,国史馆编印1998年版。
    22、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中华民国25年版。
    23、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4、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25、张三郎:《五四时期的女权运动1915~1923》。
    
    
    26、顾绥人编著:(张鸿飞插画)《女性群像插画本》,上海千秋出版社1937年。
    27、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1版。
    29、张玉法、李又宁:《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30、马庚存:《中国近代妇女史》青岛出版社1995年版。
    31、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
    32、《中国教育大系—历代制度考》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3、郁慕侠:《上海鳞爪》,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34、易家钺:《妇女职业问题》,上海泰东书局1922年版。
    35、梅生:《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新文化书社1923年版。
    3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9、《辛亥革命十年间时论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
    40、《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1、秋瑾:《敬告姊妹们》,《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
    42、胡适:《胡适文存》第1集4卷,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6年版。
    43、苏青:《苏青散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4、谢冰莹:《谢冰莹文集》(上、中、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5、钟桂松:《天涯贵客——陈学昭》,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6、肖凤:《冰心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7、王增如:《丁玲自叙》,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48、卢君:《惊世骇俗才女情——庐隐的不了缘》,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
    49、赵云声主编:《中国大资本家传》5,时代文艺出版社。
    50、肖凤:《庐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51、李天纲:《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2、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民国笔记史料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53、树棻:《上海的最后旧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4、李小江:《主流与边缘》,三联书店1999年版。
    
    
    55、苏雪林:《苏雪林代表作》,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56、《上海妇女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7、《上海市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
    58、《长宁文史资料》第10辑。
    59、《徐汇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
    60、《上海文史资料》第59辑。
    61、《静安区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
    62、《卢湾史话》2
    63、陆庄:《上海小学教师生活调查》,教育编译馆,1935年版。
    64、《上海特别市教育统计》,民国17年。
    65、《上海市教育统计》,上海市教育局编,民国18、19、20、21、22年度。
    66、《全国初等教育统计》,教育部编,民国22年度。
    67、《全国中等教育统计》,教育部普通司编,民国19、20、21年度。
    68、《全国中等教育概况》,教育部普通司暨总务司第二科编制,民国17、18年度。
    69、《教育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1938年。
    70、《教育与职业》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1944年。
    71、《良友》,上海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1934年。
    72、《上海报》,1929——1939年。
    73、上海《民国日报》,1928年。
    74、《申报》,1936年。
    75、《新新新闻》,1937年。
    76、《新女性》,上海妇女问题研究会,1929——1929年。
    77、《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社,1915——1937年。
    78、《妇女杂志》,上海妇女杂志社编,1—17卷,1915—1937年。
    79、《中国妇女》,延安中国妇女社,1939——1941年。
    80、《安徽妇女》,合肥安徽妇女运动委员会编,1卷,1941年。
    81、《妇女月刊》,南京妇女月刊社,1—3卷,1941—1944年。
    82、《妇女生活》,上海妇女生活社编,3—9卷,1937—1940年。
    
    
    83、《妇女共鸣》,重庆妇女共鸣社编,1—7卷,1932—1937年。
    84、《妇女》,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1948年。
    85、《妇女文化》,南京妇女文化月刊社,1939—1948。
    86、《上海教育界》,上海教育会出版,1933—1934年。
    87、《上海县教育月刊》,上海县教育局编,1931—1935年。
    88、《上海市政府公报》,上海市政府新闻处,1927——1929年。
    89、《独立评论》,第32号。
    90、《江苏教育》,1935年。
    91、《教育法令汇编》,教育部参事处编1936年。
    92、《新青年》1915—1926年。
    93、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中等教育统计》46辑4号,卷宗号107/3。
    94、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省教育统计简表》,卷宗号45/700。
    95、教育科学研究所抄件:《二十六年度成都市初等教育统计报告表》,伪成都市政府档案51卷。
    9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编。
    97、王树槐主编:《近代中国妇女史中文资料目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5年版。
    98、王树槐编:《海内外图书馆收藏有关妇女研究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5年版。
    99、何黎萍:《试论近代中国妇女争取职业及职业平等权的斗争历程》,《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00、何黎萍:《抗战前国统区职业妇女研究状况》,《妇女研究》2003年第6期。
    101、忻平:《民国时期上海的职业妇女》,《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102、左持、罗绍志:《梦破空余烛泪残——记女教育家曾宝荪》,《湖南党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03、谢长法:《清末的留日女学生》,《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04、坦丁:《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综述》,《妇女研究》1999年第2期。
    105、张建奇:《建国前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历史演进》,《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
    106、臧健:《妇女职业角色冲突的历史回顾——关于“妇女回家”的三次论争》,《北京大学妇女问题研究会论文集》,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1990年版。
    107、吕芳上:《抗战时期的女权辩论》,《近代妇女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08、刘巨才:《新民主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初探》,《妇女研究论丛》199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