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主力军,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最新统计表明,我国已拥有境内上市公司1232家,市价总值达47204.18亿元。在所涉行业中,上市公司基本都是业界的“龙头魁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它们的行为对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然而,随着上市公司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越增越多。从早期的琼民源事件到现在的银广厦风波,以及麦科特、美尔雅、东方电子等问题相继浮出水面,证券市场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起来。然透过现象,我们发现,所有出现的问题都集中在共同的一点上,那就是盈余虚假。观察历年的年报,我们也发现,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对盈余的管理行为,“10%现象”、“0区间现象”以及“6%现象”已经构成了我国证券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财政部每年例行公事般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似乎更应该看作是一份有关虚假利润的证明书。而1999年公布的“上市公司经理人月度调查”和2003年国家会计学院所做的诚信问卷调查报告更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盈余管理之风和因此产生的虚假报表之实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尽管盈余管理问题已经逐步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并被视为是“当前我国会计界最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但由于政府及社会对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在认识上仍欠清晰,加之盈余管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目前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理想的效果。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对目前国内外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研究,并藉此展开了全文的写作。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理论阐释。盈余管理是个较新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对其的解释并无定论。在本章第一节中,作者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本文中的盈余管理概念做了重新释义,即依据信息观,认为引起投资者对信息的误解是盈余管理的一个内在特征,因此,盈余管理应该是一个既包括合法的盈余管理,即传统的盈余管理概念,也包括不合法的利润操纵的概念。并据此对盈余管理的性质和范围进行了分而述之。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都有来自理论的支撑,盈余管理也不例外。在第二节中,作者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行为科学理论三个方面对盈余管理发生的经济学根源和管理学根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二章盈余管理的环境与动机。盈余管理行为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孤立的,而是人的趋利行为和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产物。因此,盈余管理所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和参与人的行为动机是我们全面了解盈余管理的关键。本章首先对盈余管理的经济、道德和制度环境进行了剖析,并认为总体经济道德环境会对企业的盈余
    
    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根本的影响仍在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监管、注册
    会计师审计等三大制度环境。接下来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研究
    时发现,我国的盈余管理具有相当明显的机会主义特征和浓厚的形势政策色彩。
    在此基础上,我们归纳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盈余管理的六大动机。
     第三章盈余管理的手段及案例分析。盈余管理常常因为其手法的复杂多变而
    被誉为是“会计戏法”,是会计行为的“博士”阶段。为此,作者收集了大量的我
    国历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典型案例,按照会计程序发生的先后,将上市公司盈
    余管理的手段分为四个阶段:业务发生阶段、会计确认阶段、会计计量阶段和会
    计报告阶段。结合理论与实际,对其行为手段进行个案分析,以一探其秘。
     第四章盈余管理的识别和量度。投资者和监管者对公司的会计行为经常表现
    为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其根本一点就是缺乏辨明上市公司行为的能力和方法。
    这在一定程度卜催化了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繁衍。如何才能识别出上市公司的
    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如何对盈余管理的程度进行量度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章第
    一节较为详细的阐述了盈余管理的识别技术,并认为应该从财务信息分析面、公
    司行业分析面和现场调查分析等三个层面来展开对盈余管理的调查。在对盈余管
    理量度的问题卜,本章的第二节介绍了随机模型、行业模型、JOnes及其修正模型。
    边际模型等人111行之有效的模型,作者认为,Jones及其修正模型的度量效果最佳。
     第五章盈余管理的治理及政策建议。显然,投资者和监管者眼中的盈余管理
    并不是什么善类。山于它是有违信息的中立性,因而会引起投资者的决策失误,
    导致社会资源的低效配置。所以,对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必须坚决予以
    治理和控制,而非姑息的态度。作者认为对盈余管理的治理应该从盈余管理行为
    产生的温床一盈余管理的环境入手,对此,本文提出应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改善上市公司监管环境、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和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等四个方
    面的共同治理,来实现对盈余管理的控制和限制。这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冀望
    能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的治理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建议。
     山于行文仓促,作者了解的情况和收集的资料信息不甚全面,加之学识有限,
    文章中难免会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教授不吝赐教,以资笔者日后
    的学习和改进。深表谢意。
Listed companies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security market and the important support of the domestic economy.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statistics, there are 1,232 listed companies which own 4720.418 billion market value in China. Because of their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relevant industries, their acts will bring great effect to the whole industry and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more and mor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have been emerged. From the previous Qiongmingyuan Case to the current Yingguangxia event as well as Macat> Mailyard, Dongfang-china.com, many problems have been exposed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Chinese security market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and confusing. Permeating into the phenomena we can find that these problems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that is earnings falsity. Reviewing the annals in the past years, we can also find tha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is in common i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The "10
    percent phenomenon", "zero interval phenomenon" and "6 percent phenomenon" have become an unique scenery in Chinese security market. The annual "The Examining Proclamation on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promulgated by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is just a testimonial of margin falsity. "The Monthly Survey on the Managers of Listed Companies" promulgated in 1999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good faith done by the National Accounting College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ts false report have become very serious. Although the problem of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bee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some relevant persons and been regard as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that need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 in the field of accounting", the effect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is not ideal because of the faint cognition of our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on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ts economic consequence as well as its complicated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se reasons, the writer started this dissertation on the basis of his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ing status. This disser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d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heory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is a new concept and there are no definite interpretations on it. According to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is a legal but not reasonable concept. This dissertation gave a totally new explanation on it from the investor's angle: it included the leg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llegal margin manipulation on the basis of whether it would arouse the investor's misunderstanding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Doctrine, then the writer discussed its essence and scope respectively, and finally explained the economic and managing roo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t large on the aspects of Agent Theory,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and Scientific Behavior 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motivation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behavior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re not occasional and isolated but the result of people's chasing after interests and special system. So the system environment on which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exists and the motivation of participants are the key for us to understand it entirely. In this chapter the writer first analyzed the economic, moral and system environment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nsidered that the hole economic and moral environment would bring effect to enterprises' earnings management, but the radical influence is the system environm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corporate supervision and CPA auditing.
    Then the writer studied on the motiv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and found that the Chinese earnings management still had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of opportunism and policies. On this basis the writer concluded the six motivatio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at met with the situation of China, and the cases analysis. Earnings management is regarded a
引文
[1]“上市公司经理人月度调查”,《证券时报》,1999.1.8
    [2]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会计研究》,2003(1)
    [3]杨有红、肖泽忠:“中国最需要研究的问题”,《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5)
    [4]秦荣生:“财务会计新课题:盈余管理”,《当代财经》,2001(2)
    [5]对此,本人特意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1999年版)。词典对操纵的解释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控制。正当则被解释为:合理合法。由此可见,不合理但却合法的行为也应属于不正当的范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操纵经常表现为对规则的违反,因此,习惯上被狭义地用成是一个违反法规的概念。
    [6]合法与违法的界限是很微妙的。盈余管理行为与对会计行为的监管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的、互动的博弈过程。会计监管经常是针对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努力地修订、补充和完善法制,诸如收入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关联方交易准则、非货币性准则的出台无不是两者相互博弈的产物。
    [7]根据自身最大化原则,管理人员将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但公司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信息披露的边际社会效益始终大于私人边际效益,因而社会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平衡点上的信息披露量应该大于私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信息。许多信息因此而少批甚至不批。
    [8]杜兴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的畸形性及其解读”,《会计研究》,2003(2)
    [9]“监管”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regulation”,通常被译为“管制”、“规制”、“监管”、“制约”等,本文在这里对这几个概念不作任何区别,视为同一概念。
    [10]这是由政府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政府具有诺斯所说的暴力优势,可以轻易地将各种制度推行下去,也能轻易获得各种资源。因此,政府机构发起制度安排的成本较之民间机构要低。从成果考虑,政府是实施监管的最佳人选。
    [11]徐经长:《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79
    [12]卡塔琳娜.皮斯托、许成钢:“不完备法律”,《比较》,2002年版
    [13]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为国家控股,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决定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合理性、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并对企业实行政府审计与检查。
    [14]胡奕明、周智辉、郑德成:“证券市场违规主体及其行为分析”,《审计研究》,2002(3)
    [15]因此,也有人将注册会计师审计也视为是上市公司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6]前不久,国家审计署对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进行了质量抽查,结果发现有72%的审计报告存在严重失实。
    [17]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收费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价,一些地方又相继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收费标准。事实上我国审计费用一直是偏低,据1998年浙江省的一份政府文件上写到,“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国企改制的审计、评估、验资等业务,只能按现行收费标准的40-20%收取”。也就是说,现实的审计收费连收费标准规定的数字都难达到。这种情况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对很多时候的审计只能亏本经营,敷衍了事,根本不可能保证所谓的审计质量。
    
    
    [18]美国著名决策学派代表人物西蒙认为,动机指的是一个人之所以遵循某一特定行动路线或目标的原因。
    [19]沈艺峰、张俊生:“ST公司总经理离职情况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1(9)
    [20]他们形象地将会计分为三个时代:会计是技术,这是会计的学士时代:会计是艺术,这是会计的硕士时代;会计是魔术,这是会计的博士时代。
    [21]据1999年证券时报 《上市公司经理人月度调查》显示,在上市公司包装利润的具体途径中,关联交易的比例约占55.56%,成为公司实施盈余管理名副其实的第一选择,为此,财政部所制定的第一号具体会计准则就是《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其他手段依次为:巧用会计政策,比例44.44%;地方政府大力扶持,比例33.33%
    [22]据统计,1997年深、沪两市共有169家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这一数字在1998年猛升到389家,合606次之多,进行资产重组的公司比97年增长了1.3倍。
    [23]一些学者在对美国股市的系统研究时发现,美国股市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但源自媒体诱导的心理强化,还源于所谓的“庞氏骗局”(罗伯特.希勒,2001),其实质是:将后一轮投资者的投资作为投资收益支付给前一轮的投资者,通过不断抬高股价并以此来吸引新资金。其实,中国市场对这种骗局并不陌生,证券市场上经常出现的上市公司“圈钱”行为、股市过重的“投机意识”都反映了这种吸引力。
    [24]当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时,若被投资企业盈利,这种变更法权投资企业即使红利分文未得,也可以因占被投资企业盈利的份额而盈利。而税法的计税依据是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红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一方面可以增加当期利润总额,另一方面又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交纳所得税,当期利润受影响,而现金流量却无影响。
    [25]监管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26]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地方着手为地方会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如在2003年3月召开的合肥市财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将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并对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实行信用等级管理。笔者认为,经理人的诚信问题比会计人员的诚信问题来得更加紧迫,且影响更大。
    [27]1997年9月29日,前SEC主席Authur Levitt做了一次主题为“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著名演讲,他在题中给出了对“高质量”的重要解释:“能够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利用这些信息,投资人在公司的不同会计期间能够有意义地分析公司的业绩”。
    [28]转引自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2(10)
    [29]这是本人从2001年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关于“如何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沙龙活动的发言纪要(网络版)中归纳出来的。
    
    
    [1]葛家澍:“美国安然事件的经济背景分析”,《会计研究》,2003(1)
    [2]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1999(5)
    [3]夏立军、杨海斌:“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应”,《审计研究》,2002(4)
    [4]潘埮、董必荣:“虚假审计报告外部成因的制度分析”,《审计研究》,2002(2)
    [5]吴水澎、毕秀玲:“论政府对会计监管的必要性、缺陷和效果”,《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6]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会计研究》,2003(1)
    [7]刘杰:《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1999年厦门大学会计博士论文打印稿
    [8]陕西省审计学会课题组:“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效率分析”,《审计研究》,2002(2)
    [9]杜兴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的畸形性及其解读”,《会计研究》,2003(2)
    [10]王善平:“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会计研究》,2002(7)
    [11]沈艺峰、张俊生:“ST公司总经理离职情况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1(9)
    [12]贾剑锋等:“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差异”,《国研网》,2001(12)
    [13]胡奕明、周智辉、郑德成:“证券市场违规主体及其行为分析”,《审计研究》,2002(3)
    [14]林钟高、徐正刚:“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财经科学》,2002(4)
    [15]范恒森、李连三:“证券市场监管话题”,《资本市场杂志》,2002(1)
    [16]宋永新、杨蓉:“证券市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证券市场导报》,2002(7)
    [17]符浩东:“上市公司利润调控之财务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2(7)
    [18]陈志祥:“从安然事件看过去”,《资本市场杂志》,2002(2)
    [19]肖时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研究”,《投资与证券》,2001(1)
    [20]黄世忠、刘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举措,《会计研究》,2001(2)
    [21]邵以智:“谈我国股市欺诈”,《投资研究》,2001(12)
    [22]秦荣生:“财务会计新课题:盈余管理”,《当代财经》,2001(2)
    [23]张翠波:“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企业价值被低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当代财经》,2001(10)
    [24]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1(7)
    [25]蒋义宏、魏刚:“ROE是否已被操纵—关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实证研究”,《中国证券报》,1998(5.28)
    [26]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会计研究》,2001(6)
    [27]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1(4)
    [28]杨有红、肖泽忠:“中国最需要研究的问题”,《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5)
    [29]周长青、章永奎:“盈余管理测度研究综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3)
    
    
    [30]李兆熙:“我国公司治理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改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报告》,2001(10)
    [31]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2(10)
    [32]宁向东、张海文:“关于上市公司‘特别处理’作用的研究”,《会计研究》,2001(8)
    [33]吴联生:“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经济研究》,2002(4)
    [34]谢盛纹:“理性善待盈余管理”,《广西会计》,2001(9)
    [35]林长泉、张跃进、李殿富:“我国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分析”,《管理世界》,2000(3)
    [36]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1)
    [37]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3(2)
    [38]安徽省会计学会课题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会计研究》,1999(4)
    [39]张艳:“信息博弈与监管: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新视角”,《管理世界》,2002(5)
    [40]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41]蒋义宏、李树华:《证券市场会计问题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3]魏明海、谭劲松、林舒:《盈利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4]王义庄:《关于资本(股票)市场与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5]孙铮:《论证券市场管理中的会计规范》,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6]刘姝威:《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徐经长:《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赵宇龙:《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9]韩传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育自律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0]李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中国证券报等相关报刊(1997年—至今)
    [52]Arthur Levitt:“数字游戏”,《资本市场杂志》,2002(5)
    [53]Lomont: "Earnings and Expected Retur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October 1998
    [54]Paul M. Healy: "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April.1985,
    [55]Defond M.L. and J. Jianbalvo: "Debt Covenant and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7.1994
    [56]Paul E. Fisher and Robert E. Verrechia: "Reporting Bias", The Accounting Review,April 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