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互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跨国公司(MNCS,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和金融财团已成为国际资本、贸易和服务市场的重要运作者,它们的分支机构如地区总部(RHQs,Regional Headquarters)或子公司等等遍布全球。这些地区总部实际上就是活动于东道国城市的MNCs控制中心,作为一种处于高端环节的国际投资形式,地区总部可以有效管理和协调所辖区域内的子公司和办事机构,进行系统化投资和运作。
     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历史充分地证明,跨国公司通过地区总部指挥在各地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和其他的相关机构,进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并通过产业链和市场链扩展自己的经营空间。由于地区总部是一种系统化投资,可以卓有成效地整合东道国区域内所有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带动和促进东道国域内企业群体的发展,强化合理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子公司以及其他跨国公司之间的企业协作,并和东道国域外的国际战略资源形成互补,进而促进东道国城市经济环境的优化。因此,地区总部的运行和集聚,对东道国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服务于跨国公司和金融财团利益考虑的地区总部的发展,也离不开东道国城市提供的有形和无形服务作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区位支撑。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东道国城市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一系列企业、政府和中介服务的支持,尤其当地区总部规模较大、功能复杂时,会对外部的企业服务业产生较深的依赖。所以,东道国城市的各种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因素会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互动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地区总部作为一种跨国公司经济形式,它既给所在城市带来资本、技术、产品和服务,又带来经营的理念、管理方式、经营文化以及其他现实的促动。同样,东道国城市也会反作用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通过种种鼓励和支持手段,促进区域内的跨国公司发展。事实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只要它愿意将自己融入到全球化竞争之中,愿意分享外来的各种先进理念和行为刺激的收益,就必然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支持和推动这种具有超越国际意义的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只要这个国家是开放的,这个新经济形态就会进入和发展,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是这样,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是这样。这样,在东道国城市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双方具有合作的愿望和能力的前提下,就有可能形成互动,随着互动作用的加深,就有可能建立长期的关系,这种长效的互动关系一旦建立,则双方都可以从中受益。因此,当前,在全球化和金融化加速发展的复杂条件下,深入了解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互动的内生作用机制,对于中国引入和发展区域内的总部经济(Headquarters Economy),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良好的“双赢”效应形成有赖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创新力与东道国城市经济的内生集聚力的博弈均衡。本文选择“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互动”为题,就是为了探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经济主体博弈的机理,也就是如何通过东道国城市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利益选择产生国际互动。通过研究,希望能够有助于在理论上揭示它们之间的互动联系,促进建立健全引资长效机制的研究,从而推动中国进一步优化国际直接投资吸收机构,加速中国城市经济与产业升级。
     以科学发展观为研究的核心思想,在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指导下,本文试图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跨国投资前沿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相联系,以期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创新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论文共二十余万字,共分为九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全文的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互动这一重要的研究命题,对概念进行了界定,检索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研究思路,并提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按照理论溯源,介绍了理论界关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研究,进而分析了基于东道国城市视角的区位和选址以及政策研究,最后,推导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互动理论的可能研究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理论述评。
     第三章为全文提供了一个基于全球视角下的研究框架,分析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互动现象、主体和作用因子,指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互动是双方多阶段利益博弈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选择合理区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优化价值链;另一方面,东道国城市通过进一步完善软硬件环境,吸引地区总部集聚,构建总部经济。在此基础上,形成双赢模式,即: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符合东道国城市利益的选择,同时,谋求良好的区位条件进而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也是跨国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第四章剖析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东道国城市的影响,指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东道国城市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并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此加以检验。
     第五章阐述了东道国城市对经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影响,认为东道国城市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政府政策、企业战略、投融资方式等多方面内容。论文研究了这一过程的影响因子和演变路径,并在相关调查问卷基础上,进行因子分析,提出相关结论。
     第六章运用数理模型进行分析,在区分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基础上,给出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互动博弈模型解,进而指出全球战略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之根本出发点,东道国城市引资战略是吸引地区总部的重要推动力,这两者内生博弈结果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互动的根本动力。
     第七章考察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互动的国际经验,运用案例分析(以新加坡、香港、纽约、伦敦),分析了东道国城市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聚集情况,并给出相关的效度统计分析指标。
     第八章分析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中国城市的互动情况。首先通过以企业的视角进行微观层面分析,研究了在中国的中心城市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参与互动的情况;进而基于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中观层面分析,进一步剖析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我国主要中心城市的影响;最后将研究视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宏观层面加以分析,力求把握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华发展和影响的脉络。
     第九章为结束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financial consortia ar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capital, trade and services markets. Their branches as Regional Headquarters (RHQ) or subsidiaries are established around the world. These Regional Headquarters are in fact active in the host city. As a high-extremity form, RHQs play as a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control center, which can be effectively managed and coordinated by the area within the subsidiaries and offices for systematic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The fact that the RHQ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command most of the factory, offices, subsidiaries and other relevant agencies for funding, production, trade, human resourc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centralized operation can be fully prov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The RHQs promote systematic investment, which can be benefit to the host c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groups. The RHQs can also effectively integrate all the available economic resources within the host c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ost city's economy optimization. Therefore, the RHQs' operation is significantly facilitated with the host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RHQ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host city to provid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services as a global competitive edge. When the RHQs deal with business in the host city, they also need a series support from the other enterprises and intermediary service, which will make functional complexity, on the external service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e phenomen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HQs for multinationals and the host city objectively exists. RHQ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a form of the economy, will bring capital, technology, products and services as well as business concepts, management, business culture and other real impetus to the host city. Similarly, the host city will also counterproductive in the RHQs by various incentives and support measures to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 fact, almost every country and area, which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competition, are bound to share foreign advanced ideas and acts to stimulate the open proceeds. Thus, the host city and RHQs for multinationals will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by both the desire and the ability, then they will deepenthe interaction under the premise. So,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finance,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conditions, understanding of RHQs for multinationals interaction with the host city of endogenous mechanisms and improving foreign investment quality will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China.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 roles of RHQs for multinationals and the host city will have an objective mechanism within the sound of the "win-win" effect. This dissertation chose "Interaction with the host city and RHQ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the title, aiming to answer the question that how to promote the host city ability and how to inspire the interests of RHQs to take part in the interaction. This study will also try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theor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long-term mechanism to attract investment in order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and finance,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industry as well. To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ide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raw on the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in China. This paper has a total of 200,000 words and is divided into nine chapters, just as the follow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aper, which gives the main topics on the important subject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HQs for multinationals interaction with the host city. In this chapter, the definit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lso proposed.
    The second chapter is Literature Review. First,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RHQs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Second, the practice and policy studies on host city ar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location and angles. In the end of the chapter, the corresponding theory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RHQ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host economy are well organized.
    Chapter 3 provides a global perspective to the text of the study, which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ost city and the RHQ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teract each other .On one hand, a reasonable choice location for RHQ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on a global scale can optimize the value chain; On the other hand, the host city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to attract RHQs and build a headquarters economy to create the win-win approach, which includes to inspire the interests to attract RHQs for multinationals with the host country, to seek the good conditions and to gain an edge in global competit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Chapter 4, analyses the mechanisms of RHQs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bring all kinds of effect to host city, including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affect. On the basis of log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gives the accurate and reliable information.
    Chapter 5 implicate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RHQ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from the host city, which involves an extremely complex and complicated process that includes government policies, corporate strategy, investment, finance and other content. Further research papers a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factor, which are made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trails and the related questionnaires.
    Chapter6 makes the use of mathematical models with the non-cooperative game basis, which involves global strategy of the RHQs for multinationals and the host city to attract investment. In this chapter,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s of the interactions have been well analyzed.
    Chapter 7 inspects the RHQs for multinationals interaction with the host city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makes the case analysis (in the case of Singapore, Hong Kong, New York and London, and et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cases of the host country gathered to attract RHQ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author gives the results of the relevant statistical analysis.
    Chapter 8 focuses on China's interaction with the RHQs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hrough micro-level, middle-level and macro-level analysis to striving to grasp the thread of the RHQs of the affected industries.
    Chapter 9 is the summary of the transcript.
引文
1 参阅奚君羊著:《国际储备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序言。
    2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给出的数据进行转换,当前价格以2006年美元平均汇率为指标设定。
    1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参阅网址:Http://stats.unctad.org/。UNCTAD估计的这一数字,仅包括在国外企业拥有50%以上股权的公司,而未包括各种非股权联系的资产控制公司和那些通过缔结战略联盟联系在一起的公司。
    2 参阅:刘庆生.21世纪跨国公司国际投资新趋势,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第39-42页。
    3 薛求知,郑琴琴.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及扩张动因,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第52-57页。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第5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薛求知.《国际商务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部分
    3 金润圭.《全球战略: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4 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是指在总部制定的全球经营战略的框架下,从区域级层面上对区域内数个国家的总公司各项活动(生产、销售、物流、研究与开发活动、人才培养、融资)进行统筹管理和协调,并负责制定公司区域性经营战略的组织形式。
    5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分析,从2002年1月到2003年3月,已有829例跨国公司建立或转移公司总部,涉及52个国家,其中31个为发展中国家。
    6 调查发现,在跨国公司的职能配置和区位选择中,生产和市场销售仍然是跨国公司FDI的重要考虑因素(过去,跨国公司从事国际化经营,实质就是选择有利的区域环境在当地建立生产性分支机构,开拓新的国际市场)。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研发、物流支持等职能也开始转移,并成为推动跨国公司FDI的因素之一。
    7 上海社科院2005年经济形势预测课题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竞相迁入京沪”,转引自新浪财经网站
    1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公司总部的全球市场形成》,2003年
    2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公司总部的全球市场形成》,2003年
    3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在2003年专项报告中指出,在跨国公司的国际职能配置和业务区位分布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一定差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生产职能逐渐转移,主要承担研究开发、区域总部和物流支持型等职能。
    4 这些活动具体包括:生产、销售、物流、研究与开发活动、人才培养、融资。
    1 薛求知、任胜钢.跨国公司理论新进展:基于区位与集群的视角,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
    1 参阅:任胜钢.产业集群:跨国公司的视角,学术月刊,2004年9期
    2 跨国公司投资报告数据库,转引自:http://info.news.hc360.com/HTML/001/002/003/011/69910.htm
    1 谢康.《超越国界:全球化中的跨国公司》,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2 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载世界经济学会编《世界经济与中国: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 参见吴仪在2005年“国际投资论坛”上发表题为“鼓励跨国投资,扩大互利合作”的演讲,转引自新浪财经,网址:www.sina.com
    4 唐勇.《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纬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5 以上这些数据均不含跨国公司在港澳台设立企业分支机构数据
    1 美国《财富》杂志网址:ww.Fortune.com
    2 一个重要的趋势是,从建立简单的生产单位到设立地区管理中心。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地区总部,挟资金优势网罗本地优秀人才,面向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开展地区管理。
    3 谢康.《跨国公司与当代中国》[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1 徐奎松.“跨国公司带来‘鲇鱼’效应”,引自中国商报网站http://www.cb-h.com
    2 张锐.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距离有多远?.沪港经济,2002年第8期
    3 斯托普福德,顾信文.关于跨国公司的再思考.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
    4 陈聚祉.社会积累结构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期
    5 达奇.储祥银在跨国公司和中国国际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国际贸易问题,1993年第10期
    1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研究定位不同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弘、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博士、英国道丰国际集团执行董事亚太区总裁、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等人的“总部经济”见解。本研究强调互动,是因为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必须充分考虑跨国公司和东道国城市双方的利益决策机理。研究表明,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有其内生因素作用,这包括生命周期、市场战略、组织整合等,因此,基于东道国城市视角的研究作为外生要素研究必须和跨国公司企业战略研究相结合。
    2 潘莉,孙键.论外国直接投资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经贸探索,1999年第5期
    3 刘跃生.《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利用外资》,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
    1 跨国公司,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起初,人们把跨国公司称为多国公司。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在拟订《跨国公司行为守则》时所下的定义为大多数国家接受,本文对此作了引申。
    2 薛求知,关涛.跨国公司R&D国际化演变的生命周期,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3 联合国贸发会1993年称营业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为跨国公司。
    1 中国商务部,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2003年6月10日
    2 南开大学的任永菊,张岩贵认为:①投资性公司表现出很强的决策作用,而其协调功能却表现不足;②投资性公司可以采取独资或与中国投资性合资的组织形式;③投资性公司从事的是直接投资。
    3 包括投资经营决策,市场营销服务,资金动作与财务管理,技术支持和研究开发,信息服务,员工培训与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详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2002年7月20日,http://www.fid.org.cn。
    4 参阅任永菊,《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2页
    5 董有德.专有资产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获益效应,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1 参阅任永菊,张岩贵.外国直接投资与金融深化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第5期,第24-33页。任永菊,《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退秦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用品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3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假设去看待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其本意在于借鉴现存的、明确的、有效的和公认的理论要点和确定规则,去面对可供参照的城市体系,再加以深度的、逻辑的、符合理性的开拓,从而将那些“概念边缘模糊、理论内涵混沌、无法观控定量、不能宏观预测”的重大命题,推进到一个更新的层次。
    1 所谓经济要素流动,是指由任何组织独立创造的知识、信息、资金等流体与其他组织相互作用、交换,以扩散、积累或分享资源。
    2 “互动”最初来自于物理学,主要是指电子相互作用:基本颗粒和物体相互影响的四种基本方式。可分为强弱电磁和引力的。后来“互动”一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诸多领域。现代英汉词典interaction[IntEr5AkF(E)n]n.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interaction[7intEr5AkFEn]n.(1)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航空】干扰interaction of electrons【物】电子的相互作用international词性变化 美国传统词典[双解]interaction AHD:[1n”t…r-2k“sh…n] (名词) (1)The act or process of interacting.相互作用行为或过程 (2) The state of undergoing interaction.进行相互作用的状态 (3) Physics Any of four fundamental ways in which elementary particles and bodies can influence each other, classified as strong, weak, electromagnetic, and gravitational.
    3 房敏,钟耿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发展对主权国家的影响.特区经济,2005年第10期
    4 孙维炎.研究理论探索实践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国际贸易问题,1988年第3期
    5 刘勇,李巧静,孙潇.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区经济,2005年第5期
    6 邱立成.论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内部化.南开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7 于培伟,李莉.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研讨会侧记.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1期
    1 孙蛟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指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理论是跨国公司理论的一个分支,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组成:地区总部战略、地区总部生命周期和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参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页
    1 任永菊,张岩贵.外国直接投资与金融深化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第5期,第:24-33页;任永菊,《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 他把全球看作一个四面体,其中有四个战略重点地区——美、日、欧形成的三角合一地区加上一个发展中地区——以及这些地区之外的数十个其它边缘国家。他认为跨国公司要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在上述各地方建立跨地区公司,这些跨地区公司再联合本地公司组成地区总部,进而与四面体中重要地区中的其它地区相互影响和对话即可。
    3 任永菊,《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 为了说明设立地区总部的合理性,Schütte建立了地区总部的I-R模型。他认为“从概念上来讲,当跨国公司在该地区协调其经营压力超过当地反应压力时,建立地区总部就是合理的”。这意味着“地区一体化的利益一定超过地区总部作为额外的组织单位以及层级水平的成本,特别是与国内单位相对独立所造成的损失相联系的成本。”在该模型的基础上,他还讨论了地区总部的作用及其经理人选的问题,并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把地区总部分成三种类型——垂直型、水平型和虚拟型。
    5 Schütte认为其研究动机基于两种趋势:①内部化以及大型的、多样化投资的跨国公司总部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向全球战略和更集中化组织的战略和组织转移的结果。②环境、政治力量、特别是由偏好贸易和投资体制而捆绑在一起的各国集团的地理区创造所引起的趋势。这两个趋势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地区总部,因为它是“在一个给定的地理区内,涉及并卷入到跨国公司的一体化和协调活动中组织单位,并且代表了地区与总部之间的联系。”
    1 研究结果表明:①“尽管跨国公司经理们在谈论地区一体化,但是,总体上来讲,地区总部的作用并没有增加”;②“不管是全球一体化的管理继承性(Administrative Heritage),还是多国内分散,日、美跨国公司都在试图冲破以差异化资源管理方式的单一的组织模式”,以作为增加本公司柔性的方式;③“对美、日跨国公司的地区挑战不仅是协调活动,而且是鉴别和转移技术诀窍”。
    2 Ho从地区总部的角度解释了影响有关地区功能的各种因素,以及由地区总部的建立而引起的聚集效应相对于新市场和生产场所的竞争性拉力所创造的惯性。他认为地区功能与“地区总部”相联系的观点是人们对地区功能最普遍的解释。而地区总部具有管理功能与经营功能,它们各自可以以独立的组织存在。反过来,这两种类型的结构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地区功能,每一种功能都有其当地化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就是形成地区功能区位的力量,它们包括接近公司分支机构、市场进入、航空递送(Air Delivery)产业的特定动态学以及在线信息服务等。
    3 原文为“regional office”,按照一般译法应该译成“地区办事处”。但是根据原文中上、下文的含义应该译成“地区总部”。
    1 王建新.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进入的问题和对策,经济评论,2003年11期,第52-56页
    2 王悦.北京物价,2003年11期,第45-47页
    1 陈兆中和张谦.上海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进入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第4-8页
    2 郑拴虎和北京工商局外资处.投资北京,2004年第5期,第12-19页
    3 赵先进.上海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进入的机遇与挑战,上海企业,2004年第5期,第189-191页
    4 崔伟利.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现状与问题,生产力研究,2003年5期,第189-191页
    5 胡浩.上海吸引跨图公司设立地区总部进入的方法,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8期,第45-49页
    6 根据作者在“CBD总部经济与区域发展论坛”上发言实录整理
    7 根据作者在“CBD总部经济与区域发展论坛”上发言实录整理
    8 http://www.zgzbjj.com/lldt/40.htm
    9 赵宏.《总部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6页
    1 金润圭、查贵勇、王浩.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上海经济发展,国际商务研究,2005年第4期第14-19页
    2 参阅:任永菊,张岩贵.外国直接投资与金融深化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第5期,第24-33页。转引自:任永菊,《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 孙蛟、薛求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生命周期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第96~102页
    4 王志乐.2003、2004、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历年版:参阅:跨国企业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已成为主流趋势,转引自:http://www.people.com.cn/GB/54918/55139/5043076.html
    1 参阅:王浩.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国际金融中心互动研究,上海金融,2005年7期,第33-37页
    1 王建新.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进入的问题和对策,经济评论,2003年11期,第52-56页
    2 赵宏.《总部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9-51页
    3 关于双重互动链分析框架研究的早期成果发表在《上海金融》。参阅:王浩,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国际金融中心互动研究--兼论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的吸引力营造,上海金融,2005年7期,第33-37页
    1 模型形状类似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故谓之为“新钻石”模型。
    2 同类的成果还有赵弘(2004)、任永菊(2006)、孙蛟(2006)等人的研究,参阅:赵宏,《总部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任永菊,《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5-1;孙蛟,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24页
    1 地区总部设立需要考虑产业集聚与城市定位因素。事实上,区域城市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企业、产业等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均衡的过程。这一相对均衡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集中——集中后的小分散——大分散后的小集中;而在城市规模等级增长率上表现为首位城市优先增长——地方中心或者大中城市优先增长。这种城市增长率与外来资本的关系表现为:城市内的创新网络和根植性又为群内企业相互学习创造了条件。参阅:伍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规划》2002.7期
    1 Williams, C.R. (1967) "Regional Management Oversea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Yol.45, No.1, pp. 87-91.
    2 Parks, F.H. (1969) "Survival of the European headquarter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47, No2, pp. 79-84.
    3 Dymza, W. (1972) , The Multi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McGraw Hill Books, New York.
    4 Business International (1989) Managing Today's International Company: The New Role of Headquarters, Business Internationat Report, New York.
    5 Morrison, A.J. and K. Roth (1992), "The regional solution: an alternative to globalizati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Vol. 1, no. 2, pp. 37-55.
    6 Bartlett, B.A. and S. Ghoshal (1989)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7 Aoki, A. and D. Tachiki (1992) "Overseas Japanese business operations: the emerging role of regional headquarters, "RIM Pacific Business and Industries, pp. 29-39.
    8 Williams, C.R"Regional Management Oversea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45, No.1, pp. 87-91.
    9 Hedlund, G. (1986) "The hypermodern MNC - a heterarchy? "HR Management, 1986, Vol. 25, No.1, pp. 9-35
    1 De Koning, A., P. Verdin & P. Williamson , So you integrate Europe, EMJournal, 15(3), pp. 252-265.
    2 Yasumuro, K. (1992) Global Keiei-ron (Global Management Theory), Chikura Shobo, Tokyo (in Japanese)
    3 Mori, T , RHeadquarters of Japanese MNCs in Singapore, Business_Research, Vol. 888_pp. 74-82.
    4 Mori认为,地区组织成为地区总部的条件是完成决策功能和一体化/协调功能,跨国公司应该对其地区总部的区位敏感,以使地区总部能够获取该地区的内在知识;如果跨国公司对吸收当地内在知识比较敏感,那么应该提升一些当地雇员进入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对某个地区总部获得的地区性知识在总部与各个地区总部,以及各个地区总部之间进行交流。
    5 郑京淑.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职能与亚洲地区总部的区位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6 李健.跨国公司在华地区总部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馆藏号:Y790589
    1 Morrison, Alan, Ricks, David, & Roth, Kendall (1991) ."Globalization versus regionalization: Which way forthe multinational?",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3) , pp.17-29.
    1 资料来源:日本高桥浩夫著,全球经营的组织战略,[N]同文馆,1992年
    2 Aoki, A. and D. Tachiki (1992) "Overseas Japanese business operations: the emerging role of regional headquarters, "RIM Pacific Business and Industries, pp. 29-39.
    3 Yasumuro, K. (1992) Global Keiei-ron (Global Manasement Theory) , Chikura Shobo, Tokyo (in Japanese)
    4 Mori, T (1998) "Regional Headquarters of Japanese MNCs in Singapore, "Business_Research, Vol. 888_pp. 74-82. (in Japanese)
    5 Working Paper No. 141, February 2002, Internet:http://www.hhs.se/eijs
    1 Lehrer, M. and K. Asakawa (1999), Unbundling European operations: regional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flexibility in American and Japanese MNCs,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34(3), pp. 267-286.
    2 Sullivan建立模型的三个理论基础是:①Pascale(1977)提出的描绘公司规范结构相对于非规范次要结构的合称为业务的“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②Doz(1986)的一般全球战略的协调和控制任务揭示了跨国公司的组织特性;③环境不确定性与内部独立性丰富了跨国公司组织的解释。他所构建的模型包括纵坐标表示的自变量一战略类型、不确定性、独立变量等;横坐标表示的因变量一集中化、规范化、文化、管理转移等。
    1 参见Porter,《国家竞争优势》,自由出版社,1998年版,第579页
    2 Lasserre, P. and Schutte, H. (1999), Strategies for Asia Pacific: Beyond the Crisis (Macmillan, South Yarra)
    3 具体说来,Lasserre认为地区总部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即地区总部在整个地区业务发展的始终都在发挥其作用。②具有动态性。即随着地区总部在某个地区经验的多少,其作用都在不断变化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③相对稳定性,即在某段时期内,地区总部着重于某种类型的作用,比如,某个公司刚刚进入某个国家,地区总部主要起着侦查作用。④战略性,即地区总部在哪个时期发挥哪个方面的作用都和整个公司的竞争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孤立行事的。⑤重迭性,即各种类型的作用形式并不是在各个时期严格区分的,它们在时期转化时,有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用形式同时发挥作用,直到转化完成后,某种作用形式占据统治地位为止。
    1 Lehrer, M. and K. Asakawa (2003) "Managing intersecting R&D social communities: A comparative 4tudy of European knowledge incubators in Japanese and American firms"Organization Studies Vol. 24. No. 5:pp771-792.
    1 王志乐,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参阅:跨国企业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已成为主流趋势,转引自:http://www.people.com.cn/GB/54918/55139/5043076.html
    1 从组织结构、作用、战略等角度来看,垂直型地区总部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层级关系明显,即公司总部属于第一层次,地区总部属于第二层次,各个子公司属于第三层次;其二,整个结构呈大金字塔型,其内部含有N个小金字塔,即公司总部处于塔尖,各个子公司处于塔底,构成了大的金字塔,而地区总部处于塔尖,其所属子公司处于塔底,构成了小的金字塔;其三,各纵向联系多于横向联系,即各个层级之间纵向联系占主导地位,同级之间的横向联系相当少;其四,地区总部主要发挥决策作用;其五,全球化战略居主导地位,而当地反应居次要地位(任永菊,2004)。
    2 从组织结构、作用、战略等角度来看,水平型地区总部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层级关系不明显;其二,各个东道国城市国内业务单位的横向联系增多;其三,地区总部与其所属各个位于东道国城市的业务单位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依赖于信息,而不是层级关系;其四,地区总部主要起到一种协调的作用;其五,当地反应占主导地位,而全球化战略则居次要地位
    3 王志乐.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5页
    1 任永菊,《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 庄峻认为正是由于上述独特功能,“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财团将其总部设立或迁入中国,它们的设立或迁入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亚太地区的经济主导地位;可以更为迅速和有效地获取国际高新技术并加以消化,改进创新,推动我国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能够更有效地补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资金缺口,形成规模经济,强化网络效益;能够迅速促成引入地区开发服务经济,促进经济转型。
    3 陶婷芳通过回顾跨国公司来沪投资、设立投资性公司、建立中国总部或集团总部的有关情况,认为“跨国公司来沪的投资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对上海在吸引地区总部方面存在的优势、弱势、机遇、挑战等做出具体分析。
    4 浦东吸引地区总部的前景看好,可以通过转化一批、分设一批、吸引一批、发展一批的方式聚集地区总部。而实现这些前景必须运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传输等各方面在内的相关策略。
    5 陈兆中和张谦.上海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进入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第4-8页
    6 赵先进.上海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进入的机遇与挑战,上海企业,2004年第5期,第189-191页
    1 郑京淑把地区总部的主要职能分为4种,即控股公司制(Holding Company)职能;经营参谋(Staff)职能;综合调整职能;地区内发展新事业的推动主体。从上述职能的性质来讲,它们“属于业务职能,一般包括经营战略、计划、管理、人事、劳务,财务、会计,法务,宣传、广告,调查等内容,而且这些业务活动主要在事务所内开展。”因此,“从区位选择上看,它同工厂(生产职能)、营业所(销售职能)、研究所(研究与开发职能)的区位截然不同,具有独特的区位要求和区位特点。”总之,“信息因素、外部经济因素、人员流动与业务交流型基础设施因素、地区中心性因素以及写字楼的供应等因素,是影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主要因素。”
    2 http://www.zgzbjj.com/lldt/40.htm
    3 赵宏.《总部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6页
    4 金润圭、查贵勇、王浩.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上海经济发展,国际商务研究,2005年第4期第14-19页
    5 孙蛟、薛求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生命周期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第96~102页
    1 孙蛟、薛求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生命周期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第96~102页
    2 他们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中国的现状做阐述,并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理论进行综述。随后即提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生命周期理论并进行讨论,对不同生命阶段内地区总部的角色进行分析,最后建立扩展地区总部生命周期模型,对地区总部职能、角色和地区总部生命周期之间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并辅以案例加以说明。
    1 在研究跨国公司投资行为的区位选择理论中,优惠政策被认为是能够显著影响投资的因素,因此,在各种外资政策中,财政优惠在20世纪90年代利用得最为广泛。
    2 为了清楚计算优惠措施是否具有经济效率,必须要进行准确的成本效率(Cost—Effectiveness)估价。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精确的方法能够进行这种估算。
    1 参阅: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马宇在国际先驱导报发表的文章,2005年12月;转移自:Caefi.mofcom.gov.cn/aarticle/cz/b/200609/
    2 Michael J. Enright, "Responses to Globalization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Multin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Asia-Pacific, "LAEBA Proceedings (Washington, DC: The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2003).
    1 随着产业活动从北美和欧洲转向亚洲,问题也随之转移到亚洲。其中“锁定”(lock-in)概念和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重要的概念。关于地方化的产业集群失去活力的效应称为锁定效应,格拉伯赫把它分为功能性锁定(functional lock-ins)、认知锁定(cognitive lock-ins)和政治锁定(political lock-ins).事实上,环境的变化比产业变化要慢得多,当内部的产业结构已经消失的时候,僵化的环境可能还会存在。
    2 学者们业已证明,正规与非正规知识(类似于显性知识与性知识)对形成经济竞争力的作用不同,空间集聚在提供包括隐性知识在内的“非正规资产”(informally-constituted assets)中有独特意义。此外,学者们还探讨了集聚条件以及企业和R&D机构的关系等问题。如美国学者Allen J.Scott(1983)对空间集聚的条件、以及小企业同R&D机构建立联系的动机等进行了研究。学者们也分析了空间集聚对降低交易成本的影响。如丹麦学者Peter Maskell和Allan C.Malmberg认为,空间集聚有利于不同主体间的直接交流隐性知识,使隐性知识得以完好地交流和保存。
    1 这些国家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但同时较不发达国家当地公司可能没有能力对外资的进入作出强有力的反应。于是当地公司通过签署防御性协议或与其他外国公司合营以改善当地公司的竞争力或者呼吁政府提供某种形式的支持或者干脆退出该领域。因此,当地公司作出的反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所可能带来的利益均取决于市场的初始条件,以及跨国公司进入和存在对集中和竞争的影响程度。
    2 宋凌燕,论跨国公司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互动,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6期
    1 当然,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及适应条件,还待以后实例研究进一步证实。
    2 而且金融因素不仅仅包括税收优惠,还包括货币稳定性、办公室租金、旅行成本等等多个方面。
    3 任永菊.《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5-1
    1 Bartlett, Christopher & Ghoshal, Sumantra. (1989).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 Bartlett, Christopher & Ghoshal, Sumantra (2000).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Text and Readings, 3r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Irwin).
    1 张成海.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跨国投资看似简单,实际上综合着相互交错的多种关系系统。由于现代管理制度下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公司的空间组织既包含不同组分之间的组织关系系统,即管理上的等级系统,也包括所有权关系等级系统。不同组分间可以是一国之内,也可以是多国之间的空间关联。此外,公司不同组分之间以及公司各组分与外部组织机构(个体)之间还具有一定的生产和市场联系。
    3 转引自: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第24页。
    4 Arrow K, 1962,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29, No. 3, 155-173。
    5 这些技术知识是企业地理位置距离的函数,只有在空间上扎堆的企业才能获得,而一旦离开集群就会丧失。原因是技术的时效性,正式、非正式交流缺失,以及高级人才的稀少。
    1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284页
    2 张成海,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01-01
    3 “地理距离、可达性、集聚和外部性对经济流具有强大影响,学习和创新及其互动经常在区域内出现(Howells,1996)。这样,知识的产生和对知识的学习都具有地方性的特征,不仅基于地方的文化和技术传统的隐性知识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同时对显性知识的学习也受制于地方特定环境。
    4 BjΦrn T. Asheimand Philip Cooke, Local Learning and InteractiveInnovation Networks in a Global Economy, in Edward J. Malecki and Paivi Oinas edited, Making Connection: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regional economic change, pp. 151-152, Ashgate, Aldershot, 1998
    1 郑京淑,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职能与亚洲地区总部的区位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2,(1),经作者整理
    1 地区总部在自身创造大量产值和税收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带动所在地区产业发展。
    2 引自:http://www.taxchina.cn/StatuteLib_statuteDetail.asp?StatuteId=505511
    1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使得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禀赋差异和取得成本差异很大。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成本低,常规资源稀缺成本高;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成本低;战略资源稀缺成本高。如果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价格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最具优势的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通过总部经济所具有的资源重构和组合效应,可以带动其所在城市和区域间资源的互流和互补,优化区域内产业布局和提高区域生产力。
    2 恩莱特著,增宪冠译:《香港优势》,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P62。
    3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所在的区域,知识型服务业往往都比较发达,形成为制造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
    1 资料来源:http://house.sohu.com/newshtml/237226.html, 2006年09月07日
    1 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这种服务业FDI对东道国就业数量的影响方式来看,既有“就业创造效应”,即FDI流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东道国的就业数量;也有“就业替代效应”,即在一定情况下FDI流入可能导致东道国就业数量的减少。
    2 薛敬孝、韩燕.服务业FDI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 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建立在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为了使其技术、设备能够有效运转和经营方针能有效贯彻,跨国公司就必须在东道国培养掌握其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它们都有一整套成熟的员工培训计划,通过这种培训,帮助东道国的就业人员快速提高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
    4 当这些人才在企业之间流动的时候,这种培训和人力资本开发的成果就会“外溢”,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力资源进步。跨国公司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并因此开发出能保持其竞争优势的复杂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这些技术与管理技能所需的知识通过人力资源不断地被积累、改进和创新,使跨国公司持有不断升级的竞争优势。这种建立在高素质人力资源基础上的动态竞争优势由于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结合在一起,不容易被模仿和通过书本、资料、操作手册等“硬件”被转让,这是跨国公司保持其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正因为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在设备和技术上,因此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项目要有效地运转,必定要和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
    1 Hymer S.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the law of uneven development. In: Bhagwati J. Economics and world order from the 1970s to the 1990s. Collier: WacMillan, pp113~140.
    2 Sassen S.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London: Pine Forge press. 1994
    3 从根本上看,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增加税后利润。其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税收和关税上存在国与国之间差异,多元的汇率体制,东道国在汇出利润方面的限制,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显然,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手段,从东道国中转移出利润,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引进FDI的利益减少了。对东道国政府而言,损失了税收收人;而对本地股东和工人来说,同样有利益损害问题;前者丧失了部分合法利润,而后者则可能波击到工资增长受阻等一系列问题。
    4 Scott A & Soja E. Los Angeles: the capital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 Space, 1986, 4:pp201~216
    1 转移价格又称转移定价、调拨价格、内部价格等,是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商品、技术、劳务、资金等内部交易相互约定的一种价格。
    2 以我国为例,据国家税务总局的不完全估计,在华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有60%的企业存在利用转移价格等其他手段逃避税收。这种现象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大量进入中国后,肯定还会有所增加。
    3 根据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关结果,按销售收入统计,外资企业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0%的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4个行业:占30%—50%的行业有仪器仪表业、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等4个行业;占20%—30%的行业有木材加工等7个行业。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外资进入比例最为严重,该市场80%以上的份额都被摩托罗拉、阿尔卡特、西门子等少数几个大型跨国公司所占据。
    4 劳尔与斯特里顿的研究(1976)表明,有三个因素对东道国企业家成长不利:(1)由于跨国公司的利润返回到母国而不是再投资,这将导致较低的国内积累率;(2)跨国公司会形成较高的技术或服务的收费,与此同时,诸如转移价格、出口限制、对货币财政政策调控不力等不利事件发生的机率太高;(3)跨国公司控制市场结构产生的效应会引致亮度的垄断集中,并产生削弱竞争等一系列不利影响。无疑,这三方面因素将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家形成和企业家精神培育产生消极作用。
    1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区总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地区或中心城市追求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东道国的影响形式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地区总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细化的趋势特征,越来越发挥重要的引擎作用。
    2 早在20世纪的下半叶,欧洲已经在大量发展区域经济,包括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以及美国等,并最终使这些国家的中心城市及区域成为跨国公司的聚集地。
    3 国际大都市这个概念最初是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指那些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总部的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对于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有着较强的控制能力和影响力。而这个对世界或地区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外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及区域总部的数量及其本身的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
    4 UNU Program on Mega-cities and Urban Development. Lo F-C & Yeung Y-M. Emerging world cities in Pacific Asia. Tokyo: UNU Press. 1996
    5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全球化明显地表现为价值链的分工和重组。由于跨国公司一般具有技术创新和营销方面的比较优势,所以在分工和重组中能够获取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附加值最大的区段。而不具有处于研发和营销竞争优势的企业只能从事价值链中利润较薄但收入比较稳定的加工制造区段。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地区总部优化型投资是产业分工精细化的必然趋势。
    1 Simon D.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reflections from the periphery. In: Knox P L & Taylor P J.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32~155
    2 另外,地区总部为了人为地拉长其所投资企业的亏损期,从而享受更长时间的税收减免,就会采取将盈利企业的利润转移到非盈利企业的手段,造成人为的假亏损来逃避税收,损害东道国的经济利益。
    3 因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群体在东道国市场竞争中往往具有优势地位,从群体的核心利益出发,它们只会基于自身利益将一些价值链中的非关键环节,如产品的生产、组装、测试等委托给东道国相关企业——即将东道国企业纳入其价值链中,但不会将关键技术泄漏给东道国企业——即无法获得核心能力,只在制造和装配等低附加值环节具有优势,将东道国企业锁定在价值链中次要的环节。
    4 实践证明,首先对国内市场的占领或者在国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前提(当然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夕阳技术除外)。国内市场是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也是企业海外战略取得成功的依托。
    1 如果每一个环节都有他们熟悉和适应的伙伴,将“如鱼得水”。
    2 何曼青.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经营战略发展态势,选自《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
    1 例如:可以提供专案研究的大学或是握有专门科技的实验室
    2 参见《国家竞争优势》,自由出版社,1998年版,第579页
    1 引自:日本理光公司社长谈高科技企业经营之道,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4月04日,新华网
    2 波特(1990)认为,“大量的地区总部企业容易在特定区域形成集聚,这就会产生外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最终体现在企业运营成本的节约。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总部在地域上集中,可以共享当地的辅助设施、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高端的人力资源供给等,这样带来成本的节约。
    1 引自: http://211.81.31.53:88/index/showdoc.asp?blockcode=sjnad&filename=200201182416
    2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域选择变迁是在各种因素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迫使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转移的过程。这些因素除了影响区域决策的各种因素之外,还与一个区域的贴身周边环境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包括上面论及到的区域间要素的流动状况、区域间产业变迁的过程、产业发展水平以及该区域吸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能力等。因此,区域选择的变迁是众多因素环境或者说是一个因素集的合力的结果。
    3 决定一些重大问题,包括子公司从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活动,进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域选择。母公司注重任用东道主国家或区域的人材,子公司也使用东道主国家的货币进行业绩考核。
    4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不断发展的。在跨国公司的创立之初,由于跨国公司对国外的业务活动规模不大,产品和业务的区域分布的分散程度低,因此,跨国公司通常只在总部设立一个出口部来全面负责其对外的出口业务。在组织结构中,通常与国内子公司处于同一个管理层级。随着产品出口、海外直接投资业务的日益增加,国外的销售对公司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产品和区域的分散程度增加时,许多跨国公司在国外的子公司的分布区域逐步扩大、产品也趋复杂,在这个公司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于是,跨国公司纷纷摒弃了将国内和国外业务分开的组织安排,取之以全球性的组织架构。
    1 按职能划分的组织结构(F):单纯以职能分工来进行组织管理的组织结构。其优点是总部对各分公司的控制较紧密,有利于提高专业分工水平,减少了管理层次,避免了机构的重叠。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协调存在障碍,子公司受多重领导,容易造成命令的混乱。因此,一般而言,这种结构适宜于产品系列单纯、客户需求大致相同的中、小型跨国公司。
    2 按产品分部的组织形式(P):这种组织结构是跨国公司按产品种类或生产线设立的管理架构.其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消除企业内部之间的分支机构之间的矛盾,使企业各部门的注意力均集中在产品技术和产品市场上,充分发挥产品生产的技术优势。同样地,这种结构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产品分部之间联系甚少,分部之间的信息很难共享,产品知识分散化,在同一区域内不同产品部门的活动很难协调。除此之外,由于各个产品分部自成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财、物上的浪费。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组织结构适宜于客户群体多、产品多样化、研发能力强的跨国公司。
    3 按地区分部的组织形式(A):这种组织结构是按区域划分进行管理的形式。它有利于各个子公司的独立发展,各个地区(区域)组织单位可以作为一个赢利中心,各个地区的独立决策权较大,总部进行协调、管理的工作相对较少,因此,有利于减少总部管理人员的日常事务工作,精简总部机构。当然,它同时带来了弊端;按地区划分人为地阻隔了地区之间的联系,过度的放权容易导致地区的本位主义,导致在同一集团内部各地区之间的知识、技术、产品转移、组合等出现困难,不利于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显然,这种组织形式适应于产品成熟、地理分布广、目标市场因素对产品销售影响大的跨国公司。
    4 当然,这种组织结构应该避免多重领导带来的工作效益的降低和由于协调庞大的机构而导致高昂的运行成本。
    5 Marcjanna M. Augustyn, Tim Knowles, Success of Tourism Partnerships: A Focus on York, Tourism Management, June 21, 2000
    1 W. Chan Kim; Peter Hwang Global strategy and multinationals' entry mode choi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pring 1992 v23 n1 p29 (25) 2
    1 张贵洪,蒋晓燕.跨国公司面对的政治风险[J].国际观察,2002年第3期,第49-52页
    2 只要东道国法律制度相对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跨国公司所关注的投资环境选择结果。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质的差异性是由一国社会经济的结构特征体现出来的,它反映了国家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累积的态势,这。而跨国公司作为外来的经济实体,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与制约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协调与吻合程度,有可能成为“增长发动机”在各国的作用产生差别的决定因素。
    3 当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为了实现其自身目标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战略抉择时,首先需要对外部的市场环境与自身的资源与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在自身优势与环境优势的匹配中,确定企业的产业区域,选择适合于企业自身文化特点、有利于发挥资源与能力优势的发展战略,通过对战略实践反馈信息(特别是企业经营业绩变动信息)的分析以及资源能力与环境的互动中,适时调整战略,使企业战略更好地指导企业得活动。
    1 Nash (1950), The Bargaining Problem", Econometrica, vol. 18, April, pp. 155-162.
    2 纳什均衡的意义在于,它是关于博弈结局的一致性预测,如果所有博弈方预测一个特定的纳什均衡会出现,那么这种均衡就会出现,预测之间没有矛盾,不会因为有博弈方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利益要求而失败。因此,纳什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的组合。
    3 Nash (1953) , Two-Person Cooperative Games", Econometica, vol. 21, Jan., pp. 128-140.
    1 Daniel Kahneman, Amos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Vol. 47, No. 2 (Mar., 1979), pp. 263-292.
    1 Kohler T., J. Kresl et al. (2000) . Be there and then: a modeling approach to settlement determinants and spatial efficiency among late ancestral pueblo populations of the Mesa Verde region, US SouthWest. Dynamics in human and primate societies. T. Kohler and G. Gumer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5-178.
    2 东道国通常采取减免赋税和给予补贴的作法,但是这对投资决策仅产生很小的影响。对多数潜在的投资者来说,市场增长预期、长期宏观经济预期、政策稳定性、技术工人可供应量、可供培训的工人供应量,以及现代化的运输和通信基础设施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一旦上述条件得到满足,财政优惠政策可以影响投资决策。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优惠措施也会导致扭曲和失效。
    1 Lindgren K. (1997). Evolutionary Dynamics in Game. theoretic Models. The economy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 Ⅱ. W. A. a. S. D. a. D. Lane, Santa Fe Institute, Addison-Wesley.
    1 詹姆斯·R.马库森.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版,第52-58页
    1 这是一个广义假设,参见:英吉.考尔(2003),全球化之道: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Heidelberg, On economic applications of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Journal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Publisher Springer Berlin/(Print) 1432-1386 (Online) , Subject Business and Economics, Issue Volame 8, Number 1 / March, 1998, Pages 15-43
    1 总部的概念早已突破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这个范围,深化为国际和国内所有需要在某一特定地区建立总部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它可以是大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也可以是大型国内企业集团的总部,也可以是中型企业的总部;可以是工业企业总部,也可以是物流采购、分销等商贸企业总部;可以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开发总部,也可以是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的总部。
    2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美洲自由贸易雏形渐显,多国竞争“总部经济”蛋糕,2004年2月18日。
    3 在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地点选择方面,很多欧美企业遵循一个“4M”的标准,亦即把一次性成本降到最低,包括地产成本、搬迁成本和建筑成本等;把持续性运营成本降到最低。
    1 “CHOW检验法”是著名美籍华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邹至庄(G.C.CHOW,1960)于1960年提出的一种统计检验方法。在发表于《经济计量学》1960年第28卷第30期上的《两个线性回归方程中系数组之间等量性检验》一文里“当某一线性回归方程被用于表示一种经济关系,经常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即是否该(经济)关系在两个时间段里保持稳定……就统计上而言,可以通过检验两组观察值是否能被看成属于同一个回归模型来回答该问题。”。邹至庄提出一种检验两个线性回归方程中系数之间等量性的检验方法,该方法后来被学术界广泛称为“CHOW检验法”以纪念它的发明人。
    2 Zivot E. (2000) . The power of single equation tests for cointegration when the cointegrating vector is prespecified. Econometric Theory 16, 407-439; 詹姆斯D.汉密尔顿,刘明志译(1999),时间序列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Banerjee, A., Dolado, J.J., Hendry, D.F. and Smith, G.W. (1986). Exploring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s in econometrics through static models: Some monte carlo Evidence.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48, 253-277.
    1 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全球组织结构的稳定,习惯于在发达国家或者主要市场设立职能总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竞争性战略优势,跨国公司倾向于重新规划地区总部设置。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崛起,一些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对其亚太地区总部进行“大搬迁”。其中,香港、新加坡和东京成为三大主要撤离地,而我国的北京、上海则成为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的主要迁入地。
    2 考察因素可以参考:吴神赋、胡世询,“总部经济”良禽择木而栖,《中国国情国力》,转引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3 根据“经济学人情报组”(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02年12月出版的《亚洲商务》(Business Asia)中的文章《地区总部问题》(The RHQ Question),“经济学人情报组”对1100家来自北美、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跨国公司在选择地区总部时,最看重的基本因素就是该地的政局是否稳定。
    1 王志乐.入世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转引自:http://www.wtolaw.gov.cn
    2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潮流,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跨国公司“服务化”趋势加强。他们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例如金融物流等领域。与此同时加强制造业链条中的营销、物流、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把一般制造业或者制造业中的制造、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拥有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而且制造业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基础。因此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制造业或者制造环节转移的首选之地。
    3 从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前景来看,1998-2006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7.9%左右,属全球最高之列,2006年经济增长达到8.1%。与此同时,宏观经济环境也比较稳定,前些年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政府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稳定汇率,降低利率,居民储蓄不断增加,现居民存款总额已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
    1 我们称之为对外的地区总部经济,因为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在各国之间是相互、互动的、共赢的,它是一个水平式、交流式的世界现象,是经济全球化过程当中必然推进的一个新的跨国公司一个新经济现象。
    2 “竞合”观念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科学发展观。在美国Coopetition(竞合),也就是Co-operation(合作)和Competition(竞争)的合成词。资料来源:李丰威,论竞合观念与分享策略,《商业时代》2004年第36期
    3 地区总部的核心职能是促进跨国公司的有形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金资源等)和无形资源(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理念等)的彼此联系和相互利用,可具有决策中心、经营中心、管理中心、服务中心、财务中心和研发中心等多种功能。
    4 竞争状况分析竞争是人们在相互对抗中朝预定目标前进的一种行为。竞争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之间的竞争,一类是群体之间的竞争(即本文所说的竞争)。群体竞争中存在着群体内部个体的合作群体竞争与个体竞争相比是一个进步,这种形式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变化的只不过是群体的规模。随着规模的增大,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合作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
    5 孙子兵法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而如何去运用这种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企业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灵活多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其他企业在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地位等方面进行单项或多项合作。
    6 刘丽娟、康素梅,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分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2期,第50-52页
    1 传统业务是指简单生产加工与庞大销售服务相结合的跨国业务,此类业务通常不需要复杂和尖端的科学技术,因此跨国公司的优势在于业务流程的下游,即品牌、营销和服务管理,属于此类业务的有快餐、饮料、洗涤用品,甚至部分化妆用品。
    2 在跨国公司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销售和服务布点逐步密集的时候,就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地区总部,管理在该国或该地区的资产,制定有针对性的地区发展战略,指挥其各项业务。
    3 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重要动因是,虽然中国目前人均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由于中国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未来的市场潜力是任何一个想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市场份额的跨国公司所不能忽视。
    4 张晓莉,没有坚定的中国战略 就无法实现全球化,《北京晨报》,2001年9月13日
    5 根据宝洁公司的一项调查,目前大中国地区的业务总量只占到宝洁全球业务的3%,而该区域内的消费者数量却占到宝洁全球消费者数量的25%。除了北美地区以外,在宝洁的全球区域组织上,没有其他地区像大中国区这么密集的市场了。因此,宝洁认为,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地区的整体消费会进一步上涨,这将为宝洁的发展提供很多的机会。同时,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当地消费者的喜好。以飘柔洗发水为例,他们通过大中国区总部的市场调研,开发出适合当地消费者需要的铜油类产品,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6 中国加入WTO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亚太总部迁到中国。例如法国电力公司2002年5月在中国北京设立了亚太区总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2003年把亚太总部从新加坡迁到上海。有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总部是北亚区总部,例如摩托罗拉公司中国总部,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中国总部实际上是该公司在北亚地区总部或者从北亚区总部转换过来的地区总部。也有的跨国公司在华总部是大中华区总部,例如美国宝洁公司设立在广州的总部是大中华区总部。有的跨国公司在大中华区总部下面又设立中国大陆地区总部,例如美国爱默生公司,大中华区总部在香港,中国总部在上海。大中华区总部下辖中国大陆区总部的管理结构容易产生矛盾和摩擦。中国大陆是大中华区的主体,中国大陆区业务量远远超过港澳台地区。如果中国大陆区总部自主开展业务,往往会造成对大中华区总部功能的弱化。反之,如果大中华区总部功能强化,必然弱化中国大陆区功能。
    7 王志乐,选自《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部分章节。
    8 http://auto.tom.com,2004年05月22日07∶11,来源:人民网
    1 资料来源:财经时报,2004年7月13日,作者:王英,外企独资化的中国杀伤力,转引自:浙江在线新闻网站http://www.zjol.com.cn。
    2 www.pksell.com/dianqi_pinpai14-Hitachi.html
    3 http://cn.dupont.com/
    4 杨涛,中国手机市场形势述评,投资星网工业园,整合产业价值链,转引自:全球品牌网,http://chitec.cn/hitech/showDoc_ff8080810b6dc9e9010b74c4ea3117fa.html
    5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Business and Financial News, 转引自: www.wsj.com
    6 www.ckzl.net/obicn/paper/show.asp?id=99570
    1 中国经济时报,www.cet.com.cn/20021009/BAIXING/200210094
    2 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总部与外埠企业之间具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吸引外埠企业总部向该区域迁移。这种互补性通常表现在外埠企业对其互补企业在产品、资金、物资、技术、信息、人才等经济要素方面的依赖,为了取得这些资源的便利性、稳定性和高效率,外埠企业往往也将其总部迁至其对方企业总部所在地。总部间的产业互补性越强,产业乘数效应则越明显。
    1 需要说明的是,该方法既存在高估跨国公司市场地位的因素,也存在低估其市场地位的因素。
    2 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最显著的属电子通信行业,如移动通信行业,Motorola曾经一度垄断我国市场,随着Nokia和Ericsson的进入,市场集中度有一定下降,但市场集中度仍很高。1999年三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约达到80%以上,国内一些企业如波导、科健、东信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左右。
    3 集成电路(IC)行业,目前国际上已经普遍采用0.18、0.15微米工艺,Intel、NEC等大厂商已经实现了0.1微米工艺的突破,而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仅上海华虹(与日本NEC合资)一家达到0.25微米工艺水准,首钢日电(日方控股)达到0.35微米工艺,其余大多数企业都是生产0.5微米,甚至1微米工艺的芯片。至于手机生产,其核心技术(包括芯片设计与协议层软件)远未被国内厂商掌握,就芯片设计而言,尽管如东信、中兴等企业购买了国外厂商的源代码开发权,先进行通读,再自行编写协议软件,但由于需要较高的研发成本,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商仍在跟着拷贝国外的机型,其技术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汽车行业,上海大众普桑仅为德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车型,但实现其零部件的90%国产化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相当大。因而,相对于规模经济及必要的投资规模而言,技术优势作为进入壁垒对于跨国公司维持垄断地位更为重要,正是凭着其独有的技术优势。Motorola、上海大众等企业获取了巨额的垄断利润。
    4 进入壁垒是在位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者的优势,这些优势反映在在位企业可以长期地把价格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以上(P>MC)而不致引起新厂商的进入(贝恩,1956)。
    1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汽车行业,自1991年进入中国生产德国80年代的车型-普通桑塔纳以来,一直未将其最新车型与技术转让给中方,随着上海汽车有限公司与通用合资生产别克轿车,以及广州本田汽车的下线与投放市场,德国大众也于1997年改变态度,决定将先进的AudiA6引入一汽大众,并在上海大众推出B5车型的帕萨特,实现我国的车型与世界先进技术同步。从制度层面上看,以制定反垄断法为核心,构建相对稳定的规范跨国公司竞争行业的制度体系。
    2 地区总部利用股权这一资产纽带,对在华的企业进行统一的管理、协调,有效提高了企业整体运行效率。这对我国目前所倡导的抓大放小,以资产为纽带组建的大型企业集团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有不少企业集团内部缺乏科学管理,整体优势不能有效发挥,有的甚至出现内耗而使企业处境艰难。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华的设立,使我们有机会近距离的考察和学习现代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经营机制,这必将对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3 一些生产制造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完成对华组装工序的转出,将进入深化技术转让阶段。比如在IT领域,以软件和系统集成开发为主的技术型跨国公司,一方面加强在华业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培养本土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 黄飞鸣.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6).
    5 有许多制约因素是源于跨国公司本身的投资行为或跨国公司母国的政策导向的。例如在中国,珠江三角洲区域集聚了来自港澳的投资;福建集聚了台湾地区的投资;而日本、韩国的FDI则相对集中辽东地区。这种FDI集聚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FDI来源国与东道主区域的历史、文化上的关系(血缘、语言等),也有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关系,甚至于是由于东道主区域的相关配套教育、娱乐等软环境适合投资来源区域的习惯和偏好。
    1 根据商务部《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满足条件的投资性公司在获得“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资格后,可在进出口权和分销权等方面获得开放性的政策优势,具体表现为——在中国允许进口并在国内销售跨国公司及其控股的关联公司的产品(零售业除外);进口维修服务所需的原辅材料及零、配件;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从事物流配送服务;设立财务公司提供财务服务;从事境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境外投资;设立融资租赁公司等。
    2 陈墨,2003跨国公司在华战略新动向,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月16日;蒋心和.5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沪市政府,新浪网.2003年12月23日
    3 黄留慧,将采取措施吸引外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新华网,2004年1年16日
    4 熊胜绪,跨国公司整合在华业务对小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5 社会资本概念最旱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于1980年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正式提出的。布迪厄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其他资本一样,企业的社会资本既有先犬的成份(即先赋性社会关系),也有后天的成份(即获致性社会关系),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获致性社会关系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这意味着,企业可以而且应该对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以积累和发展社会资本,尤其是借助各方面条件构建良好的获致性社会关系,以增强其竞争优势。
    1 http://news.chinabyte.com/431/2049431.shtml
    2 联想集团在新加坡设立业务地区总部。此前,中国和其他13个国家或地区并列隶属于英特尔亚太销售与市场地区。新增设的中国区域(包括中国香港)将独立行使其销售与市场职能。除负责在东南亚和印度的业务外,该地区总部还将负责联想集团的国际销售支援业务、个人电脑产品供应管理以及环球债券业务等。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联想集团在新加坡设立业务地区总部,http://www.sina.com.cn,2005年05月10日08∶23
    3 华为在英国东南部的Basingstoke市设立了欧洲地区总部,迈出了向海外进军的重要一步。同时,这也是英国收到的来自中国企业的最大一笔外来投资。新浪科技,华为在英国建立欧洲地区总部 加速海外扩张,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9日10∶47
    1 尽管来自竞争对手们的威胁日益加大,但大众目前仍是中国汽车市场上最大的赢家。去年,大众在中国生产近70万辆轿车,首次超过了德国本土的产量。从去年起到2008年,德国大众将对中国合资企业追加投资53亿欧元,届时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产量将达到160万辆。德国大众汽车中国总部升级行使地区总部职能,2004年05月24日14∶47,新民晚报记者秦武平编报。
    2 资料显示,2001年2月戴姆勒-克莱斯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以后,就一直负责包括韩国在内的东北亚地区数十个代表处及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和协调。而2004年10月,顾儒伯被任命为首位直接掌管所有中国事务的董事会成员,更凸现了中国的重要性。分析人士认为,“以中国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具有稳定的价格、平衡的预算、高额的个人存款、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加上该地区在经济领域持续的全球化趋向都预示着戴-克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地区总部的成立,将有助于更灵活自主地在该地区发展新的战略联盟,动用更多的资源,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竞争。”
    3 吕惠敏,通用在上海建立亚太区总部,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9日4∶29新京报
    4 资料来源:东方网-新民晚报,关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报道,“亲商 安商 富商 跨国“三剑客”竞技在浦东”,http://news.sohu.com/20040717/n221053925.shtml 2004年07月17日15∶55
    5 霍尼韦尔中国区总部董事长兼总裁阮健平同日在上海称,这两个投资举动表明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将亚太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设在上海,是霍尼韦尔公司美国总部作出的重要决定。之所以选择上海,原因是该公司在上海、在中国有很大投资,中国是该公司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市场,近年来业务增长很快,地区总部应贴近这个市场。目前,除航空业务外,霍尼韦尔亚太总部的所有业务职能和管理人员已迁往申城。上海研发中心是霍尼韦尔在亚太地区唯一设立的综合性全球研发中心。迄今为止,霍尼韦尔在我国大陆直接投资已超过5亿美元,设立了25家企业,其中在上海的企业有9家。去年,霍尼韦尔在华收入约6亿美元。将在浦东设立的研究发展中心,将聘请500名工程师,该研发中心将是霍尼韦尔在亚太地区唯一的综合性研发中心,内容将涉及旗下四大支柱产业:航空航天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特殊材料、交通和动力系统。
    1 在资本项目上,规定第十条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银行除开设外汇资本金账户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一个以上的外汇帐户,并保留较高的外汇结算帐户限额。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依法在境内划转外汇资金。第十一条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根据实际需要,经海关批准,可以设立保税仓库、保税工厂。第十二条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京设立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培训机构、技术支持中心等机构。有关部门优先办理其立项、规划、可行性研究、登记、开工建设等事项;并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前提下,可以优先提供建设用地,并按程序办理建设用地手续。
    2 梅松,关于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思考,引自:http://61.235.153.58/thread-1116111-1-1.html
    1 5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占项目总数的近一半。
    2 余荣华,外商投资中国进入调整期投资方式呈现多样化,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引自:http://www.legaldaily.com.cn/misc/2006-09/25/content_417531.htm
    1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报告,2003年跨国公司拓展在华投资将兵分三路,www.yetao.net/article2/351
    1 资料来源:北京上海深圳省市争夺跨国公司的资金中枢,网址:www.gxi.gov.cn/200306/200363083256.
    1 见定光桂著,《巴拿赫空间引论》,第142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1 见Nash J.1951,“Non-cooperative Game”Annals of Mathematics,54:286-295.在287页中关于支付函数的延拓作者进行了说明。 Investment Report-FDI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1993/2003.
    [19]. Williamson, O.,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20].白树强,全球竞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1].Boorman Havrilesky著,货币供需及总体经济模型,林昌义译,台湾: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1977年。
    [22].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R&D拥抱中国—跨国公司在华R&D的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3].陈秀山,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4].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数据---宏观月报,2003年4月18日,http://www.cei.gov.cn。
    [2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26].姜春明,张士元,陶继侃,王继祖主编,世界经济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27].金润圭,全球战略—跨国公司与跨国企业国际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28].李大勇,天津经济发展5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29].李宗正主编,西方经济学名著述评,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30].李尔华编著,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31].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编著,冼国明、张岩贵总译校,世界投资报告-趋势和决定因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2001年。
    [32].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冼国明等译,1999/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外国直接投资和发展的挑战,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2002年。
    [33].[美]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著,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译,宋承先校,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34].[美]罗兰.罗伯森著,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5].[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36].[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37].[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38].[美]帕拉哈拉德,伊夫.多茨著,王文彬等译,跨国公司的使命—寻求经营当地化与全球一体化之均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39].[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等译校,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中国新世纪读书网。
    [40].[美]熊彼特著,绛枫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41].[美]张伯伦著,郭家麟译,垄断竞争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
    [42].[日]大前健一著,张赛进、钱海燕译,朱及群、康敬贻、戴增义校,鼎势之争—未来全球商业竞争的格局,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
    [43].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编著,姚俊梅译,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0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44].世界银行编,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1997年。
    [45].滕维藻、陈荫枋主编,跨国公司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46].天津市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2002电子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47].天津市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1998年。
    [48].天津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天津经济年鉴,天津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辑部出版,1993年。
    [49].汪涛著,竞争的演进—从对抗的竞争到合作的竞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50].薛求知著,无国界经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51].[英]乔安·罗宾逊著,陈良壁译,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52].[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53].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5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际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经贸部国际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外经司、APEC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中益国际经济集团东方经济研究院,亚太经济发展报告—2001,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5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3),http://www.stats.gov.cn。
    [5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1994年。
    [57].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Ⅰ,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58].中国资讯行,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2年1-12月中国利用外资统计),http://www.bjinfobank.com。
    [59].中国资讯行,中国统计年鉴(2004),http://bjinfoband.com。
    [60].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中心,www.gse.pku.cn。
    [6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文版),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4-2002年。
    [62].周爱民,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63]. Adelheid Holl, The role of transport in firms spatial organisation: Evidence from the Spanish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2003, http://www.shef.ac.uk/trlah/spain02.pdf.
    [64]. Agarwal, S. & Ramaswami, S., Choice of foreign entry mode: impact of ownership, lo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factors,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23, No. 1, 1992, p. 1-27.
    [65]. Agodo, 0., The Determinants of US Private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s in Afric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Winter, Vol.9, No. 3, 1978, p. 95-107.
    [66]. Alice de Koning & Venkat Subramanian & Paul Verdin, Reach for Regional Strategies for Global Competitive Advantage,2002, www. cnki. net.
    [67]. AT Kearney, Where to locate: selecting a country for offshore businesss processing, 2003, http://www. atkearney. com.
    [68]. Augustine C. Arize, Imports and exports in 50 countries Tests of cointegration and structural break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No.11, 2002, p. 101 - 115.
    [69]. Avik Chakrabarti, A theor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12, 2003, p. 149-169.
    [70]. Bahmani-Oskooee , M., Are imports and exports of Austral cointegrated?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Vol.9, No. 4,1994, December, p. 525 - 533.
    [71]. Bahmani-Oskooee, & Hyun-Jae R., Are imports and exports of Korea co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 Vol. 11, No. 1,1997 , Spring, p. 525 - 533.
    [72]. Balasubramanyam, V. & Salisu, M., Sapsford, 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EP and IS countries, The Economic Journal,Vol.106, 1996, p.92-105.
    [73]. Barrell, R. & Pain, N., Trade restraints and Japanese direct investment flow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43, 1999, p. 29 - 45.
    [74]. BartlesmanE. J. CaballeroR. J. & Lyons, R.K., Customer-and supplier-driven externalit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No. 4, 1994, p. 1075 - 1084.
    [75]. Bartlett, C.A. & Ghoshal, S., Tap your subsidiaries for global reach,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64, No. 6, 1986, p. 11-12.
    [76]. Bende-Nabende, A. & Ford, J. L, FDI, policy adjustment and endogenous growth: multiplier effects from a small dynamic model for Taiwan, 1959-1995, World Development , 1998 , Vol.26, No. 7,p. 1315-1330.
    [77]. Birkinshaw, J. M. & Hood, N., An Empirical Study of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Foreign Owned Subsidiaries in Canada and Scotla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7(4), 1997, p. 339-364.
    [78]. Boddewyn , J. & Brewer , T., International businesss political behaviour: new theoretical direc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19, No. 2, 1994, p. 119-143.
    [79]. Board of Investments of Philippines,F.A.Q.Section-Regional Headquarters, 1998, http://www.boi.gov.ph/basicfacts_ecoind.html.[80]. Borensztein, E., De Gregorio, J., Lee, J. -W., How does FDI affect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5,1998 ,p. 115-135.
    [81]. Brandt, K. & Hulbert , J., 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s 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7,1976, (Spring), p. 57-64.
    [82]. Brainard , S. L. ,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proximity- concentration trade-off between multinational sales and trad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7, 1997, p. 520 - 544.
    [83]. Buckley, P. J. & Casson, M. The optimal timing of 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91, 1981, p. 75-87.
    
    [84]. Caballero,R. J. &Lyons,R. K. , External effects in U. S. procyclical productivity ,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29, No. 2,1992, p. 209 - 225.
    [85]. Caves, R.,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 Economics, 38(141), 1971, p. 1-27.
    [86]. Chung Chen, Lawrence Chang, Yimin Zhang, The rol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s post-1978 economic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Vol.23, No. 4, 1995, p. 691-703.
    [87]. Chen C. H., Regional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Mainland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23, No. 2,1996, p. 18-30.
    [88]. Chyau Tuan & Linda F. Y. Ng, Hong Kong' s outward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 Guangdong:Proces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6, No. 3,1995, p. 385-405.
    [89]. Chyau Tuan & Linda F.Y.Ng, FDI facilitated by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joint ventures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 13, 2003, p. 749-765.
    [90]. Chyau Tuan & Linda F.Y.Ng,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from anagglomeration economies' perspective: some evidence, Journal ofAsian Economics, Vol.12, No. 1, 2001, p. 65-85.
    [91]. David Wheeler & Ashoka Mody,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ocationDecisions: The Case of US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ug. 1992.
    [92]. De Melo,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led growth: evidence from time series and panel data , Oxford Economic Papers 51(1),1999, p. 133 - 151.
    [93]. Development Bank of Jap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Singapore,Singapore' s appeal as a RHQ loca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recenttaxchanges, Vol.29, 23, July, 2002, http://www. dbj. org. sg.
    [94]. Dicken Peter & Kirkpatrick C., Service-led development in ASEAN:transnational regional headquarters in Singapore, The Pacific Review,Vol.4, No. 2, 1991, p. 174-184.
    [95]. Doren D.Chadee, Feng Qiu & Elizabeth L.Rose, FDI location at thesubnational level: a study of EJVs in China,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56, 2003,p.835-845.
    [96]. Duncan, R. B.,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ived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17, No. 3, Sep., 1972, p. 313-327.
    [97]. Dunning J.H. , Loca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neglectedfacto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29, No. 1, spring, 1998, p. 45 - 66.
    [98]. Dunning J. H. & Norman G. , the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 application to multinational office loc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 15, 1983, p. 675-692.
    [99]. Dunnning J.H.,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Production: Some Empricals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 and Vol. 11, 1980, p. 9-31.
    [100]. Dunnning J. H. , Re-evaluating the benefi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Vol.3, No. 1,1994, p. 23-51. 262
    [101]. Dunnning J. H. , Globalis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Business Education, Vol. 4, No. 14, 1996, p. 46-51.
    [102]. Edmund R.Thompson, Cluster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hanced Technology Transfer: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Garment Firmsin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Vol. 30, No. 5, 2002, p. 873-889.
    [103]. Erik Schlie & George Yip, Regional Follows Golbal: Strategy Mixesin the World Automotive Industry,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Vol.18, No.4, 2000, p. 343-354.
    [104]. Fabry Nathalie, Zeghni Sylva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Russia:how the investment climate matters,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35, 2002, p.289 - 303.
    [105]. Feder , G., 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Economics, Vol. 12, 1982.
    [106]. Francisco F. Ribeiro Ramos, Exports, im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in Portugal: evidence from causality and cointegration analysis, Economic Modelling Vol. 18, 2001, p.613-623.
    [107]. Gary Hamel & Prahalad C. K., Do you really have a global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3(4), 1985,Jul.-Aug., p. 139- 148.
    
    [108]. Ghoshal, S., Global Strategy:An organizing framework,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1987, Sep. -Oct., p. 425-440.
    [109]. Ghoshal , S. & Nohria , N., Internal Differentiation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 10,1989, p. 323-337.
    [110]. Harrison, A., and The role of multinationals in economics development: the benefit of FDI,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Vol.29, No.4, 1994, p. 6-11.
    [111]. Head, K. , Attracting foreign manufacturing:Investment promotion No.2, 1999, p. 197-218.
    
    [112]. Head, K., Ries, J. & Swenson, D., Agglomeration benefits and locationchoic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38,1995, p. 223- 247.
    
    [113]. Hedlund, G., Autonomy of Subsidiaries and Formalization of Headquarters-Subsidiary Relationships in Swedish MNCs in The Management Headquarters-Subsidiary Relationship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Edited by L.Otterbeck, Aldershot, UK: Gower, 1981.
    
    [114]. Hill, C., Hwang, P. & Kim, W.C.,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1,1990, p. 117-128.
    
    [115]. Ho, K. C., Corporate regional functions in Asia Pacific, Asia Pacific Viewpoint, Vol. 39, No. 2, 1998, p. 179-191.
    [116]. Jarillo, C. J. & Martinez, J. I. Different Roles for Subsidiaries: the Case of Multinational Coporations in SPAI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and Vol. 11, 1990, p. 501-512.
    [117]. Johanson, J. & Vahlne, J.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8,1977, p. 23-32.
    [118]. Kay, C., Reflections on the Latin American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theory, Development and Change, Vol.22, Vol.1,1991, p. 31-68.
    
    [119]. King, L. P., V(?)radi B., Beyond Manichean economic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Communist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35, 2002, p. 1-21.
    
    [120]. Kogut, B.,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6(4), 1985,p. 15-28.
    
    [121]. Laura Alfaro, Areendam Chanda, Sebnem Kalemli-Ozcan, Selin Sayek,2002, FDI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ole of Local Financial Markets. Macroeconomics, 0212007,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Archive at WUSTL, http://econwpa. wust1. edu.
    
    [122]. Lall, S. & Siddharthan, N.S. , The Monopolistic Advantages of 122. KPMG, Regional headquarters location study-People factors are decisive in the selection of RHQ, 29 May 2000, http://www. kpmg. com.
    
    [123]. Kravis, I. & Lipsey, R., The Location of Overseas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for Exports for U.S. Multinational Firms,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12, 1982, p. 201-223.
    
    [124]. Laura Alfaro, Areendam Chanda, Sebnem Kalemli-Ozcan, Selin Sayek,2002, FDI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ole of Local Financial Markets. Macroeconomics, 0212007,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Archive at WUSTL, http://econwpa. wust1. edu.
    [125]. Lall, S. & Siddharthan, N.S. , The Monopolistic Advantages ofMultinationals: Lessons from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S,EconomicJournal, and 92,1982, p.668-683.
    [126]. Lasserre, P., Regional Headquarters: The Spearhead for Asia Pacific Market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29, and No. 1, 1996, p. 30-37.
    [127]. Lehrer, M. &Asakawa, K., Unbundling European Operations: Regional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Flexibility in American and JapaneseMNCS,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34(3), 1999, p.267-285.
    [128]. Linda, F. Y. Ng & Chyau Tuan,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foundation ofthe growth triangl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integration processof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In J.S.Li (Ed.), The emergence of theSouth China growth triangle (p. 115-152), Taiwan: CHIER.
    [129]. Linda, F. Y. Ng & Chyau Tuan, Location decisions of manufacturing FDIin China: implications of China' s WTO assession,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 14, 2003, p. 51-72.
    [130]. Markusen, J. R. & Venables, A. J. , The theory of endowment,intra-industry and multinational trade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 Vol. 52, 2000, p. 209 - 234.
    [131]. Mori, T.,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European Regional Headquarters in Japanese MNCs, EIBA, 2002.
    [132]. Morrison, A. J. & Ricks, D.A. & Roth, K., Globalization Versus265 externals—a dynamic cost function approac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9, No. 1, 1999, p. 272 - 290.
    [133]. Prahalad, C. K. & Doz, Y., An Approach to Strategic Control in MNCs,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1981,p. 5-13.
    [134]. Quinn, J.B.,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47, No. 6, 1969, p. 147-161.
    [135]. Ren e Belderbos & Martin Carree , The Location of Japanese Investment in China:Agglomeration Effects, Keiretsu, and Firm Heterogeneity,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Vol.16, 2002, p. 194-211.
    [136]. Ronald, W. E. & Buckley, P. J. ,Choice of location and mode: the caseof Australian investors in the UK,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 7,1998, p. 503-520.
    [137]. Rugman, A.M. & Kodgetts, R., The End of Golbal Strategy,EuropeanManagement Journal, Vol. 19, No. 4, 2001, p. 333-343.
    [138]. Rugman, A.M. & Verbeke, Alain, Regional Multinationals and Triadstrategy, 2002.8. 5, www. aueb. gr/deos/EIBA2002. files/PAPERS/C164. pdf.
    [139]. Sch(?)tte, H.,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Challenges for European MNCs in Asia,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15, and No. 4, 1997,p. 436-445.
    [140]. Sullivan, D., Organization in American MNC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uropean Regional Headquarter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32, No. 3,1992, p. 237-250.
    [141]. Terpstra, V. & Yu, C.,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investment of US advertising agenc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19, No.1, 1988, p. 33-46.
    [142]. Thompson, E.R. &Poon, J.P.H., Determinants of US, UK and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Asian Busiess, Vol. 14, No. 3, 1998, p. 15-39.
    [143]. Ulf Holm & Johanson, J. & Thilenius, P., Headquarters' Knowledge of Subsidiary Network Contexts 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t. Studies of Mgt.& Org., Vol. 25, Nos. 1-2, 1995, p. 97-119.
    [144]. White, R.E.T.A. Poynter, Strategies for Foreign-Owned Subsidiaries in Canada, Business Quarterly, 48(4), 1984, Summer, p. 59-69.148.
    [145]. Williams, C.R., Regional Management Overseas, an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2,1967, p. 87-91.
    [146]. Yanrui Wu,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case study of China, Economics Letters ,Vol. 66,2000, p. 143-150.
    [147].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北京概况,http://www.bj-invest.net。
    [148].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若干规定,1999年1月29日,http://www.cytrade.gov.cn。
    [149].宝洁公司网站,http://www.pg.com.cn。
    [150].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151].陈杰,摩托罗拉投资十年上缴税收185亿元,2002年9月12,http://www.people.com.cn。
    [152].陈峰君,亚太在世界安全中的战略地位,2003年7月30日,http://www1.chinadaily.com.cn。
    [153].陈兆忠、张谦,跨国公司总部集聚香港对上海的启示,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154].陈浪南,陈景煌,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2年第6期。
    [155].段樵,伍凤仪,黄炽森,香港的跨境生产与都会经济区的形成,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7期。
    [156].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2001年10月8日,http://www.cstc.gov.cn。
    [157].方兴,浅析金融深化与外资流入,金融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158].高世楫、陈立,国家竞争力有多大,中国改革,2001年第11期。
    [159].黄胜利,对上海城市经济基础变动的探讨—兼与北京的比较,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160].虹桥国际机场,机场综述,http://www.shanghaiairport.com。
    [161].金芳、王松青,上海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政策研究,世界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162].金羊网,港生活费降为全球第五—去年排名第三,2003年7月31日,http://www.ycwb.com。
    [163].江时学,全球化与拉丁美洲经济,拉丁美洲研究,1997年第4期。
    [164].跨国公司研究课题组,从引进项目到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浦东开发,1996年第11期。
    [165].林晟、蔡友英,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分析,亚太经济,2000年第4期。
    [166].廖理、汪韧、陈璐,迈克尔·波特访谈录,2003年,http://www.softkoo.com。
    [167].刘容欣,东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分析,特区经济,2002年第1期。
    [168].刘生元,张世晨,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
    [169].鲁明泓,制度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一项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170].陆国俊,论进出口贸易的启动功能,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第5期。268
    [171].冉茂盛,张宗益,冯军,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72].倪克勤,外商直接投资与金融创新,财经科学,2002年第4期。
    [173].宁晓青,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述评,财经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期。
    [174].任永菊,外国直接投资与天津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第5期。
    [175].任永菊,我国进口与出口间的关系检验,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4期。
    [176].任永菊,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3年第5期。
    [177].任永菊、张岩贵,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中金融市场作用的计量分析,当代财经,2003年第9期。
    [178].任永菊、张岩贵,外国直接投资与金融深化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第5期。
    [179].任永菊,北京与上海: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现状及潜力比较,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4期。
    [180].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2003年11月10日,http://www.shlaw.com.cn。
    [181].上海外商投资信息网,上海63家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的公司名单,2004年6月10日,http://www.investment.sh.cn。
    [182].[台]吴思华,波特的策略竞争理论,1997年,http://tim.nccu.edu.tw。
    [183].陶婷芳,上海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SWTO分析和对策研究,财经研究,1998年第11期。
    [184].魏青松、张玉肖,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变动及提升,2003年10月4日,http://www.macrochina.com.cn。
    [185].汪立鑫、曹江,外国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186].王文博,刘生元,利用菲德模型测量教育投资的外溢效应,统计研究,2001年第9期。
    [187].文汇报,外资看重上海,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81家,2004年10月18日,http://gov.finance.sina.com.cn。
    [188].吴小丁,现代竞争理论的发展与流派,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01年第3期。
    [189].吴颖,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北京,吸收外资规模扩大,2004年9月20日,http://www.huaxia.com。
    [190].新望,透视三大都市经济圈竞争力,中国信息报,2002年9月2日。
    [191].新闻晨报,深化对外开放,上海成为跨国并购战略“通道”,2003年11月11日,http://www.huaxia.com。
    [192].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网站,http://www.sedb.com.cn。
    [193].许严,21世纪居住质量新概念,1999年10月13日,http://www.tjrb.cn。
    [194].央视中国报道传媒有限公司、中国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央视中国报道,2003,http://www.tvma.com.cn。
    [195].央视国际,中国入世3周年“后过渡期”确定三大攻坚方向,2004年12月10日,http://www.cctv.com。
    [196].赵弘,关于发展北京总部经济意义及理论依据,科博会高成长企业与金融市场国际论坛,2003年9月13日,http://finance.sina.com.cn。
    [197].赵承、刘铮,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2004年11月12日,http://www.jwb.com.cn。
    [198].张立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讲话,天津日报,2002年12月28日。
    [199].张礼卿,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利益和代价,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
    [200].郑秉文,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回眸,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0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中国投资指南—外资统计,2003年7月10日,http://www.fdi.gov.cn。
    [202].庄峻,跨国公司总部设立或迁入我国的利弊分析及对策,世界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1、http://www.stats.gov.cn
    2、http://www.pbc.gov.cn
    3、http://www.safe.gov.cn/statistics
    4、http://www.moftec.gov.cn
    5、http://www.customs.gov.cn
    6、http://www.molss.gov.cn
    7、http://www.imf.org
    8、http://www.hbs.edu/units/begie/internet
    9、http://www.oecd.org
    10、http://www.bea.doc.gov
    11、http://www.access.gpo.gov/eop
    12、http://www.census.gov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