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期以来,行政区划在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一种统治和政策工具存在的。在学术上,行政区划研究通常被视作一个应用性领域,整体理论层次有待提高。相比其他国家,中国行政区划工作的地位更为重要,也更加需要从政治发展和政府治理模式转换,特别是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视角,强化对行政区划的理论研究,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系统化。
     本文立足于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视角研究行政区划,并尝试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全文的基本设定是:行政区划改革与政府职能的重心定位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即不同时空条件下行政区划改革基本目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相应时期和国家政府职能重心的具体定位以及相关制度安排,而行政区划改革本身则始终以不同的形式服务于政府基本执政目标的有效实现。本文分别从历史经验归纳、理论支持和现实反映三个层面,对基本设定进行了验证。
     首先,政府职能重心定位与行政区划调整基本目标的阶段性耦合,在历史经验层面验证了两者联系的实然性:历代王朝的职能重心偏向于政治统治,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皇权、控制社会;新中国初期,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是重整秩序,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目标是巩固中央权威,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创造条件;改革以来,推动经济发展始终是中国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行政区划调整亦显示出强烈的经济导向;二战后,西方典型国家地方政府的职能重心已经普遍倾向于公共服务,行政区划调整亦反映出明显的公共服务导向,服务的成本、效率和公平性,是其改革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再者,政府职能在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中的基础性地位,在理论上解释了行政区划改革与政府职能重心定位内在联系的应然性。期望有效地实现政府的基本执政目标,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将公共权力覆盖到国土内的所有区域和居民。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通常需要将领土划分为若干层次和类型的行政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地方政府体系。因此来看,行政区划是最高当政集团履行政府职能和执政目标的基本手段,只能服从、服务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
     第三,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行政区划改革服从、服务于政府基本执政目标有效实现的一系列具体反映,进一步印证了行政区划改革与政府职能重心定位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其一,行政区划是完善地方政府体系的基础;其二,行政区划是中央对地方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平衡府际关系的基本手段;其三,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责。
     从已经得到验证的基本设定出发,要准确归纳当代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基本指导理念,首先需要对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做适当的界定。目前各级政府根据时代要求对其职能所作的最大调整,就是开始前所未有地重视公共服务职责。但是,公共服务职责的日益突出,并不意味着统治职能的弱化:从理论上看,国家作为阶级性与公共性的辩证统一体,决定了政府的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从现实层面来看,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平衡府际关系等重要使命,都使得适度发挥统治职能成为必然。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新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基本指导理念归纳为“控制—服务”导向:对于省级层面的行政区划调整,应主要从适度发挥行政区划的控制作用、维护中央权威的角度加以审视;对于地市及其以下层面的行政区划调整,则应更多地从统筹公共服务、降低施政成本的视角进行评判。
     最后,结合改革实践,本文对“控制—服务”导向进行了的推广,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对于省制调整,应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适度发挥大城市的政治平衡作用;对于大都市区,应着力避免陷入“巴尔干化”的陷阱,坚持“单中心广域市制”的基本策略;对于市辖区,应在充分厘清其施政性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分类改革;对于县域整合,应主要从降低各个服务和施政成本、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视角出发,探索县域的最优人口规模;对于乡镇,则应区分改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多数乡镇基本的改革趋势是派出化与大规模的合并;但少数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的乡镇,则存在镇改市的可能性。
In most case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was considered to be a ruling and policy instrument, and accordingly correlational research is taken as a policy issue. Therefore, the theoretical level on the research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should to be elevated.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hina. So, in order to promot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research to be more in-depth and detailed,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s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from the visual of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roles based on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governance mode changes.
     The basic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discover the law i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forms and the key roles of government. A basic hypothesis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at there is a causal connec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forms and the key roles of government, that is the fundamental objec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forms is decided by and subordinate to the key roles of governme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states. The article verifies the basic hypothesi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empirical summarization in history,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reality reflection.
     Firstly, the fact that the fundamental objec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forms kept with the key roles of governme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basic hypothesis. In ancient China, the main role of the government was political rule. Therefore,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was intended to strengthen the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imperial power. In the early years of PRC, government's core task at all levels was to restore political order in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 Consequently, in order to creat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is work,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was to strengthen central authority. Focusing o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the main feature of Chinese governments from 1978. Therefor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forms reflected strong economic orientation in this period. After World WarⅡ, local governments in most western countries began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governmental responsibilities of public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forms in these countries reflected strong 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 correspondingly. Thus public service and reduction of the cost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efficiency and equality was always the main gauge of reforms.
     Secondly, governmental roles as the basi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re th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the basic hypothesis. Public authority extended to all territory and residents is one of the preconditions for a government to perform its roles effectively. 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divide its territory into different districts, and then establish local government systems. Will look from thi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s the essential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perform governmental roles, which is the highest group's political aim. Therefor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forms must be in line with the governmental rol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states.
     Thirdly, in the reality, a series of actual reflections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form and the key roles of government further verifies the basic hypothesis. Firs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s the foundation of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local government system; seco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s a primary means to strengthen central government controllability and adjust longitudinal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third, a ration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is instrumental in promoting local governments to carry out theirs responsibilities of public service.
     The basic hypothesis is roundly validated by the above analysis. If we want to conclude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form's rational basic guidelin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governmental roles in an appropriate way. Establish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mean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 should transform their main responsibilities from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ly to supplying public service. But, it doesn't mean political domination is becoming less and less important for governments. Theoretically, the State as the unity of the class benefit and public benefit decides governmental roles of political domination and social management as an organic whole. In reality, for a big power such as China,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pla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controllability properly, especially when the state's unification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face a severe challenge. In view of the research above, this dissertation further put forwards the control—service orientation. This paradigm of study mainly includes two meanings: on the one hand, the main reform objectives of provincical district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hould be to strength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controllability reasonab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in criteria for the reforms below provincial districts are to reduce public service costs, improve supply efficiency and ensure equality.
     Finally, the control—service orientation is further appled to the practice of China's reform by putting forward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as follows. The reforms on provincial level should be to maintain stability, and enhance the big cities'political balance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avoid Balkanization,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the reform on metropolitan areas is to hold on single-center structure; municipal districts should be classified to suit their different responsibilities; Reducing public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producing dimensions economy effect, and deciding on the optimum population size, should be the main criteria for the reforms on county level; a distinction should be made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about the reforms of villages and towns. It is a trend to merge most villages and towns into an agency which belongs to county government. In some developed areas, some towns usually with a higher urbanization level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upgraded to cities.
引文
①关于此类观点,可参见刘君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系列著作和论文,以及由侯景信等编著的《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常黎的专著《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河南省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08年),等等。
    ②比如在由刘君德等编著的《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一书中,作者就将二战以来西方国家在大都市区通过合并地方政区、组建单中心市或大都市区政府为主要措施的、以降低公共服务和政府施政成本、提高效率为主要目的行政区划改革,视为影响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因素加以介绍和归纳。参见刘君德等著:《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5-27页。
    ③多吉才让:“创新行政区划改革思路”,《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42期。
    ④龙永图:“行政区划成为目前大陆经济发展的瓶颈”,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9年5月17日。
    ⑤靳尔刚、张文范主编:《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第4-5页。
    ①George Boyne, "Population Size and Economies of Scale in Local Government", Policy and Politics, Vol.23, July 1995, No.3, pp.213-222; Keating, M. Size, "Efficiency and Democracy:Consolidation, Fragmentation and Public Choice". In Judge, D, et al.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5. p.125; Rusk, D. Cities Without Suburbs. Washington, DC:Woodrow Wilson Press,1993, p.35; Sancton, A. Reducing costs by consolidating municipalities:New Brunswick, Nova Scotia and Ontario.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39, No.3,1996, pp.267-289.
    ①田惠生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3页。
    ①参见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①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行政区划的定义就是:所谓行政区划,是指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便于进行管理,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将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并相应建立各级行政机关、分层管理的区域结构(《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4年,第675页)。但是,这里必须有所交代的是,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行政区划与国家职能联系的界定,需要结合当时对于国家职能和政府职能的研究状况进行解读。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学术界对于国家职能的主流看法仍然停留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认识层次,一味强调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并没有给予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以应有的重视。而对于本文的基本研究范畴政府职能,当时甚至还没有得到理论上的完全确认,更勿论对国家职能和政府职能这两个范畴作出必要的区分比较。所以不客气的说,《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国家(政府)职能与行政区划联系所作出的界定,更多的职能看作是一种思维惯性。
    ②参见拙作:“中国行政区划研究60年:政府职能转变与研究导向的适时调整”,《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控制一服务’:当代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应然导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①这里主要参考了田惠生等人的研究成果,参见田惠生等著:《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10页。
    ①刘君德等编著:《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①关于政府功能与政府职责的二分法,主要参考了朱光磊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2-74页。
    ①陈小京等著:《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①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Census: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1985,105th Edition,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4, p.873.
    ②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24页。
    ③王旭:“对美国大都市区化历史地位的再认识”,《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④赵永革、周一星:“辽宁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现状与发展研究闭”,《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第1期;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43页。
    ⑤例如刘君德使用“都市区”概念,见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2-225页;顾朝林则使用“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密集区”的概念,参见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39-351页;等等。
    ①康有为:“废省议”,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17页。
    ②康有为:“废省议”,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23页。
    ③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79页。
    ①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4页。
    ②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642页。
    ③洪绂:“重划省区方案刍议”,载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第390-392页。
    ④田惠生等著:《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前言部分第1页。
    ①田惠生等著:《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②范今朝:《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从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的互动关系论中国现当代的行政区划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3页。
    ③张志红:“论大型城市在政府间关系中的政治平衡作用”,《南开学报》,2008年第1期。
    ④姚尚建:“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四个前提”,《学术探索》,2005年第6期。
    ⑤罗震东:“中国当前的行政区划改革及其机制”,《城市规划》,2005年第8期。
    ①舒庆、刘君德.:“一种奇异的区域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5期。
    ②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③朱舜:《县域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④周克瑜:“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协调”,《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
    ⑤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中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改革与战略》,1996年5期。
    ⑥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理论前沿》,2004年第10期。
    ⑦朱舜:《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5-17页。
    ①陶希东:《跨省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分析及其整合机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5页。
    ②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5页。
    ③戴均良:“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要求推进行政区划改革”,《红旗文稿》,2004年第4期。
    ④张京祥:“中国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中行政区划的影响研究”,《城市规划》,2000年第9期。
    ⑤罗辉、赵泽洪:“基于区域经济学评价标准的行政区划及其变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①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改革与战略》,1996年第5期。
    ②汪宇明:《中国省区经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
    ③杨龙:“中国经济政治的空间分布”,《学术界》,2003年第1期。
    ④汪宇明等:“上海大都市区行政区划体制研究”,《人文地理》,2000年第6期。
    ⑤陈敏、阎小培:“1990年代以来中国行政区经济研究的进展”,《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
    ⑥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理论前沿》,2004年第10期。
    ①王健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②刘小康:“行政区划改革:视角、路径及评价”,《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③参见戴均良:“行政区划应实行省县二级制——关于逐步改革市领导县体制的思考”,《中国改革》,2001年第9期:周振鹤:“从历史角度看划小省区”,《学习时报》,2004年3月25日;杜钢建:“冲出市管县体制樊篱”,《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2月5日;孙学玉、伍开昌:“当代中国行政结构扁平化的战略构想——以市管县体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孙学玉、伍开昌:“构建省直接管理县市的公共行政体制——一项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陈达云:“以省管县体制构建我国地方行政层级的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④刘君德等著:《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0-352页。
    ①谢涤湘:“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都市区发展——以广州市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07年第12期。
    ②参见刘君德:“理性认识和推进‘强权扩县’”,《决策咨询》,2004年第7期;薄贵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汪宇明:“中国省直管县市与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体制的改革研究”,《人文地理》,2004年第6期;孙学玉:“强县扩权与省直管县(市)的可行性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庞明礼:“‘市管县’的悖论与‘省管县’的可行性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③汪宇明、王玉芹、张凯:“近十年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划格局的变动与影响”,《经济地理》,2008年第2期。
    ④张光、江依妮:“规模经济与县政区划:以江西省为例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6年第8期;唐灿明、张光:“规模经济与县级行政区划: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曾明、张光:“规模经济对政府规模的影响: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张光:“中国行政管理成本决定因素实证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⑤罗正忠:“地方财政与规模经济——台湾之实证研究”,《财税研究》,2005年第2期。
    ①参见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缘起和发展”,《政治学研究》,2003年地4期;杨爱平、陈瑞莲:“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一种比较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②张紧跟:“区域公共管理视野下的行政区划改革:以珠三角为例”, 《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①Alan Altshuler et al eds., Government Opportunity in Metropolitan America, 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p.32.
    ②Philip C. Dolce, Suburbia:The American Dream and Dilemma, New York:Anchor Press,1976, pp.49-50.
    ③David Schuyler, "The New Urbanism and the Modern Metropolis", Urban History, Vol.24, Part 3, Decembe 1997, p.353.
    ④Bryan T. Downes, Politics, change, and the Urban Crisis, North Scituate, Massachusetts:Duxbury Press, p.42.
    ⑤G. Ross Stephens & Nelson Wikstrom,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10.
    ⑥[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83页。
    ①Paul Studenski. The Government of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National Municipal
    League,1930转引自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8-379页。
    ②Victor Jones,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2, p.99.
    ③Robert C. Wood, Suburbia:Its People and Their Politics,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59, p.11.
    ④Luther Halsey Gulick, The Metropolitan Problem and American Ideas, New York:Alfred A. Knopf,1962, p.83.
    ⑤Oliver P. Williams, Charles Press, Democracy in Urban American:Reading o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Chicago:Rand McNally & Company,1961, p.208.
    ⑥Robert L. Bish, Vincent Ostrom, Understanding Urban Government:Metropolitan Reform Reconsidered, Washington, D. 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1979, pp.7-8.
    ①Robert Warren, Government in Metropolitan Regions:A Reappraisal of Fractionated Political Organization, Davi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Affairs,1996, p.5.
    ②[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83页。
    ③Thomas H. Reed, "Progress in Metropolitan Integ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9,1949, pp.1-10.
    ④Vincent Marando, "The Politics of City-Country Consolidation", National Civic Review, Vol.64, February,1975, pp.76.
    ⑤Amos H. Hawley and Basil G. Zimmer, The Metropolitan Community:Its People and Government, Beverly Hill, CA:Sage Publication,1970, pp.90-125.
    ⑥Victor Jones and Patrick O'Donnell, "Metropolitan Areas." In Donald C. Rowat, e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Local Government Reorganization.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Westport,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81, pp.550.
    ①Charles Tiebout,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64,1956, No.2, pp.89-95.
    ②Vincent Ostrom, Charles Tiebout, and Robert Warren, "The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 in Metropolitan Areas:A Theoretical Inquir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55, December 1961, pp.831-842.
    ③Vincent Ostrom, The 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2d ed. Tuscaloosa: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9; The Meaning of American Federalism:constituting a self-governing society:San Francisco: ICS Press,1991;《美国地方政府》(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著:《美国地方政府》,井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1-93页。
    ②Victor Jones, "From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to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in K. G. Denike, ed., Managing Urban Settlements:Can Our Governmental Structures Cope? Vancouver:the Centre for Human Settlement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979, pp.24-39.
    ③David Rusk, Inside Game Outside Game,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9, p.8.
    ④Michael Keating, "Size, Efficiency and Democracy:Consolidation, Fragmentation and Public Choice", in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5, p.128.
    ⑤ Andrew Sancton, "Reducing costs by consolidating municipalities; New Brunswick, Nova Scotia and Ontario"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Fall 1996; Robert L. Bish, "Local Government Amalgamations:Discredited Nineteenth-Century Ideals Alive in the Twenty-First", Commentary NO.150, C. D. Howe Institute,2001; Igor Vojnovic, Municipal Consolidations in the 1990s:An Analysis of Five Canadian Municipalities, Toronto, ICURR Press,1997.
    ⑥Michael Keating, "Size, Efficiency and Democracy:Consolidation, Fragmentation and Public Choice", in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5, p.125.
    ①David Rusk, Cities Without Suburbs, DC:Woodrow Wilson Press,1993转引自[加]理查德.廷德尔、苏姗.诺布斯.廷德尔:《加拿大地方政府》,于秀明、邓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2页。
    ②Stephen M. Wheeler, "The New Regionalism:Key Characteristics of an Emerging Move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68, No.3,2002.
    ③也有国内学者将“新区域主义”译为“区域公共管理”,参见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缘起和发展”,《政治学研究》,2003年地4期;张紧跟:“区域公共管理视野下的行政区划改革:以珠三角为例”, 《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④David Rusk, Cities Without Suburbs, Washington, DC:Woodrow Wilson Press,1993, p.35.
    ⑤Norman Kimberly, "Old Problems in Mew Times:Urban Strategies for the 1990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Jan-Feb 1997,No.1.
    ①Neal R. Pierce, City-states:How Urban American Can Proper in a Competitive World;Washington, DC:Seven Locks Press,1993, p.34.
    ②H. V. Savitch and Ronald K. Vogel, eds., Regional Politics:American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1996, p.2.
    ③Richard D. Bingham and Vernonica Z. Kalich, "the Tie That Binds:Downtowns, Suburbs, and the Dependence Hypothesi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18, No.2,1996.
    ④David Lowery,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Structures from a Neoprogressive Perspective", Swiss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3,2001.
    ⑤Anthony Downs, New Visions for Metropolitan America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4转引自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0页。
    ①参见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16页。
    ②参见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16页。
    ①彭和平:《公共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②英]厄威克:《行政的要素》,转引自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2页。
    ③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40页。
    ①Ronald J. Oakerson, "Advisory Commission 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Local Public Economies,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 C.1987, pp.59.
    ②[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19页。
    ③[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1-162页。
    ①张光、江依妮:“规模经济与县政区划:以江西省为例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6第8期。
    ①Peter M. Blau, "A Formal Theory of Differentiation in Organiz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5, April 1970, pp.201-218.
    ②参见James J. Noell, "On the Administrative Sector of Social System:An Analysis of the Size and Complexity of Government Bureaucracies in the American States", Social Force, Vol.72, June 1974, pp.549-558;John J. Kasarda, "The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of Social System Size:A Three-Level Analysi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9, Feb 1974, pp.19-28; Patrick D. Noran, "Size and Administrative Intensity in N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4, Feb 1979, pp.110-125.
    ③George Boyne, "Population Size and Economies of Scale in Local Government", Policy and Politics, Vol.23, July 1995, No.3, pp.213-222.
    ④David N. King, "A Model of Optimum Local Authority Size", in G. Pola, G. France and R. Levaggi, et al eds., Developments in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Theory and Policy, Cheltenham:Edward Elgar,1996, pp55-57.
    ⑤David N King & Yue Ma, "Local authority siz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Vol.18, No. 3, June 2000, p.255-270.
    ①Carl Abbott, "The Suburban sunbelt",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Vol.13, No.3, May 1987, p.292.
    ②[英]斯蒂芬.贝利:《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左盛昌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③参见张光、江依妮:“规模经济与县政区划:以江西省为例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6年第8期;罗正忠:“地方财政与规模经济——台湾之实证研究”,《财税研究》,2005年第2期;张光:“中国行政管理成本决定因素实证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页。
    ①[美]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②Bernard. E. Brown:Comparative Politics:Notes and Readings, New York:Harcourt,2000, p.3.
    ①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商、周两代实行封建制,采取“封邦建国”的形式实施统治,因此在整个殷商、西周王朝的疆域内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直到春秋中叶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形成,地方行政区划才开始随之出现。随着秦统一之后全面确立和推行郡县制,完全意义上的地方行政区划才宣告正式确立。参见刘君德等:《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3页;邹逸麟:“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2期。
    ②邹逸麟:“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2期。
    ③田惠生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④关于政区层级机构三个基本阶段的划分,这里参考借鉴了周振鹤以及李传永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16-17页;李传永:“略论我国 历代的行政区划”,《人文地理》,1996年第4期。
    ①这里需要特别予以说明的是,在新中国建立前,自隋代以后,乡便不再有国家任命的官员,因而地方行政区划的正式层级体制通常是以县为基本单位。例如,二级制即是指县以上只有一个地方正式层级,三级制即是指县以上存在二个地方正是层级。
    ①《左传·哀公二年》。
    ②[清]姚鼐:《惜抱轩文集》(卷2)“郡县考”,转引自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0页。
    ③有学者认为秦汉两代应为郡县乡三级体制,但是笔者认为,虽然秦汉两代皆在乡(亭)设置有国家任命的官员,但并没有建立起正式的行政机构,因而这些乡(亭)官员在本质上只是县级政权的外派衙役,因 此乡(亭)并不能被算作是一级政区,即所谓“皇权不下县”。
    ①邹逸麟:“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2期。
    ①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①[清]洪吉亮:《补三国疆域志》。
    ①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②《宋书·志序》
    ③《北齐书》卷四,《文帝宣纪》。
    ④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⑤《宋书》卷3,《武帝纪下》。
    ⑥[唐]杜佑:《通典》卷171,“州郡典序目上”。
    ①转引自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1页。
    ②岑仲勉:《隋书求是》,中华书局,2004年,第58-59页。
    ①《资治通鉴》,卷192。
    ②《旧唐书·地理志一》
    ①[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建隆二年秋七月条”,中华书局,1992年。
    ②[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开(?)九年十一月庚午”,中华书局,1992年。
    ③[宋]陈亮:《龙川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
    ①汪圣铎:“宋代转运使补论”,《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②余蔚:“完整制与分离制:宋代地方行政权力的转移”,《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①关于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这里参考了周振鹤的相关成果,参见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①[元]许有壬:《圭塘小藁》,卷七。
    ①《礼记·王制》
    ①《新唐书·地理志》
    ②《史记·孝文帝纪》
    ①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①《汉书·百官公卿表》
    ②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③暴景升:《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1-72页。
    ④鹿谓慧:“中国县官制度沿革述略”,《文史哲》,1991年第2期。
    ①周玉民:《晚晴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②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③《宋会要·县主簿》,引自《永乐大典》卷14609,第6502页。
    ①邹逸麟:“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2期。
    ①关于改革开放前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本文借鉴了刘君德先生等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刘君德等编著:《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29-138页;陈小京等著:《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47-217页。
    ①本段落的部分内容参考了薛立强博士的博士论文,参见薛立强:《授权体制:改革时期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94页。
    ②本节的史实部分参考了许正文和孙学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孙学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划沿革”,《当代中国研究》,1995年第4期。
    ①根据戴均良《中国市制》一书表2(1949-1950年设市城市一览表)和表3(1951-1957年市的设置及撤销统计表)的相关数据整理,参见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第44-47页。
    ①田惠生等著:《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前言部分第119页。
    ①孙学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划沿革”,《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②戴均良:“行政区划50年回顾与总结”,《中国方域》,1999年第5期。
    ①根据刘君德等编著:《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和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第45-48页)中表3(1951-1957年市的设置及撤销统计表)和表4(1958-1965年市的设里及撤梢统计表)的相关数据整理。
    ①刘君德等编著:《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页。
    ①张坚石等编著:《地方政府的职能和组织结构》(下册),华夏出版社,1994年,第52-55页。
    ①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组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第173页。
    ①徐达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第1卷(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60页。
    ②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教研室和资料室编:《中外宪法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3页。
    ①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54年9月-1955年6月),法律出版社,1957年,第140页。
    ②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组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第174页。
    ①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组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第174页。
    ②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组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第178页。
    ③吴孝政、陈宇翔、李金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若干问题探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3页。
    ④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54年9月-1955年6月),法律出版社,1957年,第14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59年第7号,总第42号。
    ②戴均良著:《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第147页。
    ①转引自杨小云:《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164页。
    ②蒲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5页。
    ①刘君德等著:《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7页。
    ②蒲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9),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页。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9)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9),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9),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4年第十三号,总第434号。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9),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9),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9),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页。
    ①刘君德、汪宇明著:《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3-265页。
    ①《将全国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1949年4月10日),《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6-87页。
    ①《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59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第1册,法律出版社,1982年,第144页。
    ③《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第5册,法律出版社,1982年,第3页。
    ④原文出处:《东北日报》,1949年12月6日。转引自陈方南、陈学知:“中国大行政区制度研究”,《党史研究资料》,2003年第10期。
    ⑤《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1954年6月19日),行政区划网(http://www.xzqh.org),2004年10月6日。
    ①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911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66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页。
    ①于鸣超:“现代国家制度下的中国县制改革”,《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1期,第93页。
    ①舒庆、刘君德:“一种奇异的区域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5期。
    ②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5页;戴均良:“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要求推进行政区划改革”,《红旗文稿》,2004年第4期。
    ③汪宇明等:“上海大都市区行政区划体制研究”,《人文地理》,2000年第6期;杨龙:“中国经济政治的空间分布”,《学术界》,2003年第1期。
    ④孙学玉等:“当代中国行政结构扁平化的战略构想——以市管县体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⑤何显明:“市管线体制绩效及其变革路径选择的制度分析——简论‘复合行政’的概念”,《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⑥刘君德等著:《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0-352页。
    ①Oliver P. Williams, Democracy in Urban American:Reading o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Chicago:Rand McNally & Company,1961, p.208.
    ②黄丽:《国外大都市治理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6页。
    ①[加]理查德.廷德尔等:《加拿大地方政府》(第六版),于秀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②K. G. Crawford. Canad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4, p.21.
    ③K. G. Crawford. Canad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4, p.23.
    ②[加]理查德.廷德尔等:《加拿大地方政府》,于秀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26页。
    ①这一部分主要参考了刘君德等人的相关著作,参见刘君德等编著:《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8-69页。
    ②加拿大现存的13个一级政区分别为:阿尔伯塔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马尼托巴省、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新不伦瑞克省、西北地区、新斯科舍省、努纳武特特别行政区、安大略省、爱德华王子岛、魁北克省、萨斯喀彻温省和育空地区。
    ①Len Gertler and R. W. Crowley, Changing Canadian Cities:The Next 25 Years, Toronto:McCelland and Stewart, 1977, p.26.
    ②Larry S. Bourne and Jim Simmons, "New Fault Lines? Recent Trends in the Canadian Urban System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and Public Policy", Canadian Journal of Urban Research, Vol.12, Issue 1, summer 2003, pp.25.
    ①[加]理查德.廷德尔,苏姗.诺布斯.廷德尔:《加拿大地方政府》,于秀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①Economic Council of Canada, Fourth Annual Review, p.210.
    ②Peter Dreier et al., Place Matters:Metropolitic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4, pp.206-207.
    ③Len Gertler and R. W. Crowley, Changing Canadian Cities:The Next 25 Years, Toronto:McCelland and Stewart, 1977, p.26.
    ④Christopher Bryant and Daniel Lemir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Growth in Six Selected Urban Regions in Canada, Toronto: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on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3, p.14.
    ⑤Gerald Hodge and Ira M. Robinson, Planning Canadian Regions, Vancouver:UBC Press,2001, p.241.
    ①Katherine A. Graham et al, Urban Governance in Canada, Toronto: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98, p.75 and 79.
    ②H. J. Whale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in New Brunswick, Fredericton: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1963, p.23.
    ③关于改革的具体模式,这里主要参考了廷德尔等人的相关著作,参见[加]理查德.廷德尔,苏姗.诺布斯.廷德尔:《加拿大地方政府》,于秀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0-142页。
    ①Harry Kitchen, "Does Amalgamation Really Produce Cost Savings?" paper presented to Municipal Amalgamation Conference, Halifax, April 25,1995.
    ①Andrew Sancton, "The Municipal Role in the Governance of Cities", in Trudi Bunting and Pierre Filion, Canadian Cities in Transition, 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p.437-438.
    ①Timothy J. Colton, Big Daddy,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0, p.177-178.
    ②Harold Kaplan, Reform, Planning and City Politics,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1, p.694. Canadian Cities in Transition, 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p.437-438.
    ③Andrew Sancton, "The Municipal Role in the Governance of Cities", in Trudi Bunting ana Pierre Filion,
    ①Frances Frisken, "Planning and Servicing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 in Rothblatt and Sancton, Metropolitian Governance:American/Canadian Intergovernmental Perspectives, Berkeley:Institute of Governmental Studies Press,1993, p.161.
    ②[加]理查德.廷德尔等:《加拿大地方政府》,于秀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①这一部分主要参考了戴维.威尔逊、刘君德、张志红、侯景新、刘建飞等人的相关著作,参见[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张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4-61页;刘君德等编著:《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8-41页;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4-170页;侯景新等著:《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6-248页;刘建飞编著:《英国议会》,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30-239页。
    ①[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张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②Patricia Hollis:Ladies Elect:Women in English Local Government,1865-1914,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p.2-3.
    ①英国绝大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以行合一的委员会至或者说议会制,不设单独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首长,所以这里所说的各级地方议会或者委员会,实际上就相当于地方政府,这一点至今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②Tony Byrne. Local government in Britain:everyone s guide to how it all work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Ltd,2000, p.36.
    ①[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著:《英国地方政府》,张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2页。
    ①刘君德等编著:《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②[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著:《英国地方政府》,张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3页。
    ②Alan Alexander:The politics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London:Longman,1982, p.336.
    ③这6个郡分别是:利物浦(默西塞德)、大曼彻斯特、伯明翰(西米德兰)、利兹——布拉德福德(西约克郡)、设菲尔德(南约克郡)、纽卡斯尔——桑德兰(泰恩——威尔)。
    ④[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著:《英国地方政府》,张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5页。
    ①R Vize, Northern Ireland:The Acceptable Face of Quangos, Local Government Chronicle, Vol.25,1994, pp.16-17.
    ②Kenneth Newton and Terence Karran:The politics of local expenditure, London:Macmillan,1985, p.116.
    ③[英]斯蒂芬.贝利:《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左盛昌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④Howard Elcock, Local Government:Policy and Management in Local Authorities, London:Routledge,1994, p.39.
    ①Howard Elcock, Local Government:Policy and Management in Local Authorities, London:Routledge,1994, p.39.
    ②Derek Gowling, Metropolit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London:Recent Change, Little Hampton Book Services Ltd,1991, p.31.
    ①London, The White Paper-London Decides,1998, p.8.
    ②黄丽:《国外大都市治理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8页。
    ①转引自黄丽:《国外大都市治理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9页。
    ①这一部分主要参考了奥斯特罗姆、刘君德、侯景新等人的相关著作,参见[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刘君德等编著:《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1-63页;侯景新等著:《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6-243页。
    ①[美]理查德.D.宾厄姆:《美国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九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64页。
    ①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6-247页。
    ②[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42页。
    ③转引自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73页。
    ①Alan Altshuler et al eds., Government Opportunity in Metropolitan America, 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p.32.
    ②G. Ross Stephens & Nelson Wikstrom,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10.
    ③[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John C. Bollens and Henry J. Schmandt, The Metropolis:Its People, Politics and Economic Life,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82, p.92-94.
    ②Carl Abbott. "The Suburban Sunbelt",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Vol.13, No.3, May 1987, pp.275-303.
    ③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86页。
    ①Scott Greer, Governing The Metropolis, Westport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5, p.115.
    ②David Rusk, "America's Urban Problem/America's Race Problem", Urban Geography, Vol.19, No.8,1998, pp.758.
    ①David Rusk, "America's Urban Problem/America's Race Problem", Urban Geography, Vol.19, No.8,1998, pp.767.
    ①R. J. Johnston, The American Urban System: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2, p.287.
    ②[美]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刘泰星、张世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9页。
    ③Harold Wolman and Michael Goldsmith, Urban Politics and Policy:A Comparative Approach,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p.9-10.
    ①Benjamin, The Limits of Politics:Collective Good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p.73-74.
    ②转引自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3页。
    ①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5页。
    ②Kennth T. Jackson.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Versus Suburban Autonomy:Politics on the Crabgrass Frontier", in Kennth T. Jackson and Stanley K. Schultz:Cities in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Alfred A. Knopf,1972, pp.452.
    ①David Rusk. Cities Without Suburbs, Washington D. C.:The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1995, p.102.
    ②Scott Greer. Governing The Metropolis, Westport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5, p.8.7.
    ①A. Syed,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America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Random House,1996, p.40.
    ②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7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册),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79页。
    ④R. Hofstadt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and the Men Who Made It, New York:Vintage Books,1948, p.162.
    ⑤T. H. Reed, "The Region, a New Government Unit:The Problem of Metropolitan Areas", National Municipal Review, ⅩⅣ (July), pp.417-423.
    ⑥David Y. Miller,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of Metropolitan America,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2002, p.44.
    ①Nelson Wikstrom, Councils of Government:A Study of Political Instrumentalism, Chicago:Nelson-Hall,1997, p. 366-367.
    ①Nelson Wikstrom, Councils of Government:A Study of Political Instrumentalism, Chicago:Nelson-Hall,1997, p.21.
    ②John J. Harrigan and Ronald K. Vogel,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Metropolis, New York:Addison-Wesley Education Publishing Inc,2000, p.390-391.
    ③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9页。
    ①David K. Hamilton, Governing Metropolitan Areas:Response to Growth and Change,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p.177.
    ②Donald Axelrod, Shadow Government:The Hidden World of Public Authorities and How They Control over $1 Trillion,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2, p.46.
    ③Brian P. Janiskee, "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Local Government", 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Science, Vol.33, Spring 2004, pp.89.
    ④Donald Axelrod, Shadow Government:The Hidden World of Public Authorities and How They Control over $1 Trillion,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2, p.21.
    ①David Y. Miller,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of Metropolitan America,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2002, p.44.
    ②Carl Abbott, "The Suburban Sunbelt",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Vol.13, No.3, May 1987, pp.275-303.
    ①[加]理查德.廷德尔、苏姗.诺布斯.廷德尔:《加拿大地方政府》,于秀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7页。
    ②[加]理查德.廷德尔、苏姗.诺布斯.廷德尔:《加拿大地方政府》,于秀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8页。
    ③Terrence J. Downey and Robert J. Williams, "Provincial Agendas, Local Responses:The'Commonsense' Restructuring of Ontario's Municipal Governments",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ummer 1998, pp.220-238.
    ①[加]理查德.廷德尔、苏姗.诺布斯.廷德尔:《加拿大地方政府》,于秀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8页。
    ②Harry Kitchen, "Does Amalgamation Really Produce Cost Savings?" paper presented to Municipal Amalgamation Conference, Halifax, April 25,1995.
    ③Robert B. Hawkins, Self Government by District:Myth and Reality, Stanford, CA: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76, p.3-4.
    ①Daniel J. Elazar, Building Cities in America, Lanham MD:Hamilton Press,1987, p.30.
    ②[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1-93页;John C. Bollens and Schmandt J. Henry, The Metropolis:Its People, Politics and Economic Life,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1982, p.359; Victor Jones, From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to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in K. G. Denike, ed., Managing Urban Settlements:Can Our Governmental Structures Cope? Vancouver:the Centre for Human Settlement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979, pp.11.
    ③H. V. Savitch and Ronald K. Vogel, eds., Regional Politics:American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1996, p.301.
    ④David Y. Miller,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of Metropolitan America,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2002, p.106.
    ⑤William H. Cape, "Incremental Change-The Impact of Interlocal Cooperation", Midwest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6, February,1972, pp.43-62.
    ①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08页。
    ②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86页。
    ①David Rusk, Inside Game Outside Game, 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9, p.8.
    ②Andrew Sancton, Merger Mania, Kingston: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0, p.80-81.
    ③Scott Greer, Governing The Metropolis, Westport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5, p.115.
    ④David Rusk, Inside Game Outside Game, 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9, p.8.
    ⑤Igor Vojnovic, "Municipal Consolidation, Regional Planning and Fiscal Accountability:The Recent Experiences in Two Maritime Provinces", Canadia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Special Edition, Spring 2000, pp.49-72.
    ①曹闻民:《政府职能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①[美]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5-36页。
    ②[德]马克思.韦伯:《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对大学生的两篇讲座》,王容芬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53-55页。
    ①关于县政的非军事性,这里主要参考了暴景升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暴景升:《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1-75页。
    ①金安平:“建国初期中央和地方关系若干原则的形成”,《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②陈伙成:“关于党反对山头主义历史的思考”,《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①朱光磊、于丹:“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新阶段——对中国政府转变职能过程的回顾与展望”,《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①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5页;戴均良:《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要求推进行政区划改革》,《红旗文稿》,2004年第4期。
    ②汪宇明等:《上海大都市区行政区划体制研究》,《人文地理》,2000年第6期;杨龙:《中国经济政治的空间分布》,《学术界》,2003年第1期。
    ③孙学玉等:“当代中国行政结构扁平化的战略构想——以市管县体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④何显明:“市管线体制绩效及其变革路径选择的制度分析——简论‘复合行政’的概念”,《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①刘君德等著:《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0-352页。
    ②引自日本国会众议员岩国哲人于2005年11月的一个谈话,转引自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1页。
    ①关于西方学术界对于行政区划改革的探讨,论文第四章的第四节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归纳,这里不再重复。
    ②Igor Vojnovic. The Transitional Impacts of Municipal Consolidation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2, No.4, 2000,385-417.
    ③Samuel Humes.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1. p.59.
    ④Micheal A. Nelson,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Subnational Public Secto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l Government Structure in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e U. S.",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October, Vol.57,1990, p.443.
    ⑤Harold Wolman and Michael Goldsmith. Urban Politics and Policy:A Comparative Approach.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p.9-10.
    ②[加]理查德.廷德尔、苏姗.诺布斯.廷德尔:《加拿大地方政府》,于秀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7页。
    ①关于各级政府职能的演变过程,这里主要参考了徐勇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徐勇、高秉雄主编:《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①关于对不同时期政府职能重心定位的分类,参考了曹闻民的相关成果,参见曹闻民:《政府职能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70-284页。
    ②[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28页。
    ①徐颂陶、徐理明:《看得见的手:中国政府行为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第54页。
    ②参见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③关于政府职能对于政府结构系统的影响作用,这里参考了夏书章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0页。
    ①在纵向间府际关系的研究中,对于单一制国家,因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法律意义上的隶属关系,因此“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提法是没有问题的。但在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和联邦组成单位之间并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隶属关系,因此严格来讲,“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提法如果应用于联邦制国家是不准确的,确切的提法应是“联邦和联邦组成单位之间的关系”,联邦制国家的地方政府是指联邦组成单位(州、加盟共和国等)以下的政府。出于文字的考虑,将不再做逐一的标注。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30页。
    ①Keating, M. Size, Efficiency and Democracy:Consolidation, Fragmentation and Public Choice. In Judge, D, et al.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5. p.125; Rusk, D. Cities Without Suburbs. Washington, DC:Woodrow Wilson Press,1993, p.35; Sancton, A. Reducing costs by consolidating municipalities: New Brunswick, Nova Scotia and Ontario.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39, No.3,1996, pp.267-289.
    ①Carl Abbott, "The Suburban Sunbelt",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Vol.13, No.3, May 1987, pp.275-303.
    ①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朱光磊等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朱光磊、于丹:“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新阶段——对中国政府转变职能过程的回顾与展望”,《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①郭小聪:“论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③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
    ①[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43页。
    ②[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5页。
    ①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22页。
    ②蒲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09页。
    ①张志红:“论大型城市在政府间关系中的政治平衡作用”,《南开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参见徐勇、高秉雄主编:《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7-108页。
    ①田惠生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9-220页。
    ②参见戴均良:“行政区划应实行省县二级制——关于逐步改革市领导县体制的思考”,《中国改革》,2001年第9期:孙学玉等:“构建省直接管理县市的公共行政体制——项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陈达云:“以省管县体制构建我国地方行政层级的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等。
    ③参见刘君德:“理性认识和推进‘强权扩县’”,《决策咨询》,2004年第7期;薄贵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等。
    ①庞明礼:“‘市管县’的悖论与‘省管县’的可行性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②贺先志、王仕军:“试析当前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局限和途径”,《岭南学刊》,2008年第2期。
    ①比如在由刘君德等编著的《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一书中,作者就将二战以来西方国家以组建大都市区政府或大都市区联合政府为主要措施的、以降低公共服务和政府施政成本、提高效率为主要目的的行政区划改革,视为影响区划调整的经济因素加以介绍和归纳。参见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5-27页。
    ①《河南今年7月人口将过亿成全国首个人口过亿省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0年1月11日。
    ①所谓“职责同构”,是指在纵向间政府间关系中,各级政府在职责和机构设置上的高度统一、一致。通俗地讲,就是每一级政府都在管理大体相同的事情,相应地在机构设置上表现为“上下对口,左右对齐”。在“职责同构”模式下的政府管理体制中,由于简单地强调单一制之下的高度集权,政府间权限、职能划分缺乏科学的管理,再加上法律保障机制的缺位,就使得政府管理的体制一直不顺畅,导致同一件事情不同层级政府共同管理,每一级政府管理相同的事情。结果,所有的政府管理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事情在所有的政府层级都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参见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①田惠生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7页。
    ①刘君德等编著:《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9-210页。
    ②蒲善信:《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6-64。
    ①关于大城市在纵向府际关系中的政治平衡作用,这里主要参考了张志红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张志红:“论大型城市在政府间关系中的政治平衡作用”,《南开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刘君德:“世纪中国直辖市政区改革的战略思考”,《浙江学刊》,1998年第4期。
    ②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88页。
    ③黄丽:《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56页。
    ④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2页。
    ⑤[荷]曼纳·彼得·范戴克:《新兴经济中的城市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①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
    ②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9),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③林星:“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2期。
    ④例如,截至2008年底,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0.4%,而同期的城市化率却只有45.68%,两者比较相差近15个百分点。以上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
    ①朱铁臻:《城市化研究》,红旗出版社,2002年,第278页。
    ②林星:“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2期。
    ①顾朝林:“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思考”,《城市发展研究》,1995年第5期。
    ②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Census: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1985,105th Edition,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4; p.873:
    ②孙群郞:《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24页。
    ①王旭:“对美国大都市区化历史地位的再认识”,《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②赵永革、周一星:“辽宁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现状与发展研究闭”,《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第1期;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第43页。
    ③王兴平:“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4期。
    ④谢守红:《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9页。
    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②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膨胀病及其表现”,《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①王华庆、刘建军:“北京城市交通现状、问题及对策”,《综合运输》,2002年第8期。
    ②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第209页。
    ③新浪网:“委员提案一半说楼市”,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2010年3月4日。
    ④吴良镛等:《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
    ①转引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190页。
    ②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③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④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膨胀病及其表现”,《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⑤“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是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
    ①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7-38。
    ②范磊:“城乡边缘区概念和理论的探讨”,《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③范磊:“城乡边缘区概念和理论的探讨”,《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④戴宾、杨建:“城乡边缘区与统筹城乡发展”,《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⑤陆大道等:《2006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进程及空间扩张》,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72页。
    ①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膨胀病及其表现”,《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②吕政:《2008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143页。
    ③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膨胀病及其表现”,《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④关于这一点,本文在第四章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做过多的解释。
    ①详见本文的第四章第三节。
    ②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8-410。
    ①洪世键、张京祥:“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现状、问题与建议”,《经济地理》,2009年第11期。
    ①中国经济时报:“省管县体制深入,中心城市需过‘空间关’”, 转引自搜狐网,2010年3月12日。
    ②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改革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6页。
    ③转引自田惠生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9页。
    ①以上数据分别来自于田惠生等著:《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以及民政部编:《中国行政区划简册》(2009),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①关于城市政府职能的整体性,可参见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4页。
    ①马祖琦:“海峡两岸大城市市辖区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经济地理》,2005年第2期。
    ②以上数据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2009)》。
    ③惠冰:“我国特大城市市辖区政府分析:能力增强与权力扩张过程”,《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12期;唐宁:“对市及市辖区体制关系的若干思考”,《领导科学》,2004年第2期。
    ①朱光磊等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200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第206页。
    ②陈锡文:《中国农民数量正在逐步减少》,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
    ①财政部国库司、预算司:《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2003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转引自曾明、张光:“规模经济对政府规模的影响: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
    ②凤凰网:“中国地方政府负债超5万亿,官员称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凤凰网(http://www.ifeng.com),2010年03月1日。
    ③李尚红:“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7期。
    ④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目标替换”现象在这里是指由于生存困境和体制缺陷的交互作用,乡镇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自利性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公共目标,由为公共目标工作演变为为自己工作。乡镇政府在运作过程中越来越把自身的存在作为重要的目标,组织本身越来越具有自利性。或者说,在许多情况下,基层组织事实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自己利益的代表。
    ⑤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4页。
    ①曾明、张光:“规模经济对政府规模的影响: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
    ②何帆:《为市场经济立宪:当代中国的财政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第39页。
    ③新华社:“省管县财政将全面推行”,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转引自中国网(www.china.com.cn),2010年3月1日。
    ④庞明礼:“‘市管县’的悖论与‘省管县’的可行性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⑤例如,作者2009年6月份在河北省财政厅调研“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试点工作是就发现,这一体制的试点共就已经使得河北省财政厅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幅度增加,财政厅甚至为此已经提出增加相关部门人员编制的请求,而且河北省仅仅是在不到一半左右的县和县级市(64个)试点了这一工作。如果在河北省全面推行“省直管县”,那么省级政府的管理压力无疑将更加难以承受。
    ⑥详见本文的第六章第四节。
    ①参见张光、曾明:“规模经济对政府规模的影响: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张光、江依妮“规模经济与县政区划:以江西省为例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6年第8期;张光:“规模经济与县政区划:以福建省为例的实证研究”,《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唐灿明、张光:“规模经济与县级行政区划: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张光、唐灿明:“规模经济与县行政区划改革: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曾明、张光:“规模经济对政府规模的影响: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
    ②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③谭桔华:“降低县级政府行政成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张银喜:“改革地方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期。
    ②谭桔华:“降低县级政府行政成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戴均良:“当前行政区划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1998年第9期。
    ②“悬浮型”政权的提法借鉴了周飞舟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 —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①于建嵘:《乡村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李昌平:《乡镇体制改革:变官本位为民本位》,《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第2期。
    ①上述判断主要参考了贺雪峰的相关实证研究,参见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0页。
    ②关于部分地区乡镇政府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曾经发挥过的积极作用,参见钱振明:《苏南乡镇政权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75页。
    ①朱光磊:《政治学概要》(第2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3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 《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6. 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7. 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8. 暴景升:《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9.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10.曹闻民:《政府职能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陈小京、伏宁:《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12.陈秀山主编:《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13.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
    14.戴均良:《城乡大转型时期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5.董辅扔:《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16.范今朝:《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从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的互动关系论中国现当代的行政区划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7.范晓春:《中国大行政区研究:1949-1954》,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8.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商务印出馆,1997年。
    20.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
    21.顾平安:《政府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2.广东省行政区划研究会编:《沿海地带行政区划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
    23.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4.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
    25.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研究》(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26.黄丽:《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靳尔刚、张文范主编:《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29.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
    31.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科学出版社,2004年。
    32.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年。
    33.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34.李植斌、陈雄:《区域体制改革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5.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36.刘建飞:《英国议会》,华夏出版社,2002年。
    37.刘君德、冯春萍、华林甫、范今朝:《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8.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39.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
    40.刘君德、周克瑜:《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41.陆大道、姚士谋、刘慧等:《2006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进程及空间扩张》,商务印书馆,2007年。
    42.鲁勇:《行政区域经济》,人民出版社,2002年。
    43.吕政:《2008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44.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45.马祖琦:《大都市政区研究: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46.孟昭华、王涵:《中国历代国家机构和行政区划》,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
    47.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9),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48.潘小娟:《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
    49.蒲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
    50.钱振明:《苏南乡镇政权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
    51.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52.孙开主编:《地方财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53.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54.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
    55.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56.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7.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
    58.陶希东:《跨省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分析及其整合机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59.田惠生、罗辉、曾伟:《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0.王佃利、张莉萍、高原:《现代市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6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2.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63.王旭:《美国城市经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64.汪宇明:《中国省区经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5.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6.吴良镛等:《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67.吴孝政、陈宇翔、李金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若干问题探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68.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
    69.谢庆奎:《政府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70.谢守红:《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科学出版社,2004年。
    71.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72.徐达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第1卷(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
    73.徐颂陶、徐理明:《看得见的手:中国政府行为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
    74.徐勇、高秉雄主编:《地方政府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75.许正中、张更华:《降低和优化行政成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
    76.薛立强:《授权体制:改革时期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77.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78.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79.杨小云:《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
    80.杨忠伟、范凌云:《中国大都市郊区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81.赵永茂、孙同文、江大树:《府际关系》,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
    82.张坚石:《地方政府的职能和组织结构》(下册),华夏出版社,1994年。
    83.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84.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间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85.郑宝恒:《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8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87.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组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
    88.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教研室和资料室编:《中外宪法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
    89.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5卷、附卷一),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
    90.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91.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92.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93.朱舜:《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94.朱铁臻:《城市化研究》,红旗出版社,2002年。
    95.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
    96.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97.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98.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 [澳]布莱恩·多莱里、内尔·马歇尔、安德鲁·沃辛顿主编:《重塑澳大利亚地方政府——财政、治理与改革》,刘杰、余琦景、张国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丹麦]埃里克·阿尔贝克、[挪威]劳伦斯·罗斯、[瑞典]拉尔斯·斯特姆伯格、[芬兰]克里斯特·斯塔尔伯格:《北欧地方政府:战后发展趋势与改革》,常志霄、张志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德]赫尔穆特·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陈伟、段德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德]赫尔穆特·沃尔曼、埃克哈特·施罗德编:《比较英德公共部门改革——主要传统与现代化趋势》,王锋、林震、方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 [荷]曼纳·彼得·范戴克:《新兴经济中的城市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都市警察服务 的制度结构》,宋全喜、任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7.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
    8. [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郭庆旺、赵志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9. [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
    10.[美]詹姆斯·汤森:《中国政治》,顾速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2.[美]理查德·D·宾厄姆:《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九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14.[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抚松茂、丁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7.[美]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刘泰星、张世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18.[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地方政府》,井敏、陈涵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美]约翰·L·麦克赛尔:《公共财政管理:分析与应用》,白彦锋、马蔡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美]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2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
    23.[加]理查德·廷德尔、苏姗·诺布斯·廷德尔:《加拿大地方政府》,于秀明、邓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4.[加]罗伯特·L·比什、埃里克·G·克莱蒙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方政府》,孙广厦、皇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5.[瑞典]埃里克·阿纳姆、斯蒂格·蒙丁主编:《趋向地方自治的新理念?——比较视角 下的新近地方政府立法》,杨立华、张菡、吴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英]大卫·马什、格里·斯托克:《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景跃进、张小劲、欧阳景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7.[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张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英]斯蒂芬·贝利:《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左盛昌、周雪莲、常志霄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 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膨胀病及其表现”,《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2. 蔡玉峰:“调整县乡行政区划促进行政机关改革”,《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
    3. 崔运武:“服务型政府:理念与内涵”,《学术与探索》,2004年6期。
    4. 陈达云:“以省管县体制构建我国地方行政层级的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 陈方南、陈学知:“中国大行政区制度研究”,《党史研究资料》,2003年第10期。
    6. 陈伙成:“关于党反对山头主义历史的思考”,《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3期。
    7. 陈眉舞、张京祥、赵伟:“区划调整背景下的都市区内部整合研究”,《规划师》,2005年第5期。
    8. 陈敏、阎小培:“1990年代以来中国行政区经济研究的进展”,《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
    9. 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0.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缘起和发展”,《政治学研究》,2003年地4期。
    11.陈钊:“地级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四川省为例”,《经济地理》,2006年第3期。
    12.陈忠祥、李莉:“行政区划变动与城市群结构变化研究——以宁夏中北部城市群为例”,《人文地理》,2005年第5期。
    13.戴均良:“创新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思路”,《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10期。
    14.戴均良:“行政区划应实行省县二级制——关于逐步改革市领导县体制的思考”,《中国改革》,2001年第9期。
    15.戴均良:“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要求推进行政区划改革”,《红旗文稿》,2004年第4期。
    16.戴均良:“行政区划50年回顾与总结”,《中国方域》,1999年第5期。
    17.杜钢建:“冲出市管县体制樊篱”,《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2月5日。
    18.多吉才让:“创新行政区划改革思路”,《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42期。
    19.郭小聪:“论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0.范今朝:“1979年以来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过程及作用——兼论中国未来行政区划改革走向”,《经济地理》,2004年第4期。
    21.范磊:“城乡边缘区概念和理论的探讨”,《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22.冯春萍:“国际大都市行政区划组织与管理模式”,《上海城市规划》,1999年第3期。
    23.龚敏、洪木妹:“厦门与漳州两地经济增长分析:兼论行政区划调整与中心城市建设”,《东南学术》,2006年第1期。
    24.顾朝林:“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思考”,《城市发展研究》,1995年第5期。
    25.何显明:“市管县体制绩效及其变革路径选择的制度分析——简论‘复合行政’的概念”,《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26.贺先志、王仕军:“试析当前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局限和途径”,《岭南学刊》,2008年第2期。
    27.洪世键、张京祥:“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现状、问题与建议”,《经济地理》,2009年第11期。
    28.黄瑛、张伟、程同升:“行政区划的适应性研究”,《城市管理》,2003年第1期。
    29.惠冰:“我国特大城市市辖区政府分析:能力增强与权力扩张过程”,《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12期。
    30.康有为:“废省议”,载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31.金安平:“建国初期中央和地方关系若干原则的形成”,《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第2期。
    32.雷志宇:“区域公共管理:解决行政区划刚性的新思路”,《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3.李昌平:《乡镇体制改革:变官本位为民本位》,《中国改革》(农村版), 2004年第2期。
    34.李传永:“略论我国历代的行政区划”,《人文地理》,1996年第4期。
    35.李刚:“略谈新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文史杂志》,2001年第1期。
    36.李尚红:“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7期。
    37.林星:“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2期。
    38.刘纯志:“关于行政区划改革的战略思考”,《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5期。
    39.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理论前沿》,2004年第10期。
    40.刘君德:“理性认识和推进‘强权扩县’”,《决策咨询》,2004年第7期。
    41.刘君德:“世纪中国直辖市政区改革的战略思考”,《浙江学刊》,1998年第4期。
    42.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改革与战略》,1996年第5期。
    43.刘君德、陈占彪:“长江三角洲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6期。
    44.刘君德、张俊芳、马祖琦:“大城市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区级政区功能定位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5.刘小康:“行政区划改革:视角、路径及评价”,《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6.陆大道:“中国行政区、经济区发展回顾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47.鹿谓慧:“中国县官制度沿革述略”,《文史哲》,1991年第2期。
    48.吕宪军、王梅:“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扩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1期。
    49.罗辉、赵泽洪:“基于区域经济学评价标准的行政区划及其变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0.罗震东:“中国当前的行政区划改革及其机制”,《城市规划》,2005年第8期。
    51.罗正忠:“地方财政与规模经济——台湾之实证研究”,《财税研究》,2005年第2期。
    52.马庆钰:“关于‘公共服务’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53.马庆钰:“公共服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54.马彦琳:“城乡分治与城乡合治——中国大陆城市型政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5.马祖琦:“海峡两岸大城市市辖区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经济地理》,2005年第2期。
    56.潘小娟:“中法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7.庞明礼:“‘市管县’的悖论与‘省管县’的可行性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8.孙学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划沿革”,《当代中国研究》,1995年第4期。
    59.孙学玉:“强县扩权与省直管县(市)的可行性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
    60.孙学玉、伍开昌:“当代中国行政结构扁平化的战略构想——以市管县体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61.孙学玉、伍开昌:“构建省直接管理县市的公共行政体制——一项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62.施镇平:“解放以来的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及城乡关系变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3.舒庆、刘君德.:“一种奇异的区域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5期。
    64.谭桔华:“降低县级政府行政成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5.唐灿明、张光:“规模经济与县级行政区划: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6.唐宁:“对市及市辖区体制关系的若干思考”,《领导科学》,2004年第2期。
    67.王佃利:“市管县实践的反思:‘复合行政’的视角”,《北京行政管理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68.王华庆、刘建军:“北京城市交通现状、问题及对策”,《综合运输》,2002年第8期。
    69.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70.王健朴:“‘9+2’区域合作的基础和协调政策”,《特区经济》,2004年第9期。
    71.王兴平:“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4期。
    72.王旭:“对美国大都市区化历史地位的再认识”,《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73.汪宇明:“再论中国城市地区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改革与战略》,2001年第5期。
    74.汪宇明:“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地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创新”,《城市规划》,2002年第6期。
    75.汪宇明:“中国的制度创新与城市变化”,《国外城市规划》,2005年第1期。
    76.汪宇明、刘君德、戴均良:“上海大都市区行政区划体制研究”,《人文地理》,2000年第6期。
    77.汪宇明:“中国省直管县市与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体制的改革研究”,《人文地理》,2004年第6期。
    78.汪宇明、王玉芹、张凯:“近十年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划格局的变动与影响”,《经济地理》,2008年第2期。
    79.汪圣铎:“宋代转运使补论”,《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80.魏立华、阎小培:“快速城市化中城市规划与行政区划的关系研究——以珠三角为例”,《城市规划》,2004年第2期。
    81.谢涤湘:“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都市区发展——以广州市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07年第12期。
    82.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83.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84.谢元鲁:“试论中国历代政区制度变迁的特点”,《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85.杨爱平、陈瑞莲:“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一种比较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86.杨海蛟、亓元:“中国政治学30年”,《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87.杨龙:“中国经济政治的空间分布”,《学术界》,2003年第1期。
    88.杨龙“我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政治研究”,《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4期。
    89.姚尚建:“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四个前提”,《学术探索》,2005年第6期。
    90.于建嵘:《乡村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91.于鸣超:“现代国家制度下的中国县制改革”,《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1期。
    92.余蔚:“完整制与分离制:宋代地方行政权力的转移”,《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93.曾明、张光:“规模经济对政府规模的影响: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
    94.邹逸麟:“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2期。
    95.赵永革、周一星:“辽宁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现状与发展研究闭”,《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第1期。
    96.张光:“美国地方政府的设置”,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97.张光、江依妮:“规模经济与县政区划:以江西省为例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6年第8期。
    98.张光:“中国行政管理成本决定因素实证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99.张紧跟:“区域公共管理视野下的行政区划改革:以珠三角为例”, 《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00.张京祥:“中国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中行政区划的影响研究”,《城市规划》,2000年第9期。
    101.张银喜:“改革地方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期。
    102.张知常:“市辖区:急待规范与调整”,《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03.张志红:“论大型城市在政府间关系中的政治平衡作用”,《南开学报》,2008年第1期。
    104.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10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
    106.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07.朱光磊、孙涛:“‘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定位、内涵与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08.朱光磊、于丹:“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新阶段——对中国政府转变职能过程的回顾与展望”,《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09.朱秋霞:“行政区划与地方财政体制:几个相关的理论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年第1期。
    110.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11.周婕、邓飞:“行政区划调整对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第2期。
    112.周克瑜:“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协调”,《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
    113.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色议”,复旦学报,2001年第3期。
    114.周振鹤:“从历史角度看划小省区”,《学习时报》,2004年3月25日。
    115.周志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 Axelrod, Donald, Shadow Government:The Hidden World of Public Authorities and How They Control over $ 1 Trill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2.
    2. Altshuler, Alan et al eds., Government Opportunity in Metropolitan America,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3. Bollens, John C. and Schmandt, Henry J., The Metropolis:Its People; Politics and Economic Life,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1982.
    4. Byrne,Tony, Local government in Britain:everyone's guide to how it all work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Ltd,2000.
    5. Bryant, Christopher and Lemire, Danie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Growth in Six Selected Urban Regions in Canada;Toronto: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on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3.
    6. Calthorpe, Peter and Fulton, William, The Regional City, St. Louis:Island Press, 2001.
    7. Downs, Anthony, New Visions foretropolitan America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4.
    8. Dreier, Peter et al., Place Matters:Metropolitic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4.
    9. Elcock, Howard, Local Government:Policy and Management in Local Authorities,London: Routledge,1994.
    10. Greer, Scott, Governing the Metropolis, Westport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5.
    11. Gowling, Derek, Metropolit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London:Recent Change, Little Hampton Book Services Ltd,1991.
    12. Graham, Katherine A. et al., Urban Governance in Canada, Toronto: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98.
    13. Hodge, Gerald and Robinson, Ira M., Planning Canadian Regions, Vancouver:UBC Press, 2001.
    14. Humes, Samuel,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1991.
    15. Miller, David Y.,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of Metropolitan America,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2002.
    16. Oates, Wallace E., Fiscal Federalis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2.
    17. Orfield, Myron, Metropolitics:A Regional Agenda for Community and Stability,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7.
    18. Ostrom, Vincent, The 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uscaloo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9.
    19. Ostrom, Vincent, The Meaning of American Federalism:constituting a self-governing society, San Francisco:ICS Press,1991.
    20. Pierce, Neal R., City-states:How Urban American Can Proper in a Competitive World, Washington, DC:Seven Locks Press,1993.
    21. Rusk, David, Inside Game Outside Game,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9.
    22. Savitch, H. V. and Vogel, Ronald K., Regional Politics:American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1996.
    23. Scott, Allen J. et al., Global City-Region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2001.
    24. Stephens, G. Ross and Nelson Wikstrom,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5. Syed, A.,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America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Random House,1996.
    26. Vojnovic, Igor, Municipal Consolidations in the 1990s:An Analysis of Five Canadian Municipalities, Toronto, ICURR Press,1997.
    27. Wikstrom, Nelson, Councils of Government:A Study of Political Instrumentalism, Chicago: Nelson-Hall,1997.
    28. William, Lucy and Phillips, David, Confronting Suburban Decline:Strategic Planning For Metropolitan Renewal, St. Louis:Island Press,2000.
    29. Wolman, Harold and Goldsmith, Michael, Urban Politics and Policy:A Comparative Approach, Cambridge MA: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1. Abbott, Carl, The Suburban sunbelt,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Vol.13, No.3,1987.
    2. Bingham, Richard D. and Kalich, Vernonica Z., the Tie That Binds:Downtowns, Suburbs, and the Dependence Hypothesi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18, No.2,1996.
    3. Bish, Robert L. and Vincent Ostrom, Understanding Urban Government:Metropolitan Reform Reconsidered, Washington, D. 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1979.
    4. Blau, Peter, A Formal Theory of Differentiation in Organiz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5, No.8,1970.
    5. Blau, Peter, Interdependency and Hierarchy in Organizati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o. 1.1972.
    6. Bourne, Larry and Simmons, Jim, New Fault Lines? Recent Trends in the Canadian Urban System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and Public Policy, Canadian Journal of Urban Research, Vol.12, summer 2003.
    7. Cape, William H., Incremental Change-The Impact of Interlocal Cooperation,Midwest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6, February,1972.
    8. Downey, Terrence J. and Williams, Robert J., Provincial Agendas,Local Responses:The "Commonsense" Restructuring of Ontario's Municipal Governments,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ummer 1998.
    9. Easteal, Martin, The Structuring of Local Government:A Blessing or a Bane? A Look at Britain's Proposed Reorganization, in Howard R. Balanoff, ed., Annual Edi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4th ed., Guilford, CT:Dushkin/Brown and,Benchmark,1996.
    10. Friedmann J. and Wolff, G., 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No.3,1982.
    11. Frisken, Frances, Planning and Servicing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 in Rothblatt and Sancton, Metropolitian Governance:American/Canadian Intergovernmental Perspectives, Berkeley:Institute of Governmental Studies Press,1993.
    12. Jackson, Kennth T.,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versus Suburban Autonomy:Politics on the Crabgrass Frontier, in Kennth T. Jackson and Stanley K. Schultz:Cities in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Alfred A. Knopf,1972.
    13. Janiskee, Brian P., 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Local Government, 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Science, Vol.33, Spring 2004.
    14. Jones, Victor, From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to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in K. G. Denike, ed., Managing Urban Settlements:Can Our Governmental Structures Cope? Vancouver:the Centre for Human Settlement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979.
    15. Jones, Victor and Donnell, Patrick O', Metropolitan Areas, In Donald C. Rowat, e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Local Government Reorganization.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Westport,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81.
    16. Kasarda, John J., The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of Social System Size:A Three- Level Analysi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9,1974.
    17. Keating, Michael, Size, Efficiency and Democracy:Consolidation, Fragmentation and Public Choice, in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5.
    18. Kitchen, Harry, Does Amalgamation Really Produce Cost Savings? Paper presented to Municipal Amalgamation Conference, Halifax, April 25,1995.
    19. Kelley, Allen, Demographic Change and the Size of the Government Sector,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Vol.43, No.2.,1976.
    20. Kimberly, Norman, Old Problems in Mew Times:Urban Strategies for the 1990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No.1.,1997.
    21. Lowery, David,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Structures from a Neoprogressive Perspective, Swiss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3,2001.
    22. Marando, Vincent, The Politics of City-Country Consolidation, National Civic Review, Vol. 64, February,1975.
    23. Nelson, Micheal A.,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Subnational Public Secto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l Government Structure in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e U. S,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Vol.57, October,1990.
    24. Noell, James J., On the Administrative Sector of Social System:An Analysis of the Size and Complexity of Government Bureaucracies in the American States, Social Force, Vol.72, 1974.
    25. Noran, Patrick D., Size and Administrative Intensity in N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4,1979.
    26. Ostrom, Vincent, Tiebout, Charles and Warren, Robert, The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 in Metropolitan Areas:A Theoretical Inquir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55, December 1961.
    27. Reed, Thomas H., Progress in Metropolitan Integ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9,1949.
    28. Rusk, David, America's Urban Problem/America's Race Problem, Urban Geography, Vol.19, No.8,1998.
    29. Sancton, Andrew, Reducing costs by consolidating municipalities:New Brunswick, Nova Scotia and Ontario,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Fall 1996.
    30. Sancton, Andrew, The Municipal Role in the Governance of Cities, in Trudi Bunting and Pierre Filion, Canadian Cities in Transition, 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1. Schuyler, David, The New Urbanism and the Modern Metropolis, Urban History, Vol.24, Part 3, Dec 1997.
    32. Tiebout, Charles,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64, No.2,1956.
    33. Vojnovic, Igor, The Transitional Impacts of Municipal Consolidation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22, No.4,2000.
    34. Wagenaar, Pieter F., Excise, Postal Services, Oaths of Office and Property Taxes:How Small Administrative Adjustments Led to Large Changes in Intergovernmental Rations, 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Vol.26, Dec. 2004.
    35. Warren, Robert, Government in Metropolitan Regions:A Reappraisal of Fractionated Political Organization, Davi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Affairs, 1996.
    36. Wheeler, Stephen M., The New Regionalism:Key Characteristics of an Emerging Move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68, No.3,2002.
    37. Zhou Yixing, Definitions of Urban Places and Statistical of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sian Geographer, Vol.7, No.1,1998.
    38. Zimmerman, Joseph F., Special District Growth Reflects Anti-Government Bias, National Civic Review, Vol.22, Sep 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