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状况及其对策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失业是世界性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国际劳工组织在《1996~1997世界就业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接近10亿,相当于全世界劳动人口的30%。因此,世界各国无不把解决失业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对待。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失业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城镇下岗失业人数约1400万,入世之后每年还将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更高达1.5亿,若将隐性失业和就业不足者考虑在内,则这些数字至少再翻一倍。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的大量闲置或不得其用不仅是对生产力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会酿成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试图吸收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有益成果,以中国失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趋势——应对之策为主线,主要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并针对中国失业的自身特点,将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失业与西方失业理论,指出了失业的基本理论及其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部分对中国失业的历史、状况及趋势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中国失业的成因及中国理论误导性失业的运行机理;第四部分论述了中国的反失业政策选择。
     本论文最大特点是在论证每一个观点时总是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突出正确的认识、思想、理念及政策对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重要性。
     本论文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理论误导性失业的概念,并简要分析了它的运行机理及应对之策。
Unemployment is the great world-wide social economic problem,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n research paper named 《1996-1997 world employment problem》 points out: Population of unemployment and half-unemployment nears to 10 billion which equals to 30% world labor forces. Therefore, all states in the world regard unemployed problem a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problem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 and depth of reform, the unemployment rate is rising year by year. So far, our country totally contain town unemployed number about 14 million and will still increase about 10 million annually after China enters into WTO; On the other hand, the village surplus labor force amounts highly to 1.5 billion, if considering the disguised hidden unemployment and inadequate unemployment inside, then these arithmetic figures turn over one more times at least.
    Work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productivity, labor force lied idle or used not enough is not only large waste to productivity, but also may lead to great political issue and social problem. With beneficial result of related theories in west economics , main line of history-present condition-future trend-related countermeasure of China unemployment ,analysis of itself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unemployment and Chines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unemployment and western unemployment theories, pointes out the basic theories of unemployment and its relation with inflation and economy
    
    
    
    increase ;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more completely history condition and trends of China unemployment;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China unemployed reasons and circ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Chinese theoretic mislead unemployment; the forth part discusses Chinese anti-unemployment policy choice.
    A biggest characteristic in this thesis is to emphasize importance of theoretic innovation and right cognition thoughts principle and policy to settle China unemployed problem .
    A biggest innovation in this thesis is to put forward Concept of theoretic misleading unemployment firstly, and analyze briefly its circulation mechanism and solution
引文
[1]、[2]引自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业发展》,辽宁出版社,1998.12,P_(213)、P_(129)。
    [3] 孙怀仁主编:《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P_(5)。
    [4] 《档案资料》,P_(158)。
    [5] 袁伦渠:《新中国劳动经济史》,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P_(133)。
    [6]、[8]、[17]、[36]程连升:《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P120、P135、P252、P234。
    [7] 何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劳动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P62。
    [9] 冯兰瑞:《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P63。
    [10] 《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0。
    [11] 李强、胡俊生、洪大用:《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P3-5。
    [12] 汪大海:《失业的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P9。
    [13] 孙可娜:《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5。
    [14] 周永亮:《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P491~500。
    [15]、[17]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经济学季刊》,1937.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商务印书馆,1997,“原序”P3。
    [16] 凯恩斯、汉德森:《劳合·乔治能办到吗?》,《民族与文艺》,伦敦英文版,1929,P12~13。
    [18]、[5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P692、P190。
    [19]、[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一版,第3卷,P256:第1卷,P218~221。
    [20]、[23]、[29]《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2卷,P75;第43卷,P282~283。
    [21]、[22]、[30]《列宁选集》,第3卷,P769;第4卷,P687、P399;第42卷,P182。
    [24]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P373。
    [25] 《列宁全集》第一版,第10卷,P107。
    [26] 《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96,P67。
    [27] 《放弃对所有制形式的本质化理解?》,《读书》,三联书店,1999(7),P159~160。
    [31] 李培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治理:后工业化和市场化》,《社会学研究》,1998(4)。
    
    
    [32]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7,P41。
    [33]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P805~806。
    [3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36~137。
    [35] 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P18~21。
    [37] 谷书堂:《再谈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经济经纬》,1999(1)。
    [38] 陈淮:《就业优先: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厂长经理日报》(成都),1999.7.14。
    [39] 温铁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双重困境下的“三农”问题》,《读书》,三联书店,2001(10),P23。
    [40] 岳颂东:《2000年人口、就业形势与2001年展望》,《2000~2001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5,P186。
    [41] 蔡防等:《人口给中国带来什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42]、[44]、[47]《瞭望〈新闻周刊〉》专题报道,2001(47),P16;2001(50),P14~19。
    [43] 《光明日报》,1995.7.6。
    [45] 陈燕:《扶持中小企业就是扩大就业》,经济日报,2001.11.21,P2。
    [46]、[48]刘玒:《转换城市化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问题探索》,2001(9),P22。
    [49] 周天勇:《中国经济命运与前景的深层次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3。
    [51] 蔡昉: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P314~320。
    
    
    1、斯蒂格里茨:《经济学》第二版,梁小民、黄险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译,华夏出版社,2003.4。
    3、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李庆云、刘文忻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
    4、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第六版,潘功胜、刘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一版,第1、3、42、43卷。
    7、《列宁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
    8、《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2、43卷,人民出版社,1972。
    9、《邓小平文选》第3卷。
    10、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2.5。
    1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商务印书馆,1997.2。
    12、袁伦渠:《新中国劳动经济史》,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5
    13、程连升:《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
    14、蔡昉: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
    15、赵长茂:《宏观经济管理通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7。
    16、刘涤源:《凯恩斯主义研究丛书》第3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0。
    17、杨宜勇:《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今日中国出版社,2002.6。
    18、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19、陶文达:《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6。
    20、马洪:《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3。
    21、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
    22、周永亮:《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
    23、李铁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8~2002),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4、李建民、原新、王金营:《持续的挑战——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与对策》,科学出版社,2000。
    
    
    25、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积极转轨与政府的作用》,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6、王鸣剑:《上山下乡》,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27、冯兰瑞:《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28、何道峰:《就业、增长、现代化》,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29、汪大海:《挑战失业的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30、厉以宁、董辅礽、韩志国:《中国经济跨世纪的主题和难题》,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1、郭继严、王永锡:《2001~2020中国就业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6。
    32、李强、胡俊生、洪大用:《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
    3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
    34、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8。
    3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11。
    36、孙世昌:《下岗下择业》,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0。
    37、农业部软科学积分办公室:《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
    38、白南生、宋洪远:《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9。
    39、吴敬琏:《改革:我们正下过大关》,三联书店,2002.3。
    40、郭士征:《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国际比较》,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41、高书生:《中国就业体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2、周天勇:《中国经济命运与前景的深层次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3。
    1、王洪青:《我国“十五”期间劳动就业形势与对策》,《河北大学学报》,2001(4)。
    2、杨宜勇:《我国“十五”时期就业形势及对策》,《人口与经济》,2001(10)。
    3、吴鹏森:《关于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战略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3)。
    4、郭庆松:《中国劳动就业发展战略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5)。
    5、宁光杰:《简析马克思的就业理论》,《当代经济研究》,2001(3)。
    6、马力、韩静轩:《我国劳动就业的难点及对策》,《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3)。
    7、陈幸华:《我国再就业工程的难点及对策》,《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3)。
    8、李平、胡国平:《试论新时期提高劳动就业的途径和办法》,《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9、国家计委社科司:《社会保障、就业形势及政策措施》,《宏观经济管理》,2002(1)。
    10、李欣:《完善社会保障与促进再就业工程》,《经济问题探索》,2000(8)。
    
    
    11、陆燕春:《马克思就业理论与我国下岗再就业》,《当代经济研究》,2001(1)。
    12、陈少晖:《马克思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述论》,《当代经济研究》,1999(2)。
    13、吴玲:《浅论新时期我国劳动就业问题》,《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3)。
    14、胡学勤:《西方学者的十种失业归因分析》,《经济研究参考》,1999(32)。
    15、国家计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失业的测度、警戒线及若干建议》,《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3)。
    16、黎玉柱:《中国失业水平、变化趋势和治理对策研究》,《江汉论坛》,1993(7)。
    17、傅道忠:《西方发达国家反失业的经验及启示》,《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1)。
    18、冯兰瑞:《关于“九五”末期失业率及计算方法》,《社会学研究》,1998(4)。
    19、陈淮:《就业优先: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厂长经理日报》(成都),1997.7.14。
    20、姜作培:《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及政策调查》,《人大复印资料》,1998(7)。
    21、国务院发展厂家中心《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课题组:《正确处理就业领域中的几个关系》.《中国经济时报》,1999.6.12。
    22、胡鞍钢:《降低失业率是今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瞭望》,1997(31);《中国就业状况分析》,《管理世界》,1997(3);《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管理世界》,1998(4)。
    23、李辉华:《试论未来1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1)。
    24、李培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治理:后工业化和市场化》,《社会学研究》,1998(4)。
    25、李实:《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经济研究》,1997(1)。
    26、丁任重、孟庆红、刘灿:《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再就业政策国际研究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1999(8)
    27、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十五”时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宏观经济研究》,1999(6)。
    28、张凤鸣:《隐性就业的调查报告》,《劳动者》,2001(5)。
    29、彭连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中国劳动》,2001(10)。
    30、曹艳红:《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思考》,《经济师》,20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