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医疗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构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的一生离不开医疗行为。医疗行为具有侵权性、有限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医疗损害由医疗行为引发,既有因错误的医疗行为所致的医疗过错损害,又有由现有医疗知识、技术、条件下无法避免和克服的副作用、并发症和医疗意外造成的医疗无过错损害。我国现有对于医疗损害的救济制度以医疗侵权损害赔偿为主。面对大量的医疗损害事件,以医疗侵权损害赔偿为主的、单一的医疗损害救济制度面临着诸多困境;处于起步阶段的非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在填补患者损害和分担医疗风险方面也捉襟见肘。
     发达国家对医疗损害进行救济时,根据本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特点,采用了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损害无过错补偿、社会保障等制度,建立了不同的、适合各自国情的医疗损害社会化救济模式。美国以医疗责任保险为主,有些州建立了特定医疗损害的无过错补偿制度;瑞典通过患者赔偿法案建立了具有浓厚社会保险色彩的患者赔偿保险制度;新西兰在人身损害范围内排除了侵权责任赔偿的救济,对包括医疗损害在内的人身意外伤害实行全面无过错补偿的制度。发达国家建立和实施医疗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的经验告诉我们,医疗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是解决医疗损害救济问题的有效模式;侵权损害赔偿并非对医疗损害救济最好的方式;国家财政支持重视对医疗损害受害患者的补偿成为目前趋势。
     近代以来的侵权责任社会化是医疗损害社会化救济的基础。突破侵权法的藩篱,矫正正义和分配正义可以在损害社会化救济中达致协调;经济分析法学也认为作为损害分散的形式,责任保险这种损害社会化救济的方式是有效率的。
     在我国,医疗损害受害患者需要得到比通过侵权赔偿更加及时、合理的救济;而侵权责任制度下医方赔偿能力也需要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的支持;同时医疗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弥补了现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不足,对解决医疗纠纷具有重要作用。逐渐完善的医疗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开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经验、部分地区和保险公司商业保险运作的经验、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可以借鉴都是我国建立医疗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的有利条件。我国应建立政府、医疗机构、医师、患者一起参与,共同分担医疗损害,以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无过错损害补偿基金为主体的,即独立于医疗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又与其紧密联系的医疗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
The life of illness and death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health care behavior.Medical acts of infringement limited, uncertaintie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Medicalinjury caused by medical behavior, both the fault damage due to the error caused bymedical practices, and the no-fault damage there can not be avoided and overcome theside effects, medical complications and medical accidents by the existing medicalknowledge, technology, conditions.Our existing relief system for medical damages inmedical tort damages. Face a lot of medical damage events,medical tort damages basedsingle health damage relief system faces many difficulties.The role of non-compulsorymedical liability insurance in its infancy in the medical damage relief is also limited.
     Developed medical damage relief,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s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medical liability insurance, no-fault system ofcompens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is adopted, different medical harm social relief modesuitable for respective countries. United States is given priority to Medical LiabilityInsurance, Some states have established specific medical harm no-fault compensationsystem; Swedish established patients compensation insurance system with strong socialinsurance color through the patient 's Compensation Act; New Zealand excluded inpersonal injury within the relief of tort liability and Implement a comprehensiveno-fault compensation system of medical damage, including personalaccident.Developed countries to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medical harm the social reliefsystem experience tells us that the tort action for damages is not the best way to themedical damage relief. National forces to intervene, the emphasis on medical damagecompensation of victims become the current trend;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harm inempirical research and statistics;medical harm social relief does not inevitably lead to a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medical services.
     Since modern times, the socialization of tort liabi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medicaldamage social relief.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tort law, corrective justice anddistributive justice can be reached at the expense of social relief coordinatio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lso think as scattered damage form,liability insurance for such damagethe social relief is efficient.
     In our count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dical harm social relief system formedical injury tort liability system provide a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to make up for the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resolving medical disputes.Gradual improvement experience in medical tort liabilitylegal system,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datory liability insurance, In some areas, andthe experience of the operation of insurance companies commercial insurance, thecurrent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can learn from, and improve the health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are our country to establish socialized medicaldamage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of the relief system. Medical harm social relief systemshould be mandatory medical liability insurance and social insurance nature of medicalthe fault damage compensation insurance as the mai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physicians, patients join shared medical damage.
引文
①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台北:作者自刊,2009年,第8页。
    ②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1页。
    ①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2000年,第57页。
    ②哈佛研究为哈佛大学跨学科研究团队于1986年以纽约州1984年住院病患为研究对象,对纽约州的医疗伤害以及医疗纠纷所进行的研究。由其研究结果得知,医疗并不如想象中的安全,1980年代以降所有减少医疗纠纷诉讼的立法改革反而忽略了广大的患者受有医疗伤害却得不到补偿。关于哈佛研究详见:Harvard MedicalPractice Study, Patients, Doctors, and Lawyers: Medical Injury, Malpractice Litigation, and Patient Compensation inNew York.Cambridge,Mass: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1990).
    ③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4月20日,http://www.moh.gov.cn/zwgkzt/pgb/201204/54532.shtml,2012年6月8日。
    ①实际上,有关医疗纠纷的案件,《侵权责任法》未生效实施之前,在法院立案时至少有四个案由,即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一般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和其他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②参见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9页。
    ③王成:《论医疗损害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配置》,《证据科学》2009年第3期。
    ①易继明:《侵权行为法的道德基础(代译序)》,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主编:《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ⅴ页。
    ①Kenneth S. Abraham&Paul C. Weiler, Enterprise Medical Liabil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merican HealthCare System,Vol.108No.2Harvard Law Review. P.381,1994.
    ②Paul C. Weiler,Reforming Medical Malpractice in a Radically Moderate--and Ethical—Fashion,Vol.54DePaulLaw Review.pp.205-215,2005.
    ③Richard A. Epstein,Contractual Principle Versus Legislative Fixes: Coming to Closure on the Unending Travailsof Medical Malpractice,Vol.54DePaul Law Review. pp.503-512,2005.
    ①Eva D.Cohen&Samuel P.Korper,The Swedish No-Fault Patient Compensation Program: Provisions andPreliminary Findings,Vol.70Insurance Law Journal p.637,1976.
    ②David M.Studdert&Troyen A. Brennan,No-Fault Compensation for Meical Injuries:The Prospect for ErrorPrevention,Vol.286No.2Jo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pp.217-222,2001.
    ③Vibe Ulfbeck, Mette Hartlev, M rten Schultz,Malpractice in Scandinavia,Chicago-Kent LawReview,Vol.87,No.1,2012.
    ④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04页。
    ①国内外有关医疗行为的界定,参见林良平、迂正义、锦织成史:《医疗行为上とは何か-组织医疗も含めこ日本医事法学会编:《医事法学丛书2》,东京:日本评论社,1986年,第73页,大谷宝:《医疗行为と法》弘文堂昭和62年4月15日初版,第60页,转引自康弼周:《组织医疗过失责任归属之研究》,司法研究年第20辑第13篇,台湾地区“司法院”出版,2000年,第65-66页;郑淑屏:《医疗过失案件中过失之类型与据之判断》,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1995年,第14页;野田宽:《医事法》(上卷),青林书院平成4年11月出版,第59-60页,转引自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5页;Denver Peacock,“Haase v. Starnes: theArkansas Supreme Court’s Refusal to Require Expert Testimony inExpress Warranty 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Arkansas Law Review,Vol.50,No.4(1998),pp731-758;Carmichav. Reitz,17Cal.App.3d58,978-979(1971).Silverhart v.Mount Zion Hospital,20Cal.App.3d1022(1971).Murphy v.E.R.Squibb&Sons,Inc,40Cal.3d672,679(1985).转移自谢哲胜:《无过失医疗责任:医师的梦魇?病人的救星?《民法七十年之回顾与展望纪念论文集(一)》,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第277页;钱政铭:《医疗行为适用无过失责任之研究》,《大仁学报》,1999年5月总第17期;蔡振修:《医疗过失与刑事责任析论》台北:作者自刊,1992年,第105-106页;黄丁全:《医事法新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23页唐德华主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理解与适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0-51页。
    ②关于医疗行为的特性,许多研究都有涉及,参见:吴志正:《解读医病关系Ⅰ——医疗契约篇》,台北:照出版公司,2006年,第47-100页;黄丁全:《医事法新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33-34页;见善久:《论专家的民事责任——其理论架构的建议》,梁慧星译,《环球法律评论》1996年第2期;哈里·林斯、特雷弗·平奇:《勾勒姆医生——作为科学的医学与作为救助手段的医学》,雷瑞鹏译,上海:上海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7页;张苙云:《医疗与社会:医疗社会学的初探》,台北:巨流出版公司,1998年第186-193页。
    ①卢瑞芬、谢启瑞:《医疗经济学》,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第211页。
    ②杨秀仪:《论医疗伤害赔偿责任适用消费者保护法之争议》,《民法七十年之回顾与展望纪念论文集(一)》,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第240页。
    ③Troyen A. Brennan, Lucia L. Leape, Nan M. Laird, et al.“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Negligence InHospitalized Patients. Results of Harvard Medical Practice Study Ⅰ”.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324,No.6(1991),pp.370-376.
    ④艾尔肯:《论医疗损害》,《北方法学》2008年第3期。
    ⑤鲁伊·卡斯考、朗德·亨德里克斯:《医疗不良事件中的赔偿转移》威廉·范博姆、米夏埃尔·富尔主编:《在私法体系与公法体系之间的赔偿转移》,黄本莲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第145-146页。
    ⑥参见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41-147页。
    ⑦美国Glilbert等报道发生率为2.0/万,国内上海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1994-2003年10年发生率2.18/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60-1998年发生率2.44/万。参见:赵天舒、张洋:《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第29期。
    ①See Linda T. Kohn, Janet M. Corrigan, Molla S. Donaldson: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Washington,D.C: Institute of Medicine,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0.p.50.
    ①参见梁华仁:《医疗事故的认定与法律处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24-29页。
    ②艾尔肯,方博:《我国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究报告》,《河北法学》2010年第2期。
    ①参见杨立新:《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②参见杨立新:《杨立新品百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224-225页。
    ③杨立新:《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④参见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人民法院判决的刘颖诉新疆军区总医院医疗损害赔偿案,杨立新:《民事侵权十宗案》,《方圆》2003年第7期。
    ⑤参见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①所谓医疗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二元结构是指由医疗损害责任诉因的双轨制,医疗损害赔偿标准的双轨制,医疗损害责任鉴定的双轨制等三个双轨制构成的两条医疗侵权损害赔偿路径。参见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7-8页。
    ②《证据规定》第4条第8项为: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③陈志华:《我国医疗纠纷处理立法的历史沿革》,《中国卫生人才》2008年第3期。
    ①林文学:《<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规定若干问题探析》,《法律适用》2010年第7期。
    ②艾尔肯:《论医疗知情同意理论》,《河北法学》2008年第8期。
    ③参见程杰:《医疗知情同意的台湾经验与启示》,《科技与法律》2013年第1期。
    ①H.L.A.哈特:《实证主义及法律与道德的分离》,《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支振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②王利明:《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体系构建——以救济法为中心的思考》,《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①尹志强、梅永文:《侵权行为法的伦理价值及其变迁》,王卫国主编:《法大民商经济法评论》第三卷,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
    ②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侵权责任法》第58条规定:“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②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③王利明:《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①关于统保模式,统保和强制保险,两者属于不同种类的概念。强制保险也称为法定保险,它是通过法律规定强制实施的保险。它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全面性,二是保险金额由法律确定。而统保是指在一些基本险种实行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统一保险制度。前者是从保险实施形式上加以分类的,与自愿保险对应;而后者是从投保人的投保方式分类,与单独分散投保对应。在国外,许多强制保险是法律的规定,而统保通常只是政府规章以至于总公司层面的指令。两者性质不一样,但是交差范围比重大,强制保险不一定非要统一保险,也可以分别在不同保险人处投保,但必须保险;而统保则应当按有关指令在同一保险人处投保。不过多数时候强制保险要求在规定的保险人处统一保险,而统保通常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一般而言,其强制程度不及专门的强制保险。参见谭湘渝:《医疗责任保险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7页。
    ②参见陈绍辉:《我国医疗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卫生法制》2005年第5期。
    ①参见谭湘渝:《医疗责任保险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8页。
    ②参见薛天婴:《从PICC医疗责任保险条款看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临床误诊误治》2006年第9期。
    ③参见张音、刘刚、田桦等:《云南省医疗执业责任保险回顾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7年6月第14卷第2期。
    ④参见邢润峰:《上海医疗责任保险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上海保险》2004年第9期;农工党上海市委:《完善上海医疗责任保险管理》,2013年1月26日,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4836/node4838/u1ai56950.html,2013年2月20日。
    ⑤辛红:《北京医疗责任保险试点范围还将扩大》,《法制日报》2007年2月5日第008版。
    ①2003年11月,深圳市卫生局与人保财产深圳分公司签署了《深圳市医疗执业保险合作协议》,以政府条例形式颁布了《深圳市医疗执业风险管理办法》。根据条例的规定,深圳市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在这些医疗机构中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从事医疗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参加医疗执业风险保险。在该市注册执业的合法医疗机构和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从事医疗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包括聘用人员,均可参加医疗执业风险保险。参见李南玲:《深圳:医疗执业责任险让患者得到充分补偿》,《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12月01日第002版。2007年6月,江苏省政府下发了由省卫生厅和保监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实施医疗责任保险的意见》,在全省医疗机构开办医疗责任保险。由县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辖区内政府举办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其他各级各类性质的医疗机构按照属地化原则参照投保。江苏省推出的医疗机构责任保险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突出公益性原则;第二,实施范围较广,层次高;第三,建立起保险和医疗良性互动机制。参见祖兆林:《江苏全面实施医疗机构责任保险》,《中国保险报》2007年6月15日第001版。
    ②参见薛天婴:《从PICC医疗责任保险条款看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临床误诊误治》2006年第9期。
    ①参见谭湘渝:《医疗责任保险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②朱薇:《开发医疗责任保险市场》,《中国保险》2006年第1期。
    ③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台北:作者自刊,2009年,第8页。
    ①布吕格迈耶尔,朱岩:《中国侵权责任法学者建议稿及其立法理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②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3条规定了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门诊部、卫生室等共十二类医疗机构。
    ③2009年3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
    ①在经济学的范畴内,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参见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梁小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8页。
    ②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现实市场上,市场中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一般是对称的。在保险市场上,由于存在下列问题,使得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和不对称的:(1)保险买卖双方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的信息,潜在的投保人往往比保险人更清楚自己面临那些危险,危险程度如何,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保险人往往处于信息劣势;(2)虽然保险合同要求投保人遵循最大诚信原则,但投保人作为一个理性人,其行事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标准,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投保人往往会利用各种可能来为自己谋利。因此投保人必然会试图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隐瞒自己真实的危险状况,使保险人相信自己是低危险投保人,从而达到少交保险费以转移较大危险损失的目的。这种行为就是逆向选择。这种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保险交易之前,对市场的影响是导致“次品”驱逐“良品”。与逆向选择发生在交易前相反,道德风险发生在交易之后。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签订保险合同后,其行为发生变化的倾向,其后果是导致交易对方的收益减少。参见张洪涛编著:《保险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2-191页。
    ①以平安保险公司的条款为例,条款规定,每个医院的累计最高赔偿限额均不得超过200万元人民币,每次事故的最高赔偿限额也不得超过累计赔偿限额的15%;而事实上,该规定很难满足医院的真实需求。平安的费率有两种方式,一是不低于累计赔偿限额的12%;二是按病床数、医护人员数等计算,取两者较高者为应缴保费。以一家大型三甲医院为例,如果投保最高限额200万元,医院保费投入至少24万元,而事实上,很多医院按第二种方式计算下来可能要四五十万元。对于大医院而言,一方面它具有较充足的偿付能力,无须一两百万的保障,他们可能需要超过四五百万的总保障,但条款显然无法满足其需求。而对中小医院而言,万一出现上百万元的医疗赔偿事故案例,将明显保障不足,因为根据条款,其医疗事故最高也只赔偿30万元,如果医院总保额低一点,为100万元,单起事故保额不过15万元,明显起不到风险保障作用。
    ②参见符策慧:《医院医疗风险自救之术》,《中国医疗前沿》2006年第11期。
    ③虽然,有些保险条款规定,必要时保险人可以被保险人的名义对诉讼进行抗辩或者处理索赔事宜,但保险公司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查处理,医院还得花大精力来协调。同时,繁琐的保险和索赔手续,使医院感到投保后的工作不少于甚至多于医院自己单独处理医疗纠纷的工作。因此,医疗责任保险的引入,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其风险管理功能,没有使医院从医疗纠纷中脱身出来。参见李成修、丁伟芳、尹爱田等:《医疗责任保险的潜在缺陷与发展建议》,《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年第9期。
    ①参见张音、刘刚:《医疗风险损害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年第10期。
    ②参见谭亭、蒲川:《对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的分析与思考》,《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第21期。
    ③部分医方认为,如果投保医疗责任保险,等于对自己的医疗护理水平没有信心,会影响医院的声誉。还有的医院认为投保后保险公司赔偿,意味着向外界公开发生的医疗事故和医疗损害,由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有些医院对医疗赔偿更愿意私下协商处理。由于只有通过法律法规处理的赔偿才由保险公司支付,所以医院不愿意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参见李成修、丁伟芳、尹爱田等:《医疗责任保险的潜在缺陷与发展建议》,《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年第9期。
    ④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属于新型险种,还没有充足的数据积累,无法满足精算需求,保险公司只能借鉴国外统计数据,这样开发的产品和设计的费率表必然不能符合国内的风险状况。此外,由于我国医疗体制问题,目前对于医疗机构发生事故情况仍缺乏及时透明的披露机制,保险公司无法掌握被保险人的实际情况,给风险评估和确定费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参见苗娣:《论医疗责任保险的现状与发展》,《保险研究》2005年第10期。
    ⑤“大数法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之一,但目前由于供需方面的原因,使得医疗机构投保率过低,承保面窄,而且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越是技术水平高的大医院越不愿投保,而技术水平较差、事故率相对高而且承受能力较差的中小医院投保相对多一些,一些参保医疗机构大多选择妇产科、心胸外科等风险高的科室进行投保。如果保险公司迫于业务压力接受此类业务,则无疑会加大自身的经营风险,按照目前的费率水平而言,保险公司面临的承保风险相对较高。参见陈玲:《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的供需矛盾分析》,《上海保险》2005年第6期
    ①为满足医疗机构的风险保障需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医疗责任保险产品保险责任范围既包括过错责任(主险),也包括法定的无过错责任(附加险)。前者主要指医疗事故责任和一般医疗过错责任,后者为医疗意外责任。根据我国相关规定,这三种责任适用法律不同,赔偿标准不同,赔偿金额相差较大。对于经营医疗责任保险的保险公司而言,同一医疗损害责任性质认定直接决定其承担风险的大小。而责任性质的认定通常取决于医疗损害的鉴定结果。《侵权责任法》生效之前,我国除医疗事故引起的损害有法定的技术鉴定机构(各级医学会组织)外,其他非医疗事故损害并没有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和统一的鉴定标准。由于医学会专业性很强,各鉴定机构的水平又良莠不齐,一些复杂案件的责任很难被明确认定,容易产生多头鉴定、重复鉴定,这就导致赔偿金额可能被扩大或缩小,对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参见朱薇:《开发医疗责任保险市场》,《中国保险》2006年第1期。
    ②实践中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医疗责任保险条款是按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医务人员数计算基本保费的,而实务中往往存在医疗机构在投保单上填写的数据与卫生局提供的统计数据不一致的情况,这其中不排除医疗机构的故意隐瞒行为。由于卫生局统计数据的公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保险公司很难及时进行数据核实以认定医疗机构的真实意图。因此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公司虽然可以“被保险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为由拒赔,但是难免限于被动局面。参见朱薇:《开发医疗责任保险市场》,《中国保险》2006年第1期。
    ③医疗责任保险与普通责任保险相比,专业性更强,对承保及索赔处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更高,但保险公司缺乏懂医学、保险和医疗纠纷处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一些复杂的医疗损害,保险公司理赔人员很难明确确定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缺乏有效的理赔监控手段,发生医疗损害后,如果医疗机构不积极配合,保险公司理赔人员很难于第一时间掌握原始资料。如果保险公司投入过多人力物力,在目前投保率很低的情况下又得不偿失,这会导致保险公司对该险种的推广能力不足。参见陈玲:《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的供需矛盾分析》,《上海保险》2005年第6期。
    ①见新美育文为夏芸著《医疗事故赔偿法——来自日本法的启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所作的序,第1页。
    ②关于损害赔偿体系的历史发展,see Tom Baker,Jonathan Simon: Embracing Risk: The Changing Culture ofInsurance and Responsibil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①鲁伊·卡斯考、朗德·亨德里克斯:《医疗不良事件中的赔偿转移》威廉·范博姆、米夏埃尔·富尔主编:《在私法体系与公法体系之间的赔偿转移》,黄本莲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第144-145页。
    ①参见袁宗蔚:《保险学》,合作经济月刊社,1981年,第354页,转引自邹海林:《责任保险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②参见许飞琼:《责任保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第36-37页。
    ③See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ACEP):Medical professional liability insurance (MPLI) ispurchased to protect a physician or health care institution from the financial risks-the liability-of practicing medicine.More specifically it protects the physician from the consequences of a patient’s claim that he or she was injured as aresult of the physicians’negligence. http://www.acep.org/workarea/downloadasset.aspx?id=8948,2012年10月6日。
    ④刘庆元、邓利强、刘凯:《医疗责任保险原理及适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第8期。
    ⑤大数法则是这样一个数学原理:随着相似且独立的风险单位的数目增加,基于这些风险单位对未来支出(损失)的进行预测的相对精度也会增加。风险单位是对损失可能性的度量,用于保险定价。例如,在医疗责任保险中,每个投保的医师或医疗机构就是一个风险单位。参见:〕康斯坦斯·M.卢瑟亚特。巴里·D.史密斯、埃里克·A.威宁编:《财产与责任保险原理》(第3版),英勇、于小东总译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①郑尚元:《侵权行为法到社会保障法的结构调整——以受雇人人身伤害之权利救济的视角》,《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另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台北:作者自刊,2009年,第27页。
    ②Paul C. Weiler,“The Case for No-Fault Medical Liability”,Mary land Law Review,vol.52,(1993), pp.919-920;PaulC. Weiler,“Reforming Medical Malpractice in a Radically Moderate——and Ethical——Fashion,” DePaul LawReview, vol.54,(Winter2005),pp.205-215.
    ①参见郑尚元:《侵权行为法到社会保障法的结构调整——以受雇人人身伤害之权利救济的视角》,《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①胡学勤、李肖夫:《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319页。转引自姚玲珍编著:《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②格哈特·瓦格纳:《当代侵权法比较研究》,高圣平、熊丙万译,《法学家》2010年第2期。
    ③姚玲珍编著:《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①Randall R. Bovbjerg and Frank A. Sloan,“No-Fault for Medical Injury:Theory and Evidence”,University ofCincinnati Law Review,Vol.67,(1998),p.64.
    ②许飞琼编著:《责任保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③郑莉莉、赵冰:《经济持续增长带动商业和个人保险需求上升,瑞士再乐观预期明年亚洲保险市场》,《国际金融报》2004年12月6日,国际版。
    ④王炯:《责任险市场蕴涵巨大商机》,《上海证券报》2005年7月4日,第007版。
    ①据统计,美国医生年平均收入约20万美元,其中约1.5万美元用于购买医疗责任保险,约占全年收入的7.5%,而从业风险较大的神经外科和产科等医生的平均保费高达5万美元。参见强美英主编:《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分担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315页。
    ②例如佛罗里达州的法律规定,医疗机构必须拥有针对每一赔偿请求不低于150万美元的、总的赔偿请求不低于500万美元的保证金,医生则必须拥有就每一赔偿请求不低于10万美元、总的赔偿请求不低于30万美元的医疗事故责任保证金;而在医疗机构工作的医生应当拥有就某一医疗事故请求不低于25万美元的、总的赔偿请求不低于75万美元的医疗事故责任赔偿金。江毅、罗绍军:《中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比较研究》,李双元主编:《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第300-303页。
    ③事实上,美国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都会购买商业性的医疗责任保险。例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和密苏里州,是否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是医疗机构取得开业执照的重要参考因素;而在印第安纳州和新墨西哥州,虽然医疗责任保险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强制责任保险的范畴,但是州法案提倡医疗机构和义务人员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美国医师大部分是自由职业者,医师和医师都必须分别购买医疗责任保险。由医疗机构或医师协会向保险公司购买医疗保险,由保险公司承担处理和赔偿的责任。通常,一项医疗业务收费的8%交给保险公司,业绩好的医生可减至4%,业绩差的则可能升到15%,直至被拒绝投保。参见石旭雯:《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甘肃金融》2010年第3期。
    ①根据美国医师责任保险保单,被保险人包括个体医师、合伙医师,也包括特定的雇佣人,例如内科医师的责任保单往往也承保其助手和护士的责任。参见强美英主编:《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分担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316-317页。
    ②考虑到在医疗领域,某些医疗损害的发生并非突然且不可预料的,而是在一定时间内连续累计或重复发生,例如,基于错误的处方连续数次开给病患错误的药物,美国医疗责任保险行业在1996年之后将医疗责任保险事故由“意外事故发生基础”改为“事故发生基础”从而扩大承保范围,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包括一段时间内连续累积或者重复发生的事故。参见石旭雯:《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甘肃金融》2010年第3期。
    ③Ken Terry,“2008Exclusive Survey——Malpractice premiums:Dropping,but still high”,Medical Economics,Aug1,2008.
    ④John T. Queenan,“Professiona l Liability Insurance:Still a Crisis”, Obstetrics&Gynecology,Vol.105, Issue6(2005),pp.1285-1286.
    ⑤参见赵强:《揭秘美国医疗制度及其相关行业》,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2页。
    ⑥参见谭湘渝:《医疗责任保险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5、147页。
    ①即保险人仅对在保险期内受害人向被保险人提出的有效索赔负赔偿责任,而不论导致该索赔的损害是否发生在保险有效期内。不过,保险人为了控制保险责任无限地前置,往往会规定一个责任追溯日期作为限制性条款,保险人仅对追溯日以后保险期满前发生的医疗责任保险事故承保。参见谭湘渝:《医疗责任保险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7-198页。
    ②即保险人仅对在保险有效期内发生的医疗责任损害引起的索赔负赔偿责任,而不论受害方是否在保险有效期内提出索赔,其本质是将保险责任期限延长。参见谭湘渝:《医疗责任保险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7-198页。
    ③损害发生制针对产科医生和助产护士,其责任期从婴儿出生直至其成年,只要损害的发生属于保险责任的范畴,即是在出生后很久才发现,保险人仍需赔偿。索赔发生制则规定只要索赔在保险期内提出,不论医疗损害的发生时间,保险人均需理赔。参见石旭雯:《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甘肃金融》2010年第3期。
    ①参见林暖暖:《美国无过错医疗责任改革:制度缘起与法理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许飞琼编著:《责任保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第43-44页;曾言、李祖全:《医疗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6页。
    ②Gerard F. Anderson, Peter S. Hussey, Bianca K. Frogner and Hugh R. Waters,“Health Spending in the UnitedStates and the Rest of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Health Affairs,Vol.24, No.4(2005),pp.903-914.
    ①参见赵强:《揭秘美国医疗制度及其相关行业》,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0-62页。
    ②医疗救助(Medicaid)是一项为部分低收入个人及家庭提供接受医疗服务支持的项目,该项目于1965年立法,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提供的配套资金补贴、各州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一般由各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申请者资格条件,决定救助服务的类型、数量、期限和范围,设置服务支付比率并管理项目。美国社会医疗保障署(CMS)统计显示:医疗救助制度为40%的美国穷人、25%的美国儿童、20%的重度残疾人、44%的HIV/AIDS患者、15%的老年保健计划受益人提供医疗服务,帮助60%的在疗养院生活的人支付医疗费用。作为一项健康保障项目,医疗救助旨在帮助无力支付医疗保健费用者享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它通过直接替受助者向卫生服务提供者付费,受助者只需为某些医疗服务承担少量费用的方式帮助受益者,是目前美国最大的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医疗和健康相关服务资助的项目。美国社会医疗保障署(CMS)统计显示:医疗救助制度为40%的美国穷人、25%的美国儿童、20%的重度残疾人、44%的HIV/AIDS患者、15%的老年保健计划受益人提供医疗服务,帮助60%的在疗养院生活的人支付医疗费用。参见杨玲、刘远立:《美国医疗救助制度及其启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第63卷第5期;李小华、董军:《美国医疗救助及启示》,《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12卷第6期。
    ③David G. Duff,“Compensation for Neurologically Impaired Infants:Medical No-Fault In Virginia”,HarvardJournal on Legislation,Vol.27(1990),pp404-405.
    ①“Virginia Birth-Related Neurological Injury Compensation Program”, http://www.vabirthinjury.com,2012年1月19日。该法案的具体条文见Virginia Legislative Information System:http://lis.virginia.gov/cgi-bin/legp604.exe?000+cod+TOC38020000050000000000000。
    ②Va. Code Ann.§38.2-5001.
    ③杨秀仪:《医疗纠纷与医疗无过失制度——美国经验四十年来之探讨》,《政大法学评论》2001年第68期。
    ①Va. Code Ann.§38.2-5002(C).
    ②Va. Code Ann.§38.2-5002(B).
    ③Va. Code Ann.§38.2-5005.
    ④Va. Code Ann.§38.2-5002.1—5013.
    ⑤Va. Code Ann.§38.2-5016.
    ①David G. Duff,“Compensation for Neurologically Impaired Infants:Medical No-Fault In Virginia,” HarvardJournal on Legislation,Vol.27(1990),pp420.
    ②Wolfe v. Virginia Birth-Related Neurological Injury Compensation Program,580S.E.2d467-475(Va.Cir.2003).
    ①杨秀仪:《医疗纠纷与医疗无过失制度——美国经验四十年来之探讨》,《政大法学评论》2001年第68期。
    ①参见谭湘渝:《医疗责任保险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5-217页。
    ①See Paul C. Weiler,“Reforming Medical Malpractice in a Radically Moderate——and Ethical——Fashion”, DePaul Law Review, vol.54,2005,p.227. Randall R. Bovbjerg, Frank A. Sloan and Peter J. Rankin,“AdministrativePerformance of No-Fault 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y”,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Vol.60,No.2,1997pp.71-72,80-81.
    ②Paul C. Weiler,“The Case for No-Fault Medical Liability”, Mary land Law Review,vol.52,(1993), pp.910-911.
    ③Ashley Lynn Griffin,“The Medical Malpractice Liability Insurance Crisis: Critiqu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 he2002MCARE Legislation in Pennsylvania”, Ohio North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35,2009,pp.379-384.
    ④Randall R. Bovbjerg and Frank A. Sloan,“No-Fault for Medical Injury: Theory and Evidence”, University ofCincinnati Law Review, vol.67,1998,pp.72-73.
    ⑤Paul C. Weiler, Medical Malpractice on Trial,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p.153.
    ①Matthew Hitzhusen,“Crisis and Reform:Is New Zealand’s No-Fault Compensation System a ReasonableAlternative to the Medical Malpractic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iz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ComparativeLaw,Vol.22,No.3(2005),pp649,680.该文作者认为,美国之所以不建立如新西兰般对医疗损害采取全面无过错补偿制度,并非没有认识到无过错补偿制度优于传统侵权法制度的优点,而是美国自己本身社会的复杂性以及政治因素所致。在美国,原告习惯在过错所致人身损害的诉讼中获得大笔的赔偿金,甚至有人将这种可能借由诉讼获得大笔赔偿金的现象称为“诉讼彩票”,相较之下一个保障全体国民的无过错补偿制度所给以的补偿金额,将明显少于传统侵权诉讼之下可能获得的赔偿金。此外,若推行无过错补偿制度,诉讼律师将会损失大量的收入,而在诉讼律师团体对国会有强大游说力下,政治的因素也会阻碍无过错补偿制度在美国的推行。in Jos Dute,Michael Faure and Helmut 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Tort andInsurance Law), New York: Springer Press,2004,p.367-368.
    ③杨秀仪:《瑞典“患者赔偿保险制度”之研究——对台湾医疗伤害责任制的启发》,《台大法学论丛》2001年第30卷第6期。
    ④法案的第12条规定:“医疗服务提供人应投保患者险以便为本法所规定的损害提供赔偿金。如果私人医疗服务提供人根据其与公共医疗服务提供人之间的协议为一定医疗行为,则应由公共医疗服务提供人负责投保”。
    ⑤Lotta Wendel,“Compensation in the Swedish Health Care Sector”,in Jos Dute,Michael Faure and Helmut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Tort and Insurance Law), New York:SpringerPress,2004,p.368.
    ①Lotta Wendel,“Compensation in the Swedish Health Care Sector”,in Jos Dute,Michael Faure and Helmut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Tort and Insurance Law), New York:SpringerPress,2004,p.372-373.
    ①1994年,100瑞典克朗约兑换118元人民币。
    ②Patricia M. Danzon,“The Swedish Patient Compensation System:Lesson for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LegalMedicine,Vol.15,No.2,(1994),p.209.
    ①关于错误诊断有学者认为,基于不正确诊断的判断仍然是利用传统过错概念来判断,因此虽然瑞典的患者赔偿保险避免使用过错等措辞,有时仍然会将过错的有无作为判断理赔与否的依据。参见杨秀仪:《瑞典“患者赔偿保险制度”之研究——对台湾医疗伤害责任制的启发》,《台大法学论丛》2001年第30卷第6期。
    ②Patricia M. Danzon,“The Swedish Patient Compensation System:Lesson for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LegalMedicine,Vol.15,No.2(1994),p.207-208.
    ①Lars H. Fallberg&Edger Borgenhammar,“The Swedish No Fault Patient Insurance Scheme”, European Journalof Health Law,Vol.4,No.3(1997),p.283.
    ②杨秀仪:《瑞典“患者赔偿保险制度”之研究——对台湾医疗伤害责任制的启发》,《台大法学论丛》2001年第30卷第6期。
    ③李国炜:《瑞典病人保险制度介评》,《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①Patricia M. Danzon,“The Swedish Patient Compensation System:Lesson for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LegalMedicine,Vol.15,No.2(1994),pp.215-216.
    ②Patricia M.Danzon,“The Swedish Patient Compensation System:Myths and Realities”,International Review ofLaw and Economics,Vol.14,No.4(1994),pp.453-455;Lotta Wendel,“Compensation in the Swedish Health CareSector”,in Jos Dute,Michael Faure and Helmut 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Tortand Insurance Law), New York: Springer Press,2004,p.367.
    ③Patricia M. Danzon,“The Swedish Patient Compensation System:Lesson for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LegalMedicine,Vol.15,No.2(1994),pp.210-211.
    ④杨秀仪:《瑞典“患者赔偿保险制度”之研究——对台湾医疗伤害责任制的启发》,《台大法学论集》2001年第30卷第6期。
    ①Patricia M. Danzon,“The Swedish Patient Compensation System:Lesson for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LegalMedicine,Vol.15,No.2(1994),p.209.
    ②鲁伊·卡斯考、朗德·亨德里克斯:《医疗不良事件中的赔偿转移》威廉·范博姆、米夏埃尔·富尔主编:《在私法体系与公法体系之间的赔偿转移》,黄本莲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第169页。
    ③Vibe Ulfbeck, Mette Hartlev, M rten Schultz,“Malpractice in Scandinavia”,Chicago-Kent Law ReviewVol.87,No.1(2012)p.120
    ④Patricia M. Danzon,“The Swedish Patient Compensation System:Lesson for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LegalMedicine,Vol.15,No.2(1994),p.209.此段时间内结案数超过提出申请的案件数,是因为在前一段时间没有结案的申请累计到此期间才结案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1986年8月至1991年12月间所有的申请都已经结案。事实上,从患者赔偿保险开办以来,截止1991年底,仍有3918件申请没有结案,占全部申请的6.2%。
    ①Patricia M. Danzon,“The Swedish Patient Compensation System:Lesson for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LegalMedicine,Vol.15,No.2(1994),p.210.
    ①Lotta Wendel,“Compensation in the Swedish Health Care Sector”,in Jos Dute,Michael Faure and Helmut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Tort and Insurance Law), New York: SpringerPress,2004,p.384.
    ②Lotta Wendel,“Compensation in the Swedish Health Care Sector”,in Jos Dute,Michael Faure and Helmut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Tort and Insurance Law), New York: SpringerPress,2004,p.385-386;杨秀仪:《瑞典“患者赔偿保险制度”之研究——对台湾医疗伤害责任制的启发》,《台大法学论丛》2001年第30卷第6期。
    .①David M. Studdert and Troyen A. Brennan,“No Fault 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ies:The Prospect for ErrorPrevention”,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Vol.286,No.2(2001),p.217-222.
    ①Margaret A. Mcgregor Vennel,“Medical Misfortune in a No-Fault Society”,in Ronald D.Mann and John Harvard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Medicine,London: The proceedings of a joint meet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Medicine and The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1989.
    ①杨秀仪:《从无过失重回过失—新西兰有关医疗伤害补偿制度的变迁及对台湾的启示》,《政大法学评论》,2000年第64期
    ②其中医疗错误除了包括积极的医疗侵害外,也包括错误诊断、延误诊疗、未履行告知义务等;医疗不幸的判断一开始采用“已知风险标准”(known risk test),即如果伤害属于治疗过程中已知风险,则不予理赔,但此标准随即被“罕见性标准”(rarity test)所取代,即只要发生的损害具有罕见性,即使是已知风险也可获得赔偿。
    ③Ken K Oliphant,“Beyond Misadventure: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ies in New Zealand”,Medical LawReview,Vol.15,No.3(2007),pp.357,359-362.
    ④主要变动有:将工作场合意外所造成的收入损失补偿,由原来的100%减少为80%;受害人因为本身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不予赔偿;在新西兰境外所受的人身伤害,得斟酌补偿。参见杨秀仪:《从无过失重回过失—新西兰有关医疗伤害补偿制度的变迁及对台湾的启示》,《政大法学评论》,2000年第64期。
    ①1974年意外事故补偿法对医疗意外的定义为:一个人因为医疗行为所导致的身体上或精神上的损害,且该损害是由于在医疗错误或医疗不幸的本质中不可期待、不可预知的不幸机率所造成。
    ②See Ken K Oliphant,“Beyond Misadventure: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ies in New Zealand”,Medical LawReview,Vol.15,No.3(2007),p.360.又参见杨秀仪:《从无过失重回过失—新西兰有关医疗伤害补偿制度的变迁及对台湾的启示》,《政大法学评论》,2000年第64期。
    ①由此定义可看出,1992年修法即将普通法下的过错概念——未遵守合理的注意义务,引入医疗错误的概念当中,使得新西兰的意外事故补偿法发生质的变化,成为非全面性采取无过错制度的法律。
    ②See Ken K Oliphant,“Beyond Misadventure: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ies in New Zealand”,Medical LawReview,Vol.15,No.3(2007),p.362-364.又参见杨秀仪《:从无过失重回过失—新西兰有关医疗伤害补偿制度的变迁及对台湾的启示》,《政大法学评论》,2000年第64期。
    ③医疗意外咨询委员会在1998年意外保险法中被独立咨询人所取代,该独立咨询人依规定独立处理个案,但实务上遇到医疗错误或较为复杂的案件时仍会成立一个三人组成的咨询小组处理。See PDGSkegg,“Compensation in the New Zealand Health Care Sector”,in Jos Dute,Michael Faure and Helmut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 New York: Springer Press,2004,p.59-74.
    ④Ken K Oliphant,“Beyond Misadventure: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ies in New Zealand”,Medical LawReview,Vol.15,No.3(2007),p.364.
    ⑤杨秀仪:《从无过失重回过失—新西兰有关医疗伤害补偿制度的变迁及对台湾的启示》,《政大法学评论》,2000年第64期。
    ①不论是1998年的意外保险法或是2001年的损害预防、康复补偿法基本上都维持1992年法案的架构与理念,仅做出微小调整。See PDG Skegg,“Compensation in the New Zealand Health Care Sector”,in Jos Dute,MichaelFaure and Helmut 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 New York: SpringerPress,2004,p.299.
    ②PDG Skegg,“Compensation in the New Zealand Health Care Sector”,in Jos Dute,Michael Faure and Helmut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 New York: Springer Press,2004,p.331.
    ③Ken Oliphant,“Defining‘Medical Misadventure’Lessons from New Zealand”,Medical Law Review,No.4(1996),p.1-31.
    ④Ken K Oliphant,“Beyond Misadventure: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ies in New Zealand”,Medical LawReview,Vol.15,No.3(2007),p.369-370.
    ②Ken K Oliphant,“Beyond Misadventure: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ies in New Zealand”,Medical LawReview,Vol.15,No.3(2007),p.371-373.
    ③Ken K Oliphant,“Beyond Misadventure: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ies in New Zealand”,Medical LawReview,Vol.15,No.3(2007),p.374-376.
    ①Section21(1) of Injury Prevention,Rehabilitation and Compensation Amendment Act.
    ②Section21(1)(a) of Injury Prevention,Rehabilitation and Compensation Amendment Act.
    ③Section21(1)(b) of Injury Prevention,Rehabilitation and Compensation Amendment Act.
    ④Section21(1)(e) of Injury Prevention,Rehabilitation and Compensation Amendment Act.
    ①Section21(1)(c),32(7) of Injury Prevention,Rehabilitation and Compensation Amendment Act.
    ②PDG Skegg,“Compensation in the New Zealand Health Care Sector”,in Jos Dute,Michael Faure and Helmut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 New York: Springer Press,2004,p.313.
    ①ACC Injury Statistics2006,http://www.acc.co.nz/about-acc/statistics/acc-injury-statistics-2006/index.htm,2011年1月12日。
    ①Ken K Oliphant,“Beyond Misadventure: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ies in New Zealand”,Medical LawReview,Vol.15,No.3(2007),p.369.
    ②ACC annual report2008,2008年10月1日,http://www.acc.co.nz/PRD_EXT_CSMP/idcplg?IdcService=GET_FILE&dID=7305&dDocName=PRD_CTRB093669&allowInterrupt=1,2011年1月16日。
    ③ACC Injury Statistics2008,http://www.acc.co.nz/about-acc/statistics/acc-injury-statistics-2008/index.htm,2011年1月12日。
    ①Colloquy,“Beyond Compensation:Comments: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No.15(1993),p.621,631-633.
    ②PDG Skegg,“Compensation in the New Zealand Health Care Sector”,in Jos Dute,Michael Faure and Helmut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 New York: Springer Press,2004,p.331-332.
    ①参见薛虹:《演变中的侵权责任和人身伤亡事故问题的解决》,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五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705页。
    ②笔者2008年在湖北某市调研该市经法院审理的医疗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共搜集了2000年到2007年107件案件。经过逐个案件阅读统计发现,107件案件中,判决原告获得赔偿(从10%到全部赔偿)的有54件,占统计案件的50.4%;医院给予患者一次性补偿、赔偿的调解结案的38件,占统计案件的35.5%。共计有85.9%的案件患者得到了赔偿或补偿。通过司法诉讼途径解决的医疗侵权案件,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或补偿。同时,据了解,选择诉讼途径解决的医疗侵权纠纷只是全部医疗纠纷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纠纷没有进入诉讼程序,而是医患双方协商解决的。协商解决的,受害患者都可以获得经济赔偿或补偿。而根据按年度案件统计的结果来看,2002年之后法院受理审结的医疗侵权损害赔偿案件数量比2000年、2001年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这与2002出台的过错标准客观化、举证责任倒置、赔偿项目增加、赔偿标准提高等一系列扩张医疗损害侵权责任的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有密切关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事故的概念做出了新的界定,扩大了医疗事故的范围,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改变,增加了患者的权利,但仍然强调医疗机构的特殊性,给予特别保护。但在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医疗侵权案件举证责任实行过错推定和因果关系推定,降低了医疗侵权责任构成条件,大大减轻受害患者一方的举证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医疗机构和受害患者双方在诉讼中的力量,增加了在这之前作为弱势一方的患者的诉讼优势,使其在诉讼中有更大的胜诉率,将医疗机构推向不利的诉讼地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明确了认可了可以以《民法通则》为依据审理医疗赔偿纠纷,从而赔偿标准得到提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上较《民法通则》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随着医疗纠纷的增加以及医院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增多,负面影响随之产生。
    ③卫生部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因医疗纠纷引发的冲击医院、干扰医疗秩序的事件逐年上升:2002年全国发生5000多起,2004年8000多起,2006年超过1万起,每年增速高达30%。参见杜萌、柴黎:《国内首家“和谐医患关系工作室”的由来》,《法制日报》2007年11月16日第008版。据广东省卫生厅统计,2006年广东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因医疗纠纷引发患方“暴力索赔”的事件有400件左右,平均每月33件。索赔金额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最高一例索赔额高达1500万元。参见白和平、李晓斌:《探询医疗纠纷处理模式改革》,《现代护理报》2005年09月06日第3版。
    ①如2007年的肖志军拒签事件,参见苏力:《医疗的知情同意与个人自由和责任——从肖志军拒签事件切入》,《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相关新闻报道参见吕卫红:《丈夫拒不签字手术致妻子难产死亡》,2007年11月21日,http://news.sina.com.cn/s/2007-11-21/210114358601.shtml,2010年12月28日。又如,2008年10月,山东济阳县一位孕妇在手术中大出血急需输血,但由于其为稀有血型,医院没有此种备用血液。血液中心虽然马上联系献血者并采集了血液,但是按照《献血法》的规定,采集的血液不能马上用于临床,必须进行检测,而这个检测过程至少需要3个小时,而库存的血液解冻也需要几个小时。最终,孕妇因为不能及时输血而死亡。参见张晓晶、王海鹰:《孕妇苦等6小时失血而亡拷问供血应急管理缺失》,2008年10月15日,http://news.sina.com.cn/s/2008-10-15/112416458616.shtml,2010年12月28日。再如,以妇产科为例,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提高围生儿存活率等目的,传统的自然分娩方式逐渐被忽视,而代之以剖宫产。按照国际上的先进标准,一般自然分娩的几率应保持在87.5%左右,这样无论大人还是新生儿,并发症最少,孕产妇死亡率最低。换句话说,就是剖宫产率应该在12.5%左右。过低的话,会使一些产科并发症升高;过高的话,尤其是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则对母婴的伤害又开始增加。但是在我国,在对于医疗事故责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之后,即使是最保守的产科专家也不敢再坚持自己的原则,导致我国破宫产率过高。世界卫生组织在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发布报告说,针对中国、印度、日本、越南、泰国等9个亚洲国家的调查发现,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中国剖腹产率高达46.2%,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上限的3倍以上,其他9个国家的平均值为27.3%。参见耿健:《中国剖腹产率接近50%引担忧远高于15%上限》,2010年12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0-12/27/c_12922301.htm,2010年12月28日
    ②此部分数据参考张音、刘刚、田桦等:《云南省医疗执业责任保险回顾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7年第2期;王丽芝、吕群蓉:《医疗责任保险推行现状与推广对策探讨——以广东省某市为例》,《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年第8期;邢润峰:《上海医疗责任保险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上海保险》2004年第9期;朱翼炜:《医疗责任保险的现状与展望》,《上海保险》2005年第4期;徐英:《北京发力强推医责险》,《中国医院院长》2007年第6期;张泽洪:《论医疗责任保险的强制》,《中国保险》2010年第10期;祖兆林:《江苏全面实施医疗机构责任保险》,《中国保险报》2007年6月15日第001版,谭湘渝:《医疗责任保险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0-261页。
    ①风险区隔为一种控制道德风险的方法。假如责任保险人可于保险合同要求被保险人做到某些预防危险发生的行为,且相对应的,提供保费上的优惠,则此种作法将可提高被保险人防止损害发生的动机与意愿。而风险群体必须尽可能缩小,使得对该群体所征收的保费可与该群体所承担的平均风险相适应。要做出这样的风险区隔,前提为保险人必须掌握充分的风险信息,而在医疗损害案件中,也就是保险人必须对于医疗行为风险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此方能做出适当的风险区隔及保费计算。See Michael Haure,“Economic ObservationConcerning Optimal Preven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Damage Caused by Medical Malpractice”,in Jos Dute,MichaelFaure and Helmut 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Tort and Insurance Law), New York:Springer Press,2004,p..5-87.
    ①学者Thomas Doulas认为,对医疗损害应采取过错或无过错补偿的争论,实际上是是否应废弃损害填补这个概念的争论。其以新西兰意外事故补偿制度为例,该制度制定时的思考除了改革既有侵权体系缺失外,尚有公平对待的思想。一个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不是因为医师过错而受到损害,在侵权体系下无法得到救济,然而该患者所受损害与因医师过错而受有损害的患者一样不可归责于自己,若另前者无法得到救济则属不公平。Thomas Doulas认为,这种公平论述是有问题的,因新西兰的意外事故补偿制度仍然排除对因自然因素而受有损害的人的补偿(例如,因脑出血就医,因自体特殊因素于就医前即脑部某部分受有严重损害导致右腿瘫痪,医师或医院虽然治好脑出血,但就医前即已发生的右腿瘫痪无法治愈),这种情况下所受的损害同样无法归责于患者自己且不可靠自己的能力避免,然而却无法受到补偿,亦属不公平。如果要避免这种无法贯彻公平原则的批评,只有对医疗损害救济制度的思考跳出对个别患者的损害救济。此外,考量到新西兰这种意外事故补偿制度实际上跟社会保障或公共健康制度具有高度相同性,如扩大保障范围到更为广泛的损害疾病,以及基于成本考虑无法全额补偿等,应将此种意外事故补偿制度定位为补充性的社会安全及公共健康制度,而非对个人的损害救济机制。See Thomas Doulas,“Medical Injury Compensation:Beyond‘No-Fault’”,Medical LawReview,Vol.17,Issue.1(2009),p.30-51.
    ①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9-126页。
    ②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页。
    ③张梓太、张乾红:《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之构建》,《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①参见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97—98页。
    ②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③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1页。
    ①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3、279页。
    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7页。
    ①欧内斯特·J·温里布:《私法的理念》,徐爱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8—69页。
    ②欧内斯特·J·温里布:《私法的理念》,徐爱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4-136页。
    ①朱里斯·克里曼:《侵权行为法和侵权行为理论——关于研究方法的初步思考》,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主编:《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5-256页。
    ②马丁·斯通:《侵害与受害的意义》,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主编:《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3-204页。
    ①薛虹:《演变中的侵权责任和人身伤亡事故问题的解决》,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五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715页。
    ②薛虹:《演变中的侵权责任和人身伤亡事故问题的解决》,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五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716页。
    ③薛虹:《演变中的侵权责任和人身伤亡事故问题的解决》,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五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716页。
    ④欧内斯特·J·温里布:《私法的理念》,徐爱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①欧内斯特·J·温里布:《私法的理念》,徐爱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2页。
    ①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200页。
    ②Hon. Guido Calabresi,The Cost of Accidents: A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
    ①Kenneth S.Abraham,“Liability Insurance and Accident Prevention:The Evolution of an idea”,Maryland LawReview,Vol.64,Issue1/2(2005),p.608-612.
    ②汪信君:《论动力车辆事故的侵权行为责任、责任保险与无过失补偿:以经济抑制理论为基础》,《台大法学论丛》,2010年,第39卷第1期。
    ③C即意外所致成本与损害防止成本的总数,A则为被害人,B则为加害人,x代表被害人的注意程度,y为加害人的注意程度,p为发生意外的可能性,L则为损害范围。于此公式中假定加害人与被害人都为危险中立者,损害范围独立于注意程度之外,而注意程度越高其产生意外的可能越低。同时注意程度越高其所增加的成本亦可能增高,为将总成本降至最低,则此时注意程度应为最适注意程度(x=x*,y=y*)。Steven Shavell,“Strict Liability versus Negligence”,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Vol.9No.1(1980).
    ④Steven Shavell,“Strict Liability versus Negligence”,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Vol.9No.1(1980).
    ⑤学者Steven Shavell将侵权行为区分为单方肇因事故,也就是损害发生与注意程度仅取决于一方行为;另一种则是双方肇因事务,即意外事故的发生是由双方行为所共同导致。Steven Shavell,“EconomicAnalysis ofAccident Law”,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p.7.
    ①汪信君:《论动力车辆事故的侵权行为责任、责任保险与无过失补偿:以经济抑制理论为基础》,《台大法学论丛》,2010年,第39卷第1期。
    ①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223页。
    ②王伟:《责任保险法理学三论》,《南京大学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
    ③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258-260页。
    ①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参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上册:微观部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379页。
    ①参见薛虹:《演变中的侵权责任和人身伤亡事故问题的解决》,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717页。
    ①郑娜、朱凯:《医保覆盖城乡12.95亿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03月11日,第04版。
    ②胡晓义:《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6期。
    ①吴海波、袁杰:《实施强制医疗责任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卫生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①N. Luhmann, Risk: A sociological theory, Berlin: de Gruyter1993,p.218,转引自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②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risksociety)概念。贝克从生态环境与技术的关系切入,把风险首先定义为技术对环境产生的威胁,然后不断扩大该概念的适用范围,使之与反思的现代性理论联系在一起,从而抽象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以揭示现代性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他认为,风险社会的概念指现代性一个阶段。这是一个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财富分配以及不平等的改善与合法化。而在风险社会,伤害的缓解与分配则是核心问题。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风险社会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不可感知性、整体性、全球性等特点造就了现代社会损害的不确定性、多发性、大规模性等特质。关于风险社会理论参见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张恩明:《风险社会理论相关研究文献概述》,《探求》2008年第1期;庄友刚:《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5年第9期;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③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426-427页。
    ①参见衣晓峰、方庆伟:《黑龙江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将投保医责险》,《健康报》2013年1月7日第003版。
    ②孙国华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第506页。
    ①关于政策概念的论述参见H.K.科尔巴奇:《政策》,张毅、韩志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28页。
    ②虽然许多地方陆续都在出台政策性的医疗责任保险,推动医疗责任保险统保,但据统计,我国每年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占行业总保费收入的比例不足3%,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医疗责任保险保费自然更不值一提。参见:冯丽宇:《医疗责任险为何难推广》,《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17日第07版。
    ③魏振瀛、徐学鹿、郭明瑞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法学·商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47页。
    ①董溯战:《论作为社会保障法基础的社会连带》,《现代法学》2007年第5期。
    ①蔡维音:《社会法之法理基础》,台北:台湾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第94页。
    ②我国宪法第14条第4款、第42条第2款和第4款以及第45条的规定都体现了国家的这些责任和义务。
    ③黄茂荣:《医疗损害之危险责任》,《债法总论》(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④关于比例原则可参阅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台北:三民书局,2000年,第80-85页;李惠宗:《行政法要义》,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第139-147页;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4-75页。
    ①鲁伊·卡斯考、朗德·亨德里克斯:《医疗不良事件中的赔偿转移》威廉·范博姆、米夏埃尔·富尔主编:《在私法体系与公法体系之间的赔偿转移》,黄本莲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第177页。
    ①参见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325-327页;实践中,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2月18日修订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2011]41号)第九部分第351(2)项规定此类纠纷案由为“医疗产品责任纠纷”。
    ②按照《产品质量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产品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非自然性,即要经过加工、制作等环节;二是流通性,即经过加工制造后的产出品必须进入流通领域。
    ③如德国以《德国药事法》建立的以药品责任为主的赔偿基金,美国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和《国
    家儿童疫苗伤害法》,日本的《药品不良反应救济、研究开发与调查机构法》,我国台湾地区以“药害救济法”
    建立的药害救济基金会等。参见袁曙宏、张敬礼:《百年FDA:美国药品监管法律框架》,.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08年,第117-119页;徐蓉、邵蓉:《国外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简介》,《中国药事》2005年
    第9期;王林平:《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害救济》,《中国药物滥用预防杂志》2008年第1期。
    ①具体为:(1)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2)妇幼保健院;(3)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院;(4)疗养院;(5)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6)诊所、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7)村卫生室(所);(8)急救中心、急救站;(9)临床检验中心;(10)专科疾病防治院、专科疾病防治所、专科疾病防治站;(11)护理院、护理站;(12)其他诊疗机构。
    ②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全国公立三级医院平均收入49460万元,平均支出47645万元,平均资金结余1815万元,全国公立一级医院(主要是基层医院和卫生院)平均收入862万元,平均支出835万元,平均资金结余27万元。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7页。
    ③根据《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规定,药学技术人员是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在医疗机构从事药学工作的药师及技术人员。
    ④根据《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规定,医技人员是指医疗机构内除医师、护士、药学技术人员之外从事其他技术服务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如各种辅助检查科室的技术员工(检验,影像,心电图,脑电图等),麻醉师等。
    ①深圳在推行医疗责任保险的实践中,将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是医疗机构固定保费,保费标准按医院工作量和医院分级管理等级共确定为10个风险等级,业务量和风险越大,保费越高;二是医务人员个人风险储金,与职称、职务系数及所在医院的风险系数挂钩。医生每出一次医疗事故,自己存在的保险公司的“储金”就被扣罚一部分,出事故到一定次数,不但缴付的储金没有返还可能,医生本人也将被吊销从业执照,不得行医。但如果从来没有医疗事故,据预算,30年工龄的医生退休时可以拿到36万元的风险储金偿还。参见王丽芝、吕群蓉:《医疗责任保险推行现状与推广对策探讨——以广东省某市为例》,《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年第8期;谭湘渝:《医疗责任保险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2-255页。
    ②按照《侵权责任法》第54条的规定,患者因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相关医务人员并不直接对患者承担责任。
    ①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利益或人身利益受保险合同保障,于保险事故发生(或约定期限届满)时,受有损失,从而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参见温世扬主编:《保险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64页。我国《保险法》第12条第5款规定“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①责任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损害补偿原则是财产保险的基本原则,该原则的要求之一就是被保险人获得的补偿不得超过其所遭受的损害。参见温世扬主编:《保险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91页。
    ①所谓知情同意规则是指医师有法律上的义务,以患者得以了解的语言,主动告知患者病情、可能之治疗方案、各方案可能之风险与利益,以及不治疗之后果,以利患者作出合乎其生活形态的医疗选择。未取得患者之知情同意所进行之医疗行为,医师应对该医疗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负责。此法则旨在规范医患关系中医师的告知义务(duty to disclosure),以确保患者之自主权,彰显患者于医疗关系中的主体性。该规则于20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80年代进入研究的全盛时期,发展出较细致、清晰的理论架构,并流传至欧洲各国及日本,现被世界各国广为采纳。我国《侵权责任法》第55条、56条首次在民事法律规范体系内确立了医疗知情同意规则。参见杨秀仪:《论病人自主权——台湾地区法上告知后同意之请求权基础探讨》,《台大法学论丛》第36卷第2期,第230页;周友军:《论中国侵权法上的知情同意规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①参见柯天华、谭长强主编:《临床医学多用辞典》,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151页。
    ②参见林媛:《流感近年频繁“变脸”》,《生命时报》2103年4月19日第11版。
    ③参见:韩长远、张继轩主编:《新编全科医师手册》,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651页。
    ①羊水栓塞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的肺栓塞导致出血、休克和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的综合征,是产科发病少而凶险的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发病率约为2500~37000次妊娠中有一例,本病临床病情危重而进展快速,一旦发生常来不及抢救,母体死亡率可高达70%~80%以上。参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王淑贞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五十六妇产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第221页;柯天华、谭长强主编:《临床医学多用辞典》,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629页。
    ②参考弗吉尼亚州《与出生相关的脑神经伤害补偿法》的定义,因出生所致脑神经伤害是指,生产过程中因缺氧所需要的复苏急救,因缺氧或机械性损害所致新生儿的脑部或脊椎伤害,使其受到永久性残障、发展性障碍或是认知上障碍,且此伤害必须达到使该新生儿所有日常生活活动都永久需要他人协助的程度。这个定义适用存活婴儿,且不应包括因基因或先天异常、神经变质疾病或母亲药物滥用所导致的伤害或死亡。
    [1]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台北:作者自刊,2010年。
    [2]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4]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主编:《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6]蔡振修:《医疗过失与刑事责任析论》,台北:作者自刊,1992年。
    [7]黄丁全:《医事法新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
    [8]唐德华主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理解与适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9]吴志正:《解读医病关系Ⅰ——医疗契约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
    [10]哈里·柯林斯、特雷弗·平奇:《勾勒姆医生——作为科学的医学与作为救助手段的医学》,雷瑞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
    [11]张苙云:《医疗与社会:医疗社会学的初探》,台北:巨流出版公司,1998年。
    [12]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法国民法典》(下册),罗结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14]U.马格努斯主编:《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谢鸿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15]田山辉明:《日本侵权行为法》,顾祝轩、丁相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6]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
    [17]苏永钦、黄立、王千维等:《民法七十年之回顾与展望纪念论文集(一)》,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
    [18]王泽鉴:《不当得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欧洲侵权法小组编著:《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于敏、谢鸿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20]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21]菲利普·朗曼:《最好的医疗模式——公立医院改革的美国版解决方案》,李玲、徐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2]卢瑞芬、谢启瑞:《医疗经济学》,台北:学富文化出版社,2011年。
    [23]威廉·范博姆、米夏埃尔·富尔主编:《在私法体系与公法体系之间的赔偿转移》,黄本莲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
    [24]梁华仁:《医疗事故的认定与法律处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25]杨立新:《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26]杨立新:《杨立新品百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
    [27]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28]邹海林:《责任保险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29]许飞琼编著:《责任保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30]康斯坦斯·M.卢瑟亚特、巴里·D.史密斯、埃里克·A.威宁编:《财产与责任保险原理》(第3版),英勇、于小东总译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1]胡学勤、李肖夫:《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32]姚玲珍编著:《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3]文才:《论完善我国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34]曾言、李祖全:《医疗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5]赵强:《揭秘美国医疗制度及其相关行业》,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3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
    [37]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38]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侵权法的经济结构》,王强、杨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9]格哈德瓦格纳主编《比较法视野下的侵权法与责任保险》,魏磊杰、王之洲、朱淼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
    [40]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41]汉斯-贝恩德·舍费尔、克劳斯·奥特:《民法的经济分析》,江清云、杜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42]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43]H.L.A.哈特:《实证主义及法律与道德的分离》,《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支振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44]王卫国主编:《法大民商经济法评论》第三卷,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
    [45]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五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
    [46]谭湘渝:《医疗责任保险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47]李双元主编:《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
    [48]强美英主编:《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分担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49]小罗伯特·H.杰瑞、道格拉斯·R.里士满:《美国保险法精解》,李之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50]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51]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5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53]欧内斯特·J·温里布:《私法的理念》,徐爱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4]许谨良:《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55]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56]张洪涛、王和主编:《责任保险理论、实务与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7]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
    [1]王利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2]王成:《论医疗损害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配置》,《证据科学》2009年第3期。
    [3]姜战军:《损害赔偿范围确定中的法律政策》,《法学研究》2009年第6期。
    [4]钱政铭:《医疗行为适用无过失责任之研究》,《大仁学报》1999年5月总第17期
    [5]能见善久:《论专家的民事责任——其理论架构的建议》,梁慧星译,《环球法律评论》1996年第2期。
    [6]康弼周:《组织医疗过失责任归属之研究》,《司法研究年报》2000年第20辑。
    [7]艾尔肯:《论医疗损害》,《北方法学》2008年第3期。
    [8]张俊岩:《风险社会与侵权损害救济途径多元化》,《法学家》2011年第2期。
    [9]艾尔肯,方博:《我国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究报告》,《河北法学》2010年第2期。
    [10]陈志华:《我国医疗纠纷处理立法的历史沿革》,《中国卫生人才》,2008年第3期。
    [11]张梓太、张乾红:《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之构建》,《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2]刘庆元、邓利强、刘凯:《医疗责任保险原理及适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第8期。
    [13]郑尚元:《侵权行为法到社会保障法的结构调整——以受雇人人身伤害之权利救济的视角》,《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14]格哈特瓦格纳:《当代侵权法比较研究》,高圣平、熊丙万译,《法学家》2010年第2期。
    [15]胡晓义:《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6期。
    [16]李松:《论开发医疗责任保险的障碍与意义》,《保险研究》2003年第1期。
    [17]林暖暖:《美国无过错医疗责任改革:制度缘起与法理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8]杨玲、刘远立:《美国医疗救助制度及其启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3卷第5期。
    [19]李小华、董军:《美国医疗救助及启示》,《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12卷第6期。
    [20]杨秀仪:《医疗纠纷与医疗无过失制度——美国经验四十年来之探讨》,《政大法学评论》2001年第68期。
    [21]杨秀仪:《瑞典“患者赔偿保险制度”之研究——对台湾医疗伤害责任制的启发》,《台大法学论丛》2001年第30卷第6期。
    [22]李国炜:《瑞典病人保险制度介评》,《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3]杨秀仪:《从无过失重回过失—新西兰有关医疗伤害补偿制度的变迁及对台湾的启示》,《政大法学评论》,2000年第64期。
    [24]徐爱国:《侵权法的经济学理论:一个思想史的札记》,《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6期。
    [25]王利明:《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体系构建——以救济法为中心的思考》,《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26]张音、刘刚、田桦等:《云南省医疗执业责任保险回顾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7年第14卷第2期。
    [27]陈绍辉:《医疗责任保险的潜在缺陷及其弥补》,《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期。
    [28]符策慧:《医院医疗风险自救之术》,《中国医疗前沿》2006年第11期。
    [29]张音、刘刚等:《医疗风险损害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年第10期。
    [30]芮琳、申曙光等:《国内医疗责任保险统保模式比较》,《中国医院》,2006年第1期。
    [31]苏力:《医疗的知情同意与个人自由和责任——从肖志军拒签事件切入》,《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32]张国宏:《从个体到社会:国外损害赔偿法的发展》,《政法学刊》2005年第22卷第3期。
    [33]刘兰秋:《域外医疗损害无过失补偿制度研究》,《河北法学》2012年第8期。
    [34]陈玉玲:《医疗损害社会化分担之法理基础》,《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35]徐昕、卢荣荣:《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2000-2006》,《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
    [36]谢晓:《法国医疗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述评》,《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9月第31卷第9期。
    [37]叶金强:《风险领域理论与侵权法二元归责体系》,《法学研究》2009年第2期。
    [38]王琦、吕鹏:《美国医疗损害责任体制改革的启示》,《中国卫生法制》2010年第1期。
    [39]魏建、王峻峰:《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效率分析——以法经济学为视域》,《法学杂志》2011年第7期。
    [40]赵天舒、张洋:《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第29期。
    [41]陈绍辉:《我国医疗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卫生法制》2005年第5期。
    [1]李南玲:《深圳:医疗执业责任险让患者得到充分补偿》,《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12月01日第002版。
    [2]辛红:《北京医疗责任保险试点范围还将扩大》,《法制日报》2007年2月5日第008版。
    [3]祖兆林:《江苏全面实施医疗机构责任保险》,《中国保险报》2007年6月15日第001版。
    [1]郑淑屏:《医疗过失案件中过失之类型与证据之判断》,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1995年。
    [1]Frank A. Sloan,Randall A. Bovbjerg,Penny B. Githens, Insuring MedicalMalpractice,US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Denver Peacock, Haase v. Starnes: the Arkansas Supreme Court’s Refusal to Require ExpertTestimony in Express Warranty 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Arkansas LawReview,Vol.50,No.4,1998.
    [3]Jane Stapleton,Disease and the Compensation Debat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4]Linda T.Kohn,Janet M.Corrigan,Molla S.Donaldson: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System, Washington,D.C: Institute of Medicine,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0.
    [5]Troyen A.Brennan,Lucia L.Leape,Nan M.Laird, et al,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Negligenc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Results of Harvard Medical Practice Study Ⅰ,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Vol.324, No.6,1991.
    [6]Linda T. Kohn,Janet M.Corrigan,Molla S. Donaldson,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System, Washington,D.C: Institute of Medicine,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0.
    [7]Tom Baker,Jonathan Simon,Embracing Risk: The Changing Culture of Insurance andResponsibilit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8]Rui Casc o,Ruud Hendrickx,Shifts in the Compensation of Medical Adverse Events,in WillemH.van Boom, Michael Faure eds.,Shifts in Compensation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Systems,New York: Springer Press,2007.
    [9]Paul C. Weiler,The Case for No-Fault Medical Liability,Mary land Law Review,Vol.52,1993.
    [10]David G. Duff,Compensation for Neurologically Impaired Infants:Medical No-Fault InVirginia,Harvard Journal on Legislation,Vol.27,1990.
    [11] Harvard Medical Practice Study, Patients, Doctors, and Lawyers: Medical Injury, MalpracticeLitigation, and Patient Compensation in New York.Cambridge,Mass:President and Fellows ofHarvard College(1990).
    [12]Paul C. Weiler,Reforming Medical Malpractice in a Radically Moderate—andEthical—Fashion,De Paul Law Review,Vol.54,2005.
    [13]Randall R. Bovbjerg,Frank A. Sloan and Peter J. Rankin,Administrative Performance ofNo-Fault 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y,Law and ContemporaryProblems,Vol.60,No.2,1997.
    [14]Ashley Lynn Griffin,The Medical Malpractice Liability Insurance Crisis: Critiquing theEffectiveness of t he2002MCARE Legislation in Pennsylvania,Ohio Northern University LawReview,Vol.35,2009.
    [15]Randall R. Bovbjerg and Frank A. Sloan,No-Fault for Medical Injury: Theory and Evidence,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Vol.67,1998.
    [16]Paul C. Weiler, Medical Malpractice on Trial,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7]Matthew Hitzhusen,Crisis and Reform:Is New Zealand’s No-Fault Compensation System aReasonable Alternative to the Medical Malpractic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izona Journalof International&Comparative Law,Vol.22,No.3,2005.
    [18]Carl Oldertz,Security Insurance,Patient Insurance and Pharmaceutical Insurance in Sweden,The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Vol.34,No.4,1986.
    [19]Lars H. Fallberg and Edger Borgenhammar,The Swedish No Fault Patient Insurance Scheme,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Law,Vol.4,No.3,1997.
    [20]Lotta Wendel,Compensation in the Swedish Health Care Sector,in Jos Dute,Michael Faure andHelmut 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Tort and Insurance Law),New York: Springer Press,2004.
    [21]Patricia M. Danzon,The Swedish Patient Compensation System:Lesson for the UnitedStates,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Vol.15,No.2,1994.
    [22]Patricia M.Danzon,The Swedish Patient Compensation System:Myths andRealitie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Vol.14,No.4,1994.
    [23]Vibe Ulfbeck, Mette Hartlev, M rten Schultz,Malpractice in Scandinavia,Chicago-Kent LawReview,Vol.87,No.1,2012.
    [24]David M. Studdert and Troyen A. Brennan, No Fault 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ies:TheProspect for Error Prevention,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Vol.286,No.2,2001.
    [25]Margaret A. Mcgregor Vennel,Medical Misfortune in a No-Fault Society,in Ronald D.Mann andJohn Harvard 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Medicine,London: The proceedings of a jointmeet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and The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1989.
    [26]Ken K Oliphant,Beyond Misadventure: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Injuries in NewZealand,Medical Law Review,Vol.15,No.3,2007.
    [27]PDG Skegg,Compensation in the New Zealand Health Care Sector,in Jos Dute,Michael Faureand Helmut Koziol,eds,No 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 New York: SpringerPress,2004.
    [28]Ken Oliphant,Defining“Medical Misadventure”Lessons from New Zealand,Medical LawReview,No.4,1996.
    [29]Colloquy,Beyond Compensation:Comments: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University of HawaiiLaw Review,No.15,1993.
    [30]Thomas Doulas,Medical Injury Compensation:Beyond‘No-Fault’,Medical Law Review,Vol.17,Issue.1,2009.
    [31]Michael Haure,Economic Observation Concerning Optimal Prevention and Compensation ofDamage Caused by Medical Malpractice,in Jos Dute,Michael Faure and Helmut Koziol,eds,NoFault Compens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Tort and Insurance Law), New York: SpringerPress,2004.
    [32]Don DeWees, David Duff, Michael Trebilcock: Exploring the Domain of Accident Law: Takingthe Facts Seriousl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3]Fixing Medical Malpractice through Health Insurer Enterprise Liability,Harvard Law Review.Vol.121,No.4,2008.
    [34]Kenneth S. Abraham&Paul C. Weiler, Enterprise Medical Liabil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American Health Care System,Harvard Law Review. Vol.108,No.2,1994.
    [35]Eva D.Cohen and Samuel P.Korper,The Swedish No-Fault Patient Compensation Program:Provisions and Preliminary Findings,Insurance Law Journal70,1976.
    [36]Richard A. Epstein,Contractual Principle Versus Legislative Fixes: Coming to Closure on theUnending Travails of Medical Malpractice,DePaul Law Review, Vol.54,No.2,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