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资丘经济兴衰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总人口有10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他们大都分布在祖国的中西部地区,居住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其中,土家族人口占800万,他们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地区;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的黔江地区和贵州的铜仁地区等6个地(州、市),30多个县(市),散布面积约11.9万平方公里。土家族居住地区是国家划定的18个重点贫困片区之一,也称之为“武陵山贫困区”。
     古镇资丘,位于湖北省长阳县中部,临清江而立。之所以冠以“古镇”,是因为该地是一个土家族聚居地,其社会状况、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都很好的保留传承下来,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中国内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原生态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化体验价值。古镇资丘虽然地处祖国腹地,但其沿江运输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异常发达。由此,该地的经商风气盛于许多传统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盛极一时的古镇资丘被人誉为“小汉口”。
     然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古镇资丘发生了几次大型山体滑坡,并且随着清江的梯级开发和隔河岩水电站的建成,资丘古镇被永远淹没于水底。但其历史意义却不可遗忘,它在长阳的经济发展史中曾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甚至在整个鄂西地区经济史和清江流域开发史中的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它的形成、发展、壮大和弱变,虽然有偶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
     本文试图以古镇资丘为点,分三个时段考察,并通过对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新资丘镇的调查分析,探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快发展步伐的思路,从中感悟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the country's 55 ethnic minorities, according to 2000 the fifth national census statistics, mainland China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the total minority population of 106.43 million, of the nation's total population of 8.41 percent. Most of them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the motherland, the living area of the nation's land area more than half. Among them, Tujia population of 8 million, 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Hunan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Xiangxi, the city of Zhangjiajie, Huaihua areas in Hubei Province of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Changya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Wufe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Chongqing Municipality The Qianjiang region and the Guizhou region, such as the Tongren six prefectures (states, cities), more than 30 counties (cities), spread an area of about 119,000 square kilometers. Tujia live in the country's 18 designated poverty-stricken section, one of the key, also known as "poverty Wuling Mountain area."
     Ziqiu ancient town, located in Changyang County in central Hubei Province, face to Qingjiang. The reason as a "town" because the place is a Tujia settlements, their social status, history, culture, customs and so on down a very good memory retention, and maximize the inland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y people in the region Life style of the original ecosystem, with a high cultural value of experience. Ziqiu ancient town is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motherland while, but the transport industry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 fairly long period of time developed abnormal. Thus, the trend of business in many of the traditional Super economically developed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Qiu Shengjiyishi the town funding was hailed as the "mini Hankow."
     However, the last century 1980s and 1990s, the ancient town of Qiu financed in a number of large-scale mountain landslide, and with the Qingjiang River cascade development and completion of the Geheyan Hydropower Station, Ziqiu drowned in the town forever underwater. But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ut not forgotten, in Changyang in the history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rote a brilliant one, even in the entire history of western Hubei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Qingjiang River Valley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atus of all can not be ignored. Its formation, development, growth and weak, although there are occasional factors, but is more complex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attempts by old town capital Qiu Wei the spot, divides three time interval inspections, and through to the Hubei Changyang Tujia national minority Autonomous County new Ziqiu Town's diagnosis, the discussion multi-national area economic development slow reason, how as well a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step the mentality, the feeling becomes aware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引文
1周兴茂:《土家族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第1页,2002。
    2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第2页。
    
    3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537页。
    4卢正惠:《中国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问题刍议》,载《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5《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1992,第52页。
    
    6郑子华:《廪君》,长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研究会,2007,第1页。
    7《后汉书》
    8清张澍辑,《世本》,卷三。
    9郑子华:《廪君》,长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研究会,2007。
    10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第3页。
    
    11邓辉:《土家族区域经济发展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第252页。
    12《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1992,第54页。
    13邓辉:《土家族区域经济发展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第252页。
    
    14郑子华:《长阳近代兵事史话》,长阳,巴土文化丛书,2005,第122页。
    15《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1992,第52页。
    16《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1992,第54页。
    17郑子华:《长阳近代兵事史话》,长阳,巴土文化丛书,2005,第139页。
    18郑子华:《长阳近代兵事史话》,长阳,巴土文化丛书,2005,第169页。
    19陈金祥校勘:《长阳县治》民国版,方志出版社,2005,第163页。
    20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1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第191页。
    
    22陈金祥校勘:《长阳县志》民国版,方志出版社,2005,第164页。
    23陈金祥校勘:《长阳县志》民国版,方志出版社,2005,第163页。
    24田超云:《长阳最早的红茶号:彝新有限公司》,《长阳文史资料》第6集,长阳,政协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8,第13页。
    25骆先桂,《长阳商业志》,长阳,湖北省长阳县商业局编,1989,第4页。
    26骆先桂:《长阳商业志》,长阳,湖北省长阳县商业局编,1989,第45页。
    
    27骆先桂:《长阳商业志》,长阳,湖北省长阳县商业局编,1989,第49页。
    28骆先桂:《长阳商业志》,长阳,湖北省长阳县商业局编,1989,第53——57页。
    29骆先桂:《长阳商业志》,长阳,湖北省长阳县商业局编,1989,第59页。
    
    30郑子华:《长阳近代兵事史话》,长阳,巴土文化丛书,2005,第86页。
    31陈金祥校勘:《长阳县志》民国版,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1992,第281页。
    32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第5页。
    
    33骆先桂:《长阳商业志》,长阳,湖北省长阳县商业局编,1989,第47页。
    34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第319页。
    35骆先桂:《长阳商业志》,长阳,湖北省长阳县商业局编,1989,第57页。
    36骆先桂:《长阳商业志》,长阳,湖北省长阳县商业局编,1989,第59页。
    37骆先桂:《长阳商业志》,长阳,湖北省长阳县商业局编,1989,第99页。
    
    38《长阳交通话历程》,长阳文史资料第七辑,1991,第153页。
    39《长阳交通话历程》,长阳文史资料第七辑,1991,第154页。
    40田孟清:《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第287页。
    41龚浩:《浅谈湖南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对策》,载《民族论坛》,2003年第7期。
    42卢正惠:《中国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问题刍议》,载《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1年第4期。
    43周兴茂:《土家族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第120页。
    
    44田孟清:《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第213页。
    45薛荣哲:《中国小城镇发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173—174页.。
    46赵显人:《加入WTO与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第313页。
    47田孟清:《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第196—197页。
    48赵显人:《加入WTO与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第313页。
    
    49田孟清:《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第491页。
    50黄昌莉:《加入世贸组织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1黄昌莉:《加入世贸组织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2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53李忠斌:《民族经济发展新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第119页。
    54奂平清:《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民国《长阳县志》(稿)整理编辑委员会整理,陈金祥校勘:《长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纂修),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
    2、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版。
    3、宜昌地区地方志编委会编:《宜昌地区简志》,1986年。
    1、湖北省长阳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长阳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2。
    2、《土家族简史》编写组:《土家族简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
    4、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骆先桂:《长阳商业志》,长阳,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商业局编印,1989。
    6、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商品经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7、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8、郑子华:《长阳交通话历程》(长阳文史资料第七辑),长阳,政协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史资料委员会,1991。
    9、李干等:《土家族经济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0、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11、朱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12、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13、周天豹,凌承学:《抗日战争时期西南经济发展概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4、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5、王子君,陈洪,郑子华:《巴土研究》,长阳,长阳民族宗教事物委员会1999。
    16、段超:《土家族文化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7、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8、辛文:《三峡工程与长江上游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9、[美]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
    20、[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
    2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2、[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1。
    23、王峻峰:《清江文化与现代文明》,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24、朱舜:《县域经济学通论——中国行政区域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5、李忠斌:《科技进步与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6、田孟清:《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7、周兴茂:《土家族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2。
    28、邓辉:《土家族区域经济发展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2。
    29、赵显人:《加入WTO与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0、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1、黄中模:《中国三峡文化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2、龙登高:《江南市场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3、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北京,三联出版社,2003。
    34、赵德馨:《中国近代经济史1842——1949》,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35、彭南生:《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刘伦文:《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6、刘伦文,谭志满:《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土家族乡村社区调查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7、蓝勇,阿蛮:《三峡古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8、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9、[美]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0、陈栋生、王崇举、廖元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1、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2、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吴江县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2005。
    43、毛正寿:《长阳风情》(长阳文史资料第十九辑),长阳,政协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
    44、王功平:《长阳县情概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1、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2、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的一个专业市镇:濮院镇的经济结构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1期。
    3、蒋兆成:《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乡镇经济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4、李伯重:《明清江南与外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及其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5、陈忠平:《明清时期市镇手工业的发展》,《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
    6、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实态分析(以苏州嘉定县为中心)》,《学术研究》,1988年第1期。
    7、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巨镇乌青镇的经济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8、朱子彦:《明清时期乌青镇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风尚》,载《学术月刊》1988年第12期。
    9、罗仑、夏维中:《明清时代江南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衰》,《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10、陈学文:《明清时期王店镇的社会经济结构》,载《浙江学刊》1991年第3期。
    11、陈学文:《明清时期硖石、长安二市镇的社会经济机构》,《浙江学刊》,1992年第5期。
    12、马学强:《明清江南港市初探》,《华东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13、李绍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与途径》,《北方经济》,1994年第6期。
    14、杨涛声:《民族节日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发展》,《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15、徐杰舜、罗树杰:《中国古代民族经济政策初论》,《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3期。
    16、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的商品流通与水运业的发展》,《浙江学刊》,1995年第1期。
    17、柏贵喜:《小城镇的成长及其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一辑,民族出版社,1996年。
    18、柏贵喜:《土家族研究的历程》,《民族大家庭》1997年第6期。
    19、单强:《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20、段超:《土家族人口与土家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导师组:《民族经济学的创建与发展》,《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2、吴应仕:《西部大开发与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增刊。
    23、张海翔、袁国友:《云南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
    24、杜伟:《西部大开发必须推进民族地区小城镇内涵式发展》,《四川财政》,2000年第7期。
    25、卢正惠:《中国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问题刍议》,《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6、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7、李忠斌:《关于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8、王允武:《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2期。
    29、张海翔:《论我国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发展问题》,《学术探索》,2003年第8期。
    30、李忠斌:《关于民族经济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1、洪璞、李静:《明代以来江南市镇的内涵与发展——太湖南部四镇的个案剖析》,《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
    32、郎友兴:《“四象”的兴衰:一个江南市镇经济在近代的机遇与命运》,《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33、包伟民、黄海燕:《“专业市镇”与江南市镇研究范式的再认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5期。
    34、柏贵喜:《小城镇的成长与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湖北来凤县百福司镇的个案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5、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复旦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6、郎友兴:《从传统走向现代:一个江南市镇社会结构在近代的嬗变》,《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7、谭安洛:《资源文化特色与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开发》,《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38、张卫东、范莉萍:《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考》,《柴达木开发研究》2005年第2期。
    39、袁瑛:《浅析三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以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为例》,《区域经济》2006年3月下半月刊。
    40、赵万民、王剑:《古镇保护及其发展策略——以重庆丰盛古镇为例》,《小城镇建设》,2007年第2期。
    41、奂平清:《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