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进行全面梳理,根据自然和考古学文化两方面特征,把燕山南北地区分为燕山以北和燕山及其以南两个地区,在对两个地区遗址详细分期的基础上,划分为十八段,七期,三个发展阶段。对转年遗存、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西梁文化、赵宝沟文化、上宅文化、镇江营子一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后冈一期文化、小河沿文化、水泉F18类遗存、雪山二期文化、大城山T8②类遗存等十四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特征、类型、分期、年代、谱系、聚落形态进行了详细讨论,在燕山南北范围内,北起西拉木伦河,南到滦河为稳定文化发展区,西拉木伦河以北和滦河以南为非稳定发展区。在红山文化以前社会结构为部落组织,进入红山文化,尤其在红山文化晚期阶段,社会进入神权型复杂酋邦制发展阶段,小河沿文化进入父系氏族专偶制家庭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进入中期后,以农业为主。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制约,文化更替、迁移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双重限制。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areas of Yan Shan Mountain are from Yiwulu Mountain, west cost of Liao Dong gulf, and west coast of Pohai in the east, to Sukexielu Mountain, western margin of Zhaowuda Plateau, and west end of Yan Shan Mountain in the west, from Songhua River and Liao River watershed in the north, to Yongding River and Hai River in the south. In this broad area, there are lots of rivers, such as, Wu' erjimulun River, West Liao River (includes Xilamulun River, Laoha River and Jiaolai River), Daling River, Xiaoling River, Luan River, Ju River, Chaobai River, Yongding River and Hai River. The location is between 115° 30' -123° 30' E, 39° -44° 30' N. The whole region looks like lean strip from northeastwards to southwestwards. The longest distance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is 730km, and the broadest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is 396km. The whole area is nearly 300 thousand km2.
    At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Neolithic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area. In 1921, the cave site of Shaguotun in Jinxi was excavated, which is the first excavation of Chinese modern archaeology. On this point, southern and northern area of Yan Shan Mountain could be viewed as the origin of Chinese modern archaeology.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new Republic China, several cultural relic investigations were processed in this area, and plentiful sites of Neolithic were found. To corporate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jects researches, some Neolithic sites and burials were discovered, based on which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were named.
    Although we had great achievements on such research,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Different ideas exist on chronology of cultures:
引文
[1] 图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1∶80000)改绘,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
    [2]a 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5年第5期,10-17页。
    b 苏秉琦:《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33-100页。
    [3] 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38-50页。
    [4] 郭大顾:《辽西古文化的新认识》,《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203-215页。
    [5] 1954年该省建制被撤销,其辖区今分属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辽宁省,包括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原昭乌达盟)、通辽市(原哲里木盟),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朝阳市、葫芦岛市和河北省的承德市。
    [6]a 鸟居龙藏:《蒙古旅行》,明治44年,博文馆,1911年。
    b R.Torri and K.Torri,"Populations Prinitives de la Mogolie Oriental", Joumal of Science,Imperial University of Tokyo 36/4 1914.
    [7]a 粱思永:《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田野考古报告》第1册,1—67页。1936年8月。
    b 佟柱臣:《凌源附近新石器时代之调查》,《热河》,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协会会志第四辑考古资料编,1943年4月(日文)。
    c 佟柱臣:《凌源新石器时代遗迹考察》,《盛京时报》1943年6月13日、15日,第五版。
    d 佟柱臣:《凌源牛河梁彩陶遗址》,《建国教育》1943年。
    e 佟柱臣::《热河先史文化与赤峰红山》,《盛京时报》1943年8月25—31日连载,第四版。
    f 佟柱臣:《热河先史遗迹》,《北方圈》第三卷4、5号,1944年。
    g 佟柱臣:《中国东北地区和新石器时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89年。
    [8] 安特生著,袁复礼译:《奉天锦西县沙锅屯石穴遗址》,《古生物志》丁种第一号第一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1923年4月。
    [9] 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热河省赤峰红山先史遗迹》,东亚考古学会,1938年。
    [10] 裴文中:《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8年。
    [11] 尹达:《新石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
    [12]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17—35页。
    [1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1期,1—5页。
    [14]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22—25页。
    [15] 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1—21页。[16] 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文物》1984年第6期,7—10页。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族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10期,865—874页。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考古》1987年第6期,481—506页。
    [19] 杨虎:《敖汉族榆树山、西梁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131—132页。
    [20]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平谷县文物管理所北埝头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8期,1—8页。
    [21]a 郭大顺、张克举:《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1期,1—11页。
    b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6期,1—17页。
    [22]a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9—14页。
    b 朱延平:《富河文化的若干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114—117页。
    [23] 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文物》1994年第4期,37-52页。
    [24]a 国家文物局组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赤峰考古队:《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时期遗址》,科学出版社,2002年。
    b 赤峰中美联合考古研究项目:《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
    c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博物馆:《内蒙古敖汉旗蚌河、老虎山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3期,7—20页。
    [25] 郁金城、李超荣、杨学林、李建华:《北京转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北京文博》1998年封二、三、四。
    [26]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西梁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2期,1-14页。[1]a 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高等学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三版。
    b 邓辉等:《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燕山以北农牧交错地带人地关系演变历史学透视》,商务印书馆,2005年。
    [2] Roberts,Neil.The Holocene,Basil Blackwell. 1989. M.A.J.Wiliams,D.L.Dunkerley,P.De Deckker 著,刘东生译:《第四纪研究》,科学出版社,1997年。
    [3] 赵希涛、王绍鸿:《中国全新世海面变化及其与气候变迁和海岸演化的关系》,《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111—120页。
    [4] 张业成等:《全新世以来渤海海岸变迁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初步分析》,《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等7、8号,地质出版社,1989年。
    [5] 韩嘉谷:《西汉后期渤海湾西岸的一次海侵》,《考古》1982年第3期,300-303页。
    [6]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地理学报》第55卷第3期,2000年5月,329—336页。
    [7] 周昆叔:《北京环境考古》,《第四纪研究》1989年第1期,84—93页。
    [8] Yang Huairen, 1991, Palaeomonsoon and the Mid-Holocene Deluges and Sealevel Changes in China, ⅩⅢ INQUA Abstract, 406.
    [9] 高善明:《滦河三角洲滨岸沙体的形成和海岸线的变化》,《海洋学报》1980年第4期。
    [10] 刘祥、孙文丽:《西辽河水系变迁》,《内蒙古水利》2001年第4期,69—71页。
    [11]a 宋春青、杨志荣:《内蒙古达来诺尔晚更新世以来的湖面变化及其气候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增刊1。
    b 杨志荣等:《内蒙古达来诺尔地区新构造运动、湖泊发育与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增刊2。
    [12] 周昆叔:《北京环境考古》,《第四纪研究》1989年第1期,84—93页。[13] 高尚玉、靳鹤龄、陈渭南、董光荣、李保生、刘连友、金炯:《全新世大暖期沙漠》,《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161-167页。
    [14] a裘善文、李取生、夏玉梅、王璟璐:《东北西部沙地古土壤与全新世环境》,《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153—160页。
    b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地理学报》第55卷第3期,2000年5月,329—336页。
    c 武吉华、郑新生:《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赤峰市沙区)全新世环境演变》,《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地质出版社,1992年,55—70页。
    d 杨志荣、索秀芬:《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南部环境考古研究》,《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0年,81-88页。
    [15] 裘善文、李取生、夏玉梅、王璟璐:《东北西部沙地古土壤与全新世环境》,《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153—160页。
    [16]a 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索秀芬:《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地学前缘》1997年第4卷第1期,127—135页。
    b 杨志荣:《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综合研究》,海洋出版社,1999年,105页。
    [17]a 裘善文、李取生、夏玉梅、王瑕璐:《东北西部沙地古土壤与全新世环境》,《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153—160页。
    b 杨志荣:《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综合研究》,海洋出版社,1999年,103页。
    c 夏玉梅、汪佩芳、李取生、蒋桂文:《东北全新世温暖期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海洋出版社,1993年,296—315页。
    [18] 李取生、李崇岭:《东北泥炭发育与中全新世降温事件的初步研究》,《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海洋出版社,1993年,204-210页。
    [19] 靳桂云:《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中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演化及影响》,《考古学报》2004年第4期,485-505页。
    [20]a 任国玉:《气候、植被与人类活动-中国东北近一万年环境演变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
    b 孔昭宸、杜乃秋、张子斌:《北京地区10000年以来的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化》,《植物学报》第24卷第2期,1982年,172-180页。
    [21] 靳桂云:《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中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演化及影响》,《考古学报》2004年第4期,485-505页。
    [22]a 张兰生、张丕远、邹逸麟:《中国东部地区10000年以来的温度变化》,《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的生存环境》,气象出版社,1996年。53页。
    b 任国玉:《气候、植被与人类活动-中国东北近一万年环境演变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23] 孔昭宸、杜乃秋、刘观民、杨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距今8000-2400年》,《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112-119页。
    [24]a 孔昭宸、杜乃秋、张子斌:《北京地区10000年以来的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化》,《植物学报》第24卷第2期,1982年,172-180页。
    b 孔昭宸、杜乃秋、许清海、童国榜:《中国北方全新世大暖期植物群的古气候波动》,《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48—65页。
    c 李文漪、粱玉莲:《河北东部全新世温暖期植被与环境》,《植物学报》27卷第6期,1985年,640-651页。
    [25] 靳桂云:《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中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演化及影响》,《考古学报》2004年第4期,485-505页。
    [26]a 降廷梅:《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全新世孢粉组合及植被探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预测》,地质出版社,1992年,71—86页。
    b 孔昭宸、杜乃秋、刘观民、杨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距今8000-2400年间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112-119页。
    c 裘善文、李取生、夏玉梅、王璟璐:《东北西部沙地古土壤与全新世环境》,《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153-160页。
    d 宋豫秦:《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35-43页。
    [27] 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博士论文,2005年,84页。
    [28] 徐光冀:《富河文化的新发现》,《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176-180页。
    [29] 徐光冀:《红山文化的新发现》,《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172-176页。
    [30] 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博士论文,2005年,93页。[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
    [2]a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87—95页。
    b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53—77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10期,865—874页。
    [4]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1期,1—26页。
    b 杨虎、刘国祥:《兴隆洼聚落遗址发掘再获硕果》,《中国文物报》1993年12月26日1版。
    [5] 杨虎:《关于红山文化的几个问题》,《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21-226年。
    [6]a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第1期,11—16页。
    b 方殿春:《阜新查海遗址的发掘与初步分析》,《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1期,27—33页。
    c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11期,4—19页。
    d 辛岩、方殿春:《查海遗址1992—1994年发掘报告》,《辽宁文物考古》,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12—43页。[7]a 徐光冀:《富河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176-180页。
    b 徐光冀:《乌尔吉木伦河流域的三种史前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83-86页。
    [8]a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拉木伦河上游考古调查与试掘》,《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2期,1—11页。
    b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西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6年第2期,1—14页。
    [9]a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述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78—84页。
    b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第11期,19-29页。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赵宝沟—新石器时代聚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考古》1987年第6期,481—506页。
    [12]a 李恭笃、高美璇:《内蒙古敖汉旗四梭山红山文化窑址》,《史前研究》1987年第4期,52—66页。
    b 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1—21页。
    [13]a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文物出版社,1997年。
    b 朝阳市文化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遗址》,学苑出版社,2004年。
    [14]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6期,1—17页。
    [15]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女神庙平台东坡筒形器群遗存发掘简报》,《文物》1994年第5期,54—59页。
    [16]a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6期,1—17页。
    b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8期,9—14页。
    c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四号冢筒形器墓的发掘》,《文物》1997年第8期,15—19页。
    [17] 魏凡:《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三地点积石冢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1期,9—13页。
    [18]a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牛河粱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M1)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8期,4—8页。b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凌源牛河粱第五地点1998-1999年度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8期,15-30页。
    [19] 朝阳市文化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遗址》,学苑出版社,2004年。
    [20]a 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6期,497—510页。
    b 朱达、王来柱:《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2003年9月5日,第1版。
    c 高美璇、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红山文化遗存分期探索》,《考古》1986年第6期,531-534页。
    [21]a 徐光冀:《红山文化的新发现》,《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172-176页。
    b 徐光冀:《乌尔吉木伦河流域的三种史前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83-86页。
    [22]a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1期,1—5页。
    b 徐光冀:《富河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176-180页。
    [23]、[24]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8年。
    [25]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新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1—13页,图版肆,5。
    [26] 刘国祥、张义成:《内蒙古喀喇沁旗发现大型小河西文化聚落》,《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16日,第一版。
    [27] 李恭笃:《辽西杨家洼遗址发现目前我国北方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青年考古学家》总第十期,10-11页。
    [28] 朱永刚:《查干木伦河流域古遗址文化类型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40-47页。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兴隆沟聚落遗址2002年考古发掘的主要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5期,2003年1月,31—35页。
    [30] 朱凤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3期,209-222页。
    [31] 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第6期,507-508页。
    [32] 朝格巴图:《巴林右旗敖包恩格日遗址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第2期,52-54页。
    [33]a 郭治中:《克什克腾旗盆瓦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年),文物出版社,1994年,169—170页。
    b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9—20页,图七,9、11等。
    [34]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查干诺尔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2期,27-38页。
    [35] 巴林右旗博物馆:《黑德宝龙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2期,21-26页。
    [36] 巴林右旗博物馆:《巴林右旗古日古勒台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1、2期,67—76页。
    [37]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查干诺尔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2期,27-38页。
    [38] 苏布德:《洪格力图红山文化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2期,17-20页。
    [39]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查干诺尔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2期,27-38页。
    [40]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
    [41]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9-20页,图七,12。
    [42] 李恭笃、高美璇:《一种时代偏早的原始文化类型的发现-赴辽西走廊锦县、绥中考古调查记》,《北方文物》1986年第3期,2—9页。
    [43]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9—20页,图八,1—11;图版贰,3。
    [44] 李恭笃、高美璇:《一种时代偏早的原始文化类型的发现-赴辽西走廊锦县、绥中考古调查记》,《北方文物》1986年第3期,2—9页。
    [45] 李宇峰:《辽宁建平县红山文化考古调查》,《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18—31页。
    [46]a 杨虎:《试论兴隆洼文化及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71—81页。
    b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217页。
    [47] 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热河省赤峰红山先史遗迹》,东亚考古学会,1938年。
    [48] 朱永刚:《查干木伦河流域古遗址文化类型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40—47页。
    [49]a 齐晓光:《巴林右旗塔布敖包新石器时代及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年),文物出版社,1994年,171—172页。
    b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
    [50] 朱永刚:《查干木伦河流域古遗址文化类型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40-47页。
    [51] 克什克腾旗博物馆:《克什克腾旗上店小河沿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1、2期,77-83??页。
    [52] 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旗南台地赵宝沟文化遗址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2-10页。
    [53]、[54] 朱永刚:《查干木伦河流域古遗址文化类型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40—47页。
    [55] 朱凤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3期,209-222页。
    [56] 刘晋祥:《翁牛特旗小善德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130—131页。
    [57]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拉木伦河上游考古调查与试掘》,《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2期,1—11页。
    [5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蜂蜘蛛山遗址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215—242页。
    [5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183—197页。
    [60] 朱凤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3期,209—222页。
    [61]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翁牛特旗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总)第3期,13—21页。
    [6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林西县水泉村北山梁考古调查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1期,21-38页。
    [63] 李宇峰:《辽宁建平县红山文化考古调查》,《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18—31页。
    [64] 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族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1—21页。
    [65] 李宇峰:《辽宁建平县红山文化考古调查》,《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18—31页。
    [66]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左旗友好村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96—113页。
    [67]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
    [68] 安特生著,袁复礼译:《奉天锦西县沙锅屯石穴遗址》,《古生物志》丁种第一号第一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1923年4月。
    [69] 滨田耕作:《赤峰附近发现的完整彩陶器》,《考古学杂志》27卷2号,1937年,119—127页,第一图。
    [70] 吕遵谔:《内蒙林西考古调查》,《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9—22页。
    [71] 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年第6期,1—6页。
    [72] 郭大顺、张克举:《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1期,1—11页。[73] 朱凤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3期,209—222页,图一一,3。
    [74] 朝格巴图:《查日斯台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2期,44—51页。
    [75]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林西县水泉村北山梁考古调查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1期,21-38页。
    [76]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查干诺尔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2期,27—38页。
    [77]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翁牛特旗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3期,1984年,13—21页。
    [78] 巴林右旗博物馆:《哈日巴沼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2期,39-43页。
    [79] 朱凤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3期,209—222页,图一一,1、2。
    [80] 杨虎:《敖汉旗西台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88年,134—135页。
    [81] 孙衷然:《内蒙科左中旗玻璃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北方文物》1998年第4期,5-7页。
    [82] 齐永贺:《内蒙古哲盟科左中旗新艾力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5年第5期,253-254页。
    [83]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拉木伦河上游考古调查与试掘》,《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2期,1—11页。
    [84] 刘振华:《红山文化陶器的彩纹和之字纹》,《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24—37页。
    [85]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59页。
    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
    [86] 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1—21页。
    [87] 克什克腾旗博物馆:《克什克腾旗上店小河沿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1、2期,77—83页。
    [88]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昭乌达盟石羊石虎山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63年第10期,523—524页。
    [89] 滨田耕作:《赤峰附近发现的完形彩纹陶器》,《考古学杂志》27卷2号,1937年,119—126页,第二图、第三图、第四图。
    [90] 朱凤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3期,209—222页,图九,8。
    [91] 李宇峰:《辽宁建平县红山文化考古调查》,《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18—31页,图十一。[92]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9—20页,图七,14-17、20、21、22、24、26、28、31、33;图版贰,4。
    [93]a 郁金城、李超荣、杨学林、李建华:《北京转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北京文博》1998年第8期,彩版二、三、四。
    b 金家广、郁金城:《南庄头与华北平原-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59—75页。
    [94] 承德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承德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第6期,481-488页。
    [9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迁西县东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128—140页。
    [96]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上宅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8期,1—8页。
    [97]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廊坊地区文化局:《河北三河县孟各庄遗址》,《考古》1983年第5期,404—414页。
    [9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山市文物管理处、迁西县文物管理所:《迁西西寨遗址1988年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144—169页。
    [99]a 梁宝玲:《蓟县下埝头、弥勒院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110页。
    b 梁宝玲:《蓟县弥勒院遗址发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刊》第4期,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100]a 粱宝玲:《蓟县下埝头、弥勒院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110页。
    b 粱宝玲、宋国:《蓟县下埝头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154页。
    [101]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迁安安新庄新石器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学集刊》第4集,1984年,96—110页。
    [102]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北埝头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8期,9—16页。
    [103] 承德地区文物管理所、滦平县博物馆:《河北滦平县后台子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4年第3期,53-71页。
    [104]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河北唐山地区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90年第8期,684-692页,图七。
    [105]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天津蓟县围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第10期,877—893页。
    [106]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22—25页。[107] 天津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1993年第4期,311—323页。
    [10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14-18页。
    [109] 陈应祺、贾金标:《迁西县西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文物出版社,1992年,135页。
    [110]a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b 韩嘉谷:《“用边脚料做时装”——温习苏秉琦先生对天津考古的一项教导》,《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03-120页。
    [111]a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b 韩嘉谷:《“用边脚料做时装”——温习苏秉琦先生对天津考古的一项教导》,《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03-120页。
    [112] 马洪路:《河北玉田县发现新石器和青铜时代遗址》,《考古》1983年第5期,478—479页。
    [113]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河北唐山地区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90年第8期,684-692页,图三。
    [11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迁安县古遗址调查》,《文物春秋》1991年第3期,1—13页。
    [115]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河北唐山地区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90年第8期,684—692页,图四,4、7、10、12。
    [116]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117]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21页。
    [118] 廊坊市文物管理所、三河县文物管理所:《河北三河县刘自塔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考古》1995年第8期,673—675页。
    [119]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河北唐山地区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90年第8期,684—692页,图六。
    [120]a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承德地区的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第12期,641-643页。
    b 郑绍宗:《有关河北长城区域原始文化类型的讨论》,《考古》1962年第12期,658-671页。
    [121] 郑绍宗:《河北考古发现与展望》,《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1—20页。
    [122]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河北唐山地区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90年第8期,684—692页,图五。
    [123] 郑绍宗:《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十年的主要收获(1979-1988)》,《文物春秋》1989年创刊号(1、2期),38—45页。
    [124]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房山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63年第3期,115-121页。
    [125]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燕园遗存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先秦考古),9-12页。[126]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河北唐山地区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90年第8期,684—692页,图八。
    [127]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宝坻县文化馆:《天津宝坻县牛道口遗址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7期,577-586页。
    [128]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
    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一),《考古》1994年第7期,662页。
    c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试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七),《考古》2001年第7期,84页。
    d 郁金城、李超荣、杨学林、李建华:《北京转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北京文博》1998年第3期,彩二、三、四版。
    e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11期,19页。
    f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自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501页。
    g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西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6年第2期,1-14页。
    [129]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料。
    [130]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骨质标本碳十四年代测定方法》,《考古》1976年第1期,28-30页。
    b 陈铁梅:《第四纪骨化石样品的多方法对比测年》,《第四纪研究》1990年第3期。
    c 赵朝洪:《北方新石器文化中人骨标本的碳十四年代的初步分析》,《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9-32页。
    [131] 杨虎:《敖汉旗榆树山、西梁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131-132页。
    [132] 刘晋祥:《翁牛特旗大新井村新石器时代遗址》,(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131页。
    [133] 杨虎:《敖汉旗榆树山、西梁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131-132页。
    [134]a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b 杨虎:《敖汉旗榆树山、西梁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131-132页。[1] Gordon Child: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1925.
    [2] Gordon Child: "The Danube in Prehistory"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29.
    [3] Gordon Child: "Piecing Together the Past: The Interpretation of Archaeological Data" London, 1956.
    [4]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169—172页。
    [5] 安志敏:《考古学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86年。253-254页。
    [6] 张忠培:《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中国北方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254-262页。
    [7] 林沄:《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224-239页。
    [8] 严文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文物》1985年第8期,9-15页。
    [9] 张忠培:《〈中国北方考古文集〉编后的检讨》,《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205—210页。
    [10] 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78-93页。
    [11] 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76页。
    [12]a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b 杨虎:《敖汉旗榆树山、西梁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131-132页。
    c 索秀芬:《小河西文化初论》,《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1期,23-26页。
    [13]a 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徐水县文物管理所、北京大学考古系、河北大学历史系:《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961-970页。
    b 金家广、徐浩生:《浅议徐水南庄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考古》1992年第11期,1012-1022页。
    c 李珺:《徐水南庄头遗址又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11日,第1版。
    [14]a 谢飞:《阳原姜家粱发现新石器时代墓地》,《中国文物报》1996年4月7日,第1版。
    b 泥河湾联合考古队:《泥河湾盆地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8年11月15日,第1版。
    [15] 河北省文物普查资料。
    [16]a 周国兴、尤玉柱:《北京东胡林村的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72年第6期,12-15页。
    b 东胡林考古队:《北京新石器早期考古的重要突破》,《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7日第1版。
    [1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的发掘》,《考古》2005年第7期,3-9页。
    [18]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303??-338页。
    [19] 1990年10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赤峰市召开“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
    [20] 杨虎:《敖汉旗榆树山、西梁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131-132页。
    [21] 朱延平认为五十年代的锅撑子山调查资料中有小河西文化陶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9-20页。
    [22]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9-13页。
    [23]a 刘国祥、张义成:《内蒙古喀喇沁旗发现大型小河西文化聚落》,《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16日,第一版。
    b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77-78页。
    [24]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9-13页。
    [25] 徐光冀、朱延平:《辽西区古文化(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综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86—96页。
    [26]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10期,865—874页。
    b 杨虎:《试论兴隆洼文化及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71—81页。
    [27]a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西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6年第2期,1-14页。
    b 朱永刚:《论西梁遗存及相关问题》,《考古》2006年第2期,15—25页。
    [28]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一号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期,1—6页。
    b 刘晋祥:《赵宝沟文化初论》,《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98-202年。
    [29]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上宅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8期,1—8页。
    [30]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子与塔照-拒马河流域先秦考古文化的类型与谱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49—53页、418—419页。
    [31] 尹达:《新石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
    [32] 陈光:《试论后冈一期文化》,《苏秉琦与当代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299—317页。
    [33]a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1期,1—5页。
    b 徐光冀:《富河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176-180页。
    [3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2期,13—25页。
    [35] 郭治中、包青川、索秀芬:《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发掘述要》,《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15-23页。
    [36]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87-94页。
    [37] 索秀芬、郭治中:《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一期遣存及相关问题》,《边疆考古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88-100页。
    [38]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11期,4-19页。
    [39] 郭大顺:《辽宁史前考古与辽河文明探源》,《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14-20页。
    [4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1期,1-26页。
    [41] 索秀芬、郭治中:《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一期遗存及相关问题》,《边疆考古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88—100页。
    [4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迁西县东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128—141页。
    [4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的发掘》,《考古》2005年第7期,3-9页。
    [44]a 任相宏:《黄河下游新发现的后李文化》,《中国文物报》1992年2月16日,第3版。
    b 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987—996页。
    [45] 河北省文管处、邯郸市文管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303-338页。
    [46]a 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8年第2期,73-79页。
    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23-51页。
    [47]a 严文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新发现》,《考古》1979年第1期,45-50页。
    b 张惠培:《关于老官台文化的几个问题》,《中国北方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1-10页。
    [48]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至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3年第11期,21—30页。
    [49]a 汪宇平:《西喇木伦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通讯》1955年第5期,9—13页,图版二,3。b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9—20页,图七,9。
    [5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六十年代发掘资料。
    [51] 郭治中:《克什克腌旗盆瓦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年),文物出版社,1994年,169-170页。
    [52] 齐晓光:《巴林右旗塔布敖包新石器时代及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年),文物出版社,1994年,171-172页。
    [53] 朱永刚:《查干木伦河流域古遗址文化类型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4期,40—47页。
    [54]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拉木伦河上游考古调查与试掘》,《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2期,1—11页。
    [55]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西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6年第2期,1-14页。
    [56]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169—172页。
    [57] 朱凤瀚:《吉林奈曼旗大沁塔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3期,209—222页。
    [58]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迁安安新庄新石器遗址调查和发掘》,《考古学集刊》第4集,1984年,96-110页。
    [59] 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文物》1986年第8期,41-44页。
    [60] 苏秉琦:《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的新进展——九八四年八月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座谈会上的报告提纲》,《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4期,1986年,1-5页。
    [6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考古》1987年第6期,481—506页。
    [62] 刘晋祥:《赵宝沟文化初论》,《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98—202页。
    [63] 索秀芬、李少兵:《试论赵宝沟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年1、2期合刊,25-32页。
    [64] 董新林:《赵宝沟文化研究》,《考古求知集-96年考古所中青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72—185页。
    [65] 刘国祥:《论滦平后台子下层文化遗存及相关问题》,《东北文物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113—130页。
    [66] 段宏振:《燕山南麓新石器时代文化初论》,《北方文物》1995年第1期,17—22页。
    [67]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9—14页。
    [68] 赵宾福:《赵宝沟文化的分期与源流》,《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12页。
    [69] 董新林:《赵宝沟文化》,《考古求知集—96年考古所中青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72—185页。
    [7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管理所:《永年县石北口遗址发掘简报》,《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46—105页。
    [7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藤县博物馆:《山东藤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159—191页。
    [72]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子与塔照—拒马河流域先秦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谱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73] 段宏振:《太行山东麓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认识》,《文物春秋》,1992年第3期。1—9页。
    [74] 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新乐遗址试掘简报》,《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449—466页。
    [7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23—51页。
    [76]a 吉林大学考古教研室:《农安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187—212页。
    b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城地区博物馆、长岭县文化局:《吉林长岭县腰井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2年第8期,673—688页。
    c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农安县元宝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考古》1989年第12期,1067—1075页。
    [77]a 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新乐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209—222页。
    b 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窒:《辽宁沈阳新乐遗址抢救清理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1期,969—980页。
    c 李晓钟:《沈阳新乐遗址1982—1988年发掘报告》,《辽海文物学刊》1990年第1期,7—24页。
    d 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新民高台山第一次发掘》,《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第1期,16—29页。
    [78]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63—110页。
    [7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1期,1—5页。
    [80] 徐光冀:《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176—180页。[81]a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9—14页。
    b 朱延平:《富河文化的若干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114—118页。
    [82] 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文物》,1994年第5期,37—52页。
    [83]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84]a 严文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新发现》,《考古》1979年第1期,45—50页。
    b 佟柱臣:《试论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含有细石器的诸文化问题》,《中国东北地区和新石器时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21页。
    [85] 徐光冀:《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176—180页。
    [86] 郭大顺、马沙:《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417—443页。
    [87] 朱延平:《富河文化的若干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114—118页。
    [8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上宅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8期,1—8页。
    [89] 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文物》1994年第5期,37—52页。
    [90]a 段宏振:《燕山南麓新石器时代文化初论》,《北方文物》1995年第1期,17—22页。
    b 韩嘉谷:《“用边脚料做时装”—温习苏秉琦先生对天津考古的一项教导》,《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03—120页。
    [91]a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上宅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8期,1—8页。
    b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14—18页。
    [92]a 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文物》1994年第5期,37—52页。
    b 刘国祥:《论滦平后台子下层文化遗存及相关问题》,《东北文物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113—130页。
    [93] 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421—454页。
    [94]a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永年石北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89年第3期,27—34页。
    b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管理所:《永年县石北口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88年,46—105页。[95]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子与塔照-拒马河流域先秦考古文化的类型与谱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96]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天津蓟县下埝头和弥勒院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纪略》,环渤海考古学术讨论会资料,1996年。
    [97] 韩嘉谷:《“用边脚料做时装”—温习苏秉琦先生对天津考古的一项教导》,《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03—120页。
    [98] 韩嘉谷:《河北平原两侧新石器文化关系变化和传说的洪水》,《考古》2000年第5期,57—67页。
    [99]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的发掘》,《考古》2005年第7期,3—7页。
    [100] 陈光:《试论后冈一期文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299—317页。
    [101] 梁思永:《后冈发据小记》,《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99—106页。
    [102] 尹达:《中国新石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27页。
    [10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报告》,《考古》1961年第2期,63—76页。
    [104] 张忠培:《原始农业考古的几个问题》,《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18—20页。
    [105] 张忠培、乔梁:《后冈一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261—280页。
    [106] 陈光:《试论后冈一期文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299—317页。
    [10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三)》,《考古》1974年第5期,333—338页。
    [10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考古》1972年第5期,56—58页。原报告距今年代由1965年算起,本文引用数据该由1950年为起点。
    [109]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葛石固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第1期,3—125页。
    [110] 尹达:《新石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
    [111] 郭大顺、马沙:《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417—443页。
    [112] 高美璇、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红山文化遣存分期探索》,《考古》1986年第6期,531—534页。
    [113] 张星德:《红山文化分期初探》,《考古》1991年第8期,727—736页。
    [114]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海洋出版社,1991年,9—14页。
    [115] 杨虎:《关于红山文化的几个问题》,《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216—226页。
    [116] 索秀芬、郭治中:《白音长汗遗址红山文化分期探索》,《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第1期,41—58页。
    [117]a 盂庆忠:《康平县的三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存》,《辽宁文物》1980年第1期,36—38页。
    b 张少青:《康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第2期,1—15页。[118] 连吉林、朴春月:《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营子遗址调查》,《北方文物》2005年第1期,5—10页。
    [119]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乌兰察布博物馆、商都县文物管理所:《商都县章毛勿素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137—150页。
    [120] 张家口考古队:《一九七九年尉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考古》1981年第2期,97—105页。
    [121] 高美璇、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红山文化遗存分期探索》,《考古》1986年第6期,531—534页。
    [122]a 苏秉琦:《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工作的新进展——一九八四年八月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座谈会上的报告提纲》,《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4期,1986年,1—4页。
    b 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文物》1986年第8期,41—44页。
    [123] 杨虎:《关于红山文化的几个问题》,《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216—226页。
    [124]a 刘国祥、贾笑冰、赵明辉、邵国田:《赤峰兴隆沟遗址发掘可望解决多项学术课题》,《中国文物报》2001年11月16日,第1版。
    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 2002年——2003年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7期,3—8页。
    [12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
    [126] 赵宾福:《赵宝沟文化的分期与源流》,《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12页。
    [127]a 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第10期,487—497页。
    b 崔璇:《白泥窑子考古纪要》,《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4期,1986年,30—37页。
    c 魏坚、崔璇:《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125—143页。
    d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子沟与大坝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128]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第1集,1981年,27—81页。
    [129] 苏秉琦:《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22页。
    [130]a 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1—21页。
    b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1]a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40—62页。
    b 段宏振:《河北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考》,《考古》2001年第2期,1—12页。[132]a 韩嘉谷:《环渤海考古学文化变迁刍议》,《考古学文化论集》4,文物出版社,1997年,135—154页。
    b 韩嘉谷:《环渤海古文化谱系和区系类型》,《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20—34页。
    c 韩嘉谷:《“用边脚料做时装”-温习苏秉琦先生对天津考古的一项教导》,《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03—120页。
    [133] 王策、王清林:《雪山一期文化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暨内蒙古长城地带考古学文化国际研讨会会议资料,2004年8月,呼和浩特。
    [134]a 帏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76页。
    b 韩建业:《论雪山一期文化)》,《华夏考古》2003年第4期,46—54页。
    [135] 张家口地区博物馆:《河北阳原桑干河南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1988年第2期,21—25页。
    [136] 北京大学考古系、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偏关县博物馆:《山西大同及偏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第12期,1057—1062页。
    [137]a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容城县午方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据》,《考古学集刊》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61—77页。
    b 文启明:《午方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和认识》,《考古学集刊》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285—292页。
    c 滹沱河考古队:《河北滹沱河流域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1993年第4期,300—310页。
    d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容城县文物保管所:《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据简报》,《考古》1997年第7期,1—7页。
    [138]a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40—62页。
    b 段宏振:《河北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考》,《考古》2001年第2期,1—12页。
    [139] 栾丰实:《仰韶时代东方与中原的关系》,《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114—133页。
    [140] 巩启明、吕智荣:《榆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1991年),文物出版社,1996年,50—68页。
    [141]a 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1—21页。
    b 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自燕遗址第二、三、四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22—34页。
    [142] 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8年。
    [143] 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所、垣曲县博物馆:《1982—1984年山西垣曲古城东关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6期,27—40页。[144] 赵宾福:《赵宝沟文化的分期与源流》,《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12页。
    [145]a 晋中考古队:《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文物》1989年第4期,22—30页。
    b 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
    [146]a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潘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73—116页。
    b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洱河流域几个遗址的试掘》,《考古》1965年第7期,326—338页。
    c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鲍家堂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169—188页。
    [147]a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
    b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第三次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7年。
    [148]a 北京大学考古系、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偏关县文化馆:《山西大同及偏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第12期,1057—1062页,其中的水头遗址。
    b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右玉县图书馆:《山西右玉丁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85年第7期,662—663页。
    [149] 孙祖初:《秦王寨文化研究》,《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64—78页。
    [150]a 甘肃省博物馆、兰州文化局:《兰州土谷台半山—马厂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191—222页。
    b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兰州焦家庄和十里店的半山陶器》,《考古》1980年第1期,7—10页。
    c 柳春城:《循化县东风公社苏乎撒墓葬发掘简讯》,《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2年第4期。
    [15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年),文物出版社,1992年。
    [152]a 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
    b 陈贤儒、郭德勇:《甘肃皋兰麋地岘新石器时代墓葬清理记》,《考古通讯》1957年第6期,7—8页。
    c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基地的发掘》,《考古》1974年第5期,299—308页。
    d 甘肃省博物馆、兰州文化局:《兰州土谷台半山—马厂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191—222页。
    [153] 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15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阳原县姜家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2期,25页。
    [155]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
    [156] 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自燕遗址第二、三、四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22—34页。
    [157] 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五台县博物馆:《山西五台县阳自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4期,46—57页。
    [15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石楼原始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185—208页。
    [159]a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111—144页。
    b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215—244页。
    c 辽宁省文物干部培训班:《辽宁北票县丰下遗址1972年春发掘简报》,《考古》1976年第3期,197—210页。
    d 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97年第12期,1—22页。
    f 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市博物馆:《建平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第2期,11—28页。
    [16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161]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考古学报》1992年第2期,437—476页。
    [162]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22—25页。
    [163]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子与塔照-拒马河流域先秦考古文化的类型与谱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164] 段宏振:《试论华北平原龙山时代文化》,《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370—388页。
    [165] 郁金城:《北京市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跋涉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39—44页。
    [16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33—87页。
    [167]a 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41—48页。
    b 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211—216页。[1] B.布尔金等:《苏联考古学的成就和问题》,《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95—106页。
    [2] 严文明:《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2期,34—38页。
    [3] Gordon R.Willey, "Prehistoric Settlement Patterns in the Viru Valley, Peru". Bulletin 155,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D.C., 1953,P. 1.
    [4] 陈淳:《聚落考古学的方法论》,《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79页。
    [5] K.C.Chang, ed.,Settlement Archaoelogy. Palo Alto: National Press Books. 1968.
    [6] K.V.Flannery, ed., The Early Mesoamerican Village. Academic Press. 1976.
    [7]a 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24—37页。
    b 严文明:《史前聚落考古的重要成果—<姜寨>评述》,《文物》1990年第12期,22—26页。
    c 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酋邦社会的发展-龙山文化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1996年,386—403页。
    d 严文明:《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2期,34—38页。
    e 李果:《珠江江口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的聚落特色》,《考古》1997年第2期,63—68页。
    f 张忠培:《聚落考古初论》,《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199—204页。
    g 沈聿之:《原始社会多空间居住建筑探讨》,《考古》,1999年第3期,53—64页。
    h 杨建华:《从聚落布局看史前社会交换方式的变化-来自西亚地区的三个实例》,《考古》1999年第5期,55—64页。
    i 钱耀鹏:《关于半坡聚落及其形态演变的考察》,《考古》1999年第6期,69—77页。j 张驰:《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
    [8] Gordon R.Willey, "Prehistoric Settlement Patterns in the Viru Valley,Peru". Bulletin 155,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D.C., 1953,P. 1.
    [9] 李力:《“史前城址与聚落考古学术研讨会”综述》,《文物》1996年第11期,93—95页。
    [10] 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1997年第6期,27—35页。
    [11] 张忠培:《聚落考古初论》,《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199页。
    [12] 张光直:《聚落》,《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32—48页。
    [13] 张光直:《聚落》,《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67页。
    [14] E·S·希格斯,C·维太·费森著,焦天龙译:《史前经济:一种领地研究法》,《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96—114页。
    [15] 陈淳:《聚落考古与社会研究》,《当代考古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85页。
    [16] 赵辉:《聚落考古工作方法的尝试》,《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166—172页。
    [17] Bruce G.Trigger, "Settlement Archaeology—its Goals and Promise", American Antiquity 1967,32(2),p.151.
    [18] 张光直:《谈聚落形态考古》,《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86页。
    [19] K.V.Flannery, ed., The Early Mesoamerican Village. Academic Press. 1976.
    [20] 布鲁斯·特里格著,蒋祖棣译:《时间与传统》,三联书店,1991年。
    [21] 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1997年第6期,27—35页。
    [22] 张忠培:《聚落考古初论》,《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199页。
    [23] 栾丰实:《关于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共时性问题》,《考古》2002年第5期,65—73页。
    [24]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25]a 国家文物局合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赤峰考古队:《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时期遗址》,科学出版社,2002年。
    b 赤蜂中美联合考古研究项目:《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
    [26] 邵国田主编:《千斤营子遗址与小河西文化》,《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9—10页。
    [27]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28] 王妙法在《青海省马家窑文化聚落规模考察》(《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84—99页)中把遗址面积划分为四个等级,100万平方米以上为特大型,10万平方米以上为大型,5万平方米以上为中型,不足5万平方米为小型,在小型遗址中,又可分出一种1万(含1万)平方米以下的为最小型或普通型。本文采用这种分类方法。[29] 杨虎、刘国祥、邵国田:《敖汉旗发现一大型兴隆洼文化环壕聚落》,《中国文物报》1998年7月26日。
    [30] 邵国田主编:《兴隆洼遗址》,《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13—16页。
    [31] 赤峰中美联合考古研究项目:《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28页。
    [3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博物馆:《内蒙古敖汉旗蚌河、老虎山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3期,17页。
    [33] 邵国田主编:《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21—26页。
    [34] 朱延平:《小山尊形器“鸟兽图”试析》,《考古》1990年第4期,360—365页。
    [35] 邵国田主编:《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22页。
    [36] 赤蜂中美联合考古研究项目:《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29—30页。
    [3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博物馆:《内蒙古敖汉旗蚌河、老虎山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3期,10页、17页。
    [38] 邵国田主编:《赵宝沟遗址》,《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22—23页。
    [39]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15—149页。
    [40] 郭大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文物出版社,1997年,1—48页。
    [41] 郭大腰:《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84—87页。
    [42]a 邵国田:《概述敖汉旗的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100页。
    b 邵国田主编:《西台遗址》,《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25—26页。
    [43] 邵国田:《概述敖汉旗的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100页。
    [44] 陈国庆、张全超:《内蒙古赤峰上机房营子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文物报)》2005年11月9日第1版。
    [45]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212页。
    [46] 邵国田主编:《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70-71页。
    [47] 邵国田:《概述敖汉旗的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97-102页。
    [48] 赤峰中美联合考古研究项目:《内蒙古东部(赤蜂)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31页。[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博物馆:《内蒙古敖汉旗蚌河、老虎山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3期,17页。
    [50] 赤峰中美联合考古研究项目:《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32页。
    [51] 吉林大学DNA实验室:《河北阳原县姜家粱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DNA的研究》,《考古》2001年第7期,74-81页。
    [52] 冯时:《红山文化三环石坛的天文学研究—兼论中国早期的圜丘与方丘》,《北方文物》1993年第1期。9—17页。
    [53] Sanders,W.T.,1974,Chiefdom to state:political evolution at Kaminaljutu, Guatemala. In:Reconstructing Complex Socirties.C.B.Moore(ed).American 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 ,20:97-121.
    [54] Fried ,M.H., 1967,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An Essay in Poclitical Anthropology. New York:Random House.
    [55] 陈淳:《酋邦的考古学观察》,《文物》1998年第7期,46—52页。
    [56] Careiro RL.The chiefdom:precursor of the sate.In:Jones GD.and Kautz RR.eds.The Transition to Statehood in the New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37-79.
    [57] 刘莉著.星灿译:《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88—112页。
    [58] 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53页。
    [59] 朱延平:《小山尊形器“鸟兽图”试析》,《考古》1990年第4期,360—365页。
    [60] 严文明:《仰韶房屋和聚落形态研究》,《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218页。
    [61] 张忠培:《座谈东山嘴遗址》,《文物》1984年第11期,15页。
    [62] 邵国田主编:《草帽山祭祀遗址群》,《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27-29页。
    [63] 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头像的发现与研究》,《文物》1986年第8期,18—24页。
    [64] 王来柱:《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出土玉人、玉凤及相关问题》,《中国文物报》2005年4月29日,第7版。
    [65] 郭大顺:《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114页。
    [66] 赵志军:《植物考古学及其新进展》,《考古》2005年第7期,45页。
    [67] 孔昭宸、杜乃秋、刘观民、杨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距今8000—2400年间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距今8000—2400年间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112—119页。
    [68] 严文明:《中国农业和养畜业的起源》,《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2期,22—30页。[1] 李振泉:《人地关系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
    [2] 周昆叔:《北京环境考古》,《第四纪研究》1989年第1期,84—93页。
    [3]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地理学报》第55卷第3期,2000年5月,329—336页。
    [4]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河北唐山地区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90年第8期,684—692页。
    [5]a 谢端琚:《马家窑文化诸类型及其相关的问题》,《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1期,63—74页。
    b 韩建业:《论雪山一期文化》,《华夏考古》2003年第4期,46—54页。
    [6] 李法军博士告知。
    [7]a 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文物》1994年第5期,37—52页。
    b 郭大顺:《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90—9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