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票据法律规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立足于电子票据仍然是票据的基本认识,以票据流通作为分析视角,主要结合我国《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规定,遵循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的遵守、变通、排斥和新要求四个逻辑顺序,介绍分析我国目前电子商业汇票的主要规则,提出电子票据法律制度完善和构建的建议。
     第一章:电子票据基本概念与法律规范的基本状况。从认识电子票据概念入手,分析探讨电子票据与传统纸质票据、电子货币和电子支付的区别,梳理权利证券化发展路径,最终从理论上明确:这种变化是权利的载体发生了变化,而非权利本身发生实质性变化,电子票据的本质仍然是权利证券化的表现;其次用图表的形式清晰地描绘我国目前运行的电子商业汇票基本运行流程和结构;最后介绍了各国及地区电子票据法律规范的基本状况。
     第二章: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的遵守。电子票据虽然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仍然遵守传统票据法的基本规则。首先分析电子票据的书面形式认定及审查。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适用功能等同原则,书面形式表现可以扩展到电子数据,电子票据的形式仍然符合票据形式性和文义性要求。其次,明确电子票据当事人的认定及权利划分。电子票据相对于纸质票据,当事人人数增加,但是其权利义务变化不大。最后关于电子票据签名规则。电子签名虽然不属于纸质票据的基本签章方式,但是根据电子签名法的相关规则,认定其为票据法上的签章没有法律障碍。
     第三章: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的变通。首先介绍了出票和承兑规则的变通,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出票行为是可逆的以及承兑行为变成出票完成的前置程序,承兑行为对出票行为的影响增大;其次,付款提示及审查规则的变通。我国的电子商业汇票规则中,不仅提示付款期限延长到1年,提示付款的效力也发生变化。形式审查的一部分内容消失,另一部分时间提前,且审查人变为票据交换系统。善意付款的范围扩大,恶意的认定中不再包含重大过失的内容。最后,公示规则与票据权利取得规则的变通。电子商业汇票的票据行为在多数情况下是不涉及独立性问题,对于合法性而言,《票据法》没有涉及,而电子商业汇票则有所要求。票据交换系统登录与电子信息传送共同构成了电子票据的交付方式,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使电子票据权利的取得时间更加精确化。
     第四章: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的排斥。首先,票据权利行使的方式与处所规定不再适用。电子票据完全在网络之中运行,传统票据法中对票据权利行使处所,即实际出示票据以彰显票据权利之处所的规定没有适用的余地。其次,票据权利被侵害和丧失救济方式不再适用。由于票据交换系统成为“票据池”,使电子票据不存在绝对丧失的情况,仅仅存在相对丧失,使传统的公示催告、挂失止付不能发挥真正的救济作用。而通过控制电子签章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已经不在传统的救济方式之列,不能够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票据救济”。最后,票据上不存在伪造变造问题。电子票据的票面要素已经提前预置,无权限之人不能够对票面要素进行任何更改,不存在票据变造的情况。另外,电子签章不能够像传统签名或者盖章那样进行实物的模仿和伪造,安全性极高,因此可以认为电子票据中也不存在票据伪造的情形。
     第五章:电子票据对传统票据规则提出的新要求。这部分属于电子票据自身独有的规则。首先,信息查询与登记功能的启用与开发,不但使必要记载事项更加明晰和强制,也在制度上完善了我国商业信用的发挥,弥补了票据无因性制度的负面影响。其次,是电子认证机构的地位与法律责任。在电子票据中,由于认证机构的过错造成不真实签名,其要承担侵权责任,并且根据现有对认证机构的立法,其承担责任的原则是过错推定归责原则。关于赔偿范围,建议引入最高限额的限制。最后是电子设备故障的责任承担。电子设备故障的责任在传统票据法中并不存在,但是法律上这种责任是不能够被忽视的。主要探讨了电子设备故障责任中的归责原则以及我国目前预防处理网络危机的应急预案。
     第六章:我国电子票据法律制度构建与完善。首先,关于电子票据法律制度规范模式选择与立法原则,立足于功能的视角,由于短时期内,电子票据和纸质票据还将共存一段时间,所以本文认为应分两步走:第一,整合《票据法》、《电子签名法》和《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的原则规定和基本精神,完善《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管理办法》等在内的一系列配套制度,明确电子票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规范系统的准入、退出、运营、监管和危机处置。第二,在整合已有法律的基础上,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出台我国电子票据法。
It is our idea that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is still negotiable instrument.Basis on this standpoint, this article tries to figure out which suggestions are proper forChinese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to be followed and adopted. To accomplishthis task, it argues that the issue is that negotia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on beforeeverything, that is, looking through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ElectronicCommercial Draft Business, it could conclude the four main ideas in the logicalsequence: the electronic bill of traditional instrument rules, flexible, exclusion and thenew requirements. This is analysis of our current electronic bill of commercial draft.
     Chapter one: give a brief overview of concepts and regulations of electronicnegotiable instrument.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we can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and traditional negotiableinstrum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lectronic money and electronic payment. So we cansee how securitization grows up from rights. Finally we can say, theoretically, electronicnegotiable instrument is negotiable instrument in nature. The changes come fromcarriers. Still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is one form of securitization of rights.Some graphics and figures should be given to show the flow and structure of electroniccommercial draft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situations and treatments that are issues andregulations of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about some other countries should beintroduced.
     Chapter two: the coordination of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and traditional instrument. Although the form changed,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still complywith the traditional law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 At first, in legal realm, the writtenform should include electronic data. So,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must abide therule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 about the forms and meanings. Second, make sure theparties to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and their rights and duties. Contrast totraditional negotiable instrument, the numbers of the parties to electronic negotiableinstrument should increase, but there is no change in their rights and duties. At last, weshould research the signature and seal of a part to an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According to some rules of the law on electronic signature, we can prove the signatureand seal to an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is the same thing in traditional affairs,only differed from its form.
     Chapter three: flexibility of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The first importantflexibility comes from the drawing and acceptance to the electronic negotiableinstrument. Because the drawing’s reversible, the acceptance has become a preprocedure against the drawing. In effect, the acceptance has more impact on the drawing.Second, the rules of presentation for payment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on thepresentation’s examination have some changes. The time limit for presentation forpayment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prolonged to one year. In the meantime, legal effecthas been flexible. For example, the examination of presentation excludes the form’sexamination, the due time of examination has moved up and the executive has been theelectronic system for exchange, and so on. Furthermore, the content of goodwillpayment extends and culpable negligence has been excluded form maliciousness. At last,publication principle and the rules of possession to negotiable instrument have changedtoo. The behavior of the electronic commercial draft is not related to independence inthe majority of cases. The legitimacy of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has not beeninvolved in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in our country, but the electronic commercial draft did. Clearing system login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ransfer constitutethe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of delivery mode, this change lies in the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rights would be more precise in their possession.
     Chapter four: the exclusive rules of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againsttraditional instrument. First,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process and the place where theinstrument drew has no longer been applied.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runsentirely in the network, there is no room for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s on the negotiableinstrument of traditional place in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Secondly, thetreatments about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rights’ violation and the relief system ofloses are no longer fit. The instrument exchange system becomes "bill pool", so that the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does not exist in an absolute loss situation but anexistence of relative loss. So, the traditional public summons, stopping of payment cannot play a real role in relief. And the way by that control the electronic signature tosolving the problem can not be called a real sense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 relief",because it is not the traditional relief in nature. Finally, forged or altered problem doesnot exist on the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The elements of electronic negotiableinstrument have preset, without permissions are not able to make any changes to the parelements. There is no forgery negotiable instrument. In addition, the electronicsignature can not like the traditional signature or seal that kind of imitationand counterfeiting, high safety, so that the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is notpresent in the bill forgery.
     Chapter five: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develop thetraditional instrument rules. This part belongs to its own unique rules of electronicnegotiable instrument. First of all, enable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nquiry andregistration functions is the amendment system of China's commercial credit function,not only makes the necessary items more clarity and force, but also makes up the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by me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non-causation ofnegotiable instrument. Secondly, it is important that is to find out the status ofelectronic certification authority and leg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electronic negotiableinstrument, due to the certification institution is caused by the fault of a false signature.It should bear tort liability, an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of certificationbodies, its responsibility is the principle of presumption of fault liabilityprinciple. About the scope of compensation, we suggest some approach aboutceilings.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fault liability would be thought about at last. Theelectronic equipment fault liability does not exist in the traditional negotiable instrumentlaw, but in the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the responsibility can not beignored. In this part, we should mainly discuss the imputation principle of electronicequipment fault liabilit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prevention and contingency plans tohandle network crisis.
     Chapter six: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legal system of electronic negotiableinstrument. First, we would think about the selection of approach on the legislation of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and those legislative principles. Based on thefunctional perspective, the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and tradition negotiableinstrument will exist side by side for a certain period, so we should undertake the job bytwo steps: first, by researched the integration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Law","Electronic Signature Law" and "Measur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Administration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we can induce some principles and the basicspirit, perfecting the "Measure for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ialDraft","Measure for the Management Electronic Commercial Draft System", and so on.Improving the series of supporting system would help to improve the electronic billrights of parties, obligations, norms system access, exit, operating, supervision andcrisis management and etc. Second,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existing law, a law of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would be enacted in our country when the time isright.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law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speedup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lectronic negotiable instrument business center.
引文
1赵新华:《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2页。
    2刘颖:《电子资金划拨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3刘冬梅:《电子票据规则初探》,吉林大学2007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页。
    4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372页。
    1杜庆春:《Internet环境下电子支付的法律问题》,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竺佳蕾:《银行电子票据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支付结算》2009年第5期。
    3钱义贵等:《电子化票据》,《支付结算》2009年第5期。
    1李爱君、弋璘:《我国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戈璘:《我国电子票据立法保护问题探讨》,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3刘敏、王琴:《当前我国电子票据发展中若干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交流与思考》2009年第6期。
    4王志诚:《票据法》,元照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1李良、陈晓红:《电子支票的法律问题探讨》,《银行家》2004年第5期。
    2李建华:《电子商务中电子票据的法律问题》,《山东税务纵横》,2000年第3期。
    3郑玉波:《票据法》,三民书局1986年(修正第5版),第7页。
    1李霞:《分析所谓“电子票据”的法律性质》,《金融法苑》2005年第11期。
    1戈璘:《我国电子票据立法保护问题探讨》,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
    3李爱君、弋璘:《我国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汤标:《论票据法相关理论与电子票据业务的冲突及其修改》,《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戈璘:《我国电子票据立法保护问题探讨》,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1李爱君、弋璘:《我国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李光宇、王峙焯:《从实体空间走向虚拟空间——论我国票据法对电子票据的适用》,《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期。
    3李爱君、弋璘:《我国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汤标:《论票据法相关理论与电子票据业务的冲突及其修改》,《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杜庆春:《Internet环境下电子支付的法律问题》,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3高博、孙晓晨:《冲突与协调:电子票据法律问题初探》,《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74页。
    1赵意奋:《票据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以票据签章为核心》,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60页。
    2李良:《电子支票的法律问题探讨》,《银行家》2004年第8期。
    3弋璘:《我国电子票据立法保护问题探讨》,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1赵新华:《票据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1参见梁宇贤:《票据法理论与实用》,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8页。
    2王小能编著:《中国票据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3参见袁远福、繆明扬:《中国金融简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4吕来明:《票据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5王小能编著:《中国票据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6赵新华:《票据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7吕来明:《票据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1谢怀栻:《票据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2Curtis Nyquist, A Spectrum Theory of Negotiability,78Marq. L. Rev.897(Summer1995)。
    3范中超:《证券之死——从权利证券化到权利电子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4参见刘颖:《美国统一商法典对电子资金划拨的调整》,《法学评论》1997年第3期。
    1赵新华:《票据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60页。
    2参见郑孟状:《票据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3参见赵意奋:《票据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以票据签章为核心》,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69页。
    1刘满达:《电子交易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2刘满达:《电子交易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1弋璘:《我国电子票据立法保护问题探讨》,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4—15页。
    1苏添:《论电子商务的应用对票据流通性的影响——以美国的相关制度和实践为中心》,苏州大学2006年国际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
    1参见尹丹:《电子票据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3—14页。
    1参见尹丹:《电子票据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3—14页。
    1参见尹丹:《电子票据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2参见尹丹:《电子票据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
    1刘冬梅:《电子票据规则初探》,吉林大学2007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
    1参见李振山:《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湖南大学2010年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1刘冬梅:《电子票据规则初探》,吉林大学2007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1王志诚:《票据法》,元照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1李建华:《电子商务中电子票据的法律问题》,《山东税务纵横》2000年第3期,第3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57页。
    3郑玉波:《票据法》,三民书局1986年版(修正第5版),第7页。
    4李霞:《分析所谓“电子票据”的法律性质》,《金融法苑》2005年第11期,第4页。
    1弋璘:《我国电子票据立法保护问题探讨》,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1刘颖:《支付命令与安全程序——美国〈统一商法典〉第4A编的核心概念及对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启示》,《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第84页。
    2印辉:《电子商务合同实务指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3李良、陈晓红:《美国“21世纪支票交换法案”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金融法苑》2004年第8期,第72页。
    1王志诚:《票据法》,元照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1刘丰名:《国际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2【日】鈴木竹雄:《手形·小切手法》,有斐閣1969年版,第117页。
    1赵新华:《票据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0页。
    2李明江:《国际贸易中电子票据的法律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8—9页。
    1参见苏添:《论电子商务的应用对票据流通性的影响:以美国的相关制度和实践为中心》,苏州大学2006年国际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2参见向在胜:《论电子提单的流通性》,《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第54页。
    1李明江:《国际贸易中电子票据的法律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
    2汪世虎:《票据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0页。
    1参见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汤标:《论票据法相关理论与电子票据业务的冲突与修改》,《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3苏添:《论电子商务的应用对票据流通性的影响:以美国的相关制度和实践为中心》,苏州大学2006年国际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1【前苏联】马图佐夫:《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苏维埃国家与法》1983年第1期,第21页。
    2孙国华:《法的真谛在于对权利的认可和保护》,《时代论评》1988年创刊号,第79页。
    3尹丹:《电子票据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
    2陈昊博:《电子商业汇票票据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
    3赵卿:《票据签章问题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国际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9页。
    1王利明:《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2参见余鸿、张勤:《电子签名与票据业务》,《武汉金融》2004年第12期,第52—53页。
    1徐建国:《电子支票的法律透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03年第1期。
    2参见【日】田边光政:《最新票据法支票法》(第4次修订版),中央经济社2005年版,第51页;【日】丹
    1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1刘颖:《电子资金划拨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
    1关于电子签名人、电子签名认证服务提供者造成电子签名瑕疵的责任分配,详见我国《电子签名法》第27、28条。
    2参见赵意奋:《票据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以票据签章为核心》,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86页。
    1参见[日]鈴木竹雄:《手形·小切手法》,有斐閣1969年版,第111页。
    2参见陈昊博:《电子商业汇票票据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页。
    1参见叶永禄:《票据诉讼实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1参加陈昊博:《电子商业汇票票据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1参见叶永禄:《票据诉讼实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2陈昊博:《电子商业汇票票据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1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78页。
    2参见应俊惠、周荣芳主编:《2008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1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页。
    1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42页。
    2赵新华:《票据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1赵新华:《票据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0页。
    1详见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154页;汪世虎:《票据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0页。
    2参见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24页。
    1参见阙方平、许白贞主编:《中国票据市场制度安排与运作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2参见陈立金:《银行票据产品培训》,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页。
    1参见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瑕疵票据识别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1参见陈昊博:《电子商业汇票票据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1页。
    2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3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1参见【日】鈴木竹雄:《手形小切手法》,有斐閣1969年版,第121—123页。
    1参见刘英:《论票据行为的独立性》,《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1期。
    2陈昊博:《电子商业汇票票据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1参见陈昊博:《电子商业汇票票据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2赵新华:《票据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1参见陈昊博:《电子商业汇票票据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民商法学硕士论文,第14—15页。
    1参见张民安:《票据法案例与评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7页。
    2参见陈昊博:《电子商业汇票票据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民商法学硕士论文,第11页。
    1刘红林:《赴偿之债、往取之债与送交之债中的风险负担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王小能编著:《中国票据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3参见赵新华:《票据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1参见王小能编著:《中国票据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1于莹:《票据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2赵新华:《票据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
    1赵新华:《票据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
    1于莹:《票据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3—54页。
    2于莹:《票据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1于莹:《票据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1董安生主编:《票据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2高博、孙晓晨:《冲突与协调:电子票据法律问题初探》,《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75页。
    3参见《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案》(修订稿)第二条第14项,载《国内外信息政策法规选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1参见熊志海:《电子认证及主体的若干法律问题》,《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
    2李双元、王海浪:《电子商务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3李双元、王海浪:《电子商务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4刘满达:《电子签名认证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2009年第1期。
    1熊志海:《论电子认证的若干法律问题》,《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王芳菲:《对电子认证法律机构的再思考》,《经济与法》2004年2月刊。
    2李明江:《国际贸易中的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25—26页。
    1参见刘继响等:《电子商务认证机构法律问题初探》,《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
    1参见郭建东:《论电子票据认证机构的民事法律责任制度构建》,中山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2详见李双元、王海浪:《电子商务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6页。
    1详见李双元、王海浪:《电子商务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105页。
    1参见代嵩岚:《电子签名认证机构的民事责任的分配和认定》,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6页。
    2参见代嵩岚:《电子签名认证机构的民事责任的分配和认定》,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5页。
    3参见李士萍、吴博健:《试论我国电子签名认证机构的民事责任》,《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参见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监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2陈静:《在全国银行系统第一届计算机安全信息交流会上的讲话》,《金融电子化》2000年第5期。
    3印莆盛:《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回顾与展望》,《金融电子化》2000年第1期。
    1刘颖、孙志煜:《论电子认证机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参见苏添:《论电子商务的应用对票据流通性的影响:以美国的相关制度和实践为中心》,苏州大学2006年国际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2刘颖:《电子资金划拨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
    1印辉:《电子商务合同实务指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1苏宁:《我国票据业务发展概况及展望》,《中国金融半月刊》2006年第2期。
    2李倩:《电子化:整合票据市场必由之路》,《金融时报》2005年7月13日,第8版。
    2欧阳卫民:《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金融市场的重大影响》,《中国金融》2010年第4期。
    1、吕来明:《票据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赵意奋:《票据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以票据签章为核心》,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王蜀黔:《电子支付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高富平:《电子合同与电子签名法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张波等:《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齐爱民、崔聪聪著:《电子金融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应俊惠、周荣芳主编:《2008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9、范中超:《证券之死——从权利证券化到权利电子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10、张楚主编:《电子商务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阙方平、许白贞主编:《中国票据市场制度安排与运作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12、周虹主编:《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李双元、王海浪:《电子商务法若干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刘颖:《大额电子支付的法律基础——以美国统一商法典第4A编为中心的论述》,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王利明主编:《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6、胡静编著:《电子商务认证法律问题》,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孙晔、张楚编著:《美国电子商务法》,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于莹:《票据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9、张楚著:《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赵新华:《票据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赵新华:《票据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22、郑孟状:《票据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汪世虎:《票据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4、梁宇贤:《票据法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曾月英:《票据法律规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26、林艳琴、丁清光:《票据法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陈健:《电子支付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董安生主编:《票据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曾世雄、曾陈明汝、曾宛如:《票据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31、于永芹:《票据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祝铭山主编:《票据纠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33、王小能编著:《票据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施文森:《票据法新论》,三民书局2000年版;
    35、施文森:《票据法论——兼析联合国国际票据公约》,三民书局2005年版;
    36、王开定:《票据法新论与案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7、胡德胜、李文良:《中国票据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9、黄松有主编:《票据法司法解释实例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40、王明锁:《票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1、姜建初主编:《票据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刘定华、张严方:《票据责任与票据法律责任》,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43、吕来明主编:《票据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44、李钦贤:《票据法专题研究(一)》,三民书局1996年版;
    45、郑洋一:《票据法之理论与实务》,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3年版;
    46、梁宇贤:《票据法实例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刘颖:《电子资金划拨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8、孙应征主编:《票据法理论与实证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49、汤玉枢:《票据法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50、蒋志培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1、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监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美】施奈德著:《电子商务》,成栋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53、【法】埃玛纽埃尔·米修主编:《法国与欧洲信息技术法律实务指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54、【法】迪迪埃·马尔特尔、居易·萨巴蒂埃:《电子货币》,胡尧步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55、【日】北尾吉孝编著:《电子金融的挑战》,张青松、刁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6、刘颖、张庆元、林晶译: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2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版;
    57、【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58、【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日】松波仁一郎:《日本商法论》,秦瑞玠、郑钊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美】简·考夫曼·温,本杰明·赖特:《电子商务法(第四版)》,张楚译,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1、【美】美国法学会、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二),李昊,刘云龙,戴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王玲:《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金融经济》2013年第14期;
    2、尹珂:《推进电子商业汇票操作的建议》,《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7期;
    3、郑孟状、姜煜洌:《论票据法的修订》,《宁波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4、陈天珂:《电子商业汇票研究》,《华北金融》2012年第6期;
    5、崔琳:《电子商业汇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以宁夏为例》,《时代金融》2012年第20期;
    6、霍原:《从电子票据角度谈我国票据法改革新思路》,《财会月刊》2012年第11期;
    7、廖燕:《银行电子票据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金融经济》2011年第22期;
    8、肖小河、汪办兴:《中国电子商业汇票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金融论坛》2011年第5期;
    9、应俊惠、肖斐:《建立中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路径选择》,《金融论坛》2011年第3期;
    10、吴安:《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运行的特点、功能及问题》,《学习月刊》2011年第16期;
    11、李光宇、王峙焯:《从实体空间走向虚拟空间——论我国票据法对电子票据的运用》,《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期;
    12、李卓:《电子票据业务发展刍议》,《青海金融》2011年第4期;
    13、高博、孙晓晨:《冲突与协调:电子票据法律问题初探》,《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4、张子如、张龙:《日本商业票据的电子化改革与借鉴》,《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期;
    15、凌冰:《我国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的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9月下旬刊;
    16、靳秀珍:《电子票据立法现状分析》,《知识经济》2011年第3期;
    17、王宇红:《电子票据融资市场发展及创新研究》,《浙江金融》2010年第2期;
    18、张卫星等:《票据电子签名法律问题初探》,《武汉金融》2009年第12期;
    19、钱义贵等:《电子化票据探析》,《支付结算》2009年第5期;
    20、竺佳蕾:《银行电子票据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支付结算》2009年第5期;
    21、刘天艳:《发展电子票据难点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华北金融》2009年第11期;
    22、刘敏、王琴:《当前我国电子票据发展中若干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交流与思考》2009年第6期;
    23、王月:《论我国电子票据立法完善》,《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24、吴京辉:《由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修改我国《票据法》的新思路》《中国商法年刊》2008年;
    25、邓建峰:《电子票据制度建设问题探析》,《金融经济》2008年第14期;
    26、应俊惠:《在规模约束条件下进一步创新发展票据业务的若干思考》,《金融论坛》2007年票据增刊;
    27、杨继:《“票据”概念再探》,《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4期;
    28、刘正:《美国电子票据立法对我国电子票据立法的启示》,《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9、舒雄:《我国电子票据市场的现状、制约因素和发展路径》,《广西金融研究》2008年第6期;
    30、李霞:《简析所谓“电子票据”的法律性质》,《金融法苑》2005年总第68期;
    31、李爱君、戈璘:《我国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研究》,《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2、曹炬:《Check21改变了美国人签支票的行为》,《金融电子化》2007年第5期;
    33、戈璘、刘畅:《电子票据之概念厘清》,《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第11期;
    34、王姝:《电子票据法律制度研究》,《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5、苏宁:《我国票据业务发展概况及展望》,《中国金融》2006年第2期;
    36、傅鼎生:《票据行为无因性二题》,载《法学》2005年12期;
    37、张澄:《试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及其相对性——兼评我国<票据法>第十条》,《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1期;
    38、汤标:《论票据法相关理论与电子票据业务的冲突及其修改》,《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39、刘颖:《支付命令与安全程序——美国<统一商法典>第4A编的核心概念及对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启示》,《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40、宋锡详:《论日本<电子签名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5期;
    41、李良、陈晓红:《美国是如何以立法促进支票电子化进程的?》,《现代商业银行》2004年第6期;
    42、陈晓红、李良:《美国21世纪支票交换法案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3、严红,刘恺:《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与认证》,《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44、吕国民:《论电子商务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5、郑茂:《电子支票在我国的发展模式》,《武汉金融》2001年第2期;
    46、徐继响、毛崴、马刚:《电子商务认证机构若干法律问题初探》,《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
    47、熊志海:《电子认证及其主体的若干法律问题》,《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
    48、何松明、刘满达:《电子商务立法三题》,《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48、黄进才:《入世后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核心法律问题研究》,《科技与法律》2002年第4期;
    49、朱宏文:《电子签名法律制度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3期;
    50、方士华:《<英国票据法>与<日内瓦统一票据法>之比较研究》,《国际商务研究》1999年第2期;
    51、李建华:《电子商务中电子票据的法律问题》,《法制与环境》2000年第3期;
    52、赵燕芬:《票据签章各种形式的有效性探讨》,《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3、朱宏文:《新加坡<电子交易法>评述》,《河北法学》2000年第4期;
    54、郭雳:《形式重于实质吗——谈谈票据的文义性》,《金融法苑》2000年第11期;
    55、李良、陈小红:《电子支票的法律问题探讨》,《银行家》2002年第12期;
    56、徐建国:《电子票据的法律透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7、邵景春:《电子商务法律制度专题研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评析——兼论中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法学》2000年第12期;
    58、刘品新:《论数据电文的辨真规则》,《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59、刘嘉:《试评〈电子签名法〉对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
    1、乐宁:《聚焦“电子签名法”及“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http://www.cww.net.cn/Contro l/2005/3/23226.htm.2、李倩:《电子化:整合票据市场必由之路》,《金融时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zq/200507130136.htm.
    3、李良、陈晓红:《美国21世纪支票交换法案及其借鉴意义》,中国票据网,http://www.chinacp.com.cn/content/xinwen/yewu/200405/118812NW019169.htm.4、张新建:《电子票据的书面形式问题及其解决》 http://www.chinaue.com/html/2005-12/20051212170426991.htm.5、《电子签名在我国电子票据制度中的法律效力探讨》,http://lw.china-b.com/fxzx/20090225/382652_1.html.
    6、关于网上支付第三方服务的法律问题,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guoxin/Local%20Settings/Temp/HZ$D.046.3429/HZ$D.046.3455/电子票据/大陆/关于网上支付第三方服务的法律问题.htm.
    7、支付结算司:《美国21世纪支票交换法案概要》,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http://test.pbc.gov.cn/publish/zhifujiesuansi/1072/1909/19091/19091_.html.
    1、高振勇:《票据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吉林大学2007年法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
    2、李爱君:《电子货币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经济法学博士学位论文;
    3、戈璘:《我国电子票据立法保护问题》,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4、李振山:《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湖南大学2010年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5、李明江:《国际贸易中的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6、苏添:《论电子商务的应用对票据流通性的影响:以美国的相关制度和实践为中心》,苏州大学2006年国际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7、刘冬梅:《电子票据规则初探》,吉林大学2007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8、尹丹:《电子票据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9、赵卿:《票据签章问题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国际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0、陈昊博:《电子商业汇票票据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日】手塚尚男:《世界最新有价证券法理的研究》,成文堂2004年版;
    2、【日】田边宏康:《有价证券与权利的结合法理》,成文堂2002年版;
    3、【美】Spiotto, Ann H:Electronic Bill Payment and Presentment: A Primer [notes],Business Lawyer (ABA), Vol.57, Issue1(November2001), pp.447-474;
    4、【美】Torian, Roberta G.; Schrader, Russell W.; Ireland, Oliver I.; Stinneford, Ryan S.:Current Developments in Electronic Banking and Payment System[notes];Business Lawyer (ABA), Vol.63, Issue2(February2008), pp.689-702;
    5、【美】Ramasastry, Anita:States Escheat Statutes and Possible Treatment of Stored Value, Electronic Currency, and Other New Payment Mechanisms [notes],Business Lawyer (ABA), Vol.57, Issue1(November2001), pp.475-496;
    6、【美】Hackett, Richard P.; Stinneford, Ryan S.; Torian, Roberta Griffin:Current Developments in Payment Systems, Deposit Accounts, and Electronic Delivery of Financial Services [notes],Business Lawyer (ABA), Vol.62, Issue2(Feburary2007), pp.675-696;
    7、【美】Rinearson, Judith:Regulation of Electronic Stored Value Payment Products Issued by Non-Banks under State Money Transmitter Licensing Laws [notes],Business Lawyer (ABA), Vol.58, Issue1(November2002), pp.317-348,
    8、【德】布洛克斯(HansBrox):《商法和有价证券法》(Handels-undWertpapierrecht),贝克出版社2004年版;
    9、【德】鲍姆巴赫、海弗梅尔(Baumbach/Hefermehl):《汇票和本票法评论,支票法评论》(Kommentar zuWechselgesetz und Scheckgesetz),贝克出版社1990年版;
    10、【美】Richard E.Speidel, Steve H. Niekles:《票据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 Patricia Brumfield Fry: Introduction: Negotiating Bit By Bits: Introducing The Symposium On Negotiability In An Electronic Environment,31Idaho L.Rev.(1995);
    12. Patricia Brumfield Fry: Introduction To The Uniform Electronic Transactions Act:Principles, Polices And Provisions,37Idaho L. Rev.(2001);
    13. Sarah E. Roland: The Uniform Electronic Signatures in Global and National Commerce Act: Removing Barriers to E-Commerce or Just Replacing Themwith Privacy and Security Issues?,35Suffolk U. L. Rev.(2001);
    14.R. David Whitaker: Rules Under the Uniform Electronic Transactions Act for an Electronic Equivalent to a Negotiable Promissory Note, The Business Lawyer, Nov.1999;
    15.Curtis Nyquist, A Spectrum Theory of Negotiability,78Marq. L. Rev. Summer。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