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政治社会化视角的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治社会化即是政治教育培训过程,是一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其政治文化传授给其社会成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社会化首先表现为政治传播过程,即把该政治统治体系所确认的政治思想、观念、意识、行为方式等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其次,政治社会化又是个人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社会成员通过系统的或潜移默化的学习,建立起个人的政治观念、政治意志,形成个人的行为方式。政治社会化是这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发生在1930年代的长征,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一、二、四方面军等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和红二十五军先后进行的军事战略大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所经过的沿途广大地区领导并推进着政治社会化。长征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研究长征中的政治社会化,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章所分析的正是长征中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的传播过程,这一过程中包含政治传播内容的制定、所要借助的媒介以及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等;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传播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政治社会化主体单方面的灌输,它的制定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在长征中,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诸如家庭、学校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而共产党各级组织、苏维埃政权及各人民革命团体尤其是红军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政治社会化过程冲击了原有的政治文化,传播了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共产主义。这一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共产党始终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政治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靠党领导的各革命组织的灌输以及党和红军自身严明的纪律和优良作风的吸引,社会化手段也切合实际,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是长征沿途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的内化过程,内化的结果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拥护与支持。文章对长征沿途群众拥护和支持红军的各种表现作了论述,得出结论: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成功的推进了政治社会化,赢得了沿途群众的支持,最终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
     本文认为,长征中的政治社会化,给我们以下启示:要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政治文化: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要联系实际,丰富政治社会化手段;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注重党和政府的自身作风建设。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s a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through which the governing class publicize their political culture to thecrowds in order to ensure their governing. During this process, the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irstly turns out to be a process of politicalpropaganda, that is, the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of political thoughts,principle, mind, and the way of their behavior and so on to the membersof the society; moreover,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personal learning on political culture.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buildup their own political conception and political volition, and set up theirway of action under the exertion of a subtle influence from education.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s the local consolidation of these twoprocesses. In the 1930's, the Long March is a military tactical transferundertaken by the Red Army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fifth SuppressionCampaign. In this process, the CCP le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thesurrounding areas; The Long March is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theCCP. It is significant to investigate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th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o CCP, the party in power of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is analyzing the two aspects of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first of all, it is the process of radiation of the CCP's political discipline,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tent, the useful media and the main character during the process.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contents of the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re not only the inoculation from the party, but alsoa mutual proces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during the Long March, theusual media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such as families and schools, hadlost their formal effect. Instead, the form of CCP, the soviet government,and the folk's revolution organization especially the Red Army played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Secondly, it is theinternal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CCP's political theory of people, whichbrings the support to the CCP and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Red Arm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upport from the people and itsmanifestation, finding that it is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the CCP thatinsures the ultimately success of the Long March.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what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the LongMarch inspires us: we should go on with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the innova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insist on the nucleal leadership of CCP,enrich the way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self-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nd stand to the basicinterests of the general people.
引文
① 刘霆昭:《长征是一种象征》,北京日报,2006年10月27日。
    ②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3日。
    ③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① [美]埃德加·斯诺著:《斯诺文集》第2卷,《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86页。
    ① 杨军昌:《论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② 殷子贤、井家卓:《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文献辑要》,《党的文献》,1991年第3期。
    ③ 杨军昌:《论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④ 吴启权:《红军长征过四川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6期。
    ⑤ 参见吴晓军、董汉河:《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① 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② 廖正本:《论长征精神的内涵》,《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③ 胡英杰:《论长征精神的成因及启示》,《思想工作论坛》1997年第1期。
    ④ 李平:《简论长征精神及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6期。
    ⑤ 祁镇:《试论长征精神》,《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增刊。
    ⑥ 李安葆著:《长征与长征文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⑦ 张巨成:《论长征文化的历史启示及其意义》,《学术探索》2001年第1期。
    ⑧ 金朝晖:《建国以来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问题研究综述》,《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 参见李庆刚:《十年来红军长征胜利原因研究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06年第5期。
    ② 刘华清、张震:《长征精神永放光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求是》1996年第20期。
    ③ 肖然、何毅:《论红军长征胜利之因》,《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增刊。
    ④ 李景全:《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武警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⑤ 李卫新:《略论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⑥ 马佩英:《地理环境与红军长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⑦ 刘明钢:《长征的胜利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⑧ 荆南翔:《长征最重大的意义——第二次战略转移》,《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6期。
    ⑨ 任培秦:《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① 王建强等:《“长征”、“万里长征”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由来》,《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② 参见赵福贵:《长征_称谓最早出自红军转战贵州时的一份文件中》,《贵阳文史》,2006年第1期。
    ③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1991年编辑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对于毛泽东所说的“十月开始的我们的转移”的注释中,指出“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即中央红军,1935年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恢复第一方面军番号),中央和军委机关、直属部队编成两个纵队,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红车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分属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走过终年积雪的高山,越过人迹罕至的沼泽草地,历尽艰苦,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长征两万余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西西北部的革命根据地。”而在同页注明的红二、四方面军,仍是称为北上转移,并不称长征。参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②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06年第21期。
    ③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④ [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10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⑤ R.Dawson and K.Prewitt.Political Socializati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1969,P6.
    ① 李元书:《政治社会化:含义、特征、功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② 马起华著:《政治社会学》,中国台湾大中国图书公司,1985年版,第239页。
    ③ Gupte, Kalpana,A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mbay, Himalayo pub, House, 1989, p. 2.
    ④ David Easton and Jack Dennis,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Y.: McGraw-Hill, 1969.P7.
    ⑤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1页。
    ⑥ 马起华著:《政治社会学》,中国台湾大中国图书公司,1985年版,第239页。
    ⑦ Gupte, Kalpana,A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mbay, Himalayo pub, House,1989, p. 2.
    ⑧ [美]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⑨ K.P.兰顿著:《政治社会化》,英文版,第6页,转引自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⑩ 雷格斯蒂:《政治社会化》,载《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5期,第8—11页。
    ① Gupte, Kalpana, A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mbay, Himalayo pub, House,1989, p. 2.
    ② 韩强著:《政治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页。
    ③ 李元书:《政治社会化:含义、特征、功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④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7页。
    ⑤ 洪伟:《论政治社会化》,《浙江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⑥ 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① [美]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5页。
    ②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③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14卷,英文版,第551页,转引自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④ 三个部门分别是书记、宣传部和组织部。见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红旗出版社1983年版,(内部发行),第2页。
    ⑤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74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75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76~377页。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74~377页。
    ⑤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9)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818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⑦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① [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10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②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6页。
    ③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1页。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第4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页。
    ⑤ 即中共江西省委、福建(原闽浙赣)省委、闽赣省委、粤赣省委和赣南省委。
    ① 参见舒龙、凌步机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174页。
    ② 余伯流、凌步机著:《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9页。
    ③ 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
    ④ 张昆著:《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⑤ 参见余伯流、凌步机著:《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10~815页。
    ⑥ [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10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9)第5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763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9)第5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763页。
    ① 洪伟:《论政治社会化》,《浙江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① 参见石胜民、郭峰:《政府在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地位——政治社会化的新角度》,《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页。
    ② 遵义会议纪念馆编:《红军长征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5页。
    ③ 遵义会议纪念馆编:《红军长征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4页。
    ①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14卷,英文版第551页,转引自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① 所谓“换班坐质”,就是被征服的彝族各家支头人到县城坐牢为人质。坐牢的“质彝”可以父代子,弟代兄,侄代叔,叫做“换班”。据记载,此制度始于清代咸丰、光绪年间,给彝族人民带来了巨大苦难。参见吕振羽著:《中国民族简史》,三联书店 1951年版。
    ② 参见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355页。
    ③ 参见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364页。
    ④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通过)》(单行本),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1页。
    ① 参见史延胜等编著:《辉煌的胜利》,海潮出版社 2006年版,第219页。
    ② 参见史延胜等编著:《辉煌的胜利》,海潮出版社 2006年版,第230页。
    ① 肖克:《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
    ② [美]埃德加·斯诺著:《毛泽东自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第62页。
    ③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资科征集委员会、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109页。
    ④ 杨军昌:《论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其实践》,《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⑤ 苗晓平著:《永恒情谊——长征与少数民族》,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984~985页。
    ② 肖锋:《长征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1935年7月4日。
    ③ 中央档案馆编:《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学习出版社 1996年版,第141页。
    ④ 原载:《红星报》第25期。转引自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339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29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学习出版社 1996年版,第270~287页。
    ③ 苗晓平著:《永恒情谊——长征与少数民族》,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211页。
    ④ 力平等著:《中国红军长征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6年版,第116页。
    ⑤ 《苗族简史》编写组编:《苗族简史》,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236页。
    ⑥ 故事见刘伯承:《回顾长征》,《星火燎原》(选编之三),战士出版社 1980年版,第8页。
    ⑦ 故事见苗晓平著:《永恒情谊——长征与少数民族》,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75~76页。
    ① 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参见:《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53年版,第194页。
    ② 这与早期的帝国主义传教士在西南地区的传教有关,作者注。
    ③ 即喇嘛教,佛教的一支。
    ④ 中共毕节地委党史办编:《红军在黔西北》,第52页。
    ⑤ 天宝:《红军长征过藏区》,《红军长征·回忆史料》(二),解放军出版社 1990年版,第92页。
    ⑥ 成仿吾著:《长征回忆录》,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第140页。
    ⑦ 宁夏博物馆、档案馆编:《红军西征在宁夏资料选编》,中共宁夏党史征集办公室 1982年铅印本,第75页。
    ①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关于党的性质的界定。《中国共产党章程》(单行本),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150页。
    ① 参见林英:《红军长征途中少数民族革命运动》,《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年版,第462~463页。
    ② 遵义会议纪念馆编:《红军长征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第64页。
    ③ 遵义会议纪念馆编:《红军长征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第145页。
    ④ 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336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96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年版,第462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101页。
    ④ [瑞士]薄复礼著:《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张国琦译,昆仑出版社 2006年第2版,第75页。
    ⑤ 《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政治指令》,引自《红军长征过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73页。
    ⑥ 李安葆:《长征标语漫议》,《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后勤部政治部编:《为了红色中华》,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4年版,第306页。
    ② 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334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94页。
    ④ [瑞士]薄复礼著:《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张国琦译,昆仑出版社 2006年第2版,第86页。
    ① 宗红征编:《啊,长征》,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6年版,第33页。
    ② [美]埃德加·斯诺著:《斯诺文集》(二),《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新华出版社 1984年版,第266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98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101页。
    ⑤ 李安葆著:《长征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年版,第69页。
    ① 参见宗红征编:《啊,长征》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6年版,第55页。
    ② 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365页。
    ③ 当时盘踞在廿南地区的一地方军阀,时任国民党军新编14师师长。
    ④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126页。
    ⑤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361页。
    ⑥ [美]埃德加·斯诺著:《斯诺文集》(二),《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新华出版社 1984年版,第265页。
    ① 参见力平等著:《中国红军长征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6年版,第112页,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419页。
    ② 宗红征编:《啊,长征》,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6年版,第77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年版,第463~46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6页。
    ③ 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272~273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年版,第463页。
    ② 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340页
    ③ 《红星》报1934年11月4日,转引自许启贤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5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97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学习出版社 1996年版,第12页。
    ② 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406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99页。
    ④ 苗晓平著:《永恒情谊——长征与少数民族》,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211页。
    ⑤ [美]埃德加·斯诺著:《斯诺文集》(二),《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新华出版社 1984年版,第102页。
    ⑥ 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主编:《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382页。
    ⑦ 湖南省红军长征调查办公室编:《红军长征在湖南纪略》,湖南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48页。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编审组编:《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上),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年版,第10页。
    ② 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后勤部政治部编:《为了红色中华》,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4年版,第138页。
    ③ 参见赵一君:《红军长征途中对少数民族的政治工作》,《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11期。
    ① 李贞:《难忘的岁月》,见《宁夏地方党史资料通讯》第5期,1986年11月。
    ②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30页。
    ③ 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委党史工委编:《贺龙在川东南》,解放军出版社 1988年版,第26页。
    ④ 宗红征编:《啊,长征》,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⑤ 参见杨军昌:《论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实践》,《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① 肖克:《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
    ② 参见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社会调查综合报告(初稿)》。转引自王廷科著:《红军长征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页。
    ③ 参见杨军昌:《论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实践》,《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④ 参见叶心瑜著:《放眼看长征》,华文出版社 1996年版,第524页。
    ① 苗晓平著:《永恒情谊——长征与少数民族》,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113页。
    ② 苗晓平著:《永恒情谊——长征与少数民族》,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157页。
    ③ 苗晓平著:《永恒情谊——长征与少数民族》,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160页。
    ④ 见《革命文物》1980年第3期。转引自李安葆著:《长征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⑤ 宗红征编:《啊,长征》,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6年版,第29页。
    ⑥ 参见赵一君:《红军长征途中对少数民族的政治工作》,《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11期。
    ⑦ 参见杨军昌:《论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实践》,《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⑧ 参见叶心瑜著:《放眼看长征》,华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15页。
    ① 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365页。
    ② 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366页。
    ③ 李安葆著:《长征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年版,第70页。
    ④ 参见中共甘肃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126页。
    ⑤ 王廷科著:《红军长征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年版,第117页。
    ① 叶心瑜著:《放眼看长征》,华文出版社 1996年版,第13页。
    ①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366页。
    ① [美]埃德加·斯诺著:《斯诺文集》(二),《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新华出版社 1984年版,第102页。
    ①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第1版。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页。
    ② [美]埃德加·斯诺著:《斯诺文集》(二),《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87页。
    ③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 1986年版,第1页。
    ④ [美]杨炳章著:《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郭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2页。
    ⑤ 如杨炳章就把长征的时间定义在1932年秋季到1937年春季,几支不同的红军部队所进行的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若干“长征”。见杨炳章著:《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郭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3.《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4.《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下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8.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委会编:《红军长征·文献》,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毛泽东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朱德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3.程中原著:《张闻天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
    14.《刘伯承传》编写组编著:《刘伯承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
    1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组编著:《贺龙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
    16.《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通过)》(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18.杨尚昆著:《杨尚昆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19.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20.成仿吾著:《长征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21.余伯流、凌步机著:《中央苏区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2.力平等著:《中国红军长征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
    23.张廷贵、袁伟著:《中国工农红军史略》,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
    24.郊广瑾、方十可著:《中国红军长征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5.李安葆著:《长征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26.李安葆著:《长征与长征文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
    27.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28.徐占权、徐婧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实景纪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29.王廷科著:《红军长征研究》,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30.肖显社著:《东方魅力——长征与外国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31.苗晓平著:《永恒情谊——长征与少数民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32.宗红征编:《啊,长征》,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
    33.叶心瑜著:《放眼看长征》,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年。
    34.史延胜等编著:《辉煌的胜利》,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年。
    35.肖锋著:《长征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36.中国革命博物馆编:《红军长征日记》,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
    37.郭晨著:《特殊连队——红一方面军干部修养连长征纪实》,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5年。
    38.中央军委红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编著:《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
    39.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4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红军长征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
    41.《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证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42.新华出版社瞭望编辑部编:《红军女英雄传》,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
    43.湖南省红军长征调查办公室:《红军长征在湖南纪略》,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44.中共桂林地委《红军长征过广西》编写组编:《红军长征过广西》,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45.遵义会议纪念馆编:《红军长征在贵州》,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
    46.中共毕节地委党史办编:《红军在黔西北》。
    47.《星火燎原》(选编之三),北京:战士出版社,1980年。
    48.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委党史工委编:《贺龙在川东南》,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49.《红军长征·回忆史料》,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50.宁夏博物馆、档案馆编:《红军西征在宁夏资料选编》,中共宁夏党史征集办公室1982年铅印本。
    51.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后勤部政治部编:《为了红色中华》,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
    52.《遵义会议的光芒——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53.《回顾长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五十周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54.中共甘肃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文集》,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
    55.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长征,英雄的史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6.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57.陈登才,董京泉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8.许启贤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59.《苗族简史》编写组编:《苗族简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60.吕振羽著:《中国民族简史》,北京:三联书店,1951年。
    61.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内部发行),北京:红旗出版社,1983年。
    62.[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
    63.[美]埃德加·斯诺著:《斯诺文集》(二),《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64.[美]埃德加·斯诺著:《毛泽东自传》,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
    65.[美]尼姆·威尔斯著:《续西行漫记》,陶宜、徐复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66.[美]洛易斯·惠勒·斯诺编:《斯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
    67.[瑞士]薄复礼著:《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张国琦译,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第2版。
    68.[美]费正清著:《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69.[美]杨炳章著:《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郭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0.[美]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7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72.《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2年。
    73.[美]奥勒姆著:《政治社会学导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7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75.国家教委社科司编:《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76.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主编:《政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77.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78.韩强著:《政治社会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
    79.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80.袁颂西著:《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实证》,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81.孔德元著:《政治社会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82.赵渭荣著:《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83.马振清著:《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84.张昆著:《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85.高峰著:《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86.马起华著:《政治社会学》,台北:中国台湾大中国图书公司,1985年。
    87.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88.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
    89.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
    90.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第4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
    9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9)第5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
    9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第9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
    93.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94.舒龙、凌步机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9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96.中央档案馆编:《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
    97.贵州省档案馆编:《红军转战贵州——旧政权档案史料选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98.四川省档案馆编:《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四川部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
    99.陕西省档案馆编:《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陕西部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
    100.湖南省档案馆编:《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湖南部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
    101.云南省档案馆编:《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
    10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中央部分上、下),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
    10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编审组编:《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上、下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
    1.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3日。
    2.刘霆昭:《长征是一种象征》,北京日报,2006年10月27日。
    3.杨军昌:《论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4.殷子贤、井家卓:《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文献辑要》,《党的文献》,1991年第3期。
    5.吴启权:《红军长征过四川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6期。
    6.廖正本:《论长征精神的内涵》,《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7.胡英杰:《论长征精神的成因及启示》,《思想工作论坛》,1997年第1期。
    8.李平:《简论长征精神及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6期。
    9.祁镇:《试论长征精神》,《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增刊。
    10.张巨成:《论长征文化的历史启示及其意义》.《学术探索》,2001年第1期。
    11.刘华清、张震:《长征精神永放光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求是》,1996年第20期。
    12.肖然、何毅:《论红军长征胜利之因》,《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增刊。
    13.陆万振:《浅说长征途中的扩红》,《平顶山师专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
    14.李景全:《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武警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15.李卫新:《略论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6.马佩英:《地理环境与红军长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7.刘明钢:《长征的胜利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18.荆南翔:《长征最重大的意义——第二次战略转移》,《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6期。
    19.任培秦:《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20.徐万发、钟金慧:《红军长征与马克思主义在藏区的传播》,《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21.魏晓文、王军:《略论统一战线在长征中的作用》,《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
    22.白冰:《论长征中的统战工作》,《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
    23.王建强等:《“长征”、“万里长征”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由来》,《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24.赵福贵:《长征称谓最早出自红军转战贵州时的一份文件中》,《贵阳文史》,2006年第1期。
    25.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06年第21期。
    26.肖克:《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
    27.李安葆:《长征标语漫议》,《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28.窦孝鹏:《长征途中筹粮款》,《山西老年》,2006年第12期。
    29.陈玲:《福建妇女对红军长征的伟大贡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30.林英:《红军长征途中少数民族革命运动》,《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31.赵一君:《红军长征途中对少数民族的政治工作》,《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11期。
    32.李大华:《红军长征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当代》,2000年第10期。
    33.贾立臣、张志洪:《红军长征胜利与发展壮大的原因及启示》,《大庆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34.林祥庚:《红军长征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1996年第6期。
    35.文大稷:《红军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理论月刊》,2007年第3期。
    36.江小惠:《论红军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创新》,《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37.崔广陵:《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与红军长征胜利》,《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年第1期。
    38.戴文明:《长征中工农红军体制编制调整的历史过程及启示》,《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6期。
    39.赵元明:《长征——思想政治工作的典范》,《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40.李东朗:《长征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41.李贞:《难忘的岁月》,《宁夏地方党史资料通讯》,1986年第5期。
    42.江英:《红军长征研究新进展》,《军事历史》,1996年第2期。
    43.力平:《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5期。
    44.吴晓军、董汉河:《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45.金朝晖:《建国以来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问题研究综述》,《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6.孙学宝、李新丽:《近五年来红军长征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年第3期。
    47.李庆刚:《十年来红军长征胜利原因研究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06年第5期
    48.刘晶芳,刘振清《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述评》《党的文献》,2005年第1期。
    49.陈勇:《长征精神研究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5期。
    50.李元书:《政治社会化:含义、特征、功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51.李元书、杨海龙:《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52.雷格斯蒂:《政治社会化》,载《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5期
    53.洪伟:《论政治社会化》,《浙江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54.石胜民、郭峰:《政府在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地位——政治社会化的新角度》,《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5.吴继平:《建国初期政治社会化述评》,《理论学刊》,2005年第11期。
    56.高峰:《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述评》,《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4期。
    57.梁庆、宁健:《论政治社会化及其方式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9期。
    1. R.Dawson and K.Prewitt.Political Socializati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1969。
    2. Gupte, Kalpana, A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mbay, Himalavo pub, House, 1989。
    3. David Easton and Jack Dennis.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Y.: McGraw-Hill, 1969。
    1.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网站:http://www.cass.net.cn/zhuanti/changzheng70/index.asp
    2.新华网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专题:http://www3.xinhuanet.com/changzheng/index.htm
    3.人民网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专题: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68751/index.html
    4.光明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网上展览馆:http://www.gmw.cn/content/node 6706.htm
    5.中青网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网上展览馆:http://vweb.youth.cn/cms/2OO6/2OO6news/70zl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