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转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研究中国城镇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化转型。研究框架由转型依据、政策分析与实证研究三部分组成,其中一至三章回应社会化转型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四至六章的政策分析回应社会化转型的具体路径与角色分工,第七章为社会化转型的实证研究,第八章为全文的结论部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国外有关社会福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我国社会福利事业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福利多元主义、合作主义与供给学派的政府失灵理论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而国外以非营利组织广泛参与为特点的弱势群体福利照顾模式亦值得我国作为参考。
     通过对中国城镇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我国城镇传统社会福利事业受计划经济影响以官办、封闭单一式运作以及低层次救助为主要特点,伴随市场经济改革,居民福利需要呈现多元化、高层次发展趋势,而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更多弱势群体需要国家与社会给与福利照顾。质与量的缺乏导致传统模式已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新时期的社会化转型势在必行。
     社会化转型要凸显“社会化”与“转型”双重含义,前者是目标,而后者是途径。要以福利所涉及的主体、对象、机制、效果、资金来源、付费渠道等为内容,以宏观、微观关系的理顺为保障,全面展开社会化改革,最终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福利供给局面。
     社会化转型的关键主体是政府与民间组织。“政府购买服务”作为社会化转型的新标志,是联系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纽带。在城镇社会福利事业转型中,政府在行政部门以及发挥示范作用的公办事业单位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在发挥骨干角色的民间组织中,政府应退位至扶持监督角色。政府转型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两层面,以社工专业为依托的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福利事业有岗位购买、项目购买与直接创办福利机构三种形式,后两种形式的生命力日益彰显。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存有依附性高、理念差异、资源受限等问题,需要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营造平等协作的新型合作关系。个案考察为政府与民间组织在当前社会福利事业转型中的角色与互动关系提供了例证。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国内社会福利事业转型需要从国外理论与实践模式中吸收养分;我国社会福利事业转型需要形成以政府、民间组织为主、市场为辅的多元互补格局;国家与民间组织间构建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是实现社会化转型目标的理性选择。我国城镇社会福利事业转型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多元化福利供给方式呈现,社区照顾模式的地位上升;公办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主动实现转型以及民间组织在数量和品质方面的不断提升。本研究在国外理论依据、国内政策研究以及个案深入性等方面仍存改进之处。
This thesis studies on the socialize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a social welfareundertaking in the cities and towns. The study covers three parts, the transformationbasis, policy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which the first to the third chaptersrespond to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fourth tothe sixth chapters respond to the path and rol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the seventh is theempirical research for the transformation,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social welfare theories and practice in western countries give us useful insightsfor our reform of social welfare cause. Welfare pluralism, Corporatism and PublicChoice Theory constitut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stud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China Social welfareundertaking in the cities and towns, we can find that the traditional social welfare incities and towns affected by the planned economy,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weregovernment-operated, single, closed and the low relief. With the market-orientedreform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welfare needs among the domestic residents arevarious and at a high-level. New social issues are emerging, and more vulnerable groupsneed the welfare from the governments and the society. Because of lacking the qualityand quantity, the traditional model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al needs; the new era of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necessary.
     Socialized transformation should highlight double meanings of the "socialization"and "transformation", the former is the way, and the latter is the goal. The content of thesocialized transformation involve the subjects, objects, mechanisms, and the effects ofthe social welfare cause, the sources of fund and the channels of paying for services.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ubjects in macro-and micro-level provides theprotec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Eventually, an open and diversified welfare supplypattern will be formed on the basic of the full socialized transformation.
     The key subjects are the government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socializedtransformation. As the new logo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Government purchasingservice is the bridge that connects the government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executive branch, the governments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as well as in the State-runinstitutions which are expected to play an exemplary role and in the area of nonprofitorganizations which are expected to play a main role, th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s isto support and supervise them. The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mainly reflects in themanagement of the subjects and the objects. There are three ways for the nonprofitorganizations which rely on the major of social work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izedtransformation: purchasing jobs, purchasing items, and establishing social serviceagencies. The latter two ways have a greater vitality. The problems of the nonprofitorganizations in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ocial welfare undertaking are that the highdependence on the governments, the differences in ideas, and the resource-constraineddilemma. The government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hould cooperate to create anew partnership on an equal footing. The case study provides three examples for the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government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socializedtransformation.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socialized transformation of theChina social welfare undertaking need to absorb nutrients from the theories and thepractices of the western coun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welfare need to form amultiple complementary pattern in which the major roles are the government and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market play a supporting role. Building an equalitypartner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s the rational choice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goals.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ocialwelfare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cities and towns is that diversified supply of welfare,community care model will be extended; The State-run institutions will have moreinitiative to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as well a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erms ofquantity and quality will be on the rise. The study has its own shortcoming; thetheoretical basis, the domestic policy analysis, and the case investigation need tocontinue digging in depth.
引文
1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人民日报,2011.2.18,第七版
    1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组织网(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主办)“统计资料”部分
    2韩克庆.社会安全网——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福利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8.5:115-118
    3杨伟民.论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社会学研究,2008.1:120—142
    1张学泰.福利国家社会福利服务"民营化"探讨.民政论坛,2001.1:17
    2李占乐.“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再认识.理论月刊,2004.5:62
    3杨伟民.论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社会学研究,2008.1:120
    4宫天文.社会福利社会化中政府责任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09.7:69-71
    5赵定东.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逻辑误差析论.理论导刊,2009.6:26-29
    6丁开杰.试论我国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4:38-41
    1林闽钢.福利多元主义的兴起及其政策实践.社会,2002.7:36
    2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一惯习”理论在社会福利研究中的运用.思想战线:2007.3:48-49
    3钟海燕.“正义论”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54-56
    4丁开杰.试论我国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4:38-41
    5韩克庆.社会安全网——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福利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8.5:115-118
    6赵定东.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逻辑误差析论.理论导刊,2009.6:26-29
    7宋士云.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转型.河南大学学报,2010.3:56-65
    1张蕾.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福利定位及发展取向.求索,2004.12:43
    2彭华明、宋祥秀.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与政策反思.社会,2006.6:138
    3张肖敏.非营利组织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江苏社会科学.2006.4:135
    4邓悦,孟颖颖.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实践的回顾与思考.经济纵横,2009.9:36-39
    5孙希有.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0.2:152
    6周谨平.基于机会公平的社会福利分配.湖南社会科学.2009.5:198
    7铁刚.基于社会福利指标的我国财政支出合理化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5
    8沈毅.社会福利政策定位之探讨.理论导刊,2006.11:15-17
    9曹艳春.我国各省份残疾人社会福利绩效评估及其横向公平性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3
    1苏振芳.我国民政福利事业的历史演变及其构建.福建论坛.2007.4:115
    2苏振芳.民政福利事业列入社会发展计划探讨.福建论坛,2008.9:125
    3张秀兰,徐月宾.民政工作的目标和技术.广东民政,2009.7:16
    4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4:18
    1张伟兵.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福利.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1:88
    2杨伟民.论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社会学研究,2008.1:120
    3阮青松,黄向晖.国外社会规范和群体规则影响社会福利的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5.4:77-79
    4郭景萍.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广东社会科学,2005.2:88
    5潘胜文,杨丽艳.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及启示.武汉大学学报,2005.11:845
    6李占乐.论社会福利事业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的改革—以武汉市为个案的考察.湖北社会科学,2007.2:62
    7汪慧.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的现状和趋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4:108-112
    1杨伟民.论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社会学研究,2008.1:120
    2崔茂崇.困境与发展—略论当代中国社团组织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09.3:142-146
    3刘太刚.非营利组织及其近义名词——语词变幻的背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3:80
    4张肖敏.非营利组织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江苏社会科学,2006.4:135
    5刘浩.市场垄断程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基于价格不确定性.林业经济,2010.4:89
    6王铮.市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边界与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9.6:68-72
    7许芸.从政府包办到政府购买—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新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09.7:101-105
    1李红艳.政府职能转变与非营利组织发展辩证关系探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126-129
    2时立荣.现代社会工作的结构分层与扩展.社会科学战线,2005.3:189-192
    3汪锦军.公共服务中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三种模式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10:77-80
    4张学泰.福利国家社会福利服务"民营化"探讨.民政论坛,2001.1:17
    5田雪莹,胡文波.我国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6-50
    6乔世东.社会服务机构引入市场营销理念的困境及出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130-134
    7王怡德,李红.社会服务机构中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社会福利,2006.3:47
    8高虹.佛教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问题研究—以上海佛教信仰实践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0.3:156
    9胡良喜.从社会工作NGO解体危机谈起.中国社会工作,2009.16:64
    10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社会福利体制的构建.天津社会科学,2008.1:115-118
    1杨伟民.论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社会学研究,2008.1:120
    2刘春湘.NOO政府监管的困惑与调整.求索,2008.4:60
    3李丽,刘伟.民办社会服务组织发展中瓶颈与对策.党政干部论坛,2007.11:18-20
    4郑苏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为重要合作伙伴.中国行政管理,2009.6:65
    5邱莉.社会政策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东岳论丛,2007.3:32-37页
    6唐咏.从社会福利社会化视角思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行为.甘肃社会科学,2010.3:153
    7颜政.深圳慈善公益网—“自主十创”与“点线面体”.中国社会工作,2010.6:52-53
    8陈善哲.鹏星模式——社会工作民间运作的深圳实验.中国社会导刊,2007.10:7-10
    9课题组.广东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广东民政,2007.10:27-30
    10王晶.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社会工作运用.中国社会工作,2010.4:23页
    11常敏.社会治理中的多元组织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杭州的实证分析.浙江学刊,2009.3:220
    12王世军.上海的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工作.社会福利,2007.2:22-24页
    13张延军.黑龙江省民政福利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现状与思考.社会福利,2004.3:28-31
    1童敏.社会工作本质的百年探寻与实践.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60
    2陈涛,武琪.慈善与社会工作——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学习与实践,2007.3:106
    3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社会科学研究,2005.4:114-119
    4田毅鹏.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社会科学,2009.7:71
    5邓蓉,周昌祥.在反福利依赖中社会工作对社会政策方面的介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227--229
    6刘继同.中国社会政策框架特征与社会工作发展战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30
    7时立荣.现代社会工作的结构分层与扩展.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3:189
    1文军.论社会工作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类型.社会科学研究,2010.3:1-8
    2彭华民.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3:9-13
    3马志强.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倾向.中州学刊,2010.1:120
    4陈雷.困境与抉择——社会工作职业化与社会保障改革.长白学刊,2009.3:122
    5李晓凤.两种主义与社会工作的发展、繁荣和危机.学术论坛,2004.2:50
    6赵君.和谐社会建设中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功能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9.9:106
    7李迎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社会科学研究,2008.5:109-114
    1柳拯.机构社会工作的实现方式.中国社会工作,2010.10:31-32
    2吕新萍.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与社会工作的联结.社会福利,2007.10:50
    3高万红.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冲突与调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13
    4牛晓露.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公办社会服务机构中发展的困境与思考—基于X市流浪儿童救助站的个案分析.法制与社会,2009.11:233
    5陈小强.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初探.中国政府采购,2008.:664-67
    6吴帆.中国养老资源供求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分析.人口学刊,2007.3:47
    7李颖奕.居家养老服务使用观念与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10.5:109
    8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江淮论坛,2010.1:128-133
    9马亚静,洪庆喜.社会工作者对流浪儿童校助保护的介入.继续教育研究,2008.3:159
    10汤秀娟.广东省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特点及救助对策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8.3:176
    11黄春梅.城市救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8.11:50
    12王秀江.我国临时性救助管理机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125
    13郭永松.医务社会工作职能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6:29
    14张绍平.我国职工社会工作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91-94
    1罗竖元.专业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救助领域实践中的制约因素研究—以深圳、长沙、贵阳的社会工作试点地区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0.2:130-134
    2陈成文,罗竖元.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一项评估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86
    3钟莹.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功能定位与实现途径.求索,2007.10:65-66
    4肖萍.社会工作视野下城市残疾居民的福利促进——以南京白下区残疾居民福利调查为例.学海.2009.6:86-89
    5李太斌.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实践与探索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129
    6彭善民.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生成轨迹与发展困境.社会科学,2010.2:54
    7姚建平.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化、私有化发展闻题研究以中、美比较研究为视角.理论导刊,2007.7:47
    8周娟.日本社会福利事业民营化变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8.4:66-68
    9文国锋.瑞典社会工作的管理与教育印象.社区,2002.9:63-64
    10张敏杰.美国的“肯定性行动”即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启示.浙江学刊,2007.5:190
    11维克.默里著,潘鸿雁译.加拿大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独特性与挑战.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5:89-98
    12刘静、文绪武.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治理的比较与借鉴.商业时代,2008.9:60
    1李一凡.借鉴香港经验,培养社工人才.经济论坛,2007.21:59
    2杨海清.香港先进的社会服务制度——广州发展社会工作的借鉴.中国社会工作,2009.24:62
    3黄哲香.港社会工作发展与历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6-20
    4李秀霞.民间组织与社会服务:香港的经验.广东民政,2009.9:39页
    5阮曾媛琪.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加强社会工作——以香港为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
    1威廉姆.H.科怀特.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9
    2谢曙光.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286
    1苏振芳.我国民政福利事业的历史演变及其构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15
    2郑功成.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346、351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34
    1彭华民,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0
    2杨洪刚.第三部门对我国社会保障的作用分析——以上海市为例.兰州学刊,2007.8:65
    1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2:155
    1戴维·米勒等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86
    2丁建定.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74
    3丁建定.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74
    1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2:155
    1景跃进.比较视野中的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一种在分歧中寻求逻辑结构的尝试.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81-87
    2李松龄.市场有效还是政府有效—公共选择学派的公平效率观.南方经济,2003.1:22
    1黄小勇.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失败”理论述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2:95-99
    1刘骥.找到微观基础.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国困境,开放时代,2009.1:99
    1美、法相关资料参考张莉.英、法、德、美四国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安排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9.3:77-81
    1周娟.日本社会福利事业民营化变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8.4:66
    2孙莹.美国的社会救助.中国社会导刊,2007.8:53
    1易松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7
    2张莉.英、法、德、美四国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安排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9.3:77
    3李秀霞.民间组织与社会服务——香港的经验.广东民政,2009.9:39
    1何平、金维刚等.部分国家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分析.中国社会保障,2006.9:30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26
    2苏振芳.我国民政福利事业的历史演变及其建构.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7.4:116
    3民政部计划财务司.民政统计历史资料汇编.第207~2O8,292,262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印.全国民政事业费统计资料汇编(1950-1977),1979.12:83
    1苏振芳.我国民政福利事业的历史演变及其建构.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7.4:116
    1苏振芳.我国民政福利事业的历史演变及其建构.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7.4:116
    1中国网.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解读中国社会福利.2007.10.11
    1沙琳.需要和权利资格—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0
    2谭磊,丁建定.民政服务机构转型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3:108
    1库少雄,Hobart A.Burch著,郑秉文译.社会福利政策分析与选择.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66
    2此部分参考范斌著.福利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1
    1库少雄,Hobart A.Burch著,郑秉文译.社会福利政策分析与选择.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88
    1南瑞.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慈善蓝皮书》.中国经济时报,2011.4.29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2000.2.27
    1达尔默.D.霍斯金斯等编,侯宝琴译.21世纪初的社会保障.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261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2000.2.27
    1魏英杰.社会福利社会化绝非“赢利化”.人民公安,2006.10:5
    1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30-41
    1贺立平:边缘替代:对中国社团的经济与政治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期,114
    2陈良瑾主编.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27
    3邓正来著.国家与社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2
    1庄晓东.中国社团组织研究的三种视角.开发研究,2007.3:137
    1贺立平.边缘替代:对中国社团的经济与政治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1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2000.2.27
    1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62
    2林毓铭.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7
    1数据来源于民政部官网.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鄢勇兵.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初探.社会福利,2007.3:40
    1概念引自柳拯.机构社会工作的实现方式.中国社会工作,2010.10:31
    1分类方法引自苏振芳.民政福利事业列入社会发展计划探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128
    1贾西津,苏明.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亚行对华技术援助项目TA4790-PRC:改革支持和能力建设)终期报告.亚洲开发银行印制:2009
    2新快报.广州社工月薪最高达6500元,今年投2.6亿.2012.2.4
    3苏振芳.民政福利事业列入社会发展计划探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125
    4时寒冰.中国怎么办—时寒冰谈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7
    5铁刚.基于社会福利指标的我国财政支出合理化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35
    1民政部165号公告.2009年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民政部门户网站.2010.2.23
    2三湘都市报.去年福利彩票筹集公益金近300亿元.2011.6.27
    1林毓铭.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46-350
    1沙琳.需要和权利资格—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的新视角.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0
    2谭磊,丁建定.民政服务机构转型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3:108
    1许芸.从政府包办到政府购买—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新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09.7:101
    1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中国社会组织网(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办)
    1分类方法参考韩俊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三种模式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6:128
    1蔡禾.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从“管理者”到“服务者”.新资本.2007.1:29-31
    1邓国胜.公共服务提供的组织形态及其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9.9:125
    1崔茂崇.困境与发展:略论当代中国社团组织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09.3:142
    1数据来源于国家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8:53
    2数据来源于国家民政部网站.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
    3数据来源于广东省民政厅网站.2009年广东民政工作简况
    1胡良喜.从社会工作NGO的解体危机谈起.中国社会工作,2009.16:64
    2柳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
    1廖鸿.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民政.2005.2:32
    2李丽,刘卫.民办社会服务组织发展中的瓶颈与对策.党政干部论坛,2007.11:18
    1王世军.上海的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工作.社会福利,2007.2:22-24
    2廖兴国.对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广东民政.2009.5:43
    1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网易教育频道,2011.7.3
    1吕新萍.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与社会工作的联结.社会福利,2007.10:50
    1柳拯.机构社会工作的实现方式.中国社会工作,2010.10:31
    2民政部.民政部召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3.3
    1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东莞市社会工作试点实施方案,2009.8.5
    2陈善哲.鹏星模式—社会工作民间运作的深圳实验.中国社会导刊,2007.10:7
    3卓彩琴.从“广州模式”看广州社工发展雏形.中国社会工作,2008.24:16
    1数据来源于民政部2005年《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
    2周景超.百万富豪办免费福利院6年后靠救济度日.新华网,2007.1.18
    3"慈善妈妈"为何成了诈骗犯.新华网,2002.6.10
    1紫燕.民办孤儿院遭解散,街头乞儿呼唤春天.南方都市报,2011.2.25
    2王铮.市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边界与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9.6:68-72
    3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课题组.广东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广东民政,2007.10:27
    1李红艳.政府职能转变与非营利组织发展辩证关系探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126
    1牛晓露.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公办社会服务机构中发展的困境与思考.法制与社会,2009.11:233
    2李红艳.政府职能转变与非营利组织发展辩证关系探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126
    1窦玉沛.加快机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城乡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提供人才保证——在全国机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民政部官网,2010.3.2
    1窦玉沛.加快机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城乡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提供人才保证——在全国机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民政部官网,2010.3.2
    1陈晓颖.广州社工月薪最高达6500元,今年投2.6亿.新快报,2012.2.4
    1窦玉沛.加快机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城乡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提供人才保证——在全国机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民政部官网,2010.3.2
    [1]城市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试行办法(198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1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
    [4]关于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的意见(1993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年)
    [6]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
    [7]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
    [8]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2000年)
    [9]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2000年)
    [10]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001年)
    [11]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07年)
    [12]关于印发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2008年)
    [13]民政部关于在广东省试点开展港澳服务提供者以独资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举办残疾人福利机构工作的通知(2009年)
    [14]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09年)
    [15]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关于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运营资助办法》的通知(2009年)
    [16]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在本市培育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通知(2009年)
    [17]深圳市关于落实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2010年)
    [18]关于印发《广州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及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薪酬待遇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10年)
    [19]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考核评估实施办法(2010年)
    [20]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2]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3]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4]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5]陈良瑾.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6]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7]丁建定.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8]丁建定.社会保障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9]丁建定.从济贫到社会保险·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870-191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0]丁建定.社会福利思想.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1]丁建定.社会政策概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2]达尔默.D.霍斯金斯.21世纪初的社会保障.侯宝琴译,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
    [33]大卫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34]丁元竹.中国社会保护网的再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5]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6]范斌.福利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7]付利.马尔萨斯.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8] Hobart A.Burch.社会福利政策分析与选择.郑秉文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9]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40]黄有光.社会福祉和经济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1]霍斯金斯.21世纪初的社会保障.侯宝琴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2]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3]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王学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4]克劳斯.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郭忠华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45]库少雄,Hobart A.Burch.社会福利政策分析与选择.郑秉文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6]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7]李嘉图著,郭大力、王亚楠译.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
    [48]劳伦斯·纽曼,拉里.克洛伊格.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质性和定量方法的应用.刘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9]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0]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1]林毓铭.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53]刘子超.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4]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上海:三联书店,2000
    [55]廖益光.社会救助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6]李迎生.转型时期的社会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7]刘祖云.从传统到现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58]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
    [59]米什拉.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M].郑秉文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60]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龙婧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7
    [61]尼尔·吉尔伯特.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黄晨熹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2]尼尔·吉尔伯特.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M].郑秉文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63]诺曼·巴里.福利[M].储建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2005
    [64]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5]帕特里·夏威奈尔特.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郭瑞卿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66] R.米什拉.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郑秉文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67]沙琳.需要和权利资格—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的新视角.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68]唐钧.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9]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0]威廉姆.H.科怀特.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1]王浦劬,萨拉蒙:中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2]谢曙光.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73]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7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75]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6]伊丽莎白·拉蒙特.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7]易松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8]张静.法团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9]郑秉文.社会保障分析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80]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1]郑功成.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8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5]郑功成.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8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7]郑功成.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88]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邓国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9]周沛.社会福利体系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90]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一惯习”理论在社会福利研究中的运用.思想战线,2007,3
    [91]陈成文,罗竖元.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一项评估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
    [92]蔡禾.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从“管理者”到“服务者”,新资本,2007,1
    [93]陈雷.困境与抉择——社会工作职业化与社会保障改革.长白学刊,2009,3
    [94]陈涛,武琪.慈善与社会工作——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学习与实践,2007,3
    [95]常敏.社会治理中的多元组织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杭州的实证分析.浙江学刊,2009,3
    [96]崔茂崇.困境与发展—略论当代中国社团组织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09,3
    [97]曹满珍.论社会福利与现代政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98]陈善哲.鹏星模式—社会工作民间运作的深圳实验,中国社会导刊,2007,10
    [99]陈小强.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初探.中国政府采购,2008,6
    [100]曹艳春.我国各省份残疾人社会福利绩效评估及其横向公平性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101]邓国胜.公共服务提供的组织形态及其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9,9
    [102]丁建定.构建我国新型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与途径.东岳论丛,2009,2
    [103]丁建定.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构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人口与经济,2009,3
    [104]丁开杰.试论我国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4
    [105]邓蓉,周昌祥.在反福利依赖中社会工作对社会政策方面的介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
    [106]高虹.佛教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问题研究—以上海佛教信仰实践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0,3
    [107]郭景萍.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广东社会科学,2005,2
    [108]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社会科学研究,2005,4
    [109]宫天文.社会福利社会化中政府责任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09,7
    [110]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2
    [111]黄春梅.城市救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112]韩克庆.社会安全网——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福利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8,5
    [113]贺立平.边缘替代:对中国社团的经济与政治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114]何平,金维刚等.部分国家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分析.中国社会保障,2006,9
    [115]胡良喜.从社会工作NGO的解体危机谈起.中国社会工作,2009,16
    [116]黄小勇.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失败”理论述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2
    [117]黄哲.香港社会工作发展与历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18]贾西津,苏明.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亚行对华技术援助项目TA4790-PRC:改革支持和能力建设)终期报告,亚洲开发银行印制,2009
    [119]课题组.广东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广东民政,2007,10
    [120]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6
    [121]刘春湘.NOO政府监管的困惑与调整.求索,2008,4
    [122]刘浩.市场垄断程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基于价格不确定性.林业经济,2010,4
    [123]李红艳.政府职能转变与非营利组织发展辩证关系探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
    [124]刘骥.找到微观基础: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国困境.开放时代,2009,1
    [125]刘静,文绪武.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治理的比较与借鉴.商业时代,2008,9
    [126]刘继同.中国社会政策框架特征与社会工作发展战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27]李丽,刘卫.民办社会服务组织发展中的瓶颈与对策.党政干部论坛,2007,11
    [128]林闽钢.福利多元主义的兴起及其政策实践.社会,2002,7
    [129]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人民日报,2011,2,18
    [130]刘鹏.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性及其争论述评,社会学研究,2009,5
    [131]罗竖元.专业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救助领域实践中的制约因素研究—以深圳、长沙、贵阳的社会工作试点地区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0,2
    [132]李松龄.市场有效还是政府有效——公共选择学派的公平效率观,南方经济,2003,1
    [133]李太斌.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实践与探索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
    [134]刘太刚.非营利组织及其近义名词——语词变幻的背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3
    [135]吕新萍.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与社会工作的联结.社会福利,2007,10
    [136]李晓凤.两种主义与社会工作的发展、繁荣和危机.学术论坛,2004,2
    [137]廖兴国.对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广东民政,2009,5
    [138]李秀霞.民间组织与社会服务:香港的经验.广东民政,2009,9
    [139]李一凡.借鉴香港经验,培养社工人才.经济论坛,2007,21
    [140]李迎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社会科学研究,2008,5
    [141]柳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42]柳拯.机构社会工作的实现方式.中国社会工作,2010,10
    [143]李占乐.“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再认识.理论月刊,2004,5
    [144]马亚静,洪庆喜.社会工作者对流浪儿童校助保护的介入.继续教育研究,2008,3
    [145]马志强.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倾向.中州学刊,2010,1
    [146]牛晓露.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公办社会服务机构中发展的困境与思考—基于X市流浪儿童救助站的个案分析.法制与社会,2009,11
    [147]彭华民.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3
    [148]彭华民,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49]彭华民,宋祥秀.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与政策反思.社会,2006,6
    [150]彭善民.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生成轨迹与发展困境.社会科学,2010,2
    [151]潘胜文,杨丽艳.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及启示.武汉大学学报,2005,11
    [152]邱莉.社会政策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东岳论丛,2007,3
    [153]乔世东.社会服务机构引入市场营销理念的困境及出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
    [154]阮青松,黄向晖.国外社会规范和群体规则影响社会福利的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5,4
    [155]阮曾媛琪.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加强社会工作——以香港为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
    [156]时立荣.现代社会工作的结构分层与扩展.社会科学战线,2005,3
    [157]宋士云.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转型.河南大学学报,2010,3
    [158]孙希有.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0,2
    [159]沈毅.社会福利政策定位之探讨.理论导刊,2006,11
    [160]孙莹.美国的社会救助,中国社会导刊,2007,8
    [161]苏振芳.民政福利事业列入社会发展计划探讨.福建论坛,2008,9
    [162]苏振芳.我国民政福利事业的历史演变及其构建.福建论坛,2007,4
    [163]铁刚.基于社会福利指标的我国财政支出合理化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64]童敏.社会工作本质的百年探寻与实践.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65]汤秀娟.广东省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特点及救助对策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8,3
    [166]田雪莹,胡文波.我国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67]唐咏.从社会福利社会化视角思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行为.甘肃社会科学,2010,3
    [168]田毅鹏.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社会科学,2009,7
    [169]吴帆.中国养老资源供求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分析.人口学刊,2007,3
    [170]文国锋.瑞典社会工作的管理与教育印象.社区,2002,9
    [171]汪慧.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的现状和趋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4
    [172]王晶.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社会工作运用.中国社会工作,2010,4
    [173]汪锦军.公共服务中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三种模式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10
    [174]维克.默里.加拿大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独特性与挑战.潘鸿雁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5
    [175]王世军.上海的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工作.社会福利,2007,2
    [176]王秀江.我国临时性救助管理机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
    [177]王怡德,李红.社会服务机构中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社会福利,2006,3
    [178]魏英杰.社会福利社会化绝非“赢利化”.人民公安,2006,10
    [179]王铮.市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边界与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9,6
    [180]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江淮论坛,2010,1
    [181]肖萍.社会工作视野下城市残疾居民的福利促进——以南京白下区残疾居民福利调查为例.学海,2009,6
    [182]许芸.从政府包办到政府购买—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新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09,7
    [183]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4
    [184]杨洪刚.第三部门对我国社会保障的作用分析——以上海市为例.兰州学刊,2007,8
    [185]杨海清.香港先进的社会服务制度——广州发展社会工作的借鉴.中国社会工作,2009,24
    [186]姚建平.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化、私有化发展闻题研究—以中、美比较研究为视角.理论导刊,2007,7
    [187]杨伟民.论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社会学研究,2008,1
    [188]鄢勇兵.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初探.社会福利,2007,3
    [189]颜政.深圳慈善公益网—“自主十创”与“点线面体”.中国社会工作,2010,6
    [190]卓彩琴.从“广州模式”看广州社工发展雏形.中国社会工作,2008,24
    [191]赵定东.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逻辑误差析论.理论导刊,2009,6
    [192]钟海燕.“正义论”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193]赵君.和谐社会建设中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功能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9,9
    [194]周娟.日本社会福利事业民营化变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8,4
    [195]周谨平.基于机会公平的社会福利分配.湖南社会科学,2009,5
    [196]张莉.英、法、德、美四国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安排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9,3
    [197]张蕾.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福利定位及发展取向.求索.2004,12
    [198]张敏杰.美国的“肯定性行动”即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启示.浙江学刊,2007,5
    [199]郑苏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为重要合作伙伴.中国行政管理,2009,6
    [200]张绍平.我国职工社会工作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
    [201]张伟兵.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福利.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1
    [202]庄晓东.中国社团组织研究的三种视角.开发研究,2007,3
    [203]张秀兰,徐月宾.民政工作的目标和技术.广东民政,2009,7
    [204]张肖敏.非营利组织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江苏社会科学,2006,4
    [205]钟莹.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功能定位与实现途径.求索,2007,10
    [206]张延军.黑龙江省民政福利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现状与思考.社会福利,2004,3
    [207] Abrahamson,P.(2005):Neo liberalism,Welfare pluralism and Configurationof Social Policies,www.Public policy.unimelb.edu.au/conference
    [208] Brian,Lund.(2002):Understanding State Welfare:Social Justice or SocialExclus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orporated
    [209] David·Howe.(1987):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theory.Wildwood HouseLimited
    [210] James J Fishman,Stephen Schwarz.(2000):Nonprofit Organizations.FoundationPress
    [211] J.Kahn.(1989):Pr1vat1zation and the we1fare State.Princeton,N.J:Pr1ncetonUn1ver Sity Press
    [212] Lippert-Rasmussen,Kasper.(1999):Ameson on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orWelfare,In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Vol.7
    [213] Mark Sidel.(2002):The Nonprofit Sector and The New State Activism,MichiganLaw Review,Vol.5
    [214] Olsson,S.E.,Och,H.H.&Eriksson.(1993):Security in Sweden and otherEuropean Countries-Three Essays,Stockholm University Press
    [215] Raymond G.Cowherd.(1977): Political Economists and the English PoorLaws.Ohio:Ohio University Press
    [216] Shleifer.(1998):State versus private ownership,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2
    [217] Walter Hudson,Nurious.(1994):Controversial Issues in Social WorkResearch.Boston:Allyn and Bacon
    [218] O.William Farley,Larry Lorenzo Smith, Scott W.Boyle.(2005):Introduction toSocial Work.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19] Wolfenden.(1978):The Future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Report of theWogenden Committee,Gloom Helm,Londo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