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有外贸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与人才竞争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优势尽失,而其自身固有的和随之产生的问题也就暴露无遗。其中,国有外贸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尤其突出。外贸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人才是其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大量人才的流失,对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以西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前提——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构筑了国有外贸企业经营人员的一个扩展效用函数,该效用函数包含了货币收入、晋升机会、公平感、闲暇等变量。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人员总是追求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沿着现代企业理论的分析思路,国有外贸企业经营人员的收益又可以分为剩余索取权收益和控制权收益。他们可以通过控制其效用函数来控制其努力程度和努力结构,从而在实际上控制企业效率。同时,国有外贸企业经营人员通过剩余索取权收益和控制权收益的大小在不同类型外贸企业间横向比较,决定其流向。通过对国有外贸企业利益分配机制的分析,我们发现国有外贸企业存在货币收入相对于其他类型外贸企业相对较低,控制权分布不平衡,薪酬制度相对僵硬等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问题。文章的最后,我们对国有外贸企业的企业治理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思路,并针对增强企业的人才竞争力,给出了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的对策。
With gradually releasing of foreign-trade management right, state-owned foreign-trade enterprises lose advantage in foreign trade, and its inherent problems along with new problems immediately expose entirely. Among them, the loss of valuable talents is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Without question, valuable talents are the most precious resources. Running off of large quantities of valuable talents constitute serious threat to existing and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foreign-trade enterprises .In this article we establish an extended utility function with variables as follows: currency income, opportunities to rise, fair feeling, leisure time etc. We think that the function can explain actions of management personnel in state-owned foreign-trade enterprises. And this function bases on 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 the most important premise of economics. Being The Economic Man, management personnel in state-owned foreign-trade enterprises always pursue their benefits to maximum. Their benefits will be divided into benefits of residual claim and 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 along the way of thinking of modern enterprise theories. Management personnel in state-owned foreign-trade enterprises take control of their effects to work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mpare benefits of residual claim and 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 with that in other types of foreign-trade enterprises, to make decisions whether to leave the enterprises or not. Through analysis of benefits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n state-owned foreign-trade enterprises, we conclude that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against attracting talents: The currency income is comparatively lower. There is an imbalance in possessing of the right of control. Payment system lacks flexibility. In the end, we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leave over talents.
引文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 Cheung, Steven N.S.: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4] 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5] 孙永样,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12)。
    [6] 林毅夫,蔡舫,李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97(1)。
    [7] 刘世锦:《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的逻辑》,《经济研究》,1995(4)。
    [8]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6)。
    [9]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7(1)。
    [10] 胡学勤、李肖夫著:《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11] 葛寿昌主编:《劳动经济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2] 王一江、孔繁敏:《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 卢福财主编:《人力资源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14] 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15] 王开国,宗兆昌:《论人力资本性质与特征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9(6)。
    [16] 刘凤岐:《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机制》,《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
    [17] 李忠民:《人力资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18] 张涛,曾德明:《国有外贸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对策研究》,《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0 (11)。
    
    
    [19] 吕俊涛,唐元虎:《浅谈双/多阶梯晋升制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1(7)。
    [20] 周明杰:《漫谈职工持股制度对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启示》,《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4)。
    [21] 郑纯选:《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财政研究》,1998年(5)。
    [22] 王小龙:《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契约性阻挠与社会福利损失:一种代理理论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1)。
    [23] 庄莉、陆雄文:《员工持股和管理层持股:从美国到中国》,《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2000(3)。
    [24] 朱斌等:《员工持股制度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0(4)。
    [25] 陈朝龙、阎庆民:《职工持股计划与股票期权计划——中国企业激励之路》,《财经科学》,2000(5)。
    [26] 黄桂田:《现代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1997年(5)。
    [27] 李朝林:《我国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财贸研究》,2001年(2)。
    [28] 彭炜等:《现代企业激励机制设计的思考》,《企业经济》,2001(4)。
    [29] 顾建平:《我国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改革论坛》,2002(2)
    [30] 王彬、杨晓云《中国公司控制权演变的前景、方式及相关难题》,《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0)。
    [31] 秦志华:《企业控制权辨析》,《经济问题》,2002(3)。
    [32] 陈晓红、姜敢闯,《论企业整体激励框架的构建》,《经济管理》,2002(13)。
    [33] 梁光伟:《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与约束机制选择》,《江汉论坛》,2002(7)。
    [34] 高经纬:《建立激励与约束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机制》,《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
    [35]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6] 林毅夫等:《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7] 张晖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38] 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5。
    [39] 郑红亮《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1998(2)。
    [40]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
    [41] 陆维杰:《企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经济研究》,1998(5)。
    [42] 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经济研究》1997(6)。
    [43] 王开国,宗兆昌:《论人力资本性质与特征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6(6)。
    [44] 刘大可,朱光华:《试论所有制理论结构理论中的出资者与利益相关者》,《经济科学》,2001(4)。
    [45] 何炼成,赵增耀:《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争论及演化趋势》,《学术研究》,20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