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象论—音乐艺术动因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于文学艺术人们总是习惯用“意象”来统称其存在方式,无论是中国的“意象”说还是西方的“意象”或“意向”说,实质上都是在强调人的认识即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文学艺术创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它不仅是创作表达的对象更是创造活动的动力。
     笔者在“意象”称谓的基础上以及对李曙明老师“音心对映”思想的理解,针对音乐艺术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即从心象、情象和乐象三个层面及三者之内在联系进行论述,从而显示出“情”之突出地位。并从“心”的“静”与“动”两方面对音乐艺术内容与形式关系进行理解,即“静”侧重于从本源的角度出发,对心之核心——情〔乐(le)〕的建造结构或者说创造主体的心理要素与音乐创造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动”则侧重于从心之动态---情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具体创造活动(创作、表演和欣赏)中动力功能的实现。“心”的“静”与“动”实际上是笔者从创造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发表了个人的见解的。
     笔者鉴于对音乐艺术创造各环节中“情”功能的体现,特别是表演者思想感情的介入以及欣赏活动中对欣赏者的范围较其它艺术形式更为宽泛之特征(即使你不懂得肢体语言也不懂得线条和色彩…作为一个健全的欣赏者都可以与音乐实现对映)的理解,故而提出“情象”这一称谓,以便更能贴切、准确地体现音乐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Make a summary for always being accustomed to using "imago" to come to be called by a joint name there existing way in the person to literature and art people, being that knowing namely perceptual and the reason unification in emphasizing a peopl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creates leading factor effect in activity in substance disregarding being that the Chinese "imago" speaks still. It is to create the marriage partner who expresses also being the driving force creating an activity not only.
     The author is reflected on "imago" appellation basis as well as to the Li Shuming teacher’s“sound and heart" the thought make of, is that the harmonious and music image carries out prominent position of discussing, having demonstrated thereby "feeling" from the mental image, the feeling image and the music image within three tier of face and triples in connection specifically for music art has brought forward some self view and view. Comply with "heart's" "quietness" together and "move" the make of being in progress to music art content and form relation in two aspects, be that the angle putting particular emphasis on "quietly" in secondary origin starts off, structure in other words , the mentality key element creating the main body and the relation that music creates have been in progress comments that to formation of core feeling ( happy (le) ) of the heart; The angle "moving" development- - - feeling of putting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n in the secondary heart starts off , coming to discuss creates the functional middle driving force realization using personal influence (create , perform and appreciate) concretely. "Heart’s”"quietness" is that the author has announced personal view's from creating theory and carrying out about two aspects in fact with "moving".
     The author embodies because "feeling" is functional in creating every link to music art , performer minds and sentiments characteristic of getting involved in as well as other artistic form is more broad comparatively in appreciating an activity to the range appreciating person does not understand especially (even if you do not understand body language the line and the color, Person all can come true with music to the make of reflecting as perfect appreciating of one) , suggest that "feeling resembles " this one appellation therefore, to be able to embody the relation between music content and form appropriate , accurate more.
引文
①《钱钟书论学文选》卷三,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244页;
    ②赵建伟、陈鼓应注译,《周易今注今解》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39页;
    ③赵建伟、陈鼓应注译,《周易今注今解》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57页;
    ④牛月明著,《艺术符号的审视》[M],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版;
    ⑤赵建伟、陈鼓应注译《周易今注今解》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50页;
    ①《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③《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8页;
    ④《周易今注今解》,赵建伟、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50页;
    ⑤李维《心理学百科全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①曹日昌,《普通心理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①李曙明贾纪文,《天人乐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M],商务印书馆,第311——312页;
    ②《周易略例?明象》;
    ①《文心雕龙?神思》;
    ②《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美学文集》第4卷,第380页,第383页;
    ③《美学三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④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127页;
    ⑤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①《现代西方文论选》第251——274页;
    ②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想象心理学》禇朔维译,光明日报出版社第11页;
    ④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177页;
    ①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略论古代心理学》[M],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70页;
    ②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①《辞海》,1980年版第1220页;
    ②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辞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7页;
    ③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65页;
    ①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7页;
    ①钱仁康,《音乐的内容与形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唐钺,《西方心理学史大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7页;
    ①《论语?阳货》;
    ②《论语?述而》;
    ③《荀子?劝学》;
    ④《荀子?儒效》);
    ⑤《老子?道德经五十一章》;
    ⑥《达尔文生平》,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48页;
    ⑦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924页;
    ⑧同上149页;
    ①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页;
    ②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页;
    
    ①《论语?里仁》;
    ②许慎,《说文解字》;
    ③程凯华,《中国传统美德》[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中庸》;
    ②克莱夫?贝尔,《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77页;
    ③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6——47页;
    ④《乐言篇》;
    ①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58页;
    ②转引自埃里希?弗罗姆,《寻找自我》[M],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页;
    
    ①《乐化篇》;
    ②同上;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④《乐本篇》;
    ⑤《乐论篇》;
    ⑥《礼记集解》;
    ①金元浦,《文艺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②张凯,《音乐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①黑格尔,《美学》第1、2卷[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9、376页;
    ②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9页;
    ③列夫?托尔斯泰,《童年?少年?青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④黑格尔,《美学》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7页;
    ⑤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①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5页;
    ②张佐邦,《作家心理美学》[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页;
    ①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②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③金元浦,《文艺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李曙明、贾纪文,《天人乐舞》,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第19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0页;
    
    ①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页;
    ②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页;
    ③《马克思全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第109页,第23卷第118页;
    ④《列宁全集》,第33卷商务印书馆,第36、51页;
    ⑤李普曼,《当代美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405页;
    ①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②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①李曙明、贾纪文,《天人乐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②同上;
    ①《国外音乐资料》[J],第26辑第19页转引自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②李曙明、贾纪文,《天人乐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①转引自《外国音乐参考资料》[J],1983年第4、5期合刊第117页;
    ②《外国音乐参考资料》[J],1983年第4、5期合刊第117页;
    ③李曙明、贾纪文,《天人乐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①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①赵建伟、陈鼓应注译,《周易今注今解》,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②《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③洛克,《人类理解论》[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21页;
    ④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①沙夫,《语义学引论》[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6——177页;
    ②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③苏珊?朗格,《哲学随笔》转引自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④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①李曙明,《漫议李斯特的音乐理论》原载于《甘肃艺术学校学报》[J],1987年第1期;
    ②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页;
    ③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96页;
    ①转引自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第170页沃尔特斯托里夫《行为中的艺术》;
    ②克莱夫?贝尔,《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50页。
    1、赵建伟、陈鼓应注译《周易今注今解》[M]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牛月明著《艺术符号的审视》[M]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版;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李维《心理学百科全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7、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禇朔维译《想象心理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
    9、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0、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略论古代心理学》[M]岳麓书社1986年版;
    1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2、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辞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4、唐钺《西方心理学史大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6、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程凯华《中国传统美德》[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8、克莱夫?贝尔《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19、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三联书店1991年版;
    20、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2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2、金元浦《文艺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张凯《音乐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黑格尔《美学》[M]第1、2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5、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三联书店1988年版;
    26、列夫?托尔斯泰《童年?少年?青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7、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三联书店1991年版;
    29、张佐邦《作家心理美学》[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0、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1、李曙明贾纪文《天人乐舞》[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3、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34、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35、李普曼《当代美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36、卡尔·西肖尔《音乐想象》[M]转引自王次炤《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7、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8、洛克《人类理解论》[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9、沙夫《语义学引论》[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0、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1、苏珊?朗格《哲学随笔》[M]转引自吴风《艺术符号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2、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3、转引自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沃尔特斯托里夫《行为中的艺术》;
    44、克莱夫?贝尔《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1、李曙明,《漫议李斯特的音乐理论》[J],原载于《甘肃艺术学校学报》,1987年第1期
    2、《外国音乐参考资料》[J],1983年第4、5期合刊第117页;
    3、李曙明,《天人心音论——音乐存在方式》[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音乐舞蹈专版;
    4、李曙明,《音心对映论》《人民音乐》[J],1984年版;
    5、李曙明,《中西音乐比较研究》《音乐研究》[J],1990年第一期;
    6、李曙明,《“对映”之再界说》《人民音乐》[J],1993年12月号;
    7、李曙明,《审美意象对映场——艺术的存在方式》《(1991年)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J]。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