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身体是当代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研究的“新大陆”。与躯体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肤觉、躯体觉以及肤觉-躯体经验。肤觉躯体觉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同时由于神的消失,躯体的当代生命存在的意义也就备受关注,肤觉躯体觉以及肤觉-躯体经验的现实意蕴、特别是审美意蕴也就凸现出来。本论文试图从肤觉-躯体经验的角度,在肤觉躯体经验——视觉——意识的关系链中探讨审美意识、特别是当代审美意识的深层内涵。
    肤觉经验包括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直接的皮肤感知,另一方面是由于肤视先天联系和视觉化而渗透进了视觉和思维中的肤觉-躯体经验。这样,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是具有“总觉”之称的肤觉-躯体觉以及存在于视觉和思维中的肤觉-躯体的知觉经验,主要从肤觉躯体经验和视觉经验的结合点上探讨和美、和艺术的联系。
    首先是肤觉躯体经验的审美创造性。肤觉躯体经验在诸种知觉经验中出现得最早,最为古老,是人类创造的原点之一。人类依据这一的古老的肤觉躯体经验进行直接的和间接的创造。直接创造体现在与人类肤觉躯体经验直接相关的方面,特别是人类双手的创造,即工具、服饰、建筑等。直接肤觉创造中包含着一定的人类情感因素。肤觉躯体觉的间接创造指的是非接触的情况下人类对对象的感受、判断和营造。肤觉躯体的间接创造主要体现在肤觉比喻、肤觉空间和肤觉形式方面。人类借助肤觉的视觉化和肤视先天联系将肤觉经验扩展出去,这一扩展方式就是肤觉比喻。所谓肤觉比喻,指的是在肤觉经验的实践性的基础上,借助于肤视先天联系和视觉化,通过类比的方式,将人的肤觉经验外射到未触及的对象之上,或是主体在外在事物之上唤起类似于肤觉的类比性感受活动。肤觉比喻具有很强的审美情感色彩。肤觉比喻背后的哲学支撑是胡塞尔的意向性。借助于意向性和肤觉比喻的扩展,人类把现实自我投射出去,并充盈于一定的空间中形成人的空间大我,即肤觉空间大人。空间大人与其它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反思,空间大人是人类自身反思的结果。空间大人以自身的肤觉躯体的感受经验,意向性地推测外在自然物,空间大人对具体的个别的自然物的推想就
Body has been one of the “New Land”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sociology, aesthetics and art. One of the subjects concerned about corporeity is skin and corporeity sense, corporeity experience going with the sense of skin. Corporeity experience is an age-old topic. And with the retreat of Gods, the significance of corporeity in contemporary life is disclosed , which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 meaning for real-life especially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corporeity experience has already been revealed. So my article try to discus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especially the deep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n the basis of the corporeity experience going with the sense of skin and the connection of corporeity experience, vision and consciousness.
    The skin experience has two sides of meaning. On the one hand, it implys the immediate skin apperceive. On the other hand, it includes the corporeity experience which aroused by vision and thinking that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prior connetion between skin sense and visual sense and visu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is, my study will aim at the corporeity experience going with skin sense which also can be called general sense and the perception experience of corporeity experience which exists in the vision and thinking. And I also plan to consider the relation of beauty and art from the point where corporeity experience encounters visual experience.
    First of all, I want to show that corporeity experience has abundance of aesthetic creativity. Corporeity experience appears earliest in all kinds of perception experiences and it's also the origin of human creativity. Human beings have been creating many things according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corporeity experience. The direct creating is concerned with the aspects touched corporeity experience directly especially our manufacture creativity, viz. tools clothing buildings and so on. And it also contains a certain feelings
    factors. The indirect creating is concerned with the aspects touched corporeity experience indirectly which be showed in skin sense parables, the space and the form of these parables too. Human beings extend skin sense in virtue of the visualized skin sense and the prior connetion between skin sense and visual sense. And the measure of this extension is skin parables which mean projecting skin sense of subject into its object by meas of ana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practice of skin sense, and recurring to the prior connetion between skin sense and visual sense. And it also can be expressed as some perception activities which can be a analogy of skin sense can be aroused by the objects. I think that skin parables are full of aesthetic meaning. Hussel's intentionality can be used to clarify skin parables. Man projects the real ego to others which makes ego extends to the whole space, as I call it the high-up of skin sense, which is recurring to the extension of intentionality and skin parabl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igh-up and other ordinary animals is that the high-up is the result of reflec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high-up intentionally conjecture other natural objects with its own skin sense and corporeity experience. By doing this, the high-up and the natural objects blend into each other. This kind of blend is on the basis of moder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 demonstration. 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which is basis on our illusion of"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At the same time, this extension of the subject of skin sense make us feel enjoyment of roaming unlimited space. Furthermore, the blend integrates into this kind of enjoyment can be used to explain our traditional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high-up filled the space is one of the base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development. And according to this we find that our traditional highest aesthetic category can be proved by moder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The space extension of skin sens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ne is about nature and concerned with the extension of natural space, from which the high-up can be emerged. And the other is the extension of interpersonal space which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fisrt kind. We can divide the extension of interpersonal space into several species according to the distance of skin sense and the intimacy degree. For example, the sexual relationship of couples, the relationship of relatives and friends and the ordinary relationship of society And skin sense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weigh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oreover
    form the point of skin sense to review the space extention of the ordinary social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woman which can be called Visualization of skin experience. However I refer it to the ordinary relationship and feelings of man and woman. And it can be explained to be a desire that human beings want to touch other and especially the manner which visualized sexual desires. By way of this, people express and communicate their love to pursue enjoyment and satisfaction. So Visualization of skin experience is one of representation modes of human's instinct. Visualization of skin experience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detailed as the freedom feelings of space, advancing oneself by means of aesthetic interest which exlude simple sexual desire, initiative of subjects without the struggle of reflection and so on. Visualization of skin experience used to in the suppressant condition in the our civilization history, however, in our modern society it rise on the face from our subconsciousness and shape a new moral and aesthetic ideal. Visualization of skin experience clear up the solitude and instrumentalized consciousness by means of making conciousness unconscious thoughtless and automatic.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oking upon conciousness as manufacture instrument and a kind of existence, the pressure of making a living , the alienation and stress of conciousness directly resulted from our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society. Therefore, human beings want to cast off the alienation and yearn towards simple life, brief thought even thoughtlessness. People ca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widely and satisfied their eagerness for love by way of Visualization of skin experience which has a potential avoiding our everyday mode of sign and symbol. Furthermore this kind of potential is the important contacting manner for people after the retreat of Gods and is also one kinds of instinct which make people be together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describing this potential in art is a eternal original theme of our art. From the point of corporeity experience, human usually look for the light-hearted light-footed and even afloat enjoyment,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to human's alleviating the inside and outside pressure and push them pursuing happiness and freedom. However,in the circle of heaviness, lightness and numbness, there is a tendency to gaining more lightness, which will make human became more comfortable but more weaker at the same
引文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79 页。
    [2]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315 页。
    [3]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315 页。
    [4]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315 页。
    [5]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316-317页。
    [6]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317 页。
    [7]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318 页。
    [8]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317 页。
    [9]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58 页。
    [10]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58 页。
    [11]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60 页。
    [12]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90 页。
    [13]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37 页。
    [14]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54 页。
    [15]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92-93 页。
    [16]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45 页。
    [17]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45 页。
    [18]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92 页。
    [19]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51 页。
    [20] [美]卡罗琳·考斯梅尔:《味觉》,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 年版,第15 页。
    [21] [美]莫特玛·阿德勒:《西方思想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年,324 页。
    [22]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年,138-140页。
    [23]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年,142 页。
    [24] [德]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年,166 页。
    [25] [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21-22 页。
    [26] [美]贝伦森:《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转引自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年,130 页。
    [27] [奥]A.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60 页。
    [28] [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年,218 页。
    [29] [美]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版,219页。
    [30] [美]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版,266页。
    [31] [美]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版,261页。
    [32]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46,73,168 页。
    [33]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33-234 页。
    [34] 钱钟书:《通感》,《钱钟书论学文集》第六卷,花城出版社,1990 年,92-93页。
    [35] 陆一帆:《文艺心理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86 页。
    [36]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92 页。
    [37] [美]莫特玛·阿德勒:《西方思想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年,324 页。
    [38] 郝葆源等:《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296 页。
    [39] 北京大学:《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55 页。
    [40]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509-510 页。
    [41]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79 页。
    [42]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79 页。
    [43] 孙英民,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年,30-31 页。
    [44] 孙英民,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年,35 页。
    [45] [法]保罗·里克尔:《恶的象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年版,第360 页。
    [46] 张耀翔:《感觉、情绪及其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19 页。
    [47] [美]卡罗琳·考斯梅尔:《味觉》,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 年版,第18 页。
    [48] 张耀翔:《感觉、情绪及其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22 页。
    [49] [奥]马赫:《感觉的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3 页。
    [50] [美]托马斯L·贝纳特:《感觉世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234-236页。
    [51] 郝葆源等:《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296 页。
    [52] 陆一帆:《文艺心理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 年版,86 页。
    [53] 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92 页。
    [54] [美]莫特玛·阿德勒:《西方思想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年版,324 页。
    [55] 张耀翔:《感觉、情绪及其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106 页。
    [56] 《郁达夫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年版,76 页。
    [57] [奥]马赫:《感觉的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1 页
    [58]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244 页。
    [59] [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89 页。
    [60]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92 页。
    [61 ][美]莫特玛·阿德勒:《西方思想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年,324 页。
    [62] 张耀翔:《感觉,情绪及其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22 页。
    [63] [美]托马斯L·贝纳特:《感觉世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236页。
    [64] 郝葆源等:《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296 页。
    [65] [美]阿恩海姆:《艺术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8 页。
    [66]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41 页。
    [67]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41 页。
    [68]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54 页。
    [69]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122 页。
    [70] 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318 页。
    [71] 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61 页。
    [72] 郑保华主编:《康德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年版,465 页。
    [73] 车文博主编:《心理学原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375 页。
    [74] 车文博主编:《心理学原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374 页。
    [75] 车文博主编:《心理学原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375 页。
    [76] 吴万森姚清如:《普通心理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193,194页。
    [77] 车文博主编:《心理学原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378 页。
    [78]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79-181 页。
    [79] [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68 页。
    [80] [美]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版,46页。
    [8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513 页。
    [82] 孙英民、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年8 年版,第30-65 页。
    [83] 孙英民、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年8 年版,第69 页。
    [84]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255 页。
    [85] 张祖述,沈德立:《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年,349 页。
    [86] 姜凡:《时髦:实用艺术的审美与创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第40-41 页。
    [87] 姜凡:《时髦:实用艺术的审美与创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第39-40 页。
    [88]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397 页。
    [89] 郑保华主编:《康德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年版,466 页。
    [90] [英]霭里士:《性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50 页。
    [91] 张祖述,沈德立:《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年,327 页。
    [92] 郑保华主编:《康德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466 页。
    [93] 郑保华主编:《康德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467 页。
    [94] [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年,110 页。[
    [95] [奥]A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0页。
    [96]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299 页。
    [97] 乔纳斯:《高贵的视觉》,转引自卡罗琳·考斯梅尔:《味觉》,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 年版,第31 页。
    [98] [美]卡罗琳·考斯梅尔:《味觉》,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 年版,第26 页。
    [99] 转引自卡罗琳·考斯梅尔:《味觉》,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 年版,第31页。
    [100] [奥]A 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60-61 页。
    [101] [奥]A 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31 页。
    [102] 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年,16 页。
    [103] [奥]A 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155 页。
    [104] [奥]A 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157 页。
    [105] [奥]A 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169 页。
    [106]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315-318页
    [107]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59 页。
    [108]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112 页。
    [109] 车文博:《心理学原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336 页。
    [110] [英]R.L.格列高里:《视觉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年,184页
    [111] 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版。51 页。
    [112] 转引自[美]奥德瑞尼尔森《不言不语》,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年,137 页。
    [113] [美]奥德瑞尼尔森《不言不语》,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年,137 页。
    [114] 郭力家:《感觉画廊》,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年,156 页。
    [115] 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92 页。
    [116] [美]莫特玛·阿德勒:《西方思想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年,323 页。
    [117] [美]莫特玛·阿德勒:《西方思想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年,324 页。
    [118]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年,142 页。
    [119] [美]托马斯L·贝纳特:《感觉世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236 页。
    [120] 郝葆源等:《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296 页。
    [121] 车文博:《心理学原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374,365 页。
    [122] 车文博主编:《心理学原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375 页。
    [123]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644 页。
    [124] 郝葆源等:《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652 页。
    [125] [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69 页。
    [126] [英]培根:《新工具》,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第22 页。
    [127]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30 页。转引自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468 页。
    [128] [奥]马赫:《感觉的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17 页。
    [129] [奥]马赫:《感觉的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18 页。
    [130] 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7,93,90 页。
    [13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年,第244 页。
    [13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年,第233 页,234 页。
    [133]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年,第236页。
    [134] [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230 页。
    [135] [奥]马赫:《感觉的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10 页。
    [136]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年,第234页。
    [137]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第106页。
    [138] [美]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版,261,262 页。
    [139] [美]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版,266 页。
    [140] [美]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版,269 页。
    [141] [奥]马赫:《感觉的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145 页。
    [142] 郝葆源等:《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265 页。
    [143] 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
    [144] 高建新:《山水风景审美》,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第35 页。
    [145] [奥]马赫:《感觉的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145 页。
    [146] 《冰心文集》(第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年,第241 页。
    [147] 《冰心文集》(第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年,第259,370 页。
    [148]《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年,第58 页。
    [149] 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296 页。
    [150]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194 页。
    [151]《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年,第205 页。
    [152]《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年,第61 页。
    [153] 王昌龄:《诗格》,《中国古代文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504 页。
    [154] 《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年,第324 页。
    [155] 《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年,第369 页。
    [156] 王夫之:《姜斋诗话》
    [157] 王国维:《人间词话》
    [158] [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170 页。
    [159] 陈醉:《人体美与性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年,5 页。
    [160] [英]霭里士:《性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89 页。
    [161] [英]霭里士:《性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87 页。
    [162] 沈琪译:《罗丹艺术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32页。
    [163] [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169 页。
    [164] [德]爱德华·福克斯:《情色艺术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174-175 页。
    [165] 范梦:《世界美术通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年,232 页。
    [166]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14 页。
    [167]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15 页。
    [168]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60 页。
    [169]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41-42 页。
    [170]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60-61 页。
    [171]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79 页。
    [172]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58 页。
    [173]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62 页。
    [174] [美]理查德·A·波斯纳:《性与理性》,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92页。
    [175] 王亚民编:《徐志摩散文全集》第一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年,245页。
    [176] 中华学习网http://www.prcedu.com/exam/text/file01/083552.htm
    [177] [德]爱德华·福克斯:《情色艺术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127页。
    [178] [德]爱德华·福克斯:《情色艺术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146 页。
    [179] [德]爱德华·福克斯:《情色艺术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133页。
    [180] 百灵社区:www.beelinkclub.com
    [181] [美]J.苏:《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年,101—102页
    [182] [德]爱德华·福克斯:《情色艺术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122页。
    [183] [德]爱德华·福克斯:《情色艺术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139页。
    [184] 王亚民编:《徐志摩散文全集》(第一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年,244 页。
    [185] 陈醉:《人体美与性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年,88 页。
    [186] [美]理查德·A·波斯纳:《性与理性》,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84页。
    [187] [德]爱德华·福克斯:《情色艺术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137页。
    [188] [美]理查德·A·波斯纳:《性与理性》,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84-485 页。
    [189]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第44 页。
    [190] [美]J.布雷多克:《婚床》,王秋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896 年,13 页。
    [191]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第157 页。
    [192]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第163 页。
    [193] [美]J.布雷多克:《婚床》,王秋海译,北京:三联书店1896 年,13、14 页。
    [194] [美]J.布雷多克:《婚床》,王秋海译,北京:三联书店1896 年,15 页。
    [195] [英]霭里士:《性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85 页。
    [196]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第169-170 页。
    [197] 弗里德兰德,《罗马文化史》英译本,第二卷,106,转引自[德]利奇德:《古希腊风化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年,169-171 页。
    [198] [德]利奇德:《古希腊风化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年,169-171 页
    [199] [日]笠原美智子:《招摇——另类人体宣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4 页。
    [200]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229-230 页。
    [201]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七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711 页。
    [202]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229-230 页。
    [203]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17 页。
    [204] 黄颂杰主编:《弗洛姆著作精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319-320页。
    [205] 黄颂杰主编:《弗洛姆著作精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321 页。
    [206] 弗罗姆:《爱的艺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年,79 页。
    [207] 黄颂杰主编:《弗洛姆著作精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321 页。
    [208]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91 页。
    [209] 郭力家编著,《感觉画廊》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年,200 页。
    [210] 郭力家编著,《感觉画廊》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年,199-——200 页。
    [211] [美]奥德瑞·尼尔森《不言不语》,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年,第130页。
    [212] 郭力家编著:《感觉画廊》,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年,199 页。
    [213] [美]奥德瑞·尼尔森《不言不语》,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年,第130页。
    [214] [英]霭里士:《性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87 页。
    [215] [美]奥德瑞·尼尔森《不言不语》,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年,第102页。
    [216] [美]奥德瑞·尼尔森《不言不语》,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年,第95 页。
    [217] [日]笠原美智子:《招摇——另类人体宣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9-130页。
    [218] [日]笠原美智子:《招摇——另类人体宣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8-129页。
    [219] [日]笠原美智子:《招摇——另类人体宣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31 页。
    [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形式问题》,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 年版
    [美]阿恩海姆:《艺术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
    [英]霭里士《性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德]爱德华·福克斯:《情色艺术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法]保罗·里克尔:《恶的象征》,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北京大学:《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版
    《冰心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年版
    [美]J.布雷多克:《婚床》,王秋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896 年版
    陈醉:《人体美与性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年版
    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年版
    车文博主编:《心理学原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
    范梦:《世界美术通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年版
    弗罗姆:《爱的艺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年版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
    E.H.贡布里希:《秩序感》,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年版
    郭力家:《感觉画廊》,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年版
    高建新:《山水风景审美》,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
    郝葆源等:《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
    [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
    黄颂杰主编:《弗洛姆著作精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年版
    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姜凡:《时髦:实用艺术的审美与创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版
    [法]孔狄亚克:《人类知识起源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年版
    [美]卡罗琳·考斯梅尔:《味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 年版
    [美]理查德·A·波斯纳:《性与理性》[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
    [日]笠原美智子:《招摇——另类人体宣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年版
    [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德]利奇德:《古希腊风化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奥]A.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版
    [美]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版
    陆一帆:《文艺心理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 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奥]马赫:《感觉的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苗力田主编:《亚理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美]莫特玛·阿德勒:《西方思想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年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年版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年版
    [英]培根:《新工具》,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
    潘绥铭:《性的社会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钱钟书:《通感》,《钱钟书论学文集》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年版
    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法]让-克鲁德·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孙英民,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版
    沈琪:《罗丹艺术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年版
    [美]托马斯L·贝纳特:《感觉世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
    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王昌龄:《诗格》,中国古代文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王夫之《姜斋诗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亚民编:《徐志摩散文全集》第一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年版
    [德]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吴万森姚清如《普通心理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 年版
    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版
    伍蠡甫:《山水与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年版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
    《郁达夫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年版
    《宗白华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
    张耀翔:《感觉、情绪及其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郑保华主编:《康德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年版
    张祖述,沈德立:《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
    “A Plea for Visual Thinking .”ΧριτιχαλΙνθυιρψ6 (Spring 1980) .
    Brown, Spencer G. ΛαωσοφΦαρμ. London : Allen and Unwin,1969.
    Iversen, Margaret .Alois Riegl: Art History and Theory.The MIT Press,1993.
    Sennett, R. (1994) ΦλεσηανδΣτονε: ΤηεΒοδψανδτηεΧιτψιν?εστερνΧι?ιλιζατιον.London : Faber and Faber.
    Shilling,C.(1993)ΤηεΒοδψανδΣοχιαλτηεορψ. London : Sage.
    Soloman,M.R .(ed.)(1985)ThεΠσψχηολογψοφΦασηιον.New York :Laxington Book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