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伪造损失承担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票据伪造的认定、法律效力和损失承担问题,一直是各国票据法乃至国际票据统一立法的难点。票据被伪造后,伪造人获得非法利益,自然就有人蒙受损失,票据伪造所产生的损失最终承担者应是非法获利的伪造人。但是实践中,伪造人获得利益后,往往携款逃跑、死亡或破产、无力偿还,这时就出现损失承担问题——即在票据伪造人给付不能时应由哪一个票据关系人来承担损失,以及在伪造行为发生后,如何平衡票据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本文探讨的就是票据伪造人给付不能时的损失承担问题,在区别印章被仿造以及被盗用、滥用三种不同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日内瓦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相关规定,分别讨论了出票伪造和背书伪造情况下的损失承担模式,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立法的建议。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现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是对票据伪造的概述。主要介绍了票据伪造的概念、构成要件、表现形式等基本概念。其中根据票据伪造的不同表现形式,笔者着重对签章被仿造以及印章被盗用、滥用三种情况展开研究,以便在后文中区分这三种情况分别论述票据伪造的损失承担问题。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研究签章仿造情形下的损失承担问题。这一部分分出票伪造和背书伪造两种情况展开论述。在出票伪造的情况下分别介绍了付款人承担损失原则,Kildor-Hicks理论,日内瓦法系和英美法系中付款人承担损失的例外规定,伪造票据的直接受让人承担损失原则以及这一原则的例外。在背书伪造的情况下,论述了日内瓦法系被伪造人承担损失原则、英美法系伪造背书的直接受让人承担损失原则以及我国票据立法的相关规定,介绍了两大法系处理背书伪造问题的历史演变以及对于背书伪造损失承担的例外规定,探讨了票据行为的权利外观主义理论和善意取得制度。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印章被盗用、滥用情形下的损失承担问题。这一部分分别探讨了印章被盗用和滥用的情况下,应该根据是否能够举证证明以及是否成立表见责任来决定被伪造人应否承担损失的问题。
     第四部分提出了票据伪造损失承担的理想模式,并对完善我国票据立法提出了粗浅的建议。笔者认为我国相关立法应该积极参考两大法系中比较成熟的制度,并就区分不同的签章伪造方式设置损失承担模式、确立相对过失责任、明确保护善意持票人、明确保护善意付款人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立法建议。
It’s always the difficulty for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of each country to come to terms on the legal effect and the risk of loss of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forgery. While the forger gains the unjust enrichment, someone sustains loss without fail. It’s the forger who should bear the loss in this relationship.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the forger tends to disappear with his or her ill-gotten gains or become insolvent before the fact is uncovered. It’s inevitable in such a situation that some innocent party is going to be left to suffer the loss and has nowhere to turn for relief. It’s the issue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that is which innocent party should bear the risk of loss and how to balance the rights and liabilities among the concerned parties. Comparing with the related stipulations in the common law system and civil law system,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mode of loss-bearing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issuance forgery and endorsement forgery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distinguishing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of forgery, namely counterfeiting, embezzlement and misuse of the signature. This thesis addresses the issu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The opening part is the summary of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forgery, which introduces the conception, the essential elements and the forms of forgery. To distinguish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of forgery is an important step to explore the loss-bearing issue in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loss-bearing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signature counterfeiting on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It expounds the issue by distinguishing the issuance forgery and endorsement forgery, both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honoring and dishonoring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In the case of issuance forgery,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rule of the payer assuming the loss and its exceptions as well as the rule of the immediate transferee assuming the loss, and introduces the Kildor-Hicks theory. In the case of endorsement forgery,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rule of the forged assuming the loss in the civil law system and the rule of the immediate transferee assuming the loss in the common law system as well as the related stipulations in our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and their exceptions respectively. It also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loss-bearing issue of endorsement forgery in both legal systems and probes into the theory of right appearance and the system of acquisition with good faith.
     Part three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loss bearing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embezzlement and misuse of seal on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Whether the forged party should bear the loss of forgery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is up to the proof quoted by himself and whether he should bear the liability by estoppel.
     Part four puts up with the ideal mode of loss bearing caused by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forgery, and gives some superfici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legislation of our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Take the issuance forgery for an example, the stipulations of our Law are a little bit stark, and the liability assumed by the buyer is too strict, which makes the distribu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unbalanced. Therefore, the thesis proposes that our Law should draw some valuable points from both legal systems. It should provide general principles as well as make some exceptions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balance of interests so as to fairly allocate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mong concerned parties. Besides, the thesis also advises to set the mode of loss bearing by distinguishing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of forgery, to establish the liability of comparative negligence, to protect the holder with good-faith demonstrably, and to protect the good-faith payer definitely.
引文
1《央行建议修改票据法》,http://law.asiaec.com/gsyf/pjzs/562522.html ,访问日期:2006 年 12 月 26 日。
    2 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 版,第 351 页。
     3 王小能:《票据法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7 月第 2 版,第 89 页。
    4 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 1 版,第 268 页。
    6 [台]郑洋一:《票据法之理论与实务》,台湾三民书局 1987 年印行,第 63-64 页。
    7 汤玉枢:《票据法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第 1 版,第 220 页。
    8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97 页。
    9 [台] 陈锾雄:《实用票据法论》,台湾三民书局 1986 版。转引自:蔡丝维:《出票伪造法律责任问题初探》,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 6 月。
    10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98 页。
    11 [台]梁宇贤:《票据法实例解说》(修订新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第 1 版,第 95 页。
    12 [台]郑洋一:《票据法的理论与实务》,台湾三民书局 1984 年版,第 81 页。
    13 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 版,第 361 页。
    14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98 页。
    15 张燕强 郭力群:《票据法原理与实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 1 版,第 117 页。
    16 Price v. Neal, 3 Burr. 1354,97 Eng. Rep. 871(K.B. 1762)。转引自:王开定:《票据法新论与案例》,法律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 1 版,第 246 页。
    17 郑孟状:《伪造票据、冒领钱款的风险责任》,载《法学》1999 年第 7 期。
    18 James Mcloughlin ,Introduction to Negotiable Instruments, P.155-156, 1975, London。转引自郑孟状:《伪造票据、冒领钱款的风险责任》,载《法学》1999 年第 7 期。
    19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08 页。
    20 张燕强:《票据伪造的风险责任与损失分担研究》,载《法商研究》2006 年第 3 期。
    21 汪世虎:《票据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第 1 版,第 167 页。
    22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词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10 页。
    23 张燕强 郭力群:《票据法原理与实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 1 版,第 120 页。
    24 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 1 版,第 267 页。
    25《英国票据法》(1882 年汇票法)第 24 条(b)款。
    26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97 页。
    27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08 页。
    28 [台]刘兴善:《商事法专论集》,台湾三民书局 1982 年印行,第 372 页。
    29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32 页。
    30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32 页。
    31 郑孟状:《票据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6 月第 1 版,第 87 页。
    32 郑孟状:《票据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6 月第 1 版,第 88 页。
    3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 73 条。
    34 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 版,第 366-370 页。
    35 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民事判决(1987 年度台上字第 458 号)(8 卷 1 期第 230 页)以下,载王仁宏主编:《商法裁判百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1 页。转引自:王开定:《票据法新论与案例》,法律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 1 版,第 275 页。
    36 郑孟状:《票据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6 月第 1 版,第 116 页。
    37 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 版,第 150 页。
    38 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 版,第 366-370 页。
    39 陈辉萍:《票据背书伪造法律问题比较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丛论》第 14 卷,法律出版社 2000年 4 月第 1 版,第 52 页。
    
    40 陈辉萍:《票据伪造法律制度比较与借鉴》,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年 5 月,第 2 期。
    41《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第 15 条。
    42《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第 45 条。
    43 陈辉萍:《票据伪造法律制度比较与借鉴》,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年 5 月,第 2 期。
    
    44 丁南:《论民商法上的外观主义》,载《商法研究》1997 年第 5 期。
    45《日内瓦汇票和本票统一法公约》第 16 条。
    46《日内瓦汇票和本票统一法公约》第 40 条。
    47《英国票据法》(1882 年汇票法)第 7 条。
    48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98 页。
    49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98 页。
    50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97 页。
    51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08 页。
    52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31 页。
    53 吕来明:《票据权利善意取得的适用》,载《法学研究》1998 年第 5 期。
    54 董翠香:《票据背书法律规制之我见》,载《法学论坛》2005 年 5 月,第 20 卷第 3 期。
    55 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 1 版,第 103 页。
    56 李伟群:《票据权利善意取得适用范围的研究——中日票据法比较的角度》,载《美中法律评论》2005 年4 月。
    57 李伟群:《票据权利善意取得适用范围的研究——中日票据法比较的角度》,载《美中法律评论》2005 年4 月。
    58 郭泽华:《论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1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97 页。
    
    59 王开定:《票据法新论与案例》,法律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 1 版,第 257 页。
    60 徐学鹿主编:《票据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 版,第 252-254 页。
    61 张民安主编:《票据法案例与评析》,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4 月第 1 版,第 110 页。
    62 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 版,第 368 页。
    63 高子才主编:《票据法实务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第 1 版,第 449-450 页。
    64 ALI、NCCUSL:《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24 页。
    65 王开定:《票据法新论与案例》,法律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 1 版,第 262 页。
    66 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年 7 月第 1 版,第 269 页。
    67 陈辉萍:《票据出票伪造法律问题比较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丛论》第 15 卷,法律出版社 2000年 7 月第 1 版,第 217 页。
    68 高子才主编:《票据法实务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第 1 版,第 358 页。
    69 胡德胜 李文良:《中国票据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 月第 1 版,第 193 页。
    70 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 版,第 470 页。
    71 郑孟状:《票据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6 月第 1 版,第 119 页。
    72 汪世虎:《票据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第 1 版,第 430 页。
    1、王小能著:《票据法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7 月第 2版。
    2、吕来明著:《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 1 版。
    3、[台]郑洋一著:《票据法之理论与实务》,台湾三民书局 1987 年版。
    4、汤玉枢著:《票据法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第 1 版。
    5、[台]梁宇贤著:《票据法实例解说》(修订新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第 1 版。
    6、张燕强 郭力群著:《票据法原理与实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 1 版。
    7、王开定著:《票据法新论与案例》,法律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 1 版。
    8、汪世虎著:《票据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第 1 版。
    9、[台]刘兴善著:《商事法专论集》,台湾三民书局 1982 年版。
    10、郑孟状著:《票据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6 月第 1 版。
    11、胡德胜 李文良著:《中国票据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 月第 1 版。
    12、刘定华 张严方著:《票据责任与票据法律责任》,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 年 11 月第 1 版。
    13、林艳琴 丁清光著:《票据法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1 月第 1 版。
    14、刘定华等著:《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及其法律保障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 1 版。
    15、杨忠孝著:《票据法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 年 2 月第 1 版。
    16、于永芹著:《票据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第 1版。
    17、赵威著:《票据权利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7 年 10 月第 1 版。
    18、ALI、NCCUSL 著:《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二卷),李昊、刘云龙、戴科、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第 1 版。
    19、[英]戴维·M·沃克著:《牛津法律大词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版。
    1、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 版。
    2、徐学鹿主编:《票据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版。
    3、张民安主编:《票据法案例与评析》,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4 月第 1 版。
    4、高子才主编:《票据法实务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第 1 版。
    5、余振龙 姚念慈主编:《国外票据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年 7月第 1 版。
    6、李光国主编:《票据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年 5月第 2 版。
    7、黄松有主编:《票据法司法解释实例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年 3 月第 1 版。
    8、吕来明主编:《票据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 8 月第 1 版。
    9、曹守 金剑锋 乐佛涛主编:《票据纠纷典型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 1 版。
    10、赵新华主编:《票据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第 1 版。
    11、康玉坤主编:《票据法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第 1版。
    12、祝铭山主编:《典型案例与法律适用——票据纠纷》,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年版。
    13、张栋主编:《票据法新释与例解》,同心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第 1 版。
    14、刘家琛主编:《票据法原理与法律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6 年版。
    15、 李光国主编:《票据与支付结算法律分解适用集成》,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年 7 月第 2 版。
    1、蔡丝维:《出票伪造法律责任问题初探》,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 6 月。
    2、郑孟状:《伪造票据、冒领钱款的风险责任》,载《法学》1999 年第 7 期。
    3、张燕强:《票据伪造的风险责任与损失分担研究》,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 3 期。
    4、陈辉萍:《票据伪造法律制度比较与借鉴》,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年 5 月第 2 期。
    5、丁南:《论民商法上的外观主义》,载《商法研究》1997 年第 5 期。
    6、吕来明:《票据权利善意取得的适用》,载《法学研究》1998 年第 5 期。
    7、董翠香:《票据背书法律规制之我见》,载《法学论坛》2005 年 5 月,第20 卷第 3 期。
    8、李伟群:《票据权利善意取得适用范围的研究——中日票据法比较的角度》,载《美中法律评论》2005 年 4 月。
    9、蒲方合:《票据风险负担机制的经济分析——以票据的伪造为视角》,载《集团经济研究》2006 年 6 月。
    10、张燕强:《票据伪造法律处置方案之探讨》,载《法学》2004 年第 11 期。
    11、舒利 严丹琳:《票据伪造的概念及其法律责任辨析》,载《企业经济》2004年第 12 期。
    12、管丽华、李季宁:《论票据伪造的效力——从一起存单纠纷案谈起》,载《人民司法》2001 年 12 月。
    13、王小能:《论票据背书的连续性》,载《中国法学》1999 年第 1 期。
    14、陈芳:《票据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载《金融实务》2004 年第 3期。
    15、王中:《两大票据法系伪造背书效力的分歧及我国的立法取向》,载《国际贸易问题》1999 年第 1 期。
    16、阮赞林:《中外汇票背书制度的立法研究》,载《法学》1996 年第 10 期。
    17、常珂:《银行汇票制度的反思与完善》,载《金融与经济》2005 年第 1 期。
    1、陈辉萍:《票据背书伪造法律问题比较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丛论》第 14 卷,法律出版社 2000 年 4 月第 1 版。
    2、陈辉萍:《票据出票伪造法律问题比较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丛论》第 15 卷,法律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第 1 版。
    3、郭泽华:《论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11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3、王小能 顾 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评释》, 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丛论》第 26 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03 年 4 月第 1 版。
    《央行建议修改票据法》,http://law.asiaec.com/gsyf/pjzs/562522.html,(访问日期:2006 年 12 月 26 日)。
    1、James Brook, Payment Systems (《支付系统案例与解析》影印系列),中信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 1 次版。
    2、Stephen Judge, Business Law,2nd ed.,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第 1 次版。
    3、Douglas J. Whaley, Problems and Materials on Commercial Law (《商 法难点与资料》),中信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第 1 次版。
    4、Richard E. Speidel & Steve H .Nickles, Negotiable Instruments and Check Collection(《票据法》第四版,影印注释本),查松 近蕾注,汤树梅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4 月第 1 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