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感文化模式下的中国音乐审美心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课题以民族的文化模式作为切入点,指出中华民族的乐感文化模式的产生,是由民族的生存环境、原始文化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因此,乐感文化相应地显示出注重生命、肯定现实以及“中庸”的人生态度等特征。在乐感文化模式的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无论是内容美、形式美或审美情趣等音乐的一般特征,还是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等音乐样式,以及这些音乐样式在各个朝代所担任的社会功能,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娱乐性”的倾向。而这种倾向,正是当今音乐生活娱乐泛化不可忽视的深层民族心理原因。
     本课题采用偏向于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利用历史文化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从音乐学、文化学、心理学、美学等各个层面,对中华民族在乐感文化模式下的音乐审美心理作深入考察。力图从更广阔的民族文化学科视野中来审视中国音乐历史和现状,并力图超越对中国音乐纷繁现象的表面描述,而深入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来把握中国音乐的本质。
This project uses ethnical cultural pattern as the focal point to point out that Chinese musical culture was genera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ation's natural surrounding, original culture, unique thinking pattern and many other relevant factors over time. As a result, Chinese musical culture is known for it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respect for life, practicality and the philosophy of "moderation and harmony". Influenced by such musical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regardless whether it's its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ntent, form, aesthetics, or, its category in terms of palace music, folk music and civilian music, etc. or even the social role such music plays in various historical dynasty, has all demonstrated a flair of "entertaining" nature. Such tendency is a very critical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 that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in order to expand contemporary music's entertaining appeal to the public.
     This research project has also adopted various research approach that is frequently used for studying social and humanity subjects to conduct in depth study of Chinese musical culture. It has also made a strong endeavor to us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usal effect approach and other analytical tools to study China's musical culture from a musicology,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nd aesthetics perspective. The author strives to use a much broader social and ethnic cultural view to ascertain China's music history and its present development and to employ the ethnical group's deeper social psyche to master the true nature of Chinese music.
引文
[1]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56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P2
    [2]朱立元:《黑格尔美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1]高旭东:《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P8。
    [2]《演连珠》,《文选》卷五十五。
    [3]汤因比.索麦维尔:《历史研究》(上册)(曹未风),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P92。
    [4]《论语·先进》
    [5]《论语·宪问》
    [6]《庄子·人间世》
    [1]《鲁迅全集》第12卷《致姚克》
    [2]《中国文化与人生》丁捷 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P107
    [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P.96
    [1]《四喜调》《绿花绿节》是流行于江南苏州地区的“大九连环”的其中两个曲牌。“大九连环”是由《知心客》、《叠断桥》、《四喜调》、《湘江浪》、《绿花绿节》、《翻七调》等组成的曲牌联唱。
    [2]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公司,1995,P.4。
    [1]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P.432。
    [1]刘承华:《中国音乐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P.47。
    [2]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蒋菁、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P.21
    [1]《美学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P.39。
    [2]钱仁康:《中法音乐交流的历史与现状》,载钱亦平:《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P.414-415
    [1]王世德:《美学辞典》,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2]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P.106。
    [1]详见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北京:三联书店,2002,第一章第三节。
    [1]杨春时:《中国文化转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P.166。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P,208。
    [1]转引自《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夏野 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P118
    [1]胡奇章:“对后现代主义音乐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之思考”《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4期,2005(11)。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公司,1995。
    2.蒋菁、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6.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7.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9.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11.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2.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13.修海林 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4.修海林:《古乐的沉浮》,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15.於贤德:《民族审美心理学》,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
    16.陈锐:《中西文化的振荡与循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7.成复旺:《中国美学范畴词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8.丁捷:《中国文化与人生》,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19.高旭东:《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20.蒋永文:《中西审美之思》,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2.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8。
    23.马奇:《艺术的社会学解释--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4.王世德:《美学词典》,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25.王祥云:《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2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7.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8.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29.杨春时:《艺术文化学--超越的文化》长春:长春出版社,1990。
    30.杨春时:《中国文化转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31.袁济喜:《和--中国古典审美理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2.张捷鸿:《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33.赵林:《中西文化分野的历史反思》,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4.朱立元:《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5.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哲学根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6.张岱年 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7.夏之放 李衍柱 赵勇 李建盛:《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8.《美学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1.杜亚雄:“多元一体的中国音乐文化及其形态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音乐研究》,2000,(9)。
    2.管建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北京:《音乐研究》,1995(12)。
    3.李诗原:“当代中国与‘现代性的不同选择'--由‘中国音乐文化主体性'引发的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4)。
    4.汪申申:“现代主义音乐在中国的命运”,《人民音乐》,1995(12)
    5.汪毓和:“在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下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2)(3)(4)。
    6.邢维凯:“中国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与音乐审美的多元化”,《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1)。
    7.杨燕迪;“音乐的‘现代性'转型--‘现代性'在20世纪前期中西音乐文化中的体现及其反思”,上海:《音乐艺术》,2006(1)。
    8.周宪:“后现代是一种现代性”,《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3)。
    9.胡奇章:“对后现代主义音乐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之思考”《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