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受到战争的严重摧残,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国土四分五裂,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1948年,德国实行货币改革,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开始实施。它迅速抚平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造成的严重创伤,使德国经济迅速崛起,1950年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233.4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2%,1994年德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810马克,几乎相当于英国和意大利两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2006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027亿欧元,在发达国家中,德国经济紧随美国和日本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因此被世人公认为是一种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深入的分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观点和运行特征,可以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本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分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思想理论来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多种理论综合的产物,德国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基督教教义是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思想理论来源。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生产资料私有制、自由竞争、政府的有限干预和社会保障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观点。其中,政府的有限干预理念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显著特征,它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区别于“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第三条道路。第三部分探讨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特征,论述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运行中所采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第四部分以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为主要线索,从纵向展开介绍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阶段以及在每一个阶段上取得的经济成就。第五部分着重论述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是否具有借鉴意义的争议,并得出结论。提出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借鉴和启示。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不仅是一种经济政策同时也是社会政策。本文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单纯的就经济模式讨论经济模式。本文论述的侧重点在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社会责任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难题,如贫富差距问题,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等。
During the WWII, Germany had been greatly destroyed be the war. Its national economy nearly fell apart; its territory broke up; the society was disordered; the people's lives suffered pain in the neck. In 1948, Germany implemented the monetary reform,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began to implement. It smoothed the serious wound caused to Germany in World War II rapidly and made Germany's economy rose rapidly. In 1950,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of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was probably 23,340 million dollars, which was equivalent to 8.2% of U.S.A.'s gross national product at that time. In 1994,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of Germany reached 26810 marks, which was nearly equivalent to the sum of Britain and Italy's gross national product. In 2006,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of Germany reached 2,302,700 million euro. In the developed country, Germany's economy was immediately after U.S.A. and Japan, and occupied the third place in the world.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was recognized as a kind of successful market economy mode by common people and received more and more concerns. China was on the way to market economy progressively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 since 1978. A deep analysis of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and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will offer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direction and practical base for our country's building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thesis includes five major parts together. Part one analyzes the thought theory source of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emphatically.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position of many kinds of theories. Germany's new liberalism, socialist theory, Christianity's religious doctrine were the main thought theory source of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 Part two has explained the basic theories of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in detail. The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free competition, the limited intervention of govern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were main views of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s. Among them, the idea of the limited interv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was a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of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It was not only different from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socialist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 It is so called the third road by people. Part three probes into the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of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describes som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aken in the operation of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Part four takes national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s the main clue, and introduces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made at every stage longitudinally. Part five have expounded a dispute emphatically, that is, whether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will give our country a lesson and finally draw a conclusion. Som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are also given about build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constructing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after putting forward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is not only a kind of economic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the social policy. This thesis proceeds from the angle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present China, and analyzes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practice to discuss the economic mode simply on the economic mode. The emphasizing point of discussion in the thesis lies in the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given by the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of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The thesis also discusses if we can solv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through us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Germany for reference.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clude the question of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the question of fair relation with efficiency, the question of social harmony, etc.
引文
[1]黄海峰、刘京辉等:《德国循环经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1]刘光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比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第42-43页。
    [1]沈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探源——多种经济理论的综合产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94页。
    [2]沈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探源——多种经济理论的综合产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0页。
    [3]沈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探源——多种经济理论的综合产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85页。
    [1]刘光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比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第274-281页。
    [2]沈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探源——多种经济理论的综合产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19页。
    [1]沈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探源——多种经济理论的综合产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45页。
    [1]沈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探源——多种经济理论的综合产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60页。
    [2]刘光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比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第145页。
    [1]路德维希·艾哈德[西德]:《来白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1983,第11页。
    [2]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第219页。
    [1]路德维希·艾哈德[西德],丁安新译:《大众的福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第12页。
    [1]周茂荣、丁安新、马颖:《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378页。
    [2]路德维希·艾哈德[西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1983,第201页。
    [1]路德维希·艾哈德[西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1983,第184页。
    [2]周茂荣、丁安新、马颖:《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109页。
    [1]张清华:《德国市场经济体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2页。
    [1]郭小沙:《2006-2007德国盘点与发展趋势》,《德国研究》,2007年,第1期。
    [1]张泽荣:《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考察》,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33页。
    [1]李振全、陈霞:《试论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2]谢汪送:《社会市场经济:德国模式的解读与借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02期。
    [1]张泽荣:《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考察》,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40页。
    [1]张泽荣:《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考察》,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41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大欧盟 新欧洲:2004—2005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36页。
    [1]苏春红:《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述评》,《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大欧盟 新欧洲:2004—2005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35页。
    [1]张新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启示》,《党政论坛》,2004年04期。
    [2]苏春红:《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述评》,《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3]和春雷等:《当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01月,第91页。
    [1]和春雷等:《当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01月,第92页。
    [2]杨来发:《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评析及启示》,《改革与战略》,2007年04期。
    [1]周茂荣、丁安新、马颖:《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158页。
    [1]张泽荣:《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考察》,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87-188页。
    [2]董峰、叶森:《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改革出版社,1992年05月,第97页。
    [1]周茂荣、丁安新、马颖:《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166页。
    [1]马涛:《新世纪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经受的考验及其对策》,《今日科苑》,2008年02期。
    [2]郭小沙:《2006-2007德国盘点与发展趋势》,《德国研究》,2007年,第1期。
    [1]胡景北:《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非适用性》,《财经研究》,1998年第5期。
    [2]张清华:《德国市场经济体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4页。
    [1]张泽荣:《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考察》,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236页。
    [1]周建明、顾光青:《社会市场经济与社会的重建——战后联邦德国的经验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2]刘光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比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第335页。
    [3]刘光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比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第331页。
    [1]陈金元、高峰:《关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对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几点启示》,《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月。
    1、路德维希·艾哈德(德),《社会市场经济之路》[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魏长学,《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比较研究:中国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借鉴》[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3、中国经济学家代表团,《西德社会市场经济考察》[M],企业管理出版社,1983。
    4、顾海良,冯文光,《它山之石——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概观》[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5、黄芝晓,白康斌,《市场经济模式概览》[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6、罗肇鸿,张仁德,《世界市场经济模式综合与比较》[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7、晏小宝,《社会市场经济与德国统一》[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3。
    8、winfried Jung[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9、吉·格拉纳多斯、埃·古尔克斯蒂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与现实》[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0、姜德昌、吴疆,《马克骑士——再度崛起的德意志》[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1、翟立林,《联邦德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12、朱正圻、林树众,《联邦德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3、龙善德,《经济体制比较研究——从比较中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14、张清华,《德国市场经济体制》[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15、沈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评析》[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16、张泽荣,《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考察》[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17、杨仲伟、李波《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基础知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8、文光,《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M],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19、董峰、叶森,《德国社会市场经济》[M],改革出版社,1992。
    20、肖捷,《德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21、毛蓉芳、肖勤福、赵黎青,《当代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构建市场经济体制》[M],人民出版社,1995。
    22、刘嗣明、郭晶,《当代世界市场经济模式》[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23、顾海良,《西方市场经济模式》[M],人民出版社,1994。
    24、张精华,《德国经济》[M],人民出版社,1994。
    25、刘光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比较》[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6、黄海峰、刘京辉,《德国循环经济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
    1、叶旭廷,《从德国经济增长经验看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J],经济论坛,2006。
    2、刘美平,《德国“经济奇迹”深层根源探究及其对中国改革之启示》[J],北方论丛,2002。
    3、张国庆,《德国弗莱堡学派经济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5。
    4、颜鹏飞、程传阁、崔孟修,《德国弗莱堡学派研究——兼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J],经济评论,1998。
    5、朱乃新,《德国经济基本面评析:制度与运行》[J],德国研究,2006。
    6、杨根乔、《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做法及启示》[J],理论建设,2006。
    7、何正斌、刘瑾,《德国经济思想的特色及其启示》[J],统计与决策,2005。
    8、傅道忠、汤菲德,《国经济政策实践及其借鉴》[J],当代财经,2003。
    10、陈德兴,《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J],当代世界,2003。
    11、乔洪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1998。
    12、彭湘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赴德国考察的思考与体会》[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
    13、马秀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
    14、戴启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理论概念及发展历程》[J],国际观察,1997。
    15、李云海,《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制度分析及借鉴》[J],市场周刊,2005。
    16、顾钰民,《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及启示》[J],经济参考研究,1993。
    17、谢鲁江,《弗莱堡学派的理论与政策思想》[J],理论视野,2003。
    18、靳艳,《近代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因素》[J],社科纵横,2006。
    19、何正斌、杨建伟,《联邦德国社会与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国商情,2007。
    20、吴汉军,《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21、顾钰民,《市场、国家、社会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
    22、张荐华,《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与中国的选择》[J],思想战线,1995。
    23、庞华南、胡思虎,《我国市场经济的定位和德国经济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广东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0。
    24、韦正球,《效率和公平犹如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对我 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法制与经济,2006。
    25、顾钰民,《中德企业制度的比较研究——中德市场经济体制比较研究之一》[J],同济大学学报,1994。
    26、顾钰民,《中德宏观调控制度比较研究——中德市场经济体制比较研究之二》[J],同济大学学报,1996。
    27、顾钰民,《中德社会保证制度比较研究——中德市场经济体制比较研究之三》[J],同济大学学报,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