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及其社会控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内在本质在于事件实质的暴力性。本文通过暴力理论的研究,重新认识暴力的若干基本属性,并用它们来诠释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另一种维度。暴力本质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一基点是本文探讨和界定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本质的逻辑支撑点。因此,社会如何理性地看待和认识暴力,从而培养一种新的社会暴力理性思维模式,是本文写作的一个中心点。本文提出了在三种不同社会情境下,对于社会暴力理性的不同解释。同时,本文对瓮安“标本性”农民群体性暴力事件作了分析,认为稳定是社会正义和社会发展之所必须,并从四个方面对建立社会稳定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具体启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相关对策,认为正确认识和遵循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社会控制的原则;正确地认识社会暴力理性的三种状态;构建新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完善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突发应急预案;突出法制宣传以及基层公安司法机关的防控作用;建立意见释放机制,畅通农民利益表达途径;是处理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有效选择。
Violence is the essence of the collective violent riot of countryside. at first; the paper redefine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violenc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violence theories, and then applies them to explain the popular resistant accidents. The theory of objective existence of violence is the base of this thesis to explore the popular resistant accidents, therefore, the society how to treat and recognize violence, and then form a rational altitude towards violence is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paper.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thesis constructs three different demonstrations about how to define the rationality of violenc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this article on the Weng'an "samples" of farmers groups, an analysis of the events of that stability is the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ust be from four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echanism of social stability are discussed, and reached a specific inspiration drawn.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o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handling of violence in the rural group of related measures, that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follow the violence in the rural group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 control;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ree types of social violence rational state; Construction new mode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rural areas; to improve the rural mass violence contingency plans for emergencies; outstanding legal advocacy and grass-roots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ublic security and judicial organs; to establish the views of the release mechanism, clear expression of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groups to deal with incidents of sexual violence in rural areas effective choice.
引文
[1]李忠信著: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国政治,2001,12。
    [2]胡联合、胡鞍钢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变化态势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4。
    [1]江川.群体性事件的回顾与前瞻,北京人民警察学报,2005,2。
    [2]干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农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4。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2.5。
    [4]王精忠.农村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及处理原则,山东社会科学,2007,7。
    [5]于建嵘.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经济,2003.6。
    [1]黄铭福.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思考,法治快报,2007.10.23。
    [2][4]曹榕.群体性暴力事件治理新思维,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6。
    [3]周巍、申永丰.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构建和谐农村,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5]李永宠、陈晋胜.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思考,晋阳学刊,2004,1。
    [1]刘炳君:《农村群体性事件成因的社会学求证》,《政法论丛》2005年8月第4期:20-25。
    [2][荷兰]斯宾诺莎:《政治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11页。
    [3][荷兰]斯宾诺莎:《政治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页。
    [4]Robert Bates,Avner Greif,and Smita Singh:Organizing Violence,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46(5):599-628,2002。
    [1]王伟光:《暴力分析与恐怖主义的界定》,《国际政治研究》2005,2:130-138。
    [2][美]罗伯特·基欧汉:非正式暴力的全球化、世界政治理论与“恐惧自由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7:51-57。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2.5。
    [2]李永宠、陈晋胜.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思考。晋阳学刊,2004,1。
    [3]严励.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预防机制,政法学刊,2000.1。
    [1]李惠国主编:《冲突与解构——当代西方学术叙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9页。
    [1]J.Dollard.N.E.Miller.O.H.Mowrer.sears.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New Haven,1939。
    [1]孙正聿著:《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6页。
    [1][荷兰]斯宾诺莎:《政治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页。
    [1]曼昆(N.Gregory.Mankiw)[美国].经济学原理(上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北京第6次印刷.
    [2]孙正聿著.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斯宾诺莎[荷兰].政治论[M].商务印书馆.2003年北京.
    [4]李惠国主编.冲突与解构——当代西方学术叙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
    [5]贺晨.论县乡政府行为与农民利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于峥嵘.岳村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7]丁水木等.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8]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的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0年.
    [9]杨年松.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M].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5期.
    [10]王伟光.暴力分析与恐怖主义的界定[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2期:130-138.
    [11][美]罗伯特·基欧汉.非正式暴力的全球化、世界政治理论与“恐惧自由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7期:51-57.
    [12]阎学通.和平的性质——和平≠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8期:1-9.
    [13]李江源.农村群体事件背后的体制原因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49-50.
    [14]李新钰,蒋连舟,赵超.试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49-53.
    [15]刘炳君.农村群体性事件成因的法社会学求证[J].政法论丛.2005年8月第4期:20-25.
    [16]罗大敢.试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处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106-109.
    [17]缪金祥,范颖华,朱坚.社会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分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6期:114-119.
    [18]陈玉刚.回到未来?——“9.11”后的国际秩序与新中世纪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6期:1-8.
    [19]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 报.2003年5月10日第5期:25-29.
    [20]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4卷第4期:10-13.
    [21]于建嵘.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J].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6月:75-78.
    [22]李军林.策略互动与产权的界定——一个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及其应用[J].2003年7月,第2卷第4期:923-946.
    [23]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党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
    [24]中组部副部长李景田昨天出席国新办记者会时表示[N].北京青年报.2005年7月8号.
    [25]李忠信著: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国政治,2001,12.
    [26]胡联合、胡鞍钢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变化态势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4.
    [27]江川.群体性事件的回顾与前瞻,北京人民警察学报,2005,2.
    [28]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农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4.
    [29]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2.5.
    [30]王精忠.农村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及处理原则,山东社会科学,2007,7.
    [31]于建嵘.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经济,2003.6.
    [32]黄铭福.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思考,法治快报,2007.10.23.
    [33]周巍、申永丰.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构建和谐农村,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34]李永宠、陈晋胜.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思考,晋阳学刊,2004,1.
    [35]严励.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预防机制,政法学刊,2000.1.
    [36]Robert Bates,Avner Greif,and Smita Singh Organizing Violence[J].CID Working Paper No.71 September 2001:1-37。
    [37]Robert H.Bates.State Collapse and Violence[J].Bellagio Paper.May 24~(th) 2004:1-14。
    [38]程玉海,曹胜强.20世纪的世界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2页。
    [39]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前言。
    [40]刘好华、罗鹏.被动的自愿:集体行动领导者的产生机制——基于K县退休 干部讨薪行动的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0-96。
    [41]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7(5):21。
    [42]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7(2)3。
    [43]王再文,王玉萍:应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提高基层政权执政能力[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4]赖小燕:转型期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5]彭建忠: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理论前沿:2003年21期
    [46]李一平: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防范[J];中州学刊:2002年05期
    [47]黎明,小净:超重负担带来超常行动——农村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之一[J]:中国经济周刊:2001年18期:16-17
    [48]李江源:农村群体性事件背后的体制原因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1期:50-51+106
    [49]苑海峰: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经济成因分析[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74-76
    [50]朱道民,张小梅:剖析农村群体事件[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2年01期:13-16
    [51]黄琴:农村群体性事件成因再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55-57
    [52]王石奇:进一步做好农村稳定工作[J]:乡镇论坛:2002年01期:14-15
    [53]张少铭 邓洁斌:着力构建大调解格局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N]:汕头日报:2007年
    [54]黄晓 华刘京:农村呼唤法律[N]:海南日报:2006年
    [55]裘陈:群体性涉法事件的法律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08期
    [56]胡敬斌:转型时期中国农村治理结构的法学透视[D]:吉林大学:2007年
    [57]于建嵘.信访制度调查及改革思路[A].汝信、陆学艺.2005: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