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转型:校长领导伦理的寻求与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校长在很多方面是学校场域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人,校长的有效领导是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那么,校长何以实现有效领导呢?本文以思辨研究的方式,遵循理论梳理与分析—实践考察与验证—理论反思与建构等基本线索,在整合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及国内与国外等诸种关系的基础上,对校长领导行动的基础进行了理论探讨,对校长领导的现实取向进行了逻辑分析,对校长领导官僚化取向的合法性进行了学理阐释,在此基础上,对校长领导转型过程中的伦理寻求问题进行了理论概括与建构。
     就校长领导行动基础的理论探讨而言,主要从人与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一方面通过对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及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等理论中人性观的考察与反思,认为古典管理理论中的科学管理思想与科层制理论对校长领导的行为影响至深,为校长领导实践中非人性化思维与行为的出现“植入”了理论根基。另一方面文章以制度理论作为分析的视角,通过对制度环境与学校组织、制度环境与学校场域中的人及制度化与制度化教育等问题的理论分析,认为制度环境既为学校组织科层制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也为“规训”人的机制的形成做了铺垫,带给校长领导的是一种类似韦伯所说的“铁的牢笼”的控制与约束。
     理论分析是否符合校长领导的现实逻辑呢?文章从制度的角度即从校长负责制与学校组织机构、校长负责制与校长领导的责任性以及校长负责制与学校中人的发展三个层面来探讨校长领导实践的可能取向。认为校长领导的现实取向是一种“看不见人”的、“官僚化”的实践取向。该取向使校长领导行为具有了控制与规训的内涵,个体被束缚在层层的控制体系之下,使人处于一种不自由的学校场域中,个体便成为了被管理和操纵的一分子,致使学校场域中“普遍平庸”的出现。文章也对校长领导这一现实取向的生成机制及其日常呈现问题进行了探讨。
     校长领导“官僚化”的实践取向意味着行政权力已被推向前台,也意味着行政集权的出现,而行政集权无疑会对学校发展产生桎梏作用,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校长领导权力的合法性问题。文章界定了合法性及校长领导权力合法性的内涵;阐释了校长领导权力合法性存在的基础;并重点分析了校长领导权力合法性危机及其表现形态,认为校长领导权力合法性危机即是指校长领导权力不具有正当性且未获得被领导者的认同、支持和服从,其实质是一种认同危机。其表现形态包括:公共性危机、程序性危机及价值性危机等。校长领导权力的合法性危机表明校长领导权力已无法体现其所赋有的价值和使命,无法获得下属的认同和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使得校长领导权力合法性处于需要变革的关节点上。认为校长领导权力合法性的重建需要从合法性危机的根源上去寻求,也就是从校长领导的行动基础即人与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实现校长领导的人文回归与重塑;二是要实现校长领导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校长领导的人文关照首先应该在官僚制的体系中突出人的主体性,需要肯定人的价值以及人的价值观的作用。而德性伦理无疑是校长领导伦理寻求与建构并凸显人性内涵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德性伦理是一种关注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立足于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并以实现主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内指型道德。德性伦理是校长在领导过程中实现道德伦理的主体化、个性化以及将外在的伦理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身道德品质的重要伦理诉求。要求校长领导行为应在真正的“人的意义世界”中展开;校长要慎用权力、以德服人,重视道德领导的作用与价值;校长应成为学习型领导者,并自觉提升自身领导力;校长应具有“生活世界观”和多系统的变化观等。最后认为善治是校长德性领导的有效模式,在走向善治的过程中,要体现校长领导的法治性、道德性、民主性及有效性等。
     德性伦理对校长领导内在品质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凝练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德性伦理之于校长领导价值的真正实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仅仅求助于个体道德水准的提高来促进或维系领导效能的提升及学校教育的有效发展是很困难的,还需要借助于外在规范的有效约束来实现,也即是进行制度的伦理设计。文章认为制度伦理是制度所赖以建立和存在的伦理基础,或者是制度中所蕴涵的伦理价值、道德原则以及对制度所做的伦理评价。校长领导的制度一方面要遵循人道、正义及制度自由的伦理原则;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程度、公共意志与公共利益的体现与满足程度、效率与效益的提升与协调程度以及教育公正的实现程度等价值评价标准。同时指出现代学校制度是校长领导制度伦理革新的有效模式,并对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价值意义及实践探索情况进行了分析。
Princip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person in school field in many aspects. In a sense, principal's effective leadership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schoo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rincipal leadership action, conducts the logical analysis of its reality orientation, interprets the orientation legality of the bureaucratic leadership, and constructs the ethical pursuit of the principal leadership in leadership trans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history and reality and all kind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ionships in a speculative research way. It follows the clues of theory coordination and analysis, practice of investigation and verific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case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basis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action, two main aspects are discussed here:people and environment. On one hand, by reviewing and reflecting the human-nature-view in the classical management theory, behavioral science management theory, edu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theory and post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the paper holds that scientific management ideas and hierarchy theory in the classical management theory, which profoundly impact on principals'leadership behaviors, "implan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emergence of the impersonal thinking and behavior in the practices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that betwee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person, institutional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education in school context. It holds that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both provides basis for the legitimacy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bureaucracy and for a mechanism that "discipline" people, functioning as control and restraints like "iron cage" as Weber once called it.
     Does theoretical analysis meet the logic reality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orientation possibility of the practices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stem, which includes three levels:princip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school organizations; princip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princip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human development. It holds that reality orientation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is "invisible" and "bureaucratic" in practic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principal leadership has a connotation of control and discipline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is trapped in layers of control system under the comfortless school field. Thus, the individual will become managed and manipulated resulting in the emergence of "general mediocrity" in school field. In addition, th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reality orientation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and its daily presentation are discussed.
     The bureaucratic orientation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indicates the on-stage of executive power and the emergence of administrative centralization which is undoubtedly a shackle to school development. This leads to re-examine the legitimacy of principal's power. This thesis defines the notion of legitimacy and the legitimacy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power; it expounds the basis for legitimacy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power and then analyses the crisis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power legitimacy and its manifestations. The legitimacy crisis, it is argued here, is a fact that the principal leadership power is illegitimate and fails to be recognized, supported or obeyed by subordinates. It is indeed a crisis of recognition, manifested in such forms as public crisis, procedural crisis and value crisis. The legitimacy crisis indicates that the principal leadership power can no more commensurate its intended values and mission, nor have subordinates'recognition, nor meet employees'development needs. The legitimacy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power is therefore a knot of reform.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incipal leadership power legitimacy should proceed from the root of the legitimacy crisis, i.e. in the two bases for principal leadership actions:people and environment. This means, on one hand, to come back to and rebuild principal leadership humanity, and on the other hand, to reform and innovate principal leadership system.
     Principal leadership humanity means firstly to highlight human subjectivity in the bureaucracy system and to emphasize the role of human and human values. Among them, the virtue ethics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incipal leadership ethic pursuits and for the 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humanity connotations. Virtue ethics is an inward morality which focuses on personal ethics and moral development and aims ultimately to realize the subject's self perfection and self-development by improving personal moral qualities.Virtue ethics is the important ethical pursuits for principals, through its leadership practices, to become a moral and ethical subject, develop their own moral personalities and internalize ethical requirements into intrinsic moral qualities. Principal leadership action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real "world of human significances", Principals should use their powers cautiously and morally, cherishing moral leadership and values, Principals should be learned leaders, and consciously enhance their own leadership, Principals should have the "life world view" and the multi-system view of changes and so 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ood governance is an effective mode of the principal virtue leadership. In the process towards good governance, legality, morality, democ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must be reflected.
     Virtue ethics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herent virtue, the coagul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and self-realization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Nevertheless, it has limits in realizing principal leadership values, as the improvement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can hardly be maintained or promoted through individual moral improvement. It also requires effective constraints through outside norms, that is, the ethical system designs.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system ethics is the ethical basis for a system to be established and exist, or the total ethical values implied in system, moral principles and ethical evaluation on the system. Principal leadership system should on the one hand follow ethical principles including humanity, justice and system freedom, and on the other hand focus on value standards including the extent of people's all-round free development, the extent of the present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public wills and interest, the extent of improvement and balance of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and the extent of realization of justice in education.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modern school system is an effective mode for innovative principal leadership system ethics, in addition to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value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s of modern school system.
引文
1[美]萨乔万尼著,张虹译:《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2[美]谢尔顿编,王伯言译:《领导是什么:美国各界精英对21世纪领导的卓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3 吴志宏著:《教育行政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1页。
    4[加]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5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数据处http://www.stats.edu.cn/sjcx.aspx
    1[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译:《学科·知识·权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96页。
    2[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译:《学科·知识·权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77页。
    3吴志宏著:《教育行政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41页。
    4[美]彼得·德鲁克著,张星岩等译:《新现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204页
    1 Joan Poliner Shapiro & Jacqueline A.Steflkovich. Ethical Leadership and Decision Making in Education:Applying Theorctical Perspectives to Complex Dilemmas.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Publishers,2005. p4.
    2[加]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3[加]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1 Paul T. Begley & Olof Johansson.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School Leadership.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P91.
    2 Patrick Duign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Key Challenges and Ethical Tens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P20.
    3[美]厄本恩等著,黄崴等译:《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第4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4[加]霍金森著,刘林平等译:《领导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页。
    5 张新平著:《教育管理学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59页。
    1 Colin. W. Evers and Gabriele Lakomski. Knowing educational administhtion:Contempory methodological controvers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Oxford:Pergamon Press,1991, p9.
    1 张新平著:《教育管理学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
    2 参阅张新平著:《教育组织范式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0-152页。
    1 张新平,蒋和勇:《教育管理学的困境与方法转型》,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加]霍金森著,刘林平等译:《领导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3[加]霍金森著,刘林平等译:《领导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页。
    4 张新平著:《教育管理学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5-226页。
    1[加]霍金森著,刘林平等译:《领导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页。
    2 Hodgkinson, C. Educational Leadership:The Moral Art. Albany, NY:Suny Press,1991.p27.
    1[美]萨乔万尼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页
    2[美]萨乔万尼著,张虹译:《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Ⅷ页
    3 Thomas Greenfield & Peter Ribbins, Ger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owards a humane Science, Roudedge, London,1993, p224-225转引自蔡怡著:《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1页。
    1[加]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序言)第3页。
    2[加]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序言)第4页。
    3 Paul T. Begley & Olof Johansson.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School Leadership.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pxvi
    4 Joan Poliner Shapiro & Jacqueline A.Steflkovich. Ethical Leadership and Decision Making in Education:Applying Theorctical Perspectives to Complex Dilemmas.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Publishers,2005. px.
    5 Patrick Duign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Key Challenges and Ethical Tens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p1.
    (?) Patrick Duign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Key Challenges and Ethical Tens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p2.
    (?)Richard Bellingham, Ed. D. Ethical Leadership:Rebuilding Trust in Corporations. Massachusetts:HRD Press Inc, 2003. p35-36.
    1 Beckner,W. Ethic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Boston:Allyn & Bacon,2004. Pviii.
    1[美]萨乔万尼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主编问答录)第11页。
    1 杨德银:《职业中学校长应有的管理道德》,载《教育与职业》,1989年第8期。
    2 刘祥斌:《谈谈校长的基本德性》,载《中小学管理》,1991年第3期。
    3 曹阳根:《务实、廉洁、宽容、磊落——浅谈校长的管理道德》,载《学校管理》,1999年第4期。
    4 张新平:《论校长德性》,载《中小学管理》,2007年第7期。
    5 鲁滨:《谈中学校长的职业道德》,载《教育与职业》,1990年第10期。
    6 张福建:《新世纪我国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7 郑天坤,陈大超:《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分析》,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2期。
    8 陈大超,高扬:《试析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不作为”》,载《现代校长》,2006年第12期。
    1 主要包括李军:《萨乔万尼论学校道德》,载《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蔡怡:《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从春侠:《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述评》,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等。
    2 杨旺杰:《校长的道德领导——基于浦口区行知小学的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 徐萍:《校长和他的学校——校长道德领导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 马焕灵,孙晓莹:《萨乔万尼学校道德领导理论之中国适应性批判》,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第3期。
    5 邱旭光:《道德领导践行条件及其文化屏障检视》,载《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1 黄锦樟:《中国文化与学校道德领导》,载《中国德育》,2007年第6期。
    2 陈学军:《学校道德领导的意旨、反思与践行》,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2期。
    3 江来登:《中学校长权力伦理建设论》,载《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 陈大超,郑天坤:《以公正伦理为本位的校长职业道德转型》,载《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2期。
    5 孙飞:《论校长专业精神的提升和专业伦理的完善》,载《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7期。
    6 韩少华:《专业伦理:校长专业发展的应然内涵》,载《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年第3期。
    7 牛利华:《基础教育中病理性分班的校长责任——基于校长专业伦理的视角》,载《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8 刘妍:《校长决策的伦理分析》,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北学位论文,2007年。
    1 郅庭瑾:《成为伦理型的校长》,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7-8期。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页。
    2 王海明著:《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4页。
    3 Lawrence C. Becker. Encyclopedia of Ethics, Volume Ⅰ,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2, p329.
    4《孟子·离娄上》。
    5《辞海》(中),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2775页。
    1[德]黑格尔著,范扬等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42-43页。
    2[美]凯勒曼编,林颖等译:《领导学:多学科的视角》,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导言)第1页。
    3[美]尤克尔著,陶文昭译:《组织领导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4[美]尤克尔著,陶文昭译:《组织领导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页。
    5[美]伯恩斯著,常健等译:《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6[美]达夫特著,杨斌译:《领导学:原理与实践》(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3页。
    [美]彼得·诺思豪斯著,吴荣先等译:《领导学:理论与实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页。
    1[美]欧文斯著,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上海:华东帅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4页。
    2[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64页。
    3 转引自刘建军编著:《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版社,2007年,第6页。
    1 参阅孙耀君主编:《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4-375页。
    2[美]尤克尔著,陶文昭译:《组织领导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3 转引自刘建军编著:《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4[美]欧文斯著,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8贝。
    5[新加坡]林志颂,[美]德特著,顾朋兰等译:《领导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1 转引自刘建军编著:《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1 参阅戴木才:《论管理和伦理结合的内在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 转引自顾文涛,韩玉启,吴正刚:《领导的伦理性质与伦理的领导性质》,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美]彼德·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00页。
    1 王振林:《西方道德哲学的寻根理路》,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
    2 吴志宏著:《教育行政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4页。
    3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
    4[美]维尔斯曼著,袁振国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4页。
    1 参阅张新平:《实地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的第三条道路》,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
    2 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页。
    1[美]丹尼尔·A·雷恩著,赵睿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资料来源: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中指出,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革方针,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力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材料来源: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1[美]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页。
    2 勒温的场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公式为: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资料来源:http://www.yupoo.com/photos/nextfuzhou/2175496/。布迪厄在《区隔》一书中概括出了其分析模式的公式:实践=[(惯习)(资本)]+场域。这就是说,实践不是某个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惯习、资本及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参阅[美]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61页。
    3 转引自[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容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1[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容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6页。
    2 黄崴在总结现有的典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依次分为古典教育组织理论——效率为本模式、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人本模式、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理性为本模式以及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多元整合模式等,笔者借鉴了这一分类的部分观点。参阅黄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希尔兹等著,文彬译:《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4[美]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1[美]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2[美]西尔维亚·法纳姆·迪戈蕾著,韩晓燕译:《学校教育》,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3 转引自范国睿著:《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4 Sergiovanni,T.J.(1999).(4th.Educational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New York:Allyn & Bacon.p123转引自黄崴著:《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7页
    1 丁煌著:《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3页。
    2 Web, M(1947).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New York:The Free Press.p34-37转引自黄崴著:《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8-119页。
    3[美]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1 参阅陈孝彬主编:《外国教育管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7-288页。
    1[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7页。
    1 黄威:《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 彭虹斌著:《教育管理学的文化路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6-17页。
    3 张新平著:《教育组织范式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1 Culbertson, J. A Century's Quest for a Knowledge Base[M]//Norman J. Boyan: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Longman Inc.1988:17.转引自黄威著:《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2 孙绵涛,罗建河著:《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29页。
    1 冯大鸣著:《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2 张新平著:《教育组织范式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43-244页。
    3 黄崴著:《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
    4 张新平著:《教育组织范式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4页。
    5 张新平著:《教育组织范式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4页。
    1 张新平著:《教育组织范式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5页。
    2 黄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 [加]希尔兹等著,文彬译:《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1 [美]欧斯著,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9页。
    2陈孝彬主编:《外国教育管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91页。
    3 [加]希尔兹等著,彬译:《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71页。
    5 冯大鸣著:《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8-29页。
    6 [加]希尔兹等著,文彬译:《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1[美]杜威著,傅统先等译:《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9页。
    2[加]希尔兹等著,文彬译:《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3[加]希尔兹等著,文彬译:《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4 厄本恩等著,黄崴等译:《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第4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5 根据威廉·R.迪尔的观点,任务环境(task environment))—包括所有可能影响目标设置与达成的环境——是理解组织外部影响的有用概念。任务环境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创立组织是为了在社会中履行某些功能并实现目标。任务环境的特征强调:诸如学校这样的组织是生产性系统——它们把输入转化成产出,这样,就需要材料和能源的输入,需要以资源来交换产品的市场或买家。因此,组织并不是自给自足,它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须的信息与其他资源。任务环境论包括信息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信息论(information perspective)认为,外部环境是决策者用来维持或改变组织内部结构及运作的信息源(如期望目标和绩效水平)。而资源—依赖论(resource-dependence perspective)将环境视为实现组织任务和组织运作而获取稀缺资源的场所。参阅[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34-237页。
    1 在斯科特看来,属于基础设施的组织、银行、普通医院等是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影响都较强的组织;一般制造业、制药业等是技术环境较强,制度环境较弱的组织;饭店、健康俱乐部等是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影响都较弱的组织;而学校和法律机构、精神病院、教堂等则是制度环境较强,技术环境较弱的组织。参阅[美]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3-134页。
    2[美]坎贝尔著,姚伟译:《制度变迁与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页。
    3[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45-246页。
    4[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46页。
    5[美]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版),L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
    1[美]斯科特著,姚伟等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9页。
    2[美]斯科特著,姚伟等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0页。
    3[美]斯科特著,姚伟等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4页。
    4[美]斯科特著,姚伟等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5页。
    1[美]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2[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51页。
    1 李晓红,周文:《论制度的性质》,载《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 李晓红,周文:《论制度的性质》,载《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 周雪光著:《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76-77页。
    1[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50页。
    2[美]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1[美]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页。
    2[美]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页。
    3[美]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页。
    4[美]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3页。
    5[美]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85贝。
    6[美]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87页。
    1[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30页。
    2 宋增伟著:《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3[美]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9-160页。
    4[美]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9
    页。
    5[美]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88 页。
    1[美]斯科特著,姚伟等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物质利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7页。
    2[美]斯科特著,姚伟等译:《制度与组织——心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8页。
    3 学校场域中的人包括校长、一般管理者、教师、学生及相关利益者,通常而言,可以把他们分为领导者与追随者两大类型,由于领导者与追随者在场域中所拥有资本的数量关系的差异,致使他们所握有的权力关系也是不一样的,领导者通常享有领导学校的各种权力并处于支配地位,而追随者大多处于被领导、被支配的地位。所以,作为与学校场域相关的制度所能够产生的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领导者更多地是制度的制定、贯彻与实施者,而追随者则更多地是制度所要约束的对象(当然,学校领导者也会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但他与追随者所受约束的性质和形式是不同的)。可见,虽然同是场域中的人,但他们与制度之间的关系也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1 在具体分析制度与学校场域中个人之问的关系这一问题时,对场域中个人的讨论则主要以学生作为言说的对象,这一方面是便于讨论;另一方面学生则是学校场域中最大的追随者群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再一方面学生也是学校存在的前提及领导者所应关注的重心。
    2[美]霍尔著,韩海深译:《超越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6页。
    3[美]霍尔著,韩海深译:《超越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6-17页。
    4[法]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62页。
    5[法]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62页。
    6[法]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66-167页。
    1[美]迈克尔·阿普尔著,曲囡囡等译:《官方知识:保守时代的民主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1页
    2[德]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3-104页。
    3[英]麦克·F·D扬著,谢维和等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7页。
    4[美]彼得·伯格著,何道宽译:《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3-134页。
    1[美]阿普尔等主编,侯定凯译: 《教科书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4页。
    2[法]布尔迪厄著,楮思真等译:《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4页。
    3宋增伟著:《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序)第1页。
    4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1[美]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2[美]斯科特著,姚伟等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1-132页。
    3[美]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1页。
    4 杨亮才,杨育民:《论制度化机制及其缺陷的价值补偿》,载《学术交流》,2003年第3期。
    5 王海传著:《人的发展的制度安排》,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0-61页
    1 胡晓燕:《社会转型的制度化阐释及其治理反思》,载《探索》,2009年第5期。
    2 转引自冯磊:《被制度化的人生》,载《视野》,2010年第7期。
    3[美]斯科特著,姚伟等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页。
    4[美]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95页。
    1 陈桂生:《“制度化教育”评议》,载《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2期。
    2 陈桂生:《“制度化教育”评议》,载《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2期。
    3[英]托尼·布什著,强海燕译:《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3-54页。
    1[英]托尼·布什著,强海燕译:《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2[英]托尼·布什著,强海燕译:《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3[英]托尼·布什著,强海燕译:《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4-55页。
    4[美]里茨尔著,顾建光译:《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北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1 张康之著:《论伦理精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2 金生鈜:《个人自主性与公民的德性教育》,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第1期。
    3[美]弗洛姆著,孙恺祥译:《健全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9页。
    1 参阅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
    2 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30-331页。
    3 蔡怡著:《道德领导:新型的教育领导者》,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1 本部分的观点阐释借鉴了张新平在《对学校科层制的批判与反思》一文中的部分观点。参阅张新平:《对学校科层制的批判与反思》,载《教育探索》,2003年第8期。
    2[日]佐藤庆幸著,朴玉等译:《官僚制社会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30页。
    3[英]托尼·布什著,强海燕译:《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7页。
    4[美]欧文斯著,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2页。
    1 比如有研究者在开展实地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老师的访谈,发现L校长就是如此。老师认为,“她很在乎上面布置的工作,但下面也是人,也需要关心、安慰、鼓励。我和L校长的人生经历不同,她爸爸是当干部的,一直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她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强势,天天要挨批评。”参阅石一:《校长的行动逻辑——对一所中学校长的实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8页。
    2[加]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2-23页。
    3[法]戈丹著,钟震宇译:《何谓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75页。
    1[加]希尔兹等著,文彬译:《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2[美]古得莱得著,苏智欣等译:《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7页。
    3[美]古得莱得著,苏智欣等译:《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7-258页。
    4[法]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37-38页。
    1 朱国华著:《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33-134页。
    2 李猛:《布迪厄》,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9页。
    1[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33-134页。
    2 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9页。
    3 朱国华著:《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73页。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22页。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2[法]布尔迪厄著,刘成富等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3[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
    1[美]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21页。
    1[美]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3页
    2[英]阿克顿著,侯健等译:《自由与权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42页。
    1[英]托尼·布什著,强海燕译:《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5-66页。
    2[美]博杜安,[美]泰勒著,肖川等译:《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校长和教师怎样一起解决问题》,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3[美]彼得·伯格著,何道宽译:《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4-115。
    1 李继星,徐美贞,李荣芝:《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状况问卷调查报告》,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2[美]彼得·伯格著,何道宽译:《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1页。
    3[美]彼得·伯格著,何道宽译:《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
    4 吴家莹著:《跟蔡元培学当校长》,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1 冯大鸣主编:《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汇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6页
    1 张康之著:《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8页
    2[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06页。
    3[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06页。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89页。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213页。
    1[意]托马斯·阿奎那著,马清槐译:《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40页。
    2[意]托马斯·阿奎那著,马清槐译:《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46页。
    3[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58-60页。
    4[英]戴维·米勒等编,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04页。
    5转引自郝宇青:《论合法性理论之流变》,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英]戴维·米勒等编,邓正来评:《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04页。
    2[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页。
    3[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页
    4[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1页。
    5[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页。
    6[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32页。
    7[德]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38页
    8[德]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38-239页。
    1[德]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39页。
    2[美]利普塞特著,刘钢敏等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53页。
    3[美]阿可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5-36页。
    4[美]帕森斯著,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北京:光日报明出版社,1988年,第145页。
    5 时和兴著:《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01页。
    6[美]斯科特著,姚伟等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1[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84页。
    2 王海洲著:《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19页
    3[美]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6页。
    4[法]让-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等译:《合法性与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1f英]戴维·米勒等编,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10页。
    2参阅徐金海:《校长领导权力合法性审视》,载《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
    3 转引自[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7页。
    4[英]罗德里克·马丁著,丰子义等译:《权力社会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80页。
    5[法]英里斯·迪韦尔热著,杨祖功等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13-114页。
    6[英]罗德里克·马丁著,丰子义等译:《权力社会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85-86页。
    1 转引自剧光辉著:《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14页。
    2[英]伯特兰·罗素著,吴友三译:《权力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88页。
    1[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2[法]英里斯·迪韦尔热著,杨祖功等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16-117页。
    3[美]彼得·德鲁克著,黄志强译:《工业人的未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27页。
    4 周光辉著:《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38页。
    1 谢庆奎著:《政府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2[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06页。
    3[美]迈克尔·罗斯金著,林震等译:《政治学》(第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5页。
    4 参阅徐金海:《校长领导权力合法性审视》,载《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
    1 参阅[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02-204页。
    1 王海洲著:《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11页。
    2 周光辉著:《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43页。
    3[美]安东纳斯基等编,柏学翥等译:《领导力的本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4页。
    1[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61页。
    2[美]阿普尔等主编,侯定凯译:《教科书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1[英]戴维·米勒等编,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08页。
    1[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利学出版社,2007年,第204页。
    2 参阅[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05页。
    1 周光辉著:《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20页。
    2[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84页。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45页。
    1[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
    2[美]阿普尔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2-163页。
    3[法]布尔迪约,帕斯隆著,邢克超译:《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80页。
    1[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主义原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2 Joseph Meeker. The Comedy of Survival 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4.p3-4.
    2 林存华:《中小学校长领导权力的个案调查与比较》,载《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5期。
    3[美]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第2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1 张允公:《校长负责制容易造成绝对权力》,载《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11期。
    2 Hodgkinson, C. Educational Leadership:The Moral Art. Albany, NY:Suny Press,1991.p90.
    3 转引自蔡怡著:《道德领导:新型的教育领导者》,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4-55页。
    4[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5页。
    5[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6页。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36页。
    2[美]弗洛姆著,萨如菲译:《爱的艺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3转引自郑金洲:《若干教育隐喻探源》,载《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第9期。
    4[美]迪尔著,王亦兵译:《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5[美]利普塞特著,刘钢敏等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53页。
    6 参阅曹任何:《合法性危机: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载《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2期。
    1[美]利普塞特著,刘钢敏等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53页。
    2 张康之:《以德治国:对合法性的超越》,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 张康之著:《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4页。
    2 范炽文著:《教育行政研究:批判取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公司,2008年,第118页3 谢文全著:《教育行政学》,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第551页。
    4[加]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6页。
    5 金生鈜著:《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4-75页。
    1[美]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90页。
    2[美]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3 伍志燕:《德性:为何,何为——麦金太尔的德性之思》,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4-35页。
    2[荷兰]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71页
    3 转引自胡祎赞,吕耀怀:《从制度伦理视阈审视德性伦理之意义》,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英]摩尔著,长河译:《伦理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4页。
    4[美]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34页
    5[美]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7 Michael Slote, Morality to Virtu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p 16转引自杨豹:《当代西方德性伦理的思想特色》,载《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3期。
    1 转引自龚天平:《德性伦理与企业伦理》,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 龚天平:《德性伦理与企业伦理》,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 转引自王国银著:《德性伦理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4[美]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58页。
    1[美]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58页。
    2[美]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37页。
    3金生铉著:《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6页。
    1 金生铉著:《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9页。
    2 转引自陈根法著:《德性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2页。
    3 张康之著:《论伦理精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64页。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56页。
    2 张康之著:《论伦理精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54页。
    3[英]斯迈尔斯著,刘曙光选译:《人生的真谛》,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3页。
    1 转引自李春成著:《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4页。
    2 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页。
    3 郅庭瑾:《成为伦理型的校长》,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7-8期。
    4 万君宝,袁红林编著:《管理伦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5页。
    1 杨国荣著:《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2 Felicity Haynes. The Ethical School. London:Routledge,1998. P41-42.
    1 蔡进雄著:《教育行伦理》,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36页。
    2 杨国荣著:《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2页。
    3[美]赫舍尔著,隗仁莲译:《人是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第4-5页。
    1[美]赫舍尔著,隗仁莲译:《人是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页
    2 资料来源:http://www.jxnews.com.cn/oldnews/n1158/ca783345.htm
    3[美]赫舍尔著,隗仁莲译:《人是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页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1[美]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第2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2[美]彼得·德鲁克著,王永贵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责任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11页。
    1[日]池田大作:《权力的罪恶》,转引自《领导文萃》,1997年第9期。
    1 参阅李奕:《“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校长”》,载《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4期。
    2 笔者认为心智模式类似于阿基里斯所说的内隐理论。阿基里斯(Argyris, C)指出,支配人们行为的理论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内隐理论(tacit theory),一是外显理论(explicit theory)。内隐理论是一种人们在行动过程中 加以运用的习而不察的理论(theories-in-use),而外显理论则是一种信奉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外显理论可以“只说不做”,可以与个人的行动之间保持距离或者脱节。而内隐理论则是人的行动的真实向导,个人的行动无论何时也摆脱不了内隐理论的影响。参阅张新平著:《教育组织范式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页。
    1[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01页。
    1 参阅孙锦明:《中学校长领导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9年,第55页。
    2 参阅徐金海,张新平:《萨乔万尼校长学的五种领导观念》,载《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1 吴康宁:《关于“思想”的若干问题:一种社会学分析》,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2期。
    1[美]萨乔万尼著,张虹译:《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92页。
    2 张康之著:《论伦理精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8页。
    3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4 转引自王国银著:《德性伦理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9页。
    5 靳永翥:《从“良政”走向“善治”——一种礼会理论的检视》,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 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471页。
    2 罗延光著:《教育行政》(上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45页。
    3 Patrick Duign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Key Challenges and Ethical Tens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16
    3 张新平:《论校长德性》,载《中小学管理》,2007年第7期。
    4 刘建军编著:《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1[加]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2 Joan Poliner Shapiro & Jacqueline A. Steflkovich. Ethical Leadership and Decision Making in Education:Applying Theorctical Perspectives to Complex Dilemmas.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2005.p18.
    3 Patrick Duign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Key Challenges and Ethical Tens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p31.
    2[英]阿克顿著,侯健等译:《自由与权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69页。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90页。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牧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10页。
    2 Paul T. Begley & Olof Johansson.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School Leadership.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p130.
    3[美]德雷克,威廉·H.罗著,刘润刚等译:《校长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4 王海明著:《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5[加]希尔兹等著,文彬译:《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01页。
    6 Paul T. Begley & Olof Johansson.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School Leadership.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p129-130.
    1 石元康著:《罗尔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2 康永久著:《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38-339页。
    1[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著,蒋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93页。
    2[美]尔顿编,王伯言译:《领导是什么:美国各界精英对21世纪领导的卓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4-265页。
    3 转引自张新平著:《教育组织范式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4[美]欧文斯著,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2页。
    5[美]欧文斯著,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6[美]谢尔顿编,王伯言译:《领导是什么:美国各界精英对21世纪领导的卓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9页。
    1[美]坎宁安,[美]科尔代罗著,赵中建等译:《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
    1[美]尼布尔著,蒋庆等译:《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1 转引自郭广银,杨明主编:《应用伦理的热点探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1-112页。
    2 刘怀玉:《“制度伦理学”研究的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
    3 转引自郭广银,杨明主编:《应用伦理的热点探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4 方军:《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5 万俊人:《制度伦理与当代伦理学范式的转移——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1 李仁武著:《制度伦理研究——探寻公共道德理性的生成路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
    1 王海明著:《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3-134页。
    2 李仁武著:《制度伦理研究——探寻公共道德理性的生成路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7页。
    3[美]哈格里夫斯著,熊建辉等译:《知识社会中的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年,第2页。
    4[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6页。
    1 李仁武著:《制度伦理研究——探寻公共道德理性的生成路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1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669页
    2[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2页。
    3 石元康著:《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1页。
    1 转引自萧国亮:《公司随想》,载《读书》,2011年第2期。
    2 参阅邹吉忠:《论现代制度的自由价值及其实现机制》,载《现代哲学》,2000年第4期。
    3 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上学记》(第2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97-98页。
    4[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83页。
    1 转引自李江源,王蜜:《教育自由:教育制度建设的价值维度》,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
    2 参阅倪愫襄著:《制度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引言)第4-5页。
    1 转引自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74页。
    2 李仁武著:《制度伦理研究——探寻公共道德理性的生成路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1页
    3[英]史蒂文·卢克斯著,阎克文译:《个人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4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5页。
    1[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93页。
    2 郭广银,杨明主编:《应用伦理的热点探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4页
    3 王海明著:《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2页。
    4 罗箭华:《论制度伦理的标志》,载《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1 参阅袁庆明:《论制度的效率及其决定》,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2年第4期。
    2[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荀春生等译:《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第59页。
    3 仲玲:《走出围墙办教育——南京市中小学试行校务委员会制度》,载《生活教育》,2010年第2期。
    1 参阅刘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七人谈》,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17期。
    2 参阅褚宏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学校制度》,载《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3 参阅张新平,李金杰:《现代学校制度的认识偏差与重新定位》,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2期。
    4 文章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是公平的,教育是有质量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是民主的,教育过程是师生相长的过程。参阅李继星:《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简论》,载《江苏教育》,2009年第9期。
    1 参阅李继星:《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简论》,载《江苏教育》,2009年第9期。
    2 参阅潘希武:《基于学校属性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载《基础教育》,2010年第2期。
    1 参阅“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含义、特征、体系的初步认识》,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17期。
    2 褚宏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七人谈》,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17期。
    3 杨骞,张建坤:《在是与不是间探寻现代学校制度》,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18日(第5版)。
    1 褚宏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学校制度》,载《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1 陶行知著:《中国教育改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7页。
    2资料来源:http://edu.sina.com.cn/1/2005-08-05/1632124501.html
    2[美]萨乔万尼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1 张新平:《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实践及其关系的思考》,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2 在“洋浦模式”、“青羊模式”及“锡山模式”这三种模式的说法中,“洋浦模式”是文献中已经存在的说法,而“青羊模式”、“锡山模式”则是笔者根据这两个地区所开展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探索以及为了表达的方便而给予命名的。
    3 参阅陈夫义:《“洋浦模式”与现代学校制度》,载《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4期。
    4 资料来源:http://learning.sohu.com/20080922/n259682016.shtml
    1 参阅殷建义,冯健:《理事会: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的一种模式选择》,载《江苏教育》,2009年第9期。
    1[美]巴纳德著,孙耀君等译:《经理人员的职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16页
    2[日]饭野春树著,王利平等译:《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67页。
    3[美]彼得·德鲁克著,王永贵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责任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4[日]佐藤庆幸著,朴玉等译:《官僚制社会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77-178页。
    1[日]饭野春树著,王利平等译:《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89-90页。
    2[日]饭野春树著,王利平等译:《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93贝。
    3 张灏在接受《南方都市报》(2008)采访时指出“幽暗意识”有广狄两意,狭义是指我们需要正视与警觉人世间的种种阴暗面;广义是指根据这种正视与警觉去认识与反思人性在知识上与道德上的限制。他同时指出,他的“幽暗意识”的重点是由狭义朝着广义发展,并认为中国近现代的政治走上悲剧循环的道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缺乏认识人的德性与知性上的局限很有关系,因为缺乏这种认识,中国人常常被理想主义冲昏了头,走过了头,走进了牛角尖。资料来源:http://www.bookschina.com/4776899.htm
    4 参阅陶行知著:《中国教育改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49-50页
    5 吴家莹著:《跟蔡元培学当校长》,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页
    1 参阅[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3页。
    1 [俄]索洛姆科,朱兵译:《校长向我道歉》,载《第二课堂(中学版)》,2004年第3期。
    1[美]迪尔著,王亦兵译:《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第186-187页。
    2 参阅[美]彼得·诺思豪斯著,吴荣先等译:《领导学:理论与实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3页。
    3[加]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61页。
    4[美]古得莱得著,苏智欣等译:《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86页。
    5[美]彼得·德鲁克著,张星岩等译:《新现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1年,第198页。
    1.[美]萨乔万尼著,张虹译:《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美]萨乔万尼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美]谢尔顿编,王伯言译:《领导是什么:美国各界精英对21世纪领导的卓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加]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5.[加]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6.[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译:《学科·知识·权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7.[美]厄本恩等著,黄崴等译:《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第4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
    8.[加]霍金森著,刘林平等译:《领导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编译:《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德]黑格尔著,范扬等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11.[美]凯勒曼编,林颖等译:《领导学:多学科的视角》,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12.[美]尤克尔著,陶文昭译:《组织领导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美]伯恩斯著,常健等译:《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美]达夫特著,杨斌译:《领导学:原理与实践》(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
    15.[美]彼得·诺思豪斯著,吴荣先等译:《领导学:理论与实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美]欧文斯著,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美]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18.[新加坡]林志颂,[美]德特著,顾朋兰等译:《领导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美]彼德·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20.[美]维尔斯曼著,袁振国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21.[美]丹尼尔·A·雷恩著,赵睿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2.[美]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23.[加]希尔兹等著,文彬译:《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24.[美]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25.[美]西尔维亚·法纳姆·迪戈蕾著,韩晓燕译:《学校教育》,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
    26.[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7.[美]杜威著,傅统先等译:《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
    2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29.[美]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0.[美]坎贝尔著,姚伟译:《制度变迁与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1.[美]斯科特著,姚伟等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2.[美]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3.[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34.[美]霍尔著,韩海深译:《超越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35.[法]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36.[美]迈克尔·阿普尔著,曲囡囡等译:《官方知识:保守时代的民主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7.[美]阿普尔等主编,侯定凯译:《教科书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8.[美]阿普尔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9.[德]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0.[英]麦克·F·D扬著,谢维和等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1.[美]彼得·伯格著,何道宽译:《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2.[英]托尼·布什著,强海燕译:《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43.[美]里茨尔著,顾建光译:《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44.[美]弗洛姆著,孙恺祥译:《健全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45.[日]佐藤庆幸著,朴玉等译:《官僚制社会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46.[法]戈丹著,钟震宇译:《何谓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7.[美]古得莱得著,苏智欣等译:《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8.[法]布尔迪厄著,楮思真等译:《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9.[法]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50.[法]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51.[法]布尔迪厄著,刘成富等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法]布尔迪约,帕斯隆著,邢克超译:《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5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54.[英]克顿著,侯健等译:《自由与权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55.[美]博杜安,[美]泰勒著,肖川等译:《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校长和教师怎样起解决问题》,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56.[美]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
    58.[意]托马斯·阿奎那著,马清槐译:《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59.[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60.[英]戴维·米勒等编,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61.[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62.[德]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63.[美]利普塞特著,刘钢敏等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64.[美]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65.[美]帕森斯著,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66.[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67.[法]让-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等译:《合法性与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68.[英]罗德里克·马丁著,丰子义等译:《权力社会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69.[法]莫里斯·迪韦尔热著,杨祖功等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70.[英]伯特兰·罗素著,吴友三译:《权力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71.[美]彼得·德鲁克著,张星岩等译:《新现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1年
    72.[美]彼得·德鲁克著,黄志强译:《工业人的未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73.[美]彼得·德鲁克著,王永贵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责任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74.[美]迈克尔·罗斯金著,林震等译:《政治学》(第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75.[美]安东纳斯基等编,柏学翥等译:《领导力的本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76.[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77.[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78.[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79.[美]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第2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80.[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81.[美]弗洛姆著,萨如菲译:《爱的艺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
    82.[美]迪尔著,王亦兵译:《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83.[美]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84.[美]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8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86.[荷兰]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87.[英]摩尔著,长河译:《伦理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88.[英]斯迈尔斯著,刘曙光选译:《人生的真谛》,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89.[美]赫舍尔著,隗仁莲译:《人是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9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91.[美]德雷克,威廉·H.罗著,刘润刚等译:《校长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92.[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著,蒋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93.[美]坎宁安,[美]科尔代罗著,赵中建等译:《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94.[美]尼布尔著,蒋庆等译:《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95.[美]哈格里夫斯著,熊建辉等译:《知识社会中的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年。
    96.[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7.[英]史蒂文·卢克斯著,阎克文译:《个人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98.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99.[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100.[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荀春生等译:《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101.[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第3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2.[英]尼尔著,周德译:《夏山学校:养育子女的最佳方法》,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年。
    103.[美]巴纳德著,孙耀君等译:《经理人员的职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04.[日]饭野春树著,王利平等译:《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105.张新平著:《教育组织范式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6.张新平著:《教育管理学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7.吴志宏著:《教育行政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8.吴志宏主编:《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9.王海明著:《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11O.王海明著:《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1.刘建军编著:《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2.孙耀君编:《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3.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114.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5.范国睿著:《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6.黄崴著:《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7.丁煌著:《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8.陈孝彬主编:《外国教育管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19.彭虹斌著:《教育管理学的文化路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120.孙绵涛,罗建河著:《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1.冯大鸣著:《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22.冯大鸣主编:《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汇谈》,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2年。
    123.周雪光著:《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24.宋增伟著:《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5.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6.王海传著:《人的发展的制度安排》,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7.张康之著:《论伦理精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8.张康之著:《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9.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130.蔡怡著:《道德领导:新型的教育领导者》,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131.殷爱荪,周川主编:《校长与教育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2.朱国华著:《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133.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4.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35.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6.刘云杉著:《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7.吴家莹著:《跟蔡元培学当校长》,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8.时和兴著:《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9.王海洲著:《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0.周光辉著:《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匀三
    141.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2.谢庆奎著:《政府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43.范炽文著:《教育行政研究:批判取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144.谢文全著:《教育行政学》,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
    145.金生鈜著:《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6.王国银著:《德性伦理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7.陈根法著:《德性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8.李春成著:《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9.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50.万君宝,袁红林编著:《管理伦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1.杨国荣著:《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2.蔡进雄著:《教育行伦理》,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153.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154.陶行知著:《中国教育改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155.罗廷光著:《教育行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156.石元康著:《罗尔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7.康永久著:《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58.郭广银,杨明主编:《应用伦理的热点探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9.李仁武著:《制度伦理研究——探寻公共道德理性的生成路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6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61.石元康著:《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62.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上学记》(第2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163.倪愫襄著:《制度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64.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165. Joan Poliner Shapiro & Jacqueline A.Steflkovich. Ethical Leadership and Decision Making in Education:Applying Theorctical Perspectives to Complex Dilemmas.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2005.
    166. Paul T. Begley & Pauline E. Lemonard. The Valu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London:faImer,1999.
    167. Paul T. Begley & Olof Johansson.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School Leadership.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168. Patrick Duign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Key Challenges and Ethical Tens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69. Colin. W. Evers and Gabriele Lakomski. Knowing Educational Adminisration: Contempory Methodological Controvers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Oxford:Pergamon Press,1991.
    170. Hodgkinson, C. Educational Leadership:The Moral Art. Albany, NY:Suny Press, 1991.
    171. Richard Bellingham, Ed.D. Ethical Leadership:Rebuilding Trust in Corporations. Massachusetts:HRD Press Inc,2003.
    172. Beckner, W. Ethic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Boston:Allyn & Bacon,2004.
    173. Joseph Meeker. The Comedy of Survival 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4.
    174. Felicity Haynes. The Ethical School. London:Routledge,1998.
    175. Rebore,R.W. The Ethic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New Jersey:Prentice-Hall,2001.
    176. Dempster,N. The Ethical Development of School Principals. Brisbane:Griffith University Centre for Leadership & Management in Education,2001.
    177. Philip A. Woods. Democratic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California:Paul Chapman Publishing,2005.
    178. Mike Bottery. The Ethic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Pers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on School Organization. London:Cassel,1992.
    179. Kenneth Strike. The Ethic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2nd ed.).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8.
    180. Robert Starratt. Building an Ethical School:A Practical Response to the Moral Crisis in Schools. London:Falmer,1994.
    181. John Smyth.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London:The Falmer Press,1989.
    182. Graham Haydon. Value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007.
    183. Eugenie A.Samier & kristina Mihailova. Ethical Fou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3.
    184. K. Leithwood, D. Jantzi and R. Steinbach. Changing Leadership for Changing Times.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9.
    185. Eugenie A.Samier & kristina Mihailova. Ethical Fou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3.
    1.张新平,蒋和勇:《教育管理学的困境与方法转型》,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张新平:《实地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的第三条道路》,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
    3.张新平:《对学校科层制的批判与反思》,载《教育探索》,2003年第8期。
    4.张新平,李金杰:《现代学校制度的认识偏差与重新定位》,载《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6年第2期。
    5.张新平:《论校长德性》,载《中小学管理》,2007年第7期。
    6.张新平:《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实践及其关系的思考》,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7.杨德银:《职业中学校长应有的管理道德》,载《教育与职业》,1989年第8期。
    8.刘祥斌:《谈谈校长的基本德性》,载《中小学管理》,1991年第3期。
    9.曹阳根:《务实、廉洁、宽容、磊落——浅谈校长的管理道德》,载《学校管理》,1999年第4期。
    10.鲁滨:《谈中学校长的职业道德》,载《教育与职业》,1990年第10期。
    11.郑天坤,陈大超:《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分析》,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2.陈大超,高扬:《试析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不作为”》,载《现代校长》,2006年第12期。
    13.陈大超,郑天坤:《以公正伦理为本位的校长职业道德转型》,载《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2期。
    14.李军:《萨乔万尼论学校道德》,载《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15.从春侠:《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述评》,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6.马焕灵,孙晓莹:《萨乔万尼学校道德领导理论之中国适应性批判》,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第3期。
    17.邱旭光:《道德领导践行条件及其文化屏障检视》,载《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18.黄锦樟:《中国文化与学校道德领导》,载《中国德育》,2007年第6期。
    19.陈学军:《学校道德领导的意旨、反思与践行》,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2期。
    20.江来登:《中学校长权力伦理建设论》,载《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1.孙飞:《论校长专业精神的提升和专业伦理的完善》,载《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7期。
    22.韩少华:《专业伦理:校长专业发展的应然内涵》,载《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年第3期。
    23.牛利华:《基础教育中病理性分班的校长责任——基于校长专业伦理的视角》,载《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4.郅庭瑾:《成为伦理型的校长》,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7-8期。
    25.戴木才:《论管理和伦理结合的内在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6.顾文涛,韩玉启,吴正刚:《领导的伦理性质与伦理的领导性质》,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7.王振林:《西方道德哲学的寻根理路》,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
    28.黄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9.李晓红,周文:《论制度的性质》,载《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0.杨亮才,杨育民:《论制度化机制及其缺陷的价值补偿》,载《学术交流》,2003年第3期。
    31.胡晓燕:《社会转型的制度化阐释及其治理反思》,载《探索》,2009年第5期。
    32.冯磊:《被制度化的人生》,载《视野》,2010年第7期。
    33.陈桂生:《“制度化教育”评议》,载《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2期。
    34.金生铉:《个人自主性与公民的德性教育》,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第1期。
    35.山西省教科所校长负责制课题组:《关于山西省普通中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思考》,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1期。
    36.孙锦明:《现行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7期。
    37.张祥明:《福建省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38.叶向红:《以教育公平为起点,以资源配置为基础,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切实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城乡统筹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挑战与趋势》学术研讨会上的交流论文,2010年11月23日。
    39.叶文梓:《教育制度改革的时代命题:让个人站起来》,载《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2期。
    40.吴康宁:《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领导》,2009年11月23日上午在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班教学中的专题报告。
    41.吴康宁:《关于“思想”的若干问题:一种社会学分析》,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2期。
    42.李继星,徐美贞,李荣芝:《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状况问卷调查报告》,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43.李继星:《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简论》,载《江苏教育》,2009年第9期。
    44.郝宇青:《论合法性理论之流变》,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5.林存华:《中小学校长领导权力的个案调查与比较》,载《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5期。
    46.张允公:《校长负责制容易造成绝对权力》,载《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11期。
    47.郑金洲:《若干教育隐喻探源》,载《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第9期。
    48.曹任何:《合法性危机: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载《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2期。
    49.张康之:《以德治国:对合法性的超越》,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0.伍志燕:《德性:为何,何为——麦金太尔的德性之思》,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1.胡祎赟,吕耀怀:《从制度伦理视阈审视德性伦理之意义》,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2.杨豹:《当代西方德性伦理的思想特色》,载《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3期。
    53.龚天平:《德性伦理与企业伦理》,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4.[日]池田大作:《权力的罪恶》,转引自《领导文萃》,1997年第9期。
    55.李奕:《“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校长”》,载《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4期。
    56.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57.靳永翥:《从“良政”走向“善治”——一种社会理论的检视》,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8.刘怀玉:《“制度伦理学”研究的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
    59.方军:《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60.万俊人:《制度伦理与当代伦理学范式的转移——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61.龚天平:《论制度伦理的内涵及其意义》,载《宁夏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
    62.邹吉忠:《论现代制度的自由价值及其实现机制》,载《现代哲学》,2000年第4期。
    63.萧国亮:《公司随想》,载《读书》,2011年第2期。
    64.李江源,王蜜:《教育自由:教育制度建设的价值维度》,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O年第1期。
    65.李江源:《教育公正:教育制度建设的首要价值》,载《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第10期。
    66.李江源:《论教育制度的逻辑结构与权力结构》,载《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5期。
    67.罗箭华:《论制度伦理的标志》,载《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68.袁庆明:《论制度的效率及其决定》,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69.仲玲:《走出围墙办教育——南京市中小学试行校务委员会制度》,载《生活教育》,2010年第2期。
    70.褚宏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学校制度》,载《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71.褚宏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校长应注意什么?》,载《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6期。
    72.褚宏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七人谈》,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17期。
    73.“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含义、特征、体系的初步认识》,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17期。
    74.刘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七人谈》,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17期。
    75.潘希武:《基于学校属性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载《基础教育》,2010年第2期。
    76.杨骞,张建坤:《在是与不是间探寻现代学校制度》,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18日(第5版)。
    77.陈夫义:《“洋浦模式”与现代学校制度》,载《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4期。
    78.殷建义,冯健:《理事会: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的一种模式选择》,载《江苏教育》,2009年第9期。
    79.[俄]索洛姆科,朱兵译:《校长向我道歉》,载《第二课堂(中学版)》,2004年第3期。
    80.徐金海,张新平:《萨乔万尼校长学的五种领导观念》,载《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81.徐金海:《校长领导权力合法性审视》,载《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
    82.张福建:《新世纪我国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83.杨旺杰:《校长的道德领导——基于浦口区行知小学的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84.石一:《校长的行动逻辑——对一所中学校长的实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85.刘妍:《校长决策的伦理分析》,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6.蔡怡:《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87.徐萍:《校长和他的学校——校长道德领导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88.孙锦明:《中学校长领导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89.喻小琴:《学校对话管理——对NF中学分校管理中他者处境的实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