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荷马史诗》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战争描写以及历史题材文学创作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社会的百科全书,两千多年来一直被视为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和史诗楷模。它取材于特洛伊战争以及相关的神话和传说,以公元前十二世纪希腊半岛的希腊联军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战争为背景,以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为主人公,再现了古希腊从原始氏族时期到阶级社会这一历史交替时期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战争和社会全貌,是一部悲壮的战争史诗、英雄史诗。
     本文从东西方不同的战争叙事、迥然不同的英雄形象以及异中见同的女性形象三个方面对两部史诗巨著加以比较。
     两书都以战争叙事为主体,但在具体的叙事方式方面又大不相同。特洛伊战争的动因是为美而战,而三国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为义而战。在制胜的因素上特洛伊战争主要靠武勇,而三国战争更崇尚智谋。从文化背景看,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发展、结局均由神主宰,神的意志在战争中起决定性因素;三国的战争描写中虽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一些模糊的天命观,但却更注重人谋,人的意志起决定性作用。
     两书都塑造了大批英雄形象,但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英雄史观,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也有极大的差异。从对英雄形象的比较可以看出,东方的英雄往往具有超乎完美的品格,讲求忠孝仁义,以集体荣誉为重;而西方的英雄则更具人性色彩,他们是多侧面的,不是简单性格的单一叠加,他们以个人利益为重,有着真实鲜明的性格。
     两书都塑造了大量女性形象,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同中有异,各具特色。用女性主义的有关理论来看,尽管东西方对待女性的态度有所不同,但作为两部英雄史诗中的女性,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属于弱势群体,本质上都是男性的附属品,处于屈从和附庸的地位。
     总之,《三国演义》与《荷马史诗》作为两个古老民族的战争史诗巨著,可以比较的地方自然很多,通过对二者战争叙事、英雄形象、女性形象等方面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两部作品除有共同之处外相异的地方还是比较明显的。
Combining with the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history, the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s the first lengthy serial novel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was written by Luo Guanzhong on the basis of popular story of Three Kingdoms in ancient China. This novel describe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struggles of politic and military among the Wei Kingdom, Shu Kingdom and Wu Kingdom happened in the en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in the whole period of Three Kingdoms, and showed the complex and particular contradictionsin that special history, but also greatly affected the posterity in politics, strategies, war descriptio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creation.
     As the encyclopaedia in society of ancient Greece, the "Homer Epics" consisting of "Iliad" and "Odyssey"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uropean epics since 2000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 legends and mythologies, this moving and tragic epic described the struggles and society of ancient Greece in the turn of primitive clan to class society and sang the brave national spirit of people of ancient Greece.
     The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lso symbolizes the first war epic of our nation. Although there were a lot of literatures to describe the war, they did not have the features of epic. This novel described more than 40 battles and over hundreds of war scenes based o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ree Kingdoms. The battle scope, the battle duration, the high artistic quality of description of battle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heroes in this novel are fully comparable to the "Homer Epics".
     This paper is going to compare these two works from the three points as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epics, fully different images of heroes and the alike images of females in different societie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war epics of these two works from the points of motivation and strategies of war,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war idea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nd their affection for literatures writing in the aspect of culture background of war.
     The second chapter reveal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roes in these two works through analysis of their images, and also explains the root of differences from the hero history and hero adoration.
     The third chapter compares the images of the females in these two works, points out their own features and studies the attitudes and its reasons
引文
①《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②《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③《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④《书屋》1995年第2期。
    ⑤《东南传播》2006年第4期。
    ①雷勇,蔡美云《三国闲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②陈辽《论“全景军事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①唐四艳《〈伊利亚特〉战争观的成因及其美学意义》,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3月,第1期。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页。
    ③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明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31页。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8页。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9页。
    ③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67页。
    ④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08页。
    ⑤赵成林《交相辉映的两部民族战争史诗——<三国演义>与<伊里亚特>比较研究》,《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⑥沈伯俊《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⑦陈辽《论“全景军事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78页。
    ①参见《希腊罗马神话故事》,黄晨淳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①《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
    ②《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①赵成林《交相辉映的两部民族战争史诗——<三国演义>与<伊里亚特>比较研究》,《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②林清永《〈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页。
    ③林清永《〈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
    ①郭瑞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②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458页。
    ③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87页。
    ④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孟昭连等校注《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页。
    ①郭瑞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①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孟昭连等校注《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页。
    ②林清永《〈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
    ③黄人《小说小话》,引自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48页。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81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③倪乐雄《东西方战争文化的原型蠡测——“荷马史诗”与〈诗经〉比较研究》,《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4期。
    ①《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4页。
    ②王国礼《从刘备与阿喀琉斯的比较分析中透视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英雄崇拜的差异》,《东南传播》2006年第4期。
    ①傅隆基《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90页。
    ③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658页。
    ④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659页。
    ⑤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857页。
    ⑥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862页。
    ⑦雷勇《〈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悲剧及其文化意蕴》,《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页。
    ③傅隆基《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④陈景云《从三大战役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现代语文》2006年第6期。
    ⑤孙谦《〈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散论》,龙岩师专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
    ⑥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页。
    ⑦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页
    ⑧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81页。
    ①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87页。
    ②傅隆基《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37页。
    ②张红波《〈三国演义〉接受的文化阐释》,《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③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24页。
    ④胡真才《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介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外国文学》1995年第5期。
    ⑤《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①《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②程志敏《荷马史诗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③《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页。
    ④《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9页。
    ⑤《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41页。
    ①《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②《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48页。
    ③《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7页。
    ④《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5页。
    ⑤《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78页。
    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79页。
    ①《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页。
    ②程志敏《荷马史诗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③《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7页。
    ①齐裕焜《乱世英雄的颂歌——〈三国志通俗演义〉主题初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①傅隆基《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②孟昭连等校点《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页。
    ①朱水涌《叙事与对话——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②罗素《中西文化之比较》,《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
    ③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④启良《西方文化概论》,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⑤刘小艳《重伦理与重科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二)》,《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三期。
    ⑥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①启良《西方文化概论》,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40页。
    ③张红波《〈三国演义〉接受的文化阐释》,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05页。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09页。
    ③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6页。
    ④程志敏《荷马史诗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①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②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③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第44页。
    ①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②程志敏《荷马史诗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③胡祎赟《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德性解读》,《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3期。
    ④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⑤(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2页。
    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页。
    ⑦(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0页。
    ⑧《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①《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5页。
    ②《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③程志敏《荷马史诗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④《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⑤《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页。
    ⑦《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⑧《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7页。
    ⑨程志敏《荷马史诗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①王国礼《从刘备与阿喀琉斯的比较分析中透视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英雄崇拜的差异》,《东南传播》2006年第4期。
    ②(英)卡莱尔著,周祖达译《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页。
    ③《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④《别林斯基选集》,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卷第46页。
    ①《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①徐葆耕《西方文化之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②《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③徐葆耕《西方文化之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④毛竹生《论荷马史诗中的荣誉观念》,《现代中文学刊》2005年第6期。
    ⑤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⑥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303页。
    ①麦永雄《英雄符码极其解构: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②姜岳斌《〈伊利亚特〉: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折射》,《咸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③杨亦军《战争、伦理及文学——兼〈伊利亚特〉的“英雄”之一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④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238页。
    ①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②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第27页。
    ③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三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65页。
    ①徐葆耕《西方文化之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81页。
    ③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81页。
    ④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81页。
    ⑤郭瑞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96页。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18页。
    ③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19页。
    ④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88页。
    ①王国礼《从刘备与阿喀琉斯的比较分析中透视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英雄崇拜的差异》,《东南传播》2006年第4期。
    ②《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③徐葆耕《西方文化之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①郭瑞林《〈三国演义〉的女性形象及其思想道德意蕴》,《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②孙绍先《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③严明,顾友泽《论〈三国演义〉女性观的矛盾性》,《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④李权华《“被缚”的女人——浅析<荷马史诗>中的女人群像》,《云梦学刊》2002年第6期。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64页。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65页。
    ③李伟实《貂蝉故事的来源与演变》,《文史知识》2002年第1期。
    ④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72页。
    ⑤镇聪《从〈三国演义〉与〈伊利亚特〉看中西文化差异》,《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①周晓琳《男权话语的产物——〈三国演义〉女性形象论》,《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②韩玲《失却情爱世界的英雄——〈三国演义〉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一个问题》,《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③《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
    ④麦永雄《英雄符码极其解构: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①《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
    ②冯娟《〈封神演义〉与〈荷马史诗〉中的女性群像》,《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③郭瑞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①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9页。
    ②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1页。
    ③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页。
    ④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61页。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61页。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67页。
    ③郭瑞林《〈三国演义〉的女性形象及其思想道德意蕴》,《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④严明,顾友泽《论〈三国演义〉女性观的矛盾性》,《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⑤镇聪《从〈三国演义〉与〈伊利亚特〉看中西文化差异》,《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①黄伟合《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页。
    ②荷马《奥德赛》,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781——782页。
    ③陈戎女《当代女性主义荷马批评》,《外国语文》2009年第2期。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页。
    ①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观物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3页。
    ③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67页。
    ①周泽雄《青梅煮酒》,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72页。
    ②李权华《“被缚”的女人——浅析〈荷马史诗〉中的女人群像》,《云梦学刊》2002年第6期。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2页。
    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5页
    ⑤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①荷马《奥德赛》,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60页.
    ②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古希腊)荷马著,罗念生、王焕生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3](古希腊)荷马著,罗念生、王焕生译.荷马史诗.奥德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古希腊)荷马著,陈中梅译.奥德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专著类
    [1]三国演义研究集[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2]雷勇,蔡美云.三国闲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3]沈伯俊.三国演义新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郭瑞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王前程.《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谭洛非编.《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1991. [7熊笃,段庸生.《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溯源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8]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9]傅隆基.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10]陈颖.中国战争小说史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1]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明代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M].济南:山东齐鲁书社,1990.
    [13] (美)浦安迪、沈亨寿译.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4]叶舒宪.英雄与太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15]孙绍先.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周泽雄.青梅煮酒[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1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9]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高旭东.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饶梵子.中西小说比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2]杨星映.中西小说文体形态[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3]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4]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
    [25]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6]张世君.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7]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8]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9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0]张文红.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1]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2]黄燕尤.在比较文学视野里——中外文学研究与阐释[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33]朱水涌.叙事与对话——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4]高旭东.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5]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7]程志敏.荷马史诗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8]陈中梅.神圣的荷马——荷马史诗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9]罗青.荷马史诗研究[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4.
    [40]安诺德.安诺德文学评论选集“评荷马史诗译本”及其他,殷葆瑹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1]文洁若.荷马史诗故事[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42]陈洪文.荷马和《荷马史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43]张兹暑.荷马史诗中的神话和传说[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44](德)古斯塔夫.斯威布著,高中甫等译.特洛伊的战争[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45]希腊罗马神话故事.黄晨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6]郑克鲁编.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7](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王蓁译.女权辩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8](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著,汪溪译.妇女的屈从低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9]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0](美)伯纳德特著,程志敏译.弓弦与竖琴——从柏拉图解读《奥德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丁雪枫.荷马史诗的军事伦理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01).
    [2]龚群.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伦理观[J].道德与文明,2004(01).
    [3]胡祎赟.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德性结局[J].道德与文明,2008(03).
    [4]晏绍祥.荷马史诗所反映的君主制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01).
    [5]仝祥民.伟大的史诗文学的楷模——“荷马史诗”艺术美浅析[J].名作欣赏,1992(04).
    [6]梁学全.荷马史诗所反映的希腊上古社会[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01).
    [7]甘运杰.荷马史诗情节动作时间考辨[J].郑州大学学报,1982(02).
    [8]甘运杰.论荷马史诗的情节结构艺术[J].郑州大学学报,1980(03).
    [9]甘运杰.论荷马史诗比喻的艺术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1983(01).
    [10]安理.荷马的史诗[J].外国文学研究,1981(01).
    [11]罗念生.荷马史诗《伊利亚特》[J].外国文学研究,1981(03).
    [12]陈中梅.人物的讲述·像诗人·歌手——论《荷马史诗》里的不吁请叙事[J].外国文学评论,2003(03).
    [13]颜敏.《荷马史诗》的象喻世界初探[J].外国文学评论,2003(01).
    [14]倪乐雄.东西方战争文化的原型蠡测——“荷马史诗”与《诗经》比较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1994(04).
    [15]李万钧.《史记》与荷马史诗——中西长篇小说源头比较[J].文艺研究,1993(06).
    [16]吴德安.《诗经》和荷马史诗——谈谈文学的民族个性[J].外国文学研究,1984(04).
    [17]徐莉华.战争、美女、道义、神话——格萨尔王与荷马史诗管锥之比(英文)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1).
    [18]包丽俊.关于《蒙古秘史》、《荷马史诗》展现战争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3(01).
    [19]邓金玉.从英雄主义到平庸化——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心理历程学术论坛,2008(12).
    [20]魏茹菡.浅析“荷马史诗”女性观的双层结构[J].海南大学学报.2005(02).
    [21]李权华.“被缚”的女人——浅析《荷马史诗》中的女人群像[J].云梦学刊,2002(06).
    [22]冯娟.《封神演义》与《荷马史诗》中的女性群像[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23]麦永雄.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J].外国文学研究,1997(03).
    [24]杨亦军.战争、伦理及文学——兼《伊里亚特》的“英雄”之一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06).
    [25]胡真才.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介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J].外国文学,1995(05).
    [26]刘慧.阿喀琉斯形象审美分析[J].文学教育,2007(12).
    [27]王国礼.从刘备与阿喀琉斯的比较分析中透视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英雄崇拜的差异[J].文化传播,2006(04).
    [28]殷志佳.东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探微——试论阿喀琉斯的“性格”[J].职业圈,2007(01).
    [29]邓晓芒.关云长的品格与阿喀琉斯的性格[J].书屋,1995(02).
    [30]徐剑凌.《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手法[J].攀枝花大学学报,2003(01).
    [31]吴国联.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2]严明,顾友泽.论《三国演义》女性观的矛盾性[J].明清小说研究,2001(01).
    [33]周晓琳.男权话语的产物《三国演义》女性形象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06).
    [34]郭瑞林.《三国演义》的女性形象及其思想道德意蕴[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35]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形态的时空关系[J].湖北大学学报,2000(02).
    [36]韩晓,魏明.论“天人合一”对《三国演义》叙事系统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2004(03).
    [37]陈洪,马宇辉.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范型及其文化意蕴[J].南开学报,1998(02.
    [38]陈景云.从三大战役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6(06).
    [39]周松英.《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J].名著赏析,2004(06).
    [40]蔺学才.“一元”与“多元”的碰撞——中西文化比较[J].河南社会科学,2008(05).
    [41]李力超.中希古代神话思想比较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7(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