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後語》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分上、下编。上编分五章,第一章回颇了《楚辞梭捂》的研究情况,概述了学界讨论《楚辞梭语》选编動機、表彰屈原忠君原因、批判揭雄原因、選编镖华、選编用意等幾個方面的情況。
     第二章論述了晃補之生平,注意到贬摘遣徙生活對晃捕之的影響,不但有志不得施展,而且更嚴重的是名入元祐黨籍,禁锢在家,罪名是“爲臣不忠”、“姦黨”;正是禁锢在家简居八年期間,晃補之编撰了《重编楚辭》、《續楚辭》、《燮離骚》三书;封《擅楚辭》、《燮離骚》所收的作家、篇目在前人研究基碟上重新考橙,纠正了前置峙彦一些不正硅的输断,业封可能收绿的作品造行了大瞻謹慎地推测;論述了朱熹《楚辭俊語》的编訂、成書情況。
     第三章略述了晃補之與元祐黨禁;論述了度元黨禁的展開遇程,從黨禁中朱熹與道學人士所遭受到的打擎,亚徙朱熹文集、书信、题跋中,深入體察朱子之心;黨禁中朱熹關心國事、爱君夏國,欲被誣爲僞學、逆黛,封此黨禁,身爲局中人的朱熹感同束漠黨锢、元祐黨禁,在此背景下考察《楚辭集注》中忠君、不怨君主题,特别是《九歌》部份,故将《九歌》部份王逸注、洪與祖補注舆朱熹注加以封比,發現朱熹注不同前人之處,並提出其表彰屈原忠君的原因。
     第四章分析探封了端平本《楚辭俊語》的文獻價值。辨析了《楚辭梭語》中朱熹注的不當之處,也有些是暗含有深意的,所涉篇目有《成相》、《诡詩》、《易水歌》、《垓下帐中之歌》、《大風歌》、《弔屈原赋》、《服赋》、《瓠子之歌》、《秋風辭》、《哀二世赋》、《自悼赋》、《反離骚》、《絕命洞》。如《瓠子之歌》“吾山平兮矩野溢,焦弗酱兮柏冬日”句朱熹注:“弗誉,夏不樂也。柏,與迫同。水長涌溢,穢濁不清,故魚不樂。又迫冬日,将甚困也。”此注恐誤,《史記集解》引《漢書音羲》曰:“矩野满溢,則衆魚沸鬰誉而滋長也,迫冬日乃止。”如此解释才是封的。
     第五章闡發了《楚辭梭語》中所寄託的情懷。结合黨禁背景下朱熹所遭打撀及其心境,深入理解《楚辭俊語》中的序、题解、注,發見朱熹所寄托的情感。如《楚辭俊語》中大力批判揚雄,而這些批判是站不住脚的,進而揭示朱熹批判揚雄的真寅意圖;封權臣竊權的憂虑也在《楚辭後語》中有或明或隐地表逵;黨禁中朱熹的愤懑也通過选篇來寄託;而庆元黛禁的根源,即绍熙内禪,朱熹封此问题的反思也在《楚辭後语》中有所表现;面封黛禁歲寒時局,朱熹作为黨魁不但要自堅其心,遗要坚定其他道學人士之心,此思绪在《楚辭後語》中也有體现,故深入分析挖掘之。
     附绿《“鄂君子皙”问疑》一文,由《楚辭後语·越人歌》朱熹题解只提“鄂君”,故封“鄂君子皙”就是“楚子皙”這一幾乎成定論的習慣说法產生懷疑。“鄂君子皙”出自《說苑·善说》“襄成君始封”一文,深入追蹤發现《北堂害钞》、《初學記》、《藝文類聚》、《太平御霓》、《文选》注(集注、六家注、六臣注、李善注)、《事類赋》、《分門集注杜工部詩》注引《说苑》時皆只提“鄂君”,而不言及“子皙”。楚子皙乃春秋時楚康王母弟,富了十来天令尹就自毅了,且未曾封鄂君。楚封君制始於春秋之末,楚子皙時尚未有封君制。《說苑》一害宋初残缺剩五篇,曾鞏從別本補齐十八卷,目前能見到的《說苑》较早本为南宋咸淳元年(1235)刊本。從而推断“鄂君子皙”中“子皙”二字乃後人所加,廓清了歴史迷霧,力矯學界沿误已久“鄂君子皙”即“楚子皙”的错误看法。
     下编《楚辭後捂》校注,全文绿南宋端平二年本《楚辭後语》正文及朱熹题解、注释,並在此基礎上封52篇文章加以校注;结合各個作者生平遭遇、寫作背景,一一寫出题解。
This dissertation has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has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reviews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Chuci Houyu by summarizing several aspects of discussion on Chuci Houyu in academia, such as the motivation of the compilement, the reason of eulogizing Qu Yuan's loyalty and criticizing Yang Xiong, the author's standard of the compilement, his purpose of the compilement, and so on.
     Chapter Two expounds Chao Buzhi's life, and notices the impact of his banishment and his migrant life on him. He could not put his talents into use. Moreover, he had his name listed in Yuanyou cabal's membership, and was confined at home with the accusation of disloyalty and cabal activities. It was in that eight seclusive years that he compiled Chongbian Chuci, Xu Chuci, and Bian Li Sao. As to the authors of the selections and some articles of the latter two, he conducted some reverification work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research work, correcting some incorrect statements of the former worthies, and speculating boldly on the works that might be included. Chuci Houyu,inroducing its compilement and its publication.
     Chapter Tree outline the ChaoBuZhi and yuan period party banned, expounds the extension process of Ban on Political Party in Qingyuan period, during which Zhu Xi and Neo-Confucianists suffered severe persecution. We can discern the soul of Zhu Xi from his corpus, letter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written by him. In that period, he was concerned for state affaires, loyal to the emperor, but was accused of propagandizing false doctrines as a defiant man. Facing those, Zhu xi had the same feeling of the autocratic ruling in Donghan dynasty, political ban of Yuanyou. In that background, we can examine the theme of his loyalty without any complaint in his Chuci Jizhu (Collected Commentaries on Chuci), especially in Jiuge(Nine Odes). Hence, I compare some annotations of Wang Yi, the notes of Hong Xingzhu with those of Zhu Xi to Jiuge, in order to find the value of Zhu Xi's thought, and explain the reason why the loyalty of Qu Yuan was eulogized.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literature value of Duanping version of Chuci Houyu. And lays analysis of differentiating improper notes of Zhuxi. Some implied profoud meaning.The concerned poems include Chengxiang, Guishi, Song of Yishui River, Departure Song inside the Tent at Gaixia, Song of the Great Wind, Lament for Qu Yuan, Ode to Fu, Song of Huzi, Ode to Autumn Wind, Lament for Ershi, Ode of Self Mourning, Contrary Li Sao, and the Last Words. For example, In Song of Huzi, there is a phrase foyi and a word bo, Zhu Xi thought they meant "worried, unhappy", and "approach" respectively,believing the sentences where they appear has this meaning:"The water runs and overflows constantly,filthy and not clean, so that the fishes feel dismayed. Besides, the winter is approaching, they will feel more difficult." which is wrong, while the explanation by The Collected Commentaries on Shiji cited from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in Hanshu is a correct note.
     Chapter Five tries to find out what feeling Zhu Xi had in that political background through my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face,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notes to Chici Houyu. For instance, Zhu Xi criticized Yang Xiong intensely in the book, however, his ideas were untenable, which is helpful to expose Zhu Xi's real purpose of criticism. Moreover.Zhu Xi's implied worries about those powerful and imperious officials' plot for power could also be found expressed. Besides, Zhu Xi expressed his resent through his selection of articles. As to the root of Qingyuan Ban on Political Party, Zhu Xi gave some reflections on it. Facing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Zhu Xi not only had to have a firm heart, but had to be resolute in soul as a Neo-Confucian. All of that reflected in Chuci Houyu is worthy of further analysis.
     As to a supplementary writing named Questioning Ejun Zixi, Zhu Xi only mentioned Ejun in his note to Songs of Yue People in Chuci Houyu. Therefore it is doubtful that Ejun Zixi was generally regarded as Chu Zicu.Ejun Zixi first appeared in Shanshuo of Shuoyuan. However, further study discovers that it was Ejun but not Zixi was mentioned in the annotations of eight other ancient books when they cited the example from Shuoyuan.Chu Zizi was the young brother of the mother of King Kang of Chu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o commiued suicide ten days after he became the prime minister of Chu, thus impossible to be conferred on Ejun. The book Shuoyuan was not complete at the beginning of Song dynasty, only five writings of which was left. Zeng Gong managed to supplement it to eighteen volumes from other collections. Presently the earliest version of (?)yuanu that we can read was printed in1235. the first year of Xianchun of South Song dynasty., so that we can conclude that Zixi in Ejun Zixi was added by someone of later years. Thus the mystery was clarified, and the error that Ejun Zixi is Zixi is corrected.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error check and annotations to Chuci Houyu, in which the text of Duanping version, the explanatory notes and annotations by Zhu Xi are all included. Based on that, detailed critical commentary and explanatory notes to the fifty-two articles are made, laying emphasis on the base of literature and completeness.
引文
①崔富章師《楚辭害绿解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5页。
    ②莫礪锋《朱熹楚醉学略說》,《求索》,1983年第3期,第87页。
    ③李大明《晁補之(重编楚辭)三種目绿論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第43页。
    ④陈尚敏《(楚辭集注)研究》,西北師范大学,2003年硕士學位输文。
    ⑤郭建勛、楊赛《晁補之的楚辭学論略》,《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第30页。
    ⑥劉焕陽《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濟南:齐鲁書社,2004年,第187页。
    ⑦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2页。
    ⑧戴從喜《朱子舆文獻整理》,華东師範大學2006届博士學位論文。
    ①黎活仁主编《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②黎活仁主编《宋代文学舆文化研究》,第136頁。
    ③黎活仁主编《宋代文學舆文化研究》,第153页。
    ④黎活仁主编《宋代文学與文化研究》,第156页。
    ⑤黎活仁主编《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第157页。
    ①黎活仁主编《宋代文學舆文化研究》,第158页。
    ②周密《齐柬野语》卷三,张茂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45页。
    ③隙振孫《直齐害绿解题》卷十五,徐小蠻、顧美華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35頁。
    ④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附志》卷五下,四部装刊三编第29册影印宋淳祐袁州刊本,上海:上海書店重印本,1985年,第1页。
    ⑤王應麟《困學纪聞》卷十八,欒保(?)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89页。
    ⑥林雉纯《略論朱熹注(楚醉〉》,《文學遗產》,1982年第3期,第105頁。
    ⑦黄坤《朱熹的文學觀》,《華束師範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第39页。
    ①莫礪峰《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66頁。
    ②朴永焕《(楚辭集注〉的撰述勤楼输》,《中国楚辭学》,第七輯,第179頁。
    ③戴從喜《朱子舆文献整理》,華东師範大學2006届博士學位論文,第175頁。
    ④林維純《略输朱熹注〈楚辭)》,《文學遗產》,1982年第3期,第108页。
    ⑤黃坤《朱熹的文學觀》,《華束師範大學学報》1983年第2期,第39页。
    ⑥莫礪峰《朱熹楚辭學略說》,《求索》,1983年第3期,第81页。
    ⑦莫礪峰《朱熹文學研究》,第266页。
    ①届積高《歴代辭赋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88頁。
    ②束景南《朱子大傅》,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988页。
    ③吴畏庚《朱熹文學研究之三大著述》,《上饒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第37页。
    ④林拓《從集注〈楚辭)看朱熹晚年的屈子情懷》,《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6辑,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68页。
    ⑤朱熹《楚辭集注·出版说明》,李慶甲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页。
    ⑥郭建勋《揚雄及其(反雕騷)之再認識》,《求索》1989年第4期,第97页。
    ①林维純《略論朱熹注(楚辭〉》,《文學遗產》,1982年第3期,第108頁。
    ②莫碱峰《朱熹楚辭學略說》,《求索》,1983年第3期,第81页。
    ③朴永焕《(楚辭集注)的撰述勤楼输》,《中國楚醉學》,第七辑,第185页。
    ④易重廉《中國楚辭學史》,畏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305頁。
    ⑤束景南《朱子大傅》,第989页。
    易健賢《徙(反理騷)到(劇秦美新〉——(楚辭集注)的两佃误匾》,《贵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销3期,第74頁。
    ①戴志钧《論朱熹楚辭學說得失根由》,《北方論叢》1989年第3期,第71页。
    ②易重廉《中國楚醉學史》,第298页。
    ③莫礪锋《朱熹楚辭學略说》,《求索》,1983年第3期,第87页。
    ④朱杰人主编《邁入21世纪的朱子學——纪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输文集》,上海:華东師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55頁。
    ⑤朱熹《楚醉集注·出版說明》,李庆甲點校,第2頁。
    ⑥朴永焕《(楚辭集注)的撰述勤機输》,《中國楚辭學》,第七辑,第183页。
    ①戴從喜《朱子與文献整理》,華东師師范大学2006届博士學位输文,第196页。
    ①錢穆《朱子新學案》,成都:巴蜀書社,1986年,第1722頁。
    ①昌彼得《宋人傳記资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953頁。
    ②李国玲《宋人傳記资料索引補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856頁。
    ③張耒《張右史文集》卷四十五,四部叢刊初编第167册影印舊钞本,上海:上海書店重印本,1989年,第18页。
    ④張耒《柯山集拾遗》卷十二,叢書集成初编第1955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748頁。
    ⑤[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3111頁。
    ⑥易朝志《晁補之年谱簡编》,《堙台师范學院學报》,1990年第3期,第28頁。
    ⑦晁補之、晁冲之《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詞》附録三《晁補之年谱》,劉乃昌、楊庆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08頁。
    ⑧晁補之《晁補之詞編年箋注》附绿《晁補之年譜簡编》,喬力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第225頁。
    ⑨劉少雄《晁補之年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6年第6卷第2期。未見。
    ⑩劉焕赐的《晁補之生平叙論》,《堙台大学學報》,1989年第3期,第44頁。
    11喬力《晁補之三事考辨》,《山东社舍科學》,1989年第6期,第77頁。
    12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编》卷二九七,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7227頁。
    (?)集拾遺》卷十二,第748页。
    (?)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及第東歸將赴調寄李成季》卷十四,四部叢刊初编第171册影印明詩瘦閣仿宋刊本,上海:上海書店重印本,1989年,第1頁。
    晁補之《濟齐北晁先生雞肋集·澶州学生登科記》卷三十,第10頁。
    4張耒《柯山集拾遗·晁无咎墓誌铭》卷十二:“召试學官,時試者累百,而所取五人,公中其选,除北京国之监教授”第748页。又晁補之《濟先生雞肋集·除夕祭北京教授廨土地神文》卷六十,第7頁。
    張耒《柯山集拾遗·晁无咎墓試銘》卷十二,第748頁。
    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續歲時雜泳序》卷三十四,第13頁。
    張耒《柯山集拾遗·晁无咎墓誌铭》卷十二:“哲宗即位,右丞李清臣舉公館職,召试學士院,除秘書省正字。”第748頁。
    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庆州新修師府記》卷廿九文末:“元祐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宣德郎、秘書省正字鉅野晁補之记。”第15頁。
    李(?)《續资治通鑒长编》卷四四五:“(七月)正字陳察、晁補之、李昭玘並为校书郎。”第10711頁。
    張耒《柯山集拾遗·晁无咎墓誌銘》卷十二:“俄遷校书郎,以親老求補外,除秘閣校理,通判揚州。”第749頁。又《濟北晁先生雞肋集·齐州謝到任表》卷五十五:“丐廣陵之贰政,在元祐之五年。”第1頁。
    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赴揚州上太守王资政正仲啓》卷五十九,第1页。
    晁補之《济北晁先生雞肋集·东坡先生移守廣陵以詩往迎先生以淮南旱書中教虎頭祈雨法始走诸祠即得甘澤因为贺》卷十三,第6頁。
    李(?)《續资治通鑒长编》卷四七八:“(元祐七年十月)校书郎時彦、晁補之並为著作佐郎。”第11389页。
    又张耒《柯山集拾遗·晁无咎墓誌銘》卷十二,第749頁。
    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揚州被召著作佐郎自金山回阻冰效退之陸渾山火句法》卷十一,第1頁。
    张耒《柯山集拾遗·晁无咎墓誌銘》卷十二,第749頁。
    ①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自序》,此年四月改元绍翌元年。
    ②張耒《張右史文集·祭晁无咎文》卷四十五,第18页。
    ③[元]脱脱《宋史·文苑六·晁補之傅》卷四百四十四:“章惇當国,出知齐州。,,第13111页。又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齐州謝到任表》卷五十五,第1頁。
    ④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毫州谢到任表》卷五十五:“臣補之言:臣昨知齐州,缘蕾公坐,正月十日
    準敕降通判南京。”第3页。又《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南京谢到任表》卷五十五,第2百。
    ⑤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亳州谢到任表》卷五十五,第3页。
    ⑥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亳州謝到任表》卷五十五,第3页。
    ⑦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毫州祭土地神文》卷六十一,第6页。
    ⑧張耒《柯山集拾遗·晁无咎墓誌銘》卷十二,第749頁。
    ⑨《宋大韶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784页。
    ⑩張耒《柯山集拾遗·晁无咎墓誌銘》卷十二:“復落職監處州酒務,中途丁母憂。,,第749頁。
    ①陽騰宽《宗骚舆慕陶:蘇門學士之一晁補之输》,《樂山师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14頁。
    ②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求志赋》卷一,第1页。
    ③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埽来子名缗城所居記》卷三十一,第4頁。
    ④晁補《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卜居金鄉祭神文》卷六十一,第11页。
    ⑤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元符戊寅舆无斁弟卜居缗城东述情》卷十八,第2页。
    ⑥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信州谢到任表》卷五十五,第4页。
    ①晁補之《晁補之詞编年笺注》,喬力校注,第84页。
    ②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害李正臣怪石詩後》卷三十三,第12頁。
    ③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祭大孤山女郎文》卷六十一,第7頁。
    ④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遇赦北歸》卷二十一,第6页。
    ⑤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辭免寅绿檢封官状》卷五十三,第2页。
    ⑥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辭免國史编修官状》、《再瓣免國史编修官状》卷五十三,第2页,第3页。
    ⑦[元]脱脱《宋史·文苑六·晁補之傅》卷四百四十四:“黨输起,为辣官管師仁所输,出知河中府,修河橘以便民,民畫祠其像。”第13111页;又張耒《柯山集拾遗·晁无咎墓誌銘》卷十二,第749页。
    ①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湖州謝到任表》卷五十五,第6页。
    ②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罷浦乾濠道中寄府教授之道弟》卷十七,第7页
    ③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自浦赴湖至板橘逢杜謀伯》卷十八,第1页。
    ④徐松《宋舍要辑稿·職官六十七之三十七》:“(六月)朝散郎知密州晁補之。’,北京:中華害局,1957年,第3906页。
    ⑤张耒《柯山集拾遗·晁无咎墓誌铭》卷十二,第749页。
    ⑥黄以周《续資治通鑒畏编拾稿》卷二十:“(十月丙子臣僚上言)元祐之初,共成黨舆、燮壤法度等人,朝廷近己施行。所有元符之末共成黛舆、燮壤法度復为元祐等人,伏望群酌施行。”顧吉辰點校,北京:中華害局,2004年,第718页。時詔贬元祐舊臣名單有:朝散郎晁補之管勾太平觀。又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谢得請江州太平颧表》卷五十五,第8頁。又徐松《宋會要辑稿·職官六十七之四十》:“(十月)朝散郎晁補之管勾江州太平顴。”第3907頁。
    ⑦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歸来子名湣城所居記》卷三十一,第4页。
    ⑧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歸束子名緡城所居记》卷三十一,第6页。
    ⑨黄以周《續资治通鑒畏编拾補》卷二十三,第791页。
    ⑩楊仲良《皇宋通鑑畏编紀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二:“蔡京奏:奉韶,令臣害元祐姦黛姓名。恭惟皇帝嗣位之五年,旌別淑慝,明信赏罰,黜元祐害政之臣,靡有佚罰。乃命有司,夷考罪状,第其首恶,典其附簏者以问,得三百九人。皇帝害而刊之石,置于文德殿門之束壁,永爲莴世子孫之戒。又韶臣京害之,将以颁之天下。”台北:台湾商務印害馆,1981年,宛委别藏,第38册,第3812页。
    11黄以周《續资治通鑒畏编拾補》卷二十六,第872頁。
    ①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積善堂記》卷三十一,第7頁。
    ②周烽《清波雜誌》卷九,四部叢刊续編第56册影印宋刊本,上海:上海害店重印本,1989年,第8页。
    ③张耒《柯山集拾遗·晁无咎墓誌銘》卷十二:“大觀四年,由近制指部,授知逵州,未行,擢知泗州,到官無幾何,以疾卒,年五十八。”第750页。又《濟北晁先生雞肋集·泗州謝上表》卷五十五:“及今歲事将入,而川流渐平,臣當更謹故防,博稽畏利。”第9页。又[元]脱脱《宋史·文苑六·晁補之傅》卷四百四十四:“大觀末,出黛籍,起知连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第13112頁。
    ④割焕陽《晁補之著述考略》,《堙台师范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第37页。
    ⑤劉焕赐《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第183页。
    易朝志《晁補之年譜筒编》,《堙台师范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第35頁。
    (?)《昭德晁氏家族研究》,第142頁。
    ①[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四,第13112页。
    ②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歸来子名緡城所居記》卷三十一,第5页。
    ③隙造《江湖畏翁文集》卷三十一,北京:线装害害局影印明萬暦本,《宋集珍本装刊》第60册,第684頁。
    ①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雕骚新序上》卷三十六,第1页。
    ②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離骚新序下》卷三十六,第6页。
    ③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续楚辭序》卷三十六,第8頁。
    ④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齋叢書志》卷四上,第4页。
    ①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齋讀害志》卷四上,第4頁。
    ②崔富章師《楚辭害绿解题》,第45页。
    ③李大明《晁補之(重编楚辭)三種目綠输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第43页。
    ④莫礪锋《朱熹文學研究》,第291页。
    ⑤郭建勋、楊赛《晁補之的醉赋學输略》,《中国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第30页。
    ⑥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第140页。
    ⑦戴徒喜《朱子舆文献整理》,第206頁。
    ⑧莫礪锋《朱熹文學研究》,第292頁。
    ⑨郭建勋、楊赛《晁補之的醉賦學論略》,《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第33頁。
    ①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燮離骚序上》卷三十六,第12页。
    ②(?)《(?)》,北京:中華害局,1962年,第3952页。
    ①戴從喜《朱子與文献整理》,第208页。
    ②陈造《江湖畏翁文集》卷三十一,第684頁。
    ①朱熹《楚辭後语》卷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以下引此害筒稻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
    ②酥轼《蘇轼文集》卷四十九,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429页。
    ③稣轼《蘇軾文集》卷六十七,孔凡禮點校,第2094页。
    ①《文学遗產》编辑部《胡笳十八拍封输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43页。
    ②《文學遗產》编辑部《胡笳十八拍封論集》,第1页。
    ③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第155页。
    ④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496页。
    ⑤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十四,第364页。
    ①朱熹《楚辭辩證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辭後语》卷六,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李壁《王荊文公詩笺注》卷二,高克勤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8页。
    ①莫礪锋《朱熹文学研究》,第294页。
    ②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第155页。
    ③郭建勛、楊赛《晁補之的辞赋學输略》,《中国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第33页。
    ④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第152頁。
    ①朱熹《楚辭後語》卷末,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辭辩證》,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朱熹《楚辭後语·目綠》,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辭後话·目綠》,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朱熹《楚辭後語》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④朱熹《楚辭後語》卷三,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⑤朱熹《楚醉後语》卷六,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郭建勛、楊赛《晁補之的辭赋學输略》,《中国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第33页。
    ②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齊讀害志》卷四上,第4页。
    ①吕祖谦《皇朝文鑑》卷三十,四部叢刊初编第324册影印宋刊本,上海:上海害店重印本,1985年,第15页。
    ②吕祖谦《皇朝文鑑》卷五,四部装刊初编第323册,第13页。
    ③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齊讀害志》卷四上,第4页。
    ①吕祖謙《皇朝文鑑》卷三十,第13页。
    ②吕祖謙《皇朝文鑑》卷三十,第13页。
    ③吕祖謙《皇朝文鑑》卷三十,第14页。
    ①吕祖謙《皇朝文鑑》卷三十,第14页。
    ①朱熹《楚辭辯證上》,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束景南《朱熹年谱長编》,上海:華东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350页。
    ③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141页。
    ④《蔡氏九儒書·九峰·朱文公萝奠記》,宋集珍本叢刊第106册影印清同治七年盱南蔡氏三酴書屋刻本,北京:线装書局,2004年,第425页。
    ①朱熹《楚辭後语》卷末,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辭後语》卷末,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朱熹《楚辭集注》卷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白壽彝總主编、陈振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册,第286页。
    ②楊仲良《皇宋通鑑畏编幺紀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一,第3764頁。
    ①[元]脱脱《宋史》卷十九,第365页。
    。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一,第3774页。
    ③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一,第3779页。
    ④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一,第3780页。
    ⑤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二,第3787页。
    ⑥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二,第3804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二十,第375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十,第375页。
    ②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488页。
    ③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近智齊记》卷三十,第17页。
    ④晁補之《晁補之詞编年笺注》,第112页。
    ①陳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89页。
    ①[南宋]樵川樵叟《度元黛禁》,北京:中革書局影缩民國二十二年上海古害流通處影印本知不足齐叢害,辑自永樂大典本,1999年,第四册,第574页。以下引此書简稱知不足齐叢書本。
    ②[元]脱脱《宋史》卷三十七,第718頁。
    ③佚名《续编雨朝綱目備要》,汝企和點校,北京:中華害局,1995年,第60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五十五,第13370页。
    ⑤佚名《續编雨朝纲目備要》,第60页。又見蕖绍翁《四朝固見綠·甲集·庆元六君子》,沈锡麟、馮惠民點校,北京:中華害局,1989年,第7頁。
    ⑥佚名《续编雨朝纲目備要》,第63页。
    ⑦佚名《续编雨朝綱目借要》,第64页。
    ①佚名《续编雨朝綱目備要》,第65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九十二,第11989页。
    ③[南宋]樵川樵叟《庆元黛禁》,知不足齐叢害本,第572页。
    ④佚名《續编雨朝纲目備要》,第69页。
    ⑤佚名《續编雨朝綱目借要》,第72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九十四,第12024页。
    ②佚名《续编雨朝綱目備要》,第73页。
    ①葉绍翁《四朝聞見绿》,第143页。又見《道命綠·沈祖劾晦庵先生疏》卷七上,北京:中華書局影缩民國二十二年上海古書流通處影印本知不足齊装書,1999年,第九册,第619頁。
    ②陈榮捷《朱子新探索》,上海:華东師範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7页。
    ①李心傅《建炎以来朝野雜記》,徐规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39页。又[南宋]樵川樵叟《庆元黛禁》:“閏六月六日戊寅,朝散大夫劉三傺免丧入見,输偽學之黛,燮为逆黨,防之不可不至。”知不足齊叢害本,第570页。
    ②佚名《续编雨朝纲目借要》,第83页。
    ①佚名《讀编雨朝綱目借要》,第85页。
    ②(?)政通《“度元黨禁”中的朱熹》,锺彩钧主编《国隙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筹借處印行,1993年,第135页。
    ③佚名《续编雨朝纲目借要》,第86頁。
    ④[元]脱脱《宋史》卷三十七,第725页。
    ①佚名《讀编雨朝纲目備要》,第91页。
    ②晕沅《续资治通鑒》,北京:中華害局,1957年,第4172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九十四,第12035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九十四,第12023页。
    ⑤葉绍翁《四朝聞見绿》,第142页。
    ①[南宋]樵川樵叟《度元黛禁》,知不足齋装書本,第563页。
    ②[南宋]樵川樵叟《度元黨禁》,知不足齐叢害本,第565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四上,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影印明嘉靖本,上海:上海害店重印本,1989年,第7页。
    ④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別集》卷一,四部装刊初編第182册,第3页。
    ①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九,四部叢刊初编第177册,第15页。
    ②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讀集》卷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2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讀集》卷五《舆章侍郎》,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6页。
    ④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九,四部装刊初编第177册,第16真。
    ①[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五十五,第13369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五十五,第13370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四,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7页
    ④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別集》卷一,四部叢刊初编第]82册,第13页。
    ⑤[南宋]樵川樵叟《度元黨禁》,知不足齋叢書本,第568页。此文中《家人》误作《同人》,據张立文《宋明理學研究》一害中考證改。
    ⑥朱熹《晦巷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五,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6页。
    ①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68页。
    ②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第270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七,四部叢刊初编第181册,第22页。
    ④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三,四部叢刊初编第180册,第23页。
    ⑤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五,四部叢刊初编第181册,第19页。
    ⑥朱熹《晦巷先生朱文公文集·讀集》卷一,四部装刊初编第182册,第10页。
    ①[南宋]樵川樵叟《度元黨禁》,知不足齊叢害本,第569页。
    ②黎靖德《朱子語類》,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害局,1986年,第七册,第2669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79册,第37頁。
    ①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三,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3页。
    ②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五,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3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16页。
    ④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13页。
    ⑤朱熹《晦巷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四部叢刊初编第179册,第13页。
    ⑥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四部叢刊初编第179册,第13页。
    ⑦束景南《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7页。
    ⑧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六,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6页。
    ⑨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15页。
    ⑩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一,四部装刊初编第182册,第15頁。
    ①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四部叢刊初编第179册,第41真。
    ②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79册,第13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五,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4页。
    ④朱熹《晦巷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四上,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7页.。
    ⑤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82,第17页。
    ⑥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四部叢刊初编第176册,第13页。
    ⑦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六,四部叢刊初编第181册,第16页。
    ①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九,四部叢刊初编第177册,第24页。
    ②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四部装刊初编第182册,第21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續集》卷四上,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7页。
    ④黎靖德《朱子語類》,王星賢點校,第七册,第2675页。
    ⑤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七,四部叢刊初編第181册,第22页。
    ①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四部叢刊初编第176册,第11頁。
    ②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编》(卷下),上海:華东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320頁。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七,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7頁。
    ④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四部叢刊初编第179册,第4頁。
    ⑤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四部叢刊初编第179册,第35頁。
    ⑥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部叢刊初编第179册,第12頁。
    ⑦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四部叢刊初編第181册,第2頁。
    ①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四部叢刊初编第181册,第16页。
    ②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四部叢刊初编第181册,第2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四部叢刊初编第181册,第31页。
    ④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四部叢刊初编第181册,第24页。
    ⑤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九,四部叢刊初编第177册,第23页。
    ⑥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79册,第3页。
    ⑦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八,四部叢刊初编第178册,第32页。
    ⑧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四部装刊初编第180册,第8頁。
    ⑨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八,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5页。
    ⑩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四部叢刊初編第178册,第41页。
    11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五,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6页。
    12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四部叢刊初编第179册,第20页。
    ①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10页。
    ②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三,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3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別集》卷二,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1页。
    ④[南宋]孫應時《燭湖集》卷五,台北:台湾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渊閣四庫全書第1166册,1986年,第574页。
    ⑤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二,四部装刊初编第182册,第2页。
    ①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五,四部叢刊初编第181册,第12页。
    ②劉羲廈《世說新语》卷上之上,四部叢刊初编第79册影印明嘉趣堂本,上海:上海害店重印本,1989年,第3页。
    ③朱熹《晦巷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四部叢刊初编第180册,第14页。
    ①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四部叢刊初编第176册,第9页。
    ②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五,四部叢刊初编第178册,第17页。
    ①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六,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1頁。
    ②[元]脱脱《宋史》卷三百四十,第10858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14页。
    ④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一,四部装刊初編第182册,第18页。
    ⑤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部装刊初编第179册,第38页。
    ⑥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四部装刊初编第179册,第5頁。
    ⑦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四部叢刊初编第179册,第27页。
    ①黄榦《勉齊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十四,北京:害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元延祐二年重修本,1988年,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0册,第700页。
    ①黎靖德《朱子捂類》,王星賢點校,第八册,第3258页。
    ②朱熹《楚辭集注》,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朱熹《楚醉集注》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5頁。
    ②朱熹《楚辭集注》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點校,第57页。
    ④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點校,第57页。
    ⑤朱熹《楚辭集注》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⑥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點校,第59页。
    ⑦朱熹《楚辞辩證上·九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朱熹《楚辭集注》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辭集注》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朱熹《楚辭集注》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④朱熹《楚辭辩證上·九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⑤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點校,第120页。
    ⑥朱熹《楚辭集注》卷四,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朱熹《楚醉後语》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黎靖德《朱子语類》,王星賢點校,第二册,第657頁。
    ③黎靖德《朱子语類》,王星賢點校,第八册,第3297页。
    ①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點校,第14页。
    ②洪興祖《楚醉補注》,白化文點校,第14页。
    ③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點校,第30页。
    ④朱熹《楚辭集注》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⑤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點校,第34页。
    ⑥朱熹《楚辭集注》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⑦洪興祖《楚辞補注》,白化文點校,第65页。
    ⑧朱熹《楚醉集注》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⑨黄榦《勉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十四,第704頁。
    ①朱熹《楚辭集注》,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辭集注》卷五,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六,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8页。
    ①朱熹《楚辭集注》,蒋立甫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2页。
    ①朱熹《楚辭後语》卷末附印鄞振挥《跋》,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辭後語》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朱熹《楚辭後语》卷一,元天暦三年陈忠甫宅刻本,藏台湾“国立中央圖害馆”,1991年“國立中央圖書馆”善本叢刊第六種影印出版。
    ④朱熹《楚醉後语》卷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重印黎庶昌《古逸叢害》本,1997年。
    ⑤朱熹《楚辭後语》卷一,明正德十四年(1519)沈圻刻本,藏浙江大学圖害馆。
    ⑥朱熹《楚辭後语》卷五,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17页。
    ②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第202页。
    ③朱熹《楚辭後語》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④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第202页。
    ⑤朱熹《楚辭後語》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⑥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第204页。
    ⑦王念孫《讀害雜志》卷八之八,第738頁。
    ⑧朱熹《楚辭後语》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⑨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第204頁。
    ⑩朱熹《楚辞後語》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司马遷《史記》,北京:中華害局,1959年,第1413页
    ②朱熹《楚醉後语》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张自烈《正字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续修四库全書第235册影印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第576页。
    ④梁玉绳《史记志疑》,贺次君點校,北京:中華害局,1981年,第824页。
    ⑤班固《漢害》卷四十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北宋刻遞修本,2003年。以下引此害筒稱北宋刻遞修本。
    ①王先谦《漢書補注》卷四十八,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光绪二十六年虚受堂刊本,1983年,第1051页。以下引《漢書補注》皆出此本。
    ②《宋本玉篇》卷二十一,北京:中国害店影印张氏泽存堂本,1983年,第400页。
    ③朱熹《楚辭集注》卷八,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④班固《漢書》卷四十五,北宋刻選修本。《漢害》卷四十五,北京:北京圖書馆出版社影印宋庆元元年建安劉元起刻本,2006年。《漢書》卷四十五,北京:北京圖書馆出版社影印宋嘉定十七年白鹭洲書院本,2003年。《漢害》卷四十五,北京:北京圖書馆出版社影印宋蔡琪家塾刻本,2003年。《漢害》卷四十五,北京:中華害局,1962年,第2187页。
    ⑤王先謙《漢害補注》卷四十五,第1038页。
    ⑥朱熹《楚辭後語》卷三,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⑦李善注《文选》卷十一,北京:北京圖書馆出版社影印宋淳熙八年池陽郡齋刻本,2004年。
    ⑧《六臣(?)文选》卷十一,北京:北京圖書馆出版社影印宋刻本,2006年。
    ⑨李善注《文遴》卷十一,北京:中苹書局影印胡克家本,1977年。
    ⑩《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十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遴,2008年。
    11颜師古《匡谬正俗》卷七,北京:中華害局,1985年,叢害集成初编第1170册影印藝海珠塵橐小学函本,第84頁。
    ①洪典祖《楚辭補注》卷一,汲古閣刊本,浙江大学圖書館藏。
    ②朱熹《楚辭後语》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李大明《晁補之(重编楚辭)三種目绿論考》,《四川肺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第48页。
    ②朱熹《楚辭後语》卷四,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朱熹《楚辭後语》卷四,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離骚新序上》卷三十六,第2页。
    ③朱熹《楚辭後语》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劉向《說苑》卷十一,北京:北京圈害馆出版社影印宋咸淳元年镇江府學刻元明遮修本,2003年。
    ①司马造《史记》卷四十,第1703页。
    ②何浩《戰国時期楚封君初探》,《歴史研究》1984年第5期,第100页。
    ①《荀子》卷十八,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重印黎庶昌《古逸叢害》影宋台州本《荀子》,1997年,第445页。以下引此害簡稻影宋台州本。
    ②王念孫《讀書雜志》志八之八,北京:中華害局影印清同治九年金陵普局刻本,1991年,第731页。書
    ③曾運乾《音韻學講羲》,郭晋稀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48页。
    ④《荀子》卷十八,影宋台州本,第445页。
    ①俞樾《褚子平議》卷十五,上海:上海書店據商務印害馆舊版本影印,1988年,第290页。
    ②《荀子》卷十八,影宋台州本,第445页。
    ③王念孫《讀害雜志》志八之八,第731页。
    ④《荀子》卷十八,影宋台州本,第446页。
    ⑤王念孫《讀害雜志》志八之八,第732页。
    ⑥俞樾《諸子平議》卷十五,第290页。
    ①《荀子》卷十八,影宋台州本,第446页。
    ②王念孫《讀害雜志》志八之八,第732页。
    ③《荀子》卷十八,影宋台州本,第447页。
    ④王念孫《讀書雜志》志八之八,第732页。
    ⑤《荀子》卷十八,影宋台州本,第448页。
    ⑥王念孫《讀害雜志》志八之八,第735页。
    ⑦《荀子》卷十八,影宋台州本,第448页。
    ⑧《荀子》卷十八,影宋台州本,第448页。
    ①俞樾《諸子平議》卷十五,第292页。
    ②《荀子》卷十八,影宋台州本,第448页。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470页。
    ④《荀子》卷十八,影宋台州本,第452页。
    ⑤王念孫《讀害雜志》志八之八,第739页。
    ⑥《荀子》卷十八,影宋台州本,第452页。
    ⑦《荀子》卷十八,影宋台州本,第453页。
    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經韻樓藏版,1988年,第17页。
    ②欧阳询《艺文类聚》,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78页。
    ③欧阳询《艺文类聚》,第430页。
    ④班固《漢書》卷四十九,第2292真。
    ①司马遥《史記》卷八十六,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2003年。以下引此害簡稱黄善夫本。
    ②司马遷《史记》卷七,黄善夫本。
    ③班固《漢書》卷三十一,北宋刻遞修本。
    ④司马遷《史記》卷七,黄善夫本。
    ⑤班固《漢書》卷一下,北宋刻遮修本。
    ⑥司马遷《史记》卷八,黄善夫本。
    ①王先謙《漢書補注》卷一下,第56页。
    ②班固《漢書》卷四十八,北宋刻遞修本。
    ③王先謙《漢書補注》卷四十八,第1051页。
    ④《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六十,第913頁。
    ⑤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四,黄善夫本。
    ⑥班固《漢書》卷四十八,北宋刻遞修本。
    ⑦班固《漢書》卷四十八,北宋刻選修本。
    ⑧司马遷《史記》卷八十四,黄善夫本。
    ①王先謙《漢書補注》卷四十八,第1052页。
    ②班固《漢書》卷四十八,北宋刻遞修本。
    ③王念豫《讀書滩志》志四之九,第298页。
    ④王先謙《漢害補注》卷四十八,第1052页。
    ①班固《漢害》卷四十八,北宋刻選修本。
    ②司馬遷《史记》卷八十四,黄善夫本。
    ③王先謙《漢害補注》卷四十八,第1053頁。
    ④班固《漢書》卷四十八,北宋刻選修本。
    ⑤班固《漢害》卷四十八,北宋刻遞修本。
    ⑥王先謙《漢害補注》卷四十八,第1053页。
    ⑦司马遷《史记》卷八十四,黄善夫本。
    ①王念孫《讀書雜志》志四之九,第298页。
    ②司马遷《史記》卷八十四,黄善夫本。
    ③班固《漢書》卷四十八,北宋刻遞修本。
    ④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九,黄善夫本。
    ⑤司马遷《史记》卷二十九,黄善夫本。
    ①司馬遷《史纪》卷二十九,黄善夫本。
    ②司馬遷《史记》卷二十九,黄善夫本。
    ③班固《漢書》卷二十九,北宋刻選修本。
    ④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九,黄善夫本。
    ⑤王念孫《讀書雜志》志四之七,第275页。
    ⑥司焉遷《史記》卷二十九,黄善夫本。
    ⑦班固《漢書》卷二十九,北宋刻遞修本。
    ①班固《漢書》卷二十九,北宋刻遞修本。
    ②司马遷《史记》卷二十九,黄善夫本。
    ③班固《漢書》卷二十九,北宋刻遞修本。
    ④王通《中說》卷四,四部叢刊初编第59册影印常熟瞿氏鐡琴铜翎模藏宋刊本,上海:上海書店重印本,1989年,第4页。
    ⑤班固《漢書》卷五十七下,北宋刻遞修本。
    ⑥王先谦《漢書補注》卷五十七下,第1190页。
    ①班固《漢書》卷五十七下,北宋刻返修本。
    ②班固《漢書》卷五十七下,北宋刻遞修本。
    ③司焉遥《史记》卷一百一十七,第3056頁。
    ④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點校,第62頁。
    ⑤朱熹《楚辭集注》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⑥班固《漢書》卷九十七下,北宋刻遞修本。
    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615页。
    ⑧班固《漢書》卷九十七下,北宋刻遞修本。
    ①班固《漢書》卷九十七下,北宋刻遞修本。
    ②班固《漢書》卷九十七下,北宋刻遞修本。
    ③王念孫《讀書摊志》志四之十五,第395页。
    ④班固《漢書》卷九十七下,北宋刻遞修本。
    ⑤王先謙《漢書補注》卷九十七下,第1661頁。
    ⑥朱熹《詩集傅》卷十五,四部装刊三编第3册影印日本東京岩崎氏静嘉文库藏宋本,上海:上海書店重印本,1985年,第5页。
    ⑦《毛诗》卷十五,四部叢刊初编第2册,影印瞿氏鐡琴铜劍樓藏宋刊巾箱本,上海:上海害店重印本,1989年,第9頁。
    ⑧班固《漢害》卷九十七下,北宋刻遞修本。
    ⑨班固《漢害》卷八十七下,北宋刻選修本。
    ①班固《漢書》卷八十七上,北宋刻遞修本。
    ②王先謙《漢書補注》卷八十七上,第1486頁。
    ③班固《漢書》卷八十七上,北宋刻遞修本。
    ④班固《漢書》卷八十七上,北宋刻遞修本。
    ⑤班固《漢書》卷八十七上,北宋刻遞修本。
    ⑥班固《漢書》卷八十七上,北宋刻遮修本。
    ⑦班固《漢書》卷八十七上,北宋刻遞修本。
    ⑧王念孫《讀書雜志》志四之十三,第364页。
    ①班固《漢書》卷八十七上,北宋刻遞修本。
    ②王先謙《漢書補注》卷八十七上,第1487页。
    ③班固《漢害》卷八十七上,北宋刻遞修本。
    ④班固《漢害》卷八十七上,北宋刻選修本。
    ⑤班固《漢書》卷八十七上,北宋刻遞修本。
    ⑥王先謙《漢書補注》卷八十七上,第1487页。
    ⑦郭璞注、邢昺疏《雨雅注疏》卷八,王世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0年,第420页。
    ⑧班固《漢書》卷八十七上,北宋刻遞修本。
    ①班固《漢書》卷四十五,北宋刻遞修本。
    ②王先謙《漢害補注》卷四十五,第1038頁。
    ③班固《漢害》卷四十五,北宋刻返修本。
    ④班固《漢書》卷四十五,北宋刻遞修本。
    ⑤王先謙《漢害補注》卷四十五,第1038页。
    ⑥班固《漢害》卷四十五,北宋刻遞修本。
    ⑦王先謙《漢書補注》卷四十五,第1039頁。
    ⑧班固《漢害》卷四十五,北宋刻遞修本。
    ①朱熹《楚醉後語》,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朱熹《楚辭後语》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辭後語》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朱熹《楚辭後語》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④朱熹《楚辭後语》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班固《漢害》卷八十七下,第3583页。
    ②王充《输衡·超奇篇》,褚子集成第7册,上海:上海害店重印世界害局本,1986年,第135页。
    ①班固《漢書》卷八十七下,第3585頁。
    ②王充《論衡·超奇篇》,第135頁。
    ③王充《論衡·自纪篇》,第288頁。
    ④王充《論衡·佚文篇》,第200頁。
    ⑤王充《論衡·自纪篇》,第287頁。
    ⑥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二一,北京:中華書局影印胡刻本,1977年,第297頁。
    ⑦斡愈《韓昌黎文集校注》卷一,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頁。
    ①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燮雕骚序上》卷三十六,四部叢刊初编第171册,第10页。
    ②洪興祖《楚醉補注》,白化文點校,第25页。
    ③黎靖德《朱子语類》,王星賢點校,第八册,第3260页。
    ④朱熹《楚辞辯證下·遠遊》,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班固《漢書》卷八十七上,第3515页。
    ①胡應麟《詩薮》,王國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50页。
    ②班固《漢書》卷九十九中,第4099页。
    ③班固《漢害》卷八十七下,第3583頁。
    ④劉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能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94页。
    ⑤殷孟偷《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辭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第23頁。
    ⑥殷孟偷《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辭注》,第24页。
    ①张震澤《揚雄集校注·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①朱熹《楚辭後语》卷末,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辭集注》,李庆甲校點,第2页。
    ③易健行《從(反雕骚)到〈劇秦美新)——《楚辭集注》的雨個误匾》,《贵州教育學院学報》,2006年第3期,第74页。
    ④莫礪锋《朱熹文學研究》,第267页。
    ①莫礪锋《朱熹文學研究》,第266页。
    ②易重廉《中国楚辭學史》,第305页。
    ③朴永焕《(楚醉集注)的撰述勤機論》,《中国楚醉學》第七辑,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185页。
    ④陈尚敏《〈楚辭集注)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硕士學位論文,2003年,第27页。
    ⑤孫光《漢宋楚辭研究的歷史轉型——(章句)、(補注)、(集注)比较研究》,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85页。
    ⑥林維純《略論朱熹注(楚辭)》,《文学遗產》,1982年第3期,第108页。
    ⑦束景南《朱子大傅》,第989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七十四,第13777页。
    ②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四部叢刊初编第176册,第13页。
    ①束景南《朱子大傅》,第975页。
    ①朱熹《楚辭辩證上》,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黄榦《勉齊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十四,第700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四部叢刊初编第179册,第27页。
    ①[南宋]樵川樵叟《庆元黛禁》,知不足齐叢書本,第575頁。
    ②黄榦《勉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十四,第700页。
    ③葉绍翁《四朝固見绿》,沈锡麟、馮惠民點校,第146页。又見《道命绿·沈趱祖劾晦庵先生疏》(卷七),知不足齊叢誊本,第619页。
    ①朱熹《楚辭後語》,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续楚辭序》卷三十六,第9页。
    ②朱熹《楚醉後語》卷三,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55册影印明嘉靖墲州刊本,上海:上海害店重印本,1989年,第9頁。
    ①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燮離骚序上》卷三十六,第13页。
    ②朱熹《楚辭後語》卷四,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黎靖德《朱子语類》,王星賢點校,第8册,第3255页。
    ②朱熹《楚醉辯證下》,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戴從喜《朱子與文献整理》,第186页。
    ④朱熹《楚辭後语》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朱熹《楚辭後语》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辭後語》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朱熹《楚辭後語》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①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四部叢刊初编第176册,第22页。
    ①脱脱《宋史》卷三百九十三,第11998页。
    ②束景南《朱熹年譜畏编》,上海:華东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219页。
    ③[南宋]樵川樵叟《度元黛禁》,知不足齊叢害本,第568页。
    ④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14页。
    ①[南宋]樵川樵叟《度元黛禁》,知不足齊叢書本,第580页。
    ①朱熹《楚辞後語》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辭後语》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朱熹《楚辭後语》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④[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九十三,第11998页。
    ①何忠禮《宋代政治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455页。
    ②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九,四部叢刊初编第177册,第23页。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別集》卷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14页。
    ④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九,四部叢刊初編第]77册,第18页。
    ⑤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四部叢刊初编第178册,第44页。
    ⑥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三,四部叢刊初编第180册,第11页。
    ①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一,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15页。
    ②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三,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11页。
    ③朱熹《楚辞後捂》,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④朱熹《楚辭後语》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⑤朱熹《楚醉後語》卷二,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⑥朱熹《楚辭後語》卷六,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⑦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一,四部装刊初编第182册,第9页。
    ①朱熹《楚醉後語》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醉後语》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朱熹《楚醉後语》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④朱熹《楚辭後語》卷四,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⑤朱熹《楚辭後语》卷四,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⑥朱熹《楚辭後语》卷六,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⑦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三,四部叢刊初编第177册,第5页。
    ①朱熹《楚辭後語》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備要》,汝企和點校,第41頁。
    ③[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十六,第8734页。
    ④周密《癸辛雜識》,吴企明點校,北京:中華害局,1988年,第190页。
    ⑤佚名《續编雨朝綱目借要》,汝企和點校,第12页。
    ⑥佚名《續编遇朝纲目備要》,汝企和點校,第23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十三,第8654页。
    ①佚名《续编雨朝綱目備要》,汝企和點校,第36页。
    ②佚名《续编雨朝纲目借要》,汝企和點校,第37页。周密《齊束野语·绍熙内禪》卷三,張茂鹏點校,北京:中華害局,1983年,第37页。葉绍翁《四朝聞見绿·丁集·寕皇即位》,沈锡麟、馮惠民點校,第133页。陈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90页。
    ①王夫之《宋输》卷十二,舒士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222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七十四,第13772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七十四,第13772页。
    ①朱熹《楚辭後语》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②朱熹《楚辭後語》卷一,影印南宋端平二年本,1953年。
    ③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五,四部叢刊初编第182册,第4页。
    ①佚名《续编雨朝綱目備要》,汝企和點校,第89页。
    ①劉向《说苑》卷十一,北京:北京圖書馆出版社影印宋咸淳元年(1265)镇江府學刻元明選修本,2003年。
    ②傅增湘《藏圜群言题記》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90頁。
    ③徐建委《劉向(說苑)版本源流考》, 《文献》2008年第2期,第60页。
    。①虞世南《北堂書钞》卷一百六,北京:學苑出版社影印南海孔氏三十有三萬卷堂校注重刊孫忠愍侯祠堂蕾校影宋原本,2003年,第2册,第174页。
    ②虞世南《北堂書钞》卷一百三十四,北京:學苑出版社影印南海孔氏三十有三萬卷堂校注重刊孫忠愍侯祠堂舊校影宋原本,2003年,第2册,第379页。
    ③虞世南《北堂害钞》卷一百三十七,北京:學苑出版社影印南海孔氏三十有三萬卷堂校注重刊孫忠愍侯祠堂舊校影宋原本,2003年,第2册,第407页。
    ④虞世南《北堂書钞》卷一百三十八,北京:學苑出版社影印南海孔氏三十有三萬卷堂校注重刊豫忠愍侯祠堂舊校影宋原本,2003年,第2册,第416頁。
    ⑤徐里《初學記》卷二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611页。
    ⑥欧陽詢《藝文類聚》卷七十一,北京:北京圖書馆出版社影印南宋绍興(1131-1163年)刻本,2004年。
    ⑦李昉《太平御覽》卷五百七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584页。
    ⑧李昉《太平御覽》卷七○七,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152页。
    ⑨李昉《太平御霓》卷七七○,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414頁。
    ⑩李昉《太平御覽》卷七七一,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418页。
    11李昉《太平御覽》卷八一五,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626页。
    12《唐钞文选集注匯存》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藏本,2000年,第2册,第767页。
    13《六臣注文遴》卷四六,四部叢刊初编第313册影印宋刊本,上海:上海書店重印本,1989年。
    ①《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四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2008年,第709页。
    ②《文选》卷四六,北京:北京圖書馆出版社影印宋淳熙八年(1181年)池陽郡齋刻本,2004年。
    ③吴淑《事颧赋》卷十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宋绍興十六年(1146年)刻本,2006年。
    ④朱熹《楚辭後語》卷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南宋端平二年(1235)朱鑒刊本,1953年。
    ⑤《分门集注杜工部詩》卷八,四部装刊初编第108册影印宋刊本,上海:上海害店重印本,1989年。
    ⑥李昉《太平御覽》卷五百四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457页。
    ①孔颖連《春秋左傅正羲》卷四十六,北京:中華害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第2069頁。
    ②司馬遷《史记》卷四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703页。
    ③何浩《戰国時期楚封君初探》,《歴史研究》1984年第5期,第100页。
    ④陈振孫撰,徐小蠻點校《直齊書绿解题》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1頁。
    ⑤曾鞏《曾南(?)先生文粹》卷二,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宋刻本,2004年。
    ①睦游《渭南集》卷二十七,北京:北京圖書馆出版社影印宋嘉定十三年本,2004年。
    ②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齊讀書志》卷三上,四部叢刊三编第29册影印宋淳祐袁州刊本,上海:上海書店重印本,1985年。
    ③劉文典《說苑斠補》,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39页。
    ④趟善诒《說苑疏證》,上海:華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310页。
    ⑤向宗鲁《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77页。
    ①向宗鲁《說苑校證》,北京:中華害局,1987年,第282頁。
    ②游國思《游國恩楚辭論著集·楚辭概論》,北京:中華害局,2008年,第23页。
    ③殷滁非《壽孫出土的“鄂君兽金節”》,《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第11頁。
    ④何浩《戰國時期楚封君初探》,《歷史研究》1984年第5期,第107页。
    ⑤楊竟《戰國史》附绿《戟国封君表·楚国的封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92頁。
    ①湖北省荆沙域鐡路考古陈《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1页。
    ②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陈《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9页。
    ③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陈《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2頁。
    ④何浩、劉彬徽《包山楚簡“封君”释地》,《包山楚墓》上册附绿二五,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571頁。
    ⑤殷滁非《壽孫出土的“鄂君啓金箭”》,《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第10页。
    ⑥朱熹《楚辭集注》卷二,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南宋端平二年(1235)朱鑒刊本,1953年。
    ⑦殷滁非《壽孫出土的“鄂君啓金箭”》,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第10页。
    ①郭沫若《(?)於鄂君罄節的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第4页。弹其驤《鄂君啓節铭文释地》、《再論鄂君啓箭地理答黄盛璋同志》,《畏水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3页、212页。黄盛璋《再論鄂君啓節交通路線複原舆地理問题》,《安徽史学》1988年第2期,第16頁。于省吾《“鄂君啓節”考释》, 《考古》1963年第8期,第442页。
    ②陳徫《〈鄂君啓筋)之“鄂”地探讨》,《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第88页。
    ③何浩、劉彬徽《包山楚筒“封君”释地》,《包山楚墓》上册附绿二五,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571頁。
    [1]《北宋文人舆黛争》,沈松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楚辭補注》,南宋·洪興祖,北京:中華害局,1983年。
    [3]《楚辭集注》,南宋·朱熹,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南宋端平本,1953年。
    [4]《楚辭集注》,南宋·朱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5]《楚辭害目五種》,姜亮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楚辭書目五種续编》,崔富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7]《楚辭害绿解题》,崔富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8]《楚辭文献學史論考》,李大明,成都:巴蜀害社,1997年
    [9]《楚辭評输集霓》,李誠,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癸辛雜識》,南宋·周密撰,吴企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11]《漢害》,束漢·班固,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12]《後漢害》,南朝宋·范曄,北京:中華害局,1965年。
    [13]《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南宋·朱熹,四部叢刊初编第176一182册影印明嘉靖本,上海:上海害店重印本,1989年。
    [14]《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宋·晁補之,四部叢刊初編171、172册影印明詩瘦閣仿宋刊本,上海:上海書店重印本,1989年。
    [15]《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南宋·李心傅,徐规點校,北京:中華害局,2000年。
    [16]《困學纪闻》,南宋·王麟撰,樂保羣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7]《歴代辭赋研究史料概述》,马横高,北京:中華害局,2001年。
    [18]《雨宋文學史》,程千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9]《南宋史稿》,何忠禮,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20]《南宋思想史》,何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1]《南宋文人與黨争》,沈松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2]《南宋文學史》,王水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3]《南宋政治史》,何忠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4]《邁入21世纪的朱子學——纪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朱杰入主编,上海:華东师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5]《慶元黨禁》,樵川樵叟,北京:中華書局影缩民國二十二年上海古書流通處影印本知不足齋叢害,第四册,1999年。
    [26]《屈骚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王德華,北京:中苹害局,2004年。
    [27]《齐束野捂》,南宋·周密撰,张茂鹏點校,北京:中華害局,1983年。
    [28]《詩集傅》,南宋·朱熹,四部叢刊三编第3册影印日本岩崎氏静嘉文庫藏宋本,上海:上海書店重印本,1985年。
    [29]《史記》,漢·司马遷,北京:中華害局,1995年。
    [30]《四朝聞見绿》,南宋·葉绍翁,沈锡麟點校,北京:中華害局,1989年。
    [31]《四庳全書總目》,清·永瑢等,北京:中苹書局,1965年。
    [32]《四害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北京:中荤害局,1983年。
    [33]《宋代文學思想史》,張毅,北京:中華害局,1995年。
    [34]《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劉焕陽,濟南:齐鲁害社,2004年。
    [35]《宋金元文學批評史》,顧易生、蒋凡、劉明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6]《宋明理學史》,侯外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37]《宋明理學研究》,張立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38]《宋詩韶全编》,吴文治,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39]《宋史》,元·脱脱等,北京:中華害局,1977年。
    [40]《宋史》,隙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1]《宋史全文》,南宋·佚名,北京:北京圖書馆出版社,2006年。
    [42]《宋學舆宋代文學靓念》,李春青,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43]《宋元學案》,清·黄宗羲,北京:中苹害局,2007年。
    [44]《宋代文學舆文化研究》,黎活仁主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45]《宋論》,清·王夫子,舒士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46]《文送》,萧统编,李善注,北京:中華害局,1977年。
    [47]《续资治通鑒》,清·畢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48]《繽资治通鑒畏编》,南宋·李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9]《续资治通鑒畏编·拾補》,南宋·李燾,清·黄以周辑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50]《游國恩楚辭論著集》,游國恩,北京:中華害局,2008年。
    [51]《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南宋·晁公武,四部叢刊三编第29册印宋淳祐袁州刊本,上海:上海害店重印本,1985年。
    [52]《直齋害绿解题》,南宋·隙振孫,徐小蠻、应顧美華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3]《中國楚辭學史》,易重廉,畏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54]《中国辭赋發展史》,郭维森、許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55]《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56]《中國文學理论批評史》,敏澤,畏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57]《中国文学批評史》,郭绍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58]《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纲》,朱东润,章培恒導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9]《中國哲學史》,馮友蘭,上海:華束师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60]《朱熹的歴史世界》,余英時,上海:三聊害店,2004年。
    [61]《朱熹的思维世界》,田浩,台北:允晨文化寅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62]《朱熹经學與中國經學》,蔡方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3]《朱熹年譜》,清·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北京:中華害局,1998年。
    [64]《朱熹年谱畏编》,束景南,上海:苹东师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65]《朱熹思想研究》,张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66]《朱熹文學研究》,莫礪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67]《朱熹詩词编年笺注》,朱熹撰,郭齐笺注,巴蜀害社,2000年。
    [68]《朱熹研究》, 束景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69]《朱子大傳》,束景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70]《朱熹傅》,郭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年。
    [71]《朱熹舆中國文化》,蔡方鹿,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72]《朱子年谱》,清·王懋竑,北京:中華害局1998年版。
    [73]《朱子全害》,南宋·朱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74]《朱子書信编年考證》,隙來,上海:三聊書店,2007年。
    [75]《朱子晚年全输》,清·李绂,北京:中華害局,2000年。
    [76]《朱子新學案》,钱穆,成都:巴蜀書社,1986年。
    [77]《朱子學提纲》,錢穆,上海:上海:三聊害店,2002年。
    [78]《朱子語類》,南宋·黎靖德,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害局,1994年。
    [79]《朱子哲學研究》,隙来,上海:苹東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80]《朱子研究害目新编》(1900—2002),吴展良,台北:“国立”台湾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81]《资治通鑒》,宋·司马光,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害局,1956年。
    [1]隙尚敏《楚辭集注研究》,西北师范大學文學院硕士學位論文,2003年。
    [2]戴從喜《朱子與文献整理》,華束师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3]孫光《漢宋楚辭研究的歴史轉型——章句、補注、集注比较研究》,河北大學文學院博士學位论文,2006年。
    [1]蔡方鹿《朱熹经典诠释學之我見》,《文史哲》2003年第2期,第42頁。
    [2]陈尚敏《〈楚辭集注)成害概述》,《甘肃高师學報》2004年第4期,第16页。
    [3]戴志钧《论朱熹楚辭學说得失根由》,《北方输叢》1989年第3期,第64页。
    [4]戴志钧《朱熹在楚辭研究中的开拓性贡献》,《文史哲》1990年第3期,第79页。
    [5]邵瑩辉《理學視朗中的屈原及楚辭》,《三峡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第50页。
    [6]丁冰《宋代楚醉學概觏》,《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5年第2期,第24页。
    [7]高献紅《宋人詩语之楚骚接受》,《蘭州學刊》2007年第11期,第189頁。
    [8]郭建勋《揚雄及其〈反離骚〉之再韶識》,《求索》1989年第4期,第94页。
    [9]郭建勋、楊赛《晁補之的辭赋學输略》,《中国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第30页。
    [10]黄建榮《王逸、朱熹、蒋骥三家〈楚辭〉訓释原因初探——王、朱、蒋三家(楚辭〉注本比较研究之一》,《撫州师專學報》1992年第2期,第102頁。
    [11]黄坤《朱熹的文學觀》,《華束师范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第37頁。
    [12]李大明《晁補之〈重编楚辭〉三種目绿输考》,《四川师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43頁。
    [13]李大明《宋詩話中的楚辭評論》,《四川師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第39页。
    [14]李青《唐宋詞输中的楚辭話語》,《蘇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第50页。
    [15]李永明 《朱熹(楚辭集注〉成害考输》,《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第49页。
    [16]林拓《從集注〈楚辭〉看朱熹晚年的屈子情懷》,《中国典籍與文化输叢》第6辑,北京:中華害局,2000年,第68页。
    [17]林維纯《略输朱熹注〈楚辭)》,《文學遗產》1982年第3期,第100頁。
    [18]廑平忠《理学的困惑——(楚辭集注〉思想初探》,《四川师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5期,第37頁。
    [19]羅敏中《以儒批儒 撥儒於屈——論朱熹的尊屈倾向之二》,《求索》2001年第5期,第93頁。
    [20]羅敏中《以儒注屈融屈於儒——論朱熹的尊屈倾向之一》,《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第11页。
    [21]马興祥《20世纪朱熹文學研究述評》,《新疆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第115页。
    [22]莫礪锋《論朱熹的文學史觀》,《江海學刊》2000年第1期,第156頁。
    [23]莫礪锋《输朱熹封唇代詩歌的批評》,《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第85页。
    [24]莫礪锋《論朱熹文學家身份的歴史性消解》,《江漢論壇》2000年第5期,第38页。
    [25]莫礪锋《输朱熹文學家身份的歴史性消解》,《江漢論壇》2000年第10期,第38页。
    [26]莫礪锋《朱熹(楚辭)學略說》,《求索》1983年第3期,第80页。
    [27]朴永焕《南宋〈詩括〉中評騒输點》,《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3期,第100页。
    [28]朴永焕《朱熹的文學觀和他注释〈楚辭〉的態度》,《天府新输》1995年第4期,第69页。
    [29]石明慶 《朱熹晚年詩學活勤舆其心態》,《海南师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第64页。
    [30]石文英《朱熹输風骚》,《厦門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第39页。
    [31]孫光《筒論王逸、洪典祖、朱熹楚辭注释的文献征引》,《内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第58頁。
    [32]譚德興《論宋代楚辭觀的新發展》,《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第61页。
    [33]汪小洋《朱熹漢赋研究的評僵》,《朱子學刊》(2005年第一辑),第6页。
    [34]王德華《屈騷精神在宋代的缺失與修復》,《學衍月刊》2006年第2期,第107页。
    [35]王瑩《宋代楚辭研究概述》,《大連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第37 頁。
    [36]王哲平《朱熹文學思想論略》,《南昌大学學報》2000年第3期,第97页。
    [37]吴畏庚《近百年朱熹文学研究的回颇與反思》,《文學评论》2008年第3期,第206页。
    [38]吴畏庚《朱熹文學研究之三大著述》,《上饒师專學報》1995年第2期,第33页。
    [39]吴賢哲《楚醉文體在漢代的流燮》,《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12期,第76页。
    [40]熊良智《屈原身世命运的關注與宋代士大夫的人生關懷》,《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第66页。
    [41]藁志衡《宋人封屈原的接受》,《社會科学戰线》2007年第2期,第272頁。
    [42]易健賢《從(反離騷)到〈劇秦美新)——〈楚辭集注〉的雨個误匾》,《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70頁。
    [43]俞兆鹏《略论朱熹與“慶元黛禁”》,《南昌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第85页。
    [44]趟乖勋《朱熹論“屈原之遇”》,《求索》2011年第6期,第186页。
    [45]周秉高《朱熹反王逸功遇输》,《職大學報》2003年第1期,第18页。
    [46]凡《朱熹输雨漢莳赋——兼舆晁補之比较》,《中国楚辭學》(第十二輯),第186页。
    [47]鄒雲湖《“依托五經”與“以羲裁之”——論〈楚辭章句〉舆〈楚辭集注)的漢宋之别》,《語文學刊》2000年第1期,第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