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怎么理解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共存?为什么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见得比发展之前少”?为什么社会上存在着“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些问题都需要用社会矛盾理论来解答。社会矛盾理论与我们党的社会管理思想的有机统一,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以及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遵循。社会管理矛盾是改革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的表现,它主要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的根本途径是依靠改革和发展。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需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法治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
     关系就是矛盾,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管理各主体——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包括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虚拟社会管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
     政府与市场是互补的关系。市场作用能弥补了政府计划在微观领域无法全覆盖和效率不高等缺陷,政府作用能弥补市场经常出现失灵的弊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在进一步完善中,市场失灵等现象比较突出;政府的真正职能未能得到很好发挥。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政府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政府职能的不完全或不充分导致了政府与市场的矛盾。这个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实质是公众全面增长的对公共产品需求与政府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改革发展新阶段的突出反映。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矛盾的根本办法。
     政府与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既相互制约又彼此合作,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的关系。在政府和市场发挥各自重要作用以外,以社会组织为主要代表的社会力量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还不充分,政府在社会组织的培养和管理上还不到位等,这是形成了政府与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政府与社会的矛盾还表现为干部与群众的矛盾。
     处理政府与社会矛盾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职能,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联合、协作、共治。政府发挥主导的作用,与市场、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让其依法、自治、有序地发挥服务、监督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功能。正确处理现阶段的干群矛盾要转换思路、创新体制。而培育社会组织是实现干部群众对立面融合的有效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是适合干部群众共同发展的正确形式和体制,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矛盾的体制保证。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其实质反映的是政府、市场、社会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其实质是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之间矛盾在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就是要找准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网民在虚拟社会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市场、虚拟社会组织和网民之间的关系,解决好政府在虚拟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定位、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网站载体的建设、加强虚拟社区协调治理、鼓励公众参与管理等问题,建立合作共治机制。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三者之间“一体性”的辩证关系,指出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相处的关系。工业文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盲目追求高档次的异化的消费方式以及淡薄的生态意识等,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生态危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表现为人口发展与自然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矛盾和非科学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社会矛盾。我们党在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升为理念、目标和原则。并把它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互协调,这就要求必须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治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理论。反过来,这一理论又进一步指导新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实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理论指南。
Why is the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contradictionsco-existed? Why is the issue "not less than" the developed times? Whydo people dissatisfy with society while the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d?The answers of these questions lie in theory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When unify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to the "social management"thought of CPC,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social management‘scontradictions formed.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social management‘s contradictions followwith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basic contradictions, scientific socialismtheory of social principal problem and theory of internal contradictionsamong people. The contradictions of social management are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field ofsoci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new stage of reform anddevelopment. They mainly are antagonistic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people, and rely 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solve. To this aim, we mustbuild the following mechanisms and systems of social management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law-based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featuringParty committee leadership, Government execution, nongovernmentalsuppor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Relationship is the contradiction. Contradiction is the unity ofopposite relationship. To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social management‘scontradiction, each subject of social management——Government,marketplace, NGO, citizens——the relationship and contradiction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Government and NGO, Government and itsmanagement in virtual society, man and nature, contribute to the mainlyobject and content of the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is thecomplementary one. Market’s function can remedy Government programs’defects in micro-field, such as incomplete coverage and inefficiency.Government action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market failure.During the perfect proces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phenomena of market failure are promin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functionof the Government failed to play well.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supply is shortage, absence, offside and dislocation. All these issuesresult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Theessence of this contradiction, in a sense,is the conflict of inclusivegrowth in public demand for public goods to the shortage of Government’ssupply, and the prominent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principalcontradiction in the new stage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basic wayto handle this contradiction, is to speed up the improvements of the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leverage to a greater extent and in a widerscope the basic role of the market in allocating resources, improve the system of macro-regulation, and establish a basic public service systemthat is government-led and sustainable and overlap both urban and ruralareas.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Government and society is both restrict each other and work together,both 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on each other. Beside the function of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NGO play an important complementary role. Inthe current, NGO is underdeveloped in China. The cultivation and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to NGO is not in place. All these result in thecontradic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contradictionbetween cadres and the masses is one performance of it.
     The way to handle these contradicts,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Government's social functions, form a model of alliance, collaboration,and work among the Government, market and NGO. The Government plays aleading role, cooperates with market and NGO. They provide perfect socialservice together. Government nurture and support NGO, guide them toparticipate in social management, make them function in accordance withthe law, autonomy and orderly services, supervision and coordination ofsocial interests relations. In order to handle contradiction betweencadres and the masses, we must convert ideas, innovate system. NGO isan effective form of antithesis fusion between officials and the masses.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correct system to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officials and the masses,and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solve the current contradiction of social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al community and realistic society isli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lect and reflection or the relationshipof action and reaction one. It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Government, market, society and citizens. Its essence is a form of the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market, NGO, citizens in thenetwork field. Strengthening and innovating the virtual socialmanagement, is to locate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market, NGO and netizen in virtual society, correctly handl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web site, reinforce coordination andgovernance of virtual community, encourag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management,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the cooperation work, and so on.
     Marxism scientifically reveal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amongthe nature, people and society——"oneness", points out that theyshould be harmonious get along. 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and the natureand ecological crisis cause by the productive mode of high input, moreconsumption, serious pollution and catabolic consumption patterns ofblind pursuit of high grade and weak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 it shows a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opulation and the natur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hortage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scientific developmentinitiate mass disturbance, etc. CPC regard ecological progress as anational strategy, promote it as the idea, target and principle,penetration to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construction,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global ecologicalsecurity and human civilization.
     The way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human and the nature, is toimplement and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romote harmony,mak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ecological progress, fully implement theoverall plan for promoting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ecological progress, ensure coordinated progress in all areas ofendeavors in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promote the Government, market,NGO and citizens to governance and protect natural resources andenvironment, expand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that leads to increasedproduction, prosperity and a good ecosystem.
     In the advancing process of socialist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management, CPC formed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social management‘scontradictions. In return, it directs the new practices. This theory isthe enric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guidance to the comprehensive, rapid,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ety andparticularly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important theory guide to realize the objective of China's socialistmodernization.
引文
①参见严书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和基本思路》,《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
    ②参见潘光宇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研究》,沈阳:白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③参见刘森林:《论社会理论中作为自悖谬的“矛盾”概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①参见Paul Hirst:《Associate Democracy:New Form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Governance》,1994byPolity Press.
    ②参见陈振明等:《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东南学术》2005年第4期。
    ③参见胡盛仪:《完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思考》,《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④参见孙立平:《和谐社会与政府的权力规范》,21CN论坛网2006-11-14。
    ⑤参见向春玲:《论多种社会主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⑥参见邓频声等:《秉持和谐理念,妥善处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参见丙戍:《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学习时报》2007年03月19日第1版。
    ②参见《社会转型冲击传统管理模式社会建设瓶颈急需突破》,法制日报2010年07月02日第4版。
    ③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06期。
    ④参见北京大学课题组:《北京市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2012-05-21。
    ⑤参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③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6日第9版。
    ④参见郑杭生等:《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兼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时代内容》,《学海》2008年第4期。
    ⑤参见李强:《如何理解社会建设》,《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4日第7版。
    ⑥参见严书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红旗文稿》2009年第3期。
    ⑦参见沈跃春:《中国特色社会建设思想探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9月05日第2版。
    ①参见《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和谐社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02月23日第1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③孔萍:《化解社会矛盾三论》,《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0期。
    ①参见田自安:《试论如何提高中国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能力》,《社科纵横》2010年第5期。
    ①参见高尚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同舟共进》2011年第11期。
    ②参见李兴山:《从美国金融危机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学习时报》2010年12月27日第03版。
    ③参见周红云:《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伙伴关系——上海普陀区社区民间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长寿模式”案例分析》,《社团管理研究》2010年第8期。
    ④参见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①参见魏开锋:《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学习时报》2011年8月29日第10版;《郎遥远:仇富、仇官、仇社会的“解仇药”》,共识网2012-05-14。
    ②参见沈骊天:《网络社会的产生发展与人文思考》,《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③邓伟志:《“虚”“实”社会矛盾冲突之解》,《人民论坛》2012年第6期。
    ④参见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9~93页。
    ①参见王青松:《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及对策》,《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②参见程玉红、曾静平:《论虚拟网络社会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③参见李荣虎:《浅析网络的发展状况及网络舆论影响》,《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年第2期。
    ④参见熊光清:《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影响——话语民主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
    ⑤参见杨凤春:《互联网是现代政治福音》,《人民论坛》2007年第14期。
    ⑥前四种权力为立法、行政、司法和新闻监督。——作者注
    ⑦参见余波:《网络社会中网络的政治功能以及网络对政治文化传播的影响》,《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⑧参见李继尊:《论互联网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及其治理》,《商业时代》2006年第21期。
    ⑨参见樊金山:《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研究》,《桂海论丛》2012年第3期。
    ⑩参见王文:《微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要有所作为》,《求是·红旗文稿》2011年第12期。
    11参见李继尊:《论互联网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及其治理》,《商业时代》2006年第21期。
    12参见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21、222、255页。
    13参见孙寿山:《信息网络与现代市场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14参见蔡铂、聂鸣:《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7期。
    ①参见朴素:《网络文学与互联网时代》,《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2日第16版。
    ②参见张辉:《和谐网络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③参见李继尊:《论互联网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及其治理》,《商业时代》2006年第21期。
    ④参见黄少华:《网络时代社会学的理论重构》,《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⑤参见韩洪涛:《对网络虚拟社区的社会学考察》,《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⑥参见熊光清:《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⑦参见郭跃:《网络时代与当前社会矛盾》,《江汉论坛》2002年第4期。
    ⑧参见林少燕:《网络舆论凸现的社会问题及对策》,《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第11期。
    ⑨参见李永彩:《网络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功能》,《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⑩参见江胜尧:《论互联网与社会管理实践创新》,《理论月刊》2012年第1期。
    11参见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①参见李伦等:《“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生态伦理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张红薇:《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培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于晓红等:《“网络信息生态危机”探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6期;臧星辰等:《试论网络社会生态文明与生态治理》,《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②参见陈更海:《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4期。
    ③参见甘志频:《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及协调构想》,《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王小敏:《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2期;叶皓:《网络时代执政的机遇和挑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于秀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法律之间的冲突》,《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④参见曾令辉:《网络社会视域下人的虚实和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谢玉进等:《网络人机矛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着力点》,《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①参见李遵白:《网络经济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18期。
    ②参见范立国等:《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李钢:《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4期;孟宪平:《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8期;熊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机制构建初探》,《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23期。
    ③参见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熊昌茂:《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研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罗爱华:《关于虚拟社会管理问题之探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④参见田自安:《试论如何提高中国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能力》,《社科纵横》2010年第5期。
    ⑤参见路甬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中国科学院网2004-07-21;姚先国等:《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中的三大矛盾》,《浙江经济》2006年第1期;蔡晶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①参见周溯源:《论三大矛盾与科学发展观》,《学习时报》2010年1月4日第10版。
    ②参见唐昌黎、孟海贵:《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学思考》,《理论学刊》2005年第10期。
    ③参见赵汇、尉峰:《资本本性与生态危机根源》,《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2期。
    ④[澳大利亚]张明:《现代化与人和自然的矛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⑤吴晓江:《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12期。
    ⑥参见《生态透支我们该怎样补偿——中国著名生态学家李文华院士访谈录》,《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6月26日第3版。
    ⑦参见姜春云主编:《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⑧参见王桂月:《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9月号上(总第400期)。
    ①参见杜鹏:《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政府生态责任》,《甘肃农业》2006年第8期。
    ②参见唐昌黎,孟海贵:《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学思考》,《理论学刊》2005年第10期。
    ③参见周宏春:《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环境经济》2007年第3期。
    ④参见蔡晶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⑤参见徐琦:《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反映人与人的关系》,《中国环境报》2006年11月30日。
    ⑥参见林红梅:《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⑦严书翰:《2007年我国十大理论热点问题解析》,《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8年第6期。
    ⑧钦建军、杨升祥、杜鸿林:《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新视野》2011年第4期。
    ①宋西雷:《试论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解决的成就》,光明网2011-12-05。
    ②张景荣:《新中国6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发展回顾》,《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
    ③董志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④逄先知:《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
    ⑤石维行:《刘少奇经济策略思想的几点探讨》,国史网2009-06-28。
    ⑦参见张景荣:《论“结合”——从改革开放的宝贵历史经验谈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①刘伟:《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处理党派关系的历史经验总结》,《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②参见高文锦:《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武警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③参见田玉兰:《刘少奇对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探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1年第2卷;赵绍成:《刘少奇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贡献》,《学理论》2009年第22期。
    ④参见高新民:《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创新》,《理论视野》2011年第7期。
    ①参见龚云虹等:《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创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②参见王连芳:《我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探析》,《人民论坛》2011年第34期。
    ③参见王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治理的理念、体制和政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④佘远富:《关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①参见潘西华:《当代国外学者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0期;纪晓岚、张韬:《关于社会管理理论若干问题探索》,《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第1期。
    ②参见余源培:《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任国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姜素红:《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求索》2009年第3期;袁诗弟:《冲突与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解读》,《天府新论》2009年第3期;徐铁光:《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载于周鸿刚等主编:《理论经纬·2009》,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张薇:《论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①参见黄少华:《网络时代社会学的理论重构》,《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郑永强:《国内外网络社会学研究综述》,中国社会学网2009-02-26;王文:《Web2.0时代的世界政治》,《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④《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⑤参见《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3页。
    ①《列宁全集》第6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1~282页。
    ②《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8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1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②参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37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25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10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9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8页。
    ③参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解放军报》2011年5月31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14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7、246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①世界银行编著,蔡秋生等译:《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①[瑞典]冈纳·缪尔达尔著,谭力文等译:《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北京:商务出版社1974年版,第27页。
    ①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①[美]斯蒂格利茨著,姚开建等译:《经济学》(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7页。
    ②[美]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2~413页。
    ①[德]路德维希·艾哈德著,祝世康等译:《来自竞争的繁荣》,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4页。
    ②[捷]奥塔·锡克著,王锡君等译:《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5页。
    ③[美]熊彼特著,绛枫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2页。
    ④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经济法的基础建构与原理阐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7页。
    ②参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③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经济法的基础建构与原理阐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①蔡昉:《推动政府职能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转变》,《人民日报》2010年12月01日第7版。
    ①Burton Weisbrod.1974.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Three-Sector Economy,in E.Phelps.ed.Altruism and Economic Theory.New York:Russel Sage.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89、1074页。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①《稳中求进方能不落“陷阱”》,《人民日报》2013年3月26日第22版。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①参见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7期。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页。
    ①吴伯奎:《试述社会组织发展对我国执政党建设的促进作用》,《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②参见李军鹏:《政府管理的国际经验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
    ①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②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1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8页。
    ②参见郑永年:《保卫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105页。
    ①参见[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等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民政部: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6.2万个》,新华网2012年6月21日。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③陈秀峰:《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④杨娟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现状、困因及优化思路》,《魅力中国》2009年第12期。
    ①邓国胜:《在华十大国际NGO组织》,ngo12315——公益中国网http://ngo12315.bokee.com/3590659.html
    ②《民政部积极采取措施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10月15日。
    ③参见[美]莱斯特·萨拉蒙著,贾西津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11页。
    ①《民政部积极采取措施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10月15日www.gov.cn
    ②《民政部积极采取措施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10月15日www.gov.cn
    ①张国:《最新数字:全国闲散青少年超过2800万》,[EB/OL].http://edu.sina.com.cn/zxx/2010-11-04/1208273505.shtml.
    ②参见王勇:《当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理论界》2011年第5期。
    ③刘世昕:《200多份提案涉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中国青年报》2011年03月11日第11版。
    ①汝信等:《2011年中国时候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页。
    ①参见David Strand,“Protest in Beijing: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in China”, Problemsof Communism, no.39,1990(May-June), pp.1-19.
    ②王玨:《社科院蓝皮书:慎防群体怨恨扩大》,《文汇报》(香港)2011-05-05。
    ①卢晓莉:《试论创新社会管理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学理论》2011年第29期。
    ①《问责食品安全:八大部委管不好一头猪?》,人民网2004年05月18日。
    ①王玨:《社科院蓝皮书:慎防群体怨恨扩大》,《文汇报》(香港)2011-05-05。
    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2003~2008)》,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①财政部:《关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人民日报》2010年3月17日第7版。
    ②《民政部积极采取措施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10月15日。
    ③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④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第2版。
    ①[美]莱斯特·萨拉蒙:《公民社会部门》,载于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①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①[美]彼得·德鲁克著,曾琳译:《功能社会:德鲁克自选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①参见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379页。
    ②参见范正伟:《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公众参与》,《人民日报》2012年5月14日第9版。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夏德才:《网络时代社会稳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②高钢:《互联网推进的信息共享及社会意义》,《光明日报》2011年4月16日第6版。
    ③参见《政府官员网络形象之变:从“官腔官调”到“网言网语”》,新华网2011-03-14。
    ①参见文化人类学家Clifford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Basic Books,2000.pp5.
    ①谢新洲等:《安全阀还是压力锅?》,《光明日报》2013年1月15日第15版。
    ②严书翰:《领导干部要成为互联网的积极参与者》,《理论视野》2008年第7期。
    ③杨琳:《网络舆情飙升背后》,《瞭望》2009年第7期。
    ④徐晓兰:《将网络创业纳入就业统计》,《国际金融报》2011年3月8日第5版。
    ①马庆斌等:《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国市场》2012年第7期。
    ②齐冬梅:《政府网站对预防群体性事件的作用》,《人民论坛》2009年第17期。
    ③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①夏德才:《网络时代社会稳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①社评:《“扳倒中国”,来自美国的危险鼓吹》,《环球时报》2011年11月19日第7版。
    ②程刚:《针对中国的网络间谍攻击增多》,《特区青年报》2007年11月15日,王文:《Web2.0时代的世界政治》,《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
    ③[英]Ronald Rice,“Primary Issues in Internet Use”, in Leah Lievrouw and Sonia Livingstone(eds.),The Handbook of New Media,London:Sage,2006,pp.105-129.
    ①熊光清:《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①《网络正成为中国社会主流媒体》,《学习时报》2008年6月2日第12版。
    ②《中国互联网状况——中国政府白皮书(2010年06月08日发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2010-06-08。
    ③王美文:《公共政策网络民意参与的困境与对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5期。
    ①参见《网络正成为中国社会主流媒体》,《学习时报》2008年6月2日第12版;王文:《Web2.0时代的世界政治》,《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刘斌、程亮:《网络社会组织培育与监管研究》,《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10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11页。
    ③杜晓本:《“水军”搅浑网络社会亟待修法规制》,《法制日报》2011年1月6日第4版。
    ④[英]弗朗西斯·培根著,何新译:《培根论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①魏波等:《新媒体传播失范及其对策思考》,《新闻界》2010年第3期。
    ①燕道成:《暴力网游:远离那个“江湖”》,《中国教育报》2010年8月16日第4版。
    ②陈更海:《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4期。
    ①《国家垄断下的互联网困境》,共识网2012-03-23。
    ②冯登国等:《虚拟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第1期。
    ③参见李娅等:《网络监管的国外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理论学习》2010年第11期。
    ④魏波、李建秋、涂欣:《新媒体传播失范及其对策思考》,《新闻界》2010年第3期。
    ①王亦君:《社科院称半数城市政府网站透明度不及格》,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10-03-14。
    ②何璐等:《政府网站不满意率达到83.75%》,《人民日报》2011年12月5日第6版。
    ①参见《全球网络犯罪经济损失1140亿美元》,《微电脑世界》2011年第10期第129页。
    ②董兆辉等:《影子互联网,国家安全新威胁》,《中国国防报》2011年10月17日第3版。
    ①Nick Couldry,“New Media for Global Citizens? The Future of the Digital Divide Debate”,The 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Fall2007, Vol.14, Iss.1.
    ②江涌:《网络:看不见的新战线》,《求是》2010年第13期。
    ①秦佩华、金柳:《理性看待网络民意》,《人民日报》2010年12月01日第17版。
    ①参见《不少政府网站让公众身陷“迷宫”》,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10-02-22。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10月
    28日。
    ③孟宪平:《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8期。
    ④[法]雨果著,郑永慧译:《九三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96页。
    ①李继尊:《论互联网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及其治理》,《商业时代》2006年第21期。
    ②曲青山:《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理论前沿》2009年第9期。
    ③[荷兰]孟德维尔著,肖聿译:《蜜蜂的寓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①[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75页。
    ②曲青山:《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理论前沿》2009年第9期。
    ①马道蓉:《网络不能成为构建和谐的薄弱一环》,新华网2008年01月08日。
    ②[法]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译:《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③参见《中国互联网状况——中国政府白皮书(2010年06月08日发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2010-06-08。
    ①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①宋萌荣等:《苏联环境政策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第17~20页。
    ②转引自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③参见郭建:《环境问题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①叶险明:《马克思的工业文明理论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①姜春云:《人与自然关系六问——关于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问题的探讨》,《求是》2010年第6期。
    ②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③马成福:《全球生态危机——谨以此文献给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国际艺术界网站2009-12-16。
    ①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②姜春云:《人与自然关系六问——关于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问题的探讨》,《求是》2010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④[美]M·梅萨罗维克等著,刘长毅等译:《人类处在转折点》,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⑤参见《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0多年》,新华网2005年06月29日;《2012年发布会》,人民网2012年6月26日。
    ⑥王小龙:《地球还剩几条“命”》,《科技日报》2010年04月04日第2版。
    ①《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中国环境报》2012年04月20日第8版。
    ②吴忠民、刘祖云:《发展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245页。
    ③姜春云:《人与自然关系六问——关于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问题的探讨》,《求是》2010年第6期。
    ④《不安全饮用水每20秒害死一个儿童》,《都市快报》2008年03月22日第12版。
    ⑤《关注:全球每天6000人因缺乏安全饮用水丧命》,《生活新报》2012年7月6日。
    ⑥马成福:《全球生态危机——谨以此文献给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国际艺术界网站2009-12-16。
    ①参见马成福:《全球生态危机——谨以此文献给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国际艺术界网站2009-12-16;李军:《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中国环境报》2012年04月20日。
    ②刘伟伟、胡玉梅:《气象先生微博发出“海噬图”海平面上升60米,南京就没了?》,《现代快报》2012年3月23日第F13版。
    ①UNEP.Global Environmental Outlook3[Z].London: Earths can Publications Ltd,2002.272;29-300.
    ②参见互动百科网:“印度洋海啸”。
    ③华凌:《极端天气频现考验人类应对能力》,《科技日报》2012年04月07日第2版。
    ④《日本地震一周年:毁灭与重生》,网易新闻2012年3月10日。
    ⑤周溯源:《论三大矛盾与科学发展观》,《学习时报》2010年1月4日第10版。
    ⑥参见互动百科网:“疯牛病”、“禽流感”;百度百科网:“立百病毒猪灾”。
    ⑦徐娜:《保持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减缓疾病传播》,《学习时报》第316期。
    ①[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等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李荷英、秦益成:《社会主义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3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2页。
    ①马成福:《全球生态危机——谨以此文献给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国际艺术界网站2009-12-16。
    ②刘永涛:《当代美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11页。
    ③吕庆广等:《当代社会问题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④万以诚等:《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①马成福:《全球生态危机——谨以此文献给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国际艺术界网站2009-12-16。
    ①《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人民网2011年04月28日。
    ②[美]欧文·拉兹洛著,王宏昌等译:《布达佩斯俱乐部全球问题最新报告:第三个100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③参见[美]贾雷德·戴蒙德著,江滢等译:《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④郑玮华、庞小宁:《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从欧洲绿色政治的合法性起点谈起》,《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朱颖慧:《城市六大病:中国城市发展新挑战》,《光明日报》2010年10月29日第11版。
    ②《城市人口爆炸挑战资源承载极限》,新华网2010-06-18。
    ③《本市去年常住人口超2000万》,《新京报》2012年03月05日。
    ④参见《北京61年来最大暴雨已致37人死亡损失近百亿元》,中国新闻网2012年07月22日;《北京"7·21"特大灾害通报会:经济损失116.4亿元》,中国网-新闻中心2012-07-25。
    ⑤周荣:《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论探索》2005年第1期。
    ⑥周宏春:《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环境经济》2007年第3期。
    ①周荣:《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论探索》2005年第1期。
    ②徐铁光:《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载于周鸿刚、李进主编:《理论经纬·2009》,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
    ③参见张人禾:《气象研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学习时报》第318期。
    ④徐腾:《人与自然的系列——灾害与人类生存》,读书堂文化有限公司2010-10-08。
    ①赵永新、汪幸:《中国不能被“气候”牵着鼻子走》,《世界环境》2009年第6期。
    ②《环保部:我国地表水轻度污染长江口等水质极差》,中国新闻网2012年06月05日。
    ③王亚民、张婉熠:《海洋资源,利用莫忘保护》,《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9日第23版。
    ④《环境保护部环监局局长邹首民:坚决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态势》,中国网络电视台2012-05-11。
    ⑤《大地之殇》,《经济参考报》2012年06月11日第5版。
    ①刘化军:《评估中国对环境健康挑战的应对》,《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3期。
    ②参见凤凰网“自由谈”第620期,2013年01月15日。
    ③《关注:全球每天6000人因缺乏安全饮用水丧命》,《生活新报》2012年7月6日。
    ④《甘肃2010年上半年发生群体性事件近600起23.8%涉及征地拆迁》,人民网2011年01月09日。
    ①冯永峰:《环境污染引发社会冲突须严惩污染施害者》,《新民周刊》2012年03月16日。
    ②刘化军:《评估中国对环境健康挑战的应对》,《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3期。
    ③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②[美]利奥波德著,侯文惠译:《沙乡年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页。
    ③[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①王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治理的理念、体制和政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第
    178~180页。
    ①参见杨东平:《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②春雨:《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光明日报》2008年07月17日第7版。
    ③惠铭生:《一年倒掉两亿人口粮的是哪些中国人》,《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19日第2版。
    ①[美]利奥波德著,侯文惠译:《沙乡年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②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15页。
    ③黄兴旺:《一只蜗牛也值得尊重》,《杂文选刊(下半月版)》2007年第7期。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①[美]丹尼尔·A.科尔曼著,梅俊杰译:《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②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3月28日。参见逄先知:《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⑤毛泽东听取国务院第三办公室汇报时的谈话,1956年2月14日。参见逄先知:《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
    ⑥《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8页注释。
    ⑦《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6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244页。
    ①参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9页。
    ③毛泽东在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20日。参见逄先知:《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党的文献》2009年06期。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⑤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13~329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③参见许良英等:《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③陈晋:《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253页。
    ④魏晓双:《六十年辉煌成就谱写生态建设新篇章》,《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6日第6版。
    ⑤康沛竹、艾四林:《毛泽东水利建设思想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第1期第11~1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①参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218页。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378页。
    ③参见王东:《中华腾飞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03页。
    ④朱书刚:《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诉求》,《前进论坛》2008年第2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227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页。
    ①参见《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7~628页。
    ②参见《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①参见《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①胡锦涛:《在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月25日第1版。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313页。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44页。
    ①江涌:《国际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与启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①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学习时报》2011年3月14日第01版。
    ①《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1版。
    ①严书翰:《领导干部为何如此重视网络?》,《人民论坛》2008年第13期,第18~1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潘光宇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研究[M].沈阳:白山出版社,2000.
    [4]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5]李刚、王旭辉.网络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6]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7]Paul Hirst. Associate Democracy: New Forms of Economic and SocialGovernance[M]. Polity Press,1994.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1979(46).
    [10]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95.
    [11]列宁选集[C].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12]列宁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16)、(33)、(37)、(60).
    [13]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斯大林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雷云.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6]陈伟明.马克思关于把握主要矛盾的辩证方法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论文选集(1883-1983)[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7]严书翰.严书翰自选集[C].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
    [1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6).
    [20]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1]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5).
    [23]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24]江泽民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6]梁周敏、衡彩霞.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7][澳大利亚]张明.现代化与人和自然的矛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8]Kettle,The Glob Public Management Revolution:A Report on theTransformation of Govemance[M].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2000.
    [2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0]宋善文.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31][瑞典]冈纳·缪尔达尔著,谭力文等译.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3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4(下).
    [34]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5][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6][美]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7]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8][捷]奥塔·锡克著,王锡君等译.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9][美]熊彼特著,绛枫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0]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经济法的基础建构与原理阐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1][美]丹尼斯·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2][美]施蒂格里兹.政府经济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43][美]阿瑟·奥肯著,王奔洲译.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4]田玉荣.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5]郑永年.保卫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4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7]复旦大学发与政策研究中心.公共服务与中国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8][美]莱斯特·萨拉蒙著,贾西津、魏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9]北京师范大学“公平与繁荣”课题组.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报告
    [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50]孙永芬.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2][美]彼得·德鲁克著,曾琳译.功能社会:德鲁克自选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4][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5][美]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56][法]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译.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7]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8][美]M·梅萨罗维克等著,刘长毅等译.人类处在转折点[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
    [59][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等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0]万以诚等.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61][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2][美]丹尼尔·A.科尔曼著,梅俊杰译.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63]卢风、肖葳.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64][美]欧文·拉兹洛.布达佩斯俱乐部全球问题最新报告:第三个1000年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5][美]贾雷德·戴蒙德,江滢、叶臻译.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6]徐铁光.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载于周鸿刚、李进.理论经纬,2009[M].合肥:黄山书社,2009.
    [67]杨东平.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012.
    [68][美]利奥波德著,侯文惠译.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69][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0]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71]陈晋.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4.
    [7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7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人民出版社,1991.
    [74]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75]江涌.国际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与启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7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997.
    [77]韩跃民.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基本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2.
    [1]李继尊.论互联网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及其治理[J].商业时代,2006(21).
    [2]白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9(1).
    [3]庞元正.中国改革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运用与发展——论邓小平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五大贡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
    [4]覃凤英.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
    [5]王爱平.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发展[J].岭南学刊,2009年第3期.
    [6]刘曙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的贡献[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7]Peter Graefe,Personal services in the post—industrialeconomy:addingnonprofits to the welfare mix,SocialPolicy&Administration.October2004:456~469.
    [8]邓永昌.“三个代表”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3(01).
    [9]龚云虹、柯昌平.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创新[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10]高文锦.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武警学院学报,2006(03).
    [11]杨风寿、施巍巍.社会管理理论的若干问题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03).
    [12]张景荣.新中国6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发展回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
    [13]王拓彬.建国以来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发展历程[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2).
    [14]努尔·白克力.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J].求是,2009(15).
    [15]刘润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界定[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2).
    [16]金太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5).
    [17]吕红梅.“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述评[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18]董岩.浅析我国政府失灵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19]吴开超、白莹.市场失灵与市场自矫正机制[J].财经科学,2004(5).
    [20]孙雪峰.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理顺思路[J].东方企业文化,2011(14).
    [21]敬海新.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J].前沿,2011(19).
    [22]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7).
    [23]李勇.经济体制改革中市场与政府的动态界限[J].商业时代,2007(16).
    [24]周红云.理解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体制:一个角度和框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3).
    [25]田自安.试论如何提高中国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能力[J].社科纵横,2010(05).
    [26]陈振明、李德国、蔡晶晶.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J].东南学术,2005(4).
    [27]刘凤梅.公民社会的成长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28]杜人淮.论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其作用的边界[J].现代经济探讨,2006(4).
    [29]张四梅.充分发挥NGO在社会矛盾中的调节作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5).
    [30]戴桂斌.第三部门对社会矛盾冲突的调控作用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31]龚维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J].行政管理改革,2010(4).
    [32]熊曙光、李欢.NGO与和谐社会之构建[J].延边党校学报,2007(4).
    [33]卢晓莉.试论创新社会管理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J].学理论,2011(29).
    [34]陈利丹.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广西为例[J].行政管理改革,2011(5).
    [35]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
    [36]耿仁胜.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题[J].党课,2006(12).
    [37]李锦.责任政府: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J].人力资源管理,2009(10).
    [38]吉炳伟.从转变政府职能人手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能力[J].学习论坛,2005(03).
    [39]郭巍青.现代性风险反思呼唤公民社会建设[J].探索与争鸣,2011(02).
    [40]张文军.构建和谐社会与正确处理干群矛盾问题[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1]吴忠民.当代中国社会“官民矛盾”问题特征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2(3).
    [42]陈如钧.时刻不忘密切党群关系这个大道理[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1(12).
    [43]蔡霞.面对社会冲突执政党需要思考些什么[J].学习与创新,(60).
    [44]张卫海.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模式的实现路径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5]施巍巍、杨风寿.国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8(06).
    [46]向春玲.论多种社会主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5).
    [47]温传富.论政府转型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J].理论学刊,2005(9).
    [48]Nilda Bullain,Radost Tofiisova.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uropean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NGO—Government Cooperation,Final Repoa,March18.2004.
    [49]赵孟营等.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北京市公民的政治价值观报告[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2).
    [50]蔡翠红.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及其治理困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05).
    [51]马庆斌等.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2(07).
    [52]甘志频.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及协调构想[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53]王青松.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及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54]胡泳.2011,中国网络舆论的三大变化[J].党政干部参考,2012(2).
    [55]洪坤、周万春.虚拟社会管理中政府角色的定位[J].学理论,2012(07).
    [56]钟树杰.关于网络社会失范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初探[J].中国教育导刊,2009(2).
    [57]王美文.公共政策网络民意参与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
    [58]韩洪涛.对网络虚拟社区的社会学考察[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59]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J].社会科学研究,2010(06).
    [60]罗爱华.关于虚拟社会管理问题之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61]侯衍社.马克思关于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思想与新世纪人类进步的走向[J].浙江学刊,2001(02).
    [62]俞树彪.论道德建设的制度安排[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90.
    [63]樊金山.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研究[J].桂海论丛,2012(03).
    [64]刘玉忠.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提高基层领导执政能力[J].学习论坛,2012(03).
    [65]袁诗弟.冲突与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解读[J].天府新论》2009年第3期.
    [66]蔡晶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J].西安社会科学,2011(02).
    [67]姜素红.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J].求索,2009(03).
    [68]郭建.环境问题与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8(04).
    [69]余源培.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4).
    [70]高中华、徐媛媛.环境危机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71]孟鑫、胡军.生态危机的制度原因——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1)。
    [72]黄磊.从生态危机到制度重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73]路日亮.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岭南学刊,2010(03).
    [74]孙佑海.和谐社会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体[J].中国行政管理,2007(02).
    [75]任春晓.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动力论[J].浙江社会科学,2012(1).
    [76]田甜.解读《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2)》[J].希望工程,2012(5-6).
    [77]唐昌黎,孟海贵.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学思考[J].理论学刊,2005(10).
    [78]马军、王晶晶.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创环境友好社会[J].环境教育,2011(04).
    [79]周宏春.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J].环境经济,2007(03).
    [80]佘远富.关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人与自然关系[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81]陈翠芳.论利益矛盾与生态危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
    [82]何茂斌.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一种新制度学的分析思路[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3(00).
    [83]蔺雪春:《环境挑战、生态文明与政府管理创新[J].社会科学家,2011(09).
    [84]梅荣政.推进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2(03).
    [85]王喜平.人与自然矛盾的深度解析和现实出路[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03).
    [86]刘松茂.试论毛泽东对劳动者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探索[J].中共党史研究,2007(3).
    [87]吴太胜.试析建国初期毛泽东科技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想[J].党史文苑,2005(06).
    [88]高翔莲、张锦高.毛泽东的人与自然观及其历史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
    [89]王连芳.我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探析[J].人民论坛,2011(34).
    [90]王琳.浅谈毛泽东的治水思想[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91]向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谐社会思想之比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6):44-46.
    [92]赵曜.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和飞跃——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十大理论创新[J].红旗文稿,2009(04).
    [93]石云霞、陈曙光.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02).
    [94]樊建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J].时代报告,2011(15).
    [95]李新市.浅谈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南都学坛,2005(06).
    [96]胡鸣铎.社会建设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J].领导之友,2008(06).
    [97]韩朝华.利益多元化与社会治理结构转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1).
    [98]赵士红.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J].学习论坛,2007(04).
    [99]郭云涛.提高领导干部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J].党史文苑,2009(16).
    [100]杜刚.论大众媒介在党的执政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05).
    [101]章益.绝妙的反面教材[J].中华魂,2011(1).
    [102]任贤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新兴媒体[J].红旗文稿,2012(9).
    [103]陈力丹.虚拟社会管理的六个理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04).
    [104]邱金凯.继承发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倡导和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积极为促进革命老区建设事业发展做贡献——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老区建设,2011(07).
    [105]秋石.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J].求是,2011(13).
    [106]张荣臣.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路径选择[J].领导之友,2010(01).
    [107]蔡雄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工作困境与对策[J].福州党校学报,2012(02).
    [108]孙铁民.困境与方略:新时期年轻干部提高群众工作本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06).
    [109]苏立言.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J].党建,2007(09).
    [110]陈如钧.论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理论的基本框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04).
    [1]宋西雷.试论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解决的成就[EB/OL].光明网,2011-12-05.
    [2]周鸿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EB/OL].价值中国网,2004-11-22.
    [3][EB/OL].http://www.ccper.org/free/guancha/guancha1045.htm.
    [4][EB/OL].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5516082.2/.
    [5][EB/OL].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fe040a001000bdp.html.
    [6]杨书群.政府与市场关系在我国的探索与展望[EB/OL].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网站,http://www.fsswdx.gov.cn/tmp/200904/16.html.
    [7]试论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EB/OL].光明网,2006-04-22.
    [8]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中国政府网,2012-6-28.
    [9]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N].星辰在线-长沙晚报,2008-11-07.
    [10]论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EB/OL].价值中国网,2011-10-12.
    [11]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九):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N].山西日报,2007-11-13(B1).
    [12]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几点思考——广东省及广州、东莞、深圳、珠海四市建设服务型政府情况的调研报告[N].学习时报,2009-01-05(11).
    [13]田小彪.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分析[EB/OL].共识网,2012-05-15.
    [14]邓小社.如何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EB/OL].河北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协会网,http://www.hbiiia.org.cn/codes/art_info.asp?id=3703.
    [15]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之路[N].人民日报,2011-11-24(7).
    [16]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需突破哪些瓶颈急[N].法制日报,2010-07-02(4).
    [17]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N].人民日报,2011-02-18(07).
    [18]李江涛.小政府大社会[EB/OL].人民网,2006-02-10.
    [19]张辉.从公民到现代公民[EB/OL].共识网,2011-12-09.
    [20][EB/OL].百度百科网http://www.baike.baidu.com/.
    [21][EB/OL].互动百科网http://www.hudong.com/.
    [22]于志刚.网络虚拟社会和社会管理创新[EB/O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11-12-01.
    [23]崔耀中.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N].人民日报,2008-12-12(7).
    [24]肖燕雄、周薇.国外互联网的民间管理[EB/OL].人民网,2006-03-03.
    [25]路甬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EB/OL].中国科学院网,2004-07-21.
    [26]熊焰.人类面临的气候危机[EB/OL].光明网-书摘,2011-01-05.
    [27]李俊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N].人民日报,2003-04-07(9).
    [28]曹明德.政府应从环境公共事件中反思决策[N].新京报,2012-08-04(B04).
    [29]什么是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10-18.
    [30]高新民.执政党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兼谈政党的社会功能[N].学习时报,2011-02-28(5).
    [31]为了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N].科技日报,2006-01-08(1).
    [32]江泽民《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主要篇目介绍[EB/OL].中国网,2009-04-22.
    [33]胡锦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02-25.
    [34]胡锦涛.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1).
    [35]赵绍敏.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N].云南日报,2009-11-2(7).
    [36]王素、黄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N].光明日报,2011-07-04(11).
    [37]关键在于提高群众工作本领[N].人民日报,2011-06-23(12).
    [38]胡线勤.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论引导能力[N].人民日报,2012-2-6(7).
    [39]聂辰席.应用新媒体提升执政力[N].光明日报,2011-06-09(11).
    [40]程建国.领导干部应注重提高战略思维能力[N].人民日报,2012-03-26(7).
    [41]魏英杰.如何发挥网络反腐作用?[N].新民晚报,2012-01-13(A6).
    [42]李丽.村民跪求环保总局官员治污[N].中国青年报,2007-7-4.
    [43]龙兴海.大力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2007-08-28(11).
    [44]何国忠.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视域:生态整体主义[EB/OL].中国网学习时报,http://www.china.corn.cn/chinese/zhuanti/xxsb/837393.htm.
    [45]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EB/OL].新华网,2011-03-08.
    [46]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01-15.
    [47]石龙洪.网络时代的政府互联网策略[EB/OL].共识网,2011-07-11.
    [48]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综述[EB/OL].新华网,2011-10-13.
    [49]中国遭受境外网络攻击严重[EB/OL].新华网,2013-02-08.
    [50]英国网络观察基金会(Internet Watch Foundation)[EB/OL].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edition-view-150113-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