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9—1722年俄中经济文化交往及其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俄罗斯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与中国的交往不但影响到两国本身,而且对世界历史进程有很深影响。对中俄关系的研究向来是中外学者的研究重点。1689年是两国交往的第一分水岭,在这之前两国主要是间接交往,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两国开始了直接交往。由于中俄两国所处的周边环境和各自的国情不同,1689—1722年两国交往以经济贸易为主,兼有文化交往。本文在论述俄中两国经济文化交往的同时,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着重探讨了两国交往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相互联系。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自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俄、中两国面临的问题。
     第二部分:将中俄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作详细介绍并加以评述。
     以上两部分为探讨中俄交往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第三部分:重点讨论了中俄两国交往与西欧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四部分:对以上内容做了补充延伸,表明中俄平等交往是历史所趋,对现今的中国与俄罗斯交往有借鉴意义。
Russia is the biggest country which lies beside China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two countries themselves,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course of the world history .So the study of Russia and China is always an abstract to the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 1689 is the first divide of the intercourse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 Before 1689 the two countries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indirectly. After 1689 the two countries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directly. 1689-1722 Russia and China mainly communicated in economic and culture because the two counties had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n and out of nation. This thesis uses analysis and contract methods to discuss the communication of economic and culture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and at the same time,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tercourse and the course of the whole world history.
     The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story and the position which Russia and China faced briefly.
     The second part recounts the process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This two parts made preparation for 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ommunication and the whole world history .
     The third part discussed how the two countries' communication and the Capitalist World System influenced each other.
     The forth part summarizes the past and future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and to draw lessons from communication of today.
引文
[1]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2]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263页。
    [3]刘迎胜:《丝路文化·草原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4]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4页。
    [5]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页。
    [6]“瓦希路”即古罗斯商人沿着“从瓦里亚吉人到希腊人之路,同拜占庭人贸易”。他们一年一度历尽艰辛,冒着随时遭受游牧民族袭击的危险,到达君士坦丁堡。他们在那里出售毛皮、蜂蜜、蜡和奴隶,购买丝绸、呢绒、黄金、白银、武器、器皿和生活用品。
    [7]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
    [1]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8页。
    [2]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一九一七年前)》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3]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一九一七年前)》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4]《元史》卷三,《文宗本纪》,转引自吴克明:《俄国东正教侵华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1]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的城市和海外贸易集团建立的、维护本身商业利益的组织,成立于13世纪,结束于1669年。
    [2]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111页。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页。
    [2]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页。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1页。
    [2]孙祥秀:《彼得一世的改革》求实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1]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第79页.转引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3页。
    [1]赵士国,刘自强:《17-18世纪世界整体发展中的俄国压力与对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赵士国,刘自强:《17-18世纪世界整体发展中的俄国压力与对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白建材:《俄罗斯帝国》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4]赵士国,刘自强:《17-18世纪世界整体发展中的俄国压力与对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蒋自强等:《经济思想通史》(第二卷)浙江大学出版社,第462页。
    [2]陶德臣:《论清代茶叶贸易的社会影响》,《史学月刊》2002年第5期。
    [1]蒋自强等:《经济思想通史》(第二卷)浙江大学出版社,第463页。
    [2](英)小约翰·威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赵辉译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3](英)小约翰·威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赵辉译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1]范建中、吕磊:《15-19世纪帝俄扩张的动因和特点》,《俄罗斯研究》2005年第4期。
    [2](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14页。
    [3](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5页。
    [1](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0-45页。
    [2](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3页。
    [3](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2页。
    [4](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7页。
    [5](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9页。
    [1](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译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0页。
    [2](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25页。
    [3](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页。
    [4](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3页。
    [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1648.181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2]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1648.181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
    [3]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1648-181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
    [4]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一九一七年前)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1](法)加斯东·加恩:《彼得一世时期的俄中关系》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5页。
    [1]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一九一七年前)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6页。
    [2]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一九一七年前)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66-70页。
    [1](荷)伊兹勃兰特·伊台斯、(德)亚当·勃兰德:《俄国使团使华笔记》(1692—1695),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4-194页。
    [2]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转引自《历史研究》1978年第1期。
    [1]李明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三百年(上篇)——俄国早期的中国热》,《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
    [2]李明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三百年(上篇)——俄国早期的中国热》,《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
    [3]李明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三百年(上篇)——俄国早期的中国热》,《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
    [4]宿丰林:《中俄关系史研究的新成果——读<中俄茶叶贸易史>》,《北方论丛》1996年第1期。
    [5]宿丰林:《中俄关系史研究的新成果——读<中俄茶叶贸易史>》,《北方论丛》1996年第1期。
    [6]宿丰林:《十七八世纪俄国来华商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西伯利亚研究》2001年第6期。
    [7]李明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三百年(上篇)——俄国早期的中国热》,《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
    [1]李明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三百年(上篇)——俄国早期的中国热》,《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
    [2]李明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三百年(上篇)——俄国早期的中国热》,《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
    [3]李明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三百年(上篇)——饿国早期的中国热》,《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
    [4]孙成木:《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308页。
    [5]孙成木:《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页。
    [6]阎国栋:《18世纪俄国的“中国风”探源》,《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4期。
    [1]马克思.《希腊人暴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1页。
    [2](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3-44页。
    [1]谭树林:《北京传教士团与俄国早期汉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张绥:《东正教和东正教在中国》学林出版社,1986,转引自谭树林:《北京传教士团与俄国早期汉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3]吴克明:《俄国东正教侵华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4]《张诚日记》,1689年9月8日。转引自吴克明:《俄国东正教侵华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5](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2-1792)》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7-108页。
    [6](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2-1792)》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1页。
    [1](法)加斯东·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04页。
    [2]臧颖:《中国俄文教育的开端与经验教训》,《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郝淑霞:《中国俄语教育的最早尝试——俄罗斯文馆》,《中国俄语教学》2005年第1期。
    [4]郝淑霞:《中国俄语教育的最早尝试——俄罗斯文馆》,《中国俄语教学》2005年第1期。
    [1]郝淑霞:《中国俄语教育的最早尝试——俄罗斯文馆》,《中国俄语教学》2005年第1期。
    [2]谭树林:《北京传教士团与俄国早期汉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谭树林:《北京传教士团与俄国早期汉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5]孙成木:《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310页。
    [6]孙成木:《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301页。
    [1]孙成木:《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310-312页。
    [1]何秋涛:《朔方备乘》,卷37,转引自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1917年前)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1]徐景学:《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纪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1](英)小约翰·威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赵辉译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1](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4-55页。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3页。
    [1](美)萨义得:《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前言。
    [1](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7-141页。
    [2](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7页。
    [1]孟宪章:《中苏贸易史资料》,第52、56页,转引自胡礼忠:《中俄早期陆路贸易的回顾》,《浙江学刊》1994年第3期。
    《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何秋涛:《朔方备乘》。
    《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
    魏源:《圣武记:康熙亲征准噶尔记》,中华书局,1984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余绳武主编:《中俄关系中文文献目录(17——20世纪)》。
    孙成木:《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1995年。
    吴克明:《俄国东正教侵华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徐景学:《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纪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徐景学:《俄国史稿》,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
    陈之骅主编:《俄国沙皇列传》,东方出版社,1999年。
    王彦威和王亮主编:《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主编:《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
    刘远图:《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白建才:《俄罗斯帝国》,三秦出版社,2001年。
    沐涛:《俄罗斯史话》,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
    曹维安:《俄国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一九一七年前)》,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徐景学:《苏联东部地区开发的回顾与展望——西伯利亚开发四百年》,东北师大出版社,1988年。
    孙成木、刘祖熙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编:《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
    张蓉初:《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三联书店,1957年。
    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
    施兴和:《近代国际关系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文艺:《近代国际关系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
    戴桂菊:《俄国东正教会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张达明:《俄罗斯东正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英佳:《俄罗斯社会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
    徐景学:《西柏利亚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浙江出版社,1992年。
    徐宗亮:《黑龙江述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郝平:《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郝世昌、李亚辰:《留苏教育史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沙俄侵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
    张绥:《东正教和东正教在中国》,学林出版社,1986年。
    李明滨:《中华文化通志·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徐善伟:《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刘迎胜:《丝路文化·草原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鲁瑜:《永不满足的扩张野心——沙俄侵华纪实》,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
    卓新平主编:《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
    史剑:《沙皇俄国的海上扩张》,商务印书馆,1977年。
    《沙皇俄国从不改变的目的——世界霸权》(沙皇俄国侵略扩张批判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78年。
    傅孙铭等:《沙俄侵华史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
    黄心川:《沙俄利用宗教侵华简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
    杨余练、王革生等:《清代东北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沈立新:《绵延千载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蒋自强等编:《经济思想通史》,浙江大学出版社,年。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商务印书馆,1998年。
    (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张草纫、浦允南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俄)B·O·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各阶层史》,徐冒翰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
    (美)爱伦·E·丘:《俄国历史地图解说—一千一百年俄国疆界的变动》,郭圣铭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教出版社,1998年。
    (英)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法)加斯东·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商务印书馆,1980年。
    (荷)伊兹勃兰特.伊台斯、(德)亚当·勃兰德:《俄国使团史华笔记》,商务印书馆,1980年。
    (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
    (英)拉文斯坦:《俄国人在黑龙江》,崔丕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吴持哲、吴有刚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苏联科学院历史所列宁格勒分所:《俄国文化史纲》(从远古到1917年),商务印书馆,1994年。
    (俄)M·P·泽齐娜等:《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美)汤普逊:《理解俄国:俄国文化中的圣愚》,杨德友译,三联书店,1998年。
    B·T·帕舒托等:《蒙古统治时期的俄国史略》,黄巨兴等译,科学出版社1958年。
    (美)弗·阿·戈尔德:《俄国在太平洋的扩张》,商务印书馆,1981年。
    (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
    (美)亨利·R·赫坦巴哈等著:《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78年。
    (苏)梁士琴柯:《苏联国民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59年。
    (苏)诺索夫:《苏联简史》(第一卷,下册),三联书店,1977年。
    (苏)波克罗夫斯基:《俄国历史概要》(上、下册),三联书店,1978年。
    (英)小约翰·威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赵辉译,海南出版社,2004年。
    (德)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朱杰勤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
    (苏)安德鲁·马洛泽莫夫:《俄国的远东政策》(1881-1904),商务印书馆,1977年。
    (苏)鲍·亚·罗曼诺夫:《俄国在满洲》,商务印书馆,1980年。
    (苏)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1814-1914》,商务印书馆,1978年。
    (苏)耶·马·茹科夫:《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
    (苏)罗曼诺夫:《帝俄侵略满洲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苏)纳罗奇尼茨基等:《远东国际关系史》第一册,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首届工农兵学员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
    (苏)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俄语教研室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
    (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商务印书馆,1992年。
    (美)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姚曾廙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苏)马夫罗金著、余大均译:《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商务印书馆,1991年。
    (美)斯塔夫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美)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俄国文化史纲》(从远古至1917年),商务印书馆,1994年。
    (苏)M.P.泽齐娜等:《俄罗斯文化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
    (苏)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马曼丽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第三室合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
    《近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119)。
    (苏)B.J丁.波将金等:《外交史》(第一卷)(下),三联书店,1982年。
    (苏)乔治·亚历山大:《俄国向东方的扩张》,商务印书馆,1978年。
    (俄)А.П.瓦西里耶夫:《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法)安田扑:《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耿舁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俄)瓦西里·帕尔申:《外贝加尔边区纪行》,商务印书馆,1976年。
    (德)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John P.LeDonne,The Russian Empire and the World,1700-1917..The
    Geopolitics of Expansion and Containment 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xii.
    Robert Wesson,The Russian Dilemma New York:Prager,1986
    Catriona Kelly & David Shepherd,1998,Russian Cultural Studies,An introdu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