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井上毅实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职业教育的早期发展形式,实业教育直接影响着国家各项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国运的兴衰。本研究以近代中日两国在面对西力东侵、西学东渐历史潮流时的应对为背景,来考察对中日两国职业教育各自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张之洞与井上毅的实业教育思想。
     对张之洞与井上毅的实业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中窥探近代中日两国兴衰的一些缘由。或许可以为当代中国职业教育乃至中国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角度更为独特、层次更为多样的启示。在进行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借鉴“他山之石”的过程中,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对外来经验进行借鉴时如何避免“拿来主义”的全盘照搬与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提供一些镜鉴。
     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部分:首先,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辨析与界定;其次,概述张之洞与井上毅实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再次,对二者进行异同比较;第四,对二者之间产生异同的缘由进行包括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角度的探究分析;最后,本论文将总结出张之洞与井上毅实业教育思想在推动近代中日发展变革中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当今中国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得出有益的启示。
     通过比较分析,本研究认为张之洞与井上毅之间的实业教育思想存在的共性主要有:都主张借鉴异域实业教育的先进经验;都坚持本国的基本文化教育传统;都重视实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而张之洞与井上毅二人之间的实业教育思想有如下不同:实业教育思想的来源不尽相同;对实业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别;实业教育思想的实践成效有异。
     二者实业教育思想呈现出异同杂糅特点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必须正确分析近代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宏观背景的异同以及张之洞与井上毅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
     本研究认为,对异域教育先进经验的借鉴应当坚持积极与合理并重的态度;职业教育改革应当以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重点;职业教育应当更好地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As an early form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industrial education has much more huge affects not only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but also on the destiny of a nation. Both Chang Chih-tung and InoueKowashi have played important part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ir own nation. Theirthoughts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will be analyzed by the comparative way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asternSpread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invasion from the western colonizer.
     The study is very valuable. It’s helpful for us to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to the reason of rising anddeclining of both the China and the Japan. In addition,we will attain inspiration with special visual angle anddiversified gradation when we carry out the reforming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ven the whole education.In other word,we will get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omparative study,when we want to get the foreignexperience. The enlightenment we get can be useful for us to know the way of how refrain from copying andshallow absorbing.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consists of following parts: Firstly,the concepts which are concerning on industrialeducation will be distinguished and defined. Secondly,bo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s of industrialeducation Chang Chih-tung’s and Inoue Kowashi’s will be elaborated. Thirdly,both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differences will be summarized. Fourthly,the reason of identical and difference will be researched. Finally,thelessons and experience of promotion which the thoughts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of Chang Chih-tung’s and InoueKowashi’s emerg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nd the Japanese industrial education will be induced.
     The similarities include:Both of them advocate integrating the theory with the practice;Both of themmaintain in learning from the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Both of them persist in basic tradition of theirhomeland agriculture and education;Both of them think highly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educationalteachers. The differences include:The origin of their industrial educational thoughts is different;The attitude to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industrial educational founds is distinct;The effects of their industrial educationalthoughts is not alike.
     It is very complicated for us to comprehend the coexistence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re areseveral reasons,which involve the political,the economic,the agricultural,the educational,the individual andso on.
     In a word,we should have an positive and rational attitude to the learning from the foreign advancedexperience. We should centre on the establishing and consummating of legal system in the reforming of the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theory with the practice much more well.
引文
①王啸.全球化与中国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1,13.
    ①〔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實業教育五十年史[M].東京: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會,1934.210.
    ②于桂芬.西风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4-205.
    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51-152.
    ④〔日〕泰東同文局.日本學制大綱[M].東京:泰東同文局,1902.27.
    ⑤〔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實業教育五十年史[M].東京: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會,1934.210,216;〔日〕千葉敬止.日本實業補習教育史[M].東京:東洋図書,1934.18;〔日〕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會京都支部.實業教育五十年史[M].京都: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會京都支部,1936.146.
    ⑥〔日〕依田憙家.简明日本通史[M].卞立强,李天工,雷慧英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247-248.
    ⑦于桂芬.西风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8,204.
    ①〔德〕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M].綦甲福,来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
    ②〔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M].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48.
    ③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
    ④〔德〕哈特穆特凯博.历史比较研究导论[M].赵进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①崔士民.职业教育学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1-23.
    ②关于学界对张之洞的研究状况,已经有学者作了综合性的阐述与分析。详见:黎仁凯,钟康模,乔丽荣.建国以来张之洞研究述评[A].黎仁凯,钟康模.张之洞与近代中国[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248-267;秦进才.百年来张之洞研究概况[A].苑书义,秦进才.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C].北京:中华书局,1999.409-422;任放.近百年张之洞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3,(2):236-275;杨艳中.199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103-107.
    ③郑鹤声.张之洞氏之教育思想及其事业(上)[J].教育杂志,1935,25(2):23-38;郑鹤声.张之洞氏之教育思想及其事业(下)[J].教育杂志,1935,25(3):109-127.
    ①孙西克也指出:“张之洞对湖北教育的贡献的确至大至伟”,详见:孙西克.登临不觉亚欧遥——张之洞与近代湖北的一次跨越[J].政策,2011,(4):31-35,38.
    ②于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对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简单述及的还有:冯天瑜与何晓明的《张之洞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李蔺田主编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刘桂林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出版)、黎仁凯与钟康模的《张之洞与近代中国》(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
    ①该书曾于1988年10月以《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之名作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内部学习资料进行铅印。而且,在该书正式出版之前,孟旭也曾通过一篇论文对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进行了考察。见:孟旭.张之洞实业和实业教育思想评述[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4):75-77.
    ②此外还有:刘超等人的论文“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初探”(载《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周煦的论文“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述评”(载《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徐珂的论文“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浅析”(载《开封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胡世刚的论文“张之洞实业教育观之我见”(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等。
    ③此外还有:刘亚玲的论文“试论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载《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刘亚玲的论文“刍议张之洞的农业教育观”(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柳卫民的论文“试论张之洞的警察教育思想”(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彭干梓与夏金星的论文“张之洞的《劝学篇》与实业教育思想述评”(载《职教论坛》2006年第9期综合版);李和山与杨洪林的论文“武汉纺织大学百年发展史研究——兼论张之洞对武汉纺织教育的历史贡献”(载《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等。
    ①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45-46.
    ②该英文著作中涉及湖北自强学堂的内容有中文选译。见: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72-275.
    ①朱文富在此专著出版之前发表的论文“井上毅教育思想述评”(载《日本研究》1998年第1期)一文与该专著相关章节的文字内容一模一样。另外,在吴式颖、任钟印、单中惠、贺国庆等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的第十六章中,朱文富也是用一节(第四节)的篇幅对井上毅的包括实业教育思想在内的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但经过比对也不难发现,此书中的有关井上毅教育思想的论述与其“井上毅教育思想述评”(载《日本研究》1998年第1期)一文的相关阐述也几乎如出一辙。因此,笔者在此后的正文中将不再提及朱文富的专著《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相关内容及其参与撰写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相关章节。详见:朱文富.井上毅教育思想述评[J].日本研究,1998,(1):84-90;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159-172;吴式颖,任钟印,单中惠,贺国庆.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300-312.
    ①需要指出的是,关松林后又在《职教论坛》2010年第16期上发表了“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一文,由于该文与其20余年前“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载《日本问题资料》1989年第12期)一文无论在篇章结构还是文字运用上几乎是如出一辙。因此,不再在正文中赘言。
    ②关松林在为《中外著名教育家大全》一书撰写的“井上毅”部分,与其之前公开发表的“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职教论坛》2010年第16期以及《职业教育研究》1990年第4期)基本一致,将不再赘述。见:吕渭源,等.中外著名教育家大全[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673-676.
    ①根据以竹内理三为代表的日本学术界的惯例——日本近世(1603年-1868年)以前改元当年采用新年号,庆应(1865年-1868年9月7日)以后自改元的月份起另注新年号。另外,在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废除之前施行的以太阴太阳历为历法依据的天保历,将该年阴历12月3日这一天改为明治6年1月1日。因此,在叙述阴历1872年12月2日以前的有关日本历史的事件时,本文将以阴历为准标注时间;而自阴历的1872年12月3日被改为阳历的明治6年1月1(即1873年1月1日)日起的日本历史事件的时间,本文将按阳历标示。见:〔日〕竹内理三.日本历史辞典·凡例[M].沈仁安,马斌,汤重南,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日〕竹内理三.日本历史辞典[M].沈仁安,马斌,汤重南,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51-252.
    ②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463-472.
    ③此外还有:“文部大臣井上毅における實業補修學校の教育的性格の問題”(载《弘前大学教育學部紀要》第67期)、“文部大臣井上毅における工業教員養成観”(载《弘前大学教育學部紀要》第68期)、“文部大臣井上毅における教員養成観(I)(II)(III)”(分别刊载于《弘前大学教育學部紀要》第70、71、72期)、“文部大臣井上毅における農業教育観:簡易農學校規定の制定の視点から”(载《弘前大学教育學部紀要》第69期)等。见: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506-507.
    ①后来该学者出版了与此研究主题一样的日文专著《井上毅と近代日本の形成》(東京:時事通信社1967年出版)。
    ①〔德〕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M].陈涛,周辉荣,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5.
    ①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文化逻辑[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88.
    ②孔锴.关于比较教育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外国教育研究,2006,(9):1-7.
    ①〔美〕利克(Leake).实业教育[M].王长平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2;该书原名“Industrial Education”,于1913年在美国出版发行。
    ②台湾学者邱秀香曾指出:“传统中国虽有实学一词,却无实业一语,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多以农工商学名之”。见:邱秀香.追求富国裕民:清末民初中国实业教育研究(1904-1922)[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2005.1.任平对此也有所考证阐述。见:任平.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史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1.
    ③〔日〕青木輔清.演説集誌[M].東京:同盟舎,1879.5;刘正埮,高名凯,麦永乾,等.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316.
    ④〔日〕切山聴松.實業史談·凡例[M].矢掛村(岡山県):壷天堂,1887.
    ⑤〔日〕由利公正.實業談話[M].福井:木村正敏,1892.2;〔日〕由利公正.近世實業談[M].東京:八尾書店,1893.1-2.
    ⑥〔日〕前田正名.實業叢話,国家累卵[M].京都:沢田虎吉,1893.
    ⑦〔日〕上村安太郎.實業補習教育論[M].東京:嵩山房,1894.
    ⑧刘正埮,高名凯,麦小乾,史有为.汉语外来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316
    ①严复.实业教育——侯官严复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演说[A].胡伟希.论世变之亟——严复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47.
    ②严复.实业教育——侯官严复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演说[A].胡伟希.论世变之亟——严复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47.
    ③严复.实业教育——侯官严复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演说[A].胡伟希.论世变之亟——严复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47.
    ④顾实.普通教育与实业教育之分途[J].东方杂志,1906,(3),转引自:邱秀香.追求富国裕民:清末民初中国实业教育研究(1904-1922)[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2005.1.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的《技术职业教育辞典》中,台湾学者直接将“Industrial Education”对应为“工业教育”,并指出,这是一个广义上的名词,泛指与工业有关的各类教育,具体包括工艺教育、工业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见:杨朝祥.技术职业教育辞典[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89.
    ⑤张肖梅.实业概论(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1.
    ⑥谢长法.职业教育的渊源:实业教育的引入与倡导[J].职业技术教育,2010,(9):77-79;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
    [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1.
    ⑦董江华.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名称的转变看清末民初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6,
    (4):74-77.
    ⑧日本学者野口伐名曾将日语中的“实业教育”英译为“tecnichal education”,见:〔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450.
    ⑨〔日〕明仓英三郎.日本教育史(10版)[M].東京都:八千代出版株式會社,2000.144.
    ①〔日〕森秀夫.日本教育制度史[M].東京都:学芸図書株式會社,1984.36.
    ②〔日〕興文社.實業教育手工教授書[M].東京:興文社,1888.
    ③〔日〕明仓英三郎.日本教育史(10版)[M].東京都:八千代出版株式會社,2000.144.
    ④王倘,汪德全,孙承光,等.中国教育辞典(再版)[M].上海:中华书局,1929.864.
    ⑤任平.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史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1.
    ⑥夏偕复.学校刍言[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78.
    ⑦〔日〕上村安太郎.實業補習教育論[M].東京:嵩山房,1894.4.
    ⑧〔英〕Magnus,Sir. Philip,bart.實業教育[M].〔日〕一戸清方,上岡市太郎譯.東京:金港堂,1900.27-137.
    ⑨王倘,汪德全,孙承光,等.中国教育辞典(再版)[M].上海:中华书局,1929.864.但是,法国学者巴斯蒂也曾经指出,中国的“实业教育”一词是借用德文“Realschule”的日文翻译。见:巴斯蒂.从辛亥革命前后实业教育的发展看当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的作用[A].中华书局编辑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全三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3.2318。另外,李运昌指出,“实业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罗振玉主编的《教育世界》(1901年10月)上。见:李运昌.清末实业教育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3.2.
    ①〔日〕倉橋藤治郎.實業教育論[M].東京:工業図書,1944.1-14.
    ②谢新观.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68.
    ③张焕庭.教育辞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531.
    ④邱秀香.追求富国裕民:清末民初中国实业教育研究(1904-1922)[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2005.2.
    ⑤孙启林.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4.
    ⑥前者见:李运昌.清末实业教育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3.2.后者见:李惠玉.清末实业教育述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2.
    ⑦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8.
    ①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8.
    ②高宇.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872年-1927年)[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3.
    ③〔日〕海原徹.学校[M].東京都:東京堂,1993.184.
    ④〔日〕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王立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5.
    ⑤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7;任平.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史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2;崔士民.职业教育学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8
    ⑥(春秋)左丘明.国语鲁语下·仲尼在陈[A].(春秋)左丘明.国语[M].鲍思陶.济南:齐鲁书社,2005.104.
    ⑦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7;任平.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史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6-17.
    ⑧〔日〕前田利器.独逸単語篇[M].東京:愛智館,1871.23;〔英〕Baxter,Robert Dudley.英国賦税要覧[第2冊]巻
    2[M].〔日〕何礼之譯.(出版地、出版者均不明).1871.12.
    ①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1632;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986;谢新观.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6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16;任超奇.新华汉语词典[M].武汉:崇文书局,2006.1104.任平认为,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见:任平.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史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6-17.其实,任平的这一定义与上述的定义并无本质区别。
    ②苑茜,周冰,沈士仓等.现代劳动关系辞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21.
    ③谢新观.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65.
    ④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1632.
    ⑤〔英〕John Scott Russell.職業教育論[M].〔日〕菊池大麓譯.東京:文部省,1884.
    ⑥钟道赞.现代中国职业教育之产生与其发展(原载《学林》第1辑,1940年)[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33.
    ①黄炎培.三十五年来中国之职业教育[A].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294.当代学者周洪宇也对此表示赞同,并驳斥了“1911年陆费逵最早使用‘职业教育’一词”说。详见:周洪宇.谁在近代中国最早使用“职业教育”一词[J].教育与职业,1990,(9):47.
    ②〔清〕姚文栋.添聘普通教习详文,转引自:黄炎培.三十五年来中国之职业教育[A].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295.
    ③〔清〕姚文栋.送农林学生崔潮等游学日本文,转引自:黄炎培.三十五年来中国之职业教育[A].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295.
    ④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2.205-206.
    ⑤王倘,汪德全,孙承光,等.中国教育辞典(再版)[M].上海:中华书局,1929.1072.
    ⑥〔英〕John Scott Russell.職業教育論[M].〔日〕菊池大麓譯.東京:文部省,1884.11-12.
    ⑦〔日〕川本宇之介.職業教育真義[M].朱元善译.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1-16.
    ⑧邹恩润.职业教育之所由来[J].教育与职业,1927,(5):187-192.
    ①黄炎培.职业教育(四)[A].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22.
    ②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8.
    ③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6;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7-18;邓友川.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7.12;许云昭.超越差距: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3;李强.职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6.
    ④严全治,张社字,王冰蔚,等.现代职业教育原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
    ⑤和震.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5-67;黄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5;李强.职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7-28.
    ⑥有学者认为,学界关于“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正名之争,表面上是外在的“概念之争”,实质上是“观念的分歧”,“不同意通称‘职业教育’的人,认为中专以上不属于‘职业’教育”。见:周明星,等.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44.
    ⑦针对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概念认识混乱的缘由,杨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决定了职业教育理论基础的薄弱,民国时期内忧外患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尚未建立的社会背景导致职业教育办理者片面追求投资回报及职业教育研究者无法顾及理论研究,寄希望于通过职业教育实现社会的改良。见:杨智.近代职业教育概念的辨析[J].职教论坛,2009,(1):61-64.
    ①乐先莲.试论职业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7,(4):10-13.
    ②黄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3.
    ③罗银科,曲铁华.近代“职业教育”内涵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94-96.
    ④彭干梓、夏金星等人也只是将实业教育视为不同历史时期职业教育的多个名称之一,见:彭干梓,夏金星.“职业教育”概念与功能的历史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4,(28):58-61.
    ⑤见:李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北京: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2009:2652-2657.另外,刘桂林指出,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同大于异,本质相同,区别是非本质的。见: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4.李玉也认为,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虽然在内涵与外延上存在着差别,但这些差别是次要的,而在传授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存在着本质的相同。见:李玉.晚清实业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4.孟景舟也同意刘桂林等人的这种说法,并且针对目前对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之间关系认识的混乱状况进行了分析。见:孟景舟.关于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的认识与反思——基于历史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8,(4):78-81;孟景舟.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27-31.
    ⑥孙启林.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3.
    ①〔日〕西山哲治.実際教育之新研究[M].東京:敬文館,1910.4.
    ②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M].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131;邱秀香.追求富国裕民:清末民初中国实业教育研究(1904-1922)[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2005.2;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08.
    ③王倘,汪德全,孙承光,等.中国教育辞典(再版)[M].上海:中华书局,1929.1072-1073.
    ④谢长法.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早期职业教育理论探讨[M].教育与职业,2011,(11):16-18.
    ⑤崔玉平.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考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4.
    ⑥周谈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1985.1.另外,周谈辉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一书中的前言部分又指出:“广义来说,同治元年创办的北京同文馆,二年的上海同文馆,三年的广州同文馆,皆以培养通译人才为主,学成后多半从事职业译事的工作,可以勉强算是职业教育的嚆矢”,然而从“正式且纯粹以讲求实艺为主的学校创设”角度来看,“一般以此(福建船政学堂的开设)做为我国近代新式职业教育的正式开端”。见:周谈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1985.5-6.
    ①黄炎培.职业教育析疑[A].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28.
    ②详见:霍益萍.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88,(3):47-48;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4-126;李玉.晚清实业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3;董江华.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名称的转变看清末民初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6,(4):74-76;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16;高宇.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872年—1927年)[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5;崔玉平.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考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5;罗银科,曲铁华.近代“职业教育”内涵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94-96.
    ③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16.
    ①研究者侯晨指出,晚清实业教育观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通过器物改革,达到“制器之器”的引进,实现“制器之人”的培养,通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很少会考虑到社会需要,主要目的是救国、富国、强国。见:侯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14-15.
    ②吴国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1866年—1911年)[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2.实业教育只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或者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历史形态,孟景舟在从制度视角对职业教育吸引力所作的审视中,就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分为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新职业教育等五个阶段。详见:孟景舟.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历史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0,(7):54-57.
    ③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1.
    ④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M].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73.
    ⑤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2.205.
    ⑥孙启林.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0.
    ①上谕[A].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0648.
    ②苑书义.张之洞简论[A].苑书义,秦进才.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C].北京:中华书局,1999.27.
    ③笔者在对张之洞的人生历程进行简要的梳理时,除了脚注中明确提及的参考文献之外,还参考了冯天瑜与何晓明合著的《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的“附录一:张之洞生平大事和教育著作年表”、王晓波与李日章、李荣中等人合著的的《现代中国思想家第二辑》(巨人出版社1978年版)的“张之洞年表”以及苑书义、孙华峰与李秉新等人合编的《张之洞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等文献。
    ④胡钧.清张文襄公之洞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8.7;需要指出的是,《大清畿辅先哲传》中的《名臣传七》以及《张文襄公治鄂记》中的《张文襄公传》、《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等文献将“香涛”视为张之洞的号。见: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0666,10738;王炳照,阎国华,刘虹.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13.而在陈宝琛在为张之洞撰写的《墓志铭》、《清史稿》中的《张之洞列传》、《清代七百名人传》中的《张之洞传》、《体仁阁大学士张公之洞事略》(原载《神州日报》,转载于《东方杂志》,宣统元年九月二十五日,第7年第10期)、陈衍《石遗室文集》中的《张相国传》、《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等文献则将“香涛”看作张之洞的另一字。见: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0659,10662,10714,10726,10735;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2版)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14.
    ①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30.
    ②按清制,誊录为书吏职位,朱笔誊写乡试、会试之试卷,再呈考官评阅,以防舞弊;另外,在方略馆等处任缮写者,也被称为誊录。见: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27.
    ③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27.
    ④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27.
    ①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42.
    ②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39.
    ③这一系列的《奏定学堂章程》颁发时正处于中国农历癸卯年,故史称“癸卯学制”。
    ④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2版)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19.
    ⑤李忠兴.张之洞与《劝学篇》[A].张之洞.劝学篇[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6.
    ⑥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3.
    ⑦王炳照,阎国华,刘虹.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13;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2版)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31.
    ⑧张之洞列传[A].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0665.
    ①赵尔巽.已故大学士兴学育材成效卓著,请宣付史馆折(具体日期不定,但根据该奏折奉硃批日期(宣统元年12月6日),此奏折上奏日期应当在此宣统元年十二月六日之前)[A.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0654.
    ②吴禄贞.已故大学士官鄂最久功德在民,请准建专祠折(具体日期不定,但根据有关该奏折的内阁奉上谕的日期(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此奏折上奏日期应当在此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之前)[M].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0657.
    ③陈锐.袌碧斋杂记[A].章伯锋,顾亚.近代稗海·第13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64.
    ④陈锐.袌碧斋杂记[A].章伯锋,顾亚.近代稗海·第13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64.
    ⑤董宝良,熊贤君.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286.
    ⑥杨建才.中国职业教育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143.
    ⑦戴逸.我看张之洞[A].苑书义,秦进才.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C].北京:中华书局,1999.17.
    ⑧黄新宪.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94;谢放.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186.
    ①黄士嘉.晚清教育政策演变史[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10.
    ②董宝良,熊贤君.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296.
    ③张之洞.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一日,即1902年10月31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05-406.
    ④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88-291.
    ⑤苑书义.张之洞简论[A].苑书义,秦进才.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C].北京:中华书局,1999.29.
    ⑥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90.
    ①〔日〕藤原喜代蔵.明治教育思想史[M].東京:富山房,1909.357;〔日〕藤原喜代蔵.人物評論學界の賢人愚人[M].東京:文教會,1913.49.
    ②关于井上毅的出生日期,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此取1844年之说。
    ③〔日〕木野主計.井上毅研究[M].東京:続群書類従完成會,1995.457.
    ①〔日〕俣野節村.偉人の言行[M].東京:大學館,1900.74-75;〔日〕長田偶得.明治六十大臣[M].東京:大學館,1901.81;〔日〕干河岸貫一.明治百傑傳[M].東京:青木嵩山堂,1902.418.不过,也有一部分人(如:三宅雪岭)认为,井上毅是一位“惯于官僚生活,富有朋党之心,猜忌心强,善于在掌权者之下与政敌争斗”的政治人物。转引自:梁忠义.日本教育发展战略[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63.这种评价主要是基于对井上毅在1881年“明治14年政变”时期表现的认识所作出的——此次政局变动中,在接到岩仓具视所转交之大隈重信宪法意见书的同时,时任太政官大书记官的井上毅亦受岩仓具视之命起草明治政府的宪法意见书,并附和以伊藤博文为首的大多数参议“主张缓行立宪”的意见.
    ②〔日〕青年修養會.英雄偉人成功のかぎ[M].東京:徳文社,1937.181;〔日〕青年修養會.近代日本偉人の青年時代[M].東京:大洋社,1938.181.
    ③〔日〕干河岸貫一.明治百傑傳[M].東京:青木嵩山堂,1902.409-410;〔日〕墨堤隠士.大臣の書生時代[M].東京:大學館,1902.309;〔日〕Joseph Pittau.Inoue Kowashi,1843-1895.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Japan[J]. MonumentaNipponica,1965,20(3-4):252-283.
    ④这些属于井上毅为自己所定的“规箴”(类似于“座右铭”)。见:〔日〕長田偶得.明治六十大臣[M].東京:大學館,1901.84-85;〔日〕裳華房.座右之銘·第1冊(増訂13版)[M].東京:裳華房,1905.258-259;〔日〕藤原喜代蔵.明治教育思想史[M].東京:富山房,1909.357-358;〔日〕藤原喜代蔵.人物評論學界の賢人愚人[M].東京:文教會,1913.49.
    ⑤〔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12.
    ⑥〔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34-35.
    ⑦〔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35.
    ⑧〔日〕干河岸貫一.明治百傑傳[M].東京:青木嵩山堂,1902.410;熊本的藩学——时习馆的教育有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句读斋、习字斋(初等科)、蒙养斋(中等科)、讲堂(高等科)、菁莪斋(研究科)。见:〔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56.
    ①〔日〕干河岸貫一.明治百傑傳[M].東京:青木嵩山堂,1902.410-411.
    ②〔日〕干河岸貫一.明治百傑傳[M].東京:青木嵩山堂,1902.410-411;〔日〕墨堤隠士.大臣の書生時代[M].東京:大學館,1902.209-210.对于井上毅与横井小楠之间此次辩论的具体情况。见〔日〕Joseph Pittau.Inoue Kowashi,1843-1895.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Japan[J]. Monumenta Nipponica,1965,20(3-4):252-283.
    ③〔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76,85-88.
    ④〔日〕海原徹.学校[M].東京都:東京堂,1993.61.
    ⑤〔日〕墨堤隠士.大臣の書生時代[M].東京:大學館,1902.212;〔日〕干河岸貫一.明治百傑傳[M].東京:青木嵩山堂,1902.417.
    ⑥〔日〕木野主計.井上毅研究[M].東京:続群書類従完成會,1995.457.有一种说法是,正文中所述8名出国考察人员不包括江藤新平——江藤新平本人因忙于创建司法省事务组织事宜不得不延期出国,其8名随员先行出国。见:〔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二卷[M].周启乾,吕万和,熊达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98.
    ①〔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98.
    ②〔日〕Joseph Pittau.Inoue Kowashi,1843-1895.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Japan[J]. Monumenta Nipponica,1965,20(3-4):252-283.
    ③〔日〕長田偶得.明治六十大臣[M].東京:大學館,1901.81-82;〔日〕干河岸貫一.明治百傑傳[M].東京:青木嵩山堂,1902.412.
    ④〔日〕Joseph Pittau.Inoue Kowashi,1843-1895.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Japan[J]. Monumenta Nipponica,1965,20(3-4):252-283.
    ⑤〔日〕木野主計.井上毅研究[M].東京:続群書類従完成會,1995.466;〔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137;〔日〕干河岸貫一.明治百傑傳[M].東京:青木嵩山堂,1902.413-414.
    ①黄荣光.略论井上毅的教育观的变迁[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51.
    ②干河岸贯一与木野主计都认为井上毅去世的具体日期是1895年3月17日,而野口伐名却认为是1895年3月15日。见:〔日〕干河岸貫一.明治百傑傳[M].東京:青木嵩山堂,1902.414;〔日〕木野主計.井上毅研究[M].東京:続群書類従完成會,1995.496;〔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1.
    ③〔日〕干河岸貫一.明治百傑傳[M].東京:青木嵩山堂,1902.416.
    ④〔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1-2;〔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334.
    ⑤〔日〕横山健堂.文部大臣を中心として評論せる日本教育の変遷[M].東京:中興館書店,1914.308.
    ⑥〔日〕横山健堂.文部大臣を中心として評論せる日本教育の変遷[M].東京:中興館書店,1914.308.
    ⑦转引自:〔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2.
    ⑧〔日〕仲新,伊藤敏行.日本近代教育小史[M].東京都:富村出版,1984.84.
    ⑨〔日〕墨堤隠士.大臣の書生時代[M].東京:大學館,1902.213;長谷川善作.最近社會百放談[M].大阪:駸々堂,1902.44.
    ①〔日〕伊藤博文.井上毅氏十年祭式場に於て[A].〔日〕帝国武友館.祝賀送迎弔祭教育演説文範[M].東京:盛林堂,1905.51-54.
    ②〔日〕伊藤博文.井上毅氏十年祭式場に於て[A].〔日〕帝国武友館.祝賀送迎弔祭教育演説文範[M].東京:盛林堂,1905.51-54.
    ③〔日〕Joseph Pittau.Inoue Kowashi,1843-1895.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Japan[J]. Monumenta Nipponica,1965,20(3-4):253-282.(253)
    ④〔日〕Joseph Pittau.Inoue Kowashi,1843-1895.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Japan[J]. Monumenta Nipponica,1965,20(3-4):253-282.(276)
    ⑤〔日〕藤原喜代蔵.明治教育思想史[M].東京:富山房,1909.305-309;〔日〕藤原喜代蔵.人物評論學界の賢人愚人[M].東京:文教會,1913.40-44.
    ⑥祝淑春.明治教育思想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2.转引自:天津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选集编辑出版委员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选集·第一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88-89.
    ⑦〔日〕横山健堂.文部大臣を中心として評論せる日本教育の変遷[M].東京:中興館書店,1914.97.
    ⑧〔日〕高桥俊乘.日本教育史[M].秦企贤译.南京:中日文化协会,1941.290-291.
    ⑨〔日〕藤原喜代蔵.明治教育思想史[M].東京:富山房,1909.309-310;〔日〕藤原喜代蔵.人物評論學界の賢人愚人[M].東京:文教會,1913.45.
    ⑩〔日〕藤原喜代蔵.明治教育思想史[M].東京:富山房,1909.310;〔日〕藤原喜代蔵.人物評論學界の賢人愚人[M].東京:文教會,1913.45.
    ①〔日〕藤原喜代蔵.明治教育思想史[M].東京:富山房,1909.310-311;〔日〕藤原喜代蔵.人物評論學界の賢人愚人[M].東京:文教會,1913.46-47.此次评选出的“明治六大教育家”是大木乔任、森有礼、福泽谕吉、中村正直、新岛襄、近藤真琴等6人。见:〔日〕藤原喜代蔵.人物評論學界の賢人愚人[M].東京:文教會,1913.46.
    ②〔日〕西园寺公望.明治教育史要[A].〔日〕大隈重信,西园寺公望,浮田和氏,等.日本开国五十年史(六)本邦教育史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29.
    ③〔日〕Joseph Pittau.Inoue Kowashi,1843-1895.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Japan[J]. Monumenta Nipponica,1965,20(3-4):253-282.(253)
    ④〔日〕Joseph Pittau.Inoue Kowashi,1843-1895.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Japan[J]. Monumenta Nipponica,1965,20(3-4):253-282.(253)
    ⑤〔日〕佐藤尚子,大林正昭.日中比較教育史[M].横浜:春風社,2002.225.
    ⑥〔日〕干河岸貫一.明治百傑傳[M].東京:青木嵩山堂,1902.417.
    ⑦〔日〕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會京都支部.實業教育五十年史[M].京都: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會京都支部,1936.84.
    ①〔日〕海原徹.学校[M].東京都:東京堂,1993.184;〔日〕明仓英三郎.日本教育史(10版)[M].東京都:八千代出版株式會社,2000.93.
    ②〔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484;李文英.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J].日本学刊,1997,(6):128-137;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159.
    ③〔日〕井上毅.實業補習學校施設意見(明治二十六年七月)[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31.
    ④由于多数日本学者基本以“国体教育主义思想”之名称呼“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为了尊重文献的行文习惯,笔者在本文论述井上毅的有关教育思想时均以“国体教育主义思想”行文。
    ①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73.
    ②奏定学务纲要(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7.
    ③张之洞.创办水陆师学堂折(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即1887年8月3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7.
    ④张之洞.设立自强学堂片(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即1896年11月2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3.
    ⑤张之洞.会札司、局、道认真兴办农务、工艺(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十五日,即1902年3月24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80.
    ⑥张之洞.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即1898年4月16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1.
    ①张之洞.设立自强学堂片(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即1896年11月2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3.
    ②张之洞.创办水陆师学堂折(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即1887年8月3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7.
    ③张之洞.致武昌端署制台(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即1903年1月26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19.
    ④张之洞.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即1898年4月16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1.
    ⑤张之洞.创办水陆师学堂折(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即1887年8月3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8.
    ⑥张之洞.劝学篇·下·外篇·农工商学第九[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31.
    ⑦张之洞.劝学篇·下·外篇·矿学第十一[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36.
    ⑧张之洞.劝学篇·下·外篇·矿学第十一[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36.
    ①张之洞.吁请修备储才折(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即1895年7月1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3.
    ②张之洞.致上海罗叔芸(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三十日,即1901年11月10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68.
    ③张之洞.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一日,即1902年10月31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06.
    ④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184.
    ⑤黄荣光.略论井上毅的教育观的变迁[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55.
    ⑥陈宝堂.日本教育的历史与现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55
    ⑦陈宝堂.日本教育的历史与现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55
    ①〔日〕依田憙家.简明日本通史[M].卞立强,李天工,雷慧英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244.
    ②〔日〕井上毅.學制意見(明治二十六年)[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658.
    ③〔日〕井上毅.學政上ノ新生面(明治二十六年八月)[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43.
    ④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113.
    ⑤〔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5:产业化的时代(下)[M].袭有洪,连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5.
    ⑥〔日〕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M].李永连,赵秀琴译,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6.
    ⑦〔日〕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M].李永连,赵秀琴译,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6.
    ⑧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56.
    ①〔日〕森秀夫.日本教育制度史[M].東京都:学芸図書株式會社,1984.59;〔日〕仲新,伊藤敏行.日本近代教育小史[M].東京都:富村出版,1984.87.
    ②〔日〕井上毅.大阪工業學校設置請議案(明治二十六年)(嵾考二)大阪ニ工業學校ヲ設置スルノ必要ナル理由[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637-638.
    ③(日本)徒弟學校規程(文部省令第二十號,明治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A].〔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148-151.
    ④〔日〕井上毅.尋常中学校実科課程意見案(明治二十七年)[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669.
    ⑤〔日〕井上毅.實業補習學校施設意見(明治二十六年七月)[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32.
    ①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
    ②〔日〕佐藤尚子,大林正昭.日中比較教育史[M].横浜:春風社,2002.236-237.
    ③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08.
    ④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08.
    ⑤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教育史研究者陈翊林曾指出,“壬寅学制”设置与大学堂预科程度、年限相同的高等学堂和实业学堂的做法,也几乎完全是从日本学制抄来。见: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M].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80.
    ⑥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93-194;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市: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0;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2版)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11.
    ⑦牛踏秋.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19.
    ⑧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13.
    ①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93-194;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90-91;朱海龙.张之洞与癸卯学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19,25.杨丽.张之洞与清末学制变迁[D].海口:海南大学,2006.9-10.王延静在论述“癸卯学制”借鉴学习日本的工艺教育模式时曾指出有四个方面,即“一、派遣大批官员、留学生赴日本考察、学习;二、全面引入日本的学制及课程;三、大量聘用日籍教员;四、翻译、出版大量的日本教科书”。见:王延静.《癸卯学制》之工艺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0.30.
    ②张之洞.札委姚锡光等前往日本游历详考各种学校章程(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十八日,即1898年2月8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69.
    ③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序(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即1895年6月)[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12-115.
    ④张之洞.札罗振玉等前赴日本编译教科书并派刘洪烈赴日本考察教法、管学事宜(并咨会出使日本大臣)(光绪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1901年12月5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73-374.
    ⑤缪荃孙.日游汇编序(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即1903年7月)[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33-134.
    ⑥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93.
    ⑦金林祥,张蓉.《教育世界》与西方教育的传入[M].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30-36.
    ①罗振玉.教育私议[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50.
    ②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88;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4.
    ③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28-232;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94;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08;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43.
    ④李国钧,王炳照,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6卷:清代(下)(1840-1911)[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09.
    ⑤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28-232;谢长法,王治香.《教育世界》与晚清实业教育[J].职教论坛,2009,(7):62-64.
    ⑥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84;李国钧,王炳照,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6卷:清代(下)(1840-1911)[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07;张宇,谢勇旗.主观因素与学制变迁: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改革之管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22-126.
    ⑦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5-16.
    ⑧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85.
    ①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405-410.
    ②奏定艺徒学堂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50-452;(日本)徒弟學校規程(文部省令第二十號,明治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A]〔.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148-151;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21-122;汪光华.引进与调适:中国近代职业补习教育发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48-49.
    ①李国钧,王炳照,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6卷:清代(下)(1840-1911)[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26;邓红利.“癸卯学制”述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36.
    ②王延静.《癸卯学制》之工艺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0.33.
    ③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23.
    ④〔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我が国實業教育法令の沿革[M].東京:文部省實業學務局,1933.52.
    ⑤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224;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8.
    ⑥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93-94.
    ①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93-94.
    ②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94.
    ③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182.
    ④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56.
    ⑤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56.
    ⑥〔日〕文部省.文部省雑誌·明治8年第1-3、12、18、20號(東京:文部省,1876);〔日〕文部省.文部省雑誌·教育[M].東京:文部省,1876.
    ⑦〔日〕文部省.技芸教育ニ係ル英国調査委員報告[M].東京:文部省,1885-1889;见:〔日〕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王立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69--70.
    ①〔日〕井上毅.大阪工業學校設置請議案(明治二十六年)(參考一)工業教育ニ關スル意見書[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636.
    ②〔日〕井上毅.實業教育補助法意見案(明治二十七年)[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676-677.
    ③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78.
    ④〔日〕井上毅.京都教育會ノ演説(明治二十七年四月)[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61.
    ⑤〔日〕井上毅.大阪教育會総會ノ演説(明治二十七年四月十五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57.
    ⑥陆规亮.德国教育之实况[M].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和记,1916.12.
    ⑦〔日〕井上毅.大阪教育會総會ノ演説(明治二十七年四月十五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58.
    ⑧著者不详.学徒制度与技术教育[M].伍绍垣.南京:国立编译馆,1941.3,11.
    ⑨〔日〕鈴木定一.日本の實業補習教育[M].東京:明治書院,1905.5.
    ⑩〔日〕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M].李永连,赵秀琴,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19;滕大春,任钟印,李文奎.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242.
    ①丁建弘.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27.
    ②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77;关松林.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M].日本问题资料,1989,(12):27-30;关松林.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述论[J].职业教育研究,1990,(4):55-58.
    ③滕大春,姜文闵,张法琨.外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34;李文英.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J].日本学刊,1997,(6):128-137.
    ④〔日〕井上毅.實業補習學校施設意見(明治二十六年七月)[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33.
    ⑤〔日〕井上毅.京都教育會ノ演説(明治二十七年四月)[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62.
    ⑥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78;朱文富,翟巧相.明治后期日本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5,(1):47-50;赵彦彬.日本近代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33-35.
    ①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81-93;(日本)實業補習學校規程(文部省令第十六號,明治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A].〔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144-146;(日本)《實業補習學校規程》發佈訓令(文部省訓令第十二號,明治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A].〔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我が国實業教育法令の沿革[M].東京:文部省實業学務局,1933.77-78;(日本)徒弟學校規程(文部省令第二十號,明治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A].〔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148-151;(日本)《徒弟學校規程》省令說明(明治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A].〔日〕春野良矩.學事便覧[第2冊]続[M].熊本:楽善堂,1897.31-33.
    ①〔日〕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M].李永连,赵秀琴,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36.
    ②〔日〕高山昭夫.日本农业教育史[M].刘秉臣,刘伯彦,萱莉,等译.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138.
    ①张之洞.创办水陆师学堂折(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即1887年8月3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8.
    ②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节录学校总说)[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15.
    ③张之洞.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即1901年7月的12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25.
    ④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节录)[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18.
    ⑤张之洞.劝学篇·序[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3.
    ⑥张之洞.劝学篇·序[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3.
    ⑦张之洞.劝学篇·上·内篇·同心第一[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6-188.
    ①张之洞.劝学篇·序[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3;张之洞.劝学篇·上·内篇·教忠第二[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8-193.
    ②张之洞.劝学篇·序[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3-184;张之洞.劝学篇·上·内篇·明纲第三[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3-194.
    ③张之洞.劝学篇·上·内篇·宗经第五[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8.
    ④张之洞.劝学篇·序[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4;张之洞.劝学篇·上·内篇·正权第六[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0.
    ⑤张之洞.劝学篇·序[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4;张之洞.劝学篇·上·内篇·循序第七[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1-202.
    ⑥张之洞.劝学篇·序[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4;张之洞.劝学篇·上·内篇·循序第七[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1-202.
    ①张之洞.吁请修备储才折(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即1895年7月1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4.
    ②张之洞.劝学篇·下·外篇·设学第三[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15.
    ③张之洞.劝学篇·下·外篇·广译第五[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19.
    ④张之洞.札游学日本各武员弁(光绪26年4月6日,即1900年5月4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14.
    ⑤张之洞.选派水陆师学堂学生出洋肄业片(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十三日,即1903年3月11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29.
    ⑥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89.
    ⑦张之洞.札学务处伤中学暨实业各学堂补习小学功课(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七日,即1905年1月12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81.
    ⑧张之洞.札学务处饬中学暨实业各学堂补习小学功课(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七日,即1905年1月12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81.
    ①张之洞.札学务处饬中学暨实业各学堂补习小学功课(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七日,即1905年1月12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81.
    ②张之洞.札学务处饬中学暨实业各学堂补习小学功课(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七日,即1905年1月12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81.
    ③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2版)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17-118.
    ④张之洞.创立存古学堂折(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即1907年7月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26.
    ⑤张之洞.创立存古学堂折(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即1907年7月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26.
    ①张之洞.创立存古学堂折(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即1907年7月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26.
    ②张之洞.创立存古学堂折(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即1907年7月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23.
    ③张之洞.创立存古学堂折(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即1907年7月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25.
    ④〔日〕高山昭夫.日本农业教育史[M].刘秉臣,刘伯彦,萱莉,等译.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138.
    ⑤〔日〕高山昭夫.日本农业教育史[M].刘秉臣,刘伯彦,萱莉,等译.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138.
    ⑥李文英.井上毅教育思想述评[J].日本问题研究,1995,(2):43-49.
    ⑦〔日〕横山健堂.文部大臣を中心として評論せる日本教育の変遷[M].東京:中興館書店,1914.127.
    ⑧〔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3.
    ⑨〔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3.
    ⑩〔日〕井上毅.故森文部大臣ノ教育主義(明治二十二年三月九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02.
    ①〔日〕藤原喜代蔵.明治教育思想史[M].東京:富山房,1909.305;〔日〕藤原喜代蔵.人物評論學界の賢人愚人[M].東京:文教會,1913.40.
    ②梁忠义.日本教育发展战略[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64.
    ③〔日〕井上毅.故森文部大臣ノ教育主義(明治二十二年三月九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02.
    ④〔日〕井上毅.故森文部大臣ノ教育主義(明治二十二年三月九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02.
    ⑤〔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240.
    ⑥而明治宪法、军人敕语、教育敕语则是明治天皇制国家体制的三个基本支柱,见:〔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119.
    ⑦〔日〕井上毅.高等師範學校卒業生ノ義務及国民教育ノ精神(明治二十七年三月三十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51.
    ⑧〔日〕井上毅.大阪教育會総會ノ演説(明治二十七年四月十五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56.
    ⑨〔日〕井上毅.文部省撰定論理教科書意見(明治二十一年四月十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17-18;〔日〕Joseph Pittau.Inoue Kowashi,1843-1895. And the Formationof Modern Japan[J]. Monumenta Nipponica,1965,20(3-4):253-282.
    ⑩〔日〕Joseph Pittau.Inoue Kowashi,1843-1895.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Japan[J]. Monumenta Nipponica,1965,20(3-4):253-282.
    ①〔日〕井上毅.工業學校卒業式祝辭(明治二十七年七月)[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79.
    ②〔日〕井上毅.人心教導意見案(明治十四年十一月七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一[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6.250.
    ③〔日〕井上毅.教育勅語意見(明治二十三年六月二十日、六月二十五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231-233.
    ④〔日〕井上毅.教育意見(明治二十六年六月十二日)(參考)[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604.
    ⑤(日本)尋常中學校學科及其程度ノ改正(文部省令第七號,明治二十七年三月一日)[A].〔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165-166.
    ⑥〔日〕井上毅.國學院第一回卒業式祝辭(明治二十六年七月七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28.
    ⑦〔日〕井上毅.修身教科書意見(明治二十六年七月十五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610.
    ①〔日〕井上毅.修身教育訓令案(明治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620.
    ②〔日〕井上毅.修身教育訓令案(明治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621;〔日〕井上毅.圖書検定標準意見(明治二十六年十月十六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624.
    ③详见:〔日〕井上毅.修身教科書意見(明治二十六年七月十五日、十七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610-612,618-619
    ④李文英.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J].日本学刊,1997,(6):128-137.
    ⑤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60.
    ⑥张之洞.札学务处开设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十一日,即1905年1月16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82-483.
    ①张之洞.札各府暂停中学先办师范讲习所(光绪三十年九月十三日,即1904年10月21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82-483.
    ②张之洞.札北臬司、盐道开办支郡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即1905年9月2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05.
    ③张之洞.致张治秋尚书(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三日,即1902年3月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76-377.
    ④奏定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68-472.
    ⑤张之洞.办理水陆师学堂情形折(光绪十五年十月十八日,即1889年11月10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9-61.
    ⑥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74.
    ①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74.
    ②张之洞.设立自强学堂片(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即1896年11月2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3.
    ③张之洞.致轮墩刘钦差(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即1889年10月1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7.
    ④张之洞.吁请修备储才折(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即1895年7月1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1.
    ⑤张之洞.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即1898年4月16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1;张之洞.札委张鸿顺等督办农务、工艺学堂(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即1898年3月18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78.
    ⑥张之洞.札自强学堂日员来鄂并发合同(附单)(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六日,即1898年5月6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59.
    ①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节录)[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24.
    ②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节录)[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24.
    ③李文英.井上毅教育思想述评[J].日本问题研究,1995,(2):43-49.
    ④〔日〕井上毅.高等師範學校卒業生ノ義務及国民教育ノ精神(明治二十七年三月三十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52.
    ⑤〔日〕井上毅.高等師範學校卒業生ノ義務及国民教育ノ精神(明治二十七年三月三十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52.
    ⑥(日本)實業教育費國庫補助法(法律第二十一號,明治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A].木村守.學事法令類纂[M].盛岡:九皐堂,1899.778.
    ⑦(日本)工業教員養成規程(文部省令第十二號,明治二十七年六月十四日)[A].〔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154.
    ①(日本)工業教員養成規程(文部省令第十二號,明治二十七年六月十四日)[A].〔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154-155.
    ②(日本)工業教員養成所規則抄[A].〔日〕木村守.學事法令類纂[M].盛岡:九皐堂,1899.785.
    ③(日本)工業教員養成規程(文部省令第十二號,明治二十七年六月十四日)[A].〔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154.
    ④(日本)工業教員養成規程(文部省令第十二號,明治二十七年六月十四日)[A].〔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155.
    ⑤(日本)工業教員養成規程(文部省令第十二號,明治二十七年六月十四日)[A].〔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155.
    ⑥(日本)工業教員タルニ適當スヘキ者ノ認定(文部省告示第七號,明治二十七年九月十一日)[A].〔日〕木村守.學事法令類纂[M].盛岡:九皐堂,1899.796.
    ①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2版)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13.
    ②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214-232.
    ①〔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463.
    ②〔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實業教育五十年史[M].東京: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會,1934.219-220.
    ③〔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463.
    ④〔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實業教育五十年史[M].東京: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會,1934.220-226.
    ⑤〔日〕寺田勇吉.井上文相の實業教育獎勵[A].〔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實業教育五十年史[M].東京: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會,1934.252-253.
    ⑥〔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469-470.
    ⑦黄士嘉.晚清教育政策演变史[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580.
    ①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41.
    ②张继煦.两湖书院及其改章[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787.
    ③张之洞.查明茶商捐助书院经费商情乐从折(光绪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即1891年6月27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4.
    ④张之洞.查明茶商捐助书院经费商情乐从折(光绪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即1891年6月27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5.
    ⑤张之洞.裁撤茶商捐助书院经费折(光绪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即1892年7月1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9.
    ⑥张之洞.裁撤茶商捐助书院经费折(光绪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即1892年7月1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1.
    ⑦张之洞.设立自强学堂片(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即1896年11月29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3.
    ①张之洞.创设储才学堂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即1896年2月1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
    ②张之洞.创设陆军学堂及铁路学堂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即1896年2月2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3.
    ③张之洞.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五日,即1896年2月17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6.
    ④张之洞.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五日,即1896年2月17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7.
    ⑤张之洞.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五日,即1896年2月17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7.
    ⑥张之洞.自强学堂不给膏火示(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即1897年5月20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61-162.
    ①张之洞.札盐道、粮道、牙厘局拨解学生赴日本游学各经费(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即1898年9月26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3.
    ②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74.
    ③当然,笔者并不否认:张之洞之所以如此,也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实际以及清政府的财政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对此,笔者将在后文进行阐述。
    ④需要指出的是,文部大臣井上毅的前任大木乔任(1891年6月至1892年8月任文部大臣)、河野敏鎌(1892年8月至1893年3月任文部大臣)都也曾经努力推动制定诸如《技艺学校补助法案》的法律法规,只是由于政府与议会之间的争斗而未能实现。见:梁忠义.日本教育发展战略[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65.
    ①〔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我が国實業教育法令の沿革[M].東京:文部省實業學務局,1933.79-82;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が国實業教育法令の沿革》一书关于《实业教育费国库补助法》具体公布日期——“22日”的记述有误,因为在该年6月20日,文部省就已经发布了《实业教育费国库补助法施行规则》(第14号文部省令)这一文件,见〔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我が国實業教育法令の沿革[M].東京:文部省實業學務局,1933.83;〔日〕木村守.學事法令類纂[M].盛岡:九皐堂,1899.778-782.
    ②〔日〕井上毅.實業教育費国庫補助法案ニ関スル演説(明治二十七年五月)[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73-474;〔日〕井上毅.實業教育補助法意見案(明治二十七年)[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二[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8.676.
    ③〔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我が国實業教育法令の沿革[M].東京:文部省實業學務局,1933.80.
    ④(日本)實業教育費國庫補助法(法律第二十一號,明治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A].木村守.學事法令類纂[M].盛岡:九皐堂,1899.778.
    ⑤〔日〕千葉敬止.日本實業補習教育史[M].東京:東洋図書,1934.12.
    ①李文英.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J].日本学刊,1997,(6):128-137.
    ②李文英.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J].日本学刊,1997,(6):128-137;梁忠义.日本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41.
    ③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78.
    ④(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宣统元年(1909年)教育统计表(节录)(原载(清)学部总务司编:《光绪三十三年分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光绪三十四年分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光绪三十三年分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1-65.
    ⑤王志莘.中国职业补习教育之经过及现况(原载《教育与职业》第35期,1922年4月30日)[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53.
    ⑥〔日〕赤司鷹一郎,在原美誠.實業補習教育論[M].東京:金港堂,1902.8-9;〔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我が国實業教育法令の沿革[M].東京:文部省實業学務局,1933.81;〔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實業教育五十年史[M].東京: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会,1934.358.
    ①〔日〕赤司鷹一郎,在原美誠.實業補習教育論[M].東京:金港堂,1902.8-9;〔日〕文部省社会教育局.実業補習教育の沿革と現況[M].東京:青年教育普及会,1934.95;〔日〕千葉敬止.日本実業補習教育史[M].東京:東洋図書,1934.16-18.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此之前日本义务教育较短的4年学制限制了进入补习学校学习者的素质以及当时世人的不理解,这些有关实业补习教育的法律法规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见:著者不详.学徒制度与技术教育[M].伍绍垣译.南京:国立编译馆,1941.316.
    ②黄新宪.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109-111.
    ③滕大春,姜文闵,张法琨.外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39;李文英.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J].日本学刊,1997,(6):128-137.
    ①〔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4.
    ②〔日〕土屋忠雄,吉田昇,斋藤正二.日本教育史[M].東京都:文学社株式會社,1993.343.
    ③〔日〕明仓英三郎.日本教育史(10版)[M].東京都:八千代出版株式會社,2000.147.
    ④〔日〕森秀夫.日本教育制度史[M].東京都:学芸図書株式會社,1984.58.
    ①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10.
    ②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第23卷: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
    ③〔日〕高橋俊乘.日本教育史[M].秦企賢译.南京:中日文化協會,1941.282;该《幼学纲要》由元田永孚编纂,专门强调孝道和忠节,见:〔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邹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8.
    ①〔日〕高山昭夫.日本农业教育史[M].刘秉臣,刘伯彦,萱莉,等译.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136-137.
    ②〔美〕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M].卞崇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29.
    ③〔美〕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M].卞崇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36.
    ④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0,23.
    ⑤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71;王菲.外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301-302.
    ⑥〔美〕塞缪尔.P.亨延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沈宗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36.
    ⑦周娜.“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教育视野下张之洞与福泽谕吉西学思想之比较[D].开封:河南大学,2006.30.
    ①〔美〕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M].卞崇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31.
    ②〔美〕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M].卞崇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36.
    ③〔日〕依田憙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M].卞立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3.
    ④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10.
    ⑤学界普遍认为,自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后,缘于满汉之争的清政府各派势力就开始了争夺教育权的斗争——后来又派荣庆为管学大臣,以分张百熙的权。受命共同管理大学堂事宜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与身为蒙古旗人、素讲理学的荣庆之间因争学务大臣之势力、不甚和睦——荣庆曾将钦定学堂章程推翻。由于荣庆处处掣肘,张百熙一开始不能有所作为;为了维持平衡,张百熙与荣庆遂于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初三(1903年6月27日)向清政府会奏请派当时正在京觐见帝后并“在学务上尤自负有一时无两之大志”、素有“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美誉的张之洞来会同办理学务。见:张百熙,等.奏请添派重臣会商学务折(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初三日,1903年6月27日)[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陳寶泉.中國近代學制變遷史[M].北京:北京文化學社,1927.47-48;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79;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20.
    ⑥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18.
    ⑦〔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西方的技术和日本民族精神[M].胡国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54.
    ①张晋藩.清朝法制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8.696.
    ②张晋藩,朱勇.中国法制通史·第9卷:清末·中华民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82.
    ③张之洞.劝学篇·序[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3-184.
    ④张之洞.遵旨复议新编刑事民事诉讼法折(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即1907年9月3日)[A].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772.
    ⑤张晋藩,朱勇.中国法制通史·第9卷:清末·中华民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82.
    ⑥张之洞.遵旨复议新编刑事民事诉讼法折(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即1907年9月3日)[A].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772-1773.
    ⑦张晋藩,朱勇.中国法制通史·第9卷:清末·中华民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83.
    ⑧林霞.现代化视角下的中日职业教育若干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31.
    ⑨〔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5:产业化的时代(下)[M].袭有洪,连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2.
    ①〔英〕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一2030年[M].伍晓鹰,马德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6.
    ②〔英〕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一2030年[M].伍晓鹰,马德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6.
    ③赵德馨,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19.
    ④赵德馨,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299.
    ⑤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113.
    ⑥〔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5:产业化的时代(下)[M].袭有洪,连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5.
    ⑦〔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5:产业化的时代(下)[M].袭有洪,连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8.
    ①〔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5:产业化的时代(下)[M].袭有洪,连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0.
    ②〔英〕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一2030年[M].伍晓鹰,马德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37.
    ③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153-154.
    ④〔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5:产业化的时代(下)[M].袭有洪,连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2.
    ⑤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15-316;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157.
    ⑥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84;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159-160.
    ①〔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三卷[M].周启乾,吕万和,熊达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91.
    ②〔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5:产业化的时代(下)[M].袭有洪,连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4.
    ③商丽浩,田正平.清末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1997,(7):68-73.
    ④有研究者将晚清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变迁描述为由中央集权一元财政管理体制演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二元财政管理体制。见:邓绍辉.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1.
    ⑤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99.
    ⑥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99.
    ①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59;史志宏,徐毅.晚清财政:1851-1894[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35-136.
    ②赵德馨,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513;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55.
    ③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55;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15.
    ④自18世纪上半叶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制度以后,丁银与地税开始均以田亩为征税对象,合称为田赋,采取货币(钱)与实物(粮)两种形式,所以也称“钱粮”。见: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55.
    ⑤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55;史志宏,徐毅.晚清财政:1851-1894[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7.
    ⑥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55.
    ⑦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165.
    ⑧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165.
    ⑨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16.
    ①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57.
    ②邓绍辉.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85.
    ③赵德馨,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517.
    ④项怀诚,陈光焱.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33.
    ⑤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通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73;赵德馨,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517;234.
    ⑥赵德馨,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517.
    ⑦赵德馨,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517;项怀诚,陈光焱.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34,236.
    ⑧项怀诚,陈光焱.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34.236.
    ⑨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通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73;项怀诚,陈光焱.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35.
    ⑩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通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73.
    项怀诚,陈光焱.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32.
    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通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73.
    ①〔日〕大隈重信.东西方文明之调和[M].卞立强,依田憙家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220.
    ②〔日〕佐藤尚子,大林正昭.日中比較教育史[M].横浜:春風社,2002.249-250.
    ③邵力.我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技术教育[D].保定:河北大学,2004.17.
    ④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4,107.
    ⑤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244-245.
    ①黄克剑.东方文化——两难中的抉择[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42.
    ②王炳照,阎国华,刘虹.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26;苑书义.张之洞简论[A].
    苑书义,秦进才.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C].北京:中华书局,1999.30;张瑞璠,黄书光.中国教育哲学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5.
    ③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
    ④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
    ⑤张瑞璠,黄书光.中国教育哲学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4.
    ⑥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晚清中西文化观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73.
    ⑦王炳照,阎国华,刘虹.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18.
    ⑧苑书义.张之洞简论[A].苑书义,秦进才.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C].北京:中华书局,1999.30.
    ⑨张瑞璠,黄书光.中国教育哲学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4.
    ⑩王炳照,阎国华,刘虹.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18-119.
    ①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5;戴逸.我看张之洞[A].苑书义,秦进才.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C].北京:中华书局,1999.16.
    ②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14.
    ③李泽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A].黄俊杰.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日本篇[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9.73.
    ④张之洞.劝学篇·上·内篇·同心第一[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7.
    ⑤张之洞.劝学篇·上·内篇·明纲第三[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3-194.
    ⑥张之洞.劝学篇·上·内篇·同心第一[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7.
    ⑦赖温如.晚清新旧学派思想之论争——以《翼教丛编》为中心的讨论[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2.144;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249.
    ⑧赖温如.晚清新旧学派思想之论争——以《翼教丛编》为中心的讨论[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2.144.
    ⑨〔日〕藤原喜代蔵.明治教育思想史[M].東京:富山房,1909.356-357;〔日〕藤原喜代蔵.人物評論學界の賢人愚人[M].東京:文教會,1913.48-49.
    ⑩黄荣光.略论井上毅的教育观的变迁[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54.
    ①〔日〕加藤佑三.日本开国小史——来自柏利的挑战[M].蒋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42.
    ②〔日〕加藤佑三.日本开国小史——来自柏利的挑战[M].蒋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44.
    ③〔日〕加藤佑三.日本开国小史——来自柏利的挑战[M].蒋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42.
    ④〔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M].李民,贾纯,华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1.7.
    ⑤〔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M].李民,贾纯,华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1.5.
    ⑥〔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M].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①〔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M].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②〔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M].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1.
    ③黄荣光.略论井上毅的教育观的变迁[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53-55.
    ④李泽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A].黄俊杰.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日本篇[M].台北:(台)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9.27.
    ⑤李泽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A].黄俊杰.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日本篇[M].台北:(台)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9.27.
    ⑥编者.《日本文化与现代化丛书》总序[A].〔日〕色川大吉.明治的文化[M].郑民钦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①〔日〕依田憙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M].卞立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77.
    ②陈水逢.日本文明开化史略[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6.
    ③〔日〕家永三郎.外来文化摄取史论——近代西方文化摄取思想史的考察[M].靳丛林,陈泓,张福贵.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2.
    ①何兆武.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A].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36.
    ②〔日〕狭间直树.日文本序[A].〔日〕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③乐黛云.文化自觉与中西文化相遇新视野[A].沈弘.当中国与西方相遇——2006年浙江大学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
    ④在日本学者看来,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文化发展显著迟缓,呈现出后进性的特色。见:〔日〕家永三郎.外来文化摄取史论——近代西方文化摄取思想史的考察[M].靳丛林,陈泓,张福贵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1.
    ⑤杨淑媛.民族性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8.这种弊病缘于日本独特的神道教关于“日本是神国”、“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种族”,“日本是世界之‘本’,而万国乃世界之‘末’”的宣扬。见:杨淑媛.民族性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7.
    ⑥陈水逢.日本文明开化史略[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4.
    ⑦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取外来文化史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4.
    ①〔日〕家永三郎.外来文化摄取史论——近代西方文化摄取思想史的考察[M].靳丛林,陈泓,张福贵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299.
    ②〔美〕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M].卞崇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8-9.
    ③张德伟.日本教育特质的文化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2.
    ④〔美〕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M].陈文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40
    ⑤张德伟.日本教育特质的文化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2.
    ⑥李甦平.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61-262.
    ⑦焦国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反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7.
    ⑧〔日〕中村元.比较思想论[M].吴震.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69.
    ⑨李甦平.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61-262.
    ⑩〔日〕中村元.比较思想论[M].吴震.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71.
    ①李甦平.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61.
    ②〔日〕家永三郎.外来文化摄取史论——近代西方文化摄取思想史的考察[M].靳丛林,陈泓,张福贵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206.
    ③张德伟.日本教育特质的文化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
    ④〔日〕色川大吉.明治的文化[M].郑民钦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37.
    ⑤我国也有学者将中国文化这种特点的思维方式称为“尚‘通’”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重视整体、崇尚和谐、喜欢中庸。见:黄兴涛.尚“通”: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A].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近代文化与文化交流片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9.此外,黄兴涛认为中国文化这种尚“通”思维方式的缺点主要有“过于强调整体的功能和宏观的把握,而不免疏忽了对构成整体的部分之个性的重视”、“一味重视和谐,反而陷入消极静态的求‘和’之中”、“过重中庸……消饵了中国人创新的精神”等。见:黄兴涛.尚“通”: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A].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近代文化与文化交流片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10-11.
    ⑥李甦平.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58-259.
    ⑦〔日〕依田憙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M].卞立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3-184.
    ⑧李甦平.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58-261.
    ①〔日〕依田憙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M].卞立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3-184.
    ②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取外来文化史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2-13.
    ③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5.
    ④张德伟.日本教育特质的文化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
    ⑤美国研究者赖肖尔曾指出,孤立(天然地理的、人为)的一个副产品可能就是日本文化异乎寻常的文化单一性。见:〔美〕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M].陈文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7.
    ⑥李甦平.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48.
    ⑦周佳荣.近代日本文化与思想[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5.16.
    ⑧1955年,日本著名学者加藤周一发表了《日本文化的杂种性》,提出了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这一命题。见:李甦平.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38.
    ⑨陈水逢.日本文明开化史略[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7.
    ⑩张德伟.日本教育特质的文化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9.〔日〕家永三郎.外来文化摄取史论——近代西方文化摄取思想史的考察[M].靳丛林,陈泓,张福贵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1-3;张德伟.日本教育特质的文化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7.
    ①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②〔美〕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M].陈文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6-27.
    ③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取外来文化史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7
    ④〔日〕依田憙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M].卞立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8.
    ⑤李甦平.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48.
    ①张之洞.札学务处开设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年九月十三日,即1904年10月21日)[A].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70.
    ②〔日〕井上毅.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卒業式祝辞(明治二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10.
    ③〔日〕井上毅.高等師範學校卒業生ノ義務及国民教育ノ精神(明治二十七年三月三十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48.
    ④李文英.井上毅教育思想述评[J].日本问题研究,1995,(2):43-49.
    ⑤〔日〕井上毅.京都教育會ノ演説(明治二十七年四月)[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59.
    ⑥〔日〕井上毅.高等師範學校卒業生ノ義務及国民教育ノ精神(明治二十七年三月三十日)[A].〔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會.井上毅傳:史料篇第五[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75.452-453.
    ①〔英〕查尔斯·辛格,E·J·霍姆亚德,A·R·霍尔,特雷弗·I·威廉斯.技术史(第V卷)[M].远德玉,丁云龙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538.
    ②〔日〕海原徹.学校·附录[M].東京都:東京堂,1993.30,32.
    ①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85-90.
    ②〔美〕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M].卞崇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38.
    ③席文启.历史与个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58.
    ④〔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M].〔英〕素麦维尔.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267.
    ①〔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M].〔英〕素麦维尔.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272.
    ②席文启.历史与个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48.
    ③黄士嘉.晚清教育政策演变史[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571.
    ④黄士嘉.晚清教育政策演变史[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572.
    ⑤戴逸.我看张之洞[A].苑书义,秦进才.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C].北京:中华书局,1999.17.
    ①李扬帆.自序[A].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②田正平,肖朗.中国近代教育家群体特征综论[J].教育研究,1999,(11):47-52.
    ③黄士嘉.晚清教育政策演变史[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192.
    ④黄士嘉.晚清教育政策演变史[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579.
    ⑤郭松义,李新达,杨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清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0.
    ⑥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67-68,72.
    ⑦李元鹏.晚清督抚与社会变革——以1895-1898初督抚的自强活动为中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116.
    ⑧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6.
    ①吴国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1866年—1911年)[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78.
    ②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第23卷: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2;黄荣光.略论井上毅的教育观的变迁[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55.
    ③黄荣光.略论井上毅的教育观的变迁[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55.
    ①〔美〕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M].卞崇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8-9.
    ②〔美〕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M].陈文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6.
    ③赵德宇.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中日西学比较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207-208.
    ④〔英〕萨德勒.我们从对外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多少有实际价值的东西?[A].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5.
    ①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81-284.
    ②〔日〕永井道雄.近代化与教育[M].王振宇,张葆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45.
    ③朱文富,翟巧相.明治后期日本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5,(1):47-50.
    ④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84.
    ⑤皮进.明治时期日本教育法制变革的历史考察[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32-33.
    ①朱文富,翟巧相.明治后期日本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5,(1):47-50.
    ②朱文富,翟巧相.明治后期日本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5,(1):47-50.
    ③朱文富,翟巧相.明治后期日本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5,(1):47-50.
    ①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4.
    ②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5.
    ③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5.
    [1]〔德〕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美〕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M].卞崇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3]〔美〕利克(Leake).实业教育[M].王长平.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4]〔美〕塞缪尔.P.亨延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沈宗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5]〔日〕大隈重信.东西方文明之调和[M].卞立强,依田憙家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6]〔日〕大隈重信,西园寺公望,浮田和氏,等.日本开国五十年史(六)[M].王云五,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7]〔日〕渡边与五郎,李素桢,田育诚,等.西学东渐: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日〕高山林次郎,等.日本三十年维新史[M].古同资译.上海:华通书局,1931.
    [9]〔日〕高桥俊乘.日本教育史[M].秦企贤译.南京:中日文化协会,1941.
    [10]〔日〕高山昭夫.日本农业教育史[M].刘秉臣,刘伯彦,萱莉,等译.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
    [11]〔日〕宫地诚哉,仓内史郎.职业教育[M].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教育研究室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12]〔日〕国立教育研究所.日本教育的现代化[M].张渭城,王荐,徐禾夫,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3]〔日〕黑田茂次郎,土馆长言.日本明治学制沿革史[M].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
    [14]〔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我们的果断措施和奇迹般的转变[M].孔凡,张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15]〔日〕加藤佑三.日本开国小史——来自柏利的挑战[M].蒋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6]〔日〕家永三郎.外来文化摄取史论——近代西方文化摄取思想史的考察[M].靳丛林,陈泓,张福贵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7]〔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M].李民,贾纯,华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1.
    [18]〔日〕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M].李永连,赵秀琴,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9]〔日〕色川大吉.明治的文化[M].郑民钦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20]〔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西方的技术和日本民族精神[M].胡国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1]〔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M].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2]〔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5:产业化的时代(下)[M].袭有洪,连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3]〔日〕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王立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24]〔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三卷[M].周启乾,吕万和,熊达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5]〔日〕依田憙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M].卞立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6]〔日〕永井道雄.近代化与教育[M].王振宇,张葆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27]〔日〕竹内理三.日本历史辞典[M].沈仁安,马斌,汤重南,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28]〔英〕查尔斯·辛格,E·J·霍姆亚德,A·R·霍尔,特雷弗·I·威廉斯.技术史(第V卷)[M].远德玉,丁云龙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29]〔英〕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一2030年[M].伍晓鹰,马德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0]〔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M].〔英〕素麦维尔.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31]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32]曹阳.日本教育立法与日本近代教育法制史年表[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33]陈宝泉.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M].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
    [34]陈宝堂.日本教育的历史与现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35]陈钧.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36]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7]陈水逢.日本文明开化史略[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
    [3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9]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中国近代史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40]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M].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
    [41]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42]陈永明.日本教育——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3]崔玉平.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考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44]邓绍辉.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5]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晚清中西文化观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6]丁永刚.张之洞近代化思想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47]董宝良,熊贤君.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48]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9]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50]关松林.日本学习借鉴外国教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1]郭松义,李新达,杨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清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2]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史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
    [53]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4]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55]黄俊杰.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日本篇[M].台北:(台)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9.
    [56]黄克剑.东方文化——两难中的抉择[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57]黄日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10.
    [58]黄士嘉.晚清教育政策演变史[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
    [59]黄新宪.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
    [60]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近代文化与文化交流片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61]焦国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反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2]黎仁凯,钟康模.张之洞与近代中国[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63]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4]李国钧,王炳照,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6卷:清代(下)(1840-1911)[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5]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6]李其龙.德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67]李甦平.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68]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9]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70]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1]梁忠义.日本教育发展战略[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72]梁忠义.日本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4]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5]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76]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7]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78]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79]马东玉.张之洞大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80]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2版)·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81]孟普庆.德国职业补习教育发达史[M].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新声社推广部,1931.
    [82]孟旭.张之洞教育思想专题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83]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84]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85]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第23卷: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6]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87]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88]任平.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史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89]任晓兰.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90]沈弘.当中国与西方相遇——2006年浙江大学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9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92]史志宏,徐毅.晚清财政:1851-1894[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9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册)(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94]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95]孙玫璐.职业教育制度分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96]孙启林.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97]孙祖复.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98]滕大春,姜文闵,张法琨.外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99]滕大春,任钟印,李文奎.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100]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1]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102]汪光华.引进与调适:中国近代职业补习教育发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103]王炳照,郭齐家,刘德华,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4.
    [104]王炳照,阎国华,刘虹.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105]王承绪.英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106]王川.西方近代职业教育史稿[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107]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108]王为东.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09]王珍,王宪成.中外职业教育比较[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10]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11]王智新.中日教育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12]吴式颖,阎国华.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13]吴式颖,任钟印,单中惠,贺国庆.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114]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15]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116]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取外来文化史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117]席文启.历史与个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118]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19]项怀诚,陈光焱.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20]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121]谢广山.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122]谢放.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123]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4]许云昭.超越差距: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125]杨建才.中国职业教育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126]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7]伊文成,汤重南,贾玉芹.日本历史人物传·近现代篇[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28]于桂芬.西风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9]于洪波.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130]苑书义,秦进才.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C].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1]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32]张德伟.日本教育特质的文化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3]张健,王金林.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4]张晋藩.清朝法制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5]张晋藩,朱勇.中国法制通史第9卷:清末中华民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36]张瑞璠,黄书光.中国教育哲学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37]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38]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139]赵德馨,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40]赵德宇.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中日西学比较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141]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42]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143]周佳荣.近代日本文化与思想[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5.
    [144]周谈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1985.
    [145]周蕖.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46]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7]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
    [148]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通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49]朱景宽.职业教育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
    [150]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151]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15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2.
    [153]朱元善.职业教育真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154]著者不详.学徒制度与技术教育[M].伍绍垣译.南京:国立编译馆,1941.
    [1]胡宗仁.变迁社会中的晚清教育——学校化转向的困局[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黄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赖温如.晚清新旧学派思想之论争——以《翼教丛编》为中心的讨论[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2.
    [4]李元鹏.晚清督抚与社会变革——以1895-1898初督抚的自强活动为中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5]邱秀香.追求富国裕民:清末民初中国实业教育研究(1904-1922)[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2005.
    [6]吴国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1866年—1911年)[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7]祝淑春.明治教育思想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2.
    [1]陈伦兵.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陈晓蕾.福建船政学堂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轫[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3]邓红利.“癸卯学制”述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段红智.张之洞中西文化观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5.
    [5]侯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6]黄继宗.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2.
    [7]李成增.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6.
    [8]李惠玉.清末实业教育述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9]李小妮.黄炎培与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10]李玉.晚清实业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11]李运昌.清末实业教育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3.
    [12]梁云.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教育创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13]林霞.现代化视角下的中日职业教育若干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14]刘超.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15]毛瑞明.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1996.
    [16]牛踏秋.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17]皮进.明治时期日本教育法制变革的历史考察[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
    [18]任志远.论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的制度化(1894-1922)[D].郑州:郑州大学,2010.
    [19]邵力.我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技术教育[D].保定:河北大学,2004.
    [20]史淑丽.黄炎培与杜威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21]童绥宝.张之洞与武汉教育近代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2]王延静.《癸卯学制》之工艺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0.
    [23]薛红肖.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潮研究(1840-1927)[D].保定:河北大学,2010.
    [24]杨丽.张之洞与清末学制变迁[D].海口:海南大学,2006.
    [25]杨宏伟.张之洞的西学态度及其演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26]杨淑媛.民族性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7]于志家.简析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法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28]喻艳.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9]赵紫峰.中日两国教育近代化之比较——以“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为中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0]周娜.“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教育视野下张之洞与福泽谕吉西学思想之比较[D].开封:河南大学,2006.
    [31]朱海龙.张之洞与癸卯学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1]蔡宝来.国家观对中日教育现代化影响的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1).
    [2]蔡宝来.教育思想对中日两国教育现代化影响的比较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1).
    [3]陈国平.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J].教育与职业,2007,(33).
    [4]陈景磐,吕达.张之洞的教育活动及其基本的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2,(2).
    [5]陈景磐,吕达.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活动及其基本的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续)[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3,(1).
    [6]陈钧,刘亚玲.张之洞的实业教育观评述[J].教育评论,1989,(2).
    [7]董江华.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名称的转变看清末民初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8]关松林.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J].日本问题资料,1989,(12).
    [9]关松林.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述论[J].职业教育研究,1990,(4).
    [10]关松林.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教论坛,2010,(16).
    [11]胡世刚.张之洞创办实业学堂的思想与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02,(7).
    [12]胡世刚.张之洞实业教育观之我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4).
    [13]黄荣光.井上毅的思想——以实业教育为中心[A].日本学论丛8[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14]黄荣光.略论井上毅的教育观的变迁[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
    [15]黄志敏.浅析日本《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0,(12).
    [16]霍益萍.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88,(3).
    [17]李海英.近代中日变革成败原因的权力分析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4,(3).
    [18]李海英.近代中日变革成败原因的政治学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3).
    [19]李尾咕.张之洞教育思想特色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20]李文英.井上毅教育思想述评[J].日本问题研究,1995,(2).
    [21]李文英.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J].日本学刊,1997,(6).
    [22]李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
    [23]刘超,唐国庆,夏金星.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24]刘亚玲,胡世刚.简论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4).
    [25]刘亚玲.试论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
    [26]刘亚玲.刍议张之洞的农业教育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7]罗银科,曲铁华.近代“职业教育”内涵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28]孟旭.张之洞实业和实业教育思想评述[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4).
    [29]史朝.文化·教育·现代化——论东西方文化与日本教育的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4,(3).
    [30]孙西克.登临不觉亚欧遥——张之洞与近代湖北的一次跨越[J].政策,2011,(4):31-35,38.
    [31]万利生,涂上飚.浅析中日近代教育初期存在差距的主观因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32]王维江.张之洞与德国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3]王先明.张之洞与晚清“新学”[J].社会科学研究,2000,(4).
    [34]谢长法.实业教育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萌芽[J].教育与职业,2001,(10).
    [35]谢长法.晚清的实业留学潮[J].教育与职业,2000,(06).
    [36]谢长法.职业教育的渊源:实业教育的引入与倡导[J].职业技术教育,2010,(9).
    [37]徐珂.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浅析[J].开封大学学报,2009,(1).
    [38]张宇,谢勇旗.主观因素与学制变迁: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改革之管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39]赵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变迁[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3).
    [40]赵彦彬.日本近代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41]周煦.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08,(1).
    [42]朱文富.井上毅教育思想述评[J].日本研究,1998,(1).
    [43]朱文富,翟巧相.明治后期日本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5,(1).
    [1]〔美〕William Ayers. 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日〕坂井雄吉.井上毅と明治国家[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3.
    [3]〔日〕倉橋藤治郎.實業教育論[M].東京:工業図書,1944.
    [4]〔日〕長田偶得.明治六十大臣[M].東京:大学館,1901.
    [5]〔日〕赤司鷹一郎,在原美誠.實業補習教育論[M].東京:金港堂,1902.
    [6]〔日〕春野良矩.學事便覧[第2冊]続[M].熊本:楽善堂,1897.
    [7]〔日〕帝国武友館.祝賀送迎弔祭教育演説文範[M].東京:盛林堂,1905.
    [8]〔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四十年史[M].東京:東京高等工業学校,1922.
    [9]〔日〕東京工業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六十年史[M].東京工業大學,1940.
    [10]〔日〕東京商科大學一橋会.一橋五十年史[M].東京:東京商科大學一橋会,1925.
    [11]〔日〕干河岸貫一.明治百傑伝[M].東京:青木嵩山堂,1902.
    [12]〔日〕宮崎道正.日本農業教育論[M].東京:金港堂,1887.
    [13]〔日〕海後宗臣.井上毅の教育政策[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8.
    [14]〔日〕海原徹.学校[M].東京都:東京堂,1993.
    [15]〔日〕横山健堂.文部大臣を中心として評論せる日本教育の変遷[M].東京:中興館書店,1914.
    [16]〔日〕紀伊教育会.學事法令彙纂[M].和歌山:紀伊教育会,1902.
    [17]〔日〕井上毅.梧陰存稿[第1、2冊]巻1[M].池辺義象.東京:六合館,1895.
    [18]〔日〕井上毅傳記編纂委員会.井上毅傳:史料篇(6冊)[M].東京:國學院大學圖書館,1966-1976.
    [19]〔日〕鈴木定一.日本の實業補習教育[M].東京:明治書院,1905.
    [20]〔日〕明仓英三郎.日本教育史(10版)[M].東京都:八千代出版株式会社,2000.
    [21]〔日〕墨堤隠士.大臣の書生時代[M].東京:大學館,1902.
    [22]〔日〕木村守.學事法令類纂[M].盛岡:九皐堂,1899.
    [23]〔日〕木村匡.井上毅君教育事業小史[M].東京:安江正直,有田利雄,1895.
    [24]〔日〕木野主計.井上毅研究[M].東京:続群書類従完成会,1995.
    [25]〔日〕平賀義美.日本工業教育論[M].東京:金港堂,1887.
    [26]〔日〕千葉敬止.日本實業補習教育史[M].東京:東洋図書,1934.
    [27]〔日〕前田正名.實業叢話,国家累卵[M].京都:沢田虎吉,1893.
    [28]〔日〕切山聴松.實業史談[M].矢掛村(岡山県):壷天堂,1887.
    [29]〔日〕青木輔清.演説集誌[M].東京:同盟舎,1879.
    [30]〔日〕青年修養会.近代日本偉人の青年時代[M].東京:大洋社,1938.
    [31]〔日〕森秀夫.日本教育制度史[M].東京都:学芸図書株式会社,1984.
    [32]〔日〕上村安太郎.實業補習教育論[M].東京:嵩山房,1894.
    [33]〔日〕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会京都支部.實業教育五十年史[M].京都: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会京都支部,1936.
    [34]〔日〕矢板寛,斎藤東太郎.教員法規(附:學制通論)[M].東京:八尾書店,1897.
    [35]〔日〕寺田勇吉.教育制度[M].東京:普及舎,1896.
    [36]〔日〕泰東同文局.日本學制大綱[M].東京:泰東同文局,1902.
    [37]〔日〕藤原喜代蔵.人物評論學界の賢人愚人[M].東京:文教会,1913.
    [38]〔日〕藤原喜代蔵.明治教育思想史[M].東京:富山房,1909.
    [39]〔日〕土屋忠雄,吉田昇,斋藤正二.日本教育史[M].東京都:文学社株式会社,1993.
    [40]〔日〕文部省.技芸教育ニ係ル英国調査委員報告[M].東京:文部省,1885-1889.
    [41]〔日〕文部省.學制百年史[M].東京都: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81.
    [42]〔日〕文部省社会教育局.實業補習教育の沿革と現況[M].東京:青年教育普及会,1934.
    [43]〔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實業教育五十年史[M].東京: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会,1934.
    [44]〔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實業教育五十年史·続篇[M].東京:實業教育五十周年記念会,1936.
    [45]〔日〕文部省實業學務局.我が国實業教育法令の沿革[M].東京:文部省實業学務局,1933.
    [46]〔日〕俣野節村.偉人の言行[M].東京:大学館,1900.
    [47]〔日〕小池淡.教育制典[M].東京:尚友社,1890.
    [48]〔日〕興文社.實業教育手工教授書[M].東京:興文社,1888.
    [49]〔日〕野尻精一.日本欧美教育制度及方法全書日本興学経験[M].黒木安雄.東京:富山房,1908.
    [50]〔日〕野口伐名.井上毅の教育思想[M].東京:風間書房,1994.
    [51]〔日〕野田義夫.明治教育史[M].東京:育英舎,1907.
    [52]〔日〕乙竹岩造.日本庶民教育史[M].東京:目黒書店,1929.
    [53]〔日〕影山昇.日本近代教育的进程[M].東京都:学陽書房,1980.
    [54]〔日〕由利公正述.近世實業談[M].東京:八尾書店,1893.
    [55]〔日〕由利公正.實業談話[M].福井:木村正敏,1892.
    [56]〔日〕斎藤哲郎.日本學制論[M].東京:斎藤哲郎,1894.
    [57]〔日〕中島半次郎.教育史教科書[M].東京:金港堂,1902.
    [58]〔日〕仲新,伊藤敏行.日本近代教育小史[M].東京都:富村出版,1984.
    [59]〔日〕佐藤尚子,大林正昭.日中比較教育史[M].横浜:春風社,2002.
    [60]〔日〕佐野善作.日本商業教育五十年史[M].東京:東京商科大學,1925.
    [1]〔日〕Pittau, Joseph.Inoue Kowashi,1843-1895.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Japan [J].Monumenta Nipponica,1965,20(3-4).
    [2]〔日〕内田糺.日本教育史部会II:井上毅文相の實業教育の構想[J].日本教育學会大會研究発表要項,1962,(21).
    [3]〔日〕佐伯友弘.井上毅の實業教育論の歴史的意義について[J].鳥取大學教育学部研究報告.教育科學,1993,35(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