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韩国大学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治理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关注较多的一个问题。在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在新公共管理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各国政府纷纷由全能型政府向能效型政府转变,政府逐渐从公共部门中解脱出来,重视市场在公共部门中的作用。大学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这一宏观环境的影响。
     二战后,韩国是后发现代型国家中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对西方治理理论及其在大学中的实践也关注较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高等教育改革带有非常明显的新公共管理主义的色彩,把原来集中于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到大学,注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供以需求者为中心的教育。尽管韩国的大学由于长期受国家权威主义的影响,受政府的管制较多,大学自治程度到目前为止依然不高,但韩国为了提高大学的竞争力,在促进大学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平衡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本论文主要针对韩国国家层次的大学治理(外部治理)与大学内部的治理进行研究,在国家层次的大学治理与大学内部治理中,主要涉及到三个主要的参与者,即政府、大学自身及市场因素。国家的大学治理主要是解决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问题,大学内部治理则更多地集中于大学内部事务,而市场作为国家规制的一种手段以及大学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而采取的措施,在两个层次的大学治理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论文以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模型为基本的分析框架,在国家层次的大学治理方面探讨国家(政府)、市场对大学的影响。在大学内部治理方面,着重探讨大学内部的决策过程,即韩国大学理事会、校长、大学评议会、教授会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职责分配和相互作用。
     本论文包括引论在内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论部分由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等组成。第一章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在对已有的治理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本论文中对治理及大学治理内涵的界定,为本论文提供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韩国大学治理理念的变迁研究,主要探讨不同阶段大学治理理念是如何变化的,随之带来的政府政策的变化对大学的治理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治理理念直接决定着大学的治理结构,这一部分也为下几章对韩国大学外部、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为对韩国大学外部、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第三章从政府的管制与大学的自治的矛盾冲突来分析政府对大学的影响;第四章从市场(包括所有政府之外的影响力量)对大学产生影响的途径及其效果来分析市场对大学的影响;第五章从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入手,分析大学内部决策的过程及其效果。第六章是对韩国大学治理的反思,以前几章的研究为基础,总结韩国大学治理的特点,并结合韩国的社会发展模式的特点,探讨在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为了提高大学的整体水平,应该如何重构大学、政府及市场之间的关系。
University governanc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oncern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worldwid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also with the influential ideologies, such as New Public Managerialism, governments began to make the transition from full-service governments to efficient ones, which make the governments released from the public sectors gradually and place emphasis on the market’s role in the public servic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ate public policy, university has also been affected by this macro-environmen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Kore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in which higher education experienced fast expansion. Korea has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wester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overnance in universities, and especially the 1990s’higher education reform with evident color of New Public Managerialism, has decentralized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ower to the universities, emphasizing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ve market mechanisms and providing demander-centered education. Although Korean universities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state authoritarianism for a long time and controlled by government much, and the degree of the autonomy is not high, Korea has obtained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failing lessons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ing the stakeholders’responsibilities, power and interests in the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ies.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cerned essentially with the university governance at the national-level (external governance) and the university’s internal governance. The national-level 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university’s internal governance refer mainly three primary participants: government, university and market factors. The national-level university governance aim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relat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universities, while university’s internal governanc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university’s internal matters. As a means of state regulation and a measure by which university can gain more financial supports, marke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levels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Thus, this dissertation uses Burton Clark’s famous Triangle model as the basic analysis framework. As regards the aspect of national-level university governance,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state (government) and market’s influence on the university. On the other hand, university’s internal governance aims to probe into the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 inside the university, which explores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such as university board, headmaster, university senate and faculty meeting.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six parts including an introduction. The introduction consists of the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key concepts, content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the rationale basis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governance theories, this chapter defines the conception of governance and 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the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Korean university governance. It mainly probes into how university governance ideas transform in different stage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policies’change on university governance. Governance idea determines the university’s governance structure directly. This chapter also supplies the basis for the following chapters which discuss Korean university’s external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e third,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focus on Korean university’s external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on university from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and university’s autonomy;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on university from the way and effect of the market (including all the impact forces except government) influencing the university;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 inside the university and its effect. The sixth chapter offers the reflection of Korean university governance. This final chapter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Korean 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orean social developmental model, explores how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of university, government and market so a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state-directed market economy.
引文
2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3):47-51.
    3许杰.论政府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的新向度——以治理理论为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03,(6):10-13.
    
    4史雯婷.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治理看第三部门的发展[J].江苏高教,2004,(3):52-55.
    5李建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与政府的关系调适——权、责、利平衡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2)
    6朱依群.从市场角度论高等教育管理[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2,(12):336-337.
    7戴晓霞,莫加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刘拥军.现代大学制度中学术权力的表现及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3):171-174.
    9金红莲、藏日霞.韩国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0,(2):59-63.
    10赵庆典.日本、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启示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89-95.
    18徐小洲.论博克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律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6):22-26.
    20李海莉,马凤岐.大学自治的演变及其有限性[J].理工高教研究,2010,(4):25-28.
    21甘永涛,张维松.“权威——目的两分法”的起源与比较优势: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8-22
    
    22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3):47-51.
    23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治理理论视野中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
    
    24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
    25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62-264.
    26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
    
    27密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6.
    28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治理理论视野中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
    29于杨.治理理论视域下的现代美国大学共同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30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96.1.
    
    31F·哈耶克,杨玉生等泽.自由宪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8.
    32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治理理论视野中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
    33李福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9.
    
    34詹姆斯·Z·罗西瑙等.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5.
    35R. A. W.罗茨.新的治理[J].木易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42-48.
    36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7
    
    37R. A. W.罗茨.新的治理[J].木易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42-48.
    38于杨.治理理论视域下的现代美国大学共同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39郭丽,茹宁.大学治理理论及我国大学的治理对策探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59-63.
    40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
    41赵成.大学治理的含义及理论渊源[J].现代教育管理,2009,(4):35-38
    42黄蓉.加拿大大学治理结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
    43李福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8.
    44熊庆年,代林利.大学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异[J].高教探索,2006,(1):40-43.
    45甘永涛.大学治理结构的三种国际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72-76.
    46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24.
    47吴杰,张自伟.大学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6):19-22.
    48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70
    49甘永涛,张维松.“权威——目的两分法”的起源与比较优势: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8-22
    50虽然“治理”这一概念词是1989年世界银行使用“治理危机”来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后才广泛被社会科学界所使用的,但本文为了研究中的连续性及对比的方便,把韩国大学以前的管理理论也称为治理理念。
    51本文中涉及到的朝鲜半岛分裂前的时期,统一使用“朝鲜”一词,分裂后对于南部则使用“韩国”一词。
    
    
    52[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亚洲的大学:历史与未来[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53[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亚洲的大学:历史与未来[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54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亚洲的大学:历史与未来[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55李朝末期,由于当时国库空虚,对日本政府的信赖程度逐渐增强,为了恢复国权,新闻报社发起了“国债报偿运动”,虽然后来遭到统监府的破坏,但仍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56袁本涛.韩国教育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74
    
    
    67 [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3.22
    68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142
    99安娜.韩国企业与高等教育[J].当代韩国,1996,(11):63-64
    106谢慧明,夏富生,王武,李月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约因素及保障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484-487
     115陈宝明,杨起全.韩国产学研合作进展及其启示[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8)104-107.
     141朴昌根,金秀子.论韩国人的权威主义价值观对韩国政治民主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影响[J].韩国研究论丛,2003,(10):218-235.
    
    144崔章集.韩国式“民主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及其涵义[J].当代韩国,1998,(2):61-68.
    145曲恒昌.韩国市场经济的新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5,(3):5-9.
    147金红莲,藏日霞.韩国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0,(2):59-63.
    
     152崔章集.韩国式“民主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及其涵义[J].当代韩国,1998,(2):61-68.
    
    153崔章集.韩国式“民主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及其涵义[J].当代韩国,1998,(2):61-68.
    154张德祥.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市场、大学”新型关系的研究总报告(一)[J].辽宁教育研究,2004,(9):1-6.
    [1]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密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96.
    [4]F·哈耶克,杨玉生等泽.自由宪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李福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詹姆斯·Z·罗西瑙等.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7
    [8]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9]俞可平.治理和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社会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2]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5]毕宪顺.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6]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青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7]陈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个世界性的课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8]约翰·范德拉格夫.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9]罗伯特·伯恩鲍姆.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20]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1]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2]]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3.
    [23]许杰.政府分权与大学自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4]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5]玛丽·亨克尔,布瑞达·里特.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6]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7]张斌贤,李子江.大学—自由、自治与控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8]郑晓齐.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29]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0]谷贤林.美国研究型大学管理—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力的平衡与制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1]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2]吴宏翔。艰难的选择: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高校组织演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3]C.A.坦基扬.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资本主义危机抑或全球美国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4]罗杰·金等.全球化时代的大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5]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1995.
    [36]池青山.韩国教育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37]袁本涛.韩国教育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8]田以麟.今日韩国教育广州[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39]徐小洲.当代韩国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0]孙启林,安玉祥.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1]菲利普·G·阿特巴赫.亚洲的大学:历史与未来[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42]陈永明.大学理念、组织与人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3]佩德罗·泰克希拉等.理想还是现实—高等教育中的市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4]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
    [45]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
    [46]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7]蔡克勇,韩民.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48]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9]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0]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1]蔡克勇.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2]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3]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54]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治理理论视野中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
    [55]于杨.治理理论视域下的现代美国大学共同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56]R. A. W.罗茨.新的治理[J].木易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57]郭丽,茹宁.大学治理理论及我国大学的治理对策探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58]赵成.大学治理的含义及理论渊源[J].现代教育管理,2009(4)
    [59]黄蓉.加拿大大学治理结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
    [60]熊庆年,代林利.大学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异[J].高教探索,2006(1)
    [61]甘永涛.大学治理结构的三种国际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
    [62]吴杰,张自伟.大学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6)
    [63]甘永涛,张维松.“权威—目的两分法”的起源与比较优势: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
    [64]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65]郭卉.反思与构建:我国大学治理研究评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6(3).
    [66]许杰,张秀红.政府:影响大学自主权演进的主导性因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67]许杰.论政府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的新向度—以治理理论为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03(6).
    [68]和震.大学自治研究的基本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
    [69]李福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J].比较教育研究,2007(9).
    [70]刘莹莹.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1]彭宇文.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构建[J].教育研究,2005(3).
    [72]李枭鹰.论大学、政府、市场的权力生态关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73]张德祥.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市场、大学”新型关系的研究总报告(一)[J].辽宁教育研究,2004(9).
    [74]史雯婷.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治理看第三部门的发展[J].江苏高教,2004(3)
    [75]李建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与政府的关系调适——权、责、利平衡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2)
    [76]朱依群.从市场角度论高等教育管理[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2(12).
    [77]刘拥军.现代大学制度中学术权力的表现及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3)
    [78]徐小洲.论博克的学术由和大学自律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6).
    [79]李海莉,马凤岐.大学自治的演变及其有限性[J].理工高教研究,2010(4).
    [80]李守福.韩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以5学科为中心[J].外国教育研究,1997(1)
    [81]郑成宏.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简介[J].当代韩国,2001秋季号.
    [82]姜尔林.东亚地区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研究—基于对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政策分析[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7(9).
    [83]陈立,刘华.韩国政府21世纪大学发展策略述评—兼论近年来韩国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3(3).
    [84]金善雄,李琼浩.韩国高等教育变革:市场竞争和国家角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85]张雷生.韩国新政府教育改革施政纲要[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86]李志仁.新世纪的韩国高等教育[J].高教探索,2002,(4).
    [87]刘雪.韩国教育管理体制现状概览[J].世界教育信息,2006,(7).
    [88]刘雪.韩国教师评价系统现状展望的比较与启示[J].教育评价,2006,(10).
    [89]陈颖.韩国的大学改革[J].中国改革,2006,(7).
    [90]蒙有华.韩国提高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新举[J].世界教育信息,2006,(9).
    [91]姜英敏.韩国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1,(7).
    [92]王晓燕.教师权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以韩国为例[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93]谢作栩.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与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2(1).
    [94]张晓鹏.高等教育:韩国经济腾飞的“翅膀”[J].比较教育研究,1996(1).
    [95]施晓光、具滋亿.提高大学竞争力:韩国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95]杨金成.韩国大学评价制度概述[J].中国高教研究,1997(5).
    [97]田以麟.韩国的大学综合评估认定制[J].外国教育研究,1998(3).
    [98]朴昌根,金秀子.论韩国人的权威主义价值观对韩国政治民主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影响[J].韩国研究论丛,2003(10)
    [99]崔章集.韩国式“民主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及其涵义[J].当代韩国,1998(2).
    [100]曲恒昌.韩国市场经济的新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5(3).
    [101]金红莲,藏日霞.韩国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0(2).
    [102]廉载镐.新型治理:韩国民主进程中的市民组织[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03]安娜.韩国企业与高等教育[J].当代韩国,1996(11)
    [104]周锋,蔡晖.企业与高校成功结合的产学研模式—以韩国浦项制铁公司和浦项工业大学的合作为例[J].中国基础科学,2010(2).
    [104]谢慧明,夏富生,王武,李月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约因素及保障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105]田华.韩国釜山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政策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2008(11).
    [106]陈宝明,杨起全.韩国产学研合作进展及其启示[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8).
    [107]赵庆典的.日本、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启示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1]#12
    [2]#12
    [3]#12
    [4]#12
    [5]#12
    [6]赵诚一,金永出.韩国教育行政史[M].集文堂,1996.
    [7]韩骏相.韩国大学教育牺牲[M].文音社,1990.
    [8]#12
    [9]#12
    [10]#12
    [11]#12
    [12]#12
    [13]#12
    [14]#12
    [15]#12
    [16]#12
    [17]#12
    [18]#12
    [19]#12
    [20]#12
    [21]#12
    [22]#12
    [23]#12
    [24]#12
    [25]#12
    [26]#12#12,2004.
    [27]#12
    [28]#12
    [29]#12
    [30]#12
    [31]#12
    [32]#12
    [33]#12
    [34]#12
    [35]#12
    [36]#12
    [37]#12
    [38]#12
    [39]#12
    [40]#12
    [41]#12
    [42]#12
    [43]#12
    [44]#12
    [45]#12#12 1998(6).
    [46]#12
    [47]#12
    [48]#12
    [49]#12
    [50]#12
    [51]#12
    [52]#12
    [53]#12
    [54]#12
    [55]#12
    [56]#12
    [57]#12
    [58]#12
    [59]#12
    [60]#12
    [61]#12
    [62]#12
    [63]#12
    [64]#12#12
    [65]#12
    [66]#12
    [67]#12
    [68]#12
    [69]#12
    [70]#12
    [71]#12
    [72]#12
    [73]#12
    [74]#12
    [75]#12
    [76]#12
    [77]#12
    [78]#12
    [79]#12
    [80]#12
    [81]#12
    [82]#12
    [83]#12
    [84]#12
    [85]#12
    [86]#12
    [87]#12
    [88]#12
    [89] #12
    [89]#12
    [90] #12
    [91] #12
    [92]#12
    [93]#12
    [94] #12
    [95]#12
    [96]#12
    [97]#12
    [98]#12
    [99]#12
    [100]#12
    [101]#12
    [102]#12
    [103]#12
    [104]#12
    [105]#21
    [106]#12
    [107]#12
    [108]#12
    [109]#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