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型与自我塑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个时代的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史、思想史,也是一部知识分子书写的命运史、心路史。知识分子这个文化主体,他们以独特的群体精神姿态承载了来自传统本土的使命,也思接整个人类命运的探寻。
     知识分子问题研究日益引起关注,在历史、社会学和文化、文学界近年来正形成热点。在国内,对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开展,知识分子研究也形成热潮。而具体到新时期文学领域的知识分子小说研究,目前大都只停留于形象的类别、流变进行描述。因为“知识分子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本身的单一性,研究很难有深入的可能性,如再研究,不过只是对前人研究的重复。依此展开本文的写作思路:本文决定以知识分子这个丰富复杂的历史主体及其书写和被书写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新时期文学以来的知识分子小说的书写主体、书写过程、形象塑造的研究,揭示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镜像,并以探究其人本与文本的复杂关系、考察其在历史转型中的被塑型和自我塑型
The literature history of one era is not only the culture history of a nation in certain meaning and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but also is a destiny history and spirit history that an intellectual writes. Intellectual's cultural subject, which has born the weight of the mission from traditional native country with the unique spiritual posture of colony, think and connect the seeking of the whole human destiny too.
     The research on intellectual's problem causes the concern day by day and forms the focus on history, sociology, culture, literary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In our country, the study on modern intellectual started in the eighties of last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free discussion of humanity, the molecular studies of knowledge form the upsurge too. And the research of intellectual novel in the new-era literature stays in the classification, rheology in image description mostly at present. Because of " intellectual's image " as a research object of itself is simplex, it has possibility while being very much difficult to study deeply, if study again, but only the repetition to forefathers‘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above questions this paper’s train of thought is:this paper determines to take the intellectual which is a rich and complicated historic body and its written and writing as the object to study. Through the research into the written body,writing process and feature making of the novel of the intellectual in the new-era literature, it explores the mirror image of the history of the comtemporary intellectual,and investigates the moulded type and moulding type of oneself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rough probing into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of the person and text.
引文
[1]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页。
    [2]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课堂》,上海文艺出版社、文汇出版社,2005年6月,第10页。
    [3]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第3页。
    [4]邹忠民:《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王嘉良颜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96页。
    [5]邹忠民:《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王嘉良颜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97页。
    [6]鲁弘:《想象中国与中国想象——中国想象与消费时代文学理论研讨会综述》,《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7]刘易斯·科塞:《中文版序》,《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8]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2页。
    [9]王蒙:《王蒙文存你为什么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3页。
    [10]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第3页。
    [11]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3月版,第10页。
    [12]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3月版,第11页。
    [13] Henry lefebvre, Introduction to Modernity (London:Verso,1995),1-2,转引自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3月版,第3页。
    [14]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143页。
    [15]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16]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17]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53页。
    [18]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19]赵俊贤:《中国当代小说史稿——人物形象系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38页。
    [20]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现代世界知识分子的角色》,赵晓力译,选自韩少功、蒋子丹主编《是明灯还是幻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8页。
    [21]杨慧林:《罪恶与救赎——基督教文化精神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5页。
    [22]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选自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23]龚鹏程:《中国文人阶层史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24]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8页。
    [25]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5页。
    [26]《法国作家论文学》,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79页。
    [27]余华:《传统·现代·先锋——两个问题》,《今日先锋》第三辑,三联书店,1997年7月。
    [28]南帆:《先锋作家的命运》,《今日先锋》第三辑,三联书店,1997年7月。
    [29]转引自:王卫平:《走出知识分子的神话——40年代与9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一种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5期
    [30]张景超:《序言》,《文化批判的背反与人格——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31]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1页。
    1、鲁迅:《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
    2、柔石:《二月》
    3、钱钟书:《围城》
    4、杨沫:《青春之歌》
    5、欧阳山:《三家巷》
    6、肖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1、刘心武:《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风过耳》
    2、王蒙:《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活动变人形》
    3、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4、戴厚英:《人啊,人》
    5、张洁:《沉重的翅膀》《无字》
    6、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
    7、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
    8、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
    9、史铁生:《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务虚笔记》
    10、路遥:《人生》
    11、贾平凹:《废都》
    12、王安忆:《流逝》《叔叔的故事》
    13、张炜:《柏慧》
    14、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15、王朔:《一点正经都没有》等
    16、余华:《一九九六》
    17、格非:《青黄》《夜郎之行》《欲望的旗帜》
    18、刘震云:《一地鸡毛》
    19、方方:《风景》
    20、陈世旭:《裸体问题》
    21、徐坤:《先锋》
    22、汪曾祺:《徙》等
    23、陈忠实:《白鹿园》
    24、北村:《水土不服》
    25、谌容:《人到中年》
    26、张者:《桃李》
    27、潘婧:《抒情年代》
    1、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2、杨绛:《干校六记》
    3、韦君宜:《思痛录》
    4、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5、徐晓:《半世为人》
    1、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M]李俊蔡海榕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美]刘易斯科赛:《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擦》[M]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M]尹庆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M]吕一民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6、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7、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C],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M],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0、许纪霖主编:知识分子论丛第1辑《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C],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王彬彬:《往事何堪哀》[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2、张景超:《文化批判的背反与人格——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问题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20世纪小说人物的修辞论阐释》[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美]拉塞尔·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M],洪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原方:《知识分子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9、[法]朱利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曾令存:《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屈原心态”——关于新时期文学知识分子形象的思考之一》[J],《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2、管宁:《灵魂的裂变:社会变迁中的人格姿态——新时期知识分子形象人性描写之流变》[J],《江汉论坛》,2001年11月
    3、惠雁冰:《身份焦虑与当代知识分子形象谱系的衍化轨迹》[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
    4、易晖:《“市场”里的“波西米亚人”——论9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认同危机》[J],《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
    5、惠雁冰:《身体体认的痛苦与迷乱——知识分子在20世纪末的角色定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6月
    6、王卫平:《走出知识分子的神话——40年代与9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一种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5期
    7、孟繁华:《21世纪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
    8、初清华:《新时期之初小说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想象》[J],《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9、王科:《痛苦的解剖与诚挚的救赎——对世纪之交知识分子形象书写的沉思》[J],《小说评论》,2006年3月
    10、姜波:《现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与精神抉择——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观之摭谈》[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7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