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人传》看中岛敦的艺术主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名人传》是日本早逝的天才作家中岛敦晚期代表作之一。本论文通过《名人传》的文本分析得出其中艺术主张,通过中岛生平事迹、随笔等看中岛敦的艺术主张。然后证明二者是吻合的。再辅之以中岛其他作品中所反映的艺术主张加以验证,巩固论点。
     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包括了中岛敦和《名人传》的介绍、先行研究的状况和存在问题以及文章的结构。首先是中岛敦和《名人传》的介绍。中岛敦生活在战时的大背景中,国策文学横行,文学创作只能在摸索中艰难前行。中岛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期。而尤以晚期作品引人注目,多为汉典取材的改编作品。这与中岛自身深厚的汉学功底是分不开的。之后介绍了中岛的家世。中岛家自祖父那代开始,家中便延续着汉学的家系。这便是中岛汉学功底深厚的原因。正由于这种才能,中岛写就了很多优秀的汉典取材的改编小说。而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名人传》便是这类小说中的一篇。之后介绍了《名人传》的基本情况和情节梗概。然后是关于《名人传》的先行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先行研究中,有围绕古典取材展开的比较论,有围绕作品中心展开的主题论。而主题论中有从文章结构角度的,有从道家思想角度的,有从形式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的,有从作家的角度的等,唯独没有从艺术主张这一角度的。《名人传》描述的是人追求艺术过程中艺术造诣和艺术家的境界提升的故事,因此从艺术主张这一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叙述了论文的结构。主要分三大章。第一章写对名利境界的否定。第二章写对艺术境界的追求。第三章写对自由境界的憧憬。
     第一章是对名利境界的否定。第一节写了天下第一的实质。作品一开始便说纪昌立志成为天下第一的射箭大师。之后纪昌经过五年的眼睛基础训练很快就达到了与其师同等水平的射艺。已经成为射箭大师的纪昌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企图谋杀恩师飞卫成为天下第一。由此可以看出:比起射艺,纪昌更重视的是天下第一的名声。学射是为了天下第一之名。纪昌用箭射妻子的真实用意并不在于杀死对方,而是在于向对方张显炫耀自己射艺之强大,让自己充满优越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学射是为了天下第一的名声与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者并不是矛盾的。因为只有成为天下第一的射箭大师,才能对任何人都感觉到优越感,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名利为目标而追求艺术的境界称之为名利境界。第二节写了名利境界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先是阻碍了艺术造诣的进步。因为名利境界中是以名利为目的的,艺术只是被拿来当做手段的。一旦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名利,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追求艺术了。那样艺术造诣也就停在那种程度,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了。再是无视作为人该有的人伦,伤害了他人。纪昌为炫耀以恐吓的方式将箭射向妻子,无视夫妻情义,无视他人生命。同样是为名利,竟然对自己的恩师恩将仇报痛下杀手,可谓丧尽人伦。对名利的追求将纪昌引向邪恶之道。综上可解读出对名利境界的否定。第三节写了中岛远离名利的姿态。在当时战时中国策文学横行的时代背景下,很多文人(如菊池火野之辈)靠文学谋取名利。中岛在随笔中表达了自己将战争与文学截然分开的单纯想法,而且肯定了文学的重要地位。反映了他不愿出卖文学的想法,显示了他远离名利的姿态。这与《名人传》中所读解出的对名利境界的否定如出一辙。第四节写了悲剧性的李征。《山月记》的主人公李征想要留诗名于后世,求之不得使李征陷入心理危机,为名所困的李征最终悲剧地异化为虎。这其中也反映了对名利境界的否定。
     第二章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第一节写的是处于艺术境界中的甘蝇。甘蝇的不射之射比纪昌的射之射高在两点。第一点,甘蝇身履险地而射艺未受影响,可见其置之生死于度外,已处无我之境地。而纪昌战栗伏地技不能演。第二点,不射之射超越外在之形式,直指射之本质。而射之射还必须要依靠弓箭等道具。很明显甘蝇的境界要高于纪昌。甘蝇的这种无我地追求艺术之本质的境界称之为艺术境界。第二节描写了处于艺术境界中的纪昌。纪昌见到甘蝇的不射之射受到震撼,之后潜心于艺术,在甘蝇处修行九年。下山之后的纪昌与往昔不认输、精悍的纪昌相比判若两人。不认输乃是好胜争名,精悍可见执着我意。面无表情如木偶愚者则走向反面,可见其不再在意名和我,做到了无我和摆脱了名利之惑。不为观众表演可见其不似往昔热衷炫耀。在甘蝇的引导之下已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的纪昌现在是在追求艺术之精进。认识到了至射无射。至射无射是忘记一切,不拘泥于射之形式,合乎万象之真谛,发不挡万物之力之意。所发之力因顺应万象之真谛,故不会成为他物之阻碍,相对地他物也不会成为所发之力的阻碍,因此所发之力自然能够畅通无阻直达目标。传言说射道之神寓于纪昌体内,可见射道之神与纪昌已经达到二位一体。说明纪昌已达到人与射艺和谐统一之境地。纪昌能与古之射箭大师赛箭,可见其已超越常人之存在,达到如神之存在的境地。人居屋内便可以杀气射贼,可见纪昌已超越彼我之界限,彼之所想便能成为我之所想。同样,亦可使我之所想成为鸟之所想,故鸟绕飞。综上所述,超越了名利境界入无我之境地,追求艺术之本质等特点皆符合艺术境界的特点。所以说下山后的纪昌也已进入艺术境界。第三节写了中岛的坚守。中岛曾因自然条件太恶劣没法写作而愧悔。可见其为自己没法达到无我境地而愧悔,是向往达到无我境地的。希望儿子即使饿死也不要放弃学问艺术之道。这是希望儿子能达到无我境地,可见其对无我境地之肯定。在随笔中曾提到写作不可勉强,可见其写作动机之纯粹,由此知中岛是顺应写作规律,追求艺术本质之人。综上特点,与艺术境界含义保持一致。可见中岛是肯定对艺术境界的追求的。第四节写了述而不作的司马迁。中岛的《李陵》中司马迁便是一个为艺术而生之人。已为阉人心死无我。写史时遵循述而不作原则。千篇一律虽貌似遵循原则,实则有违。其想象性视觉则刚好相反。其最终采用想象性视觉写史遵循了史的本质最大限度复原了历史,故而司马迁也是进入了艺术境界之人。此处反映了对艺术境界的追求这一主张。
     第三章是对自由境界的憧憬。第一节写的是处于自由境界中的纪昌。老年的纪昌心入虚静之境。虚静之心是心脱离有形的世界的表现。故而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更加无表情,少语。其自述已无彼我是非之分,感官功能互串。可见其已打破所有界限,成为自由之人。射艺达到至境的纪昌,个人境界也随之提升。晚年的纪昌只是无为而化。无为而化在此很显然不是老子所说的政治理想,而是纪昌的精神境界。根据无为而化的原本定义推测此处为遵循规律不乱为之意。综上,这种遵循规律并达到自由的境界称为自由境界。射箭大师竟然不识弓箭及其用途。那是因为纪昌的心中所有限界已经消失,自然表示那些限界的各种定义概念形式等也都会消失在纪昌的心中。但这并不代表纪昌成了木偶愚者,而是说明他已超越弓箭之大师,成为自然大道的大师。艺术家们的争相模仿,可见其自由境界受到世人的肯定。第二节写的是不自由的中岛。中岛由于战时下的大背景,由于自身的长年宿疾,写作倍受困难阻碍。这样的中岛是渴望自由地写作的。并且直到临死前还流着泪对夫人说好想写啊好想写啊的。可见其对自由境界的憧憬。中岛写过很多关于自我意识过剩的现代人的烦恼的作品。而就在死前几个月中岛决定了要作为作家再出发,并且《山月记》的发表收到了良好的反响。在这种稍微愉悦的时候写这篇《名人传》,也可读出中岛所憧憬的理想状态。
     通过本论文,在《名人传》中看到了中岛敦的对名利境界的否定、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对自由境界的憧憬等艺术主张。具有这样艺术主张的中岛无疑是位伟大的作家。
引文
[1]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58
    [2]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3]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1
    [4]氷上英広.解説[A].浅井清等.研究資料現代日本文学[C].東京:明治書院,1980年:P58
    [5]福永武彦.解説[A].浅井清等.研究資料現代日本文学[C].東京:明治書院,1980年:P58
    [6]荒正人.解説[A].浅井清等.研究資料現代日本文学[C].東京:明治書院,1980年:P58
    [7]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55
    
    [8]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58
    [9]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58
    [10]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58
    [11]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57
    
    [12]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549
    [13]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551
    [14]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153
    [15]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153
    [16]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153
    [17]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81
    [18]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58
    [19]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59
    [20]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21]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22]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23]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55
    [24]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25]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26]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27]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28]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29]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30]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31]福永武彦.注釈[A].福永武彦.近代文学鑑賞講座第十八巻中島敦梶井基次郎[C].東京:角川書店,1959年:P49
    [32]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33]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1
    [34]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1
    [35]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三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657
    [36]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三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657
    [37]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三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657
    [38]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550
    [39]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551
    [40]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520
    
    [41]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0
    [42]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1
    [43]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1
    [44]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1
    [45]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P461
    [46]河内信弘.中島敦「人と作品」[J].城西大学研究年報人文社会科学編,1996年,(20):P41
    [47]河内信弘.中島敦「人と作品」[J].城西大学研究年報人文社会科学編,1996年,(20):P41
    [48]鷺只雄.解説[A].浅井清等.研究資料現代日本文学[C].東京:明治書院,1980年:P52
    [49]吉田健一.中島敦[A].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刊行会.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叢書梶井基次郎中島敦[C].東京:有精堂,1986年.P154
    1、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刊行会.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叢書梶井基次郎?中島敦[C].東京:有精堂,1986年
    2、鷺只雄.叢書現代作家の世界5?中島敦[C].東京:文泉堂,1977年
    3、福永武彦.近代文学鑑賞講座第十八巻中島敦?梶井基次郎[C].東京:角川書店,1959年
    4、大久保典夫,高橋春雄.現代文学研究事典[C].東京:東京堂,1983年
    5、竹盛天雄、吉田熈生、野山嘉正.新現代文学研究必携[C].東京:学灯社,1993年
    6、浅井清、松井利彦、佐藤勝、篠弘、武川忠一、吉田熈生、鳥居邦朗.研究資料現代日本文学[C].東京:明治書院,1980年
    7、伊藤整、稲垣達郎、勝本清一郎、成瀬正勝、吉田精一.鑑賞と研究?現代日本文学講座小説 7現代文学[C].東京:三省堂,1962年
    8、中島敦.中島敦全集第一巻?第二巻?第三巻[M].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
    9、KAWADE道の手帖.中島敦?生誕 100年、永遠に越境する文学[C].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09年
    10、鷺只雄.中島敦論「狼疾」の方法[C].東京:有精堂,1990年
    11、木村瑞夫.論考中島敦[M].大阪:和泉書院,2003年
    12、木村一信.中島敦論[M].東京:双文社,1986年
    13、勝又浩、木村一信.昭和作家のクロノトポス?中島敦[C].東京:双文社,1992年
    1、木村一信.『名人伝』論――成立?<志>のゆくえ――[A].木村一信.中島敦論[M].東京:双文社,1986年:149-167
    2、木村瑞夫.中島敦『名人伝』論――精神と形――[A].木村瑞夫.論考中島敦[M].大阪:和泉書院,2003年:142-169
    3、吉田健一.中島敦[A].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刊行会.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叢書梶井基次郎?中島敦[C].東京:有精堂,1986年:150-154
    4、山敷和男.中島敦の「名人伝」の世界[A].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刊行会.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叢書梶井基次郎?中島敦[C].東京:有精堂,1986年:253-261
    1、佐佐木充.「李陵」と「弟子」――中島敦?中国古典取材作品研究(一)[J].帯広大谷短期大学紀要.1961(1):107-130
    2、佐佐木充.「名人伝」中島敦?中国古典取材作品研究(三)[J].帯広大谷短期大学紀要.1965(3):29-46
    3、河内信弘.中島敦「人と作品」[J].城西大学研究年報――人文?社会科学編.1996(20):40-50
    4、片冈纯子.中島敦「山月記」について[J].駒沢短大国文.1981(11):65-73
    5、新井通郎.中島敦「山月記」の世界[J].二松:大学院紀要.2008(22):109-128
    6、新井通郎.中島敦『名人伝』の構造[J].二松学舎大学人文論叢.2003(70):98-115
    7、中岛甲臣.中島敦?覚え書――行為と思索[J].北海道武蔵女子短期大学紀要.1988(20):17-27
    8、永井博.中島敦における自己への懐疑?概観[J].四日市大学論集2007(20):142-130
    9、中岛甲臣.中島敦論――文字?歴史?歴史記述「李陵」、「文字禍」を中心として[J].北海道武蔵女子短期大学紀要.1997(29):1-38
    10、畢復芸.「世界のきびしい悪意」の真相――中島敦の「古俗」[J].Comparatio.1998(2):127-146
    11、中岛甲臣.はるかな国とおい昔?中島敦の魂[J].北海道武蔵女子短期大学紀要.1996(28):89-129
    12、日中镇朗.偶然と必然の彼方のエクリチュール――中島敦とフランツ?カフカ[J].成城大學經濟研究.1998(142):73-92
    13、荒木正見.「名人」の存在論的構造:中島敦『名人伝』および『列子』の分析を軸として[J].梅光女学院大学論集.1989(22):59-72
    14、藤村猛.「名人伝」小考:その意味するもの[J].近代文学試論.1985(23):25-35
    1、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现代卷[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3、徐明真.简明日本近现代文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1、德田进(孟庆枢译).《山月记》的比较文学新考察[J].外国问题研究.1994(1):30-35
    2、德田进(孟庆枢译).从《纪昌贯虱》看中岛敦《中国名人传》对中国典籍故事的吸收及其再创造[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59-64
    3、郭勇.“越境”与“虚无”----论中岛敦《名人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95-99
    4、王新新.中岛敦与日本战时文学“艺术抵抗派”[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65-68
    5,孟庆枢.中岛敦与中国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1995(1):150-165
    6,孙树林.《名人传》与《列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4):59-62
    7,张洁玲.论《名人传》中的幽默含义—自我否定与自我解体[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58):181-1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