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农民贫困问题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民贫困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民国农民贫困程度与贫困影响的严重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民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民国政府、社会与农民自身直接或间接应对农民贫困问题的做法,并进一步分析了民国时期农民贫困问题的特点等问题。全文除绪论外,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组成:
     第一章晚清农民贫困问题分析,以晚清时期为重点,阐述了包括传统时代在内的民国以前的农民贫困程度、贫困原因,以及政府、社会与农民自身应对农民贫困问题的各种做法,以便于和民国时期的农民贫困问题作为对照与参考。
     第二章民国农民贫困的程度,主要通过恩格尔系数、负债率等标准来衡量,并结合其他调查材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结论:民国时期,农民贫困程度存在地区差异,而贫困现象长期普遍存在;农民的贫困属于绝对贫困、狭义贫困,也即生活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贫困;而农民的贫困程度则呈现出波浪状的发展态势。
     第三章民国农民贫困问题的原因,论述了民国时期农民贫困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将相关基础理论与民国时期农民贫困问题的具体情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民国时期,造成农民贫困问题的原因,就其主要者而言,大致可以从政府弊端、社会危机及农民自身局限性三个方面归纳为以下几点:战争破坏严重,政府苛政重敛,地主与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盘剥,人口问题与农业生产力停滞落后,国际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及匪患、灾荒等。简而言之,民国时期的农民贫困问题,是各种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四章民国农民贫困的影响,主要阐述了农民贫困对于民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激化社会矛盾,如匪患等游民问题严重,抗租抗捐斗争频繁;阻碍农业与现代工业发展等等。由此得出结论:农民贫困是民国时期各种社会危机的表现与结果,同时又进一步加重了各种社会危机,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是一个极其艰巨的时代任务。
     第五章民国政府应对农民贫困问题的政策措施,以南京国民政府为重点阐述了民国政府应对农民贫困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农业改良与推广、防灾救灾、改良土地与赋税制度、健全农村金融等等,其中又以农业改良与推广成效较著。
     第六章民国社会与农民自身应对农民贫困问题的努力,阐述了以慈善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以农会和钱会为代表的农民组织,以及个体小农分散的自救行为,对于缓解农民贫困问题所起到的作用。
     结语部分主要是将民国时期的农民贫困问题,放到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以总结其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民国时期农民贫困问题具有地区性差异,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共性特点。民国时期的农民贫困问题,受到传统时代的影响,但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现代特点,如: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于缓解农民贫困程度起到显著的作用。民国政府、社会与农民在农民贫困问题上相互影响,但又以政府的力量和作用尤为显著。社会力量与农民自身改善农民经济状况的努力,往往需要借助于政府力量。因此,本文认为,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一方面固然要依赖于生产的增长,但是能够革命性改变农业生产水平的技术在历史中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在常态下,还需立足于国家政权的完善,以维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内外环境来保障农业副业生产顺利进行和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改良政治善用权力以避免对农民的沉重盘剥及过多束缚,保证农民分享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
Poor problem of peasant affects Republic period Chinese society seriously. This paper is studying for this problem's importance, causes, the answer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and peasant, and analys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further.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is made up of the following part: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poor problem of peasant before the Republic period, especially the late Qing Danasty. The discuss of this this chapter will be a contrasting of the poor problem of peasant during the Republic period.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poor level of peasant during the Republic period. It judges the poor level by Engel's coefficient, liabilities rate and other standards, and analyses the poor level connect other findings, then gets a first step that during the Republic period, there was existence regional disparity of poor level of peasant, but poor phenomenon was common existence of long range; the poverty of peasant was absolute and narrow sense poverty, also was the poverty of life basic needs cannot be satisfied; and the poor level appeared out a wave shape situation developing.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of the causes of poor problem of peasant, such as serious destroy by the war, exorbitant levies by the government, exploitation by the landlords and usurers, population problem, backwards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negativ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ments, banditry and famine, etc. And at the same time analyses these causes with the basic theories.
     The forth chapter is about of the negative affection of poor problem of peasant to the Republic society, such as intensify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block economic growth. From this come to a conclusion:poor problem of peasant was the show and result of society crisis during the Republic period,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ggravated the crisis, then formed a vicious circle; how to break this circle was a arduous times mission.
     The firth chapter is about polices and measures of the Republic China governments. The Northern Government's job was mainly focused on th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ameliorates.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s job included th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ameliorates, ameliorating land and taxes systems, improve an agrarian finance, etc. In these polices and measures, the most effective one was th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ameliorates.
     The sixth chapter is about the society and peasant's answer to the poor problem of peasant. Some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activists such as peasant association, the Huayang Relief League,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 activists, and the bank have played a important role. The peasant was finding their way out actively while they were facing poor problem. These way includes strive to develop the home handicraft, leave the rural to find more income, etc.
     The concluding remarks inspects the poor problem of peasant during the Republic period Chinese into the big background of the whole Chinese society's develop change, and sums up its characteristics, which concludes mainly:the poor problem of peasant during the Republic period Chinese shows out comparatively obvious effect from the traditional times both in causes and answers, but shows out more obvious effect from the modern times, such as the notabl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capitalis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government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other strength both in increasing and in reducing the poverty level of peasant. To sum up, to solve the poor problem of peasant we ought to no doubt depend on the productivity increase, but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reforms revolutionary character is still a minor probability event during the human history, so, fall in constant state, we should keep a foothold on the perfection of government.
引文
1薛暮桥《怎样分类观察农户经济》,《中国农村》第1卷第1期。
    2张培刚《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东方杂志》34卷1号。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6。
    4李树青《中国农民的贫穷程度》,《东方杂志》32卷19号。李树青后曾任西南联大社会系教授。
    5刘秉仁,生平尚未能查悉,著有《我国的旱灾和农荒救济》,《清华周刊》1925年卷11、12;《隋唐时代的仓储与关中民食的调节》,《大公报史地周刊》1936年9月11日第102期;《汉的人口与食粮政策》,《禹贡》1937年4月第17卷;《我国历年关于工人家庭生活费之研究述评》,《东方杂志》41卷2号;等。
    6刘秉仁《我国历年关于工人家庭生活费之研究述评》,《东方杂志》41卷2号。
    1 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1年,页625。
    1 [美]卜凯著,史建云译,《中国农场经济》、《中国土地利用》,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张镜予《中国农民经济的困难和被救》,《东方杂志》26卷9号;李树青《中国农民的贫穷程度》,《东方杂志》32卷19号;张培刚《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东方杂志》34卷1号。
    3 罗斯基《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9年;付大伟《解放前中国的农村经济》,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相关论著的介绍主要参考[美]陈意新《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一文。
    4盛邦跃《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探讨》,《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郑起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5谢秀珍《灾荒、环境与民国山东乡村社会》,山东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曹峻《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民国档案》2000年第3期;苏全有、李风华《论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的社会成因》,《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6王文昌《20世纪30年代前期农民离村问题》,《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赵英兰《农民离村与近代中国社会》,《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池子华《农民“离村”的社会经济效应——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为背景》,《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刘芳《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民离村原因探析》,《史林》2004年第3期;李凤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十省农民离村问题研究——以华北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为重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6月第19卷第2辑。
    1 王天奖《近代河南农村的高利贷》,《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傅建成《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高石钢《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民间高利贷盛行原因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2期;徐畅《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以20世纪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2 [英]贝思飞著,徐有威、李俊杰等译,《民国时期的土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张镜予《中国农民经济的困难和补救》,《东方杂志》26卷9号;杨开道《我国农村生活衰落的原因和解救的方法》,《东方杂志》24卷16号;阳翰笙《中国农民担负的赋税》,《东方杂志》25卷19号;朱楔《田赋附加税之繁重与农村经济之没落》,《东方杂志》30卷22号;程树棠《日趋严重的农村摊款问题》,《东方杂志》32卷24号:朱博能《地方苛杂捐税与摊派问题的检讨》,《东方杂志》42卷3号;王元壁《田赋征收制度的改革》,《东方杂志》32卷7号;伍忠道《湖南安乡县农村的税捐和高利贷》,《中国农村》第l卷第8期;费孝通著,戴可景译《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重印版;王寅生《中国北部的兵差与农民》,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1年版;许涤新《捐税繁重与农村经济没落》,《新中华》第二卷第3期;苏筠《中国农村复兴运动声中之天灾问题》,《东方杂志》30卷24号;达生《灾荒打击下底中国农村》,《东方杂志》31卷21号;等等。
    4王奎《20世纪初我国农民生活贫困之原因探讨》,《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本文的论述较为全面,但限于篇幅,不能充分展开、深入分析:徐畅《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曲晓鹏《1931-1936年华北农村地价下跌的社会影响》,《晋阳学刊》2004年第4期;巴志鹏《民国时期的农民负担》,《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张泰山、徐旭阳《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民众负担考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韩文昆、王元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田赋负担及农家生活贫困化分析》,《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王天奖《近代河南租佃制度述略》,《史学月刊》1989年第4期;官互进《北洋军阀时期两湖农村租佃关系述略》,《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张永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乡村租佃制度及影响研究》,西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王天奖《近代河南农村的高利贷》,《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傅建成《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高石钢《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民间高利贷盛行原因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2期:徐畅《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以20世纪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王方中《1920-1930年间军阀混战对交通和工商业的破坏》,《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马俊亚《抗战时期江南农村经济的衰变》,《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4期;封汉章《20世纪20年代河北兵灾初探》,《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赵文铎《“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农村小土地所有者的冲击》,《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刘大可《日本在山东占领区的农业统制政策与农业“开发”》,《东岳论丛》2005年第5期;谭属春《近代中国的匪患问题初探》,《求索》1994年第4期;敖文蔚《民国时期土匪的成因与治理》,《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6期;梁勇《试论民国初年川西的匪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谢晓鹏《河南匪祸治理的历史考察(1912-1949年)》,《首都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周蒋浒《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乡民防匪》,《文史月刊》2005年第3期;曹峻《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民国档案》2000年第3期;张洪安《民国时期苏北灾荒及其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10月;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苏全有、李风华《论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的社会成因》,《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谢秀珍《灾荒、环境与民国山东乡村社会》,山东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陈业新《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
    5吴存浩《中国近代农业危机表现及特点试论》,《中国农史》1994年第3期;郑庆平《对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基本估计》,《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995年第1期;向玉成《三十年月日代农业大危 机原因探讨——兼论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下降》,《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郑林《中国传统农业在近代面临的危机》,《古今农业》2004年第2期。
    1史建云《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赵英兰《论近代中国社会的民间烟毒问题》,《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储伊宁《试析近代江苏鸦片贸易的社会危害》,《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郑磊《鸦片种植与饥荒问题——以民国时期关中地区为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张同乐《日伪的毒品政策与蒙疆烟毒》,《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李淑娟《日伪的鸦片毒化政策对东北农村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1期;李建国《试论近代西北地区的鸦片烟毒问题》,《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6期;张建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绥远地区烟毒概况述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杨亚敏《鸦片对近代云南社会的影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3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2年;《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3年;《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规范认识的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l期。
    4转引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2年,页6,页15-16。
    5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诸葛达《浙江“二五减租”述评》,《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王小嘉《从二五到三七五:近代浙江租佃制度与国民党浙江二五减租政策的嬗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王合德、王明德《论国民党乡村整合举措失败的经济原因——浙江“二五减租”的个案分析》,《台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王合群《国民党派系斗争与浙江“二五减租”运动的兴起》,《民国档案》2002年第2期。
    2 田建军《试析国民政府减轻农民负担举措失败的原因》,《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黄弱群《民国时期农村经济衰落的原因——兼及国民政府减轻农民负担失败的必然》,《咸宁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董芳《民国时期湖北省废除农村苛捐杂税研究》,《当代经理人》2005年第15期。
    3梁晓鹏《河南匪祸治理的历史考察(1912-1949年)》,《首都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4王金香《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禁烟》,《民国档案》1996年第2期;黄清和《民国时期的禁毒运动》,《湖南档案》2000年第3期;吴永明《抗战前十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禁烟禁毒政策》,《东方论坛》2002年第3期;张龙秀、谭琴《中国近代三次禁烟运动之比较》,《江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徐旭阳《抗日战争后期湖北后方国统区的禁烟禁毒工作》,《理论月刊》2004年第3期:彭厚文《论民国初年无锡的禁烟》,《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杜继东《民国初年新疆禁毒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张书廷《关于抗战前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2007年第2期;傅宏《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傅宏《略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农业合作运动》,《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高璐《析国民党农村合作运动》,《安徽史学》1999年第3期;张士杰《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与理论阐释》,《民国档案》2000年第1期;伍福莲《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增刊;廖建林《十年建设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及其实施成效》,《江汉论坛》2005年第3期;刘椿《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黄立人《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6期;李玉敏《国民党乡村整合失败原因探析——以合作运动为视角》,《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赵泉民《政府意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合作运动价值取向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王先明、张翠莉《二三十年代农村合作社借贷资金的构成及其来源——1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
    6咎金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李金铮、邓红《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合作社的借贷活动》,《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忻平、赵泉民《20世纪20-30年代江苏的农村合作运动述略》,《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魏本权《20世纪上半叶的农村合作化——以民国江西农村合作运动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2005年第4期;王荣华《抗战时期甘肃农村合作运动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秦宏毅《抗战时期的广西农村合作事业》,《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7刘桢贵《对抗日战争时期四联总处农贷政策的几点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薛念文《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新式农业金融机构的发展》,《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4期。
    8徐畅《1927-1949年国共两党农村合作运动比较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6期。
    9章楷《我国历史上的农业推广述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侍建华《甘肃省第一所农业科研机构——甘肃农业改进所的沿革变迁》,《古今农业》1994年第2期:单强、庄建勋《江南农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尝试——记庞山湖农场的兴衰》,《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黄长义、徐凯希《20世纪30年代湖北汉江流域的农业改良》,《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陈炜、侯 宣杰《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农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广西地方志》2005年第4期;张根福《抗战时期浙江省政府南迁对国统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5期。
    1 余涛《20世纪30年代湖北的水利建设初探》,《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曹凤雷《1927-1937年的河南农田水利建设述评》,《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吴晓晴《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导淮入海工程》,《民国档案》2002年第4期;刘一民《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农田水利建设》,《求索》2005年第9期;沈社荣《抗战前后西北农田水利兴起的原因及作用》,《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陆和健《抗战时期西部地区农田水利建设述论》,《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第5期。
    2唐凌《陆荣廷统治时期广西的水灾及其救灾、防灾措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于永、布仁吉日嘎拉《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旱灾救济中的政府角色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徐旭阳《对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赈济救灾工作的评述》,《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报学报》2004年第3期;陈丽萍《近代两湖地区灾荒流民问题的政府调控》,《湘潭师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章博《论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作用——以武汉1931年大水为个案的考察》,《江汉论坛》2006年第12期;于文善、吴海涛《民国时期皖北的灾荒及赈灾措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李琼《20世纪30年代湖北水灾预防措施之考察》,《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莫子刚《略论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救灾政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周蕴蓉《战后国民政府的善后救济》,《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
    3李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救荒中的腐败问题析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4蔡勤禹《华洋义赈会工赈救灾活动析论》,《东方论坛》2004年第4期;蔡勤禹《民国慈善组织募捐研究——以华洋义赈会为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廖建林《华洋义赈会的科学之防救灾述略》,《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梁占辉、霍亚松《华洋义赈会防灾救灾的实践飞跃及意义》,《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王兴成《民国时期华洋义赈会淮河流域灾害救治述论》,《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杨琪、徐林《试论华洋义赈会的工赈赈灾》,《北方论丛》2005年第2期;苏新留《民国华洋义赈会河南灾赈述略》,《南都学坛》社科版,2004年第5期;刘招成《华洋义赈会的农村赈灾思想及其实践》,《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与经费筹措》,《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池子华《“军阀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兵灾救护》,《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济1917年京直水灾述略》,《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5董树荣《华洋义赈会与旧中国的合作社》,《文史精华》1998年第2期;刘招成《华洋义赈会的农村合作运动述论》,《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l期;薛毅《华洋义赈会与中国合作事业述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蔡勤禹《二三十年代华洋义赈会的信用合作试验》,《中国农史》2005年第l期; [美]陈意新《农村合作运动与中国现代农业金融的困窘——以华洋义赈会为中心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6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陈争平《晏阳初:医治“愚贫弱私”四大病》,《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2期;孙诗锦《定县实验与农村复兴运动》,《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7李志前、周楠《近代中国农民进城的社会史考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刘芳《试析农民离村对近代乡村发展的影响——以20世纪20-30年代的江苏为例》,《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李凤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十省农民离村问题研究——以华北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为重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辑;王印涣《民国时期冀鲁豫农民离村的逃荒性及其社会后果》,《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池子华《农民“离村”的社会经济效应——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背景》,《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赵英兰《农民离村与近代中国社会》,《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周中建《近代苏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评价(1912-1937年)》,《中国农史》2001年第3期;朱汉国、王印涣《民国时期华北农民的离村与社会变动》,《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周中建《二三十年代苏南农民离村问题研究》,《古今农业》1999年第4期;
    8孙艳魁《抗日战争时期难民垦荒问题述略》,《民国档案》1995年第2期;王杉《民初东北乡村移民探析》,《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3期。
    1吴凤斌《民国时期闽西海外移民问题的调查研究》,《南洋问题研究》,1994年第1期;魏明枢《近现代时期客家人的“过蕃”》,《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施雪琴《华侨与侨乡政治:20世纪二三十年代菲律宾闽侨与救乡运动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金文榜《减租辨》,同治六年,《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7,页53。
    2 《乌程县志》,光绪五年,卷29,页23。
    3 《婺源县志》,光绪八年,卷3,风俗页3。
    4 《霍山县志》,光绪三十一年,卷2,物产页12。
    5黎宗鋆《浏阳土产表》,《农学报》第3期,光绪23年5月上。
    6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917-918。
    7王效成《田说》,《皇朝经济文编》卷41,页16。
    1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909-918。
    2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663-666。
    3 《醴陵县志》,同治十年,卷1,风俗,页24。
    4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667。
    5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665-668。
    6 《申报》,光绪6年9月17日。
    7 《霍山县志》,光绪三十一年,卷13,艺文,页22。
    8 《南陵县志》,民国十三年,卷四,页5。
    9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573。
    10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574。
    11 《江阴县志》,光绪四年,卷9,风俗,四民,页2。
    12 《申报》,光绪四年9月17日。
    1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平均篇》,《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页106。
    2数据来源于Angus Maddison(麦迪逊):《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比较分析》(发表于1997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表2;转引自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4-5。
    3池子华、李红英《灾荒与流民——以19、20世纪之交的直隶为中心》,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页89-91。
    4曾国荃《曾忠襄公全书》书札,卷13。
    5李星沅《李文恭公遗集》,奏议,卷17;民国《涡阳县志略》,页16;民国《怀宁县志》卷6;张振勋《张弼士侍郎奏陈振兴商务条议》页14。
    6《申报》光绪六年六月二十一日;《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1。
    7民国《怀宁县志》卷6。
    8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下册,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963。
    9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秦晖《并税制改革与“黄宗羲定律”》,2001年4月27日,经济学论坛-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主办),网址:htt页://bbs.cenet.org.cn/dv_rss.as页?s=xhtml&boardid=57&id=7931&页age=191
    2 《宋史》卷173志第126《食货志》上一《农田》。
    3 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56-57。
    4 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123-137。
    5 《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上)》,页801。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页164-165。
    6 史革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页596。
    7 《清史稿》卷120志95《食货志》一《序》。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页171-179。
    9关于晚清新政加重农民负担、加剧社会矛盾的研究,参见邵勇《清末庙产兴学运动与毁学民变》,《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张福记《晚清的乡村危局》,《人民论坛》2007年第4期:邵晓芙《清末乡村民变的新政“激素”——以浙江农村为例》,《农业考古》2007年第3期;陆兴龙《清末新政对民生问题的恶性操作与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10葛剑雄《略论我国封建社会各阶级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
    1 《宋史》卷173志第126《食货志》上一《农田》。
    2王元凯等《攸县志》,光绪十八年,卷18,风俗,页2。
    3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256。
    4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256-260。
    5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255-258。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页95。
    7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527-528。
    8 《张文襄公公牍稿》,卷25,页13,光绪二十年二月二十七日。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页98-9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页99。
    11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
    1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21。
    2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页159。
    3《申报》,光绪四年2月2日。
    4光绪《衡山县志》卷20《风俗》,光绪《武昌县志》卷3,光绪《耒阳县志》卷7。
    5沈葆桢《沈文肃公政书》卷3,民国《夏邑县志》卷1。
    6高建国、贾燕《中国清代灾民痛苦指数研究》,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页19。
    7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试探我国历史发展周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8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5-6。
    9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第三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页1619-1634。
    10何炳棣《中国人口的研究:1368-1953年》,页64、268、272。转引自[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页115。
    11杨端六、侯厚培《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中央研究院,1931年。平均数系根据原文数据计算得出。
    1 李爱军《我国北宋时期占城稻的推广与发展》,《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章楷《我国历史上的农业推广述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3 《汉书》卷24《食货志》上。
    4 《后汉书·循吏传·王景传》。
    5 《农工商部奏整顿棉业拟具大概办法折》,《华制存考》,北京撷华书局。引自郑起东《晚清政府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6 《时报》,1906年12月10日。
    7《各省农业汇志》, 《东方杂志》1907年第2期。
    8 《山东种植美国木棉之成效》, 《东方杂志》1910年第3期。
    1光绪《续篡句容县志》卷4《实政》。
    2郑起东《晚清政府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3 《丰润县卢大令兴办农学禀》,《农学报·各省农事》卷22,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上。
    4 《清史稿》卷126志101《河渠志》一,卷127志102《河渠志》二,卷128志103《河渠志》三。
    5高建国、贾燕《中国清代灾民痛苦指数研究》,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页19。
    6《汉书》卷24《食货志》下。
    7 《清史稿》卷120志95《食货志》一《田制条》。
    8郑起东《晚清政府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9 《清史稿》卷120志95《食货志》一《田制条》。
    1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页162。
    2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页63-65。
    3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页233。
    4 《清史稿》卷120志95《食货志》二《仓库》。
    5杨剑利《晚清社会灾荒救治功能的演变——以“丁戊奇荒”的两种赈济方式为例》,《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6 《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84年,页3585。
    7汉初减秦代重税为十五税一(《汉书》卷224《食货志》上);唐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使农民的整体税负较轻(孙彩红《试析唐前期租庸调制下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对“轻徭薄赋”政策的补充论证》,《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唐代租庸制难以为继之际,改行两税法,地税按亩征税,户税依据资产多少征税,实际上也偏重于按土地征收,由税人为主改为税地为主;明代一条鞭法将全部赋税和部分劳役都归于田赋之上,按土地多少征收;清代进一步“摊丁入亩”,实际上取消了延续一两千年的人头税。两税法以来,赋役制度的变化,其共同点就是按土地多少征税,也就是按人民的财产和负担能力收税,与现代之累进税原则已比较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不均的严重性,有利于减轻贫困农民的负担。
    1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页233。
    2明代的社仓则规定“择家殷实而有行义者一人为社首,处事公平者一人为社正,能书算者一人为社副。每朔望会集,别户上中下,出米四斗至一斗有差,斗加耗五合,上户主其事。”(——《明史》卷77志53《食货志》三《仓库》。)
    3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导言页1-2。本数据依根据原文数据计算得出。
    4甘薯传入中国始于明代商人,其中一次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将薯种蔓带回家乡试种,并在福建巡抚金学曾的主持下,在福建全省推广;徐光启此后曾在上海试种;18世纪中叶,陈宏谋等地方官吏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陈氏后人在华北经商时也曾致力于推广种植,此时运粮船的船工也把甘薯在大运河沿线传播,甘薯栽培遂遍及全国。(——章楷《我国历史上的农业推广述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5对于传统时代的农田水利建设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李增高《秦汉时期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与稻作》,《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陈勇《论唐代长江下游农田水利的修治及其特点》,《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李金水《熙丰时期农田水利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季坤、李小玲《明清徽商参与地方水利事业初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周邦君《地方官与农田水利的发展——以清代四川为中心的考察》,《农业考古》2006年第6期。
    6刘佳炜《从晚清民间慈善活动看市民社会的发育》,《社会》2006年第8期。
    7杨剑利《晚清社会灾荒救治功能的演变——以“丁戊奇荒”的两种赈济方式为例》,《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8《淮安蚕桑公院章程》,《农学报·章程》卷87,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下。
    9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四部分:手工业与乡村经济(撰稿人:史建云),页353。
    1 《清史稿》卷129志104《河渠志》四。
    2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页160。
    3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22年。
    4张謇《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一,中华书局,1922年。
    5刘厚生《张謇传记》,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页250。
    6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319。
    7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502。
    1 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341-345。
    2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511-513。
    3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513-514。
    4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921-924。
    5 《申报》光绪三年十一月初二日。
    6 《申报》光绪三年十一月初八日。
    7 《申报》光绪十年三月十九日。
    8 《申报》光绪三年十一月初二日。
    9 《申报》光绪三年十一月初八日。
    10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页161。
    11 《申报》光绪二年八月二十四日。
    1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页160。
    2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939-940。
    3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941。
    4 《申报》光绪六年四月十三日。
    5《时报》光绪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6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954。
    7《清德宗实录》郑429,页14。
    8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956。
    9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958。
    10 《东方杂志》六年九期,《记事》,宣统元年八月,页261。
    11 《东方杂志》七年八期,《中国大事记补遗》,宣统二年八月,页63-64。
    12 《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13 《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日。
    14罗尔纲《浙东起义佃农参加太平天国》,《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页90。
    15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973。
    16 《时报》光绪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1 《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二日。
    2 《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十三日。
    3 《东方杂志》七年五期,《中国大事记补遗》,宣统二年五月,页28-29。
    4 《申报》光绪三年正月二十三日。
    5 《东方杂志》七年四期,《中国大事记》,宣统二年四月,页52-54。
    6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981.982。
    7 《东方杂志》七年六期,宣统二年六月,页139-142。
    8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952。
    9 《东方杂志》七年一期,《中国大事记》,宣统二年一月,页1-2。
    10 《东方杂志》七年六期,宣统二年六月,页139-142。
    1李宏略《数字中的农家生活》,《东方杂志》31卷7号。
    1杨万选《贵州大定县的农民》,《东方杂志》24卷16号。
    2张介侯《淮北农之生活状况》,《东方杂志》24卷16号。
    3赵德华《井陉农民生活状况》,《东方杂志》24卷16号。
    4沈西林《龙州农村视察记》,《东方杂志》32卷4号。
    5孟维宪《洞庭湖滨之农民生活》,《东方杂志》33卷8号。
    6冯紫岗、刘瑞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国际贸易导报》,6卷4号,页128,1934年4月。
    7国民党政府铁道部业务司商务科《陇海西兰线陕西段经济调查报告书》,页17,1935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803。
    1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页261-262,1934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809。
    2言心哲《农村家庭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112。
    1《农情报告》1933年第3期。
    2言心哲《农村家庭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113。负债率、负债总金额及户均负债金额及根据原文数据计算。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8。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44-438。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44-438。
    1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页602。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424-428。
    1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金融志》,1984年,页137。转引自陈灿《抗战前十年农村经济状况考察——以华北、华东地区为重点》,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页44。
    2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浙江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页133。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1。
    4吴永禧《中国各地的农民借贷》,天津《益世报》,1935年1月5日。
    5范小建《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及总体思路》,国务院扶贫办网站资料,htt页://www.c页ad.gov.cn/data/2010/0202/article_342050.htm。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4-35。
    2李宏略《数字中的农家生活》,《东方杂志》,1934年,31卷7号。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4-35。
    4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页301。
    5李树青《中国农民的贫穷程度》,《东方杂志》32卷19号。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
    7黄道炫《1920-1940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8姜涛《人口与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200。
    1张培刚《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东方杂志》34卷1号。
    2张培刚《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东方杂志》34卷1号。
    3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报告页50,1931年。
    1 陈伯庄《平汉沿线农村经济调查》,附件2,页44,1936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799。
    2远《河北省一个农村经济的调查》,《中国经济》2卷8期,1934年8月。
    3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530。
    4参见杨庆怀《江苏嘉定县之农村工艺品》,32卷6号;苏锡生《(江苏)无锡农民副业之今昔观》,32卷10号;茅可人《(浙江)余姚农村的续命汤——草帽业》,32卷12号;何琢之《河北南和县四个村的手工造纸企业》,32卷16号;和泰《河北内邱县农村副业之今昔观》,32卷16号;关后秀《(湖南)临武农村的龙须席业与织女生活》,32卷18号;钱志超《无锡的“泥人街”——惠山镇》,33卷2号;徐澎年《(浙江)富阳的草纸槽户》,33卷8号;等等。
    5 1947年7月8日广东省龙门县建北乡伍信孚呈送国民政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20。
    6除前引广东乡绅的呈文之外,其他相关资料尚有:1946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黄泛区损失统计表》,1946年2月《马庭松等陈述豫北遭受日寇蹂躏及水旱蝗灾造成田园荒芜人相食的代电》,1948年11月《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刘世英等因甘肃省农村破产哀鸿遍野建议紧急救济及速拨水处贷款的书面意见》, 以及从1945-1948年有关各省灾情的视察报告等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37-286。
    1 陈伯庄《平汉沿线农村经济调查》,附件1,页41-42,1936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789。
    2康诚勋《经济恐慌下的河北正定县农村》,《新中华杂志》,2卷16期,页86,1934年8月。
    3陈伯庄《平汉沿线农村经济调查》,附件2,页44,1936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799。
    4薛绍铭《黔滇川旅行记》,页10,1938年再版。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807。
    5陈伯庄《平汉沿线农村经济调查》,附件1,页41-42,1936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789。
    6黎兽宝《广西永淳的乡村建设与农民》,《东方杂志》32卷2号。
    7冯紫岗、刘瑞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国际贸易导报》,6卷4号,页128,1934年4月。
    8薛绍铭《黔滇川旅行记》,页114-115,1938年再版。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807。
    9国民党政府铁道部业务司商务科《陇海西兰线陕西段经济调查报告书》,页17,1935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803。
    10徐正学《农村问题》上册,第2章,页5,1936年3月再版。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808。
    1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07。
    1中国农林水利地政等21团体《中国农村复兴计划书》,1948年。
    2章开沅《从状元到资本家》,《华中师院学报》,1978年第2期。
    3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周谷城主编《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书店,1990年,页32。本书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27。
    5中国农林水利地政等21团体《中国农村复兴计划书》,1948年。
    6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7徐秀丽《中国近代粮食亩产的估计——以华北平原为例》,《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339、341。
    2陈争平、龙登高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311-312。
    3孟英《蒋介石集团在大陆溃败的经济原因浅析》,《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页570。
    5张培刚《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东方杂志》34卷1号。
    6魏友斐《币制改革后农民购买力的推动与入超》,《东方杂志》34卷1号。
    1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377。
    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三辑,页610。
    3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锡市(县)农村经济调查报告》,《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北京:展望出版社,1989年,页328。
    4 《衙县白渡乡农村经济调查》,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浙江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页137。
    1封汉章《20世纪20年代河北兵灾初探》,《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任保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经济原因》,《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
    3谭属春《近代中国的匪患问题初探》,《求索》1994年第4期。
    4《护法运动期间南北军阀在湖南造成的祸害》,《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3期。
    5 民国北京政府内务部档案《王瑚详报京兆所属各县战后损失情形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直皖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页282。
    6封汉章《20世纪20年代河北兵灾初探》,《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页232。
    8 《护法运动期间南北军阀在湖南造成的祸害》,《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3期。
    9 《(陕西督军)陈树藩陈报陕省兵灾损失及筹办善后事宜经过情形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75。
    10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页232。
    11方华《灾荒中的河南农村》,《新创造》2卷1-2期,1932年7月,页237。
    12方华《灾荒中的河南农村》,《新创造》2卷1-2期,1932年7月,页238。
    1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1卷1期,1933年4月,页15。
    2陈庚雅《西北视察记》上册,1936年,页106。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5-6。
    3魏永理《不应忘记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
    4孟国祥《中国遭受日军侵华战争14年总损失的最新评估》,《紫金岁月》,1995年第1期。
    5黄菊艳《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经济损失初探》,《广东史志》1998年第2期。
    6陈荣华《江西省抗日战争损失述略》,《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7 《民国十二年中国全国棉产统计概况》,《总商会月报》第4卷第2号,1924年2月。
    8和泰《河北省内邱县农村副业之今昔观》,《东方杂志》32卷16号。
    9周蒋浒《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乡民防匪》,《文史月刊》2005年第3期。
    1 [英]贝思飞著,徐有威等译,《民国时期的土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1。
    2戴玄之《红枪会》,台湾食货出版社,1973年,页61。
    3庞善守《伊克昭盟达拉特旗蒙民底乡村生活》,《东方杂志》32卷12号。
    4晏雨《福清农村中的危机》,《东方杂志》32卷12号。
    5 《农情报告》4卷7期,页179。
    6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资料》第二辑,页565-566。
    7 《英文中国经济周刊》,250期,页322,1925年12月5日。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资料》第二辑,页565。
    8 国风《农村赋税与农民负担》,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页20。
    9朱玉湘《中国的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160。
    10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编印,1948年,页166。平均数系根据原文数据计算得出。
    11湖南《民国日报》,1930年2月12日。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民负担史》第2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页366。
    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27。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民负担史》第2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页412。
    1杨荫溥《民国财政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页121。
    2张泰山、徐旭阳《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民众负担考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页278-279。
    4杨荫溥《民国财政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页149。
    5孟英《蒋介石集团在大陆溃败的经济原因浅析》,《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6刘椿《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田赋整理》,《中国农史》,2000年第2期。
    7 《闽省整顿田赋》,《中央晚报》1933年4月9日。
    1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514。
    2刘五书《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原农民负担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页68。
    3刘五书《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原农民负担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页73。
    4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513。
    5 《密呈清理旧赋困难情形祈鉴核示遵由》,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LS19-2-2866。
    6 《呈为四美堂抗完田赋一案拟具办法祈核示由》,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LS19-2-2949。
    7李作周《中国底田赋与农民》,《新创造》2卷1-2期,1932年7月,页129。
    8郑世睿《汜水田赋研究》页6725,引自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513。
    9何挺杰《陕西农村之破产及趋势》,《中国经济》1卷4-5期,1933年8月,页6。
    10上海《申报》1934年11月17日。
    1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604。
    12刘则《中国田赋之一考察》,《中国经济》2卷8期,1934年8月,页12-13。
    13曹仲值《河南省地方财政》,文威印刷所1941年9月,页2-3。
    14农村复兴委员会《陕西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页156。
    1开封《河南民报》1930年12月5日。
    2开封《河南民报》1931年4月13日。
    3农村复兴委员会《陕西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页156。
    4郑世璇《汜水田赋研究》,页6643。引自刘五书《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原农民负担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页72。
    5邹枋《中国田赋附加的种类》,《东方杂志》1934年31卷14号。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页20。
    7渠桂萍《现代化的压力与乡村危机》,《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8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167。
    9张秀谷《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益世报》,1937-01-16(12)。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79-83《国立集团农场设置办法草案》。
    2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LS1-5-4791。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7-20。
    4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LS31-3-1270。
    5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LS31-3-1270。
    6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LS31-3-1270。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22。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14-523。
    1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页301。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424-438。
    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96-103。
    3 田秋烈《中国地租的形式和性质》,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页92。
    4陈翰笙《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1934年,页37。
    5邵士平《四川的土地关系与税捐》,俞庆棠《农村生活丛谈》,1937年,页33。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260。
    6参见黄主一《川北农民现况之一斑》,吴一恒、陈淑英《各地农民状况调查——上海附近》,汪适天《各地农民状况调查——靖江》,《东方杂志》24卷16号,1927年8月;倪养如《无锡梅村镇及其附近的农村》,《东方杂志》32卷2号;张潜九《吴县东山聚村素描》,《东方杂志》32卷10号;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103-108;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262-266。
    7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266-268。
    8瞿明宙《中国农田押租底进展》,《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1934年。
    9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117。
    1 [美]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167。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26。
    3[美]享利·乔治著,吴良健、王翼龙译,《进步与贫困》,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4高石钢《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民间高利贷盛行原因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2期。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7。
    6邹德秀主编《地区贫困与贫困地区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页121。
    1 《经济统计》,1937年第5期,页224;第6期,页262-268。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345。本处系根据原文数据计算的结果。
    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323。
    3中国经济情报社《农业现状》,1935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347。
    4汪宇平编《东北农村金融的分析》,1940年,页41-42。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333。
    5 申报月刊社编《中国经济现势讲话》,1935年,页96。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335。
    6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1935年,页946-947。
    7农村复兴委员会《广西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223。
    8张肖梅编著《四川经济参考资料》,20章1节,页T1-4;13章6节,页M34。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336-337。
    1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页33-42。
    2 《中国实业》1卷10期,1935年10月。
    3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页42。
    4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灾荒》,《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3期。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70。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84-489。
    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页47-48。
    2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页48。
    3 《申报》1946年5月10日(四)。
    4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编《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1922年,页15。
    5陈翰笙《崩溃中的关中的小农经济》,《申报月刊》1卷6期,1932年12月。
    6貊光华《灾荒下土地集中现象与灾后应有之措施》,《银行通讯》(河南),4卷2-3期,1943年。
    7王碧玉《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页26-27。
    8[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我的发展思想的五个阶段》,《世界经济译丛》,1983年11月。
    9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造成民国时期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鉴于前文已进行阐述,此处不再重复。
    10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40-41。
    1 《汉口茶业公所主任吴瑞珊呈湖南建设厅》,《银行周报》13卷44号,杂纂页5,1929年11月12日。
    2刘佐汉《中国生丝业衰落原因之检讨》,《东方杂志》32卷15号。
    3王南屏《江北农村实况》,见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页618。
    4张伽陀《鲁东种烟区三个月的观感》,《东方杂志》33卷6号。
    5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页72。
    6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338。
    1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3年,页360。
    2关后秀《临武农村的龙须席业与织女生活》,《东方杂志》32卷20号。
    3孙晓村《中国农产商品化的性质及其前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土地问题和商业高利贷》,页194-195,1937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413-414。
    4作舟《洋米倾销声中的洋米进口减税》,《东方杂志》32卷18号。
    5谢劲健《九一八后日本对华之经济侵略》,《中国经济》2卷5期,1934年5月,页10。
    6孙晓村《中国农产商品化的性质及其前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土地问题和商业高利贷》,页194-195,1937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413-414。
    7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江西经济问题》,1934年,页507-508。
    8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1卷1期,1933年4月,页28。
    9余焕《中国茶业之衰落及其原因之探讨》,《经济评论》3卷4号,1936年4月,页3-4。
    10陈提撕《冀南农村之现毒药》,《中国农村》1卷11期,1935年8月,页69。
    11严晦明《山东潍县的乡村棉织业》,《农村周刊》154期,天津《益世报》1937年2月27日。
    1万钟庆《发展交通与民族工业》,《民间》半月刊,2卷1期,1935年5月,页15。
    2朱博能《安溪农村破产的姿态》,《农村经济》2卷11期。
    3农英《容县玉林两县农村调查日记》,《东方杂志》32卷18号。
    4《银行周报》17卷40期,国内要闻页3-4,1933年10月17日。
    5朱博能《福建莆田的农村金融》,《东方杂志》32卷8号。
    1 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2徐秀丽《中国近代粮食亩产的估计——以华北平原为例》,《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
    3参见吴慧《清前期粮食的亩产量、人均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刘克祥《1927-1937年农业生产与收入、产量研究》,《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1 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页34-35。
    2[美]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页9-10。
    3[美]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页17。
    4引自李林《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河北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5年,页22。
    5张履弯《江宁县四百八十一家人口调查的研究》,1932年,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人口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页82。原统计不含七岁以下儿童。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606。
    2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页38-39。
    3张折桂《定县大王耨村人口调查》,1931年,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人口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页36。
    1安汉《西北垦殖论》,南京:国华印书馆,1932年,页219。
    2本文虽然在开篇之际即说明,以作为中央政权的民国北京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区域为研究对象,而不包括其他政权统治的区域,不过,土地革命是革命根据地政权建立的前提与基础,土地革命爆发前,这些地区仍属于国民政府治下(至少形式上如此),因此,将土地革命问题纳入到本章的讨论范围。
    3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页2-3。
    1 李凤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十省农民离村问题研究——以华北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为重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9卷第2辑。
    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637。
    3 《农情报告》4卷7期,页178。
    4天津《益世报》1933年3月18日。
    5 《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泾县》,1936年,页21。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900。
    6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平湖之土地经济》,1937年,页133。
    7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页67,1935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910。
    8余源昌《甘肃的农村经济》,《农村周刊》130期,天津《益世报》,1936年9月5日。
    1吴至信《中国农民离村问题》(续),《东方杂志》34卷20-24号。
    2荫萱《山西中路农村经济底现阶段》,《中国农村》,2卷11期,页75,1936年11月。
    3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页65。
    4《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页646。
    5《申报》1920年9月11日。
    6上海《民国日报》1928年10月20日。
    7 王印焕《民国时期冀鲁豫农民离村的逃荒性及其社会后果》,《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8引自周楠《清末民国农民离村进城刍探》,《求索》,2007年第11期。
    9周蒋浒《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乡民防匪》,《文史月刊》2005年第3期。
    1庞善守《伊克昭盟达拉特旗蒙民底乡村生活》,《东方杂志》32卷12号。
    2朱新繁《中国农村经济特质》,页305,1930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903。
    3西超《河南农村中底雇佣劳动》,《东方杂志》,31卷18号。
    4韦东《湖南溆浦的农民经济概况》,《中国农村》1卷2期,页69,1934年11月。
    5敖文蔚《民国时期土匪成因与治理》,《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6期。
    6苏冷《睢宁的农民生活》,《农村经济》第2卷第8期,页91。
    7朱博能《安溪农村破产的姿态》,《农村经济》第2卷第11期,页107。
    8韦东《湖南溆浦的农村经济概况》,《中国农村》1卷2期,1934年11月,页69。
    9赵清阳《草原土匪如是说》,《近代中国土匪实录》上卷,群众出版社1992年,页433。
    10 [英]贝思飞著,徐用威等译,《民国时期的土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 蔡树邦《近十年来中国佃农风潮的研究》,《东方杂志》30卷10号。
    1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52-554。
    13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1卷1期,1933年4月,页43。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72-573。
    2 《申报》,1930年5月26日。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622-623
    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1021。
    5裴荣《军人割据下的四川农民》,《新创造》2卷1-2期,1932年7月,页189-190。
    6 《时事新报》1933年6月16日。
    7张觉人《中国的农业恐慌与农村状况》,《中国经济》3卷12期,1935年12月,页19。
    8许涤新《捐税繁重与农村经济之没落》,《新中华》第2卷第3期。
    9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1卷1期,1933年4月,页20-21。
    10黄道炫《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8。
    1 《鄂东巡视员曹大骏的报告》,1928年8月31日,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页137。
    2 1929年6月13日《湖南省委关于平浏方面情形给中央的报告》第五号,《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页63-65。
    3引自[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页212。
    4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郭德宏《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黄道炫《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5国民政府行政院绥靖区政务委员会《缓靖区处理地权扶植自耕农实施计划纲要说明书》,1946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70。
    1 广东省龙门县建北乡乡绅伍信孚吴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建议我国农村经济之枯竭之救济办法案》,1947年7月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21。
    2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275。
    3张淑琼《中国农村破产之原因及救济办法》,《农业周报》,4卷3期,页74,1935年1月25日。
    4 引自魏永理《不应忘记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
    5张淑琼《中国农村破产之原因及救济办法》,《农业周报》,4卷3期,页74,1935年1月25日。
    6余霖《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新创造》2卷1-2期,1932年7月,页177-178。
    7张淑琼《中国农村破产之原因及救济办法》,《农业周报》,4卷3期,页74,1935年1月25日。
    8胡希平《徐海农村病态的经济观》,《农业周报》3卷47期,页995,1934年11月30日。
    9 《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4编,第14章,页341、347,1934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870。
    1张淑琼《中国农村破产之原因及救济办法》,《农业周报》,4卷3期,页74,1935年1月25日。
    2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引自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论》,1934年,页236-238。
    3冯紫岗《兰溪农村调查》,页92,1935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864。
    4刘端生《嘉兴大小农经营的比较研究》,《实业部月刊》,1卷2期,页101-102。
    5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引自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论》,1934年,页236-238。
    6张培刚《成庄村的农家经济调查》,《农村周刊》84期,天津《益世报》1935年10月12日。
    7国民党政府我道部业务司商务科《粤汉铁路株韶估经济调查报告书》畜牧页G1,1933年资料。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870。
    8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引自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论》,1934年,页236-238。
    9虞龙江《沐阳农村鸟瞰》,《农村经济》2卷11期,页113,1935年9月。
    10刘行骥《中国耕牛问题》,《中国实业》1卷12期,页2180-2181,1935年12月。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859。
    11杜连霄《枣强杜雅科农村概况调查》,《农村周刊》150期,天津《益世报》1937年1月23日。
    12远《河北省一个农村经济的调查》,《中国经济》2卷8期,1934年8月,页4。
    13张锡昌《河南农村经济调查》,《中国农村》1卷2期,页56,1934年11月。
    14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引自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论》,1934年,页236-238。
    15薛雨林、刘端生《广西农村经济调查》,《中国农村》创刊号,页65-66,1934年10月。
    16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102、240。
    17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刘行骥《中国耕牛问题》,《中国实业》1卷12期,1935年12月,页2180-2181。
    2西超《河南农村中底雇佣劳动》,《东方杂志》31卷18号。
    3石筍《陕西灾后的土地问题和农村新恐慌的展开》,《新创造》2卷1-2期,1932年7月,页230.
    4余霖《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新创造》2卷1-2期,1932年7月,页177-178。
    5陈洪进《江苏盐垦区农村经济速写》,《中国农村》1卷12期,1935年9月,页85。
    6石筍《陕西灾后的土地问题和农村新恐慌的展开》,《新创造》2卷1-2期,1932年7月,页212。
    7陈翰笙《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1934年,页51。
    8农英《容县玉林两县农村调查日记》,《东方杂志》32卷18号。
    9农英《容县玉林两县农村调查日记》,《东方杂志》32卷18号。
    10何希乔《从中国农村经济破产说到中国的出路》,《劳动季报》11期,1937年5月,页23。
    11余霖《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新创造》2卷1-2期,1932年7月,页177。
    12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1934年4月再版,页71。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880。
    13陈伯庄《平汉沿线农村调查》附件一,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所出版,1936年,页4-5。
    14冯紫岗、刘端生编《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页48。
    1 王毓铨《山东莱芜县农村实况》,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1936年,页532。
    2韦健雄《无锡三个农村底农业经营调查》,《中国农村》1卷9期,1935年6月,页58-59。
    3倪养如《无锡梅村镇及其附近的农村》,《东方杂志》,32卷2号。
    4刘阳《抗战前南京政府对美国棉花品种的引时、改良及推广》,《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5希曙《中国四大农产品之近况》,《钱业月报》13卷7号,1933年7月,丛载页9-10。
    6 《金坛蚕桑模范区概况》,《农业周报》3卷21期,1934年6月1日,页445。
    7李林《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河北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5年,页23。
    8罗文干《关于复兴农村之意见》,《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1号,1933年6月,页56。
    9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周谷城主编《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书店,1990年,页32。本书据商务 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
    1 《中央夜报》1934年2月23日。
    2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周谷城主编《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书店,1990年,页32。
    3张福记《乡村危机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的困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黄沩《我国棉花品质急待改良》,《中央日报》副刊《农光周刊》,1934年5月13日。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606。
    6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392。
    7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375。
    8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376。
    1 《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页484。
    1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序言页6。
    2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121。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
    5《蒋委员长对解决土地问题之意见》,《地政月刊》,第1卷,第11期。
    1 参见:贾孔会《试论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活动》,《安徽史学》2000年第3期;夏如冰《清末及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法规》,《古今农业》,2004年第3期;等。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514-515。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515-519。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527-531。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361-364。
    6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178。
    1程淑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植棉业》,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页15-16。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572-575。
    3马万明、王思明、李群《论张謇科教兴农及倡导“棉铁主义”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4李秀霞《论北洋政府时期湖北的农政与农业》,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页17-18。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359。
    6李秀霞《论北洋政府时期湖北的农政与农业》,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页24、页27。
    7 《农商公报》,1916年。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574。
    2秦孝仪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第一册,台北: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年,页95-102页;张青如、刘志强等主编《中国现代社会》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3-7。
    3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经济委员会《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台湾:学海出版社再版,1985年,页11。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72。
    5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报》,1936,56(1)。
    6刘阳《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国棉花品种的引进、改良及推广》,《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增产数目系根据原文的统计表计算。
    7刘仲融《四川棉业推广之途径》,《西南实业通讯》1948年第7卷春季号,页15-16。增产率系根据原文数据计算。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39。
    1 《豫西五县棉业调查》,《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7期,1932年7月。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62。
    3邹秉文《棉统会棉产改进工作概况》,《棉业月刊》第1卷第1期,1937年1月。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37。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37-238。
    6汪志国、王思明《美棉在中国的引种与发展》,《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第2期。
    7 《革命文献》第105辑,台北:裕台公司,1986年,页447。
    8刘颜威《简述民国时期几种粮棉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古今农业》1995年第1期。
    9 “陕西棉花市场,皆在数千里之外之天津、上海、汉口、郑州等地。中国历年多战事,陇海、平汉、津清诸路时告断绝。……故各大市场棉价,恒在四、五十元以上;而陕西棉价每每为十余元,甚有廉价出售,而无顾主者。乡农对于植棉,故毫无兴趣。”(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编《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报告,1931年,页45。)
    10 “关于利用铁路之郑州市场之棉花,到汉口之平汉线运费,每担一元三角;到海州之陇海线运费,九角;从右两港到需要地上海之汽船费,汉——上间五角五分,海——上间四角;由郑州经由海州运费一元三角,与经由汉口运费一元八角。……又集聚沙市之棉花,到上海之运费,每担亦须一元二角;然与中国对抗之印度棉之运费,印度上海间,每担只须一元。”(《最近长江流域之经济状况》,《经济评论》1卷5号, 1934年7月,页47-48。)
    1 “棉花从河南安阳运至上海,除运费六元外,各种捐税连同厘金也在六元左右。有些地方,尚有额外的需索。如二年前湖北老河口的棉花每担价格不到二十元,但土匪每担需索四元,省军的保护费,每担又需十元,总计每担棉花的捐税,竟占原价百分之四、五十左右。在这种情形之下,一面提高棉纱的成本,面又断绝内地原棉的出路,造成通商口岸棉价高涨,内地农村棉价惨跌的现象。陕西一亩棉田的生产费需六元五角,但每亩所产十斤棉花之市价,却只值二元五角(每担二十五元),连棉子、棉杆都卖掉,亦只共值四元,农民收支不敷二元五角。在湖北,每亩八十斤棉花成本在十一元左右,而信十斤棉之市价只在十元左右。在浙江,每亩五十五斤棉的成本,十元二角,而市价只可卖得六元六角,连棉子亦不过共值七元四角。”(许涤新《捐税繁重与民族产业之没落》,《东方杂志》,31卷14号。)在山西,“运费既巨,而省内每担皮棉征收出产捐四角,各县地方,复有引佣及出境等捐。棉商以水脚过大关系,成本增加,获利不易,故多停止贩运。”(《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4编第7章,1937年,页96-97。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144。)
    2 山东“棉花自收获后,一年间价格之涨落颇巨。籽棉一担之价格,常相差一元至五元。普通棉花在收获时,价格较贱;后则逐渐高涨,春间价格高昂,而棉农每因经济拮据关系,不能善价而沽。”(《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5编第9章,1934年,页182-183。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323。)湖北应城在抗战前年产皮棉在2000万斤以上,“棉花运销,自原始市场(乡村)运至中级市场(镇市),再由中级市场运至终点市场(汉口),其间须经多层居间人——经纪、轧花店、牙行、跑合——之抽收佣金,及若干商人——小贩、花商——之从中渔利,故消费者所付之代价既高,而生产者所得之报酬复微。”而青黄不接之际,棉农复受高利贷之剥削,1934年6、7月间棉农借银元1.7元,收获皮棉时须归还7.5斤(一捆),而当年秋天一捆皮棉的售价在2.2-2.9元之间,2-3个月之间高利贷使棉农的每捆皮棉损失约30%-70%(曾镇武《组织枣阳棉产运销合作社刍议》,湖北省农村合作委员会《湖北农村合作》,1935年第6期,页94-95)。
    3搀水搀杂主要是棉商的行为。仍以湖北应城为例,调查者称“贩棉商人多系临时组合经营者,只知渔利,不顾信用,搀水搀杂——棉籽、砂、砖、土块——之弊,百出不穷,因此品质毁损,价格减低,致使各方均蒙不利。”(曾镇武《组织枣阳棉产运销合作社刍议》,湖北省农村合作委员会《湖北农村合作》,1935年第6期,页94-95。)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399-5745。
    5 中央棉产改进所棉业经济系《棉运合作》,1936年第1期。
    1徐畅《抗战前陕西棉花产销合作》,《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2孙枋《农业推广委员会在豫推广良种美棉经过及成效》,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1947年第1卷第3期,页23。
    3刘阳《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国棉花品种的引进、改良及推广》,《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39。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399-5745。
    6程淑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植棉业》,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页19-20。
    7庞耀龙《一年来河南合作业务之发展》,河南省农村合作委员会《河南合作通讯》,1944年第1卷第7期,页10。
    8孙枋《农业推广委员会在豫推广良种美棉经过及成效》,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1947年第1卷第3期,页24。
    9徐畅《抗战前陕西棉花产销合作》,《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000-1001。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399-5745。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399-5745。
    3 《民国三十四年四川省棉花增产贷款计划》,中国合作事业协会四川省分会《四川合作界》,1945年第1卷第2期,页13-14。
    4刘洁《近代河北植棉述论》,河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页18。
    5徐畅《抗战前陕西棉花产销合作》,《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6程淑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植棉业》,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页21。
    7孙枋《农业推广委员会在豫推广良种美棉经过及成效》,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1947年第1卷第3期,页24。
    8中央棉产改进所棉业经济系《棉运合作》,1936年第1期。
    9杨于白主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324。
    10王科武《战时合作事业》,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页30。
    11谢孟明《六年来棉花增产工作之回顾与前瞻》,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1945年第7卷第1期,页3。
    1陈庚蒸《华北棉花栽培问题》,《国际贸易导报》第8卷第1号,1936年1月1日。
    2孙枋《农业推广委员会在豫推广良种美棉经过及成效》,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1947年第1卷第3期,页24。
    3贾中福《试析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美棉推广》,《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4严钟湛《中国棉产加工运销事业简史》,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1945年第7卷第6期,页42。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39。
    6 (湖南省)安乡县政府合作室《安乡合作》,1947年第1期,页15。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424-438。
    2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645。
    3安宇、赵师红《农学留学生与民国时期中国南水稻的改良与推广》,《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424-438。
    1蒋荫松《陕西之农业推广》,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1946年第8卷第9期,页11。
    2[美]费正清等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140、151、168。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606。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52。
    5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页52-53。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121。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126-127。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国防灾委员会档案,档案号:1033-2-1。
    2 《申报》1920年1月13日。
    3 周迎春、张爱华《1920-1921年间北洋政府义赈奖券研究》,《贵州文史论丛》,2005年第1期
    4李焱《北洋政府时期安徽地区的灾荒救济》,《江淮论坛》,2008年第2期。
    5刘冬《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荒政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页25。
    6吴亦明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页72。
    7刘冬《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荒政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页27。
    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页520。
    9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页521-522。
    1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页522。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385-387。
    3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页521。
    4 《大公报》天津版,1920年11月14日。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403。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405。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407。
    8 《申报》1921年3月11日。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国防灾委员会档案,档案号:1033-20。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国防灾委员会档案,档案号:1037-13。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国防灾委员会档案,档案号:1037-1。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国防灾委员会档案,档案号:1033-2-28。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国防灾委员会档案,档案号:1033-2-25。
    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国防灾委员会档案,档案号:1033-2-25。
    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国防灾委员会档案,档案号:1033-2-24。
    8王佳纬《试析北洋时期的农业改良及其作用》,《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国防灾委员会档案,档案号:1033-2-25。
    1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页523。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77-282。
    3关于抗战时期的垦荒工作,除特别注明外,均系参考1942年秦柳方《关于抗战中的后方垦殖事业调查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17-228。
    4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62;程朝云《抗战初期的难民内迁》,《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5 《赈济委员会重庆难民组训委员会、重庆卫戍区各县难民情况调查月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118-22-6;《中央日报》1939年9月27日。
    6 《中农月刊》第6卷第9期,1945年9月30日。
    7 《移殖难民垦荒》,《大公报》1939年1月29日。
    8王聿均《抗战期间西北经济开发问题》,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26 编《对日抗战》,(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7月。
    1孙艳魁《抗日战争时期难民垦荒问题述略》,《民国档案》1995年第2期。
    2 《关于垦殖荒地增产粮食事项》,中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农林部档案,档案号23-939。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20。
    4李积新《一年来之垦务》,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1948年第10卷第1-2合刊,页20。
    5李积新《一年来之垦务》,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1948年第10卷第1-2合刊,页19。
    6顾其华《金水闸的完成》,《东方杂志》32卷15号。
    1 刘一民《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农田水利建设》,《求索》,2005年第9期。
    2 《黄河堵口工程》,行政院新闻局印行,1947年7月,页20。
    3赵刚印《1945年-1949年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3期。
    4 《善后救济总署三十六年重大行政措施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553。
    1 潘庸《一年来之农田水利工程》,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1948年第10卷第1-2合刊,页26。
    2 《绥远灾情》,《大公报》1929年1月28日。
    3张尔杰《民国时期绥远历届执政者》,呼和浩特市政协编《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10辑。
    4湖北省档案馆档案,档案号LSA2·24-5。
    5于永、布仁吉日嘎拉《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早灾救济中的政府角色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28-529。
    7湖北省档案馆档案,档案号:LSA2·11-47(1)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03-506。
    9章元善《国难中救灾问题》,《合作月刊》第4卷第10期,1932年10月15日。
    1《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收支总表,收入支出计算书,岁出临时门结算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579-15。
    2于永、布仁吉日嘎拉《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旱灾救济中的政府角色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安徽地方志办公室编《安徽水灾备忘录》,黄山书社,1991年,页40-41。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29。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07。
    6湖北省档案馆档案,档案号:LSA2·11-46(8)。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30-131。
    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92-193。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91-495。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01-503。
    3参见:赵刚印《1945年-1949年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3期;张志永《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收复区善后救济工作述评》,《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3期;王德春《浅析联总对我国的无偿扶助及相关非议》,《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周蕴蓉《战后国民政府的善后救济》,《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李思祥《湖南善后救济分署研究(1946-1947)》,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龚喜林《战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善后救济述论》,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等等。
    4赵刚印《1945年-1949年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3期。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98。
    6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上海:正中书局,1947年。
    1刘椿《抗战前国民党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31-332。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09。
    4寿勉成《中国合作事业七年来的收获是什么》,中国合作事业协会《合作界》,1945年第16期,页6。
    5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委员会史编室编,《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第二分册《民国时期合作事业部分》,广东省供销学校印刷厂,1989年12月印,页18。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399-2850。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399-5214。
    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652。
    9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下),四川文献出版社,1972年,页164。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399-5745。
    2李立侠《任职二十年之久的孔祥熙》,寿充一、寿乐英编《中央银行史话》,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页18。
    3广西省政府建设厅合作事业管理处《广西省合作事业统计》,1946年第1期,页14-15。
    4绥远合作事业管理局《绥远通讯》,1948年第2卷3-4合刊,页21-22。
    5贵州省农村合作委员会《贵州合作通讯》,1947年第10卷8-12合刊,页5。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000-1001。
    7广东省政府建设厅第三科合作股《广东合作通讯(又名:工作通讯)》,1948年第8卷9-18合刊,页7。
    8 《怀宁卓湖圩生产社倡导筑堤》,安徽省建设厅合作科《安徽合作》,1940年第1卷10-11合刊,页9。
    9 《晋宁下石美村水利合作社之水利建设工程及其受益实况》,汪向寂主编《云南合作》,云南合作事业委员会,1941年第1卷第2期,页32-33。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004-1005。
    11 《革命文献》第86辑,页176-179。
    1昝金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2福建省合作事业管理处《合作与民众》,1940年53-56合刊,页22。
    3四川合作金库《四川合作金融季利》,1940年第1期。
    1中国农民银行总管理处《中农月刊》第5卷第11期,1944年,页106。
    2佚名《乡村建设实践》第三集,中华书局,1935年,页216。
    3 《对农村的商业贷款》,《东方杂志》32卷1号。
    4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86-87。
    5王荣华《抗战时期甘肃农村合作运动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6王荣华《抗战时期甘肃农村合作运动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7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页178。
    1李金铮、邓红《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合作社的借贷活动》,《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
    2秦宏毅《抗战时期的广西农村合作事业》,《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黄立人《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6期。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62。
    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页147。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19。
    7邹晓升《中国农民银行与农村金融现代化》,河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页33。
    8张书廷《关于抗战前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2007年第2期。
    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399-6890。
    1 《民国三十二年各省农村放款机关及放款期限统计》,《中农月刊》第5卷第11期,1944年11月。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958。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955。
    4单丁夷《我国农贷事业的回顾与前瞻》,《广东省银行季刊》第1卷第1期,1941年3月。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016。
    6四联总处秘书处编,四联总处《四川省农贷视察团报告书》,1942年,页
    7 《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监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行政院工作报告(社会部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2188。
    8廖建林《十年建设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及其实施成效》,《江汉论坛》,2005年第3期。
    9汪荫元《现阶段佃农购田贷款之商榷》,《新经济半月刊》第3卷第10期,1945年5月16日。
    10陈泉《贫农加入合作社问题》,《四川合作金融季刊》,四川合作金库,1941年4-5合刊。
    1 《申报月刊》3卷9号,页53。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76-177。
    3朱斯煌编《民国经济史》(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1990年,页468。
    4任树椿《中国田赋之沿革与整理之方案》,《东方杂志》31卷14号。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54-555。
    6陈诚《告各县民众书》1941年6月,《陈部长最近言论集》,页21。
    1李向东《辟其田畴正其经果——简述1930年代河南南阳县的田赋整理》,《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
    2郑起东《国民政府土地陈报研究》,《古今农业》,2008年第1期。
    3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页231。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94-198。
    5郑起东《国民政府土地陈报研究》,《古今农业》,2008年第1期。
    6郑起东《国民政府土地陈报研究》,《古今农业》,2008年第1期。
    1《中国经济年鉴》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113。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2-153。
    3 王小嘉《从二五到三七五:近代浙江租佃制度与国民党浙江二五减租政策的嬗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4 《省政府取消二五减租之纠纷》,《申报》1929年4月29日。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12-213。
    6左用章《民国20年代后期浙江等地“二五减租”的昙花一现》《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7王合群《国民党派系斗争与浙江“二五减租”运动的兴起》,《历史档案》,2002年第2期。
    8王合群、王明德《论国民党乡村整合举措失败的经济原因——浙江“二五减租”的个案分析》,《台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9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304。
    1 田建军《试析国民政府减轻农民负担举措失败的原因》,《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06-108。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92。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76-177。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97。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80。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01。
    1 《扶植自耕农之概况》,《地政通讯》第2期,1943年。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10-211。
    3金德群《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研究:1905-1949年》,海洋出版社,1991年;金德群《民国时期的农村土地问题》,红旗出版社,1994年。
    4龙岩的扶植自耕农情形,参见赖晨《民国闽西扶植自耕农研究(1941-1948)》,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北碚的扶植自耕农情形,参见中美技术合作团《四川北碚扶植自耕农示范区视察报告》(1946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6-11。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12。
    2赖晨《民国闽西扶植自耕农研究(1941-1948)》,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页27。
    1刘清《对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土地改革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页8。
    1 《1930年内政部调查报告》,引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页243。
    2 《革命文献》第98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8年,页8。
    3 《革命文献》第97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8年,页400。
    4 《中华年鉴》1948年,页360。
    1 薛毅《华洋义赈会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2蔡勤禹《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历史档案》,2006年第3期。
    3薛毅《华洋义赈会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4薛毅《华洋义赈会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5刘招成《华洋义赈会的农村赈灾思想及其实践》,《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6 《本会举办四川两大工赈》,中国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第144期,1937年7月,页4。
    7蔡勤禹《华洋义赈会工赈救灾活动析论》,《东方论坛》,2004年第1期。
    8蔡勤禹《华洋义赈会工赈救灾活动析论》,《东方论坛》,2004年第1期。
    9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概况》,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36年编,页3。
    1蔡勤禹、侯德彤《二三十年代华洋义赈会的信用合作试验》,《中国农史》,2005年第1期。
    2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合作运动之现状与将来》,中国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第104期,1934年3月,页10-11。合计数系根据原文数据计算得出。
    3李在耘《民国二十七年度农利股事务报告摘要》,中国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第153期,1939年4月,页1。
    4 《从这次棉运以觇合作的效能》,中国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第113期,1934年12月,页1-2。
    5 《二十五年度棉运本会派员赴津协助销售之经过续》,中国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第145-148期,1937年11月,页6。
    6 《棉花成本计算》,中国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第125期,1935年12月,页11-12。
    7 《二十五年度棉运本会派员赴津协助销售之经过》,中国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第144期,1937年7月,页6。
    8 《江西合作社办理棉运之经过》,中国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第116期,1935年3月, 页9。
    1 《川灾农赈接办合作》,中国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第151期,1938年12月,页3。
    2李在耘《民国二十七年度农利股事务报告摘要》,中国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第153期,1939年4月,页2。
    3 《由合作社还款以觇农民的信用》,中国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第151期,1938年12月,页1。
    4刘阳《抗战前南京政府对美国棉花品种的引进、改良及推广》,《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5 《实业部关于中央模范农业推广区组织章程草案致行政院呈》,1931年8月10日。中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65-366。
    6赵泉民《政府意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合作运动价值取向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 参见:马万明《张謇对中国农垦事业的贡献》(《农业考古》1995年第1期),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对淮南盐垦事业的再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庄安正、杨如环《张謇在淮南垦殖中的历史贡献》(《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张士杰《公司加农户:江苏近代大农业的首次尝试》(《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魏瑞娟《论张謇的农业思想及实践》(郑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陈争平《张謇的苏北盐垦事业:“公司+农户”的创举》(《中国社会导论》2006年第12期)等文。
    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171。
    3王守谦《近代中国工业资本家与新式农业技术的推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 田成刚《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践述论——以定县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
    5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
    6郭剑鸣《试论卢作孚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兼谈民国两类乡建模式的比较》,《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1传统时代延续至民国的会党组织,虽然也有农民互助的性质和作用在内,但主要还是游民的团体组织,于缓解农民贫困问题,成效不大,因此不列为本章的讨论对象。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77-481。
    3魏文享《农会组织与国民党党农关系的重建(1927-1949)》,《江汉论坛》,2008年第6期。
    4国民政府规定,对于经费困难之农会,应予补助,但实际上难以兑现。农会经费不能保障,对于农会工作的开展影响巨大,譬如河南省各县普设农会,但是“惟无经费,会员贫苦,又无力负担,致会费甚感困难”,“影响工作甚大”;北平市农会“经费不充,尤为工作之大障碍也。”时人亦批评“各地农会多无一经济自立计划,每月仰赖会费,及政府等机关津贴,开支职员薪工及办事费用以后,已无余金,遑言其他建设工作。”——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页422-423。
    1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页459。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5-46。
    3 《重庆市第十三区农会示范农场业务计划书》,重庆市档案馆藏档,0060-6-38,页80。引自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页470。
    1 《四川省璧山县农会三十六年度上半年示范工作报告》(1948年3月),四川省档案馆藏,全宗民国档,186-2449,页20-21。引自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页471。
    2 《广西省宜山柳城二示范农会概况报告摘要》,成都市档案馆茂,38-2-2771,页36-38。引自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页471。
    3 《农会导报》第1卷第5期,1945年12月,页7。
    4 《广西省宜山柳城二示范农会概况报告摘要》,成都市档案馆茂,38-2-2771,页36-38。引自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页472。
    5 《农情报告》11期,1934年。
    1 李金铮《民间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304。
    2崔晓立《浙江鄞县农村中“会”的组织》,《东方杂志》33卷6号。
    3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198。
    4李金铮《民间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301。
    5崔晓立《浙江鄞县农村中“会”的组织》,《东方杂志》33卷6号。
    6崔晓立《浙江鄞县农村中“会”的组织》,《东方杂志》33卷6号。
    7李金铮《民间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页311-313。
    1[美]西奥多·G·舒尔兹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页15。
    2费孝通著,戴可景译《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200。
    3 《农民怎样可以走上富裕之路——发展农村手工业》,中国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第137期,1936年12月,页8。
    4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339。
    5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页319。
    6吴知《近代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页11。
    1 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370。
    2吴知《近代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页140-142。
    3和泰《河北内邱县农村副业之今昔观》,《东方杂志》32卷16号。
    4天津《益世报》1936年3月23日。
    5言心哲《农村家庭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131。
    6吴知《近代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页22。
    7王丽丽《江苏近代生丝出口贸易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1895-1936)》,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页33-34,41。
    1张镜予《社会调查——沈家行实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社会卷》,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页30。
    2农英《广西农村中的劳动妇女》,《东方杂志》32卷6号。
    3 王丽丽《江苏近代生丝出口贸易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1895-1936)》,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页42。
    4黄君略《中国工钱制度》,《东方杂志》24卷18号。
    5刘秉仁《我国历年关于工人家庭生活费之研究述评》,《东方杂志》41卷2号。
    6李树青《中国农民的贫穷程度》,《东方杂志》32卷19号。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4。此处百分率系根据原文数据计算。
    8 《解放日报》1946年5月24日。
    9茅可人《余姚农村的续命汤——草帽业》,《东方杂志》32卷12号。
    10《东方杂志》24卷16号《各地农民状况调查》节选。
    11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414-415。
    12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415-422。
    13杨庆怀《江苏嘉定县之农村工艺品》,《东方杂志》32卷8号。
    14彭南生《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描述》,《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1徐彭年《富阳的草纸槽户》,《东方杂志》33卷8号。
    2陈岗《近代四种猪鬃产业开发史述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赵德华《井陉农民生活状况》,《东方杂志》24卷16号。
    4赵泽生《河北平乡的民变及其社会背景》,《东方杂志》32卷10号。
    5周作杰《湖南临武县琶溪农民挖煤概况》,《东方杂志》32卷18号。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424-438。
    1 王佳《小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民进城的动因》,《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王佳《小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民进城的动因》,《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引自周楠《清末民国农民离要进城刍探》,《求索》,2007年第11期。
    4王佳《小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民进城的动因》,《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 赵英兰《农民离村与近代中国社会》,《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2尹天民《安徽宿县农业雇佣劳动者的生活》,《东方杂志》32卷12号。
    3池子华《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页78。
    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页638-639。
    5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页994。
    6王杉《民初东北乡村移民探析》,《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3期。
    7王维新《东北在我国经济上的价值》,外交月报社,1934年,页292。
    8徐恒耀《满蒙的劳动状况与移民》,《东方杂志》22卷21号。
    9贾诚先、刘迎红《民国时期东北北部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原因》,《北方论丛》1990年第5期。
    10 《东北文化月报》,第3卷第2号,1924年。
    11 汪侠公《十年后之满洲旅行记》,《东北文化月报》第1卷第7号,1922年,页15。
    12赵泽生《河北平乡的民变及其社会背景》,《东方杂志》32卷10号。
    13王泽南《铁蹄下的冀东》,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农村动态》,1937年,页101。
    1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424-438。
    1周少卿《河曲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549。
    2吴国栋《绥远游记》,载《农学杂志》,见《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二辑,页208。
    3安斋库治《清末绥远的开垦》,《满铁调查月报》19卷2号,1939年2月,页60-61。
    4宋逎宁《中国人口·内蒙古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页49-54。
    5池子华《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页99。
    6吴凤斌《民国时期闽西海外移民问题的调查研究》,《南洋问题研究》,1994年第1期。
    7魏明枢《近现代时期客家人的“过蕃”》,《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1叶明蓉《天门:中国内地最大侨乡》,《楚天金报》2007年11月17日,第24版。
    2莫宏伟《近代中国农村的永佃权述析》,《学术论坛》,2005年第7期。
    3慈鸿飞《民国江南永佃制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4慈鸿飞《民国江南永佃制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5吴晓晨《平湖的租佃制度和二五减租》,《东方杂志》32卷24号。
    6莫宏伟《近代中国农村的永佃权述析》,《学术论坛》,2005年第7期。
    7孜木《浙江慈北农民的卷烟制造业》,《东方杂志》32卷4号。
    8赵泽生《河北平乡的民变及其社会背景》,《东方杂志》32卷10号。
    1蔡少卿、杜景珍《试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匪”》,《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1本文着重论述了农村信用合作以及美棉产销合作对于缓解农民贫困问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时人以为,各类形式的农村合作,均有益于改善农民经济状况、缓解农民贫困问题:“组织信用合作,则为农村金融机关,办理储蓄存款,奖励节俭,贷放生产资本,免除高利贷的盘剥,直接间接均可救济农村经济枯竭,增加农民生产,改善农民生活,组织运销合作,直可以使农产品卖到较好的价钱,还可以加工制造,增加产品的收入。组织供给合作,农民不但享受价廉物美的便宜,并且从这里还可以积出一批金钱,使生活渐渐的富裕。组织利用合作,则可以利用共同设备以节省劳力;增加生产,改造社会,复兴农村,舍合作别无良好的办法。”(崔筱琳《农村破产之原因及其救济之方法》,河南省农村合作委员会《河南农村合作》,1934年第1卷第3期,页1-2。)
    1刘招成《华洋义赈会的农村合作运动述论》,《贵州文史论丛》,2003年第1期。
    2田成刚《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践述论——以定县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61。
    4忻平、赵泉民《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村合作运动述略》,《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5咎金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57-361。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页357-361。
    1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中国农村》第1卷第8期(1935年5月)。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56。
    3《农情报告》1934年第11期。
    4章元善《华洋义赈会的合作事业》,《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页158-159。
    5刘招成《华洋义赈会的农村合作运动述论》,《贵州文史论丛》,2003年第1期。
    6刘椿《抗战前国民党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7邹晓升《试论中国农民银行角色和职能的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8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页16。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11。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16-127。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53。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22。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18。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55。
    7秦宏毅《抗战时期的广西农村合作事业》,《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71-72。
    1伟勋《我国固有仓储制度与合作仓库》,广东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广东合作通讯》1938年第1卷第3期,页6-13。
    2孙晓村《中国农产商品化的性质及其前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土地问题和高利贷》,页194,1937年。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页413。
    3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357-358。
    1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377-378。
    2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353-354。
    3彭南生《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描述》,《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4吴知《近代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页11。
    5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378。
    6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368-377。
    1傅琼《美国与现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中国农史》,2007年第1期。
    2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227。
    1李芳《试论中国近现代蚕丝业的发展》,《中国蚕业》,2005年第11期。
    2薛毅《华洋义赈会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3王德春《浅析联总对我国的无偿扶助及相关非议》,《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孙诗锦《定县实验与农村复兴运动》,《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5陈永详《1933年<中美棉麦借款协定>再评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1《中央日报》1933年9月18日。
    2《中央日报》1933年7月24日。
    3《中央夜报》1933年9月4日。
    4《中央夜报》1933年9月19日。
    5《中央日报》1933年7月3日。
    6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出版社,1993年,页162。
    7陈永详《1933年<中美棉麦借款协定>再评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8中国农林水利地政等二十一团体合拟《中国农村复兴计划书》,1948年,提要。
    9农村复兴委员会秘书处编纂《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民国22年6月26日第1号。
    10中国农林水利地政等二十一团体合拟《中国农村复兴计划书》,1948年,提要。
    1将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趋势概括为现代化进程,主要来自于罗荣渠、许纪霖等的研究。(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2章楷《我国历史上的农业推广述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参见包伟民、吴铮强《形式的背后:两宋劝农制度的历史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王培华《元代司农司和劝农使的建置及功过评价》,《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章楷《我国历史上的农业推广述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等文。
    4志农《乌江农业实验区参观报告》,《农光周刊》,《中央日报》副刊,1934年6月20日。
    5对于清末农会的研究,往往将农会、农学会、农务会合为一体,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农会,往往也称为农务会或农学会;民国时期,农会名称与职能固定统一下来,继续受政府督导,兼办农业推广与农村社会改良,并与专职于农业科技发展、与政府关系不那么密切的农学会(如中华农学会)开始分途。不过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仍有其共同目标。
    1常书红、王先明《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
    2宇文高峰《我国农学会的创立与农学期刊的传播》,《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年第4期。
    3沈志忠《现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页24。
    4沈志忠《现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页23。
    5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11-312。
    1[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1。
    2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页299。
    1 张士杰《公司加农户:江苏近代大农业的首次尝试》,《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2陈争平《张謇的苏北盐垦事业:“公司+农户”的创举》,《中国社会导论》2006年第12期。
    3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对淮南盐垦事业的再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
    4严学熙《张謇与淮南盐垦公司》,《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1 刘晓敏、陶佩君《“定县实验”中的表证农家与现代参与式农业推广方式探究》,《古今农业》2004年第2期;田成刚《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践述论——以定县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
    2 田成刚《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践述论——以定县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
    3 李静《一个实践家的农村复兴之梦——论晏阳初的农村经济思想》,《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页652。
    5 《晏阳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页327。
    6刘晓敏、陶佩君《“定县实验”中的表证农家与现代参与式农业推广方式探究》,《古今农业》2004年第2期。
    7李济东《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页189。
    8孙诗锦《定县实验与农村复兴运动》,《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9孙诗锦《定县实验与农村复兴运动》,《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1《各县农林推广处办理各项表证农家调查表》,广东省建设厅农林局推广课宣传股《农业推广》,1935年第6期,页37-95。数据系根据原表计算得出。
    2侯同文《泾阳302小麦在甘肃之适应与推广》,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1947年1卷2期,页26。
    3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卷LS31-3-1258。
    4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卷LS31-3-1258。
    5潘简良、尹众兴《战时粮食增产综论》,四川农产促进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6卷12期,1944年12月,页18。
    6仇元《建立特约农家网之拟议》,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7卷4期,1945年7月,页45-46。
    7冯锐《广东农业衰落之原因及本局进行复兴工作之概略》,广东省建设厅农林局推广课宣传股《农业推广》,1935年第6期,页3-4。
    1赵泽生《河北平乡的民变及其社会背景》,《东方杂志》32卷10号。
    2卫广儒《泰安的农村》,《农业周报》4卷5期,1935年2月,页154。
    3 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1935年,页8。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页519。
    4王泽南《铁蹄下的冀东》,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农村动态》,1937年,页102。
    5[英]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前言。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民国北京政府),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二、三编(南京政府时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相关档案。
    4.湖北省档案馆馆藏相关档案。
    1.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
    2.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3.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4.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5.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6.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革命文献》,台北出版社,1978年。
    7.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8.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9.《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1-3辑,人民出版社,1985-1986年。
    10.湖北省档案馆、湖北省财政厅合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财政史资料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戴安纲、黄韦《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
    1.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浙江省农村调查》、《河南省农村调查》、《陕西省农村调查》、《广西省农村调查》、《江苏省农村调查》、《云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2.言心哲《农村家庭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
    3.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重印版。
    4.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5.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人口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6.费孝通《江村经济一一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
    7.《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 《东方杂志》。
    2. 《中央日报》。
    3.《中央夜报》。
    4.《农情报告》。
    5.《中国农村》。
    6.《申报》。
    7.《益世报》。
    8.《大公报》。
    9.《中农所简讯》。
    10.《中华农学会报》。
    11.《中国棉产改进委员会月刊》。
    12.《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
    13.《中农月刊》。
    14.《地政月刊》。
    15.新创造月刊社《新创造》。
    16.《申报月刊》。
    17.《农村合作》。
    18.《农林公报》。
    19.《农业通讯》。
    20.《民国日报》。
    21.《解放日报》。
    22.商务印书馆《中国经济年鉴》。
    23.《河南政治月刊》。
    24.福建《人民日报》。
    25.《湖北建设月刊》。
    26.《中国经济》。
    27.广西省银行农村贷款部《农贷消息》。
    28.中国农民银行总管理处农贷处编《农贷简讯》。
    29.中国农民银行重庆分行编《农贷通讯》。
    30.农矿部农政司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农业推广》。
    31.浙江省立农业推广人员养成所毕业同学会《浙江农业推广》。
    32.广东建设厅农林局推广课宣传股《农业推广》。
    33.浙江省立农业用地推广人员养成所推广部《浙江农业推广》。
    34.四川农产促进委员会《农业推广通讯》。1945年第7卷起改由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发行。
    35.广西省政府建设厅合作事业管理处《广东省合作事业统计》。
    36. (湖南)安乡县政府合作室《安乡合作》。
    37.全国经济委员会合作事业委员会《合作同工》。
    38.中央棉产改进所棉业经济系《棉运合作》。
    39.福建省合作事业管理处《合作与民众》。
    40.实业部合作司《合作行政》。
    41.华洋义赈会救灾总会农利股《合作讯》。
    42.中国经济信用保险有限责任合作社出版部《合作旬报》。
    43.平民学社《合作专刊》。
    44.中国合作学社《合作季刊》。
    45.中华合作研究社《合作研究》。
    46.全国合作社物品供销处通讯处《合作供销通讯》。
    47.陕西农业合作事务局《陕西合作》。
    48.广东省政府建设厅第三科合作股《广东合作通讯(又名:工作通讯)》。
    49.贵州省农村合作委员会《贵州合作通讯》。
    50.汪向寂主编《云南合作》,云南合作事业委员会。
    51.广东农村合作委员会《广东合作通讯》。
    52.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工业合作月刊》。
    53.中国合作图书社《中国合作》。
    54.四川合作金库《四川合作金融季利》。
    55.河南农村合作委员会《河南农村合作》。
    56.江苏农矿厅合作事业指导委员会《江苏合作》。
    57.侯哲庵《合作与农村》,黎明书局。
    58.中国华洋义赈救灾会《合作讲习会汇刊》。
    59.湖北农村合作委员会《湖北农村合作》。
    60.中国合作事业协会《合作界》。
    61.安徽省政府建设厅合作科《安徽合作》。
    62.中国合作事业协会四川省分会《四川合作界》。
    63.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湖南分会合作组《湖南合作讯》。
    64.甘肃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甘肃合作》。
    65.河南合作事业管理处《河南合作通讯》。
    66.绥远合作事业管理局《绥远合作通讯》。
    67.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第四区特派员办事处《合作通讯》。
    68.广东合作事业委员会《广东合作》。
    1.孙中山《建国方略》,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重印)。
    2.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1年。
    3.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30年;周谷城主编《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书店影印,1990年。
    4.吴知《近代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5.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6.陈诚《陈部长最近言论集》,湖北省图书馆藏书。
    7.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胡竟良先生棉业论文选集》,中国棉业出版社,1948年。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
    2.杨荫溥《民国财政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
    3.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北京:展望出版社,1989年。
    5.谭克绳、马建离、周学濂主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6. 《近代中国土匪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8.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民负担史》,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94年。
    10.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1.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12.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3.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龚书铎总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史革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龚书铎总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5.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16.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试探我国历史发展周期》,北京:编译出版社,1996年。
    17.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 《农民学丛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8.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19.苑书义《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
    20.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1.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2.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23.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4.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25.邹德秀主编《地区贫困与贫困地区开发》,科学出版社,2000年。
    26.池子华《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7.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8.刘五书《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原农民负担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29.李金铮《民间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0.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
    31.郑起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32.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
    33.李军《中国城市反贫困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4.李嘉岩《人口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反贫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5.于建嵘《岳村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36.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37.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8.李宗仁口述《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40.舒富民主编,小康蓝皮书《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1.王碧玉《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1.戴玄之《红枪会》,台北食货出版社,1973年。
    2.[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3.何柄棣著,葛剑雄译《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美]费正清等编,章健刚等译,《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美]费正清等编,章健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7.[英]贝思飞著,徐有威、李俊杰等译,《民国时期的土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8.[美]乔治·享利著,吴良健、王翼龙译,《进步与贫困》,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9.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亚太发展中心I·P·盖托碧、卡利德·山姆斯主编,陈胜华、杜晓山、周慧媛译,《有效地摆脱贫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
    11.侯家驹《中国经济史》,北京:新星出版社,1998年。
    12. [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0》,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13.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14.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日]内山雅生著,李恩民、邢丽荃译,《二十世纪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6.[印度]阿马蒂亚·森著,王宇、王文玉译,《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
    17.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2年。
    18.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9.黄仁宇《关系千万重》,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20.黄仁宇《黄河青山》,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