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自助行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权利的自我保护与实现缘于权利主体的本能反应,对于自助行为,应当在不扰乱整个秩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干涉与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那些可能导致非正义结果的力量,即通过限制自助行为的滥用来实现法律秩序价值与正义价值的统一。我国未来《民法典·总则编》中应设定请求权自助的一般规则,还应在原权利法律制度中构建绝对权保护与实现中的自助行为。自助行为制度化是通过一般性规则与类型化相结合来完成的。民事自助行为在民法典中的具体制度构建应在尽量节约立法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体系化、精细化。其中,物权自助体现为所有权、占有、担保物权、不动产相邻权保护与实现中的自助行为;债权自助则应从债权权能的互动关系为出发点,创建或完善紧迫性债权自助、对债务人有容忍义务反抗行为的排除、债权留置等具体债权自助行为规则;自助行为有助于侵权责任法功能的全面实现,应将其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共同列为侵权责任免责事由。厘清民事自助与刑事自救的内涵与外延是实现私力救济法律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将自助行为导入民事执行程序是完成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相关制度对接的必经途径。完善的民事自助行为法律制度将为解决我国劳动关系、环境保护等领域相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必要的制度对策。
The self-protec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s is due to subjects'instinct. Self-help behaviors should be given th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and conformity without disturbing the society order. At the same time, the power which might lead to injustice should be prevented. That is to say, the unity of law order and justice value can be achieved by means of limiting the abuse use of self-help behaviors. We should set general rules of self-help in the system of claim in'Chinese Civil Code·General Part'. Moreover, the self-help behaviors system of absolute right should be built in the original right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elf-help behaviors is accomplished on the basis of combination of general rules and classifi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self-help behaviors system must be systematic and explicit as far as possible on the basis of cost-saving in legislation. Specifically, self-help behaviors of property include self-protection and self-realization of property ownership, possession, security interests, and neighborhood righ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interaction of claim self-empowerment,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laim self-help behaviors, urgent claim self-help, claim-lien etc. should be approved. And the creditor will be entitled to prohibit the resistance behavior of legal tolerance obligation. The self-help behaviors system can contribute to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Tort Liability Act functions, and it should be co-listed with the self-defense and emergency as grounds exemption. To clarify and extents the connotation of civil and criminal self-help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achievement in private power relief legal process. It is the necessary means docking the civil substantive law and the relevant system of procedural law to conduct self-help behavior into civil enforcement procedure. Improvement of self-help behaviors system will provide the new ideas and the necessary response systems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n labor rel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引文
①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第562页。
    ②韩桂君.自助行为研究[D].武汉:2005.
    ③[日]於保不二雄.民法学の基礎的课题(上)[M].磯村哲有斐阁:1971.昭和46年刊.第129页。
    ①[日]末川.不法行為並に権利濫用の研究[M].第221页。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5页。
    ③[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39页。
    ①韩桂君.自助行为研究[D].武汉:2005.
    ①[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133页。
    ①[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358页。
    ②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第265页。
    ③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71页。
    ④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第90页。
    ⑤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第756页。
    ⑥梅仲协.民法要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第163页。
    ⑦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第568页。
    ①[日]於保不二雄.民法学の基礎的課题(上)[M].磯村哲有斐阁:1971.昭和46年刊.第134页。
    ②[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M].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610页。
    ③参见[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M].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584页。
    ④[日]於保不二雄.民法学の基礎的课题(上)[M].磯村哲有斐阁:1971.昭和46年刊.第135页。
    ①孟继超,刘鹏崇.自助行为浅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7).
    ②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71—573页。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第216页。
    ③[日]於保不二雄.民法学の基礎的課题(上)[M].磯村哲有斐閣:1971.昭和46年刊.第130页。
    ④徐建伟.论自助行为[J].理论观察.2001,(1)
    ①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95页。
    ②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第76页。
    ③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166页。
    ④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总则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第512页。
    ①曹克奇.试论民法上的自助行为[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②汪渊智,张豪.民法上的自助行为制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③蒋忠海.民事自助行为制度的功能分析及立法选择[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2).
    ④苏贺新.论民法上的自助行为[J].黑河学刊.2008,(3)
    ⑤李莉,陈泽锋.对抗民事侵权的自我救济—论自助行为的设立[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
    ①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67页。
    ②周楠.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第926页。
    ③[英]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75页。
    ④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M].北京:中国法制出社,2000.第89页。
    ①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92.第322页。
    ②陈盛清.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第618页。
    ③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243页。
    ④李蕊,张英秋.论权利保护上的自助行为[J].山东社会科学.2001,(6).
    ①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72页。
    ②[日]中田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M].李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388页。
    ③[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第154页。
    ①[日]於保不二雄.民法学の基礎的课题(上)[M].磯村哲有斐阁:1971.昭和46年刊。第131页。
    ②《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第408页。
    ③汪渊智,张豪.民法上的自助行为制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①[法]路易·若兰斯.权利相对论[M].王伯琦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第26页。
    ②朱景文.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226页。
    ③陕]帕特里夏·尤伊克,苏珊·S·希尔贝.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M].陆益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269页。
    ④高建学.美国侵权法上判断过失的合理人标准[A].王军.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216页。
    ⑤[美]斯蒂芬·D·舒格曼.侵权法的再思考:《第四次侵权法重述》的构想[A].高建学,周兆玉译.王军.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808页。
    ⑥钱弘道.英美法讲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313页。
    ①李响.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56页。
    ②[日]中田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M].李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389页。
    ③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侵权行为·为自己行为之责任。
    ④ Marc A. Franklin & Robert L. Rabin.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M].1992.pp835.
    ④[日]中田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M].李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342页。
    ①[日]大木雅夫.比较法[M].范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第199页。
    ②[日]中田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M].李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345页。
    ③李亚虹.美国侵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第42页。
    ④ Hodgeden v. Hubbard,16 Vt.504(1846).
    ⑤ Jaffe Dickerson, Jeremiah Flanigan &Rich Lovich.Torts[M].Aspen Law & Business,2003.pp7.
    ⑥ Marc A. Franklin & Robert L. Rabin.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M].1992. pp835.
    ⑦ Edward j.Kionka.Torts[M].2005.pp168.
    ④[日]中田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M].李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342页。⑨ Kirby v. Foster 17 R.I.437(1891).
    ① Marc A. Franklin & Robert L.Rabin.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M].1992.pp835.
    ② Edward j.Kionka.Torts[M]. West Press,2005.pp168.
    ③ Vincent R. Johnson.Torts[M].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9.pp45.
    ④ Katko v. Briney 183 N. W.2d 657(1971).
    ⑤ Jaffe Dickerson, Jeremiah Flanigan &Rich Lovich.Torts[M].Aspen Law & Business,2003.pp7.
    ⑥ Edward j.Kionka.Torts[M]. West Press,2005.pp170.
    ⑦ The Restatement Torts Second, of Touts §120A.
    ⑧ Bonkowski v. Arlan's department Store,162 N. W.2d 347(1968).
    ①史尚宽.民法上之自助行为[A].中国法学论著选集[Z].台北:汉林出版社印行,1977.第79页。
    ②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第76页。
    ㈢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166页。
    ④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总则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第512页。
    ①[美]爱德华·威尔逊.论人性[M].方展画、周丹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107页。
    ②徐昕.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兼论报应正义[J].法学评论.2003,(5).
    ③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第362—364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168页。
    ②徐听.论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的交错.[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4).
    ③[日]川岛武宣.现代化与法[M].王志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246页。
    ④[英]欧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第45页。
    ⑤[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第54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6页。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97页。
    ③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第273页。
    ④季卫东.追求效率的法理(代译序)[J].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3页。
    ⑤[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M].施少华、姜建强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第325页。
    ①[日]中田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M].李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10页。
    ②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第404页。
    ③唐代兴.利益伦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317页。
    ①汤勇.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物权私力救济[J].行政与法.2008,(11).
    ②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238-239页。
    ③贺海仁.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权利救济的现代性话语[J].法商研究.2004,(1).
    ①#12
    ②徐昕.为什么私力救济[J].中国法学.2003,(6).
    ①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第252页。
    ②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1-2页。
    ③参见徐昕.论私力救济[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④[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第284页。
    ①[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M].黄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96页。
    ②转引自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八)[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第193页。
    ③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第252页。
    ①[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133页。
    ②[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358页。
    ③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第265页。
    ④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71页。
    ⑤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第90页。
    ①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第756页。
    ②梅仲协.民法要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第163页。
    ③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第568页。
    ④[日]於保不二雄.民法学。基磁的裸题(上)[M].磯村哲有斐阁:1971.昭和46年刊.第132页。
    ⑤参见[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M].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584页。
    ①[日]於保不二雄.民法学の基礎的课题(上)[M].磯村哲有斐阁:1971.昭和46年刊.第133页。
    ②苑书涛.请求权基本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③贺光辉.论民事自助行为的合理规制[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④王利明.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第145页。
    ⑤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第38页。
    ①苑书涛.请求权基本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②萨维尼.论法律关系[A].田士永译.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从(第7辑)[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①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总则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第512页。
    ②[奥地利]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第73页.
    ①曹险峰.侵权责任本质论——兼论“绝对权请求权”之确立[J].当代法学.2007,(4).
    ②“自助行为”不是“胁迫”[N].人民法院报,2006.12-29.
    ①孟继超,刘鹏崇.自助行为浅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7).
    ②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71—573页。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第216页。
    ③[日]於保不二雄先生還暦纪念—民法学の基礎的课题(上)[M].磯村哲有斐閣:1971.昭和46年刊.第134页。
    ①徐建伟.论自助行为[J].理论观察.2001,(1).
    ②[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1(总则)[M].解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4页。
    ③[德]卡尔·恩吉施著,法律方法论的任务和目标[M].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第151页。
    ④王利明.论侵权责任法中一般条款和类型化的关系[J].法学杂志.2009,(3)
    ①陈兴良.入罪与出罪罪刑法定司法化的双重考察[J].法学.2002,(2);吴茂见.私力讨债的法律规则[J].河北法学.1994,(3);徐建伟.论自助行为[J].理论观察.2001,(1)
    ②[英]梅因.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第217页。
    ③黄风.罗马私法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第368—369页。
    ④[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M].黄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218页。
    ①周枬.罗马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第365页。
    ②周枬.罗马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第331页。
    ③何勤阜.英国法律发达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第274页。
    ④张晋藩.法史鉴略[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8.第45—62页。
    ⑤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485—486页。
    ⑥张晋藩.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史[M].成都:巴蜀书社,1999.第169—170页。
    ①游伟,孙万恒.自救行为及其刑法评价[J].政法与法律.1998,(1).
    ②游伟.孙万恒.自救行为及其刑法评价[J].政治与法律.1998,(1).
    ③汪渊智.民法总论问题新探[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第312页。
    ④马克昌.犯罪通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822页。
    ⑤张明楷.法益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第413页。
    ⑥黎宏.日本刑法经义[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第124—125页。
    ⑦王正勋.正当行为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359页。
    ⑧游伟.孙万恒.自救行为及其刑法评价[J].政治与法律.1998,(1).
    ①李永军.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133—134页。
    ②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161页。
    ①[英]密尔著.论自由[M].程崇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77页。
    ②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78页。
    ③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25页。
    ④[斯洛文尼亚]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批判[M].何慧新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序言第1页。
    ⑤高铭暄.刑法专论(上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493页。
    ⑥张明楷.刑法学(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第219页。
    ①王国宾.正当防卫疑难问题论要[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
    ②参见马克昌.犯罪通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735页;陈兴良.刑法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第118页;王政勋.正当行为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145页。
    ③菅从进,刘伟.自救行为三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
    ①参见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20—21页;杨立新.侵权法论(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第176页;胡长清.中民法债编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第122—153页;黄立.民法债编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第242—271页。
    ②参见孔祥俊.侵权责任要件研究[J].政法论坛.1993,(1).
    ③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347页。
    ④周友军.德国民法上的违法性理论研究[J].现代法学.2007,(1).
    ⑤马克昌.犯罪通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26页。
    ⑥高铭暄.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3页。
    ⑦转引自李洁.论罪刑法定的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60页
    ①变卖公司轿车属债权自救.新华网,2004年08月19日.
    ②笔者认为,我国现行债权人留置权制度应包括债权留置与物权留置,债权留置无须债权与被留置财产之间存在同一关系,但债权性留置权无优先受偿性。
    ①马克昌.犯罪通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822页。
    ①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第34—50页。
    ②而2006年发生在辽宁市的“的哥撞死劫匪案”中,被告驾驶机动车故意撞到劫匪,导致劫匪死亡。被告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判处相应的刑罚。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6-07/01.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228页。
    ①我妻·事務管理·不当利得·不法行為(新法学全集)一二五页、加藤·不法行為(法律学全集)一〇六页、注釈民法(19)一七二页。
    ②[美]博西格诺.法律之门[M].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第331页。
    ①[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M].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47—50页。
    ②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231页。
    ③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第142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78页。
    ①高铭暄.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19—221页。
    ②[美]康纳德,哈格.反对死刑的报应主义立场[A].邱兴隆.比较刑法(第1卷)[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第271页。
    ③齐文远.“亲告罪”的立法价值初探—论修改刑法时应适当扩大亲告罪”的适用范围[J].法学研究.1997,(1).
    ④王正勋.正当行为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393页。
    ⑤[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第15页。
    ⑥[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第153页。
    ①王利明.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第58页。
    ②汤勇.物权请求权功能性价值分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
    ③周林彬.试论物权保护[J].山西大学学报。2000,(11).
    ④“自助行为所指向的自身权益应是能被实现的合法请求权”。李莉,陈泽锋.对抗民事侵权的自我救济——论自助行为的设立[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自助行为的要件之一为保护自己合法的请求权,且该请求权可以被恢复”。苏贺新.论民法上的自助行为[J].黑河学刊.2008,(3).
    ⑤丁海俊,周玉辉.论我国绝对权救济模式的立法选择[J].政法论丛.2008,(3)
    ⑥周林彬.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62页。
    ①王利明.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J].现代法学.1997,(5)。
    ①《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第408页。
    ②龙著华.论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的取回权[J].法商研究.2000,(4).
    ①高建学.美国侵权法上判断过失的合理人标准[A].王军.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216页。
    ② Edward j.Kionka.Torts[M]. West Press,2005.pp163-171.
    ③覃远春,张旭.论占有的物权法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④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55页。
    ⑤洪逊欣.中国民法总则[M].台湾:三民书局,1979.第671页。
    ⑥《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第408页。
    ①覃远春,张旭.论占有的物权法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①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第10页。
    ①高圣平.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222页。
    ② Louis F. Del Duca.Secured transactions Under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and International Commerce.[M].Anderson Publishing Co,2002.pp130-138.
    ③ Grant Gilmore.Security Interests in Personal Property (Vol.Two).Union,New Jersey,1999. pp1233-1234.
    ①高圣平.担保物权实行途径之研究——兼及民事诉讼法的修改[J].法学.2008,(2).
    ②[日]星野英一.民法劝学[M].张立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22-123页.
    ③[御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M].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584页。
    ①韩光明.民法上相邻关系的界定——兼论法律概念的制作[J].北方法学.2008,(5)
    ②张平华.不可量物侵害的私法救济[J].法学杂志.2006,(6).
    ①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第1页。
    ②[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第16—19页。
    ③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第20—22页。
    ④王家福.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第131页。
    ⑤魏振赢.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304页。
    ⑥覃远春.债权基本权能略论[J].河北法学.2006,(3).
    ①覃远春.民法自然债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①谢名家.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47页。
    ①[日]小岛武司.仲裁——一种私设裁判[A].林剑锋译.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第一卷).[C].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比较诉讼法研究所,1999.第83—88页。
    ①“商债追收师收债方法揭秘”.http://www.toplawyer365.cn.
    ②范毅强.民事保全程序要论[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①覃远春.债权基本权能略论[J].河北法学.2006,(3).
    ①关于留置权问题,笔者将在后文单独展开论述。
    ②[意]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284页。
    ③龙卫球.债的本质研究:以债务人关系为起点[J].中国法学.2005,(5)
    ①辜明安.论请求权在民事权利体系中的地位[J].当代法学.2007,(4)
    ①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第266页。
    ②[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372页。
    ③高建学.美国侵权法上判断过失的合理人标准[A].王军.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808页。
    ④季秀平.物权之民法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第51页。
    ⑤黄立.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第529页。
    ⑥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第759页。
    ⑦[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第154页。
    ①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第272页。
    ②柳经纬.民法总论[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第72页。
    ①黄辉明.利益法学的源流及其意义[J].云南:云南社会科学,2007,(6).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413-414页。
    ①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第762页。
    ②[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晔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268页。
    ③转引自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④崔建远,韩世远。债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1页。
    ⑤赵旭东.论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与效力及合同的成立与生效[J].中国法学.2000,(1).
    ①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第21页。
    ②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1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第133页。
    ③王利明.隐私权内容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7(3)
    ①徐昕.“悬赏通缉”岂能一禁了之[J].人民论坛.2007(3)
    ②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第33页。
    ③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第185页。
    ④刘培合,田一宁.人肉搜索司法第一案之分析[J].当代法学2009,(3).
    ①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700页。
    ②周国朝,杜正.法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第769页。
    ③[日]近江幸治.担保物权法[M].祝娅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15页。
    ①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1004—1005页。
    ②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1023页.
    ①费安玲.比较担保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445页。
    ②[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第383页。
    ③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第338页。
    ①宗志翔.我国物权法留置权制度的变化与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09,(8).
    ①[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169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11页。
    ③[英]霍布斯.论公民[M].应星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第12页。
    ④[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94页。
    ⑤[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和历史[M].彭刚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85页。
    ⑥贺海仁.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权利救济的现代性话语[J].法商研究.2004,(1).
    ⑦叶秋华,刘海鸥.论古代罗马侵权行为法的发展演变[J].法学家.2006,(6)
    ①汪力,付小容.浅析游离于法律边缘的私力救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3).
    ②苏力.复仇与法律.[A].法与经济学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2002.第58页。
    ③王福友.古代复仇对于侵权法功能的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④参见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第576-577页;翟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家庭[A].翟同祖法学论著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第89-90页。
    ⑤徐昕.论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的交错.[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4).
    ①[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M].赵秀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49页。
    ②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第7页。
    ③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86-87页。
    ④许传玺.中国侵权法现状——考察与评论[J].政法论坛,2002,(2)
    ①杨立新.合同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89—291页。
    ②王利明.关于我国民法典体系构建的几个问题[J].法学.2003,(1)
    ①汪全胜.论立法的可操作性评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②苏耀华.论计算机软件许可中的电子自助——以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第815条和第816条为中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①[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M].张文显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第256页。
    ①[意]格罗索.罗马法史[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76页。
    ②孙森众.论对于债权之侵权行为[J]台北:法令月刊(第37卷).
    ①杨立新.制定我国侵权责任法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J].法律适用.2006,(10).
    ②尹志强.侵权行为法的社会功能[J].政法论坛.2007,(9).
    ③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156页。
    ④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第89页。
    ①赵微.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的理论对接[J].学习与探索.2003,(2).
    ②严仁群.民事执行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第54页。
    ③徐昕.论私利救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第292-293页。
    ①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41-73页。
    ②[美]爱波斯坦.简约法律的力量[M].刘显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38页。
    ①[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M].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584页。
    ②田中.「自力救済」英米判例百選(ジェリス別冊)一五六页。
    ③《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第408页。
    ① James A. Henderson, Jr, Richard N. Pearson & John A. Siliciano.The Torts Process.[M].Aspen Publishers, 2007.pp80.
    ②[日]大木雅夫.比较法[M].范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第126页。
    ①转引自信春鹰.当代西方法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外国法译评.1995(2).
    ②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第76页。
    ③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④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侵权行为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①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总则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第512页。
    ②杨立新.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对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J].中国法学.2009,(5).
    ①李宜琛.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第42—43页。
    ①李彬.走向能力互动:自助行为导入民事执行程序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6,(8).
    ①张卫平.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第403页。
    ①李颂银.走出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理论的误区[J].法学评论.1999(5).
    ②杨荣馨.民事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665页。
    ①梅仲协.民法要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第164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孙立强、孙丕强、烦瑞庆译.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第183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55页。
    ①参见江伟,赵秀举.论执行权的性质与执行机构的设置[A].张启楣.执行改革理论与实证[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第75页。
    ②孙小虹.克服执行难是社会系统工程[N].人民日报,1993年3月10日第10版.
    ③参见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第45—50页。杨荣馨.民事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668页。
    ①彭庆伟.试论民事权利的私力救济制度[J].法学评论.1994,(2).
    ①李彬.走向能力互动:自助行为导入民事执行程序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6,(8).
    ②何永军.论洛克的私力救济思想[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5).
    ③傅强:“民事执行的私力救济”,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参见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45—47页。
    ⑤2002年11月,四川泸州市龙马潭区法院在一起三年未执行的民事案件中,原告请求法院允许私人侦探介入,10余天就促使执行完成。法院首请私家侦探揪老赖[N].江南时报,2000年12月13日.
    ①徐昕.法律的私人执行[J].法学研究.2004, (1).
    ②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1)
    ③杨荣馨.民事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596—603页。
    ④徐昕.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兼论报应正义[J].法学评论.2003,(5).
    ①民事执行案件在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中所占比重较大[Z].http://news.qq.com/a/20091028/001725.htm.
    ②最高法就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答记者问[Z].http://news.sohu.com/20081215/n261210792.
    ①季卫东,徐昕.“执行难”的理论争鸣: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的竞争与互补[J].时代法学.2007,(5).
    ②徐听:“法律的私人执行”,载《法学研究》2004年01期。
    ③姚虹:“私力救济的现实基础及其法律规制”,载《学术交流》2006年4月第4期,第58页。
    ①梁凤荣.中国传统民法理念与规范[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第131页。
    ②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第9—10页。
    ③梁慧星.为权利而斗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第119页。
    ①李仕春.民事保全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第56页。
    ②刘冰.美国私家侦探业简介[J].公安研究.2004,(8).
    ③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第124页。
    ①沈德咏.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第32页。
    ①信春鹰.当代西方法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外国法译评.1995,(2).
    ②李彬.走向能力互动:自助行为导入民事执行程序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6,(8).
    ①徐昕.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兼论报应正义[J].法学评论.2003,(5).
    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事诉讼法典的修改与完善课题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第165页。
    ②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第93页。
    ①史浩明.我国民法应建立自助行为制度[J].江苏社会科学,1995,(2).
    ①参见张泽涛.私人侦探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及其规范[J].法学家.2007,(6)
    ①“厦门PX事件”'[Z].http://news.sina.com.cn/c/2007-09-27.
    ②“林园事件”[Z].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
    ①赵峰.私力救济的法理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②吕忠梅.环境法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178—180页。
    ③吕忠梅.环境法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180—181页。
    ①蒋莉.试论环保私力救济及其法律规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 (3).
    ①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2000, (6).
    ②彭峰.中国环境法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9,(7)
    ③钱水苗.论环保自力救济[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 (9).
    ④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J].福州大学学报.2001,(4).
    ⑤参见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280页。
    ①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J].福州大学学报.2001,(4).
    ②郑少华.环保自力救济:台湾民众参与环保运动的途径——台湾法制发展的透视[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③徐祥民,巩固.关于环境法体系问题的几点思考[J].法学论坛.2009(2).
    ④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第130页。
    ①吕忠梅.绿色民法典:环境问题的应对之路[J].法商研究.2003,(6).
    ②参见吕忠梅.绿色民法典:环境问题的应对之路[J].法商研究.2003,(6).
    ③杜鹏.公众参与理论、方法及其在水资源集成管理研究中的国际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6).
    ①叶俊荣.环保自力救济的制度因应:“解决纠纷”或‘强化参与”[A].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第258页。
    ②钱水苗.论环境自卫权[J].中国法学.2001,(3).
    ③邵步运.简论自助行为的特征—兼析与自卫行为的区别[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6).
    ④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第266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1页。
    ②[美]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24页。
    ③李莉,陈泽锋.对抗民事侵权的自我救济—论自助行为的设立[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
    ④参见赵峰.私力救济的法理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①卢云.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210页。
    ②[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M].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584页。
    ③[日]星野英一.民法劝学[M].张立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23页。
    ①季卫东.追求效率的法理(代译序)[J].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3页。
    ②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78页。
    ③钱弘道.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分析[J].政法论坛.2003,(8).
    ④钱弘道.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分析[J].政法论坛.2003,(8).
    ⑤蒋莉.试论环保私力救济及其法律规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3)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第477页。
    ②[日]原田尚彦著.日本环境法[A].于敏译.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7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第321页。
    ③董保华.社会法原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第107页。
    ①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251页。
    ②吕忠梅.绿色民法典:环境问题的应对之路[J].法商研究.2003,(6).
    ③吕霞,徐样民.再论环境侵权责任的“原罪”说[J].现代法学.2007,(4)
    ①[日]原田尚彦.环境法[M].于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第4页。
    ②国家环保局(91)环法函字第104号批复.
    ③参见孙宪忠.德国民法物权体系研究[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第280—281页。
    ①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55页。
    ②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60页。
    ①“员工自治的尴尬”[N].南方都市报.2003年11月12日第2版。
    ②“工资无着落 40多名工人搬木板堵马路[N].东南快报.2009年7月26日第3版。
    ③“男子屡屡导演农民工跳楼讨薪”[N].长江商报.2009年5月28日第5版。
    ①陈思颐.《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困境及出路[J].社科纵横.2008,(6).
    ①汤耀国.仲裁难局待解[J].瞭望.2007,(9).
    ②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乡村中国评论(第2卷)[C].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65页。
    ①徐昕.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兼论报应正义[J].法学评论.2003,(5).
    ②冯彦君.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1.(3)
    ③孙学致.合同法的局限:一个劳动关系的视角[J].当代法学.2007(11)
    ①王利明.合同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54页。
    ①赵守博.罢工权的保障与规范[A].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十五辑).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第17页。
    ②韩世远.构造与出路:中国法上的同时履行抗辩权[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③陈思颐.《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困境及出路[J].社科纵横.2008,(6).
    ①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乡村中国评论(第2卷)[C].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88页。
    ②[日]大谷实.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172页。
    [1]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韩桂君.自助行为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奥地利]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5][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晔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6]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7]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9]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0]梅仲协.民法要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1][英]梅因.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2][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M].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3]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14]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5]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6]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总则编[M].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5.
    [18]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9]周楠.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0][英]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1]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M].北京:中国法制出社,2000.
    [2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3]陈盛清.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24][日]中田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M].李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5][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26]《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7][法]路易·若兰斯.权利相对论[M].王伯琦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8]朱景文.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9][美]帕特里夏·尤伊克,苏珊·S·希尔贝.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M].陆益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0][日]大木雅夫.比较法[M].范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1]李亚虹.美国侵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2]钱弘道.英美法讲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3]李响.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4][日]原田尚彦.环境法[M].于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5][美]爱德华·威尔逊.论人性[M].方展画、周丹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6]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7][英]欧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38][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39][日]川岛武宣.现代化与法[M].王志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40]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41]周林彬.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2][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M].施少华、姜建强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3]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44]唐代兴.利益伦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5][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M].黄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6]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7]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48][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总则)[M].解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9]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第252页。
    [50]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1]徐昕.论私力救济[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52][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3][德]卡尔·恩吉施著,法律方法论的任务和目标[M].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4]苑书涛.请求权基本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5]黄风.罗马私法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56]王利明.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57]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8][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M].黄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9]周枬.罗马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
    [60]何勤阜.英国法律发达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61]张晋藩.法史鉴略[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8.
    [62]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3]张晋藩.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史[M].成都:巴蜀书社,1999.
    [64]汪渊智.民法总论问题新探[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65]马克昌.犯罪通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6]张明楷.法益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67]黎宏.日本刑法经义[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68]王正勋.正当行为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9]李永军.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0]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1][英]密尔著.论自由[M].程崇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2]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3]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4][斯洛文尼亚]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批判[M].何慧新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75]高铭暄.刑法专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6]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77]王国宾.正当防卫疑难问题论要[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
    [78]李洁.论罪刑法定的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9]陈兴良.刑法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80]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8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2]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3]杨立新.侵权法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84]胡长清.中民法债编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85]黄立.民法债编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86][美]博西格诺.法律之门[M].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7][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M].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88]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9]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90]高铭暄.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1][英]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2]洪逊欣.中国民法总则[M].台湾:三民书局,1979.
    [93]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94]高圣平.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5][日]星野英一.民法劝学[M].张立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6][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97]王泽鉴.债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98]王家福.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99]魏振赢.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0]覃远春.民法自然债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01]谢名家.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2]范毅强.民事保全程序要论[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3][意]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04]季秀平.物权之民法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105]黄立.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06]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7]崔建远,韩世远。债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8]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109]柳经纬.民法总论[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110]王泽鉴.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11]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12]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13]周国朝,杜正.法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114][日]近江幸治.担保物权法[M].祝娅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15]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16]费安玲.比较担保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17][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18]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19][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2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1][英]霍布斯.论公民[M].应星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122][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和历史[M].彭刚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
    [123]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24][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M].赵秀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5]杨立新.合同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6][美]迈克尔·D 贝勒斯.法律的原则[M].张文显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27][意]格罗索.罗马法史[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28]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29]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130]严仁群.民事执行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31]徐昕.论私利救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3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33][美]爱波斯坦.简约法律的力量[M].刘显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34]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侵权行为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35]李宜琛.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36]张卫平.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37]杨荣馨.民事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3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孙立强、孙丕强、烦瑞庆译.山西:山西人民出 版社出版,2001.
    [139]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40]杨荣馨.民事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41]梁凤荣.中国传统民法理念与规范[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142]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43]梁慧星.为权利而斗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44]李仕春.民事保全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145]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46]沈德咏.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4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事诉讼法典的修改与完善课题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148]吕忠梅.环境法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49]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50]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51][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52][美]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53]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54]董保华.社会法原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55]卢云.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56]王利明.合同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7]沈同仙,杨海燕.中国公民的劳动权益保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58][日]大谷实.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172页。
    [1]孟继超,刘鹏崇.自助行为浅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7)
    [2]徐建伟.论自助行为[J].理论观察.2001, (1)
    [3]曹克奇.试论民法上的自助行为[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4)
    [4]汪渊智,张豪.民法上的自助行为制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6).
    [5]蒋忠海.民事自助行为制度的功能分析及立法选择[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2).
    [6]苏贺新.论民法上的自助行为[J].黑河学刊.2008,(3).
    [7]李莉,陈泽锋.对抗民事侵权的自我救济——论自助行为的设立[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
    [8]李蕊,张英秋.论权利保护上的自助行为[J].山东社会科学.2001, (6).
    [9]高建学.美国侵权法上判断过失的合理人标准[A].王军.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0][美]斯蒂芬·D·舒格曼.侵权法的再思考:《第四次侵权法重述》的构想[A].高建学,周兆玉译.王军.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1]徐昕.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兼论报应正义[J].法学评论.2003,(5).
    [12]徐听.论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的交错.[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 (4).
    [13]汤勇.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物权私力救济[J].行政与法.2008,(11).
    [14]贺海仁.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权利救济的现代性话语[J].法商研究.2004,(1).
    [15]徐昕.为什么私力救济[J].中国法学.2003, (6).
    [16]徐建伟.论自助行为[J].理论观察.2001, (1).
    [17]贺光辉.论民事自助行为的合理规制[J].山东社会科学.2006, (12).
    [18]萨维尼.论法律关系[A].田士永译.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从(第7辑)[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9]曹险峰.侵权责任本质论——兼论“绝对权请求权”之确立[J].当代法学.2007,(4).
    [20]王利明.论侵权责任法中一般条款和类型化的关系[J].法学杂志.2009,(3).
    [21]游伟,孙万恒.自救行为及其刑法评价[J].政法与法律.1998,(1).
    [22]季卫东.追求效率的法理(代译序)[J].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3]菅从进,刘伟.自救行为三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
    [24]孔祥俊.侵权责任要件研究[J].政法论坛.1993,(1).
    [25]周友军.德国民法上的违法性理论研究[J].现代法学.2007, (1).
    [26][美]康纳德,哈格.反对死刑的报应主义立场[A].邱兴隆.比较刑法(第1卷)[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27]齐文远.“亲告罪”的立法价值初探——论修改刑法时应适当扩大“亲告罪”的适用范围[J].法学研究.1997,(1).
    [28]陈兴良.入罪与出罪罪刑法定司法化的双重考察[J].法学.2002, (2).
    [29]吴茂见.私力讨债的法律规则[J].河北法学.1994,(3)
    [30]汤勇.物权请求权功能性价值分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1]周林彬.试论物权保护[J].山西大学学报。2000,(11).
    [32]丁海俊,周玉辉.论我国绝对权救济模式的立法选择[J].政法论丛.2008, (3).
    [33]王利明.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J].现代法学.1997,(5)。
    [34]龙著华.论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的取回权[J].法商研究.2000,(4).
    [35]覃远春,张旭.论占有的物权法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6]高圣平.担保物权实行途径之研究——兼及民事诉讼法的修改[J].法学.2008,(2).
    [37]韩光明.民法上相邻关系的界定——兼论法律概念的制作[J].北方法学.2008,(5).
    [38]张平华.不可量物侵害的私法救济[J].法学杂志.2006, (6).
    [39]覃远春.债权基本权能略论[J].河北法学.2006,(3).
    [40][日]小岛武司.仲裁—一种私设裁判[A].林剑锋译.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第一卷).[C].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比较诉讼法研究所,1999.
    [41]龙卫球.债的本质研究:以债务人关系为起点[J].中国法学.2005, (5).
    [42]黄辉明.利益法学的源流及其意义[J].云南:云南社会科学,2007,(6).
    [43]赵旭东.论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与效力及合同的成立与生效[J].中国法学.2000, (1).
    [44]王利明.隐私权内容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7(3).
    [45]徐昕.“悬赏通缉”岂能一禁了之[J].人民论坛.2007(3).
    [46]刘培合,田一宁.人肉搜索司法第一案之分析[J]当代法学2009,(3).
    [47]宗志翔.我国物权法留置权制度的变化与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09,(8).
    [48]叶秋华,刘海鸥.论古代罗马侵权行为法的发展演变[J].法学家.2006,(6).
    [49]汪力,付小容.浅析游离于法律边缘的私力救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3).
    [50]苏力.复仇与法律.[A].法与经济学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2002.
    [51]王福友.古代复仇对于侵权法功能的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2]翟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家庭[A].翟同祖法学论著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53]许传玺.中国侵权法现状——考察与评论[J].政法论坛,2002,(2).
    [54]王利明.关于我国民法典体系构建的几个问题[J].法学.2003,(1).
    [55]汪全胜.论立法的可操作性评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56]苏耀华.论计算机软件许可中的电子自助——以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第815条和第816条为中心[J].海南大学学报(人为社会科学版).2008,(6).
    [57]孙森众.论对于债权之侵权行为[J].台北:法令月刊(第37卷).
    [58]杨立新.制定我国侵权责任法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J].法律适用.2006,(10).
    [59]尹志强.侵权行为法的社会功能[J].政法论坛.2007,(9).
    [60]杨立新.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对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J].中国法学.2009,(5).
    [61]李颂银.走出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理论的误区[J].法学评论.1999(5).
    [62]赵微.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的理论对接[J].学习与探索.2003,(2).
    [63]江伟,赵秀举.论执行权的性质与执行机构的设置[A].张启楣.执行改革理论与实证[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64]彭庆伟.试论民事权利的私力救济制度[J].法学评论.1994, (2).
    [65]李彬.走向能力互动:自助行为导入民事执行程序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6,(8).
    [66]何永军.论洛克的私力救济思想[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 (5).
    [67]徐昕.法律的私人执行[J].法学研究.2004,(1).
    [68]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1).
    [69]季卫东,徐昕.“执行难”的理论争鸣: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的竞争与互补[J].时代法学.2007,(5).
    [70]刘冰.美国私家侦探业简介[J].公安研究.2004,(8).
    [71]信春鹰.当代西方法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外国法译评.1995, (2).
    [72]史浩明.我国民法应建立自助行为制度[J].江苏社会科学,1995, (2).
    [73]周翠.论民事诉讼中的临时性救济措施[A].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6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4]张泽涛.私人侦探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及其规范[J].法学家.2007, (6).
    [75]赵峰.私力救济的法理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76]蒋莉.试论环保私力救济及其法律规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3).
    [77]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2000, (6).
    [78]彭峰.中国环境法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9, (7).
    [79]钱水苗.论环保自力救济[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 (9).
    [80]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J].福州大学学报.2001,(4).
    [81]郑少华.环保自力救济:台湾民众参与环保运动的途径——台湾法制发展的透视[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82]徐祥民,巩固.关于环境法体系问题的几点思考[J].法学论坛.2009(2).
    [83]吕忠梅.绿色民法典:环境问题的应对之路[J].法商研究.2003, (6).
    [84]叶俊荣.环保自力救济的制度因应:“解决纠纷”或“强化参与”[A].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5]钱水苗.论环境自卫权[J].中国法学.2001,(3).
    [86]邵步运.简论自助行为的特征—兼析与自卫行为的区别[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6).
    [87]史尚宽.民法上之自助行为[A].中国法学论著选集[Z].台北:汉林出版社印行,1977.
    [88][日]原田尚彦.日本环境法[A].于敏译.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7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89]吕霞,徐祥民.再论环境侵权责任的“原罪”说[J].现代法学.2007,(4).
    [90]孙宪忠.德国民法物权体系研究[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5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91]陈思颐.《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困境及出路[J].社科纵横.2008,(6).
    [92]汤耀国.仲裁难局待解[J].瞭望.2007, (9).
    [93]徐听.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乡村中国评论(第2卷)[C].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4]冯彦君.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1.(3).
    [95]孙学致.合同法的局限:一个劳动关系的视角[J].当代法学.2007(11).
    [96]赵守博.罢工权的保障与规范[A].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十五辑).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97]韩世远.构造与出路:中国法上的同时履行抗辩权[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1]Marc A. Franklin & Robert L. Rabin.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M].1992.
    [2]Louis F. Del Duca.Secured transactions Under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and International Commerce.Anderson Publishing Co,2002.
    [3]Jaffe Dickerson, Jeremiah Flanigan & Rich Lovich.Torts[M].Aspen Law & Business,2003.
    [4]Grant Gilmore.Security Interests in Personal Property (Vol.Two)[M]Union,New Jersey,1999.
    [5]James A. Henderson, Jr, Richard N. Pearson & John A. Siliciano.The Torts Process. [M].Aspen Publishers,2007.
    [6]Edward j.Kionka.Torts[M]. West Press,2005.
    [7]Vincent R.Johnson.Torts[M].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9.
    [8]John ChiPman Gray.The Nature and Soucres of the Law[M].The Macmlina ComPany,1931.
    [9]John G.Flaming.The Law of Torts[M].Sydney,1977.
    [10]Lawson & Marksinis, Tortuous Laibility of Unintentional Harm in the Common Law and
    The Civil Law[M].Cambridge,1982.
    [11]B.A.Hepple & M.H.Matthews.Tort:Cases and Materials[M].London,Butterworths.1991.
    [12]Winfield and Jolowicz.The Law of Tort[M].London:Sweet a Maxwell,1984.
    [13]Clerk & Lindsell on Torts[M].London:Sweet & Maxewell.Slxteenth Edition,1989.
    [14]Allen M.Linden.Canadian Tort Law[M].Butterworths Toronto and Vancouer,1988.
    [15]Clerk & Lindsell on Torts[M].London:Sweet & Maxwell,2003.
    [16]John G Fleeting.The Law of Torts[M].Sydney,1977.
    [17]Kent Greenawalt.Violence-Legal Justification and Moral Appraisal[J].32 Emory L.J.1983.
    [18]Jack. Hirshleifer.The Expanding domain of Econmics[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985.
    [19]Celia R-Taylar.Self-Help in Contract Law:An Exploration and Proposal[J]. Wake Forest Review, Vol33.1998.
    [20]The American Institute[J].A Concise Restatement of Torts.2000.
    [21]Becker, Gary S & George J. Stigler.Law Enforcement, Malfeasance, and Compensation of Enforcers[M].3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1974.
    [22]Black,Donald & M. P. Baumgartner.On self-help in modern society[J].Donald Blacked,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Police,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
    [23]Tyler,Tom R.Why People Obey the Law[M].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24][日]於保不二雄.民法学の基礎的课题(上)[M].磯村哲有斐阁:1971.昭和46年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