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力救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一个民间收债个案调查切入私力救济问题,以此为线索对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挑战了学界有关私力救济的流行观念,并论及民事诉讼、司法、以及法治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设的思路。
    本文坚持方法论多元主义,试图打通民事诉讼法学与社会科学的隔阂,并注重方法论的探索,运用并总结了一种小叙事大视野的研究进路,即从原点到场域、从细微到宽广、从个案到法理、从单线索到多角度、面对中国问题、坚持价值中立、倡导跨学科研究、由诉讼至法理通思想而达社会的研究方法。
    本文共分九章。第一章提出问题、梳理理论、概述方法。第二章考察华南一个民间收债个案,描述一种没有法院的纠纷解决机制。第三章分析私力救济的表达、概念、特征和类型。第四章回到实证调查个案,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解释人们为什么选择私力救济,提出私力救济内含着一种经济逻辑。第五章运用博弈论解释,为什么在私力救济的框架下债务人合作,而在公力救济的情形下债务人更倾向于诉讼对抗,即私力救济为什么行之有效。第六章分析国家对民间收债和私力救济的态度。国家有关民间收债的表达与实践之间存在差异,在以民间收债为例的私力救济问题上,国家与社会达成了一种默示的共谋,国家对私力救济适“度”的政策正是公权力通过私人实现社会控制的技术。第七章基于法律执行的经济分析,将民间收债人视为私人执法者,从私人执法的角度阐释私力救济,并提出在中国应强化私人在法律执行中的作用。第八章论述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的交错与互动。私力救济中有“公力”因素,公力救济中也有“私力”因素。在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融合两者特征的社会型救济,如调解和仲裁。第九章以社会契约论为核心阐释私力救济的正当性及其限度,并试图建构性地协调私力救济与法律的关系,提出通过法律实现私力救济的社会控制。本文最后提出,认真对待私力救济,发挥其积极功能,限制并疏导其消极倾向,构建公力救济、私力救济、社会型救济相互并存、良性互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Based on a field study of an informal debt-collection practice, the dissertation explores self-help, judicial remedy and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ignificant proposals for judicial reform and rule of law.
     The dissertation insists on methodological pluralism,and trie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civil procedure and social science. Furthermore, it develops a perspective of “micro-narrative and macro-field”,by focusing on China’s own issues, advoc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rom origin to field, from particulars to generalizations, from specific cases to theories, from a mono-thread to multi-perspectives, from litigation to jurisprudence, then ideology, to society.
    The dissertation falls into ten parts.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Chapter 2 describes the informal debt-collection practice in Southern China, a dispute settlement without court.Chapter 3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self-help.Chapter 4 turns back to the informal debt-collection practice, and endeavors to disclose why some people choose self-help.Chapter 5 applies the game theory to reveal the reasons that the debtors are inclined to choose cooperation when the creditors take self-help remedies, in short, why self-help is so effective.Chapter 6 addresses the official policies to informal debt-collection and self-help. There are discrepancies between official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As for the informal debt-collection I surveyed, state and society come to a tacit conspiracy, and the state tolerates the existence of self-help to a “proper extent”, which is a kind of the art of government that public power attains social control through private individuals’ actions.Based 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law enforcement, chapter 7 takes the informal debt-collector as private enforcer of law.Chapter 8 discusses the interplay among self-help, judicial remedy and social remedy.Chapter 9 discusses the legitimacy of self-help, tries to achieve social control on self-help through law. Finally, I call on to take self-help seriously, make it function positively, limit and channel its negative functions, and construct a multipl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under which judicial remedy, self-help and social remedy interplay conducively.
引文
一、中文
    [1] [美]罗伯特·艾克斯罗德:《对策中的制胜之道———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 [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4]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和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5] [美]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6] [美]迈克尔·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7] [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8]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 [美]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 [美]波斯纳:《正义/司法经济学》,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 [美]波斯纳:《法律与文学》,李国庆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 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3]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4] [美]博西格诺:《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5]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6] [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7] [美]布莱克:《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郭星华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8] 柴发邦主编:《诉讼法大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9] 柴发邦主编:《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0]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版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2]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 方流芳:《民事诉讼收费考》,《中国社会科学》,1999第3期,第130页。
    [24]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26] [法]福柯:《性经验史》,祭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7] [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8] [美]劳伦斯·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 高发元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27册),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 [英]哈特:《惩罚与责任》,王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2] [英]弗里德利希·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33]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34] 何兵:《纠纷解决机制之重构》,《中外法学》,2002年版第1期。
    [35] 何怀宏编:《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6]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37]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38] [日]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黄尊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 [美]霍贝尔:《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周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0]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1]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 江伟、邵明、陈刚:《民事诉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3] 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4]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5] [苏]阿·穆·卡里姆斯基:《社会生物主义》,徐若木、徐秀华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46] [意]莫诺·卡佩莱蒂等:《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徐昕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7]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8]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9] 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2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香港)
    
    
    有限公司,1994-2002年。
    [50] 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51]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 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3]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54]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5]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 [德]弗兰茨·冯·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7]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8]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9] [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60]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1]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2] [英]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3]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4]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65]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6] [日]千叶正士:《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强世功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7] 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8] 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9] [斯洛文尼亚]卜思天·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批判》,何慧新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0] 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1]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72] 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同上,第21-46页。
    [73]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4]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 苏力:《复仇与法律——以<赵氏孤儿大报仇>为例》,《法与经济学研究文集》,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2002年版。
    [76] [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5-7),李薇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第2号,第267-331页;《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1-4),载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77-502页。
    [77] 王铭铭、[英]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8] 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9] 王亚新等:《关于中级法院民事一审程序运作状况的调查报告》,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主报告,北京,2002年版8月。
    [80]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共8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1] 王政勋:《正当行为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2]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83] [美]爱德华·威尔逊:《论人性》,方展画、周丹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4]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85] [英]戴维·沃克主编:《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86] 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7] [英]休谟:《人性论》(上、下),吴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8] 徐昕:《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 [英]J. C. 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邓正来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90] [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载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91]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92] 张明楷:《法益初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3] 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4] 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5] 张卫平主编:《民事诉讼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6]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97]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8] 张维迎:《作为激励机制的法律》,2002年版,未刊稿。
    [99] 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0] 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01] 周林彬、王烨:《私力救济的经济分析》,载《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7-82页。
    [102] 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03] 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二、外文
    [1] Becker, Gary S. & George J. Stigler(1974),“Law Enforcement, Malfeasance, and Compensation of Enforcers,” 3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
    [2] Black ,Donald & M. P. Baumgartner(1980),“On self-help in modern society”,in Donald Black ed,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Police,New York:Academic Press,pp. 193-208.
    [3] Boissevain,Jeremy(1974),Friends of Friends:Newworks,Manipulators and Coalitions,Oxford:Basil Blackwell.
    [4] Bouckaert,Boudewijn & Gerrit De Geest ed.(2000), Encyclopedia of Law & Economics vol. 1-5,Cheltenham ; Northampton, MA : Edward Elgar.
    [5] Ellickson ,Robert C.(1991),Order without Law:How Neighbors Settle Disputes,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 Genn,Hazel(1999),Paths to Justice:What People Do and Think About Going to Law,Oxford:Hart Publishing.
    [7] Gulliver,Philip H.(1979),Disputes and Negotiations: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New York:Academic Press.
    [8] Landes ,William M. & Richard A. Posner(1975), “The Private Enforcement of Law”, 4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
    [9] Macaulay,Stewart(1963), “Non-Contractural Relationships in Business: A Preliminary Study,”28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70.
    [10] Merry ,Sally Engle(1988),“Legal Pluralism”,22 Law and Society Review 869-896.
    [11] Nader,Laura.ed (1997),Law in Culture and Societ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2] Nader,Laura & Harry F. Todd Jr ed, (1978), The Disputing Process:Law in Ten Societi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3] Pollock,Frederick & Frederic William Maitland(1968, 2nd ed),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w before the time of Edward I.,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Shavell,Steven & A. Mitchell Polinsky(2000),The Economic Theory of Public Enforcement of Law, 38(1)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5-76.
    [15] Taylor,Celia R.(1998), “Self-Help in Contract Law: An Exploration and Proposal”, 33 Wake
    
    
    Forest Law Review 841-907.
    [16] Tyler,Tom R.(1990),Why People Obey the Law ,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7] Zuckerman,Adrian(1999),Civil Justice in Crisis: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Civil Procedure,Oxford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