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破产制度的免责理念及其制度设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破产免责制度,是指在破产程序终结后,依据破产法的规定,对于符合法定条件未能依破产程序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在法定范围内免除其继续清偿债务责任的制度。破产免责制度的产生,最早出现于1705年的英国。随着破产法理念的转变,现代破产立法已经将破产免责制度的目的涵盖保护诚实的债务人的内容。破产免责的理念缘于破产免责制度本身的法律内涵,但破产免责理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早期破产免责主义把免责看成是国家给予债务人的特别照顾,而现代破产免责主义则把免责看成是债务人的一项权利。
     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内容不包括自然人破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已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并将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适用于所有法人企业及企业法人以外的组织的破产清算。通过这一规定,《企业破产法》的适用范围得到了扩大,但仍然未能使我国破产法在自然人破产上作出突破。
     本文在对破产免责制度的基本理念、功能等问题作了深入性研究后,与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的破产法作为参考,对破产免责制度的具体程序和制度设置进行了比较,从而引出破产免责的理念,并在深入分析我国破产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就我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破产免责制度的制度设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Personal bankruptcy principally is designed to permit debtors rehabilitation through the discharge of debts, and to those individual debtors, one attraction of filinga bankruptcy case is to obtain discharge from burdensome debt. A discharge voids any judgments against the debtors to the extent that it creates a personal liability, which covers all scheduled debts that arose before the date of the order for relief. Discharge was introduced for the sack of personal bankruptcy and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bankruptcy for partnership, corporation or municipality.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by six separated but related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focus on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discharge, such a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ischarge, the totally opposed thoughts of legislation on bankruptcy and discharge, and the different theories of discharge. Then, we will come to the central part of this thesis--the different theories on discharge, which have not yet been discussed fully and systematically in our country. The author intends to reason this topic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urpose of bankruptcy, law and economics, risk allocation and the idea of humanitarianism. Furthermore, a research on the value of discharge is also necessary: in the macroscopic point, discharge can distribute financial risks rationally which is good for the stabiliz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credit system; in the microscopic point, it can ensure the creditors' rights and encourage the debtors to have a fresh start. The third, fourth and fifth parts cover the legislation and juristic practice, which include the definition, the conditions, the duration of bankruptcy, the discretionary grounds, the court's power, the procedure, the effects, the exemptions and the revocation of discharge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se three parts are processed in a way of comparison. At the end of this thesis, comes the last part—the legislator of discharge in China an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from the autho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Bankruptcy Law,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no written sections and terms about discharge, our bankruptcy law contains the idea of helping the debtors overcome financial distress, which constitutes the soul of discharge. China is in her way of constituting new bankruptcy law, it's doubtless stat personal bankruptcy and discharge would be included.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exert the significance of discharg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ative systems, such as the individual credit system. This thesis aims at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of bankruptcy discharge which can justify its significance through comparing the legislation example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n develops an appropriate outline for bankruptcy discharge revision in China.
引文
1 曾二秀: 《论破产免责》,载于《江海学刊》,2003年3月。第73页。
    2 陈根发: 《破产免责制度沿革论》,第2页,来源于中国民商法律网, 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20766;
    3 殷慧芬: 《破产免责制度研究》,第9页,来源于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http://dlib.edu.cnki.net/kns50/classical/singledbindex.aspx?ID=2.
    4 Tabb, C., The Scope of the Fresh-start in Bankruptcy, Collateral Conversions and the Dischargeability Debate,59 G.W.L. Rev., 1990, pp.64-65.
    5 殷慧芬: 《破产免责制度研究》,第11-12页,来源于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http://dlib.edu.cnki.net/kns50/classical/singledbindex.aspx?ID=2.
    6 重新出发政策(The Fresh-start Policy):破产法上债务人的重新出发政策,指免除债务人的部分债务、 重组债务等使债务人获得有利的财务地位。根据美国《联邦破产法》(Federal BankruptcyAct),破产债务人被免除了先前的债务,有利于债务人的重新开始。然而,并非所有的未清偿债务都能得到免除,根据《美国破产法典》第523条规定,有12类债务在破产程序结束后仍然需要债务人承担继续清偿责任。
    7 邹海林 着: 《破产程序和破产法实体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397页。
    8 石川明 着, 何勤华、周桂秋 译:《日本破产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3年3月版,第245页。
    9 石川明着,何勤华、周桂秋译:《日本破产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246页。
    10 杜景林、卢谌 译: 《德国支付不能法》,北京:法律出版礼,2002年11月版,第140页。
    11 杜景林、卢谌 译: 《德国支付不能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40页。
    12 刘清波 着: 《破产法新论》,台北:台湾东华书局,1985年增修初版,第288页。
    13 破产免责的具体效果,是债权请求权的消灭还是债权的消灭理论界还存有争论,本文在第五部分将会有详细的论述。
    14 陈宗荣着: 《破产法》,台北:二民书局,1986年再版,第376页。
    15 王艳梅、孙璐着: 《破产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86页。
    16 英国1976年《支付不能者法》第7条规定了“自动免责”,第8条规定了“根据破产财产管理人申请的免责”。参见J.Farrar, Insolvency, J. Bus.L, 1980, pp.136-137; C. Schmitthoff, The Reform of the Law ofInsolvency, J.Bus.L.. 1980, pp.309.
    17 丁昌业译: 《英国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09-210页。
    18 殷慧芬:《破产免责制度研究》,第27页,来源于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数据库,
    19 杜景林、卢谌译: 《德国支付不能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46页。
    20 本条是在 1978 年破产法的524条c款作了修改的基础上产生的,1978年破产法中的规定的条件更为苛刻(重新承认债务的协议不容易被批准)。
    21 韩长印等译: 《美国破产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552—553页。
    22 林晓霞: 《论破产免责》,载于《法律适用》,1997年第10期,第22页。
    23 殿慧芬: 《破产免责制度研究》,第7页,来源于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http ://dlib.edu.cnki.net/kns50/classical/singledbindex.aspx?ID=2.
    24 同上注
    25 陈根发: 《破产免责制度的现代理论》, 载于《求是学刊》,2003年01期,第80页。
    26 皮特.纽曼主编,许明月等编译: 《新帕尔格雷夫法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377页。在本义中的“道德危机”,是指由于社会保险的发达,使得债务人在进行信用消费的时候缺乏必要的谨慎态度。
    27 石川明着,何勤华、周桂秋译:《日本破产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246页。
    28 杜景林、卢谌译: 《德国支付不能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46页。
    29 殷慧芬:《破产免责制度研究》,第35页,来源于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http://dlib.edu.cnki.net/kns50/classical/singledbindex.aspx?ID=2
    30 邹海林着:《破产程序和破产法实体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392—393页。
    31 潘琪着: 《美国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58页。
    32 王艳梅、孙璐着: 《破产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88页。
    33 王艳梅、孙璐着: 《破产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88-189页。
    34 杜景林、卢谌译: 《德国支付不能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41-142页。
    35 韩长印等译: 《美国破产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477-478页。
    36 邹海林着:《破产程序和破产法实体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394页。
    37 王艳梅、孙璐着: 《破产泫》,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87页。
    38 韩长印等译: 《美国破产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476页。
    39 潘琪着:《美国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54页。
    40 30杜景林、卢谌译: 《德国支付不能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46页。
    41“罚款”同 1980年《英国司法行政官法》的含义。
    42 “个人侵害”包括某人的物理或精神状态的死亡以及任何疾病或其它伤害形式。
    43 “家庭诉讼”是指在 1980年《英国司法行政官法庭法》规定的含义内的家庭诉讼以及可能是除去该法第65条第1款第2项的规定(更改定期付款命令的诉讼)之外的任何诉讼:以及在1984年《婚姻及家庭程序法》第五部分含义内的家庭诉讼。
    44 石川明着,何勤华、周桂秋译:《日本破产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246页。
    45 杜景林、卢谌译:《德国支付不能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46页。
    46 韩长印等译:《美国破产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484页。
    47 丁昌业译:《英国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12-213页。
    48 杜景林、卢谌译:《德国支付不能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年版,第146-147页。
    49 石川明着,何勤华、周桂秋译:《日本破产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247页。
    50 李永军着:《破产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60页。
    51 1906年清政府仿造西方诸国制定了第一破产法,叫《商部奏定破产法》,该法采用商人破产注主义,并且引进了当时英国的破产免责主义。1935年中华民国通过了新的破产法,重新采用了免责主义。
    52 曾二秀:《论破产免责》,载于《江海学刊》,2003年3月。
    1. Figgie, Harry E. & Swanson, Gerald J., Bankruptcy 1995 : the coming collapse of America and how to stop it, Boston :Little, Brown, 1992.
    
    2. Redmond, Peter Dawson, William & McCallum, I. M., Bankruptcy law, Plymouth :Macdonald and Evans,1981.
    
    3. Berry, Christopher., Bankruptcy: law and practice, London: Butterworths, 1987.
    4. Cowans, Daniel R. & Cohen, Ezra H., Cowans bankruptcy law and practice, St.Paul, Minn.: West Pub. Co., 1987.
    
    5. Grier, Ian S. & Floyd, Richard E., Personal nsolvency: A practical Guide 3rdEdi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Limited, 1998.
    
    6. Fletcher, Ian F., Insolvency in private nternational law: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approach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9.
    
    7.Corley, Robert N. Shedd, Peter J., & Holems, Eric M., Principles of Business Law,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1986.
    
    8. Insolvency Act 1986,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86.
    
    9. Jackson, T. H., The logic and Limits of Bankruptcy Law, Har. Uni., 1986, pp.225.
    
    10. Tabb, C, The Scope of the Fresh-start in Bankruptcy: Collateral Conversionsand the ischargeability Debate, 59 G.W. L. Rev., 1990, pp.64.
    
    11. Finch, Vanessa, The Measures of Insolvency Law,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V 17 Summer 1997, pp.232.
    
    12. Dawson, The Privy Council and Private Law in the Tudor and Stuart Periods, 48Mich. L. Rev., 1950, pp.410.
    
    13. Treiman, Majority Control in Compositions: Its Historical Origins andDevelopment, 24 Va. L Rev., 1938, pp.512.
    
    14. Eisenberg, T., Bankruptcy Law in Perspective, 28 UCLA. L. Rev., 1981, pp.981.
    
    15. Farrar, J., Insolvency, J. Bus. L., 1980, pp.136.
    16. Schmitthoff, C., The Reform of the Law of Insolvency, J. Bus. L., 1980, pp.309.
    17.沈达明、萧淑君着:《比较破产法初论》,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年 6月版。
    18.邹海林着:《破产程序和破产法实体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1月版。
    19.陈荣宗着:《破产法》,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再版。
    20.刘清波着:《破产法新论》,台北:台湾东华书局,1985年增修初版。
    21.王艳梅、孙璐着:《破产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2.李永军着:《破产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3.王欣新着:《破产法专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4.孙应征着:《破产法法律原理与实证解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5.汤维建着:《破产样序与破产立法研究》,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郑远民着:《破产法律制度比较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7.沈敏荣着:《法律限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8.韩长印等译:《美国破产法》,北京:中国人民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29.潘琪着: 《美国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30.丁昌业译: 《英国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1.杜景林、卢谌译: 《德国支付不能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
    32.石川明着,何勤华、周桂秋译:《日本破产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3月版。
    33.皮特.纽曼主编,许明月等编译: 《新帕尔格雷夫法经济学大辞典》(1-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4.陈根发: 《破产免责制度的现代理论》, 载于《求是学刊》,2003年01期。
    35.殷慧芬: 《破产免责制度研究》,来源于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http://dlib.edu.cnki.net/kns50/classical/singledbindex.aspx?ID=2.
    36.陈根发:《破产免责制度沿革论》,来源于中国民商法律网, 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20766.
    37.张艳丽:《破产目的与免责制度的建立》,载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五卷第一期,2003年2月
    38.葛现琴: 《破产免责制度的理性思考》,载于《河南司法警官之夜学院学报》第一卷第四期,2003年12月。
    39.曾二秀: 《论破产免责》,载于《江海学刊》,2003年3月。
    40.文杰、张丽琴:《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问题研究》, 载于《学术季刊》,2002年03期。
    41.杨晓庆: 《论破产免责》,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网。
    42.汤维建: 《论破产法上的复权制度》,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律网, http ://www.ccelaws.com/int/artpage/2/art_1874.htm.
    43.林晓霞: 《论破产免责》,载于《法律适用》,1997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