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东来,传统中国由强变弱。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从经世致用到洋务思想,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早期维新派是中国第一批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在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体系当中,社会救济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运用考据与实证、比较、阶级分析及定性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早期维新派的社会救济思想做全面考察,力争对这一内容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把握。
     文章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与其思想来源,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进入近代以来,晚清的衰落趋势加剧,清廷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忧外患不断,经济衰竭,吏治朽败,灾荒频仍,传统社会救济事业功能和效用大打折扣。这一历史大背景是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萌发的最重要因素。作为从小深受传统儒学教育,成年后却又多次接触近代西方文明或思想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他们的社会救济思想,一方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如儒家大同观念、佛道因果报应学说等等;另一方面,也深受西方社会救济思想和实践的影响,比如西方传教士在华社会救济事业的刺激、西学书报的影响以及早期维新思想家海外经历的感悟。
     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三章,介绍了早期维新派的救荒赈灾思想。晚清灾荒频仍,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对于灾荒的频频发生,百姓的朝不保夕,早期维新思派思想家们不仅积极的阐发救灾举措,积极投入到义赈等救荒事业中去,而且又对灾荒“屡治不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西方先进的救荒赈灾思想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为我国当时救荒赈灾思想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系统分析早期维新派的救贫济困思想。在对近代百姓贫困原因的分析中,早期维新派从人口众多、外资入侵、农政荒疏、战乱与政治腐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即使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先进的一些观点。在具体的救贫主张中,他们不仅注意利用和改革传统的社会救济机构,还特别注重对西方先进社会救济思想的介绍,提出在中国仿建西方社会救济机构的主张。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看作是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中最具有近代化特色的地方。
     第四部分阐释了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的妇女救助思想。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特别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救助,尤其是对社会底层妇女。早期维新派从国家富强的角度阐述了救助妇女的重要意义,进而针对当时迫害妇女的陋习提出了针对性的救助主张,如兴女学、不缠足等等。而且在这一思想中,他们也引用了西方的大量事例,介绍了一些西方的相关救济机构,从而推动了当时妇女救助思想的近代化。
     第五部分,对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特征的总结。早期维新派的社会救济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学习和引进当时西方先进的社会救济思想和理念,提出了养教并施等救济主张,对传统救济思想做了较大的突破,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现代化的历程。
     系统研究早期维新派的社会救济思想,有利于对中国社会救济思想近代化历程的全面考察,推动中国社会救济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为今天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地发展提供借鉴。
In modern times,with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culture,ancient China became weak.China began the hard processes of studying from statecraft ideology to westernization thought.The early reform group includes a group of intellectuals who had the preliminary bourgeois thought in China,and the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ying from western.Social relief thought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thought system of early reform group.The thesis uses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textual criticism,empiricism,comparison,class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etc.,focuses on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social relief though by the early reform group,in order to get an accurat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Chapter one and chapter two compose Part one,this part describ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ought origin of the rise of social relief thought.From the Opium War,the Qing government was beset by enemies from within and without;its economics began to crock up with disaster and famine.The traditional social welfare lost its functions and utilities.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history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relief thought.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arly reform group had been educated systematic Confucianism from early age,while they got contacts with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when they grew up.Therefore,their social relief thought derived from the related though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uch as great harmony concept of Confucianism,karma of Buddhism and Taoism.At the same time,their social relief thought was also influenced by western social relief thought,such as the stimulus of western missionaries,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books and newspapers and the oversea experience of these early reform thinkers.
     Part two(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the thought to relieve disasters and famines by early reform group.Based on that history background,the thinkers not only elucidated disaster measures actively,put forward the career of disaster relief,but also discussed the reasons leading to endless and useless measures,gave the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advanced relief thoughts.All of these made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modernization of disaster and famine relief thoughts in our country.
     Part three analyses the poor relief thought by early reform group.The early reform group focused on some aspects causing the poverty of people in modern times,such as large population, invasion of foreign capital,out practice of farmland,wars and political corruption.They paid attention not only to use and reform traditional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but also to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advanced social relief thoughts.The content in this part can be seen as the most modern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cial relief thought by early reform group.
     Part four explains the women assistance thought in social relief thought by early reform group.The thinkers emphasized the focus and assistance to social-vulnerable groups especially the women who belonged to the uuderclass of society.They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women to country,and then gave targeted suggestions such as ban feet binding and set up schools for women.They also adducted so many examples of western and introduced related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women assistance thought at that time.
     Part five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social relief thought by earliest reform group.The features included following aspects:they studied and introduced the social relief thoughts and ideas of western,proposed targeted suggestions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relief thoughts.
     The study can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social relief thoughts in modern China comprehensively,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 career in nowadays.
引文
[1]田海林主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126页。
    [2]时政新主编:《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3]陈桦 刘宗志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彭泽益著:《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页。
    [2]经元善著:《送两弟远行临别赠言》,《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2页。
    [3]李文海著:《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13-415页。
    [1]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厚养廉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2]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总第449页。
    [3]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36页。
    [1]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8页。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383,126,128,中华书局,1977年。
    [3]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总第2042页。
    [4]袁长极等编:《清代山东水旱自然灾害》,《山东史志资料》,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辑,第168页。
    [1]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82页。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食货二·仓库》卷121,中华书局,1977年。
    [1]席裕福纂:《皇朝政典类纂·仓库十三·积储》卷153,成文出版社,1969年。
    [2]席裕福纂:《皇朝政典类纂·仓库十三·积储》卷153,成文出版社,1969年。
    [3]王延熙 王树敏编:《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32,《清代版刻牌记图录》第13册,学苑出版社,2007年。
    [4]席裕福纂:《皇朝政典类纂·仓库十三·积储》卷153,成文出版社,1969年。
    [5]京通仓指设于北京、通州的京仓、通仓,共有15仓,有廒1362座,主要用于贮存漕粮,以保证官俸、军需供应.兼有平粜、赈济之用。
    [6]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户政十五·仓储》卷43,文海出版社,1972年。
    [7]席裕福纂:《皇朝政典类纂·仓库十三·积储》卷153,成文出版社,1969年。
    [1]冯柳堂著:《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86页。
    [2]周秋光 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1页.
    [3]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46页。
    [4]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25页。
    [1]周秋光 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3页。
    [2]周秋光 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3页。
    [3]《论清查善堂事》,《申报》,1897年3月15日。
    [4]郭嵩焘著:《新宁育婴堂记》,《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第522页。
    [5]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4页。
    [6]徐祥民著:《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
    [1]李喜所著:《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8页。
    [2]陈旭麓著:《近代史思辨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页。
    [3]郑大华著:《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7页。
    [4]王韬著:《弘园文录外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46页。
    [1][美]柯 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问-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2]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1页。
    [1]《孟子·离娄上》
    [2]《荀子·王制》
    [3]《礼记·礼运》
    [4]陈虬著:《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0页。
    [1]经元善著:《五誓斋记》,《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38页。
    [2]经元善著:《挽救中国本原迂言》,《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页。
    [3]冯桂芬著:《(太上感应篇图说)序》,《显志堂稿》卷一,文海出版社,1981年。
    [4]冯桂芬著:《窥天镜序》,《显志堂稿》卷一,文海出版社,1981年。
    [5]王韬著:《弢园文录外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5页。
    [6]郑观应著:《盛世危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0页。
    [7]周秋光 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8]尚海 傅允生主编:《四大宗教箴言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第316页。
    [1]周秋光 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78页。
    [3]《因果集证》等善书的序言,见《郑观应集》第1159-1161,1078.1079,1221页。
    [4]郑观应著:《训俗良规序》,《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62页。
    [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76-1080页。
    [2]冼玉清著:《冼玉清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01页。
    [3]章开沅主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4]冯桂芬著:《(太上感应篇图说)序》,《显志堂稿》卷一。文海出版社,1981年。
    [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65页。
    [2]冯桂芬著:《校邠颅抗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48页。
    [3]周秋光 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7页。
    [1]《申报》,1880年1月19日。
    [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18页。
    [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34页。
    [2]郭嵩焘著:《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第182页。
    [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28页。
    [1]周秋光 徐美辉:《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4卷第5期.
    [1]夏明方著:《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第25页。
    [1]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3页。
    [2]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3页。
    [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9页。
    [4]杨文鼎等纂修:《滦州志》卷十四,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14页。
    [5]长馨:《良乡县杨子英县尊裁革车徭德政碑记》(光绪四年).《良乡县志》卷八,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47页。
    [6]谭钟麟:《裁革东西两路里车折》,《谭文勤公奏稿》卷十二,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21页。
    [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45页。
    [2]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22页。
    [3]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151、152页。
    [4]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153页。
    [5]阙名:《论种植防荒》,《皇朝经济文新编·农政》卷四,文海出版社,1981年。
    [1]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23页.
    [2]陈炽:《种树富民说》,《皇朝经济文新编·农政》卷二,文海出版社,1981年。
    [3]陈炽:《种树富民说》,《皇朝经济文新编·农政》卷二,文海出版社,1981年。
    [4]陈炽:《水利富国说》,《皇朝经济文新编·农政》卷一,文海出版社,1981年。
    [5]陈炽:《渠树》,《皇朝经济文新编·农政》卷三,文海出版社,1981年。
    [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总第758页。
    [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8页。
    [1]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206页。
    [2]黄鸿山 王卫平:《传统仓储制度社会保障功能的近代发展--以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丰备义仓为例》,载《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
    [1]黄鸿山 王卫平:《传统仓储制度社会保障功能的近代发展--以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丰备义仓为例》,载《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
    [2]陈炽著:《陈炽集·庸书·仓储》,中华书局,1997年。
    [3]陈炽著:《陈炽集·庸书·渠树》,中华书局,1997年。
    [4]陈炽著:《陈炽集·庸书·渠树》,中华书局,1997年。
    [1]郑观应著:《盛世危言·恤贫》,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2]郑观应著:《盛世危言·恤贫》,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3]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
    [4]经元菩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20页
    [5]李文海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664页。
    [6]盛宣怀著:《愚斋存稿》卷5,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165页。
    转引自孙玉敏 宋纯路:《略论经元善的赈灾主张》,《牡丹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6页。
    [2]朱英:《经元善与晚清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92页。
    [4]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21页。
    [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21、1122页。
    [2]经元善著:《经元普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6、4页。
    [3]蔡冠洛编:《清代七百名人传》,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337页。
    [4]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82页
    [5]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09页。
    [6]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20页。
    [7]李文海等著:《近代中国十大灾荒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4页。
    [1]陆玉林选注:《使西纪程--郭嵩焘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2]《申报》,1880年6月14日。
    [3]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3、24、25页。
    [4]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7页。
    [5]陈炽著:《陈炽集·庸书·渠树》,中华书局,1997年。
    [1]宋恕著:《六字课斋卑议·民瘼篇·早潦章第三》(印本)。
    [2]陈炽:《种树富民说》,《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153页。
    [3]阙名:《栽树以防水患论》,《洋务经济通考》卷十二,鸿宝斋,1902年。
    [4]邦观应:《旱涝》,《皇朝经世文三编·户政十三》卷三十四,文海出版社,1972年。
    [5]陈炽:《种树富民说》,《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153页。
    [6]宋恕:《劝植章》,中华书局,1993年,第22页。
    [7]郑观应:《旱涝》,《皇朝经世文三编·户政十三》卷三十四,文海出版社,1972年。
    [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页。
    [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5页。
    [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1页。
    [4]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6页。
    [5]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页。
    [6]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页。
    [7]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1页。
    [1]浙江省萧山市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编:《汤寿潜史料专辑--萧山文史资料选辑(四)》,1989年。第306页
    [2]宋育仁著:《采风记》
    [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54页。
    [4]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页。
    [5]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5、136页。
    [6]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 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1页。
    [1]钟天纬著:《刖足集外篇》,转引自叶世昌钟祥财《钟天纬的经济思想》,《经济科学》,1987年第6期。
    [2]钟天纬著:《刖足集外篇》,转引自叶世昌 钟祥财《钟天纬的经济思想》,《经济科学》,1987年第6期。
    [3]沈毓桂著:《救时策》,朱维铮编《万国公报文选》,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4]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7页。
    [5]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1页。
    [6]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6页。
    [1]汤寿潜著:《理财中策·沟田》卷上
    [2]汤寿潜著:《危言·水利第四十四》卷四,三鱼书屋,1898年.
    [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47页。
    [4]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47页。
    [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57页。
    [2]胡珠生编:《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6页。
    [1]胡殊生编:《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1页。
    [2]徐素华选注:《薛福成集·筹洋刍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2、103页。
    [3]赵时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70、71页。
    [4]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54、55页。
    [2]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26、27页。
    [3]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33页。
    [4]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29页。
    [5]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34、35页。
    [1]徐妍:《灾荒与民生:考察陈炽经济思想的新视角》,《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经元善著:《急劝四省赈捐启》,《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5页。
    [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00页。
    [4]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0页。
    [5]陈炽著:《续富国策·创立商部说》卷四。
    [1]马建忠著:《适可斋记言·富民说》卷一,1897年。
    [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页。
    [3]邵作舟著:《邵氏危言·穷弊下》,岭海报馆,光绪二十四年。
    [4]邵作舟著:《邵氏危言·厚赋》,岭海报馆,光绪二十四年。
    [5]邵作舟著:《邵氏危言·薄敛》,岭海报馆,光绪二十四年。
    [6]邵作舟著:《邵氏危言·薄敛》,岭海报馆,光绪二十四年。
    [7]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118页。
    [1]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123页.
    [2]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46页.
    [1]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48页。
    [2]《论粥厂宜速改教养局》.《申报》,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3]夏东元主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内政赈济·李鸿章折》第31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27页.
    [2]正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页.
    [1]冯桂芬著:《校邪庐抗议》,上海书店,1922年.第88页。
    [2]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2页.
    [3]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3页。
    [4]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页。
    [5]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25页.
    [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页。
    [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页.
    [3]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45页.
    [4]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46页.
    [5]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46页.
    [6]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20页.
    [7]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103、104页.
    [1]薛福成著:《庸安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5-167页。
    [2]王韬著:《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3]陈炽著:《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第136、201页.
    [4]丁凤麟 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14、631页。
    [5]何启 胡礼垣著:《新政真诠-何启 胡礼垣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5页。
    [6]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 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2页.
    [1]《养蒙说》,《申报》1880年1月18日.
    [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46页.
    [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5、266、268页.
    [4]郑观应著:《盛世危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1页.
    [1]邵作舟著:《邵氏危言·东南》,岭海报馆。光绪二十四年。
    [2]邵作舟著:《邵氏危言·东南》,岭海报馆,光绪二十四年。
    [3]徐素华选注:《薛福成集·筹洋刍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2、103页.
    [1]王韬著:《漫游随录》,《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岳麓书社,1958年版,第107页.
    [2]徐素华选注:《薛福成集·筹洋刍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2页。
    [3]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女教》,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女教》.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2]胡珠生编:《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7页.
    [3]胡珠生编:《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46页。
    [4]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152页.
    [1]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30页。
    [2]王林:《论宋恕的妇女解放思想》,《浙江学刊》。1998年第4期。
    [3]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上海书店,2000年,第77页.
    [4]胡珠生编《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7页.
    [5]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学校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6]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76页。
    [1]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女教》,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2]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女教》,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7页。
    [4]郑现应著:《盛世危言·女教》,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1]康同薇著:《女学利弊说》,《戊戌变法》(三),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177页.
    [2]胡珠生编:《宋恕集》上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133页.
    [3]胡珠生编:《宋恕集·六字课斋卑议·变通篇·开化章第四》上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136页。
    [4]胡珠生编:《宋恕集》上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17页.
    [5]胡珠生编:《宋恕集》上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71页。
    [6]胡珠生编:《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页。
    [1]胡珠生编;《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页。
    [2]胡珠生编:《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8页.
    [3]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31页。
    [4]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31页.
    [5]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31页。
    [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8页。
    [2]胡珠生编:《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80页.
    [3]胡珠生编:《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80页。
    [4]胡珠生编:《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81页。
    [5]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上海书店.1992年,第75页。
    [1]胡珠生编:《宋恕集》(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0页。
    [2]胡珠生编:《宋恕集》(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05页.
    [3]胡珠生编:《宋恕集》(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9页。
    [1]经元善著:《经元菩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45、246页.
    [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25页。
    [1]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
    [2]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20页.
    [3]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
    [4]戚其璋编:《奏沿河一带请照义赈办法抚恤折》,《李乘衡集》.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56页。
    [5]盛宣怀著:《愚斋存稿》,卷5,第165页.
    [1]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9页。
    [2]郭嵩焘著:《伦敦与巴黎日记》,《走向世界丛书》第4册,岳麓书社,1984年,第182页。
    [1]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67、268页.
    [2]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13页.
    [3]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84页。
    [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720、733页。
    [2]马罗利著:《饥馑的中国》,1928年
    [1]胡珠生编:《宋恕集》上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652页.
    [2]胡珠生编:《宋恕集》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51、103页。,
    [3]胡珠生编:《宋恕集》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67页。
    [4]胡珠生编:《宋恕集》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43页.
    [5]胡珠生编:《宋恕集》上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149页。
    [1]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82页.
    [2]经元善著:《经善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82页。
    [3]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82页
    [1]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82页
    [2]宋艳丽:《经元善与近代女学的兴起》,《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26页。
    [4]汤志钧 陈祖恩编:《戊戊时期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8页。
    [1]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79页.
    [2]经元善著:《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02页。
    [3]《大公报》,1904年6月13日。
    [1]蔡尚思 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第427页。
    [2]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上海书店,2000年,第456页.
    1、王韬著:《瓮牖余谈》,上海申报馆,清光绪元年(1875)年版。
    2、王韬主编:《格致书院课艺》,十五册,1887至1894年陆续石印出版。
    3、陈虬著:《蛰庐丛书》,1893至1894石印出版。
    4、薛福成著:《庸庵全集》七种,上海:醉六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5、梁启超辑:《西政丛书》,慎记书庄,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版.
    6、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武进盛氏思补楼,清道光二十三年(1897)版。
    7、王韬辑:《格致书院课艺》,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版。
    8、邵作舟著:《危言》,岭海报馆,清光绪二十四年版。
    9、陈忠倚编:《皇朝经世文三编》、上海:上海书局石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10、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上海:上海大同译书局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11、于宝轩编:《皇朝蓄艾文编》,上海:上海官书局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12、王韬著:《弢园尺牍》,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3、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14、王韬著 陈尚凡 任光亮 校点:《漫游随录·扶桑游记》,钟叔河编《走向世界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郭嵩焘著:《郭嵩焘日记》(全四卷),钟叔河编:《走向世界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薛福成撰:《庸庵文别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8、丁凤麟编 《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20、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虞和平编:《经元善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2、胡珠生主编:《陈虬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3、胡珠生编:《宋恕集》(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24、冯桂芬、马建忠著,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 马建忠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5、何启、胡礼垣的郑大华点校:《新政真诠--何启 胡礼垣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郭嵩焘著 陆玉林 选注:《使西纪程--郭嵩焘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7、赵树贵 曾丽雅编:《陈炽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8、王韬辑:《淞隐漫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9、王韬著 陈恒 方银儿 评注:《弢园文录外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0、容闳著:《西学东渐记》,中洲古籍出版社,1998版。
    31、钱钟书主编 朱维铮执行主编:《万国公报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32、薛福成著 南山 点校:《庸庵笔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3、、花之安著:《自西徂东》、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34、(英)麦肯齐著 李提摩太 蔡尔康译《泰西新史揽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1、李长莉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田毅鹏:《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4、潘浩:《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91
    5、王子今:《中国社会福利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
    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7、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
    9、周荣:《明清社会保障制度与两湖基层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0、王卫平 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11、陈桦 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13、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日本]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5、吕美颐、郑永福著:《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6、侯厚吉,吴其敬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1984年版。
    17、姚家华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简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戴家龙,赵建著:《中西经济思想纲要》,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胡寄窗著:《中国经济思想史.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续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周谷城主编 《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一编。第三十六册:《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 《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22、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3、(美)明恩溥著 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24、谢遐龄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吴根友编著:《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厉以宁著:《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8、周弘主编:《国外社会福利制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29.高鹏怀著:《历史比较中的社会福利国家模式》,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30、易慧莉著:《郑观应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忻平著:《王韬评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丁凤麟著;匡亚明主编《薛福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3、熊月之著:《冯桂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张礼恒著:《何启 胡礼垣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王兴国著 匡亚明主编:《郭嵩焘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6.周秋光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7、曹立前编著:《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王卫平等著:《社会救助学》,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39、徐麟主编:《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40、陈桦,刘宗志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姜朝晖、王忠春:《论早期维新派的民生改良思想与民本主义》,载《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韩]金庆惠:《早期维新派的妇女解放思想》,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田毅鹏:《西学东渐与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博兴》,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徐道稳:《清代社会救济制度初探》,载《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1卷第2期
    5、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周秋光、徐美晖:《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卷第4期。
    7、周文宣:《论陈虬的妇女解放思想》,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8、王卫平、黄鸿山《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4期。
    9、周荣《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探》,载《武汉大学历史学集刊·第二辑》。
    10、祁磊:《明清时期救荒思想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1、常云平:《略论薛福成的近代化思想》,载《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12 王庚唐:《薛福成和中国早期现代化》,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3、黄树声:《批判科举,倡导新学--薛福成的近代教育思想》,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第4卷,第5期。
    14、丁贤勇:《汤寿潜奏议简论》,载《民国档案》,2006年第2期。
    15、茅家琦,吴春梅:《汤寿潜与晚清新政》载《历史教学》,1995年第1期。
    16、余言:《汤寿潜学术讨论会综述》载《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7、田庆轩,郑毅,高巨华:《试论王韬中西交错的教育思想》,载《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23期。
    18、党月异:《王韬的妇女观及其文化心理》,载《赤峰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9、刘虹,于作敏:《王韬民本思想论略》,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0、阚家安:《王韬的日本之行》,载《历史教学》,1995年第8期。
    2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近代城市与慈善事业研究》,载《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22、夏明方:《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载《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23、王卫平,施晖:《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24、朱英:《经元善与晚清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5、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载《东方论坛》2002年第5期。
    26.王娟:《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27、刘瑞芳,郭文明:《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载《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28、汪华:《近代上海保障事业初探》,载《史林》,2003年第2期。
    29、陈丽华,罗彩云:《会馆慈善事业述论》,载《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1、张登德:《陈炽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石蕾:《马建忠维新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邵峰:《1644-1875年间广东绅士阶层的社会公益活动》,暨南大学,2000年。
    4.刘崎梅:《晚清改良思想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张新民:《试论郭嵩焘的洋务思想》,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6.王国庆:《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万彩霞:《宋恕维新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鲁克亮:《清末民初的灾荒与荒政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刘水安:《早期维新派重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王玲:《从<申报>(1872-1911)的慈善文论看晚清慈善思想的变迁》,河南大学,2004年。
    11、康丽跃:《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
    12、黄树声:《薛福成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
    13、董凌锋:《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思想研究》,内蒙古大学,2005年。
    14、靳环宇:《晚清义赈组织(1876-1895年)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5、张祖平:《明清时期的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16、林琳:《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探析》,吉林大学,2006年。
    17,何晓坚:《晚清游记中的西方社会》,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18,刘云波:《论郭嵩焘的经济近代化思想》,湘潭大学,2007年。
    19.许神恩:《陈虬维新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0.张天波:《早期维新派重民思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1.姚顺:《汤寿潜早期维新思想研究--以<危言><理财百策>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2、尚畅:《经元善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3、陈建文:《郑观应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