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弱势群体的问题已经得到政府和理论界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和分层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本文将城市弱势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说明他们所处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并分析了各层次群体之所以弱势的原因,从理论角度说明应该对城市弱势群体进行权益保护的理论依据,针对城市弱势群体的实际,倡议对其进行系统的权益保护,并在对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上提出了针对性的见解。
     文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弱势群体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分析了城市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成因。第三部分,指出了弱势群体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提出建立我国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体系建议。
Minority groups' question already obtaine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heorists attention, Have the different indication to minority groups' limits and the lamination different scholar,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ity minority groups the object of study, Explained separately they loc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with the difficult position which faces, the reason that and has analyzed various levels community the weak trend reason, from the theory angle explained that should carry o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tection to the city minority groups the theory basis, in view of the city minority groups' reality, proposed that carries on system's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tection to it, and in proposed the pointed opinion to the city minority groups'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tection.
     The article divides into four major parts: The first part, carries on the limits to the minority groups. The second part, has analyzed the city minority group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origin analysis. The third part, has pointed out the minority groups question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s negative influence. The fourth part, proposed that establishes our country minority groups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tection system suggestion.
引文
[1]《光明日报》,2000年8月31日
    [2]李志勇.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党政干部学刊,2001(7)
    [3]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前线.2001,(5)
    [4]苑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社会学.2002(6)
    [5]沈红.中国贫困状况与贫困行为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郑杭生,李迎新.社会会分化弱势群体与政策选择.heet://isearch.china.com.cn./cgi
    [7]邓志伟.关注“弱势群体”文汇报.2002-3-29
    [8]阎青春.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10](宪法比较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人民网:谁造成了农民工的贫困,2006年-4月-21日
    [12]崔会敏.近年来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工会论坛.2006-12(5)
    [13]陈成文.社会弱者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14]人民网,2007年12月17日老龄办调查显示:老年人养老保障选择发生较大变化
    [1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统计公告
    [1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
    [17]时正新.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28页
    [18]http://www.XINHUANET.com,2005年6月2日,央视《新闻调查》.
    [19]杨蕾.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社会工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3卷第1期庭的转变,)
    [20]唐灿.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J].浙江学刊,2005,(2):201-208.
    [21]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12月1日)
    [22]王雪梅.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2)
    [23]许琳.论我国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田.江苏经济探讨(南京),1996,(1)
    [24]《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八五”计划纲要》
    [25]钱鹅江.残疾人就业.中国残疾人(北京),2005.
    [26]我们获取的这一情况来自“弱势群体发展机会”课题组北京调查的访谈对象之一,孙涛 涛(化名)。
    [27]莫明.对两种残疾人就业方式的思考.中国残疾人北京.1995.(1).
    [2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民政部 财政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的通知,残联{2006}22号
    [29]李建国.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思考,教育纵横.2006(7)
    [30]《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九条
    [31]崔凤鸣.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与残疾人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32]方永武,等.四个维度分析武汉高校残疾大学生权益保护状况[J].中国青年研究,2005(5):64-65.
    [33]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新发展,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34]吴萍.以新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视角分析女性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十期
    [35]女性职位需求与整体需求之比较[DB/OL].www.51job.com
    [36]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七条.2007年8月30日
    [38]工人日报,2007年10月25日
    [39]中国改革报,2007年10月25日
    [40]2006年1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1期)
    [41]中新网2007年3月26日
    [42]中新网2007年5月7日
    [43]《公益时报》2006年1月4日
    [44]中新网1月24日电
    [45]冯摘自《广州日报》
    [46]蔡昉.为什么城市歧视外地农民工,200-623
    [47]田成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N]经济日报2006,5,29
    [48]季林.农民工就业问题初探,农民日报,2007年3月2日
    [49]宋艳.进城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50]新华网上海2007年2月26日专电
    [51]邱云生.农民工权益缺失的表现形式及成因探析,天府新论,2006年12月
    [52]刘和平.学术研究,2006年12期
    [53]郑成功.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论坛,2002年第8期
    [54]齐延平.《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5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16
    [5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364
    [57]亨廷顿.《政治发展》,《格林斯坦等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6页。)
    [5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95页。)
    [59]阿瑟 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6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76.
    [62]吴玉章.论自由主义权利观[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29.
    [63][64][65[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57、112
    [6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1991年
    [67]《马恩选集》第1卷,第78-79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
    [68]王中汝.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69]胡俊.利益集团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见
    [70]龙笔锋.论“公正”重于“关护”,社会聚焦2006年11月
    [71]侯岩.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24期25
    [72]董鸿扬:《论社区服务产业化实体化社会化的价值》,《学术交流》2000年第1期
    [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4]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5]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
    [1]何颖: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新生弱势群体与保护性的社会政策.攀登.2006年10月底5期
    [2]陈春:弱势群体与户籍制度缺损初探.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月第1期
    [3]王娟:促进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税收政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8月
    [4]王新四:《焦作市法律援助办法》实施六周年记事—为弱势群众撑腰.人大建设.2006年第9期
    [5]张家唐:简论城市与城市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6]姬东艳,王进英:试论城市建设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关系.邢台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7]李小龙:转型期中国城市职工下岗的非合作议价模型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6年第3期
    [8]古小波:浅议下岗失业人员的社区援助.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9]丁四宝: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开放导报.2006年第2期
    [10]王国良等主编.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杜鹃:浅议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现状与改革.法治与社会.2006年10月
    [12]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3]问清泓,杨芳:宪法缺失权利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6期
    [14]2006年昆明”两会”上出现了中国第一位农民工政协委员秦明.中国新闻网.2006年2月23
    [1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16
    [16]齐延平:《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17]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18][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9]周长明:社会公正-认识和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维度.天府新论2005.2/
    [20]谭献民,毛维军.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支点[J].甘肃理论学刊,2005(3).
    [21]姚尚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及方法探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9)
    [22]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12月)
    [23]关注“十五”面向“十一五”第三次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隆重举行,中国残联第四届主席团第四次全体会议,2006年6月9日
    [24]杨淑红:关于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中创新战略的几点思考,甘斯科技纵横,2006年第三期
    [25]梁胜:关注城市贫困群体,中国老区建设,2006年9月
    [26]高尚全:高度关注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二期
    [27]王江:论妇女的就业平等权,法治与经济,2006年第三期
    [28]张海燕:中国女性就业现状与解决对策,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九期
    [29]范鹦:妇女权益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兰州学刊,2006年第7期
    [30]范广军:妇女权益的恒久追求,1996—2006年社会党妇女向国际历次会议关于妇女权益保障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三期
    [31]黄三生:邓小平妇女人权思想初探,求实,2006年(1)
    [32]高崇慧:男女平等与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探析,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1月
    [33]高连生:《当代人权理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34][加]R-米什拉著,法律出版社
    [35]陈波著:《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权》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36][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
    [37]赵建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6)
    [38]武晓斌:关于加快建设弱势群体保护的体系的思考,观察与思考,2006(12)
    [39]楚凤梅: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论思考,山西高等学校社科学报,2006(11)
    [40]冯书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问题,人民论坛,2005(2)
    [41]王思斌: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北大学报,2002(3)
    [42]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3]周怡《解读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4]李云志:转型期的弱势群体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7月
    [45]余新明:郑观音救助弱势群体的策略分析,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月
    [46]陈丽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问题,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六期
    [47]刘长发:论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中共郑州市委党校,2006年第六期
    [48]中国新闻网,2007年3月24 5月6日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
    [49]中国妇女研究会2007年综述,西北政法大学,2008年1月7日信息发布
    [50]季林:农民工就业问题初探,农民日报,2007年3月2日
    [51]《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北京
    [52]人民网,2007年3月29日第三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在北京举行421家庭数量激增构建未来养老保障体系成当务之急
    [53]高书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与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5,(2).
    [54]殷秀才: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难点及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4).
    [55]于文吉:试论建立与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1)。
    [56]梁宇:农民工社会问题思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12月
    [57]《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06fxyc/1095870.htm
    [58]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5:93-95
    [59]徐刘芬,纪晓东:信息不对称、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年第13期:66-69
    [60]刘平青、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导刊》2006.1,P32-43
    [61]肖娜:农民工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投资主体行为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544
    [62]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3]游允中,郑晓瑛主编.中国人口的死亡和健康——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水平、类型、原因和发展趋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4]封进:人口转变、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5]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66]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67]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12.
    [68]周晓虹: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
    [69]丁元竹:命系百姓—中国社会保护网的再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8.
    [70]郑新建:农民权益保护中存在问题及法律规则[J].村落研究,2005,(8):18-20.
    [71]尽快出台农村权益保护法[N].中国青年报,2006-03-16.
    [72]艾佳,王毅达: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1):75.
    [73]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Z].2001-05-22.
    [74]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抽样调查报告[R].2002.
    [75]张克俭,贾玲:当代女大学生择业难与女性平等就业的调查与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46.
    [76]蒋永萍:关注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J].北京:妇女研究论丛,2003(2):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