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转型与行政审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的行政审判始于晚清政治改革,看似巧合,其实并非偶然。行政审判是西方“权力分立与制约”的产物。分权是防止专制和独裁,因为,“行政、立法、司法权力置于同一人手中,不论是一个人、少数人或许多数人,不论是世袭的,自己任命的或选举的,均可公正地断定是虐政。”~((①))所以,权力必须分立;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因此,权力必须制约。行政审判就是基于制约权力的历史使命而被人类创造,而不似民法、刑法等部门法的产生是人类自发的习惯。
     就行政审判结构而言,有政府与人民、法院与政府、法院与人民三对范畴,而这三对范畴也正是现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行政审判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内在关联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晚清的政治改革是我国政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折,是我国行政审判制度的历史起点。政治转型,即政治现代化,是政治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过渡的过程。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无可避免的变革。政治现代化包括国家的统一、政治意识的变化、结构的分殊以及大众参政化几个方面。一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主要任务是要从一个“传统国家”,进化成一个“现代国家”。这种进化的必要性在于,在现代社会,“传统国家”无法生存,此后国家的屈辱处境反复向中国人民强调了这一点。“现代化”始终是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主题。
     如果用时间来计算,中国的行政审判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一百年,不算短的时间,为什么现实中的行政审判仍然有很多困境?重读行政审判在中国的历史,也许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但至少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问题。
     论文的目标是通过提出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能够勾画出麦金太尔所言的理论地图,从而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任何一种理论的研究都离不开方法的指导,而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所研究的对象。行政法的公法属性,决定其研究方法“必须是解释性的、经验的、批判的和历史的。”在这几种方法的指导下,我们的旅程将沿着三个层次展开:个人与政府;法院与政府;个人与法院。以政治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三组关系历史变迁的考察,力图解释中国行政审判实际状态。
     第一章传统政治秩序:行政审判的本土资源古代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国家是皇帝的私有物。“君权神授”是皇帝权力的来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古代中国君民关系的浓缩,其实质是统治者把玩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一种御用之学。人民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地位,没有任何参政的权利。宗法制是古代中国缓解官民纠纷的主要通道。古代中国是高度一体化的国家,形成了家国不分、公私不分、天人合一的大一统社会。在一个权力高度集中与社会高度一体的政治文明国家中,是无法生长出现代的行政审判制度的。
     第二章清末新政:从传统到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政治文明传入中国,受西方主权思想、民主与共和思想、权力分立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开始裂变;而西方列强的步步入侵,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被迫“立宪救国”。《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司法与行政分立的官制改革、责任内阁制的成立等的新政改革,揭开了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的序幕,中国政治开始由传统走向近代。清末新政成为中国政治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分水岭,行政审判制度随着这次改革也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旅程。
     第三章“三权分立”与行政审判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宣告了中国传统政治社会的解体。民国初期,国家权力基本上是以“三权分立”为蓝本架构的。行政审判作为政治遗产被保留下来,设立了隶属于大总统的“平政院”,颁布了《行政诉讼条例》等关于行政审判的法律、法规。但由于这一时期军人干政,政权角逐,政府没有足够的权威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统治,因此,作为制约权力的行政审判制度并没什么成绩。不过,在法治与法制并不健全的时代里,能够专理行政诉讼十四年,这为国民政府时期的行政审判制度奠下了根基。
     第四章“五权分治”与行政审判实践证明,民主共和体制在推进政治现代化方面是失败的。民国十七年,中华民国再度统一,行政审判随着新体制的确立,又开始了新的历程。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立国思想,国民政府建立了“五权分治”的权力模式。1933年成立隶属于司法院的行政法院,颁布行政诉讼法。相对而言,国民政府时期的行政法院是近代最完备的行政审判机关,但由于行政法院的隶属性,以及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的不稳定性,行政审判的制约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行政法院也就了国民政府的“摆设”。
     第五章“议行合一”与行政审判中国自1916年以后,政治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它才重新达到了完全的政治统一。主权独立,国家统一,为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历史证明,“三权分立”、“五权宪法”并不适合中国,新中国参照苏联建立了“议行合一”的权力模式,并对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形成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社会。由于过分强调集权造成的社会结构一体化,反而,成了政治现代化的阻力,与此相应,行政审判随之中断。1978年改革后,法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体分化,政府职能转变,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迈向了新的高潮。而这一次改革的重要成果就是行政审判被重新确立。新中国近二十年的行政审判经验足以证明,行政审判制度有助于政府权威的建立从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六章结论经验证明,中国由传统的官僚制帝国到现代中央集权的科层制之间没有直接转换的通道,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而行政审判在中国同样经历了:无——有——无——有的历史循环。先有权威然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因而,行政审判在中国的坎坷经历,主要在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缓慢与艰难。反之,行政审判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加速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in our country, which originated with the political reform launched by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not in fact an accidental coincidence. It was the result of the division and check of power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division of power was to prevent despotism and dictatorship, for "when the powers of administration, legislation and judicature were in one's hand, be it a man, a minority or a majority, hereditary or self appointed or elected, it was to be determined justly as a tyranny." The power therefore shall be divided and shall be checked for those who have these powers tend to abuse them. Administrative trial was thus created by men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heck of powers while such department laws as the civil law and the criminal law derived from human's spontaneous habits, which was different.
     As far as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structure is concerned, there exist three categorie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the court an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urt and the people, which are the very main contents of modern political system. The inhere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structure and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provides a perspective for the article's research.
     The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stitutes a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one for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in our country.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e. the modernization of politics, is the transition from despotical politics to a democratic one. The modernization of politics is one aspect of modernization that is an unavoidable transformation in human society. It includes unification of the nation, change of political awareness, ramification of its structure and participation by the public.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modernization in China commenced from the first opium war made in 1840, with the evolution from a traditional country to a modern one as its principal task. The necessity for this evolution is that there is no survival space for the traditional country in modern society, which was reinstated to the Chinese people by the national afterward humiliations. Modernization is all the time the subject matter in Chinese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When computed in terms of time,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in China has its life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which is not so short, but why does it still encounter so many difficulties?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in China, may not furnish a resolution but at least renders a help to our understanding.
     The objective of the article aims at depicting the theoretical map by Vonda MCINTYRE by pointing out several basic issues and then provoking further thoughts.
     The research on any theory shall not go without the guide of methods, the selection of which depends on the subject matter concerned. The propens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 being public law entails that the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of explanatory, empirical,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nature." In the direction of several approaches, we shall start our journey from three levels: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overnment, the court and the government,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urt. Taking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as the entry point, the factual state of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in China is endeavored to be expounded after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of the above three relations.
     Chapter One: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order: the native resourc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The ancient China was a bureaucratic country with high centralization of powers. The country was the private belonging of the emperor and the source of the emperor's power came from the idea emperor's power given by god. The people taking the country as the root and the solid root making the country at peace was used to condens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his subjects in ancient China, the nature of which served as the theoretical tool for the ruler who enjoyed the idea that those who w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win the country. The people were at all the times ruled and had no right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formed the main channel to mitigate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 official and the subject in ancient China. The ancient China was a highly unified country, which produced the entangling relations of country and family,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and a greatly unified country with unification of man and nature. There cannot prop up a modern administrative trial system in a country with high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and socially unifie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hapter Two: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to China after the breakout of the opium war in 1840,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s and culture began to fiss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ideas of sovereignty, democracy and republic and division of powers. Before the grave national crisis after further aggression by western powers, the Qing government initialized the political reform of saving the nation by making a constitution.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Outline by Emperor's Order, the bureaucratic reform of division of judicature an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ponsible cabinet system,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erosion of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order as well as the start of th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The new deal th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refore constitutes the watershed of the Chinese politics'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 one to modern one and with this reform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system set on its journey in China.
     Chapter Three: division of three powe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12 announced the breakup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society. The national power was basically structured on the model of the division of three powers in the early t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was reserved as a political heritag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appellate court subordinate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publication of such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administrative trial as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al Ordinance. However, with the military intervening in politics and political running at the time, the government had inadequate authority to rule the then society and thus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system produced no achievements as a check of powers. Still, the specialized charge of administrative suits for fourteen years in a time with incomplete rule of law and legal systems,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system in the republic government period.
     Chapter Four: the division of five powe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The democratic and republic system proved a failure by practice in promoting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republic year 17 brought in with it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that restarted its new journey. Guided by the constitution with five powers initialized by Sun Yas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stablished the political mode of division of five powe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subordinate to the judicature court in 1933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al law passed. Relatively speaking,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was then the most complete administrative trial organ. But because of its subordination and the instability of the then politics, its role of checking powers had not exerted its full influence, which made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an orna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apter Five: the unification of court an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The time after 1916 witnessed a China with a disunited politics till the year 1949, when the independence of sovereignty and unification of nation provided a new moment for Chines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The newly structured political order, including the highly centralized power, a government with full intervention and the reliance on administration by judicature, did not advance the progress of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s expected. The highly unified social structure turned obstacle again to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nd discontinued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The reform in 1987 put the Chines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into climax. With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reestablish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produced a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ve trial.
     Chapter Six Conclusion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re is no direct transformational channel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bureaucratic and imperialistic system and the modern centralized bureaucracy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shall undergo a process of centralization of powers (in traditional sense)-division of power-centralization of power (in modern sen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system in China also underwent a non-be-non-be circle. Therefore,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to a modern one composes the condition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while the full play of its function was dependen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vernment authority. Before 1949, there was no a powerful government with authority which produced an ornament-like administrative trial. The discontinu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between 1949 and 1978 was attributed to the founding of a fully competent government. The experience again proved that the high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also conflicts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In reverse,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assists in promoting establishment of government authority and ramification of structure and further speeding up the pace of th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引文
[1][美]汉密尔顿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逄如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46页。
    [1][英]马丁·洛克林著:《公法与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3页。
    ①Hamilton,works of federalism,translated by Cheng Fengru,the commercial publishing house,ed 2004,at 246.
    ①Martin Rocklin,the public law and political theory,commercial publishing house,ed 2003,at 53.
    [1]《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吴溉之副院长在全国司法会议上的报告》,载《中央政法公报》第18期,1950年10月31日。
    [2]转引自张陪田著:《法与司法地演进及改革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3]董必武著:《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233页。
    [1]刘祖云主编:《社会转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参见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13-116页。
    [1][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页。
    [2][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2页。
    [1]梁启超著:《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2][法]贡当斯著:《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6页。
    [1][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2]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3]同注[2],前揭书,第154页。
    [1][美]王国斌著:《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2][英]马丁·洛克林著:《公法与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9页。
    [3][英]马丁·洛克林著:《公法与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页。
    [4][英]马丁·洛克林著:《公法与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3页。
    [1]P·瓦莱里:《历史与政治》,纽约,1962年,第37页,转引自[英]马丁·洛克林著:《公法与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7页。
    [2]注:阿利斯戴尔·麦金太尔将一种理论的研究视为地图,他指出,理论,正像地图一样,是基本的指南,即使它们在某些方面并不完整或不够准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6页。
    [1]载范忠信选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6页。
    [2][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43页。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页。
    [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1]转引自: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4页。
    [2]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5页。
    [3]参见(以)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4][美]J·C帕拉洛、R·C昌德勒编著:《行政管理学词典》,陈嘉陵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1]《礼记·王制》孔颖达疏。
    [2]《说文解字段注》,成都古籍出版社,1981年。
    [3]《左传》文公七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
    [4][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5页。
    [1]参考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00-201页.转引自:左言东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
    [1]杜佑《通典·御史台》,《通典》第24卷124页。转引自:左言东《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7页
    [2]士,在西周本为贵族武士的通称。由于贵族人口的繁衍,社会上出现一批失去贵族身份而又脱离劳动的读书人,这些人仍称士.但是文士而非武士。《管子》一书中士与农、工、商并列,合称四民。《谷梁传。成公元年)何休注:“士民,学习道艺者”。在贵族制下,这些士主要担任卿大夫的家臣。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士的阶层迅速扩大,一些庶民出身的人,也有经过学习而成为士的.参见:《中国政治制度史》,左言东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页。
    [1]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92页。
    [2]《荀子》。
    [1]参见刘泽华著:《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2]《论语·雍也》。
    [3]《尚书·酒诰》,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78页。转引自左言东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84页。
    [1]z 《荀子·王制》。
    [2]《孔子家语·六本》。
    [3]《潜书·明鉴》。
    [4]《孟子·离娄上》。
    [5]《贞观政要·择官》,转引自刘泽华著:《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1]《帝范序》,转引自刘泽华著:《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1]强世功:“法律移植、公共领域与合法性--国家转型中的法律(1840-1981),”载苏力、贺卫方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杨鸿烈著:《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59页。
    [2]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1]张树义著:《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行政法学背景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页。
    [1][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0页。
    [2]《东华续录》,乾隆朝,118卷,转引自:许纪霖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3]《武事余计·掌故考证》,《圣武计》附录卷12,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9页。转引自:丁志伟、陈崧著:《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4]《论语》。
    [5]严复:《孟德斯鸠法意·卷二 按语》,转引自:梁治平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1]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1]《东方杂志》第二年,第十期,转引自:王尔敏著:《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226页。
    [2]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汤志鈞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38页。
    [3]范忠信主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4]吴永:《庚之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页。
    [1]故宮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914-916页。以下简称《档案史料》。
    [2]《档案史料》(下册),第914-916页
    [3]《档案史料》(下册),第1327-1328页。
    [4]《档案史料》(下册),第1327-1328页。
    [5]《档案史料》(上),第1页。
    [6]《档案史料》(上),第15页。
    [7]《档案史料》(上)第1页。
    [1]1904年《东方杂志》临时增刊,转引自:谢俊美著:《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9页。
    [2]《档案史料,(上),第173-175页。
    [3]《档案史料》(上),第42页。
    [4]《档案史料》(下),第821-822页。
    [5]《档案史料》(下),第629、164页。
    [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7页。
    [2]《档案史料》(下),第610页。
    [1]转引自候宜杰:《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2]《档案史料》(上),第464页。
    [3]《档案史料》(上),第471-472页。
    [1]唐德刚著:《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8页。
    [2]《档案史料》,(上),第374页。
    [1]《档案史料》(上册),第447页。
    [2]《档案史料》(上册),第469-470页。
    [1]《档案史料》(上),第471-472页。
    [2]《档案史料》(上),第65页
    [3]《档案资料》(上),第91页。
    [4]范忠信主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1]范忠信主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2]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3]《档案史料》(上),第53页。
    [1]《档案史料》(上),第55页。
    [2][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45页。
    [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1]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1页。
    [2]刘军宁著:《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9页。
    [3]刘军宁著:《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
    [1]转引路易斯·亨金著:《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9-20页。
    [2]转引路易斯·亨金著:《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9页。
    [3]转引路易斯·亨金著:《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0页。
    [1]参见邹容:《革命军》;引自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75-387页
    [2]参见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引自同注[1],第388-393页。
    [3]参见:《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2-53页。
    [4]《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6-67页。
    [1]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399页。
    [2]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1]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14-215页。
    [2]同注[1],前揭书,第214页。
    [3]波里比阿:《罗马史》,第6卷,转引自朱光磊著:<以权力制约权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9页。
    [1][英]维尔著:《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9页。
    [1]钱端升著:《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五年增订,第2-3页。
    [1]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
    [2]王人博著:《中国近代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1]殷啸虎:《中国近代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2]吴经熊:《中国制宪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70页。
    [1]参见《宋教仁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0-354页。
    [2]参见张国福:《民国宪法史》,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436页。
    [1]参见:沈云龙主编:《民国经世文编》(法律),法律二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478-1483页.。
    [2]同注[1],前揭书,第1938.1949页。.
    [3]同注[1],前揭书,第41-43页。
    [1]参见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3-491页。
    [2]参见《政府公报》第793号(1914),台北台湾文海,1971年。
    [3]黄源盛.平政院判决书整编与初探(1914-1928),载《人文与社会科学》,民国八十九年十月,十卷四期。
    [1]参见:《平政院裁决录》,第1-4页。
    [2]参见吴庚著:《行政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1999年修订版,第9页。
    [3]《政府公报》1917,第361号,“大总统指令第五十号”,其内容为:“今国务院总理段祺瑞呈申明行政诉讼法关于平政院受理诉讼范围,应以各官署违法处分之命令为限,其业经奉令决定之案,即可毋庸受理。请令遵由呈悉准如所拟办理,已令行平政院遵照此令”。
    [1]参见民国三年七月二十日公布施行的《行政诉讼法》(法律第三号)第二条规定,肃政史依本法第十二条之规定,亦得提起行政诉讼.参阅《政府公报》(1914)第793号。
    [2]民国三年七月二十日公布施行的《纠弹法》(法律第四号)第二条,参阅《政府公报》(1914)第793号。
    [3]民国三年六月八日公布的《平政院裁决执行条例》第一、二、三条。
    [1]参见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载《人文与社会科学》,民国八十九年十月,十卷四期,第493-515页。
    [2]同注[1],前揭书。
    [3]《政府公报》,1914年6月9日。
    [4]同注[1],前揭书。
    [1]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2007年版,第48页。
    [1]孙中山:《训政之解释》,见《国父全集》第3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3年,第184-185页。
    [2]《大哀篇》,《李大钊文集》上,第6页,转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1]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543页。
    [2]参见: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等合编:《孙中山文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4页。
    [1]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编:《孙中山文粹》,广东人民出版社,11996年版,第105页。
    [2]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编:《孙中山文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00页。
    [3]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编:《孙中山文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62页。
    [4]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编:《孙中山文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98页。
    [1]《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78页。
    [2]同注[1],前揭书,第2页。
    [3]同注[1],前揭书,第22页。
    [4]同注[1],前揭书,第373页。
    [5]同注[1],前揭书,第564页。
    [6]同注[1],前揭书,第209页。
    [1]《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3-324页。
    [2]同注[1],前揭书,第345页。
    [1]《孙中山文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03页。
    [2]《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29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
    [3]同注[1],前揭书,第147页。
    [4]同注[1],前揭书,第147页。
    [1]参见:《孙中山文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02页
    [2]同注[1],前揭书,第602--621页。
    [1]参见:《孙中山文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21页。
    [1]《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91页。
    [2]同注[1],前揭书,第590页。
    [1]《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资料选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93页。
    [1]参见张国福:《民国宪法史》,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258-260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86页。
    [3]同注[2],前揭书,第580页。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4-655页。
    [2]胡汉民:《革命理论与革命工作》,上海民智印刷所,1932年版,第416页。
    [3]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增订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350页。
    [1]《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95页。
    [1]张国福著:《民国宪法史》,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80页。
    [1]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58页。
    [2]参见胡汉民:“党治的政府”(1928年12月1日),载《胡汉民先生文集》第三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8年版,第408页。
    [3]同注[1],前揭书,第458页。
    [1]蒋介石在这次会议上作《政治总报告》,转引自张国福:《民国宪法史》,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309页。
    [2]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33-634页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资料选编》(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96页。
    [2]《拯救的曙光》,南京《中央日报》,1928年9月5日。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8页。
    [2]注:该数据来源于蔡志方先生的研究,参见:蔡志方著:《行政救济与行政法学》(一),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313页。
    [1]数据来源见蔡志方前揭书,第316页。
    [2]参见行政法院编:《行政法院判决汇编》,上海法学编译社,1948年版,第80-83页、96-99页、191-196页、219-221页、234-237页、237-240页,案例分别为:沈绍安蘭记因私运漆器等物被处罚金事件起诉案、裕生公司因矿地争执事件起诉案、南京两广宾馆因改组南京私立两广初级中学校董事长及改选校长事件起诉案、黄尔昌为与秦子君因投标承买公产争执事件起诉案、徐芳儒等征收土地事件起诉案、张锡山腾德森张文波等因修筑道路事件起诉案。
    [1]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1页。
    [2]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68页。
    [1]《孙中山文粹》,第793页。
    [1]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4-495页。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页。
    [3][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4页。
    [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页。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1页。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1页。
    [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01页。
    [1]吴经熊著:《法律哲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2][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页。
    [1]肖蔚云等主编:《宪法学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5页。
    [3]同注[2],前揭书,第1057页。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5页。
    [2]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7页。
    [3]同注[1],前揭书,第358页。
    [4]同注[1],前揭书,第646页。
    [5]《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94页。
    [1]参见[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中文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页。
    [2]李路路、李汉林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1]参见《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51年),第105页、108页。
    [1]引自《新华月报》1951年第4卷第5期,第1013页。
    [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人民代表大会四十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3]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6页。
    [4]张树义著:《变革与重-一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法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自序,第44页。
    [1][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2]v牛津法律大辞典》,第790页。
    [1]参见梁治平主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页。
    [1]参见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48-249页。
    [1]何海波编著:《法治的脚步声-中国行政法大事记(1978-2004)》,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1]费正清、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114页。
    [2]参见W.威尔逊:《国会政体》,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10页。
    [3]J.布赖斯:《美利坚共和国》第1卷,纽约迈克来伦公司1962年版,第5页,转引自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1]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1]参见《中国共产党党员大辞典》,“中共政法委员会”条,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2]朱光磊著:《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1]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07页。
    [2][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3][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潘蛟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1]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斌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203页。
    [2]即从1989年-2006年.中国最高法院所作的工作报告均可从“中国法官”网站找到,网址:http://www.court.gov.cn/work/。为行文简洁,以下凡是引自最高人民法院历年工作报告中的信息,只说明报告的时间,不再一一详细注明出处。
    [1][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09页。
    [1]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0-51页。
    [1]为了行文简要,文中只列年份,年份所指既为本年度的工作报告。
    [1]《人民日报》,吴法,1992年9月8日。
    [1][美]肯尼思·F·沃伦著:《政治体制中的行政法》,王丛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2页。
    [2]数据来源于《中国法律年鉴》。
    [1][英]彼得·斯坦等,《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6页。
    [2]最高法院行政庭第三合议庭:“各级人民法院2000年受理、审理行政案件情况及分析”,载最高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基础数据可参见各年的《中国法律年鉴》。
    [1]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2页。
    [2]许纪霖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3][美]C·E·布莱克著:《现代化的动力》,段小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1页。
    [1]张树义著:《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行政法学背景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166页。
    [1]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3-55页。
    [2]埃德温·O·赖肖尔著:《美国与日本》,转引自: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155页。
    [3]威廉·W·洛克伍德著:《日本对西方的反应:与中国之比较》,转引自: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155页。
    [1]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155页。
    [1]陈端洪著:《中国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2]何海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页司法权的实践史(1990-2000)》,载《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2辑。
    [3]孙林生、删淑艳:《行政诉讼以撤诉方式结案为什么居高不下?--对365件撤诉行政案件的调查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989年3.29),载《人民日报社》,1989年4月9日,第二版。
    [1]张树义著:《法治政府在中国成立的背景》,载张树义主编:《法治政府的基本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2]参见B.伍德沃德,S.阿姆斯特朗著:《美国最高法院内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9-184页。
    [3]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9-131页。
    [4][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2页。
    [1][美]肯尼斯·F·沃伦著:《政治体制中的行政法》(第三版),王丛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官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行政法院编:《行政法院判决汇编》,上海法学编译社1948年版
    5.《政府公报》(1912-1947),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7.沈云龙主编:《民国经世文编》,文海出版社1966版
    8.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1.张树义著:《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树义著:《变革与重构: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法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张树义著:《冲突与选择》,时事出版社1992年版
    4.王人博著:《中国近代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王人博著:《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马怀德著:《行政许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应松年著:《当代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8.薛刚凌著:《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刘祖云主编:《社会转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唐德刚著:《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版
    11.左言东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
    13.刘泽华著:《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15.张国淦著:《北洋述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16.刘以芬著:《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17.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王人博著:《近代中国与新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王人博著:《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熊月之著:《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1.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2.何启、胡礼垣著:《新政真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梁启超著:《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4.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
    25.王伯琦著:《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蔡枢衡著:《中国法理自觉地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张君励著:《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燕树棠著:《公道、自由与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谢俊美著:《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0.丁志伟、陈崧著:《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1.王尔敏著:《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33.范忠信主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候宜杰著:《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6.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7.朱光磊著:《以权力制约权力--西方分权论和分权制评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8.刘军宁著:《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9.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0.《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41.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等合编:《孙中山文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2.钱端升著:《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增订
    43.殷啸虎:《中国近代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4.吴经熊著:《中国制宪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45.蔡寄鸥著:《鄂州血史》,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46.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张国福著:《民国宪法史》,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
    48.胡汉民:《革命理论与革命工作》,上海民智印刷所1932年版
    49.董炯著:《国家、公民与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杨幼炯著:《近代中国立法史》(增订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51.张国福著:《民国宪法史》,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
    52.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3.蔡志方著:《行政救济与行政法学》,三民书局1993年版
    54.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5.姜义华编:《中国现代思想史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6.强世功著:《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福勒轮战》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7.陶希圣著:《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8.梁治平著:《法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0.梁治平著:《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1.张陪田著:《法与司法地演进及改革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3.余英时著:《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夏勇著:《中国民权哲学》,三联书店2004年版
    66.何海波编者:《法治的脚步声--中国行政法大事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吴庚著:《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8.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69.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70.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王名扬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2.王名扬著:《比较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75.黄仁宇著:《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77.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8.金耀基著:《从传统到现代》,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
    7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1995年版
    80.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81.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82.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3.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4.[美]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1992年版
    85.[美]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版
    86.[英]维尔著:《宪政与分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87.[英]麦克尔·奥克肖特著:《经验及其模式》,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88.[法]贡当斯著:《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9.[法]米歇尔·福柯著:《知识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90.[美]罗斯科·庞德著:《法律史解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91.[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2.[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93.[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94.[美]力口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95.[美]邹谠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6.[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7.[美]路易斯·亨金著:《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1996年版
    98.[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99.[英]维尔著:《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0.[美]安东尼·奥罗姆著:《政治社会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2006年版
    10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02.[美]莱斯利·利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03.[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著:《政治学手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4.[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沃马克著:《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5.[美]王国斌著:《转变的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6.[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7.[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108.[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09.[美]伍德罗·威尔逊著:《国会政体》,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0.[以]艾森斯塔德著:《帝国的政治体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1.[以]艾森斯塔德著:《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2.[法]迪尔凯姆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胡伟译,华夏出版1999年版
    113.[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潘蛟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4.[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5.[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116.[日]滋贺秀三著:《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17.[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大陆法系》,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8.[美]C·E·布莱克著:《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20.[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21.[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22.施莱弗、维什尼编著:《掠夺之手》,赵红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23.[英]卡罗尔·哈洛著:《法律与行政》,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24.[英]马丁·洛克林著:《公法与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5.[德]奥托·迈耶著:《德国行政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26.[美]肯尼斯·F·沃伦著:《政治体制中的行政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7.理查德·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Huntington,Samuel P."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Word Politics
    2.Mathew D.McCubbins,Roger G.Noll& Barry R.Weingast(1987),"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s Instruments of Political Control,"in 3 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
    3.Mark Ramseyer(1994),"The Puzzling(In) Dependence of Courts,"in 23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4.Lin Feng Administrative Law Procedures And Remedies In China,HongKong · London Sweet&Maxwell,1996
    5.Edward j.Epstein,Law and Legitimation in Post-Mao China,in P.B.Potter ed.,Domestic Law Reform in Post-Mao China(1994),M.E.Sharpe,Inc.
    6.Pitman B.Potter,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Law of the PRC:Judicial Review and Bureacratic Reform,in P.B.Potter ed.,Domestic Law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1994),M.E.Sharpe,Inc.
    7.Gerard Sautel:Histories des Institutions Publicques despuis la Revolution francaise,1978
    8.David H.Rosenbloon:Public Administrative and Law,Marcel Dekker,Inc.1983
    9.P.P.Craig:London Sweet & Maxwell,1983
    10.William Wade:Administrativ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11.Stephen G.Breyer & Richard B.setwatt,Administrative Law and Regulatory Policy,Little,Brown and Compand,1985
    12.Glen O.Robinse,Ernst Gellhorn & Harold H.Bruff:The Administrative Process,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86
    13.Black's Law Dictianary,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79
    1.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载《人文与社会科学》民国八十九年十月,十卷四期
    2.何海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页司法权的实践史》,载《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2辑
    3.贺欣:《作为政治控制机制之一的行政法--当代中国行政法的政治学解读》,《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05年卷,第8期
    4.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5)
    5.李路路等:《单位改革中的变化与分化》,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6)
    6.李卫刚:《行政诉讼与宪政之关系研究》(博士论文),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7.李孝猛:《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博士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