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证券市场信息是交易者据以正确预期基础资产价值变动有关的信息,从广义上讲,应该定义为一切能够在不同强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与事件的信息。信息博弈是参与证券市场博弈的各个主体在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与反馈在内的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中,围绕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博弈。
     证券市场的运行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信息的处理过程。发行者根据宏观经济及自身信息确定发行证券,并按法律披露一定的信息,投资者收集宏观及微观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处理形成投资决策及投资行为,投资行为产生的结果又形成新的信息,从而进入新一轮的信息处理过程。
     证券市场有分散风险、收集信息、企业监控、直接融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几大经济功能,本质却在于证券市场的信息功能。首先,直接融资的效率取决于证券市场信息功能的完善与否。其次,证券市场对分散风险、企业评价与监控的有效性取决于证券价格的有效性。价格发现和证券市场的监控功能取决于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从根本上讲,监控功能即信息功能。最后,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有赖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这一点实质上是以上两点的综合,如果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较高,投资者根据证券价格信息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就会引导资金及资源向需要融资且效率较高的公司流动,而且,投资者也能对融资的公司实行有效监控,以保证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加入WTO,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国内市场都将渐次开放,迎接国标同行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冲击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带来更大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
    的风险和挑战,如何规避风险,迎接挑战,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是现阶段
    的重大任务。这就使加强证券市场信息监管,完善信息监管制度成为目前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
     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由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反馈三部分有机构成。
    信息源是整个证券市场信息产生的源头和运行的起点。信息源中的博弈包括:
     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层次的信息博弈,其博弈行为有:上市公司经理层
    与所有者之间以及股东之间围绕提供真实信息进行的博弈。股东对经营者形成
    监督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获取真实的信息,而出于对信息搜寻成本和效益比较的
    考虑,小股东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放弃了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客观上就
    为经营者(经理层)在信息源提供不完全、甚至虚假信息创造了条件。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其具体的信息博弈行为有:
     第一,上市选择过程中绩差和绩优企业的“劣驱良”博弈。不论是在审批
    制下还是在核准制下,公司上市仍然实行额度控制。由于公司上市不是采取市
    场选择机制,造成了绩差企业、绩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博弈。当监督成本
    较高而监督所获收益相对较小时,政府选择不监督的策略,这就给绩差企业进
    行业绩包装提供了可能。当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的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其造假
    所获收益时,绩差企业会选择进行业绩伪装。这样,绩差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驱
    逐绩优企业的同时,信息源头的虚假业绩信息披露就产生了。
     第二,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以筹
    资和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定价机制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业绩公布中的捏
    造信息和盈利预测信息严重脱离实际的博弈行为。包含综合信息的新股发行
    价,如果定位不合理,实际上在信息源就造成了对投资者的信息误导。
     第三,公司上市后财务状况与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以及投资信息公布违
    背承诺的博弈行为。
     此外,还包括在信息源头利用信息占有和垄断优势进行的内幕消息获取与
    利用中的信息博弈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通道中的信息博弈包括证券市场信息搜寻中大小股东之
    间的博弈,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证券交易中信息
    加工的博弈,这里面又包含信息欺诈博弈、“散户跟风”信息博弈、机构监管者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
    与违规者之间的信息博弈,上市公司配股中的信息一博弈,预期行为的博弈以及
    中介机构的信息博弈行为等。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反馈中的博弈包括股市变动中投资者如何对股价变动作
    出反应而在彼此之间进行博弈;机构投资者对股市变动作出的反应,通过传播
    真真假假的股价信息、行为信息、和政策信息引诱中小投资者,散户对上述信
    息做出反应,采取跟风博弈:政府对市场变动信息做出反应、调整政策,投资
    者对政府政策做出反应、调整交易行为的博弈;以及证券监管机构对交易主体
    的行为和市场交易状态做出反应,采取监管措施,交易主体对监管举措做出反
    应,采取违规或不违规的抉择等。
     证券市场上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与加工以及信息反馈构成信息运行的全过
    程,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周而复始,成为一个循环过程:信息博弈也在这一循
    环过程中反复地不断地进行。
     信息运行及运行中博弈的每一次循环,都不是上一循环的简
In stock market, Bargainers anticipate securities' price in accordance with information which should be defined as all factors and affairs that influences securities' pric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a broad sense. Information game means game among participants in stock market in source of information,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and feedback of information encircling its authenticity, integrality and validity.
    The running course of stock market may be regarded as a disposal course of information. Issuers decide to issue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about macroeconomics and themselves. Meanwhile investors collect and analysis information to make decision of investment. The investment result in new information and another information disposal course.
    Stock market has such functions as dispersing risk, collecting information, supervising enterprises, direct financing, finding value and configuration resources. Among them the essential function is information function.
    After our country is affiliated to WTO, domestic market including finance industry will open to the world gradually. Receiving drastic competition and concussion coming from international craft brothers will become a unavoidable choic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apital market will bring risk and challenge. How to elude risk .receive challenge and improve capital market efficiency is a important task at present We should enhanc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and perfect regulation
    
    
    system in stock market.
    Information running system is composed by information source, information passage and information feedback. Information games in information source include: game between manager and proprietor, game between manipulative shareholders and other shareholders, gam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during the choice course appearing to stock market, game during achievement proclamation course of enterprises and game about insider information and business.
    Information games in information passage include: game between deputy and yielder during passing course, information cheating game, game between organization investor and ordinary investors, game behavior of agencies and so on.
    Information games in information feedback include: game among investors facing to changes of securities price and polices from government.
    The efficiency of stock market is based on the sufficiency, nicety, symmetry of information. The asymmetry and imperfection of information will lead to cheat, dope, yawp and bubble which may distort collocation of resource and become solicitation of financial crisis.
    To improve validity of stock market, the key factor is to solve problems happening during the disclosure .transmission ,resolution and feedback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Regulation means the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leakage, distortion of explan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perfect efficiency of reflection of information in stock marke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constitute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Based on correlative theories, this dissertation establishes an academic framework of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the loss of independence of CPA audit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引文
1、赵锡军著,《论证券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2、黄兴旺主编,《证券违法犯罪与防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3、庄序莹著,《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4、洪伟力著,《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5、谢识予编著,《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二版
    6、张颖、杨杰编著,《创业板市场——上市与运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7、罗伯特·吉本斯(Robert Gibbons)(美)著,《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8、马丁·J.奥斯本(Martin J.Osborne)(加),阿里尔·鲁宾斯坦(Ariel Rubinstein)(美)著,《博弈论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9、陈学彬编著,《博弈学习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施锡铨著,《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潘天群著,《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12、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英)著,《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13、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14、张维迎著,《产权、政府与信誉》,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15、梁能著,《公司治理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李健著,《公司治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17、刘锡良、陈斌,“资本市场发展与国企债务重组”,《四川金融》,1997年9期,14—16
    18、George stigler著,吴惠林等译:《人民与国家——管制经济学论文集》[The citizen and the State:Essays on Regulation];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19、郭文革、金武、陈玉廷,“不对称信息下的协商机制设计”,《控制与决策》,1995年7月,第10卷,第4期,P304—P310
    
    
    20、张五常,在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作的题为“中国经济改革仅一步之差”演讲,录自《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7月23日。
    21、黄玉英,“从‘信息不对称’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卷第2期,P41—P43
    22、王星、辛红、刘俊宇,“从信息不对称看国有企业的监控机制”,《银行与企业》,1998年第5期,P22—P24
    23、朱谦,“短线交易的几个法律问题研究”,《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总第79期),P110—P115
    24、刘坚,“非对称信息下的金融合约安排”,《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28(2),P17—P23
    25、周雪平、陈若杨,“非对称信息下企业的激励机制选择”,《嘉兴学院学报》,2001年1月第13卷第3期,P75—P76
    26、冯淑萍,“遏制会计造假须从自律和监管入手”,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发言。
    27、涂晴、全奋,“股票发行审核制度之我见”,《当代法学》,2000年3期,P39—P40
    28、秋风,“管制猛于腐败的典型案例”,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网站。
    29、张维迎,“管制越多腐败越多代价越高”,《21世纪经济报道》,2001.3.19
    30、郑则壮,“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券商行为”,《福建金融》,1997年8期P36—P37
    31、何雁明,“国际证券市场法律规范方式的创新对深化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启示”,《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5月第22卷第3期,P1—P6
    32、肖宇,“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监管机制的探讨”,《财经论从》,1998年3期,P28—P34
    33、顾颖,“激励制度设计理论:结构架设与功能整合”,《理论探讨》,P29—P31
    34、孙友光、王文平,“强化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四项措施”,《金融研究》,1997年8期,P63
    35、梁敬文,“进一步搞好证券监管工作的思路”,《理论研究》,1997年6期,P22—P23
    36、翟留栓、郝云宏,“论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人文杂志》,1997年第1期,P42—P45
    37、韩嫄,“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思考”,《税务与经济》,2000年第1期,总第108期,P55—P58
    38、陆泽峰,“试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证券监管体制”,《现代法学》,1996年3期,P73—
    
    P76
    39、王为民,“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选择”,《银行与企业》,1997年1期,P40—P41
    40、黄运成、黄格非,“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国投资》,1998.8,P38—P39
    41、李强、刘郁,“浅议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改革”,《浙江金融》,1999.4,P26—P27
    42、江小薇,“关于证券市场监管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4期,P19—P24
    43、杨冰,“比较与借鉴: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架构原则及其体制特征”,《财经论从》,2000年7月第4期(总第82期),P56—P59
    44、苟文均,“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机制的设计原则”,《金融教学与研究》,1996年6期,P2—P3
    45、刘剑,“证券监管体制模式的趋同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湖南经济》,2000年7期,P44—P45
    46、王艳君,“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缺陷与矫正”,《江苏经济探讨》,1998年6期,P38—P39
    47、张学萍,“证券市场监管的软约束”,《企业改革与管理》,1997年8月,P23—P24
    48、龚仰树,“关于我国证券市场监督体系的几点思考”,《财经研究》,1995年11期,总第168期,P8—P13
    49、张宇润,“论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改革”,《河北法学》,1999年2期,P33—P35
    50、陈予、汪少华,“重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思考”,《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3期,P114—P118
    51、万国华,“论我国证券监管体制若干法律问题”,《南开学报》,2000年2期,P42—P48
    52、包景轩,“论我国证券监管与自律体制及其完善”,《法商研究》,1999年3期,总第71期,P66—P73
    53、王剑铭,“关于我国证券监管体制问题的探讨”,《改革与战略》,1998年4期,P28—P32
    54、任际泰,“我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若干变化走向”,《管理现代化》,1996年2期,P13—P15
    55、张忠军,“证券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第13卷第6期(总第52期),1999年11月,P31—P37
    
    
    56、万明,“证券监管新体制运作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城市金融论坛》,1999年1期,P26—P28
    57、金哲、徐长明,“建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新体制之构想”,《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3期,P37—P39
    58、曹凤歧、徐文名,“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研究”,《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5期,总第174期,P40—P46
    59、庄序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特色及改进建议”,《社会科学》,2000年2期,P10—P14
    60、何雁明,“证券市场交易监管机制的确立与管理”,《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5期,P20—P24
    61、魏加宁,“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入世后绕不开的难题”,国研网,2002年11月18日
    62、贺力平,“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监管理论的创新”,《中国外汇管理》,2001年5期,P4—P6
    63、李丽君,张晓鹃,“解决经理与股东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冶金经济与管理》,2002年2期,P46—P47
    64、吉爱玲,“用经济手段调控证券市场”,《决策探索》,2000年10期,P20—P21。
    65、李泋,“克服信息不对称—有效的风险投资契约设定”,《软科学》,2001年第15卷第2期,P38—P41
    66 邱永红,“证券跨国发行与交易中的法律监管问题刍议”,《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年5期,P52—P56
    67、付泳,“论非对称信息市场参与者不良行为的治理”,《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3期,P32—P34
    68 曹国安、李秋波,“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的市场与政府”,《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5期,P50—P55
    69、王昆江,“论我国证券内幕交易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6月第25卷第3期,P83—P87
    70、韦沛文,“企业利益相关各方信息不对称性与网络化管理”,《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第41卷(总第170期),P113—P118
    71、徐刚,“浅谈证券市场特有缺陷与证券立法的几个问题”,《管理世界》,1998年6期,
    
    P76—P80
    72、杨旭东,“日、美、英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现代日本经济》,1999年2期,P6—P10
    73、王赫,“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比较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1期,P37—P41
    74、罗伯特·科特纳文,李晓枫著,“市场需要新规则”,《证券时报》,2002—8—1
    75、骆品亮,“双重信息不对称下有效的经济竞赛机制”,(英文版),“Efficient Economic Contest under Dual Information Asymmetry”。
    76、张维迎,“探求管制与垄断的因果逻辑”,《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4月2日
    77、韩学丽,“浅谈如何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与风险控制”,《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年4期,P41—P43
    78、周颖刚,“信息不对称、企业监控和金融中介”,《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10期,P78
    79、刘志彪,“信息不对称、政府管制与企业的质量战略”,《学海》,2000年5期,P64—P67
    80、夏俊,“信息不对称:股票市场内幕交易规制优化实施”,《中国管理科学》,2001年第9卷第2期,P16—P21
    81 祝足、黄培清,“信息不对称时对激励机制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第31卷第4期,P23—P26
    82、俞清、谢敦礼,“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激励方案的选择与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01年9月第28卷第5期,P488—P497
    83、李存金、侯光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团队工作绩效测评及其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1年第10卷第3期,P230—P233
    84、唐清泉,“信息不对称下的激励与监控的模型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第41卷(总第170期),P119—P125
    85、王效俐、吴东鹰,安宁,“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激励模型”,《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7月第31卷第4期,P349—P353
    86、赵晓菊,“信息不对称与金融风险的控制管理”,《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P58—P62
    87、王向荣,“信息不对称与我国金融监管”,《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9月第12卷第3期,P38—P41
    
    
    88、孙涌,“信息不对称与资本市场监管”,《现代管理科学》,2001年6期,P35—P37
    89、曹国利,“信息不对称,政府规制的经济理由”,《财经研究》,1998年6期总第199期,P15—P19
    90 沈荣华、钟伟军,“信息非对称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6期,总第204期,P21—P23
    91、靳明,“对业绩操纵行为实施监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2000年4期,P111—P115
    92、戴文战等,“一种基于奖优罚劣原则的多阶段多目标决策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6期,P32—P36。
    93、金宗项,“证券创新与加强监管”,《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9期(总第202期),P30—34
    94、唐雪松,“《证券法》:证券监管体系发展的里程碑”,《辽宁财专学报》,1999年4期,P41—P42
    95、张立达,“《证券法》的实施与证券市场监管”,《山东金融》,1999年8月,P38—P39
    96、汪传才,“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初探”,《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1期,P39—P44
    97、康敬奎,“证券法研究的新拓展”,《求是学刊》,2000年2期,总第135期,P120
    98、裴惠宁、成延洲,“《证券法》与证券投资安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28(3),P85—P89
    99、竹怀军,“证券犯罪若干问题初探”,《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21(3),P41—P45
    100、白建军,“证券犯罪与新刑法”,《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P108—P114
    101、何为,“证券管理体制模式探讨”,《海南金融》,1998年6期,P17—P18
    102、韩小玉,“构建一体化的证券机构监管体系”,《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3期,P78—79
    103、周崇安,“证券监管体系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模式选择”,《财贸经济》,1999年9期,P43—P45
    104、王歆昱,“证券监管体制的设计与定位”,《上海金融》,1999年9期,P23—P25
    105、马利明,“证券市场的法律体系初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
    
    2期,P82—P85
    106、钱先兵,“证券市场管理体制初探”,《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5期,P47—P49
    107、吴敬琏,“政府何市场的界限在哪里”,《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序言。
    108、姜洋著,《中国证券商监管制度研究》,书号:75042508XF2089,2001年5月出版。
    110、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十大政策评析(下)”,《中国机电工业》,2000年11期,P29—P30
    111、刘春梅、李向东,刘雪梅,“博弈论与经济协调”,《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1期(总第39期),P47—P48
    112、黄韬、易宪言、高占军、张群群,“博弈论的发展与创新”,《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5期总第138期,P3—P9
    113、杜煊君,“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我国证券市场违规现象”,《财经研究》,2000年VOL26(6),P16—P23
    114、汪建坤,“中国股市的博弈分析”,《财贸经济》,2000年3期,P54—P57
    115、刘建江,“政府行为与投机行为的金融博弈”,《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1期,P51—P55
    116、杜兴强,“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诉讼爆炸与承诺博弈”,《湖北审计》,1999年3期,P6—P7
    117,刘可,“Ess策略与股市博弈”,《重庆金融》,2000年10月,P26—P27
    118、陈永国、杨智杰,“股东对公司财务报表实施审计的博弈分析”,《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年2月第22卷1期,P77—P80
    119、蒲勇健,“假冒伪劣产品与真品共存于市场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12月VOL28(6),P563—P569
    120、田增瑞,“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代理分析”,《中国软科学》,2001年6期,P22—P26
    121 江辉有,“与博弈有关的几个结果”,《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4月2期,P1—P4
    122、和蔚,“博弈论及其应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2期(总第98
    
    期),P82—P84
    123、刘希勒,“博弈论与会计学”,《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年12月,P88—P89
    124、复火松、蔡淑琴、石双之、张金隆,“MGDSS博弈模型探讨”,《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8卷,P444—P448
    125、韩东平,“经济博弈论在会计决策中的应用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4月VOL32(2),P62—P64。
    126、胡向千、雷光龙、王松年,“上市公司坐庄行为的博弈分析”,《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版)》,2000年4月VOL27(2),P116—P120
    127、周二华、陈荣秋,“多企业联盟的博弈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8月VOL27(8),P36—P38
    128、胡晓鹏、程慧强,“上市公司选择机制的博弈分析”,《经济经纬》,1999年4期,P73—P74
    129、林国春,“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与个人投资者的投机博弈”,《经济科学》,1997年3期,P44—P48
    130、盛斌,“WTO体制、规则与谈判:一个博弈论的经济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12期,P3—P12
    131、史剑新,“伯川德价格博弈中的正利润均衡”,《管理工程学报》,2001年VOL15(2),P82—P83
    132、赵自兵、何珺,“打假成本,谁来支付—从一个经典博弈模型看打假制度安排”,《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7年4期,P50—P52
    133、汪建坤、钱雪亚、李秉政,“股票泡沫形成的投资者博弈模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2期,P25—P27
    134、刘固,“试析我国证券市场中德博弈行为”,《经济论坛》,1997年3期,P24—P25
    135、张培刚、方齐云,“博弈论德应用及其展望”,《经济评论》,1998年2期,P13—P14
    136、陆瑾、顾毓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资本市场博弈与股市有效性建设初探”,《经济问题》,1999年5期,P49—P51
    137、蒋殿春,“博弈论如何改写了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家》,1997年6期,P66—P75
    138、田佑中、刘江涛,“博弈论的后现代性意蕴”,《理论学习月刊》,1998年6期,P16—P18
    
    
    139、李雪松、许庆斌,“博弈的一般理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1期,P54—P59
    140、蒋海、温思美,“制度变迁中的金融博弈与金融风险转嫁”,《金融研究》,1998年9期,P19—P25
    141、朱震葆,“理性行为下的支付与均衡”,《江苏统计》,1998年2期,P24—P25
    142、朱震葆,“非合作博弈论的基本体系”,《江苏统计》,1998年3期,P17—P18
    143、谢守祥、宋阳,“所有者、企业、经营者关系的契约重塑”,《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10月,P53—P57
    144、刘鹤玲,“利他之迷及其博弈论分析”,《科技导报》,1998年3期,P82—P84
    145、袁瑞军,“囚徒困境中的最佳选择—重复博弈条件下的集体行动困境初论”,《科学决策》,1998年5期,P41—P43
    146、简兆权、李垣,“战略联盟的形成机制—非零和合作博弈”,《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8年VOL19(9),P17—P18
    147、温路平,“博弈均衡—中小企业应对WTO”,《东方经济》,P24—P25
    148、吴维库,“竞争博弈中的角色转换”,《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5期,P18—P20
    149、秦岭,“从近三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看信息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VOL146(4),P66—P69
    150、黄志刚、杨国清,“关于企业稽查特派员制度机制的博弈分析”,《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年VOL31(2),P50—P53
    151、李军林、郭亚玲,“理性、均衡与演进博弈论—一个关于博弈理论发展的评述”,《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4期,P48—P52
    152、李军林,“权利、均衡与制度变迁—一种关于产权起源的非合作博弈解释”,《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2期
    153、李睿,“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与经济管理方法”,《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年3期,P148—P149
    154、施锡铨,“市场经济若干现象的博弈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VOL2(1),P3—P11
    155、云全铨,“博弈理论在股票和期权交易中的应用”,《预测》,2001年VOL20(5),P36—P38
    
    
    156、张维迎,“博弈论:经济学家看文化、法律、历史”,《宁波经济》,2002.5,P20—P21
    157,徐治道,“博弈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取向”,《江苏经济探讨》,1996VOL173(5),P38—P42
    158、庄峻,“论博弈科学在信息金融营运中的应用”,《当代经济科学》,1991年VOL94(6),P9—P13
    159、伍中信、肖美英,“信息产权与博弈:会计监督的经济学”,《会计研究》,1997年12期,P14—P17
    160、魏灿秋,“动态博弈原理在新股发行中的应用”,《财经研究》,1997年6期,P44—P46
    161、林国春,“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投机博弈”,《经济科学》,1997年3期,P44—P48
    162、黄强、吴金锋,“统计信息调查过程中的博弈选择”,《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7年4期,P53—P56
    163、商明华,“权利博弈与政府对企业的行为”,《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1期,P27—P33
    164、田佑中、刘江涛,“博弈论的后现代性意蕴”,《理论学习月刊》,1998年8期,P16—P18
    165、吴维库,“竞争博弈中的角色转换”,《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5期,P18—P20
    166、夏兴国、杨长友,“用博弈论分析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战略”,《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VOL2(2),P1—P6
    167、白明,“博弈论与当代经济学的发展”,《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年VOL16(1),P18—P20
    168、冯芸、吴冲锋,“回扣现象的博弈分析”,《预测》,2000年2期,P71—P73
    169、赵娜,“博弈论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VOL21(5),P100—P102
    170、梁莱歆、刘胜军,“由博弈论对我国会计制度建设的思考”,《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VOL5(2),P139—P141
    171、彭正龙、孙鸿广等,“人员责任测评中的伪装现象及其防范机制研究”,《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VOL(4),P343—P347
    172、蒋洪浪、武邦涛、张路,“监管中的腐败防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VOL33(10),P1257—P1260
    
    
    173、胡凯,“不同监管条件下财务总监行为选择的博弈论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9年6期,P44—P47
    174、袁瑞军,“囚徒困境中的最佳选择—重复博弈条件下的集体行动困境初论”,《科学决策》,1998年5期,P41—P43
    175、安立仁、赵文华、席酉民,“腐败问题的博弈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年9期,P33—P41
    176、郭磊,“博弈论简论”,《山东经济》,1999年VOL95(6),P17—P19
    177、冯新生、李维岳,“一个遏制腐败的博弈分析模型”,《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9年1期,P8—P11
    178、刘建江,“政府行为与投机行为的金融博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1期,P51—P55
    179、邹昊平、唐利民、袁国良,“政策性因素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政府与股市投资者博弈分析”,《世界经济》,2000年11期,P20—P28。(1992—2000年统计分析)
    180、朱震葆,“企业博弈实例”,《江苏统计》,2001.3,P32
    181、阎庆民、陈朝龙,“证券市场多元利益机制相关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VOL242(8),P48—P53
    182、吴娇,“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4期,P12—P16
    183、陈浩武,“论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监管”,《金融研究》,1998年7期,P17—P22
    184、李小牧,“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解救:一种博弈论解释”,《经济学动态》,1999年2期,P60—P63
    185、易宪容、刘小珉,“要挟理论与和约选择”,《经济学动态》,1999年4期,P59—P62
    186、李义平,“过渡时期的国有企业为什么极易发生腐败”,《经济学动态》,1999年8期,P33—P34
    187、周锦林、史焕平,“中央银行可信度的博弈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VOL19(1),P68—P70
    188、何琳、郑向阳,“中美企业产权制度中委托人—代理人博弈的比较分析”,《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5(1),P47—P52
    189、赵家宝,“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及治理”,《经济师》,2002年4期,P185—P186
    190、孙建强、贾莉、李莉,“会计信息供求博弈分析”,《经济师》,2002年4期,P174—
    
    P176
    191、闫芳芳,“运用博弈论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经济经纬》,2002年2期,P74—P75
    192、张理智,“论纳什均衡的基础:自我均衡”,《中卅学刊》,2002年VOL128(2),P34—P36
    193、李洪、刘星、李平、李勤,“经理股票期权与经理人员努力的博弈分析”,《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VOL25(3),P138—P141
    194、游士兵、吴圣涛,“证券违法犯罪监管的博弈分析”,《中卅学刊》,2002年VOL127(1),P17—P19
    195、许春清,“作为博弈的经济合同的订立及生效”,《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VOL18(1),P83—P86
    196、张树义、武振业、李强,“国有企业创新博弈分析”,《科研管理》,2002年VOL23(1),P1—P5
    197、魏斌、许立俭,“竞争上岗企业家选拔制度的博弈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VOL17(1),P18—P20
    198、李一智、邹平,“证券市场参与者的博弈策略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1期,P47—P48
    199、王性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经济经纬》,2001年6期,P73—P76
    200、章和杰,“金融危机的博弈模型研究及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VOL17(6),P14—P18
    201、唐卫东、王刚、关志华、王迈,“开放式基金风险博弈研究”,《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VOL20(6),P26—P28
    202、李超、李国柱、宋朝利,“财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与对策”,《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1年VOL23(6),P63—P66
    203、王性玉、薛来义,“寻租理论三方博弈模型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11期,P14—P17
    204、戴志敏、刘华,“公司治理结构的博弈分析”,《东南学术》,2001年5期,P51—P54
    205、吴美华、朱应皋,“金融道德风险博弈定价模型及其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9期,P67—P70
    206、肖艳颖、邱菀华,“分析投资博弈分析与项目评价”,《预测》,2001年5期,P27—P29
    
    
    207、杰克·赫什莱佛著,《不确定性与信息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08、杨征宇等,“警惕泡沫股市:从金融市场噪声理论谈起”,《投资与证券》(人大复印资料),2000(4)
    209、姚小涛、席酉民,“企业与市场相结合的中国组织及其博弈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VOL21(2),P32—P35
    210、王国生,“过渡时期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纵向博弈及其经济效应”,《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VOL38(1),P110—P117
    211、康银劳,“重复投资博弈模型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软科学》,2001年VOL15(2),P14—P17
    212、耿爱先,“费的博弈论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VOL18(4),P44-P48
    213、施锡铨、周侃,“信息不完全情况下新股发行定价的选择及效率”,《统计研究》,2000年11期,P34—P38
    214、李纪建,“垄断条件下金融创新的经济博弈分析”,《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5期,P47—P50
    215、方红生,“从博弈的角度看中小股东解决纠纷的过程—从一个流行模型的残缺谈起”,《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2期,P61—P65
    216、卢嫄,“从博弈论看经理股票期权”,《企业经济》,2002年1期,P30—P31
    217、石贵发,“中国金融体制变迁中的博弈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1期,43—46
    218、罗友山,“关于金融监管的博弈分析”,《经济评论》,2002年1期,P91—P93
    219、张津男,“金融证券市场博弈论研究”,《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VOL20(6),P29—P33
    220、欣平,“博弈论与信誉制度的建立”,《商业研究》,2001年12期,P3—P6
    221、陈明珍,“交易冲突博弈分析”,《企业经济》,2001年12期,P121—P122
    222、罗头军、王安富、储小平,“转轨时期对经营者监督的博弈分析”,《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版)》,2001年VOL16(2),P44—P48
    223、张锐,“社会经济行为中的隐性博弈”,《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VOL69(6),P13—P17
    
    
    224、李茜,“信息与投资者博弈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VOL15(4),P44—P47
    225、李玉丰、王国成、葛新权、王锋,“博弈论新进展—定量模拟平台”,《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VOL16(4),P73—P79
    226、刘峰,“默示同意、合理模拟与不完善制度—郑百文重组过程中表决规则的经济学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VOL23(5),P54—P56
    227、刘永军,“会计制度博弈论”,《财会研究》,2001年5期,P26—P27
    228、李正龙,“审计博弈分析”,《审计研究》,2001年3期,P26—P28
    229、史剑新,“伯川德价格博弈中的正利润均衡”,《管理工程学报》,2001年2期,P82—P83
    230、赵富强、王恕立,“证券市场寻租行为的博弈分析及其对策”,《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P42-P45
    231、徐韬,“博弈论与期间效应”,《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2期,P43—P44
    232、华立、赵纯均,“占座现象的演化博弈分析—兼论均衡演进与制度变迁”,《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VOL41(4/5),P59—P63
    233、赵小惠、孙林岩,“寡占理论与重复博弈”,《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3期,P116—P119
    234、高鸿桢、徐明生“连环‘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2期,P92—P98
    235、王来生、侯云先,“博弈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2000年VOL19(2),P25—P28
    236、王性玉,“反腐养廉博弈模型分析”,《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VOL41(4),P118—P119
    237、向国成、韩绍凤,“商品市场价值量决定的博弈分析”,《当代财经》,2002年6期,P17—P19
    238、赵纯均、华立,“股份制企业微分博弈动态模型”,《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版)》,2002年VOL42(6),P722—P726
    239、刘丽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经理激励约束机制博弈分析”,《当代财经》,2002年7期,P66—P68
    
    
    240、蒋义宏、李东平,“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视角与经营者视角”,《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3月,P33—P39
    241、陈富良,“S—P—B规制均衡模型及其修正”,《当代财经》,2002年7期,P12—P16
    242、叶谦、赵大友,“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市场退出与博弈分析”,《统计与决策》,2002年7期,P30—P31
    243、李正龙,“双人静态博弈纯战略纳什均衡存在性判别”,《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2001年VOL15(1),P45—P50
    244、侯光明、李存金,“管理非合作博弈机制式表达”,《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VOL10(3),P86—P90
    245、华武、缪柏其,“战略联盟寻租博弈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VOL10(2),P18—P21
    246、蔡海洪、陈卫刚,“股市泡沫的生成机理和度量”,《财经科学》,2002年4期,P6—P11
    247、赵涛、郑祖玄,“信息不对称与机构操纵”,《经济研究》,2002年2期,P41—P49
    248、王性玉,“上市公司配股政策的博弈论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VOL37(3),P319—P322
    249、李华、杜莉,“中国股票市场博弈分析”,《上海金融》,2002年6期
    250、韩涛,“中国金融体伟制变迁的博弈分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2期,P51—P55
    251、章和杰、姚晓玲,“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监管—存在委托人道德风险的博弈模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2期,P17—P21
    252 周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博弈分析”,《上海金融》,2002年6期,P10—P11
    253、许庆高、田雨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博弈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年VOL127(5),P57—P60
    254、张庆考、刘永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年VOL17(2),P24—P25
    255、孙燕、陈茜,“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一种博弈论分析”,《江苏统计》,2002年1期,P15—P16
    256、胡希宁、贾小立,“博弈论的理论精华及其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
    
    年VOL6(2),P48—P53
    257、董烨然,“我国地方市场保护的博弈分析”,《洛阳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VOL20(1),P48—P52
    258、李向前,“机构投资者与公司管理者博弈分析在”,《现代财经》,2002年VOL22(3),P34—P37
    259、陶虎,“‘囚徒困境’对证券监管的启示”,《宏观管理》,2002年1期,P9—P22
    260、刘晓峰、田存志,“证券市场中的‘庄家’及其监管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5期,P46—P48
    261 申建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证券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4期,P36—P38
    262、章和杰,“金融危机的博弈模型研究及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VOL17(6),P14—P18
    263、郑雨尧,“抽象市场经济的政府干预模型浅析”,《经济师》,2001年9期,P68—P69
    264、黄建军,“对策论关于经济主体间利益关系和信息关系的研究”,《南方经济》,1999年5期,P18—P19
    265、封正耀,“现代对策论研究”,《航空计算技术》,1999年VOL1(29),P53—P55
    266、王国成,“理性的困惑—我国若干基本经济理论问题的对策论思考”,《经济经纬》,1997年4期,P4—P5
    267 冯文权,“对策论及其应用浅论”(上、下),《科学决策》,1997年5期,P46—P48
    268、王国成,“冲突与挑战:对策论与经济学基本行为假定”,《学习与探索》,1996年2期,P13—P19
    269、陈宋明、王爱民,“信息不对称·经理层控制·敌意接管机制”,《南方经济》,1997年2期,P22—P24
    270、彭惠,“信息不对称下的羊群行为与泡沫—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金融研究》,2000年11期,P5—P19
    271、郑志刚,“存在非对称信息的防止集体背离纳什均衡”,《经济科学》,2002年3期,P103—P111
    272、崔东红、高丽峰,“非对称信息的委托—代理模型浅析”,《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VOL23(2),P59—P61
    
    
    273、白让让,“一个合谋机制的模型及分析”,《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VOL22(4),P333—P338
    274、王忠玉,“金融市场从众行为的数理模型”,《阿华贵管理科学》,2000年VOL2(2),P50—P55
    275、张道宏、方志耕、胡海青,“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影子价格分析模型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VOL22(4),P17—P21
    276、赵友宝,“寻租与治租:一种效用模型分析法”,《决策借鉴》,2000年VOL13(1),P38—P41
    278、刘明造、张美萍,“信用建设的博弈分析”,《经济问题》,2002年4期,P22—P24
    279、张庆洪、章日杰、“股票发行监管的博弈分析”,《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VOL12(6),P15—P20
    280、林国春,“博弈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述评”,《经济学动态》,2001年12期,P73—P77
    281、黎明、王刚、王迈,“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在开放式基金风险分析中的应用”,《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VOL24(6),P551—P554
    282、王正斌、俞颖,“从市场部分成功到市场完全成功—对我国股票发行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博弈分析”,《经济管理》,2002年1期,P60—P65
    283、李军林、李世银,“制度、制度演进与博弈均衡”,《教学与研究》,2001年10期,P44—P50
    284、陈银荣、吴冲锋,“基于噪声交易理论的对策博弈分析”,《预测》,2001年1期,P40—P43
    285、金岷、朱小明、周鑫,“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行为的博弈分析”,《南方金融》,2001年7月,P13—P15
    286 余晓东、杨治南,“股东积极主义:一个博弈论的解释”,《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VOL23(3),P30—P34
    287、辛金国,“审计关系人的博弈行为分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7期,P51—P53
    288、张颖,“审计监督与企业非合理会计行为的博弈分析”,《湖南审计》,2001.8。
    289、任敏,“政府行为与博弈”,《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VOL54(3),P309—P313
    
    
    290、董秋仙、喻德坚,“金融监管效率机制的博弈分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VOL21(6),P75—P77
    291、杭州商学院课题组,“委托人—代理人博弈确定基数的三种主要方法的比较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年2期,P33—P37
    292、段亚林,“监管控股股东滥用股权的博弈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5期,P70—P75
    293 肖条军、盛昭瀚,“信号博弈均衡结果的唯一性及其算法”,《系统工程学报》,2000年VOL15(4),P367—P372
    294、宋波,“互动行为中的机械性—对博弈论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应用与发展的审视”,《经济科学》,2000年4期,P105—P109
    295、胡祖光,“不对称信息博弈中的委托人对策”,《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9期,P32—P34
    296、杜兴强,“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诉讼爆炸与承诺博弈”,《湖北审计》,1999年3期,P6—P7
    297、江孝感、吴清烈、韩勇、蒋尚华、成国平,“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股市博弈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8期,P24—P29
    298、陆强,“关于建立独立董事注册制度的思考”,《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2期44—45
    299、唐伦飞、龙应贵,“我国证券监管的博弈分析”,《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4期,23—25
    300、夏明会,“澳大利亚Ramsay报告及其启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2期32—33
    301、唐现杰、鲁荣、孙辉,“财务舞弊与财务监管控制研究”,《黑龙江财会》,2003年2期,20—21
    302、葛向红,“持续性信息披露不实的损害赔偿计算”,《财经窗》,2003年
    303、黄燕萍,“从中科创事件看证券市场的监管”,《财税金融》2003年1期,P23
    304、唐启蒙,“从博弈论干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4期56—57
    305、吴良刚、吴春林,“从股民素质分析中国股市”,《运筹与管理》,2003年1期77—79
    306、汤晓莹,“从信息不对称看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经济师》,2003年2期117—118
    
    
    307、裴红卫、柯大钢,“从行业自律到外部监管:评美国会计改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2期101—104
    308、李培志、王秀英,“大力加强监管 建立我国证券市场的诚信机制”,《河北法学》,2003年3期148—151
    309、王国海,“独立董事有效性:一个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1月112—115
    310、宁向东,“对新国资管理体制的十点担忧”,《中国经济信息》,2003年7期18—19
    311、司强,“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演变历程与规律研究”,2003年2期104—106
    312、亚瑟.莱维特“高质量信息:资本市场的血液”,《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10月72—76
    313、高西庆,“更新监管力量强化行业自律功能”,《中国金融》,2002年9期8—9
    314、刘洋、梁经锐,“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纳什均衡分析”,《运筹与管理》,2001年3期83—88
    315、胡国龙,“公司会计信息欺诈的实质、博弈及其防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1期29—33
    316、秦军、赵玉伟,“股市波动与政府双重金融政策目标——股市波动的博弈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年4期63—65
    317、应健中,“股市博弈要四两拨千斤”,《经济展望》,2003年1月26
    318、刘江帆、曾超,“股市中信息披露问题的博弈分析”,《价值工程》,2003年1期81—83
    319、李玲“关于CPA执业责任保险的博弈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4期77—80
    320、冯恂、贝政新,“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功能差异的制度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1期61—64
    321、邓美丽,“国外证券投资者的赔偿制度”,《财经窗》,2003年3月号62—63
    322、刘永泽、陈艳,“会计监管问题的思考——中美会计监管比较研究的启示”,《财务与会计》,2003年3期37—39
    323、崔宏,“会计师事务所压价竞争与支付回扣的博弈分析——兼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新思路”,《财务与会计》,2003年2期49—50
    
    
    324、单晓芳,“会计市场的博弈论分析”,《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1期92—95
    325、阚京华,“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分析及监管中的误区思考”,《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2期152—153
    326、孙菊生、周建波,“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资料库的作用——信息观、计价模型观和计量观”,《当代财经》,2003年4期109—112
    327、李兴续,“机构投资者博弈交易策略模型研究”,《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年2期65—71
    328、万俊毅、王伯成,“机构投资者的决策人属性及其决策特性”,《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5期30—34
    329、吴婕、叶正祥,“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与证券市场的稳定”,《商业研究》,2003年9期131—133
    330、刘斌、刘星,“基于博弈分析的上市公司舞弊处罚问题探讨”,《商业研究》,2003年3期79—81
    331、刘洋、谭跃进、张汉江,“基于非对称信息博弈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分析框架”,《管理工程学报》,2002年3期49—52
    332、迟海燕,“价值投资综述”,《上海国资》,2003年1期41—44
    333、王庆华“监察博弈与国有企业改革”,《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1期94—98
    334、舒洋,“解析QFⅡ和QDⅡ”,《当代经理人》,2003年79
    335、徐放鸣,“金融财务监管五年回顾”,《中国财政》,2003年3期9—11
    336、董新宇、吴贺新,“竞争情报的博弈分析”,《情报学报》,2000年4期373—379
    337、李军林、郭亚玲,“理性、均衡与演进博弈论——一个关于博弈理论发展的评述”,《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4期48—52
    338、阎晓辉,“利润操纵之博弈分析”,《商业研究》,2003年9期15—17
    339、肖殿荒,“两大经济学范式及其价值理论之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2期26—30
    340、李青原,“论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角色的定位及政策建议”,《南开经济评论》,2003年2期28—33
    341、肖正根、梁俊茹,“论制度硬度与证券有效监管”,《现代财经》,2003年4期23—26
    
    
    342、耿志民,“论中国机构投资者监管的制度选择”,《上海金融》,2003年3期29—31
    343、韩志国,“猫鼠博弈——谈现代经济中的市场监管”,《经济先驱》,2003年2期18—19
    344、楚金桥,“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启示”,《经济经纬》,2003年1期40—42
    345、梁莱歆、田鹏,“美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对中国的启示”,《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3月46—49
    346、官青,“美国证监新框架”,《财经》,2003年3月72—77
    347、张志性,“美国证券从业人员管理及启示”,《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年2期32
    348、良言,“美英证券监管经验值得借鉴”,《沿海经贸》,2003年1期25
    349、王啸,“模拟财务信息的编制与披露——中美资本市场的变革与借鉴”,《财务与会计》,2003年2期16—18
    350、周蓉,“纳什均衡问题解的特征”,《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8期67—71
    351、赵庆光、陈伟忠,“年报造假的博弈分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年4期21—23
    352、候刚,“强化证券市场的自律监管”,《经济论坛》,2003年6月57—58
    353、Ms.Lilia,“全球视角下的中国证券市场”,《经纪人》,53—55
    354、张曙光、杨如彦,“券商为何首选IPO”,《财经界》,2003年2月28—31
    355、庞巨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科技产业》,2003年4期27—28
    356、匡东海、严荣荣,“上市公司业绩操纵行为的博弈论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2期85—86
    357、赵新刚、关忠良、宋学安“上市公司阻止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2期108—111
    358、李连军,“审计独立性的制度陷阱与制度重建”,《上海会计》,2003年2期,45—47
    359、林刚,“史美伦谈资本市场”,《企业家信息》,2002年10期85—86
    360、付鲜艳,“市场约束与金融监管”,《经济师》,2003年5期210—211
    361、万俊毅、苏启林,“试论我国机构投资发展股东的制度约束”,《金融与经济》,2003年4期25—27
    362、朱伟一,“退市与破产”,《国际融资》,2003年3期38—39
    
    
    363、蒋惠惠,“我国股票市场制度性缺陷博弈论分析及制度化建设”,《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4期37—40
    364、孔欣,“我国股市信息披露失范之表现、成因与对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1期,64—66
    365、余玮,“我国上市公司股东表决权问题研究”,《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1期34—37
    366、杨冰,“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一个博弈模型的解释”,《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5期57—59
    367、唐健飞、易骆之,“我国现行证券监管体制的缺陷及对策”,《综合经济导刊》,2002年3期34—35
    368、王莹,“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研究”,《学习与实践》,2003年4期27—29
    369、王晓莹、王妮妮“我国证券市场传媒功能的异化及规范”,《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1期31—34
    370、史美伦,“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与发展”,《企业技术进步》,2003年2期14—16
    371、徐经长,“我国证券市场会计监管体系的构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3期32—36
    372、沈建红,“新股配售与证券市场发展的负作用”《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2期83—84
    373、周杰、周红、陈刚,“作弊与反作弊博弈分析”,《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版)》2002年2期13—16
    374、曾振宇,“羊群行为:成因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企业经济》2002年11期152—154
    375、宋军、赵烨、吴冲锋,“资本市场中的头羊—从羊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1期1—9
    376、王若平,“证券市场羊群效应的实验研究”,《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期70—74
    377、王兴国,“与‘庄’共舞,散户如何做赢家”,《财会月刊》,2003年3期27
    378、唐齐鸣、叶俊,“噪声交易下证券市场参加主体的最优决策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3期103—107
    379、傅艳,“证券监管机构国际协作现状与趋势分析”,《世界经济》,2003年1期37—41
    380、陆一,“证券市场需要受教育的是谁”,《中国改革》2003年2期28—29
    
    
    381、王冀宁、高建宁,“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行为及其不当得利研究”,《经济学动态》,2003年3期52—53
    382、桂生春、包文兵,“证券市场两类投资者行为的经济分析”,《中外科技信息》,2002年12期42—46
    383、王向阳、甘剑莹,“证券市场上市资格的竞争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1期,79—83
    384、金雪军、马国旗,“自组织:认识证券市场的新视角”,《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1期63—67
    385、庄心一,“证券业协会局面”,《资本市场杂志》,2002年8期16—18
    386、刘志红,“制度缺陷导致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中国审计》2003年2期
    387、宋军、吴冲锋,“中国股评家的羊群行为”,《管理科学学报》,2003年1期
    388、王春峰、蒋祥林、韩冬,“中国股市的内幕交易及监管——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对策”,《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3期1—7
    389、王力,“中国证券发行人的结构特征和行为选择”,《中国城市经济》,67—71
    390、何德旭、高伟凯、王轶强,“中国证券公司考察报告”,103—111
    391、武志,“中国证券市场的渐进改革逻辑”,《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1期,58—62
    392、叶剑,“中国证券市场的四大错位”,《中国经济信息》,2002年4期50
    393、范钛、张明善、舒建平,“中国证券市场分割的信息有效性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2期100—103
    394、金晓斌,“中国证券市场回顾与展望”,《中国创业投资》,2003年2期29—31
    395、王劲屹、贺煜,“中国证券业市场结构浅析”,《北方经贸》,2003年1期60—61
    396、廖斌,“中美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比较”,《财经科学》,2003年2期107—112
    397、方正晓,“资本市场监管与资本市场寻租行为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1期100—101
    398、张向前、胡日东,“加入WTO后金融管理的博弈分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4期4—8
    399、李银珠,“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企业管理》2002年2期81—85
    400、上官萍,“从博弈论看会计信息披露——兼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思考”,《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4期32—35
    
    
    401、方立锋、钱升,“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博弈分析”,《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4期94—98
    402、宁向东、郭久龙,“股利政策与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经济管理》,2002年18期68—72
    403、陈蓉,“从博弈角度看证券市场监管”,《江苏统计》,2002年7期,21—22
    404、罗贻芬,“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失灵的博弈论分析”,《财政金融》2002年7期40—42
    405、谢识予,“股市投机的群体行为博弈和系统科学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7期69—72
    406、杜兴强,“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会计研究》,2002年2期52—58
    407、靳涛,“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政府经济‘权力’变迁的博弈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3期5—8
    408、刘远航,“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模式选择”,《经济学家》,2003年2期55—61
    409、魏杰,“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中国经济信息》,2003年7期16—17
    410、车秀文,“发达国家怎样监管国有企业”,《对外经贸财会》,2003年2期,41—42
    411、罗永泰,“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防范国有资产‘三色流失’”,《国有资产管理》31—34
    412、张建华、蒋馥、申晓锋,“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生产力研究》,2003年1期213—215
    413、叶祥松、李涛,“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失灵原因分析”,《国有资产管理》
    414、张文魁,“国有股转让的模式和存在地问题”,《金融信息参考》18
    415、张羽、李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辽宁经济》2003年3期14
    416、黄亚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分析与对策”,《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1期9—11
    417、苏晓红、胡义刚,“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风险的特殊性及其防范”,《经济经纬》2003年1期50—52
    418、莫衍,“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中政企关联度的比较”,《经济学家》2003年2期4—9
    419、胡少维,“国有资产管理变革分析”,《中国经济信息》,2003年7期20—22
    420、余树华、周林生,“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构架”,《南方经济》,2003年3期66—69
    
    
    421、杨瑞龙,“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新探索”,《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4期3—6
    422、周放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四大创新”,《金融信息参考》2003年2期8—9
    423、李春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要破除思维定式”
    424、杨励、孔祥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亟待深化”,《金融信息参考》
    425、张卓元,“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解析”,《江苏企业管理》,2003年3期5—6
    426、桑百川、董瑞峰、侯泰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新理论”《国有资产管理》15—18
    427、牛敬芳,“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司的改革与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与发展》,2003年2期1—4
    428、田发、程建华、周琛影,“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取向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5期47—50
    429、景红卫,“十六大与国有企业改革——访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先生”,《西部论丛》10—11
    430、雷英、钟凌,“独立性风险——一个分析框架”,《财经论丛》,2003年3期72—79
    431、李海东,“分离审计业务和咨询服务业务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2期126—127
    432、杨忠莲,“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八大特征”,《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3年1期
    433、杨昌红,“加强注册会计师业外部诚信建设”,《经济论坛》2003年2期56
    434、包苏昱、牛凌云,“企业产权变迁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分析”,《现代会计》2003年1期42—43
    435、曾萍、蓝海林,“审计独立性:市场选择和政府选择”,《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1期20—22
    436、李连军,“审计独立性的制度陷阱与制度重建”,《上海会计》2003年2期45—47
    437、李爽、吴溪,“审计失败与证券审计市场监管: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思考”《会计研究》2002年2期28—36
    438、骆鹏、柯大钢,“审计市场集中:一种提高审计独立性和质量的方法”《四川会计》2003年3期8—9
    439、胡铭,“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3期72—75
    440、刘春花,“形式独立是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保证”,《财会研究》2003年3期53—54
    
    
    441、汤寿珩、任元明,影响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及对策,《会计之友》2003:(3)24
    442.李国秋编著,《证券市场信息机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6月
    443.刘洪著,《中介机构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444.朗咸平著,《证券市场新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4月
    445.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学报》1999年2期1—7
    1、Making game theory work in practice/Barnett·F·william, Wall Street Journal-Eastern Edition,2/13/95,vol.225 issue 30,PA 14, 1 diagram.
    2、Holistic experimentation versus decomposition:an ultimatum experiment, By:Albert,Max; Werner, kirchler, Erich; Maciejovsky, Bori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Aug2002,vol 48 Issue 4 ,P448.
    3、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repeated trust game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By:Anderhub, Vital; Engelmann, Dirk; Wemer,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Jun 2002,Vol.48 Issue 2,P197.
    4、On bargaining partner selection when communication is restricted; by: Armengol,Anton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2001,Vol30 Issue 4,P503.
    5、An epistemic analysis of the Harsanyi transformation;by:Hu, Hong, Stuart Jr, Harborne 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2001,Vol 30 Issue 4,P517.
    6、Maximal stable sets of two-player games;by:Govindan,Srihari,Wilson, Rober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2001,Vol 30 Issue 4,P557.
    7、The great game;by:Singh, Simon;Saunders, Frances Stonor, New Statesman,3/25/2002,Vol 131 Issue 4580,P41.
    8、GAME THEORY'S HIDDEN HOLES;By:Coy, Peter, Business week,3/18/2002,Issue 3774,28.
    9、The splitting game and applications;By:Laraki,Ri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2001,Vol30 Issue 3,P359.
    10、Linear and symmetric allocation methods for partially defined Cooperative
    
    games;By:Housman,Pavi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2001,Vol 30 Issue 3,P377.
    11、Uniqueness of equilibrium in cost sharing games;By:Watts,Alison,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Feb 2002,Vol 37 Issue 1,P47.
    12、Equitable choices in bargaining games with joint production; By: Gantner, Anita;Guth,Werner, Koningstein, Manfred,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Oct 2001,Vol 46 Issue 2,P209.
    13、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lists of the Nobel laureates;By:Buchanan,JamesM;debreu, Gerard;klein,LawrenceR;Friendman,Milton; solow, Robert M,Europea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Autumn 2001,Vol 8 Issue 3,P289.
    14、Equilibrium selection in a nonlinear duopoly game with adaptive expectations; By:Bischi, Giam Italo;Kopel,Michael,Journal of Econon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Sep 2001,Vol 46 Issue 1,P73.
    15、Information basketball;By:Fisher, Jane E,Simalation & Gaming, Sep2001,Vol 32 Issue 3,P428.
    16、GAME THEORY AND CONVENTION T;By:Tennant,Nal,Nordic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Jun 2001,Vol 6 Issue 1.
    17、Bayesian learning in repeated games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By:Nachbar, John H, Social Choice & welfare, 2001,Vol 18 Issue 2,P 303.
    18、The consistency principle and an axiomatization of the a-core;By:Takamiya,Koj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2001,Vol 30 Issue 2,P195.
    19、3-player repeated games with lack of information on one side; By: Renaul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2001,Vol 30 Issue 2,P209.
    20、Some results related to the Harsanyi-Shapley solutions;By:Chang,chih;Hwang, Yan-An,Inter 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2001,Vol 30 Issue 2,P247.
    21、Characterization of correlated equilibria in stochastic games; By:Solan,Eil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2001, Vol 30 Issue 2,P259.
    22、When are Nash equilibria self-enforcing?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By:Clark,Kenneth;Kay, Sephen;Sefton, Mart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2000,Vol 29 Issue 4,P495.
    23、Essential and Non-essential Measures:Delegation of Powers in EU Securities Regulation;
    
    By:Avgerinos, Yannis V, European Law Journal,Jun2002,Vol 8 Issue 2,P269.
    24、Anglo-American Securities Regulation(Book);By:Levenstein, Margaret C;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Mar 2002, Vol 88 Issue 4,P1506.
    25、Long-term care: from public responsibility to private good;By:Player, Stewart, Pollock, Allyson M;Critical Social Policy, May 2001, Vol 21 Issue 2,P231.
    26、Securities Industry to Focus on Reforms; CongressDaily, 01/23/2001,P12.
    27、The Future of 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Regulation: An Essay on Regulation in an Age of 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 By:Grundfest,Joseph A,St.John's Law Review, Winter 2001,Vol 75 Issue 1,P83.
    28、Industry Debates Need for Worldwide Security Regulation;By:Thibodean,Patrick,Computer world, 10/23/2000,Vol 34 Issue 43.
    29、SEC Probes compliance with securities regulations;Wall Street Journal-Eastern Edition,08/04/98,Vol 232 Issue 24,P132.
    30、Empowering investors:A market approach to securities regulation;By:Romano,Roberth, Yale Law Journal,Jun98,Vol 107 Issue 8,P359.
    31、Fraud and federalism:Preempting private state securities;By:Perino,Michad A,Stanford Law Reviews,Jan 98,Vol 50 Issue 2,P273.
    32、The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policy administration:Bureaucratic influence over securities;By:Krause,George A,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Nov 96,Vol 40 Issue, P10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