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我国要想保持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农民的生存保障问题必须得以妥善解决。此问题是我国一切涉农问题的中心和基础,是压倒一切的大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会引起一系列的产业和社会问题。而要妥善解决则又必须从长期稳定有效上下功夫,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又惟有制度才能予以保障,即在当今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不是说制度一建立就万事大吉了,好的适宜的制度可以很好的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好不合适宜的制度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加重或制造出新问题,因此,我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适宜的基础之上
     我国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正式推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各地都已全面建立了这一制度,而且这一制度也相应地发挥了作用,然而这一制度还没能达到制度设计时的要求,离党和国家的预期还存有较大的距离,还没有发挥出这一制度本身应有的作用,还需要加以研究完善。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依公民参与为切入点,主要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此让人们更清淅地了解该项制度的价值、历史脉络、建立的过程、实践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公民参与对建立良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以及内在逻辑。
     本文认为研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价值为:一是实现我国改善民生与社会事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当今我国社会事业战略发展的一部分,并起到基础性作用。我国要想不断地全面实现社会事业战略发展的要求,则必须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加以研究,以指导它更好地完成其历史任务。二是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国家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得处理好农民问题,即找出国家一市场一农民之间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就是研究并建立良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需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其根本方法就是建立良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失地的农民不再恐慌,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四是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结构的需要。城乡二元分割的现实结构已严重影响了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研究建立良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能够加快消除这一结构。五是扶贫脱贫的需要。当传统的扶贫开发手段应用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失去了它全面应用的价值,这时有必要从制度性的层面转变扶贫,而这一制度性安排就是研究建立良好兜底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六是国家返补农民的需要。农民为了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当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即使国家还不能给予农民太多,但至少应该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偿,即研究建立良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七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农民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却没有较好地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有失社会的公平正义,而要实现这一公平正义则要建立良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八是维护共和国宪法权威的需要。我国宪法对农民在生活困难时的生存权利作出了规定,然而要落实这一规定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政策载体,否则,就无法予以实现而有损宪法权威,而研究建立良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可以展现宪法道义,宏扬宪法精神,落实宪法规定,维护宪法权威。九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对多数,农民对国家的亲和力和凝聚力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安稳和谐。我国要想始终保持社会和谐发展,研究建立良好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是件绝对不容忽视的事情。十是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低层次的保障,是农民的最后一道生存安全保护网。只有优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才能得以巩固。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首先要研究建立良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本文认为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都宽泛浮于面上且又重复性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还存在着许多空白,尤其是缺乏系统而又深入地研究。可以说,我国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距达到完善的阶段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从起始——发展——完善任重而道远。
     本文对如何完善现实中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理论假设,并通过实证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过程来予以求证或推论。本项研究的总体结构框架共分为两大部分:导论与主体。文章除导论外其主体又分为六个章节,其中第六章既具有二至五章的论述形式,又具有对全文总体结论的功能。
     论文的第一章阐释了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予以探索研究的理论支撑及其运作模型。即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定的不同阶段程序(纵向步骤)为纵向研究的行动线,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制定不同阶段的公民参与程度为横向研究线,即以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为主体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设以其他理论作为辅助研究线,进而形成一个浑然一体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整体研究。
     论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按照政策过程程序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系统的客观展示,并在各个政策环节展开了公民参与情况的实证分析,其中第六章又对全文实施了总结,进行了规范性理论分析,指出了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与政府、公民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认为政府的独角戏行为以及有效公民参与行为的严重缺失,是造成当今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现实执行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根源。应该说政府行为与有效公民参与是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良好建设的两大基本因素,两者缺一不可。同时,在这一章还就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未来发展与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文试图努力实现以下方面的创新:一是本文运用典型个案研究,即通过对商丘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供给、运作、绩效等方面进行考察,以及深入、细致、全面的展现与阐释,并从中梳理出带有普遍性意义的理念。如果说个案研究被应用于公共管理学当中是一种特色的话,那么本文的这种典型个案研究运用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则在当今的公共管理学研究当中,应还具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二是本文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置于公民参与的视角下在这一状态中偿试运用以管理学为主体,辅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种学科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研究;三是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回答在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该如何建立;四是通过这项研究能比较清淅地厘清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萌芽、产生、建立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完善的方向标,以及其理论思想基础。努力深层、系统、全面、完整地展现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脉络,力求超越以往各占一方、点面两隔、珍珠散落式的不相完整的研究态势,并力求在专述上有所贡献;五是在对于未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方向上,本文引入网络化治理理念,这可能是对其建设的有益开拓性探索。六是运用从下到上和从上到下两者混合的研究方式,动态的去触及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问题。特别是在从下到上的方式中运用了从事物的最低部往上或者说是从社会草根的最基本部、最低触须部位向上进行的方式。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nation. If our country intends to maintain a long-term,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the farmers' subsistence security should be dealt with properly as it is the center and the foundation of all agriculture-related problems. If it cannot be resolved properly, it will lead to a series of industrial and social problems. Therefore, our nation must set up the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to guarantee the farmer's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It is not to say that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after the system was established. Only good and suitable system can solve the problem well. However, far from solving the problem, bad and unsuitable system will increase or create new problems. So the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must be built on good and suitable foundation.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07, our country has formally carried 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in the whole country. Although this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comprehensively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played a role correspondingly, it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when it was designed and has been far from the expectation of our party and nation. It still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perfected.
     Basing on the carding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is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with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uses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method to study our nation's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which makes people understand the value, historical contex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the practical condi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is system more clearly. Thus we can analyze the significant functions and internal logic that citizen participation has played in establishing a good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values of studying the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are as follows:firstly, it meets the demands of realizing the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social undertakings, as the system is a part of them in modern times. To implement the needs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social undertakings constantly and comprehensively, our country must work har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which thus directs it to accomplish its historical task better. Secondly, it meets our nation's demands of developing market economy. The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market economy, our country has to deal with farmer's issues, namely striking for a balance among country, market and farmers. And the balance is based on the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Thirdly, it meets the demands of speeding up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bound to make a lot of farmers losing the land that they live on. And the basic approach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establish a good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so as to make the land-lost peasants no longer feel frightened and make th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develop steadily, rapidly and healthily. Fourthly, it meets the demands of eliminating the segmentation of urban-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 The practical structure of urban-rural dualistic segmentation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oday'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can accelerate to eliminate this structure. Fifthly, it meets the demands of alleviating poverty and escaping from poverty. When the conventional development-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 method has applied to a certain extent, it will lose its value of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Then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it the wa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that is, to study and establish a good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Sixthly, it meets the demands of country's compensation for farmers. Although our country cannot give farmers too much when it developed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at least it should give farmers corresponding compensation, namely the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as they have sacrificed a great de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Seventhly, it meets the demand of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Farmer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 But they haven't shar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well, which does not match th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the way to achieve the fairness and justice is to study and establish a good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Eighthly, it meets the demand of retain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nstitution provides farmer's right to live when life is difficult. However, there must be a concrete policy carrier to carry out the provisions, otherwise, it will fail to achieve the Constitution's authority and impair its authority. And the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can unfold the constitution's morality and justice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constitution. It can also carry out the provisions and retain the authority of the Constitution. Ninthly, it meets the demand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nation and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an absolute majority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so farmer's affinity and cohesive force to the country is very important as it relates to the country's stability and harmony. To maintai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is a thing that can never be neglected. Tenthly, it meets the demand of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is the lowest level of protection among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It is the last protecting net of life safety. Only by establishing the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at first ca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in rural areas be consolidated. Therefor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we must study and establish a good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at first.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China's researches on its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is still at a primary stage on the whole at present. Most of these researches are considered to be broad and repetitive. There are still many blank in this research field, especially being lack of systematic and in-depth research. In other words, our country's research on this field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to achieve perfection.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in theory. It justifies and deduces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through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y process of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The study's overall structure fram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an introduction and its subject. Besides its introduction, the whole article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of which the sixth chapter both has the demonstrational form with 2 to 5 chapters and generalizes the overall disser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theory support for exploration on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al model. With different stages of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s formulation (longitudinal steps) as longitudinal research line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degree in various stages of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formulation as horizontal research line,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of which the "cross-shaped" structure formed by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s its main body, as its research framework. And through taking other theories as auxiliary research line upon this basis, it completes an integrated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research as a whole.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sixth chapter respectively works out a systematic objective display of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olicy process. And these chapters also launc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each policy link. The sixth chapter generalizes the whole dissertation and makes a normative theory analysis, pointing out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and citizen behavior. This dissertation holds that government dominating behavior and serious lack of effective citizen participation are the root of various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real execution of our country's current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It should be mentioned that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effective citizen participation are the two basic inseparable elements contributing to a good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Meanwhile, this chapter also prospec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es of our country's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achieve the innovation from following aspects:firstly,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on typical case. To be specifically, it drafts ideas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through making an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in-depth, detailed and comprehensive display and interpretation on the supply, operations and performance of Shangqiu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If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study in Science of Public Management can be a sort of characteristic, then this dissertation's application of typical case study in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researches should also has its certain originality. Secondly,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the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Along with this, it attempts to study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aking Science of Public Management as the main body while blending it together with various subject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Law, Literature, etc. Thirdly, it replies how to establish China's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Fourthly, we can obtain a clarified illustration about the ins and outs of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s germination, emergence and foundation, guiding landmark of its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as well as its theory ideological basi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endeavors to gain a deep,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overall demonstration about the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to transcend the once isolated and separated research situation which just likes scattering pearls; and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academy. Fifthly, it introduces network management concept to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which may be a beneficial and pioneering exploration in this field. Sixthly, it applies bottom-up and up-bottom researches dynamically to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issues of rural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t applies the skills of exploring from the minimum parts of things or from the most basic social grassroots and its minimum department to its top in the bottom-up method.
引文
①徐青青、杨罗军:《关于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问题的初探》,http://www.jstdxh.org.cn/xsjl/lwj/ 2007/qtp/20081127/103840359.html
    ②李君如、吴焰等著:《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③姚丽芳:《6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19卷第31期,第82页。
    ①姚丽芳:《6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19卷第31期,第82页。
    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③张浩淼:《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再思考》,载《长白学刊》2008年第1期,第8页。
    ①章轲:《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60804 /01102790886.shtml
    ②吴廷功:《草浆造纸业加速淘汰》,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6/22/121173.html
    ③周天勇:《现代化要对得起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7月9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57、2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①乔先华:《农村社会救济工作新突出破——山东省胶胶州市制定农民最后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国社会工作》1996年第3期,第58页。
    ②滕维忠、鲍寿庆、武忠善、于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中国社会工作》1996年第5期,第33页。
    ③滕容:《福建尝试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化》,《了望》2000年第1期,第36页。
    ④王利娜、王振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措施》,《北方经济》2006年第10期,第7页。
    ⑤霍益辉:《浅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第21页。
    ①多吉才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哪里起步》,《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3期,第5页。
    ②杨勇刚、杨文杰:《对建立可行的农村低保制度的探讨》,《经济论坛》2004年第9期,第113页。
    ③薛兴利、靳相木、刘桂艳:《试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消费经济》1998年第1期,第57页。
    ④马俊华:《我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36页。
    ⑤戴溥之:《关于健全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第68页。
    ⑥郭江平、吴国珍:《努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济师》2003年第9期,第78页。
    ①多吉才让著:《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徐超:《试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农村经济与技术》1998年第6期,第17页。
    ③粱国安:《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国民政》2006年第10期,第25页。
    ④《中国民政》编辑部:《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中国民政》2006年第4期,第46页。
    ⑤宋晓:《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若干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14期,第28页。
    ⑥谢芳、张健:《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路径探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22期,第81页。
    ⑦蔡昉、都阳:《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第17页。
    ①刘光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改革先声》1997年第5期,第39、40页。
    ②吴碧英、林志伟:《我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思考》,《经济纵横》2004年第3期,第33、34页。
    ③杨海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肖云、刘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10期,第32页。
    ⑤吕学静:《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期,第75页。
    ⑥刘琳、王志凌、左先华:《对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关问题的探析》,《新西部》2007年第18期,第77页。
    ⑦洪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难点问题探讨》,《经济纵横》2008年第4期,第23页。
    ①段玉恩:《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北方经济》2008年第1期,第41页。
    ②肖云、刘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10期,第33页。
    ③刘玉森、伍小华、范黎光:《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76页。
    ④刘琳、王志凌、左先华;《对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关问题的探析》,《新西部》2007年第18期,第77页。
    ⑤邵华杰:《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2期,第124页。
    ⑥庞洁丽、羊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30页。
    ①葛敬豪、王丰华、李海明:《关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几个问题》,《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8页。
    ②封铁英、贾继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测定的模型构建及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第49页。
    ③王利肖:《对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讨》,《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第4期,第268页。
    ④陆杰华、吕智浩:《完善农村低保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北京观察》2008年第2期,第24页。
    ⑤孙启泮:《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民政》2008年第6期,第30页。
    ⑥寇凤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北方经济》2009年第7期,第31页。
    ①贺大姣:《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措施探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13页。
    ②王利肖:《对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讨》,《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第4期,第268页。
    ①徐勇、邓大才:《政治学研究:从殿堂到田野——实证方法进入中国政治研究的历程》,中国农村研究网。
    ②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1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卷第8页。
    ①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编:《社会保障知识读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①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②吴中宇编著:《社会保障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8页。
    ①陈炳辉:《参与式民主的现代衰落与复兴》,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1日。
    ②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代序第1页。
    ①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②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③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①威廉·N.邓恩著:《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4页。
    ②威廉·N.邓恩著:《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③此图引自威廉·N.邓恩著:《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①Lindblom,"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Public Administration,19 (Spring1959)
    ①民政部社会救助司、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编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②民政部社会救助司、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编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①民政部社会救助司、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编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①民政部社会救助司、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编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②民政部社会救助司、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编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①民政部社会救助司、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编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①[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66-67页。
    ①[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65-66页。
    ②[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③陈庆云著:《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④[美]E.R.克鲁斯克等著,唐理斌等译:《公共政策词典》,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①[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160页。
    ② Wayne Parsons,Public Policy: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olicy Analysis,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7,p.88.
    ①Charles O.Jones,An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2nd ed.),p.40-41.
    ②[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69-70页。
    ③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17页。
    ④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①陈潭:《公共政策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②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③Larry N.gerston,Public Policy Making:Process and Principles,New York:M.E.Sharpe,Inc,1997,p.62-66.
    ①[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4-96页。
    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③[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④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①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②郭士征主编:《社会保障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③郭士征主编:《社会保障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④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①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79页。
    ②林水波、张世贤:《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43页。
    ③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07页。
    ④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332页。
    ⑤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⑥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①转引自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①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页。
    ②[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5页。
    ①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6页。
    ②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6页。
    ③民政部社会救助司、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陈潭:《公共政策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153页。
    ①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194页。
    ②[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206页。
    ①转引自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②[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15页。
    ①刘学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劳动经济学观点》,《中国社会保障》2005年第1期。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页。
    ②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294页。
    ①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①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页。
    ①[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①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①[美]斯图亚特·内格尔:《政策研究:整合与评估》,刘守恒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②James E. Anderson,Public Policy Maki-ng:An Introduction,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3, p.245
    ③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9页。
    ④[美]托马斯·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①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③[美]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页。
    ①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02页。
    ①E. G. Guba and Y. S. Lincoln, Fourth Generation, 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89.p.22-48
    ①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孙柏瑛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67页。
    ①刘筱红等著:《管理思想史》,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②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孙柏瑛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18页。
    ①刘筱红等著:《管理思想史》,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①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孙柏瑛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28页。
    ①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孙柏瑛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96页。
    1.商丘市统计局编:《商丘市60年》,2009年版(内部资料)
    2.商丘市统计局编:《商丘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内部资料)
    3.商丘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商丘年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商丘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商丘年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5.商丘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商丘年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6.商丘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商丘年鉴》,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
    7.商丘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商丘地区志》(续卷),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
    8.商丘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商丘地区志》(上、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王骚编著:《公共政策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王巍、马骏、牛美丽等编泽:《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盖锐,杨光主编:《社会保障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彼得·德鲁克著,朱雁斌译:《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6.郑功成主编:《社会保障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7.吴宏洛主编:《社会保障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刘燕生著:《社会保障的道德风险与负激励问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9.张广利主编:《社会保障理论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安德鲁·海伍德著,吴勇译:《政治学核心概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刘苓玲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3.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著,孙迎春译:《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道格拉斯·C·诺思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等著:《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6.李佐军主编:《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7.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编著:《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18.龚维斌等著:《中外社会保障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9.唐铁汉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沿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
    20.龚维斌著:《中外社会保障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1.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2.刘筱红等著:《管理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3.陈振明著:《理解公共事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唐铁汉主编:《中国公共管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王小章译:《公民权研究手册》,浙江人民出版2007年版。
    27.邓大松,刘昌平等著:《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林治芬著:《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武汉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陈广胜著:《走向善治——中国地方政府的模式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王小章主编:《中国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来自浙江的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邓大松、林毓铭、谢圣远等著:《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2.穆怀中主编:《社会保障概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张昕著:《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庇古著,金镝译:《福利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35.王乐夫主编:《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范恒山主编:《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7.沈荣华等著:《地方政府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8.林治芬著:《社会保障制度化规范化条件下的政府选择》,改革出版社2006年版。
    39.林义著:《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版。
    40.宋士云著:《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卡罗尔·佩钟曼著,陈尧译:《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42.林毓铭著:《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3.高书生著:《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薛宝生著:《公共管理视域中的发展与贫困免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5.张静著:《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46.俞可平著:《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李文钊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49.张立荣著:《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理查德·C·博克斯著,孙柏瑛等译:《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托马斯·戴伊著,孙彩红译:《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53.党国英著:《农村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54.杨超著:《社会保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薛晓明著:《转型时期弱势群体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6.郑功成主编:《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57.罗尔斯著,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58.张意著:《文化与符号权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9.柳拯著:《当代中国社会救助政策与务实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60.曹明睿著:《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李雪峰著:《中国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丁煌著:《西方行政学史》,湖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63.珍妮特·V·登哈特等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李图强著:《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版。
    65.卡罗尔·哈洛等著,杨伟东等译:《法律与行政》,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6.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67.孙柏瑛著:《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办公室编著:《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学习读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69.卢现祥主编:《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林毓铭著:《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探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1.徐勇著:《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2.顾丽梅著:《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3.洛克著,瞿菊农、叶启芳等译:《政府论(上、下)》,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4.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制度、契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76.刘芳主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7.乔治·S·布莱尔著,伊佩庄等译:《社会权力与公民参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78.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9.项继权著:《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1.柴月姣主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82.童星著:《社会保障与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4.郑功成著:《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俞可平主编:《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6.戴维·H·罗森布鲁姆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陈桂贵著:《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88.多才吉让著:《中国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9.彼得斯著,吴爱明、夏宏图等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0.雷恩著,孔令济译:《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1.刘燕生著:《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2.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主编,贺晓波、王艺译:《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版。
    9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余逊达、陈旭东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94.M.爱纳汉德等著,陈绵水等译:《欧洲七国失业救济与社会援助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95.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版。
    96.林毓铭著:《转型期社会保障体制大变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9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的承诺:本世纪末消灭贫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98.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等著,周敦仁等译:《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99.陈冬红,王敏等著:《社会保障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0.陈立,李虹等著:《社会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101.I.P.盖托碧、卡利德·山姆斯主编,陈胜华等译:《有效地摆脱贫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10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3.《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4.唐钧著:《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5.川岛武宜著,王志安等译:《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6.《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7.《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8.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项继权:《农村基层治理再次走到变革关口》,《人民论坛》2009年第5期。
    2.艾广青、刘晓梅、田伟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界定方法探索》,《财政研究》2009年第8期。
    3.吴霞:《构建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点》,《理论界》2009年第12期。
    4.朱丽芳:《国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工作通讯》2008年第19期。
    5.赵颖:《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行政程序的实证分析——兼论行政程序与实体的互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6.刘永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律分析》,《河北法学》2009年第8期。
    7.彭国胜、陈成文:《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行政论坛》2009年第5期。
    8.方祺江、赵新龙:《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然缺憾及其致因》,《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9.王增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济贫效果实证分析——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低保状况比较的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10.姚红义:《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30期。
    11.韩艳芳:《试析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地方财政研究》2009年第7期。
    12.韩琳、渠媛媛:《社会关系网络和公共政策执行——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为例》《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21期。
    13.吕妹仪、张卓然:《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研究》,《北方经贸》2009年第9期。
    14.冯园园、郑来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分析》,《农村经济》2009年第7期。
    15.龚文君、周健宇:《建立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前沿》2009年第10期。
    16.俞雪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公共财政职能定位》,《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7.刘苏燕:《浅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8期。
    18.汪柱旺:《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绩效分析》,《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1期。
    19.寇凤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北方经济》2009年第13期。
    20.汪小燕:《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问题的定量研究》,《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年第3期
    21.肖云、吴国举、刘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退出机制构建研究》,《西北人口》2009年第4期。
    22.刘晶、王兆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于制度效率的分析》,《商业研究》2009年第8期。
    23.肖云、孙晓锦、杜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社会排斥研究》,《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第7期。
    24.董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年第11期。
    25.王利肖:《对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讨》,《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第4期。
    26.王超、王志章:《城镇化视野下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7.谢东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特征与筹资机制》,《未来与发展》2009年第3期。
    28.陈少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构中的公共财政职能定位》,《福州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29.张立荣、曾维和:《当代西方“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及其借鉴》,《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30.傅广宛:《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量度、绩效与进路》,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
    31.关丽苹:《传统农村社会救助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比较》,《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2.封铁英,贾继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测定的模型构建及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3.姚俊开、李春斌:《社会救助法视野下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3期。
    34.赵慧珠、陈景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理论前沿》2008年第18期。
    35.期海明:《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云南电大学报》2008年第2期。
    36.段玉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伦理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37.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38.陈少晖:《建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责任》,《福州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39.王怡、王兆山:《关于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管理运行的思考》,《科技风》2008年第17期。
    40.杜飞进、张恬恬:《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
    41.刘旭东:《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学术界》2007年第6期。
    42.李华明、龚钰涵、李鸿文:《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3.曹阳、陈玉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资金需求模型建立》,《北方经济》2008年第12期。
    44.贺大姣:《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措施探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5.张国华:《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2期。
    46.关信平:《论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原则及运行机制》,《文史哲》2007年第1期。
    47.知鱼:《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起航》,《中国报道》2007年第8期。
    48.张润君:《合作治理与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49.陈美:《关于全面建立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12期。
    50.房宁:《中国特色社会义民主治理发展道路》,《科学社会义》2006年第3期。
    51.官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悖论分析》,《求索》2006年第7期。
    52.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53.阿萨·胡塞恩著,崔存明、王立志摘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与趋势》,《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2期。
    54.韩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为何进展缓慢》,《调研世界》2005年第5期。
    55.郭海清:《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大难点及解决办法》,《经济师》2004年第1期。
    56.唐钧:《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时事报告》2004年第3期。
    57.李永杰、游炳俊:《论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58.毕天云:《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
    59.张立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构:缘由与方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60.刘筱红:《论孔子仁义道德管理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1.丁煌:《监督“虚脱”:妨碍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2.朱青:《关于我国开征社会保险税问题的探讨》,《财政研究》2001年第3期。
    63.萧明同:《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涉外税务》2001年第1期。
    64.张立荣、李海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65.康耀坤、马洪雨、党晓锋:《西部民政地区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立法之制度影响》《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期。
    66.肖金萍:《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研究》,《经济学家》2010年第1期。
    67.张晓楠、赵宝爱:《论社会工作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漏洞治理中的作用》,《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10年第1期。
    68.王增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其配套项目的实施状况评估》,《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2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2007年。
    2.刘坚:《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光明日报》2006年8月25日。
    3.韩俊:《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经济参考报》2005年6月25日。
    4.钟灿炎:《人权保障与中国的残疾人事业》,《人民日报》2004年5月9日。
    1.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2.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3.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4.中国民政网(http://www.mca.gov.cn/)
    5.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http://www.wiapp.org)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1. Martin Feldstein:Privatizing Social Securi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2. Neville Harris:Social Security Law in Contex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 Colin Gillion: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social security pension:the approach of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Vol.53, no.1,2000.
    4. K.G.Scherman:A new social security reform consensus?The ISSA's Stockholm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Vol.53, no.1,2000.
    5. Summary of the 2000 Annual 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Trust Fund Report, Social Security Bulletin, Vol.63, no.1,2000.
    6. Willian Mcgreevey: Social Security in Latin America-Issues and Options for the World Bank, World Bank,1990.
    7. A Brief History of Social Security,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8. Soci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9. Matin Feldstein and Horst Siebert:Social Secutity Pension Reform in Europ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10. Stephen Mckay and Karen Rowlingson:Social Security in Britain, Hong Kong: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