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永恒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如果说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主题,它同样也是印度哲学的主题。我认为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中国哲学与印度哲学都充满了诗意,是情感化的,而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是逻辑的、科学性的,它们都立足于生命本身,力图求得更好的生命状态,它们的本体论、知识论等都围绕着这一个目的。但是,在如何求得生命超越这个问题上,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走了不同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两种各具风格的文化。有人说代表儒家的道理是“生”,代表佛家的道理是“无生”,这大约可以代表我对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的看法,中国哲学以正向调节生命的方式完成生命超越,印度哲学以负向调节生命的方式完成,而这两种方式都是可以让人安详和悦的,我尝试对这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进行了初步探索。
     吠檀多哲学是正宗印度国学,最能代表印度文化的精神面貌,而儒家哲学在古代中国一直处于正统,所以我选取了这两个学派比较,希望它们能充分表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特点。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印度哲学,我选取了他的思想来作为吠檀多哲学的缩影。而要谈到商羯罗的思想,就要涉及到乔荼波陀的思想,商羯罗作为乔荼波陀的再传弟子,他的思想深受乔荼波陀影响、与乔荼波陀一脉相承,于是我在文中以商羯罗思想为主、旁及乔茶波陀的思想。中国理学与吠檀多哲学在本体论上、宇宙论上、心性论上、修养方法上、哲学体系的结构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理学也是儒家哲学中很有哲学性的一个学派,于是,我选取了理学泰斗朱熹的思想作为儒家哲学这方面的代表。而朱熹的思想是秉承着二程的思想衍化发展的,朱熹和二程的思想是一体的就像乔荼波陀和商羯罗的思想是一体的那样,所以我将二程的思想也引入文中。程朱的思想与乔商的思想明显有着向现世人生开放和向飘渺的来世开放两种不同的指向,但生命又是它们共同关注的。我从本体论、心性论、修养论三个方面做了比较,因为我认为一种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有这三个方面才能呈现一种哲学的全貌。在本体论部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提出作为终极存在的理与梵的存在,在心性论部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认为终极存在存在于个人之中,而修养论部分展示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各自不同的找回终极存在的方式。而实现了与终极存在的合一,理学与吠檀多哲学也就都达到了它们各自的目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合一。全文围绕终极存在、实现终极存在展开,显示了理学和吠檀多哲学在自然的观念、人的观念、心的观念、身体的观念、灵魂的观念、生死的观念等许多方面的相同与不同。
Distillation of life is the object of Indian philosophy as if it is the object of Chinese philosophy. I believe Chinese philosophy which is idyllic and emotional bears some likeness to Indian philosophy which is idyllic also instead of Western philosophy which is logic and scientific. Their ontology and theory of knowledge revolve round one centre which is to show loving care for life and make better the state of life. However,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ndian philosophy use two different ways about the problem of sublimating life so that two different cultures appear. It is said that "Sheng" stands for the idea of Confucianism and "WuSheng" stands for the idea of Buddhism, which represents my opinions o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ndian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comes true the distillation of life by positive ways and Indian philosophy realizes it by negative ways. I research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the two ways which all can give us peace and comfortable.
     Vedantism is orthodox Indian philosophy which stands for the spirit of Indian and Confucianism is orthodox philosophy in ancient China. So that I compare the two schools which appear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ndian culture to the core. I choose Shankara's thought as the miniature of Vedantism, who was the greatest thinker in Indian in middle century and the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Vedantism and effecting Indian philosophy to this day. For researching the thought of Shankara, I have to touch upon the thought of Gaudapda. Shankara who was Gaudapda's student's student was deeply effected by Gaudapda and was imbued with the same spirit of Gaudapda. I treat Shankara's thought as subject and Gaudapda's thought as accessory in my paper. Neo-Confucianism which is a school full of philosophic property in Confucianism likes Vedantism in ontology、in world view、in mental epistemology、in the way of cultivating、in structure of philosophy system. So that I choose ZhuXi's thought as the delegate of Confucianism. ZhuXi's thought evolved from the thought of ChengHao and ChengYi. ZhuXi's thought is integral whole with the thought of ChengHao and ChengYi like Shankara's thought is integral whole with Gaudapda's thought. So that I adopt ChengHao and ChengYi's thought in my paper also. The two schools clearly have two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f towards realistic life and towards illusive afterlife but they all care life itself. I compare them in ontology、mind and cultivating way three fields because I believe a kind of philosophy is a kind of life and I need the three fields for appearing the whole system. Neo-Confucianism and Vedantism construct Li and Brahman as celestial noumenon in the part of ontology; Neo-Confucianism and Vedantism confirm noumenon is in individual in the part of theory of disposition; Neo-Confucianism and Vedantism take different way for finding noumenon in the part of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When fusing with noumenon is realized, Neo-Confucianism and Vedantism achieve their objects——fusing with heaven and fusing with Brahman. This paper goes round noumenon and finding noumenon and researches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Vedantism in the idea of nature、the idea of human、the idea of mind、the idea of body、the idea of soul、 the idea of death and so on.
引文
1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吴光 钱明 董平 姚延福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2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三册)》,朱僳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145页
    3 [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英]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王志成、杨柳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41244页
    4 杨娟:《老子》,呼和浩特,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5 BHAGAVADGITA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ankaracar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2003, page 537
    6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3页
    7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73页
    8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74页
    9 赵建伟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46页
    10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422页
    12 [宋]朱熹:《朱了全书》第十三册,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13 赵建伟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页
    15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896页
    16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898页
    17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899页
    19 BHAGAVADGITA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ankaracar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2003, page 47
    20 BHAGAVADGITA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ankaracar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2003, page 48
    21 Shankaracarya, BRAHMA-SUTRA-BHAS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65, page 614
    22 “赤”是指像火一样。
    23 “润”是指像水一样。
    24 有些版本此下还有“无名,无姓,无老,无死,无畏,无垢”等。
    25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08页
    26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0页
    27 Shankaracarya, BRAHMA-SUTRA-BHAS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65, page 613
    28 Shankaracarya, BRAHMA-SUTRA-BHAS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65, page 615
    29 Shankaracarya, 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 translated by Swami Prabhavananda and Christopher Isherwood, Vedanta press Hollywood,california,1946, page 75
    30 Shankaracarya, BRAHMA-SUTRA-BHAS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65, page 608
    31 Shankaracarya, BRAHMA-SUTRA-BHAS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65, page 683
    32 Shankaracarya, BRAHMA-SUTRA-BHAS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65, page 683
    33 Shankaracarya, BRAHMA-SUTRA-BHAS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65, page 12
    34 Shankaracarya, BHAGAVADGIT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2003, page 721
    35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之《朱子新学案》(一),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15页
    36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4页
    37 钱穆:《朱子新学案》第一册,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88页
    38 Shankaracarya, BRAHMA-SUTRA-BHAS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65, page 359
    39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四册《朱子语类》第一卷,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40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1页
    41 [宋]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0页
    42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六册之《朱子语类》第六十五卷,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2页
    43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六册之《朱子语类》第六十五卷,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3页
    44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三册之《太极图说解》,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45 Shankaracarya, BRAHMA-SUTRA-BHAS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65, page 81
    46 Shankaracarya, 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 translated by Swami Prabhavananda and Christopher Isherwood, Vedanta Press Hollywood California,1946, page 49
    47 张保胜译:《薄伽梵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页
    48 张保胜译:《薄伽梵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49 BHAGAVADGIT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 2003, page 565
    61 张保胜译:《薄伽梵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121页
    62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654页
    63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656页
    64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页
    65 Shankara, Self-Realization,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
    66 Shankara, Self-Realization,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
    67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四册《朱子语类》卷第四,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68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69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11页
    70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92页
    71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92页
    72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92页
    73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页
    74 常则译注:《孟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75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了语类》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17页
    76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375页
    77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392页
    78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12页
    79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07页
    80 Shankara, 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 Vedanta Press Hollywood Califorrnia,1946, page 64
    81 Shankara, 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 Vedanta Press Hollywood Califorrnia,1946, page 66
    82 Shankara, 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 Vedanta Press Hollywood Califormia,1946, page 78
    83 Shankara,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 Vedanta Press Hollywood California,1946, page 13
    84 Shankara, Self-Realization,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
    85 [印]商羯罗著:《自我知识》,[印]斯瓦米.尼哈拉南达英译 王志成汉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 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
    86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8页
    87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二卷《朱子新学案》(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12页
    88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二卷《朱子新学案》(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4页
    89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二卷《朱子新学案》(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5页
    90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二卷《朱子新学案》(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1页
    91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二卷《朱子新学案》(一),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62页
    92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5页
    93 [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英]克里斯多夫.衣舍伍德著:《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王志成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94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二卷《朱子新学案》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60页
    95 王常则译注:《孟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96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06页
    97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08页
    98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07页
    99 钱穆:《钱宾四q先生全集》第十二册《朱子新学案》,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29页
    100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09页
    101 [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英]克里斯多夫.衣舍伍德著:《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王志成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印]商羯罗:《示教千则》,孙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69页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7页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5页
    105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四册《朱子语类》第一卷,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106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四册《朱子语类》第一卷,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页
    107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四册《朱子语类》第一卷,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
    108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四册《朱子语类》第一卷,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
    109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四册《朱子语类》第一卷,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
    110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四册《朱子语类》第一卷,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111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四册《朱子语类》第一卷,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
    112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四册《朱子语类》第一卷,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113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114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
    115 Eight Upanisads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hankara, translated by SWAMI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58, page 98,
    115 [印]商羯罗:《示教千则》,北京,孙晶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4页
    117 钱穆:《钱宾四先生文集》第十二册之《朱子新学案》(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48页
    118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二十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119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8页
    120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6页
    121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了语类》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6页
    122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6页
    123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9页
    124 Eight Upanisads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hankar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58, page 182,
    125 Shankara, 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 translated by Swami Prabhavananda and Christopher Isherwood, Vedanta Press Hollywood California,1946, page 60,
    126 [印]乔茶波陀著:《圣教论》,巫白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0页
    127 《大林间奥义书》说过一条大鱼的故事:这条鱼在河的两岸间游来游去,象征着神我在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之间游来游去,当清醒和睡梦时,神我在此岸世界,当深眠与死亡时,神我在彼岸世界。商羯罗在此引用这大鱼的例子说明神我在清醒、睡梦、无梦睡眠三境中游来游去。
    128 Eight Upanisads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hankar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58, page 185
    129 Shankara, 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 translated by Swami Prabhavananda and Christopher Isherwood, Vedanta Press Hollywood California,1946, page 94,
    130 [印]商羯罗著:《示教千则》,孙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28页
    131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2页
    132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二册《朱子新学案》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604页
    133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57页
    134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17页
    135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页
    136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6页
    137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页
    138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六册,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7页
    139 Eight Upanishads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hankar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published by Swami Bodhasarananda Adhyaksha, Advaita Ashrama Mayavati Champawat, Uttarakhand from its Publication Department, Kolkata, First Edition,1958, page 43,
    140 [印]商羯罗著:《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印]斯瓦米.尼哈拉南达英译,王志成汉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3页
    141 Eight Upanishads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hankar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published by Swami Bodhasarananda Adhyaksha, Advaita Ashrama Mayavati Champawat, Uttarakhand from its Publication Department, Kolkata, First Edition,1958, page 64
    142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1页
    143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1页
    144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6页
    145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一卷之《朱子新学案(一)》,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51页
    146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一卷之《朱子新学案(一)》,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58页
    147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8页
    148 [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英]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著:《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王志成杨柳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149 [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英]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著:《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王志成 杨柳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150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一卷之《朱子新学案(一)》,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58页
    151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一卷之《朱子新学案(一)》,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57页
    152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4页
    153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三册,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154 [印]商羯罗著;《自我知识》,[印]斯瓦米.尼哈拉南达英译王志成汉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155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2页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1页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1页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页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页
    160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页
    161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页
    162 [宋]程颢 程颐著:《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2页
    163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3页
    164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7页
    165 EIGHT UPANISHADS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hankar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printed in India at Trio Process Kolkata 700014,1958, page 49
    166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02页
    167 [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英]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著:《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王志成、杨柳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168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3页
    169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170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171 The Chandogya Upanishad. translated by Ganganathjha'M.A.,F.T.S published by v.c.seshacharri,b.a.,b.l.,m.r.a.s. Vakil, High court, Madras.1923,. page 112
    172 The Chandogya Upanishad. translated by Ganganathjha'M.A.,F.T.S..published by v.c.seshacharri,b.a.,b.l.,m.r.a.s. Vakil, High court, Madras.1923, page 112
    173 [印]商羯罗著:《示教千则》,孙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16页
    174 [印]商羯罗著:《示教千则》,孙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02页
    175 [印]乔茶波陀著:《圣教论》,巫白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0页
    176 [印]乔荼波陀著:《圣教论》,巫白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4165页
    177 [印]乔茶波陀著:《圣教论》,巫白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5页
    178 [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英]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著:《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王志成、杨柳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179 [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英]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著:《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王志成、杨柳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180 BHAGAVADGIT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84, page 314
    181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二卷,《朱子新学案(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19页
    182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八册,朱傑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合肥、上海,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5页
    183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0——461页
    184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二十,《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上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185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八)》,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937页
    186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八)》,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936页
    187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了语类(八)》,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938——2939页
    188 BHAGAVADGIT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 2003, page 128
    189 BHAGAVADGIT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 2003, page 128
    190 BHAGAVADGIT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 2003, page 138
    191 BHAGAVADGIT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 2003,page 152
    192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3页
    193 [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英]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著:《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王志成、杨柳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19页
    194 Shankara,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 translated by Swami Prabhavananda and Christopher Isherwood, Vedanta Press Hollywood California,1946,page 113-114
    195 Shankara,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 translated by Swami Prabhavananda and Christopher Isherwood, Vedanta Press Hollywood California,1946, page 1
    196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五册,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7页
    197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二十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198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五册,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9页
    199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五册,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9页
    200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3页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68页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68页
    203 [宋]朱熹:《朱了全书》第六册,朱僳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合肥、上海,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204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53页
    205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3页
    206 [印]商羯罗著:《示教千则》,孙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04-405页
    207 [印]商羯罗著:《示教千则》,孙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31页
    208 [印]商羯罗著:《示教千则》,孙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27页
    209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页
    210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页
    211 [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页
    212 Shankara,: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 by Swami Prabhavananda and Christopher Isherwood, Vedanta Press Hollywood California,1946, page 36
    3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68页
    214 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Shankara, translated by Swami prabhavananda and Christopher Isherwood, Vedanta Socie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46, page 122
    朱熹:《朱子语类》,黎靖德编,杨绳其、周娴君点校,岳麓书社,1997年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印]商羯罗著,[印]斯瓦米.尼哈拉南达英译,[中]王志成汉译,《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英]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著,[中]王志成、杨柳译,《现在开始讲解瑜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保胜译,《薄伽梵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Eight Upanishads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ankaracar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58
    BHAGAVADGITA with the commentary of Sankaracar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2003
    BRAHMA-SUTRA-BHASYA of sri Sankaracarya, translated by Swami Gambhiranand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1965
    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
    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印]商羯罗著,《示教千则》,[中]孙晶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钱穆著,《朱子新学案》,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Shankara, Crest-Jewel of Discrimination, translated by Swami Prabhavananda and Christopher Isherwood, Vedanta Press Hollywood. California,1946
    The Chhandogya Upanishad and sri Shankara's commentary, translated by Ganga'na'thjha,'m. a., f. t. s, publishedbyv. c. seshacharrj, b. a., b.1., m. r. a. s. Vaki l,High Court, Madras,1923
    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印]蚁蛭原著,[印]斯瓦米.维卡特萨南达英译,[中]王志成、灵海汉译:《至上瑜伽——瓦希斯塔瑜伽》,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Dasgupta, Surendranath, 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2-1961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巫白慧:《梨俱吠陀》神曲选,商务印书馆,2010年
    林太:《梨俱吠陀》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印]毗耶娑:《摩诃婆罗多》,黄宝生葛维钧郭良鋆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印]乔茶波陀:《圣教论》,巫白慧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
    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东方出版社,2000年
    孙晶:《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东方出版社,2002年
    徐远和主编:《东方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2008年
    《二程语录集朱熹序跋集》,吴平、徐德明整理,李国钧审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周敦颐:《周敦颐集》,梁绍辉点校,岳麓书社,2007年
    张载:《张载集》,章锡琛点校,中华书局,1978年
    邵雍:《邵雍集》,中华书局,2010年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印]龙树:《龙树六论:正理聚及其注释》,民族出版社,2000年
    [印]世亲:《论典与教学:略释阿毗达摩俱舍论》,玄奘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陈来:《宋明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印]摩亨佐纳特.格塔原著,[印]斯瓦米.尼哈拉南达英译,[中]王志成、梁燕敏汉译,《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言行录》,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吴学国:《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学与宗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倩:《朱熹诗教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赵峰:《朱熹的终极关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韩)金永植著,潘文国译:《朱熹的自然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韩)刘承相:《朱子早年的思想历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杨燕:《<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日)岛田虔次著:《朱子学与阳明学》,蒋国保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陈荣捷:《朱子门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娟:《宋代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傅小凡:《朱子理学与武夷山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束景南:《朱熹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徐洪兴:《旷世大儒二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郭晓东:《识仁与定性:工夫论视域下的程明道哲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温伟耀:《成圣之道:北宋二程修养工夫论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加)秦家懿著;曹剑波译:《朱熹的宗教思想》,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姜海军:《程颐<易>学思想研究:思想史视野下的经学诠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陈来:《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范寿康:《朱子及其哲学》,中华书局,1983年版
    汤勤福:《朱熹的史学思想》,齐鲁书社,2000年版
    乐爱国:《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岳麓书社,2010年版
    解光宇:《朱子学与徽学》,岳麓书社,2010年版
    傅小凡:《朱子与闽学》,岳麓书社,2010年版
    庞万里:《二程哲学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英)葛瑞汉著;程德祥等译:《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大象出版社, 2000年版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邹永贤:《朱子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祝瑞开:《宋明思想和中华文明》,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石训:《中国宋代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吴震:《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高正:《近思录通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蔡方鹿:《新视野新诠释: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姜锡东:《<近思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姜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荣捷:《朱学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朱杰人、严文儒:《<朱子全书>与朱子学:2003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吴长庚:《朱熹与江西理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
    张立文:《朱熹评传》,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
    Radhakrishnan. S, Indian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印]奥修:《生存智慧:工作与金钱》,林国阳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印]奥修:《智慧金块》,林国阳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印]奥修:《春来草自青》,虞莉、顾瑞荣译,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奥义书》,黄宝生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伊朗)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元文琪译:《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印]奥修:《上帝唇边的长笛》,陈舒译,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印]奥修:《庄子心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印]奥修:《虚舟:谈庄子》,朱文秋、方世忠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印]奥修:《生命、爱与欢笑》,陶稀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印]奥修:《没有水,没有月亮:禅的故事》,陶稀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印]奥修:《到达真爱的旅程:从性到超意识》,林国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印]奥修:《静心》,陶稀、朱慧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印]奥修:《隐藏的和谐:关于赫拉克利特断篇的演讲》,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印]奥修:《老子心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印]奥修:《天下大道:道德经中的哲学与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印]奥修:《道德经心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印]奥修:《莲心禅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印]奥修:《当鞋合脚时》,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印]奥修:《生命的真意》,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印]克里希那穆提:《生命的完整:人生的转化》,九州出版社,2011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生而为人》,九州出版社,2011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静谧之心》,九州出版社,2010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九州出版社,2010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九州出版社,2010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克里希那穆提精选集》,学林出版社,2010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从破碎到完整:人生的转化》,九州出版社,2010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超越时空》,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面对危机中的世界》,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生与死的冥想》,学林出版社,2007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自由是什么》,学林山版社,2007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自然与生态》,学林出版社,2007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恐惧的由来》,学林出版社,2007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世界在你心中》,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浩渺无垠:生命的注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之书:365天克里希那穆提禅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最初和最终的自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单纯的品质:生命的注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思考从结论开始吗:生命的注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爱与思:生命的注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爱与寂寞》,九州出版社,2005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谋生之道》,九州出版社,2005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心灵自由之路》,九州出版社,2005年
    [印]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群言出版社,2004年
    [日]中村元:《比较思想论》,吴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日]中村元:《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林太、马小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金克木:《异域神游心影——金克木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金克木:《中印人民友谊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
    金克木:《探古新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金克木:《译匠天缘》,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金克木:《梵佛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金克木:《文化卮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金克木:《风烛灰:思想的旋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金克木:《印度文化余论:<梵竺庐集>补编》,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金克木:《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朱明忠:《印度近现代吠檀多哲学综述》,《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6期
    曹彦:《潜流一千五百载的“梵我同一”——对印度哲学的反思》,《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5卷第3期
    祁建立:《“梵”、“人格”、“爱”的颂歌——<吉檀迦利>的神性解读》,《河南师范大学学 报》2009年7月第36卷第4期
    江亦丽:《当代印度教》,《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
    孙晶:《中国的印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1996年第6期
    黄心川:《印度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3期
    孙晶:《印度中世纪罗摩奴阁的思想述评》,《东方论坛》1994年第1期
    姚卫群:《佛教的“涅槃”与婆罗门教的“解脱”》,《南亚研究季刊》1997年第2期
    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的量论比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黄心川:《印度吠檀多哲学与中国佛道思想的交流》,《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
    孙晶:《<乔茶波陀颂>文献学研究》,《哲学研究》2005年第3期
    孙晶:《乔荼波陀与佛教》,《世界哲学》2009年第5期
    孙晶:《商羯罗基本哲学思想述评》,《哲学研究》1993年第11期
    孙晶:《商羯罗的解脱观及其思想渊源》,《哲学研究》2008年第12期
    何欢欢:《“瓶空”与“虚空”——试论清辩对吠檀多派哲学的批判》,《哲学研究》2012年第2期
    赵佺:《试论程朱理学对中国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冷天吉:《程朱理学对宋明时期科技发展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宋志明:《新理学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改造》,《中州学刊》2002年5月第3期
    李晓:《程朱理学的理想人格及其矛盾》,《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汪风炎:《从心理学角度析理学中的理欲辩》,《心理科学》1999年第22卷
    李存山:《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孔令宏:《道家、道教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研究述要》,《河北学刊》1998年第3期
    许家星、王少芳:《“儒者气象”——宋代理学视野下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思考》,《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林国良:《儒家权变观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4期
    余光贵:《二程与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想》,《中州学刊》1988年第6期
    杨柱才:《孔颜乐处与天地境界——从“接着讲”看冯友兰的境界观》,《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4月第31卷第2期
    章晓丹:《“形而上之谓道,气而上之谓性”——韩邦奇哲学思想新探》,《西北大学学报》2010年9月第40卷第5期
    蒋国保:《“性即理”与“心即理”本义辨析》,《江南大学学报》2011年10月第10卷第5期
    薛富兴:《格物致知——程朱理学悲剧命运的个案透视》,《南开学报》2007年第3期
    陈四光、郭斯萍:《“德性之知”的认知思想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5月第38卷第3期
    杨仁忠:《试论二程新儒学产生的文化学背景及其对洛学理论特色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7卷第6期
    姜锡东:《宋代真理学的构件和后世的取舍》,《河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黄怀信:《<大学、中庸章句>献疑》,《文史新探》2011年第3期
    李锦全:《从孔、孟到程、朱——兼论儒学发展历程中的双重价值效应》,《孔子研究》1998年第2期
    许珠武:《明觉与思维——论二程认识路线的分殊》,《中州学刊》2001年9月第5期
    曹锦清:《宋代疑经思潮与理学的形成》,《复旦学报》1985年第1期
    严书翔:《从程朱学派的“异端之学”看理学与释道的关系》,《学术研究》1991年第2期
    张艳清:《从“元晦”到“不远复”——朱熹早期教育环境的道家影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24卷第1期
    高建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化实现及其历史命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0月第5期
    刘玉敏:《敬与静——二程“主敬”思想对先秦儒家之“敬”及佛道“静”的思想整合》,《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2月第25卷第1期
    王克奇:《论宋明道学的嬗变及各流派的理论异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郭斯萍:《从“心”到“精神”——程朱理学与荣格之自我意识比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36卷第2期
    陶有浩、杨小云:《程朱理欲观形成的背景探析》,《云梦学刊》2002年5月
    李霞:《理性精神与宗教意识的统一论儒学的二重性及其对徽文化的影响》,《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1月第26卷第1期
    薛富兴:《理气之争一程朱理学悲剧命运的个案透视》,《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陈屹:《范式转换视野下的道器之辩》,《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3月第32卷第2期
    何俊:《由礼转理抑或以礼合理:唐宋思想转型的一个视角》,《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11月第44卷第6期
    郭翠丽:《宋代理学学派交融与碰撞之特点》,《南昌大学学报》2010年7月第41卷第4期
    赵士林:《确立天本体——孔子.孟子.程颐.朱熹》,《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雍繁星:《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陈白沙对理学重要命题的超越》,《南开学报》2002年第2期
    张立文:《论朱熹哲学的时代精神——<朱熹评传>前言》,《文史哲》1998年第4期
    孙以楷:《论二程人性学说的历史地位》,《安徽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金仁权、崔昌海:《二程与朱熹的主敬思想》,《东疆学刊》2000年1月第17卷第1期
    张世英:《程朱陆王哲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文史哲》1992年第5期
    陈国灿:《论宋代“浙学”与理学关系的演变》,《孔子研究》2000年第2期
    张立文:《理学的演变与重建》,《哲学研究》1991年第7期
    史炳军:《冯友兰的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现代化》,《理论导刊》2001年7月
    刘绪晶:《关于宋明理学论证儒家伦理道德合理性之形上依据的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张艳清:《程朱理学与道家、道教关系研究概述》,《哲学动态》1999年第9期
    王庆:《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探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24卷第4期
    李银安:《程颢、程颐及其历史遗产的千年命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熊江梅:《程朱理学嬗变与宋代文论变迁》,《武陵学刊》2010年5月第35卷第3期
    金生杨:《程朱理学与王安石<易解>》,《孔子研究》2004年第3期
    刘宗贤:《试论二程哲学的不同风格》,《文史哲》1989年第5期
    蔡方鹿:《程朱理学的经学观》,《学习论坛》2008年12月第24卷第12期
    高建立:《二程哲学与佛学之关系》,《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
    赵载光:《宋明儒学的“诚学”一系——“诚学”、“性学”与“气学”》,《湘潭大学学 报》2007年9月第31卷第5期
    杨达荣:《程朱的道德修养与当前道德建设》,《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杨洋:《宋明理学及其发展脉络》,《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吴光:《论宋明理学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河北学刊》1992年第4期
    林国标:《朱学与王学:儒学的二重性及其互补》,《南华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5卷第1期
    郭学信:《试论宋学的时代精神》,《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李锦全:《朱熹理学的历史命运与陈献章的思想关系》,《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
    张屹:《噶举佛性论与程朱人性论的通融性及其意义探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5月第31卷第3期
    吴震:《试析朱熹哲学中“心”“性”“理”的关系》,《中州学刊》1986年第4期
    韩焕忠:《佛性论与程朱人性论重建》,《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
    徐远和:《略论洛学的闽学化》,《中州学刊》1988年第2期
    陈远宁:《佛教与理学在本体论上的联系》,《湖湘论坛》1995年第5期
    [韩]崔珍皙:《重玄学与宋明理学——以重玄学、华严宗以及程朱理学之间的比较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4期
    徐远和:《略论二程的泛神论》,《中州学刊》1983年第6期
    王晓龙、宋乾:《论宋代理学教育传播的主要信息》,《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0月第10期
    徐公喜:《以朱子学为例看中国哲学发展方向》,《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月
    王勤:《以理性面目出现的非理性现象——浅析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非理性特点》,《江淮论坛》1999年第1期
    薛富兴:《心与理——程朱理学悲剧命运的个案透视》,《孔子研究》2000年第2期
    莫砺锋:《论朱熹文学家身份的历史性消解》,《江汉论坛》2000年第10期
    程勇、宋红霞、刘月:《朱熹论山水田园之乐及其审美思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程秀波、于建东:《也谈冯友兰的“接着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36卷第5期
    李玉洁:《郭店楚简儒家哲学思想与宋代理学》,《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1月第42卷第1期
    丁宝兰:《评程朱理学的神学特色》,《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
    陈寒鸣:《宋儒孟子观述论》,《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李晓:《试论程朱理学的人格思想及其时代性》,《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李霞:《论道家在宋明新儒学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28卷第2期
    王世光:《程朱理学道统论的终结》,《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余光贵:《论程朱的伦理思想》,《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罗炽:《长江流域宋学说略》,《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9月第38卷第5期
    任吉悌:《关于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问辩》,《学术界》2001年第1期
    卢连章:《简论宋学与东方文明的关系》,《中州学刊》1996年第5期
    李士金:《朱熹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9卷第5期
    李存山:《试析程朱理学的泛道德论思想》,《人文杂志》1991年第4期
    米文科:《良知与虚寂合一——王龙溪虚寂思想略论》,《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10月 第21卷第5期
    宋志明:《新理学对朱子理学的继承与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33卷第2期
    范鹏:《试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33卷第6期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7月第32卷第4期
    卢子震:《理学理论自身的矛盾与朱陆分歧》,《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
    魏苏、王琦:《略论“内圣外王”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境遇》,《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屈志清:《论张载哲学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与程朱理学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张昭军:《章太炎对程朱理学的阐释》,《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29卷第6期
    杨国荣:《从中西哲学的会通看新理学》,《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路德斌、赵杰:《论程、朱天理、人欲之辩的合理内核及其价值嬗变》,《东岳论丛》1997年第2期
    The Svetasvatara Upanishad, Swami Bhaskareshwarananda's Elucidation of Shankaracharya's Commentary on the Upanishad, by Swami Vedananda, foreword by Swami Prabuddhananda, Scars Publications America, http://scars.tv/swami2001.htm, 2012-9-10
    Shankara:Self-Realization,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aparokshanubhuti.ph p
    Shankara:Vakya Sudha,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vakyasudha.php
    Shankara:Tattva Bodha,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tattvabodha.php
    Shankara:Vakya Vritti,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vakyavritti.php
    Shankara:Panchikaranam,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panchikaranam.php
    Shankara:ShivanandaLahari,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shivananda lahari.p hp
    Shankara:SoundaryaLahari,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soundarya_lahari.php
    Shankara:NirgunaManasaPuja,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nirguna_manasa_puj a.php
    Shankara:KanakaDharaStotra,http://www.shankaracharya.org/kanaka_dhara_stotr a.php
    Shankara:Bhaja Govindam,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bhaja_govindam.php
    Shankara:BhavaniAshtakam,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bhavani_ashtakam.php
    Shankara:Nirvana Shatkam,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nirvana_shatkam.php
    Shankara:SadhanaPanchakam,http://www.shankaracharya.org/sadhana panchakam.p hp
    Shankara:ShivaManasaPooja,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shiva_manasa_ poo.ja. php
    Shankara:SiddhantaTattvaVindu, http://www.shankaracharya.org/siddhanta_tattv a_vindu.php
    Shankara:Hymns, http://www.bhakthi.in/adi_shankaracharya_stotras.php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