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武术之舞。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由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所以,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已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本文在电影史视野内把武侠电影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作品史”与电影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相互联系,提出了中国武侠电影以神怪传奇、人物传记、古装刀剑、功夫技击、谐趣喜剧、魔幻神话为主的六种主要类型。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逶婉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皈依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价值体系。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即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本文还对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进行了表述功能与意义的分析。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特别是对暴力的表现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其中包括暴力的喜剧化、暴力的舞蹈化、诗意化等消解暴力的有效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事实证明: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已经成为电影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的武侠电影因其无可比拟的武艺和神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从而使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为此本文专门分析了中国武侠电影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化进程,勾勒出几代武侠电影作者迈出本土、走向世界的艰辛经历。
Based on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literature,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 is a genre which mixed a lot of elements together, such as the performance of martial arts, the dramatic and patternized narrative plot.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 has also absorbed the spirit of the dance since its birth. During the course of absorbing Chinese martial arts' modality and spirit,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 not only turned into a new action film genre which had the characters of dance, but also created a beautiful dance by absorbing the techniques of martial arts. We call it "dance of martial arts" because the martial arts on the screen are highly artistic and performable action spectacle .
     The martial arts in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 are highly patternized action performances. What they pursued is the connection of the action, plot, scene, and the characters of roles, not just the action and the visual spectacles. Therefore, when the martial arts entered into the film, they had become the "dance of martial arts", and focused on the performance, not beating down other people. In fact, the audience would like to enjoy a beautiful dance on the screen rather than watching the tussle, although there are wonderful martial techniques in it.
     Historically combined "the history based on text and author" with the actual history, this thesis brought forward the six main genres which narrated mainly about the Legend of gods and spirits, the Biography, the Archaic sabers and swords, the Martial Tussle, the Waggery martial arts film and the magic and fantasy film.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 always implied the rooted Chinese cultural ethic which supported the whole spirit frame of a martial arts kingdom in its performing tussles and twisting story narration. In the martial arts films, both the schools which the characters belonged in and the variety of swordsmanship and fistic arts had some kind of ethic color and connected with the higher morality of martial arts and society.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 the author strictly stuck to the aesthetics tenet of ditheism and set up the narrative/value system with the antitheses of the good and evil, the beautiful and ugly. Thereupon,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basic pedigree of characters: the good images which took the heroes as the principal part and the evil images which took the treacherous court officials as the principal part. This thes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martial arts film provided with the motifs of "repaying the obligation of the host" and "taking the filial piety as duty", the martial arts morality based on the family, the spiritual tropism of errantry and the mundane ethic of nemesis, and besides,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narrativ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ain property in the martial arts films.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moral of martial techniques. It provided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violence, such as the ethicized, comical, orchestic and poeticized transformation of violence. In a sens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 has been changing the ways of image's existence. It is proved with the facts that the commercial opportunities which consist in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 will form a new growth point for the future of martial arts film.
     In these years,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 are winning the increasing favor of the world filmdom with its unexampled martial arts and spirits, thus speeding up the progress of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unprecedentedly.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 has been changing the ways of image's existence. Therefore, this thesis outlined the extraordinary course that how several generations' martial arts film creators strode out the native country and walked up to the whole world.
引文
① 贾磊磊:《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页。
    ① 许慎:《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73页。
    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03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124·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载自周啸天主编,《史记全本导读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762页。
    ② 张英:《中国古代的侠》,《文史知识》,1990年,第1期,第12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124·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载自周啸天主编,《史记全本导读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762页。
    ② 韩非,张觉校注,《韩非子校注》,长沙:岳麓出版社,2006年,第656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124·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载自周啸天主编,《史记全本导读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761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124·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载自周啸天主编,《史记全本导读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761页。
    ②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89页。
    ③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④ 参见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九三》,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34页。
    ① 彭定求:《全唐诗》,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89页。
    ② 彭定求:《全唐诗》,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688页。
    ③ 彭定求:《全唐诗》,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59页。
    ④ 彭定求:《全唐诗》,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21页。
    ⑤ 彭定求:《全唐诗》,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401页。
    ①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二》,“明初文字之祸”条引《朝野异闻录》,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第129页。
    ①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上海: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年,第10页。
    ②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上海: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年,第10页。
    ① 蕙陶:《<火烧红莲寺>人人欢迎的几种原由》,《新银星》,1929年第11期,第26页。
    ② 程季华、李少白、刑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963年,第79页。
    ③ 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片大全(第二卷)1942—1949》,香港:临时市政局,1998年,第202页。
    ④ 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片大全(第二卷)1942—1949》,香港:临时市政局,1998年,第117页。
    ⑤ 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片大全(第三卷)1950—1952》,香港:临时市政局,1998年,第163页。
    ① 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片大全(第三卷)1950—1952》,香港:临时市政局,1998年,第200页。
    ① 胡鹏:《我与黄飞鸿》,香港:三合贸易公司,1995年,第7页。
    ② 罗卡:《黄飞鸿家族》,《香港信报》,1996年7月15日。
    ① 吴昊:《黄飞鸿之英雄三变》,载自第四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刊《香港功夫电影研究》,香港市政局,1980年,第41页。
    ①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② 蔡国荣编:《六十年代国片名导名作选》,台北: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1982年,第36页。
    ① 蒲锋:《带剑出门的人——谈几个武侠片的基本概念》,载张伟雄:《江湖未定——当代武侠电影的域境论述》,香港电影评论协会,2002年,第16页。
    ① 殷亚昭:《“武”与“舞”——有意味的武术文化现象》,《武术文艺》,1992年12期,第42页。
    ② 皇甫谧、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321页。
    ③ 赵宗乙:《淮南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9页。
    ④ 殷亚昭《“武”与“舞”——有意味的武术文化现象》,《武术文艺》.1992年第12期,第42页。
    ⑤ 罗梦山编译:《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193—194页。
    ① 见:《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8月,第114页。
    ① 中国体育辞书系列编写委员会:《中国武术大辞典》,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475页。
    ② 李德裕:《豪侠论》,载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11页。
    ③ 司马迁:《史记卷124·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载自周啸天主编:《史记全本导读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761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9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124·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载自周啸天主编,《史记全本导读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762页。
    ② 司马迁:《史记卷124·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载自周啸天主编,《史记全本导读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761页。
    ①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第八册》,载自周啸天主编,《史记全本导读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763页。
    ② 班固:《白虎通义·性情(卷8)》,陈立疏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3月,第219页。
    ③ 韩愈:《原道》,选自《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韩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① 蒲锋:《带剑出门的人——谈几个武侠片的基本概念》,选自张伟雄:《江湖未定——当代武侠电影的域境论述》,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2年,第20页。
    ② 庄子:《大宗师》,见陆永品:《庄子通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7页。
    ③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六十九》,载自周啸天主编:《史记全本导读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830页。
    ④ 李延寿:《南史·隐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6页。
    ① 蒲锋:《带剑出门的人——谈几个武侠片的基本概念》,选自张伟雄:《江湖未定——当代武侠电影的域境论述》,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2年,第18页。
    ② 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48—53页。
    ③ 吴昊:《香港电影民俗学》,香港:次文化出版,1993年,第26页。
    ④ 吴昊:《香港电影民俗学》,香港:次文化出版,1993年,第77页。
    ① 蒲锋:《带剑出门的人——谈几个武侠片的基本概念》,选自张伟雄:《江湖未定——当代武侠电影的域境论述》,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2年,第20页。
    ① 李照兴:《关于camp,武侠版》,选自张伟雄:《江湖未定——当代武侠电影的域境论述》,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2年,第55页。
    ① 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① 康戈武编著:《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第231—232页。
    ② 康戈武编著:《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第231—232页。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七·汉纪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99页。
    ② 孔子:《孔子·家语》,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01页。
    ③ 庄子:《大宗师》,见陆永品:《庄子通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05页。
    ④ 赵晔、徐天佑:《吴越春秋·卷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⑤ 徐经:《雅歌堂文集卷四·淮阴侯传》,清光绪丙子镌本。
    ⑥ 曹丕:《典论·自序》,傅亚庶注译,《三曹诗文全集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987页。
    ⑦ 康戈武编著:《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第231—232页。
    ① 贾磊磊:《重要的是与观众分享电影的体验——徐克访谈录》,《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第23页。
    ① 腾讯娱乐:http://datalib.ent.qq.com/movie/26/index.shtml
    ① 吴昊主编:《武侠功夫片》,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第83页。
    ②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26页。
    ① 尹平:《1996年香港影片进军好莱坞》,《世界电影动态》,1996年第6期,第36页。
    ① 焦雄屏:《港式暴力美学祸延美国》,台湾:《世界电影》,1999年第7期,第37页。
    ① 李维:《香港影人进军好莱坞》,《世界电影动态》,1998年,第10期,第21页。
    ① 朱国顺:《穿西装的中国故事》,《新民晚报》,2001年2月15日,第3版。
    [1] 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2] 陈墨:《刀光剑影四十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
    [3] 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
    [4]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
    [5] 陈山:《中国武侠史》,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年。
    [6]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
    [7] 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台北: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年。
    [8] 焦雄屏:《香港电影风貌》,香港:时报文化出版社企业有限公司,1987年。
    [9] 胡鹏:《我与黄飞鸿》,香港:三合贸易公司,1995年。
    [10] 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
    [11]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 廖金凤、傅葆石、卓伯棠、容世诚等:《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象》,台北: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13] 刘成汉:《电影赋比兴集》.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2年。
    [14]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15] 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
    [16]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9》,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17] 李幼新编:《港台六大导演》,台北:台湾自立晚报出版,1986年。
    [18] 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7年.
    [19] 陈犀禾、吴小丽编著:《影视批评:理论与实践》,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0] 罗艺军、李晋生、徐虹编选:《中国电影理论文选》(1920-1989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7月版。
    [21] 任海:《中国古代的武术与气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22] 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台北金马影展国片影展特刊》,1992年。
    [23] 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24] 吴吴:《古装·侠义·黄梅调》,邵氏光影系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
    [25] 吴吴:《武侠功夫片》,邵氏光影系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
    [26] 香港市政局:《香港功夫电影研究》,1980年。
    [27] 香港临时市政局主办:《超前与跨越:胡金铨与张爱玲》,1998年。
    [28]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上海:1927年4月。
    [29] 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片大全(第二卷)1942—1949》,香港,1998年。
    [30] 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片大全(第三卷)1950—1952》,香港,1998年。
    [31] 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片大全(第四卷)1953—1959》,香港,1998年。
    [32] 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影片大全(第五卷)1960—1964》,香港,1998年。
    [33] 殷亚昭:《“武”与“舞”——有意味的武术文化现象》,《武术文艺》,1992年。
    [34] 朱少华:《中华武德名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
    [35] 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评审委员会编:《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年。
    [36]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编:《香港电影回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37]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38] 章柏青、贾磊磊:《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39] 卓伯棠:《分解主流电影》,香港: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3年。
    [40] [德]乌利希·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郑再新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41] [法]雷内·克莱尔:《电影随想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42]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
    [43] [法]克里斯汀·麦茨:《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刘森尧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44] [美]亨·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
    [45] [美]达德利·安德鲁:《电影理论概念》,郝大铮、陈梅译,上海:上海文艺出 版社,1990年。
    [46] [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周传基、周欢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47] [美]罗伯特·拉普斯莱:《电影与当代批评理论》,李天铎、谢慰雯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
    [48] [美]Jacques Aumont & Michel Marie:《当代电影分析方法论》,吴佩慈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49] [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何慧玲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50] [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1] [英]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编著:《电影剪辑技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