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物买卖中所有权功能的弱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所有权问题在国际货物买卖法中居于何种地位,我国学者见仁见智。很多学者认为,因为所有权移转是买卖合同区别于其他合同的本质所在,交易过程中若一方陷入破产境地,对货物享有所有权的人可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且所有权问题与保险法下的风险转移也存在联系,因此,所有权问题是国际货物买卖法中的核心问题。但是,这一所谓的核心问题在国际立法文件和有关司法实践中,却未能得到相应的映射。CISG这一货物买卖领域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国际公约,并未就货物所有权移转问题制定规则,英国1979年货物买卖法是货物买卖领域颇具影响的一部立法,甚至未在法条中明确卖方有向买方移转货物所有权的责任,但这种“核心问题缺失”的现状,并未减损这两部代表性立法文件的巨大影响。司法实践也存在这样的不对称现象。有关国际货物买卖的案件中,涉及所有权移转争议的案件并不多见。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一个问题足够重要,在某范畴中居于核心地位,其理应在相关实践,如货物买卖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有相当多的表现形式。上述理论与实践的“失衡”,实际上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冲突,笔者以此为问题为出发点,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如果说法学是一幢大厦,概念则是其基石。第一章对本文所涉若干重要基础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某一买卖是否为国际货物买卖,涉及对“国际性”标准的把握,而目前对何谓“国际性”,人们认识不一;其次,货物是英美买卖法中一个特有的概念,大陆法系下仅存在“标的物”的概念,两个概念既存在交叉之处,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第三,英美法系的“title”,我国学者一般将其翻译为“所有权”,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这两个概念并不完全对应。英美法系通过两个概念,即“property”和“title”来表达大陆法意义下的所有权概念,英美法下“title”一般用于对同一物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权利主体的场合,通过比较不同的“title”来确定交易过程中的权利归属,而“property”更多是在静态的物的归属的意义上使用,更适合于针对不动产或日常消费物进行权利状况的描述。大陆法系则是用一个单一的概念即“所有权”来描述这些权利状况。
     在概念研究的基础之上,第二章在规则层面展开研究。本章首先比较了几种主要的不同的立法例,根据国际货物买卖的特点,同时结合提单和INCOTERMS术语讨论了所有权移转规则问题。由于各国关于该问题立法上差异过大,掺杂提单和INCOTERMS术语因素后,各国对所有权移转问题的认识更是混乱。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将不得不借助冲突法规则,在找到应适用的法律后,再确定所有权移转问题。然而,由于冲突法固有的特性,寻找法律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诸多变量。实体规则的多样性和冲突法规则的过于灵活,将导致规则的可预期性大大降低,从而使得货物所有权人的权利能否得到保护充满了不确定性。
     事实上,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在所有权保护方法之外,货款尚未获得清偿的卖方还可通过其他方法保护其权利。如果卖方尚未脱离对货物的占有(可翻译为仍占有货物,占有作动词),即使货物所有权已经移转至买方,卖方仍可对货物行使留置权,即使其已经不是货物所有权人,但在一定条件下其仍可将货物转售从而保护自身的权利;如果货物已经交付运输,即卖方已脱离对货物的占有时,只要货物尚未被交付买方,卖方可行使中途停运权。这些制度设计均与所有权因素无关。在所有权保护方法之外,这些制度可为卖方提供功能类似的方法。
     货物买卖作为一项商业实践活动,参与主体不限于买卖双方。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海运承运人是其中的重要参与人。为保障承运人的合法利益,两大法系都规定了海运承运人在运费尚未获得清偿时所享有的对货物的留置权。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立法例可知,立法或司法赋予船东留置船载货物的权利为船东的利益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一旦船东对货物行使留置权,货物所有权人本应享有的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均将受到限制,所有权所固有的对权利人的利益保障功能无疑会受到影响。
     保险人也是国际货物买卖中重要的参与人。国际货物买卖中,所有权移转、风险转移与保险利益存在紧密关系,在货物所有权移转和风险转移时间同一的情况下,区分何者是影响保险利益变动的因素并无实际意义。但是,因法定或约定原因造成两者不同步的情况下,孰轻孰重颇值探讨。经过比较法研究,可以认为风险转移因素对保险利益的影响甚于所有权转移因素,所有权的移转对货物风险负担的判断,相对而言不是那么重要。因此,所有权问题在保险环节的重要性也不如我们想象的突出。
     正是因为重视所有权问题,很多的国际贸易合同中都包含有所有权保留条款,以期买方破产时保护其利益。但是,在国际性背景之下,这一条款对卖方权利的保障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学者们对所有权保留条款的法律性质认识颇不一致,各国关于所有权保留的规则差异明显,所有权保留的法律适用问题也尤为灵活。有英国法官指出,关于该领域的法律即使不是一片雷区,也仿佛一座迷宫,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前进,每一步都是如此。这就使得权利人的权利保护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所有权保障功能无疑受到减损。
     对商品而言,所有权权能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用于消费的物。其权能更多地是表现为一种决定权,最主要是决定商品价格和销售数量的权利。在国内法中,商品的所有权人的这种决定权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而在国际层面,所有权人所受制约将更多,如反倾销制度、反补贴制度和保障措施制度等,都会对所有权人的这种决定权形成限制。另外,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其他问题的特定要求,都会对所有权人课以义务,给所有权人增添额外的负担。
     总之,不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货物买卖中所有权问题都呈现出一种弱化趋势,即使不能说所有权问题在货物买卖中毫无地位的话,但可以认为其象征性大于实质性。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这一弱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The opinions regarding the role of title in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 Acts vary fromscholar to scholar. However, because transfer of title i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sales contract and other contracts in that if a party falls into bankruptcy, the interest of theperson who owns the title of goods can be protected to the maximum degree, and title isalso related to passage of risk under Insurance Law, many scholars hold that title is thecore issue in International Sales of Goods Acts. In sharp contrast, this core issue is notreflected accordingly in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CISG, the mostimportant international treaty in the field of sales of goods up to date, does not establishregulations respecting transfer of title. Sale of Goods Act1979, the most influentiallegislation in the same field, even does not clarify that sellers are obliged to transfer titleto goods to buyers. Despite of the lack of core issue,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wolegislations is not lessened. The unsymmetry also exists in judicial practice. It is notcommon to see cases involving disputes on transfer of title in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Jurisprudence focuses heavily on practice. If an issue plays a vital role in a certaincategory, it should be reflected with various forms in corresponding practices such aslegislation of sale of goods and judicial practice. The above mentioned imbalance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in fact, a conflict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uthorcarries out some research based on this issue.
     If jurisprudence is a building, concepts are its cornerstone. The first chaptercompares some important basic concepts used in this article. Firstly, whether a sale is aninternational one involves the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standard of "international", onwhich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Secondly, goods is a unique concept inAnglo-American sale of goods acts while only the concept of "subject matter" exists in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The two concepts are not only overlapping but inconsistent aswell. Thirdly, scholars in China often translate "title" in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into"proprietary right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se two concepts do not match exactly in termsof function.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expresses "proprietary rights" under thecontinental lay system with two words, i.e.,"property" and "title"."Title" is used wherethere are three or more than three subjects of rights towards a single object. The right ofownership during transaction is established through comparing different "title"."Property" is more used where the ownership of static objects is mentioned. It is moresuitable to describe fixed assets or daily consumption.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dopts a single concept--"proprietary rights" to express these rights.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regulations. The chapter first compares severaldifferent instances of legi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sale ofgoods, it discusses the regulations respecting transfer of title combining bills of landingand INCOTERMS terms. With the legislation of each country varying greatly on thisissue, the addition of bill of landing and INCOTERMS terms makes understandingtowards transfer of title more chaotic. As a result, rule of conflict is applied in manysituations. In this way, transfer of title is established after finding applicable laws.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lict law make it a must to face numerous variableswhen seeking laws. The variety of substantive rules and over flexibility of rule of conflictdramatically decrease the predictability of regulations, leading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rights of owners full of uncertainty.
     In fact, in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unpaid sellers may seek protection of theirrights via other methods in addi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itle. If a seller still occupiesgoods, he is eligible to exercise lien towards goods even if the title of goods has beentransferred to the buyer. He can resell the goods to protect his own rights under certainconditions even if he is no longer the owner of goods; if the goods have been delivered totransport, i.e., when a seller does not occupy goods, he still has the right of stoppage intransit unless the goods have been delivered to the buyer. These systems have nothing todo with title. Besides the protection of title, these systems may serve similar purposes.
     Sale of goods being a commercial practice, participants are not limited to sellers andbuyer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cean carrier is an important participant. In order to protectthe lawful rights, two law systems both stipulate that ocean carriers have lien of goodswhere the freight is not paid off. The typical instances of legislation illustrate that theright of ship owners to remain the shipping goods, which is endowed by legislation orjudicature, provides strong systematic safeguards for ship owners’ interests. Once a shipowner exercises lien towards goods, the various powers and functions that should havebeen owned by owners of goods will be restricted. Hence the inherent protective functionof title provided for obligees will be undoubtedly influenced.
     Insurer is another important participan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international sale ofgoods, transfer of title, passage of risk and insurable interest are closely related. Whentransfer of title and passage of risk are concurrent, it is pointless to differentiate whichone affects the change of insurance interest. However, the differentiation is of great value when they are not concurrent due to legal or promissory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research of comparative law, passage of risk exerts more influence on insurance interestthan transfer of title. Transfer of title is relatively less important to the judgment of riskundertaking of goods. Therefore, the role that title plays in insurance is not as importantas what has been imagined.
     Due to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itle, many international trade contracts consist ofreservation of title clause in order to protect buyers in case of bankruptcy. But this clauseprovides limited protection for the interest of sellers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s. Withscholars disagreeing on the legal nature of reservation of title clause, regulations aboutreservation of title varying substantially among countries, and legal application ofreservation of title being extremely flexible, an English judge points out that the law inthis field is like a maze, if not a mine field, and people have to proceed cautiously witheach step. Consequently,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obligees is filled with uncertaintyand the protective function of title is definitely reduced.
     As far as commodity is concerned, the content of powers and functions of titlediffers from goods used for consumption. Its powers and functions tend to be shown aspower to make decisions, especially the power to decide price and sales volume ofcommodity. In domestic laws, this power of commodity owners is restricted to someextent, and it is subject to more restrictions in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measures such asantidumping,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and safeguard measures all restrict the power ofcommodity owners to make decisions. In addition,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paid t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special requirements will all impose obligations onowners, adding extra burden to them.
     In conclusion, the issue of title tends to weaken in both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and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Its symbolic meaning outweighs its substantiality in saleof goods, if not no status at all. This weakening trend is more obvious in internationalsale of goods.
引文
①随机抽取我国大多数学者对买卖合同所下的定义,可发现不论学术背景如何,学者们对买卖合同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参见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87页;冯大同编著:《国际贸易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3页;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442页;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8页。
    ②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有关买卖的立法往往被编入民法典或债务法典,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的买卖法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普通法下法院判例所确立的法律原则,一是有关货物买卖的单行立法。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则曾针对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两套不同的买卖法。
    ③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条;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sale of goods act1979,art.2(1); U.C.C.-sales,art.2-106&art.2-301.
    ④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郭瑜著:《国际货物买卖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隋彭生主编:《买卖合同法》,中国检察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
    ⑤不论是我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几乎所有涉及所有权移转法律意义的论述均会提及这一理由,相关引注不在此一一列举。
    ①sale of goods act1979,art.20。但是,一般说来,在国际货物买卖中,风险转移问题与所有权移转问题各自独立,所有权移转问题对风险转移的影响相对而言显得不那么重要。See benjamin’s sale of goods, P1112。
    ②汤树海等著:《香港货物买卖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3-84页。
    ③Sale of goods act1979, art.12(1)&(5A).
    ①Sale of goods act1979, art.17.
    ②Michael Bridge,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Law and pract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438.
    ③王立梅:《试论出卖人所有权转移义务的履行》,载于2002年6月《政法论坛》第20卷第3期。
    ①郭瑜著:《国际货物买卖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②邢海宝著:《海商提单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194页。
    ①(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等译:《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60页。
    ①吉尔茨:《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4页。
    ①Edited by Alexander von Ziegler etc.,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CC Publication No.546,Published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P.131.
    ②Benjamin’s sale of goods,sixth edition,P.964.郭瑜先生亦从风险的角度进行过阐述,认为国际货物买卖所具有的风险性主要表现为:信誉风险、运输风险、汇率风险、融资风险、政治风险和诉讼风险。参见郭瑜著:《国际货物买卖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Michael Bridge: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Law and pract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Ch.1.01~Ch.1.25;
    ②沈达明、冯大同编著:《国际贸易法新论》,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5页;冯大同编著:《国际贸易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③参见隋彭生主编:《买卖合同法》,中国检察出版社,1979年版,第381页;张勇编著:《国际货物贸易法》,南开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④CISG明确声称,其内容不涉及货物所有权的移转问题。这里仍对CISG中关于“国际性”的判断标准进行考察,一来是仅就这一问题进行借鉴,另外,关于CISG第4条的内容,涉及一个前提性问题,即争议的问题涉及所有权。但是,某一争论的问题到底是否涉及所有权,以及应否因此而适用CISG,这一前提性问题本身有时候也会引起争论。
    ①具体而言,各国及其学者对此提出的学说包括:成员国籍说、设立地说、住所地说、准据法说、实际控制说、复合标准说等。参见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70页。
    ②黄进、何其生、箫凯编:《国际私法:案例与资料》(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①例如,涉及台湾骏隆机械有限公司与常州两公司的货物买卖纠纷案中,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做出(2003)常民二重字第3号民事判决时,同时适用了CISG和我国大陆地区的法律,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2004)苏民三终字第056号终审民事判决时,则未适用公约。二审认为,当事人未选择应适用的法律,且对一审法院适用我国大陆地区的法律均无异议,二审中亦明确选择我国大陆地区的法律作为准据法,因此应以我国大陆地区的法律为准据法。实际上,一审不仅适用了我国大陆地区的法律,而且同时适用了公约,就营业地分处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当事人的买卖是否具有公约所指的国际性而言,二审实际并未进行说理分析。
    ②实际上,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案件。例如,在美国联邦法院审理的台湾MINGTAI诉美国UNITEDPARCELSERVICE的案件中,台湾当事人主张适用《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即华沙公约,理由是中国加入了华沙公约,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虽然该案件不涉及CISG的适用,但问题具有共通性。见http://www.hku.hk/ccpl/pub/conferences/documents/xi-xiangyang.pdf。2010年8月8日访问。
    ①贸易法委员会《关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判例法摘要汇编》第5页。
    ②钟建华著:《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法律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③(德)彼得·斯莱希特里姆著,李慧妮编译:《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④贸易法委员会《关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判例法摘要汇编》第44页。
    ⑤贸易法委员会上引书第45页。
    ⑥赵相林、杜新丽等在《国际民商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立法原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中提及,法人的营业地与住所通常一致,为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该论断在法人有一个以上营业地的情况下,显然不能成立。
    ①在我国,并非所有的法院或审判庭都可审理涉外商事案件,专司涉外商事案件的法院和审判庭最高人民法院有专门的规定。
    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8条。
    ①是指一些与特定的有体物没有关系、针对第三人的请求权,是一种以法院的强制力作为后盾的请求权。参见赵廉慧著:《财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5页。《香港货品售卖条例》中该术语被译为“据法权”。Things in action又被称为Choses in action,参见Black’s law dictionary,8thedition,p.258;
    ②英国货物买卖法第61条使用的是“personal chattels”一词, U.C.C.在相关条文中习惯使用“chattels personal”这一表达。依据Black’s law dictionary之解释,两者并无区别,其范围包括有形的动产和无形的财产如版权等。参见Black’s law dictionary,8thedition,p.251。另外,动产可进一步区分为“chattels real”和“chattels personal”这样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有学者将“chattels real”译为“租赁保有地”,性质上属于属物动产或准不动产,而所有其他动产则称之为“chattels personal”,性质上属于属人动产。这种区分是基于历史原因做出的,目前有关“chattels real”的内容是放在不动产法的著作中进行论述。参见(英)F.H.劳森、B.拉登著,施天滔等译:《财产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货品售卖条例》将“chattelsreal”译为“非土地实产”,本文借鉴这一表述。
    ①See Sale of goods Act1997, art.61。
    ②See U.C.C.,§2-105。
    ③See U.C.C.,§2-107。
    ④See official comment of U.C.C.§2-105。
    ①杨良宜著:《国际货物买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272页。
    ②具体内容见公约第2条之规定。
    ①贸易法委员会《关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判例法摘要汇编》第5-7页。
    ②贸易法委员会上引书第5-7页。
    ③上引书,第31—33页。
    ④Michael Bridge,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Law and pract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52~54.
    ⑤有关案件的具体情况,参见(德)彼得·斯莱希特里姆著,李慧妮编译:《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2页。彼得·斯莱希特里姆系CISG外交会议德国代表团成员、CISG顾问委员会主席、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统一法改革委员会德方顾问专家。
    ①上引书第29—30页。
    ②参见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4—575页。
    ①[英]劳森、冉得(著),曹培译:《英美财产法的几个基本概念》,载于《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0期。
    ②John Salmond, Jurisprudence423–24(Glanville L. Williams ed.,10th ed.1947,quote from Black's LawDictionary,8thed.2004,p.3842.关于property集所有权和所有权客体于一身之特征,诸多辞典均有介绍。
    ①Black’s law Dictionary,8thed.2004,p.3842
    ②参见(美)科宾:《对股票交易的评论》,载于《哈佛法律评论》1942年第31期;W.T.Murphy and Simon Roberts,Understanding Property Law,Sweet&Maxwell,3th ed.,1998,p.54。转引自冉昊:《财产含义辨析:从英美私法的角度》,载于《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春季卷,第25页。
    ③薛波等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6页。
    ④薛波等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6页。
    ①参见徐炳:《从一个著名案例看英美法财产法的特色》,《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5期,第4—8页。
    ①薛波等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5页。
    ②冉昊:《论英美财产法中的产权概念及其制度功能》,载于《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第34页。
    ③James J Fawcett,Jonathan M Harris,Michael Bridge: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in the conflict law,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5,p.1067.
    ④Ibid p.1068.
    ①冉昊上引著,第33页。
    ②James J Fawcett,Jonathan M Harris,Michael Bridge: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in the conflict law,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5,p.1067.
    ①冉昊:《论英美财产法中的产权概念及其制度功能》,载于《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第35页。
    ②W.T.Murphy and Simon Roberts,Understanding Property Law,Sweet&Maxwell,3th ed.,1998,p.60。
    ①杨良宜著:《国际货物买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269页。
    ②冉昊上引著,第37页。
    ③冉昊:《论英美财产法中的产权概念及其制度功能》,载于《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第38—40页。
    ④冉昊:《财产含义辨析:从英美私法的角度》,载于《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春季卷,第28页。
    ⑤G.吉尔摩,C.L.布莱克著,杨召南等译,《海商法》(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⑥Art.18,Sale of Goods Act1979.
    ⑦Art.19,Sale of Goods Act1979.
    ⑧Art.20,Sale of Goods Act1979.
    ①Art.21(1),Sale of Goods Act1979.
    ②Art.21,Sale of Goods Act1979.
    ③Art.21(2a),Sale of Goods Act1979.
    ④Art.21(2b),Sale of Goods Act1979.
    ⑤Art.22,Sale of Goods Act1979。关于公开市场的规定已于1995年1月3日被Sale of Goods Amendment Act,1994废止。这样一来,对善意无辜买方权利的保护显然不利。
    ⑥Art.23,Sale of Goods Act1979。依据英国合同法,不实陈述(包括因欺诈而不实陈述、因疏忽而不实陈述以及无辜的不实陈述等)受胁迫等情形可导致合同被撤销,
    ①(日)田山辉明著,陆庆胜译:《物权法(增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②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225.
    ①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梁慧星、陈华彬著:《物权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②梁慧星、陈华彬上引书第81—82页;余延满上引书第34页。
    ③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 p.1112.
    ④《贸易法委员会关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判例法摘要汇编》第19页。见《法规判例法》判例
    613[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区[联邦]地区法院,2002年3月28日],另见2002Westlaw655540(UsinorIndusteel诉Leeco Steel Products, Inc.),也可查阅因特网址:http://cisgw3.law.pace.edu/cases/020328u1.html。参见《法规判例法》判例632[[联邦破产法院,美国,2001年4月10日]。
    ①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166.
    ②Ibid pp.209~210.
    ①Ibid pp.225~226
    ①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p.1115~1116.
    ②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141~142.
    ③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p.1116.
    ①ibid, p.1117~1118.
    ①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139.
    ②Ibid p.17.
    ③Ibid p.187.
    ④Ibid pp.164~165。
    ⑤Ibid p.223.
    ①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p.399~400.
    ②J.C.T. Chuah, law of international trade,3rded., Sweet&Maxwell,2005,p.136.
    ①David M Sasoon著,郭国汀等译:《CIF和FOB合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②Michael Bridge,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Law and pract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p.443.
    ①J.C.T. Chuah, law of international trade,3rded., Sweet&Maxwell,2005,p.137~138.
    ①Michael Bridge,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Law and pract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pp.441~443。
    ②J.C.T. Chuah, law of international trade,3rdedtion,Sweet&Maxwell,2005,p.135
    ①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p.1112.
    ②(德)M·沃尔夫著,吴越、李大雪译:《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中文版导演部分第4—5页。
    ③(德)彼得·斯莱希特里姆著,李慧妮编译:《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④O·Kahn-Freund:General Problems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s,1971年版,第一章第一节。转引自李双元主编:《国际私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①私国际法和国际私法虽然表述相似,但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学者对这一部门法性质的不同看法。认为国际法可分为公私两种之学者,将规定公益关系者称为国际公法,将规定私益关系者称为私国际法;认为国际私法不是国际法,而是国内的私法,其仅适用于具有国际因素的国内私法关系而非纯粹的国内私法关系的学者,则使用国际私法之称谓。参见李双元上引书第113页。
    ②李双元著:《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8页。
    ③参见陈卫佐著:《比较国际私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192页。
    ①参见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韩德培、肖永平编著:《国际私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①屈广清主编:《国际私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
    ②陈卫佐著:《比较国际私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①参见陈卫佐上引书,第248至250页。
    ②肖永平著:《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③分别参见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196页;李双元主编:《国际私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6页。
    ①李双元上引书,第329—330页。
    ②本文无意就各不同的界定进行介绍和评析,具体概念的分歧可参见吕岩峰在《国际合同法律适用的理论的分歧和历史演进》中的介绍和分析,该文载于《长春市委党校报》,1999年第1期。
    ③陈卫佐上引书,第367页。
    ④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⑤戚希尔和诺斯:《国际私法》,1979年第10版,第527页。转引自李双元上引书,第349页。
    ①李巍著:《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②与此相对应的是,关于买卖合同准据法的范围,1958年《国际有体动产买卖所有权转移法律适用的公约》第二条关于所有权保留买卖的规定,仅提及“所有权保留条款的有效性”,未提及所有权移转时间等。
    ③参见韩德培上引书第202页;陈卫佐上引书第367页。
    ①参见陈卫佐上引书,第295至304页。
    ②李双元前引书,第345—346页。
    ①参见屈广清主编:《国际私法导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②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11.
    ①Ibid p.161
    ②Ibid p..367
    ③Ibid pp.300~301;pp.79~80.
    ④肖永平先生将其译为“自体法”。
    ①Ibid pp.157~160.
    ②Ibid p.184.
    ③Ibid p.134, p.395.
    ④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页。屈广清主编:《国际私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页;
    ⑤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9.
    ①Ibid p.342.
    ②Ibid p.301.
    ③Ibid p.134
    ④Ibid p.136.
    ①Ibid p.161.
    ②Ibid p.9.
    ①Ibid p.184.
    ②Ibid p.396.
    ③Ibid p.342.
    ④Ibid pp.81~82.
    ⑤Ibid p.205.
    ⑥Ibid p.302.
    ⑦肖永平著:《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①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p.739.
    ②主要是指1889年代理法,1889年代理法中的一些规定在1979年货物销售法所沿用。1889年代理法中的第
    10条与1979年货物销售法中第47条第2款的规定实质上是相同的。1979年货物销售法中的第24条和25条与1889年代理法中的第8条和第9条只存在极其细微的差别和文风的变化。1889年代理法中关于商事代理机构所享有的处置权的规定,以及1878年卖据法、1992年海上货物运输法中的有关规定,与未获付款的卖方的救济权利亦存在一定关联。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p.743~744.
    ③卖方所享有的中途停运权与货物所有权的关系问题,于本文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专门进行论述。
    ①(德)M·沃尔夫著,吴越李大雪译:《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杨桢著:《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P341。
    ③杨良宜著:《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国合约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583—584。
    ④Sale of goods1997, Section38(1).
    ①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 p.746.
    ②Sale of goods1997, Section38(2).
    ③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出卖人的留置权。
    ④Oxford dictionary of law,5thed., p.289.
    ⑤Black’s law dictionary,8thed.,p.2705
    ①Milgate v. Kebble (1841)3M.&G.100.
    ②Albermarle Supply Co. Ltd. v. Hind&Co.(1928)1K. B.307.
    ①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 p.764.
    ①Bloxam v. Sanders(1825)4B.&C.941at948;Miles v. Gorton(1834)2Cr.&M.504at511.
    ②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p.760.
    ①Sale of goods1997, Section48(4).
    ②Sale of goods1997, Section48(3).
    ③Sale of future goods by description,即凭货物说明的买卖,标的物为卖方在订立合同后才制造或取得的货物。
    ④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 p.797.
    ⑤Sale of goods1997, Section62.
    ①Sale of goods1997, Section39(2).
    ②(1873)L.R.8Ch.APP.289.
    ③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 p.755.
    ④Black’s law dictionary,8thed.,p.4452.
    ⑤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 p.770.
    ①Sale of goods1997, Section44
    ①Sale of goods Act,1997,section45(2)。
    ①Sale of goods Act,1997,section45(3)。
    ②Sale of goods Act,1997,section45(6)。
    ③Sale of goods Act,1997,section45(4)。
    ④J.C.T. Chuah: law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weet&Maxwell,1998,p.138.
    ⑤Sale of goods Act,1997,section45(5)。
    ①Sale of goods Act,1997,section45(7)。
    ①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 p.746.
    ②借用《香港货品售卖条例》第48(1)条之译法,译为申索通知。《元照英美法词典》对notice of claim的解释是:在对市政法人或其他公共机构提起违约及侵权赔偿诉讼之前,法律要求事先向这些机构发出的要去赔偿的通知。
    ③Sale of goods Act,1997,section46.
    ①薛波等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21页。
    ②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 p.764.
    ①Sale of goods Act,1997,section47(1)
    ②(德)彼得·施莱希特里姆著,李慧妮译:《<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①Alexander Von Zienler: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I.C.C.&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192.
    ①杜景林卢谌译:《德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页。
    ①Alexander Von Zienler: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I.C.C.&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170~171.
    ②Alexander Von Zienler: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I.C.C.&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228.
    ①马骏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第719页。李国光主编:《合同法解释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编著,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4页。
    ②分别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百零八条之表述。
    ①(德)彼得·施莱希特里姆著,李慧妮译:《<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②左海聪主编:《国际商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另参见李巍著:《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①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7页。
    ①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51页。
    ②《法国民法典》第2095条。
    ①(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页。
    ②(德)M.沃尔夫著,吴越、李大雪译:《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
    ③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284页。
    ①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0—452页。
    ②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8至849页。
    ①《日本民法典》第三百零三条。
    ②《日本民法典》第三百零四条第一款。
    ③这些条件包括:债权已至清偿期、债权之发生与该动产有牵连关系,以及动产属于合法占有。参见台湾《民法典》第928条。
    ④谢在全著上引书:第851页。
    ①申卫星:《我国未来民法典应设立优先权制度》,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22104,2011年9月6日访问。
    ①例如,《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47页)将其译为“留置权”、“优先权”,《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63页)译为“留置(权)”、“质权”,《牛津法律大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00页)译为“留置权,分为法定留置权和衡平留置权”,《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493页)译为“留置权”、“抵押权”和“质权”。
    ②参见孙新强:《大陆法对英美法上lien制度的误解及lien的本意探源》,载于《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1期,第82—94页。
    ③该词语的词条表述是:Charge,an encumbrance, lien, or claim;Lien,a charge or security or encumbrance uponproperty. Black’s law dictionary,8thed.,p.701.
    ④Thomas W. Dunfee, Frank F. Gibson, modern business law,3rded., McGraw-Hill, Inc.,1996, p.870.
    ⑤Brian A. Blum, B ankruptcy and Debtor/Creditor,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3, p.11.
    ⑥参见司成君:《论英美法上的lien》,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但是,lien与质权、保证等制度均只是英美担保法诸制度中的一种,如果将lien翻译为“担保”,其将无法涵盖与其处于同一位次的质权、保证等制度。
    ①薛波等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47—848页。
    ②分类及进一步的介绍,可参见孙新强上引文,及司成君上引硕士论文。
    ①薛波等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47页;
    ②何美欢著:《香港担保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页。
    ③包括三种情形,主要是指抵押权人(受托人)在被担保的债务未履行时,有权将抵押物进行拍卖而无需诉诸法院,以变卖价款清偿债务的权利。买受人亦可据此受让抵押物,抵押人则完全丧失对抵押物的财产权和回赎权。见《元照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
    ④Black’s law dictionary,8thed.,p.2704-2705; Dictionary of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5thed.,p.289;L.B.Curson,Dictionary of law,6thed., Pearson Education Ltd.2002, p.251
    ⑤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9页、第454页。
    ⑥高圣平译:《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⑦Black’s law dictionary,8thed.,p.2701
    ①普通法下就运费产生的留置权不包括预付运费,但当事人可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设立针对预付运费的留置权。
    ②Scrutton on Charter-party,19thed.
    ③Simon Baughen,Shipping Law,London:Cavendish Publishing Ltd,1998,p.191~192.
    ①分别参加NYPE’93第23条和NYPE’46第18条。
    ②当然,承租人不能要求船长签发与大幅收据或理货报告不符的提单,也不得要求船长签发倒签提单、预借提单等违反诚信原则的提单。
    ①杨良宜编著:《期租合约》,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49—352页。
    ②杨良宜编著:《期租合约》,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52页。
    ③应注意的是,即使船东可以留置货物,但因租约下支付滞期费的义务主体是承租人,所以,船东可以留置收货人的货物不表示其可以向收货人索赔滞期费。
    ①杨良宜编著:《程租合约》,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5页。
    ②杨良宜编著:《程租合约》,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页。
    ③The Miramar,(1983)2Lloyd’s Rep.319, p.324.
    ①U.C.C.第7—307第1款
    ②U.C.C.第7—308第1款
    ③U.C.C.第9—333第2款
    ④Pomerene Act,第9条
    ⑤(加)威廉·台特雷著,张永坚译:《国际海商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页。
    ①(美)G.吉尔摩,C.L.布莱克著,杨召南等译:《海商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①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6页。
    ②史尚宽上引书,第447页。
    ③程啸著、王利明审定:《物权法·担保物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①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及自助行为等,通说认为这些行为也均具有限制所有权人行使其所有权的功能。
    ①《鹿特丹规则》第49条。
    ①魏华林、林宝清主编:《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21-22。
    ②例如,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来宾营销服务部与吴荣汉水路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纠纷案、新国民保险公司(New National Assurance Company Limited)诉日进泰阳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案等。
    ③参见南京物资实业集团总公司诉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海上运输货物保险合同纠纷案。
    ④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丰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保险合同纠纷案。
    ⑤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市通联运输实业总公司浦东公司保险合同纠纷案。
    ①虽然从文义来理解,“毁损”一词既包括货物完全灭失的情形,也包括货物仅有损坏的情形,但是,在国际货物买卖风险问题的语境中,“毁损”一词往往与“灭失”一起使用,因此,这里的毁损限定解释为仅指货物损坏、不包括全部灭失的情形更为合理。
    ②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5—367页。
    ①David M. Sassoon著,郭国汀译:《CIF和FOB合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4页。
    ②ICC Publication No.546, Edited by Alexander von Ziegler etc.,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p.152.
    ③ibid. p.35---36。
    ④ibid. p.96-97.
    ①ibid. p.198-199.
    ②ibid. p.176-177.
    ③Gaylord A. Jentz etc.:West’s Business Law, Seventh ed., West Educational Publishing, P.361-362.
    ①崔淑景:《货运险不能代替承运人的责任险》,载于《保险研究》2003年第2期。
    ②朱作贤、李东:《承运人对海运货物是否具有保险利益》,载于2007年《海商法年刊》。
    ③覃有土、樊启荣著:《保险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3-94页。
    ④魏华林前引书:第151页。
    ①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P.1112.
    ①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余能斌、侯向磊:《保留所有权买卖比较研究》,载于《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76页。
    ①Jacobien W. Rutgers, International reservation of title clauses, T.M.C. ASSER PRESS,1999,pp.1~2.
    ②王轶著:《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载于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从》(6),法律出版社1979年版,第594页。
    ③ICC. Retention of Title:A Practical Guide To19National Legislation,ICC Publishing SA1991,p.3.
    ①贸易法委员会《关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判例法摘要汇编》第5-7页。
    ②贸易法委员会《关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判例法摘要汇编》第5-7页。
    ③余能斌、侯向磊:《保留所有权买卖比较研究》,载于《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80页。
    ④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①柴振国、史新章:《所有权保留若干问题研究》,载于《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第72页。
    ②《法国商法典》第六卷困境企业第122条第2款。
    ③[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等著,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④我妻荣著:《债权各论》(第I册),第317页。转引自刘德宽著:《分期付款买卖之法律上效力》,载于《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⑤李辉东:《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载于《民商法论丛》第18卷,第52页。
    ⑥刘德宽著:《分期付款买卖之法律上效力》,载于《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⑦Sale of goods1997, Section19(1).
    ①Sale of goods1997, Section19(2).
    ②Biddell Brothers v. Clemens Horst (1911)1KB934.转引自杨良宜著:《国际货物买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8页。当然,也存在不一致的判决。
    ③(1957)1Lloyd’s Rep.240.
    ④英国也有判决认为即使买方已经取得了提单,只要其未在合理时间内按发票金额支付货款,货物所有权不发生移转。见Ginzberg v. Barrow Haematite Steel Co. Ltd.(1966)1Lloyd’s Rep.343,p.253.转引自杨良宜著:《国际货物买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8页。
    ⑤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①David M. Sassoon著,郭国汀等译:《CIF和FOB合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至300页。
    ②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256.
    ①《法国商法典》第六卷困境企业第122条第3款。
    ②参见余能斌、侯向磊:《保留所有权买卖比较研究》,载于《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81页;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③殷生根译:《瑞士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④Ray D. Henson,Secured Transaction Under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West Publishing(1973),p.67.转引自刘郁武:《所有权保留研究》,载于《法学家》1998年第2期。
    ⑤《卖据条例》的立法宗旨是为了防止债务人秘密处置非土地实产而欺诈债权人。所谓卖据,根据香港《卖据条例》第2条之规定,是指各种卖据、转让书、不带转让的信托声明书、附有收据的货物清单或购买货物款项的收据、其他非土地实产转易契,也包括了各种授权书、权限文件或用以管有非土地实产作为任何债务保
    ①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168.
    ②关于所有权保留的类型,学者们提出了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也有学者将所有权保留划分为四种类型,即simple ROT、延伸至产品(products)的ROT条款、延伸至交易程序(proceeds)的ROT条款、延伸至其他债务(other indebtedness)的ROT条款。参见ICC. Retention of Title:A Practical Guide To19National Legislation,ICC Publishing SA1991.本文的分类方法系参考余延满先生的划分。参见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至154页。
    ①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p.167-168
    ①ICC. Retention of Title:A Practical Guide To19National Legislation,ICC Publishing SA1991.pp.424~425.
    ②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206页。
    ③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133页。
    ①参见刘德宽著:《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3页。
    ③刘德宽著:《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④日本学者铃木禄弥教授在《契约法大系II》中所做比喻。转引自刘德宽著:《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⑤参见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164页;刘德宽著:《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⑥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转移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①参见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转移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173页;陈祥健主编:《担保物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385页。
    ②Rolf B. Johnson,A Uniform Solution to Common Law Confusion:Retention of Title Under English and U.S. Law,International Tax&Business Lawyer,Vol.12No.1,1994,p.101.
    ③关于所有权保留的性质,我国学者一般都持“非典型性担保物权”说。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参见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79年版,第345页;陈本寒著:《担保物权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页;陈祥健主编:《担保物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页。
    ①W. Green,Corporeal Moveables in Scots Law,Edinburgh,1991,p.275.转引自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转移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②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160页。
    ③尹田著:《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页。
    ①陈祥健主编:《担保物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页。
    ②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③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50页。
    ④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7页。
    ①余能斌、侯向磊:《保留所有权买卖比较研究》,载于《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86页。
    ②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①具体内容及评析参见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210页。
    ①申卫星:《所有权保留买卖买受人期待权之本质》,载于《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第56页。
    ①我国台湾地区《动产担保交易法》第28条。
    ①柴振国、史新章:《所有权保留若干问题研究》,载于《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第74页。
    ②余能斌、侯向磊:《保留所有权买卖比较研究》,载于《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88页。
    ③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181页。
    ④黄静嘉著:《动产担保交易法》,台湾银行编印,1964年版,第44页。转引自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转移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16页。
    ①《法国商法典》第六卷困境企业第122条第2款。
    ②(日)近江幸治著,祝娅等译:《担保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①例如,余能斌、侯向磊在前引文第87—89页,柴振国、史新章在前引文第74页均未进行区分,但余延满前引书第216—218页对两者进行了区分。
    ①韩长印著:《破产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②(日)石川明著,何勤华、周桂秋译:《日本破产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①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转移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②例如,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东星航空公司破产案,飞机的所有权人为境外的当事人,虽然飞机并不属于破产财产,但境外人当事人对飞机取回权的行使仍是在破产程序的框架内进行。
    ③我国很多学者习惯于使用“跨国破产”、“国际破产”之称谓。1979年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涉外破产的一项示范法中,使用的是“cross-boarder insolvency”之措辞,官方译文为“跨国界破产”。也有学者使用“跨国界破产”之措辞。参见张玲著:《跨国界破产的国际合作——国际私法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①See Dulhuision: Dulhuision on International Insolvency and Bankruptcy,Matthew Bender, New York,1981,pp182~184.转引自石静遐著:《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②参见石静遐著:《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张玲著:《跨境破产的国际合作——国际私法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3页。
    ①Ian F Fletcher, Insolvency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pproaches, Oxford: ClarendonPress,1999, pp.13~14.
    ②罗蔺:《论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案件》,载陈光中等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第660页。
    ①详细介绍可参见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②Ian F. Fletcher,Insolvency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pproaches,Clarendon Press,1999,pp.135~136.
    ①张玲著:《跨境破产的国际合作——国际私法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9-50页。
    ②Michael Bogdan: International Bankruptcy Law in Scandinavia,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
    34, Jan.1995,p.58.转引自石静遐著:《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①ICC,Retention of Title:A Practical Guide To19National Legislation,ICC Publishing SA(1991),p.2.
    ①以下关于法律适用的统一与分割的资料,均来自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②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 p116.
    ①Jacobien W. Rutgers, International reservation of title clauses, T.M.C. ASSER PRESS,1999, p..89~91.
    ②ibid, p.111.
    ①ibid, p.105~105.
    ①ibid, p.115~116.
    ②ibid, p.139~140.
    ①ibid, p.155~162.
    ②Re Weldtech Equipment Ltd [1991] BCC16(Ch.).
    ①Christian Kessel, RETENTION OF TITLE IN ENGLISH LAW,International Company and Commercial LawReview.1994.
    ②Michael Bridge,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Law and pract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439.
    ③Rolf B. Johnson, A Uniform Solution to Common Law Confusion: Rentention of Title Under English Law and U.S.Law, International Tax&Business Law,99,1994, p129.
    ①Borden v. Scottish Timber (1973)3All ER961,转引自杨良宜著:《国际货物买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②近期的判例包括:Re Weldtech (1991)BCC16;Compaq Computers v. Abercom Group(1991)BCC484;Modelboard v. Outer Box(1992)BCC945.转引自杨良宜著:《国际货物买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③《海牙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该条款所涉合同问题的法律适用做出了规定,其基本原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如果当事人未选择应适用的法律,卖方收到订单时其住所地的法律将支配该买卖合同。不过,该公约由于影响非常有限,对解决这一问题几乎无实质性作用。
    ①杨良宜著:《国际货物买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8页。
    ①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3.
    ①民法的所有权理论对所有权权能的内容认识上较为一致。本节主要讨论一般意义上的物与商品在所有权权能表现方式上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方面,而占有权能方面两者几乎不存在实质性差别,此处略去不予讨论。
    ②(日)近江幸治著,王茵译,《民法讲义Ⅱ物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③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④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311页。
    ⑤近江幸治上引书第160页。
    ⑥参见谢在全上引书,第123—124页。
    ⑦近江幸治上引书第160页。
    ⑧谢在全上引书,第124页。
    ①(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②事实上,如果商人如传统民法所描述的那样,其生产或销售的商品是以对其进行物资性地利用为目的,反而会使得商品的价值下降甚至消失,这与商人生产或销售商品的目的相违背。
    ③我妻荣上引著,第13页。
    ①马骏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第四版),第328页。
    ②(德)M·沃尔夫著,吴越、李大雪译:《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1页。
    ①虽然两法所禁止的其他措施,如禁止依靠公权力经营、禁止商业贿赂经营、禁止仿冒、禁止虚假广告、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高卖低买等规定,也会影响经营者在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方面的决定权,但这种影响毕竟只是间接的,不属于直接针对商品价格和商品销售数量的规制措施。
    ①该进口国必须是WTO成员国。
    ②见GATT第19条。除此之外,在GATT1994还存在着一些具有某种保障性质的条款,如为保持本国国际收支平衡的第12条、为保护人类动植物健康与环境资源和国家安全的第20条和第21条等,但一般情况下所指保障措施是指GATT1994第19条所规定的措施。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保障措施协定》进一步澄清和加强了GATT1994的各项纪律,特别是第19条的各项规定。
    ①(美)伯利、米恩斯著,甘华鸣等译,《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0页。
    ①例如,挪威的防治污染法第55条规定,因源于某物的污染而导致损害赔偿,物之所有权人应负其责。但是如果所有权人并非占有货物的人,则其不承担责任。
    ②ICC Publication No.546,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152~153.
    ③Ibid,p.428.
    ①Ibid,p.390.
    ②2000年12月22日修正。
    ③2003年5月22日修正。
    ④见台湾地区《水污染防治法》第42条。
    ⑤2003年6月19日修正。
    ①见台湾地区《空气污染防治法》第16条。
    ②2002年11月21日修正。
    ①我国交通部1991年8月29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也制定了类似的规定,而且对货物所有权人丧失货物所有权的情形进行了规定。
    ②最高人民法院《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法发[2005』26号,2005年12月26日)第
    138条。
    ①Paul Todd,Bills of lading and banker’s documentary credits, LLP Reference Publishing,1998, pp.77~80.
    ①William L. Tabac,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title under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Maryland Law Reviewwinter,1991.
    ②Gaylord A. Jentz etc.:West’s Business Law, Seventh ed., West Educational Publishing, P.361-362.
    ③Paul Todd,Bills of lading and banker’s documentary credits, LLP Reference Publishing,1998,p.80.
    ④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79年版,第9~10页。
    ①尹田著:《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127页。
    ②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
    ③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关于限制物权优先于所有权的观点,还可参见王泽鉴:《民法物权》(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1—62页;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5页;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上),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8—81页。
    ①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ed.,p.1112.
    ②参见(日)我妻荣著,王书江等译:《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7页。
    ③UN DOC. A/CONF.97/5:Commentary on the Draft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Secretariat Commentary").
    ①CISG第41条。
    ②CISG第53条。
    ③CISG第4章。
    ④CISG第85~88条。
    ⑤Rolf B Johnson: A uniform solution to common law confusion: retention of title under English and U.S. law,international tax&business lawyer, volume12:991994, p.100-101.
    [1]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
    [2]左海聪主编:《国际商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曹建明、贺小勇著:《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5]冯大同编著:《国际贸易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
    [8]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余延满著:《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郭瑜著:《国际货物买卖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11]隋彭生主编:《买卖合同法》,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12]汤树海等著:《香港货物买卖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沈达明、冯大同编著:《国际贸易法新论》,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14]张勇编著:《国际货物贸易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黄进、何其生、箫凯编:《国际私法:案例与资料》(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7]钟建华著:《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法律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
    [18]赵相林、杜新丽等著:《国际民商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立法原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9]赵廉慧著:《财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20]杨良宜著:《国际货物买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梁慧星、陈华彬著:《物权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2]李双元著:《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23]陈卫佐著:《比较国际私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5]韩德培、肖永平编著:《国际私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屈广清主编:《国际私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7]肖永平著:《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李双元主编:《国际私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李巍著:《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0]杨桢著:《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杨良宜著:《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国合约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马骏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
    [33]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5]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何美欢著:《香港担保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8]杨良宜编著:《期租合约》,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杨良宜编著:《程租合约》,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程啸著、王利明审定:《物权法·担保物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42]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3]魏华林、林宝清主编:《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44]覃有土、樊启荣著:《保险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5]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陈祥健主编:《担保物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48]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9]陈本寒著:《担保物权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0]石静遐著:《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韩长印著:《破产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张玲著:《跨国界破产的国际合作——国际私法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3]孟勤国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54]李飞主编:《当代外国破产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55]付翠英编著:《破产法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56]杨良宜著:《提单及其他付运单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司玉琢主编:《海商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8]杨召南、徐国平、李文湘著:《海上保险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等译:《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德)彼得·斯莱希特里姆著,李慧妮编译:《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英)F.H.劳森、B.拉登著,施天滔等译:《财产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4](美)G.吉尔摩,C.L.布莱克著,杨召南等译,《海商法》(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5](日)田山辉明著,陆庆胜译:《物权法(增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 David M Sasoon著,郭国汀等译:《CIF和FOB合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德)M·沃尔夫著,吴越、李大雪译:《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高圣平译:《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加)威廉·台特雷著,张永坚译:《国际海商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1][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等著,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2](日)近江幸治著,祝娅等译:《担保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日)近江幸治著,王茵译,《民法讲义Ⅱ物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日)石川明著,何勤华、周桂秋译:《日本破产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5](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16](美)伯利、米恩斯著,甘华鸣等译,《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英)施米托夫著,赵秀文等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8](德)考夫曼著,刘幸义等译:《法律哲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9](德)G·拉德布鲁赫著,王朴译:《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吉尔茨:《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2]王轶著:《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载于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从》(6),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我妻荣著:《债权各论》(第I册),第317页。转引自刘德宽著:《分期付款买卖之法律上效力》,载于《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李辉东:《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载于《民商法论丛》第18卷
    [5]刘德宽著:《分期付款买卖之法律上效力》,载于《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罗蔺:《论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案件》,载陈光中等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
    [7]李东、翟丽:《试论托运人在货物运输途中变更合同的权利——评合同法第308条》,载于2000年《中国海商法年刊》
    [8]朱作贤、李东:《承运人对海运货物是否具有保险利益》,载于2007年《海商法年刊》。
    [1]王立梅:《试论出卖人所有权转移义务的履行》,载于2002年6月《政法论坛》第20卷第3期。
    [2][英]劳森、冉得(著),曹培译:《英美财产法的几个基本概念》,载于《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0期。
    [3]冉昊:《财产含义辨析:从英美私法的角度》,载于《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春季卷。
    [4]徐炳:《从一个著名案例看英美法财产法的特色》,《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5期。
    [5]冉昊:《论英美财产法中的产权概念及其制度功能》,载于《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6]吕岩峰:《国际合同法律适用的理论的分歧和历史演进》,载于《长春市委党校报》1999年第1期。
    [7]孙新强:《大陆法对英美法上lien制度的误解及lien的本意探源》,载于《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1期。
    [8]崔淑景:《货运险不能代替承运人的责任险》,载于《保险研究》2003年第2期。
    [9]冉昊:《两大法系法律实施系统比较——财产法律的视角》,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0]余能斌、侯向磊:《保留所有权买卖比较研究》,载于《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11]柴振国、史新章:《所有权保留若干问题研究》,载于《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12]刘郁武:《所有权保留研究》,载于《法学家》1998年第2期。
    [13]申卫星:《所有权保留买卖买受人期待权之本质》,载于《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
    [14]周成杰:《对海上保险中保险利益问题的研究》,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5]王金兰:《国际货物买卖所有权移转制度之研究》,载于《河北法学》2004年第6期。
    [16]于志宏:《国际贸易中货物所有权移转问题探讨》,载于《商学论坛》1998年第1期。
    [17]吴志忠:《试析买卖合同中货物所有权的移转》,载于《河北法学》2000年第5期。
    [18]白玉廷、徐伟:《论买卖过程中所有权移转合意》,载于《求索》2006年第11期。
    [19]李学兰:《论提单权利证券化》,载于《法学论坛》2002年第5期。
    [20]郭瑜:《论提单债权关系》,载于《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
    [21]罗俊玮:《论未收回载货证券交付货物》,载于《律师杂志》第283期。
    [22]吴志忠:《美国<统一商法典>(“货物买卖”篇)评析》,载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3]吴志忠:《试析英国货物买卖法之改进》,载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4]孙新强:《大陆法对英美法上LIEN制度的误解及LIEN的本意探源》,载于《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1期。
    [25]傅郁林:《法律术语的翻译与法律概念的解释——以海上货物留置权的翻译和解释为例》,载于《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第1辑。
    [26]庞艳卿:《FOB合同项下卖方权利探讨》,载于《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7]刘昕:《海运货物控制权问题研究》,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8]孙维星:《涉外合同中法律选择条款的法律适用》,载于《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
    [29]刘家安:《交付的法律性质——兼论原因理论的发展》,载于《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
    [30]赵家仪、陈华庭:《我国买卖合同中的“交付”与“风险转移”》,载于《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31]张庆麟:《论货币的物权特征》,载于《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
    [32]周显志、张健:《论货币所有权》,载于《河北法学》2005年第9期。
    [33]周寂沫:《论商品货币的历史作用及局限》,载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4]张锡鹏、刘丽敏:《传统物权、债权二分法理论面临的挑战——兼论重构开放的物权债权概念》,载于《河北法学》2005年第2期。
    [35]董万程:《论物权与债权关系的发展趋向》,载于《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36]梅夏英:《民法上“所有权”概念的两个隐喻及其解读》,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7]尹田著:《物权与债权的区分价值:批判与思考》,《人大法律评论》2001年卷第二辑。
    [38]薛虹:《物权还是财产权》,载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10月22日第B01版。
    [39]梅夏英、邹启钊:《论债权的相对性和不可侵性的关系》,载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0]王利明:《物权概念的再探讨》,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41]刘美希:《论近代所有权绝对原则遭遇的现代挑战》,载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42]崔建远:《所有权的蜕变》,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3]冉昊:《“相对”的所有权——双重所有权的英美法系视角与大陆法系绝对所有权的解构》,载于《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冬季号。
    [44](美)托马斯·C·格雷:《论财产权的解体》,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年第5期。
    [45]刘德良、许中缘:《物权债权区分理论的质疑》,载于《河北法学》2007年第1期。
    [46]孟勤国:《物权二元理论与传统物权理论的重大分歧》,载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7]王利明:《论物权法中物权和债权的区分》,载于《法学论坛》,2007年第1期。
    [48]崔建远:《从解释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载于《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2期。
    [49]崔建远:《从立法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载于《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
    [50]刘仲秋、朱庆锋:《物权人对无权占有的自力回复——由一则美国判例引发的思考》,载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底2期。
    [51]焦麦青、王志生:《国际贸易中的拒收权问题研究》,载于《现代财经》2002年第8期。
    [52]周后春、姜灿辉:《提单的交付与货物所有权移转的法律适用》,载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3]赵德铭:《提单与货物所有权的转移》,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54]王利明:《中德买卖合同制度的比较》,载于《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1期。
    [55]高燕红:《论英美担保法中的负担概念》,载于《现代法学》2007年第7期。
    [56]屈广清、周后春:《论物权法律适用的分割制》,载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57]田晓云:《“直接适用的法”与合同准据法的确定》,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4月刊。
    [58]姜茹娇、王娇莺:《论国际私法中法律选择方法的价值追求》,载于《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3期。
    [59]陈嘉:《浅析提单债权关系的法律适用》,载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期。
    [60]李先波、黄然:《论合同的法律适用——统一论和分割论》,载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61]甘露、刘旭:《涉外合同准据法选择的独立性》,载于《法制与社会》,2010年7月刊。
    [62]王克玉:《论物权区分原则对合同分割制理论的发展》,载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63]黄进:《论国际私法上的物权问题》,载于《法商研究》1995年第3期。
    [64]吕岩峰:《论国际物权关系的适当法》,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5]龙著华:《论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的取回权》,载于《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
    [66]吕岩峰:《物权法律冲突与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适用》,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67]温世扬、武亦文:《物权债权理论的再证成》,载于《法学家》2010年第6期。
    [68]王传丽:《划拨的概念与法律意义》,载于《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69]徐妮娜:《关于我国涉外民事案件认定标准的思考》,载于《法律适用》2010年第2、3期。
    [70]刘世友:《我国民商事案件涉外性判断研究》,载于《法制与社会》2010年4月(下)。
    [71]冉昊:《对物权与对人权的区分及其实质》,载于《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2]冉昊:《比较法视野下的英美财产法基本构造》,载于《法学》2005年第11期。
    [1] Michael Bridge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Law and practice,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9.
    [2] Benjamin’s sale of goods,6th. edition.
    [3] James J Fawcett,Jonathan M Harris,Michael Bridg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in theconflict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 J.C.T. Chuah law of international trade,3rded., Sweet&Maxwell,2005.
    [5] Thomas W. Dunfee, Frank F. Gibson modern business law,3rded., McGraw-Hill, Inc.,1996.
    [6] Brian A. Blum Bankruptcy and Debtor/Creditor,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3.
    [7] Scrutton on Charter-party,19thed.
    [8] Simon Baughen Shipping Law,London:Cavendish Publishing Ltd,1998.
    [9] Gaylord A. Jentz etc. West’s Business Law, Seventh ed., West Educational Publishing.
    [10] Jacobien W. Rutgers, International reservation of title clauses, T.M.C. ASSER PRESS,1999
    [11] ICC. Retention of Title:A Practical Guide To19National Legislation,ICC Publishing SA1991.
    [12] W. Green Corporeal Moveables in Scots Law,Edinburgh,1991
    [13] Ian F Fletcher Insolvency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Approaches, Clarendon Press,1999.
    [14] Jacobien W. Rutgers International reservation of title clauses, T.M.C. ASSER PRESS,1999.
    [15] Paul Todd Bills of lading and banker’s documentary credits, LLP Reference Publishing,1998.
    [16] Yingying Zou Delivery of Goods by the Carrier Under the Contract of Carriage by Sea,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2005.
    [17] Mandaraka-Sheppard, Aleka Modern Admiralty Law,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1.
    [18] D. Rhidian Thomas The Modern Law of Marine Insurance, L.L.P.1996.
    [19] Alexander von Ziegler Transfer of Ow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luwer LawInternational (I.C.C. Publication No.5462)
    [20] W.T.Murphy and Simon Roberts Understanding Property Law,Sweet&Maxwell,3th ed.
    [21] Henry Deeb Gabriel Contracts for the sale of goods: A Comparison of Domestic andInternational Law, Ocean Publication Inc.2004
    [22] James Brook Sales and Leases: 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 Aspen Publishers, Inc.,2003.
    [23] Nicholas Kouladis Principles of Law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Trade, Springer,2006.
    [24] Ugo Mattei Basic Principles of Property Law: A Comparative Legal and EconomicIntroduction, Greenwood Press,2000.
    [25] Edited by Gerald J. Postema Philosophy and the Law of Tor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6] Gottfried Dietze In Defence of Propert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1995.
    [27] J.E. Penner The Idea of Property in Law, Clarendon Press,1997
    [1] Charles Debattista Transferring Property in International Sales:Conflicts and SubstantiveRules Under English Law,Journal of Maritime Law and Commerce,Vol.26,No.2,April,1995.
    [2] Rolf B. Johnson A Uniform Solution to Common Law Confusion:Retention of Title UnderEnglish and U.S. Law,International Tax&Business Lawyer,Vol.12No.1,1994.
    [3] Christian Kessel Retention of title in English law,International Company and CommercialLaw Review.1994.
    [4] William L. Tabac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title under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Maryland Law Review, winter,1991.
    [5] Johan Erauw CISG Articles66-70: The risk of loss and passing it. Joumal of Law andCommerce.2005
    [6] Michael G. Bridge Uniformity and diversity in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sale, Pace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Spring,2003
    [7] R.M. Goode Ownership and obligation in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Law Quarterly Review1987.
    [8] Miguel Deutch The Property Concept of Trade Secrets in Anglo-American Law: AnOngoing Debate, University of Richmond Law Review, March,1997.
    [9] J.D. Feltham. C.I.F. AND F.O.B. contracts and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Journal of Business Law,1991, SEP,413-425
    [10] Patrick J. Borchers Choice of law relative to security interests and other liens ininternational bankruptcies.
    [11] Michael J.E. Herington Retention of title in English law, International Company andCommercial Law Review,1994.
    [12] Hon. Samuel L. Bufford International insolvency case venue in the European Union: theparmalat and daisytek controversies, Columbia Journal of European Law, Spring,2006.
    [13] Gerald I. Lies Sale of a Business in Cross-Border Insolvency: The United States andGermany,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Law Review, Spring,2002.
    [14] Ulrich Drobnig Secured Credit in International Insolvency Proceedings, Texas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Winter,1998.
    [15] Ian F. Fletcher The European Union Convention on Insolvency Proceedings:Choice-of-Law Provisions, Texas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Winter,1998.
    [16] Alan S Reid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Contracts in the21th Centry, Business LawReview, May/June2004.
    [17] Documents of title in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present status and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Journal of Business Law,2001September.
    [18] Alejandro Osuna-González Buyer’s enabling steps to pay the price: article54of the United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Journal of Law andCommerce,Fall,2005
    [1]司成君:《论英美法上的lien》,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富强:《国际贸易中提单与货物所有权移转关系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4]孙光:《海运货物留置权法律制度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5]许匀睿:《论载货证券之移转特性对其流通性之影响》,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2005年6月硕士论文
    [6]司成君:《论英美法上的LIEN》,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武汉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1] Black’s law dictionary,8thedition. West Publishing.
    [2] Oxford dictionary of law,5th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Dictionary of law,6thed. Pearson Education Ltd.
    [4]薛波等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牛津法律大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 CISG
    [2] UN DOC. A/CONF.97/5: Commentary on the Draft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Secretariat Commentary").
    [3] sale of goods act1979
    [4] U.C.C.
    [5]1958年《国际有体动产买卖所有权转移法律适用的公约》
    [6]《海牙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7]英国1992年海上货物运输法
    [8]台湾地区《民法典》
    [9]台湾地区《动产担保交易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6]《货品售卖条例》(香港)
    [17]《卖据条例》(香港)
    [18]《破产条例》(香港)
    [19]杜景林卢谌译:《德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法国民法典》
    [21]《法国商法典》
    [22]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3]《日本民法典》
    [24] NYPE’93
    [25] NYPE’46
    [26]《鹿特丹规则》
    [27]殷生根译:《瑞士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8]《反倾销协定》
    [29]《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30] GATT1994
    [31]《保障措施协定》
    [32]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34]台湾地区《水污染防治法》
    [35]台湾地区《空气污染防治法》
    [36]《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37]最高人民法院《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
    [38] CONVENTION ON THE LAW APPLICABLE TO CONTRACTS FOR THE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1](2003)常民二重字第3号民事判决
    [2](2004)苏民三终字第056号终审民事判决
    [3]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来宾营销服务部与吴荣汉水路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纠纷案
    [4]新国民保险公司(New National Assurance Company Limited)诉日进泰阳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案
    [5]南京物资实业集团总公司诉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海上运输货物保险合同纠纷案
    [6]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丰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保险合同纠纷案
    [7]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市通联运输实业总公司浦东公司保险合同纠纷案
    [8]台湾MINGTAI诉美国UNITED PARCELSERVICE案
    [9]贸易法委员会《关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判例法摘要汇编》
    [10]2002Westlaw655540(Usinor Industeel诉Leeco Steel Products, Inc.(也可查阅因特网址http://cisgw3.law.pace.edu/cases/020328u1.html)
    [11] Milgate v. Kebble (1841)3M.&G.100.
    [12] Albermarle Supply Co. Ltd. v. Hind&Co.(1928)1K. B.307.
    [13] Bloxam v. Sanders(1825)4B.&C.941at948.
    [14] Miles v. Gorton(1834)2Cr.&M.504at511.
    [15] The Miramar,(1983)2Lloyd’s Rep.319, p.324.
    [16] Biddell Brothers v. Clemens Horst (1911)1KB934.
    [17](1957)1Lloyd’s Rep.240.
    [18] Ginzberg v. Barrow Haematite Steel Co. Ltd.(1966)1Lloyd’s Rep.343,p.253.
    [19] Re Weldtech Equipment Ltd [1991] BCC16(Ch.).
    [20]东星航空公司破产案
    [21] Re Weldtech (1991)BCC16
    [22] Compaq Computers v. Abercom Group(1991)BCC484
    [23] Modelboard v. Outer Box(1992)BCC94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