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适(1891—1962),安徽省绩溪县人,现代著名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伦理学、红学等领域都有着重大的贡献,在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而成为文学革命的发起者,是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胡适文学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历来都有研究,但至今仍缺乏从西方影响的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某些问题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本文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简要回顾了“西方文化与胡适文学思想形成的关系”这一个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对“文学革命的发生”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过程进行描述,以揭示“事件”背后的中外文化各种因素互相融合的表征。
     正文部分分五章。第一章论述进化论对胡适语言观和文学观所产生的影响,并指出胡适是以进化论为核心观念对中外文学史进行阐释,从而认识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
     第二章旨在阐述文艺复兴以来的欧美文学史对胡适撰写白话文学史的启迪和示范意义,并解析世界平民主义思潮对胡适的白话文学观和平民文学观的影响。
     第三章主要探讨西方文化思想对胡适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并对胡适的这两种文学观念的内涵进行阐述,指出它们各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第四章探讨胡适白话诗理论以及创作与西方文学资源的渊源关系,并重点论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谈新诗》中的诗歌主张与华兹华斯、惠特曼和英美意象派等诗学理论的关联。
     第五章指出西方文化给胡适文学批评所带来的现代意识。本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从批评话语、批评思维、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四个方面阐释西方文化对胡适文学批评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浸染作用,第二部分论述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哲学以及欧洲近代传记批评对胡适进行中国古典小说考证的影响。
     余论部分对本文前五章进行总结,辨别胡适接受以上所论西方文化资源在历史阶段及原因上的不同,并分析它们在胡适文学思想中所呈现出的面貌和效果的差异。
Hu Shi(1891-1962), born in Jixi, Anhui Province, was a distinguished modern scholar who had achieved high in literature, philosophy, history, textology, ethnics, Redology, etc. and had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In 1917, Hu Shi published his article A Rustic Opin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Literature and hence become an initiator of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H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leaders in China’s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one of the most eminent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thinking.
     There has always been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Hu Shi’s literary thinking with Western culture, but few a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oreover, some issues are waiting long for deeper exploration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namely,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part, and the conclusion.
     Part One briefly reviewes the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Hu Shi’s literary thinking with Western culture, then it describes the historic event of Literary Revolution, so as to provide a blende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for this event.
     The main part is subde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Evolution Theory on Hu Shi’s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views, based on which we infer that Hu Shi’s illustrations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history are mainly made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Evolution Theory, and it is under this influence that he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a revolu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apter Two aims to illustrate the enlightment and modelling significance that Euro-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provided to Hu Shi’s writing of vernacular literary history since the Renaissance, and it states the effect of global populist thinking on Hu Shi’s populace literature.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culture on Hu Shi’s realistic and liberal literary views, explains this two literary views, and points out their respective influence in China’s modern literary history.
     Chapter Four explo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Hu Shi’s theories on vernacular poems and Western literature, among which, the relation of his advocations of“wiping platitudes out”in vernacular poem theories, prosifying tendency in peoms and“specified writing”with the advocations of Wordsworth, Whitman, and American Imagism.
     Chapter Five is mainly about the modern awareness that Western culture brings to Hu Shi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style and discourse of criticism. And the effects of scientism, positivism and biographical criticism in modern Europe on Hu Shi’s textual research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 final part sums up the previous five chapters, analyzes the time and reason of Hu Shi’s acceptance of Western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veals their varied reflection in his literary thinking.
引文
①胡适:《中国传统与将来》,徐高阮译,1960年7月21日至23日台北《中央日报》。
    ①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学衡》,1922年第1期。
    ②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378页,岳麓出版社,2000年版。
    ③胡先彇:《评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影印本),第26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④胡适:《寄徐志摩论新诗》,1931年12月14日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05期。
    ⑤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1934年1月1日《东方杂志》第3卷第1期,见《胡适文集》(1),第1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6号。
    ②北社同人编:《新诗年选》,亚东图书馆出版,1922年版。
    ③刘延陵:《美国的新诗运动》,1922年2月15日《诗》月刊第1卷第2号,见《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下),第751-75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闻一多:《闻一多全集》(12)(书信日记附录),第55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浪漫的与古典的》,第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⑥陈希:《胡适与意象派》,《鄂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⑦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见《论中国近世文学》,第59页,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①贾祖麟[美国]:《胡适之评传》,张振玉译,第72-73页,北京: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版。
    ②夏志清:《文学革命》,见《文学的前途》,第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③夏志清:1979年1月《现代文学》复刊第6期,见周质平《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第184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唐德刚:《胡适杂忆》,第88-8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第167-16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Achilles Fang,“From Imagism to Whitmanism in Recent Chinese Poetry:A search for Poetics That Failed”, in Horst Franz and G.L.Anderson, ed, Indiana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Oriental-Western Literary Relations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55), pp.180-181.
    ④周质平:《胡适与现代中国思潮》,第166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王润华:《从“新潮”的内涵看中国新诗革命的起源-----中国新文学史中一个被遗漏的注脚》,见王润华《中西文学关系研究》,第227页,东大图书公司(台北),1978年版。
    ⑥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第23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⑦刘新民:《意象派与中国》,《国外文学》,1994年第2期。
    ①陈希:《胡适与意象派》,《鄂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②许改平:《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③廖七一:《胡适诗歌翻译研究》,第36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程巍:《胡适的文学革命观及其西方学理依据》,见周启超主编《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第253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⑤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1),第3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同上,第16页。
    ①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1),第308-30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第311页。
    ③同上,第322页:“适之先生真正不朽的贡献,事实上便是本篇所叙述的,他对白话诗文的倡导和试作。这虽然多少也是那时的‘时势’所铸造出来的……”
    ④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双十节的感想》,1934年10月14日《独立评论》第122期,见《胡适文集》(11),第4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新著》(下),第509、51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年版。
    ④同上,第523页。
    ⑤同上,第531页。
    ⑥同上,第532页。
    ①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
    ③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学史料》丛刊编辑部:《新文学史料》(3),第48-6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④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 1934年1月1日《东方杂志》第3卷第1期。
    ⑤梁启超:《论幼学》,见《梁启超全集》(2),第589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①吴福辉:《“五四”白话之前的多元准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②旷新年:《胡适与文学革命》,见《胡适评传》,第2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版。
    ③李妙根编:《国粹与西化》,第120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④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1932年10月30、31日北平《世界日报》,见《胡适文集》(12)第3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同上,第121页。
    ⑥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载1923年2月《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最近之五十年》,见《胡适文集》(3),第252-25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集》(1),第7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文化的冲突》,原载1929《中国基督教年鉴》(China Christian Year Book),张明景译、罗荣渠校中译稿,收入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1990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见《胡适文集》(11),第169-17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新思潮的意义》,原载1920年4月1日《新青年》第7卷第5号,见《胡适文集》(2),第5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第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1),第201-20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1),第211-21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集》(1),第3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吴汝纶:《〈天演论〉序》,《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上),第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胡适:《四十自述》,原载1920年3月《新月》第3卷第3号,见《胡适文集》(1),第50-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四十自述》,原载1920年3月《新月》第3卷第3号,见《胡适文集》(1),第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同上,第55页。
    ④同上,第68页。
    ⑤同上,第71页。
    ⑥同上,第70-73页。
    ⑦同上,第12页。
    ①胡适:《四十自述》,原载1920年3月《新月》第3卷第3号,见《胡适文集》(1),第7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蒋梦麟:《西潮·新潮》,第250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③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第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④胡适:《我的信仰》,见《胡适文集》(1),第1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同上,第12页。
    ①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1859--1924》,第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见《中国古代哲学史》,第3页,商务出版社(台北),1968年版。
    ③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89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④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最初收入亚东图书馆1930年12月初版《胡适文选》,见《胡适文集》(2),第16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藏晖室札记〉自序》,最初收入亚东图书馆1939年4月初版《藏晖室札记》,见《胡适文集》(2),第2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胡适:《我的信仰》,见《胡适文集》(1),第1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从农村救济谈到无为的政治》,原载1933年5月7日《独立评论》第49号,见《胡适文集》,(11)第3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余英时:《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见《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第52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①李妙根编选:《国粹与西化》,第120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②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见《胡适文集》(1),第29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胡适留学日记》(1915年8月27日),第554-555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④Levenson,Joseph: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A Tri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p119.
    ①胡适:《中国再生时期》,1935年1月22日至25日《梧州日报》,见《胡适文集》(12),第12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原载《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1935年10月15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见《胡适文集》(1),第10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载1923年2月《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最近之五十年》,见《胡适文集》(3),第2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载1923年2月《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最近之五十年》,见《胡适文集》(3),第2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德国]W·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编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参见陈黎明《略论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④赵光旭:《语言是思想的化身--华兹华斯诗歌语言观的诠释学解读》,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⑤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文化史》第1卷,第311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⑥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载《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1935年10月15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见《胡适文集》(1),第108-10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见《胡适文集》(1),第3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美国]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38-39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①[英国]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李霄翔、李鲁、杨豫译,第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541-542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③胡适:《答朱经农》,1918年8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2号,原题《新文学问题之讨论》,见《胡适文集》(2),第7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英国]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李霄翔、李鲁、杨豫译,第8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杨慧林、黄晋凯:《欧洲中世纪文学史》,第273-274页,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①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见《胡适文集》,第3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原载1934年1月1日《东方杂志》第3卷第1期,见《胡适文集》(1),第146-14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彼得·伯克[英国]:《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李霄翔、李鲁、杨豫译,第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彼得·伯克[英国]:《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李霄翔、李鲁、杨豫译,第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胡适:《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15日),见《胡适书信集》(上),第19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5号,见《胡适文集》(2),第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杨慧林、黄晋凯:《欧洲中世纪文学史》,第69页,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③胡适:《白话文法》,1920年8月11、12、14日《时事新报·学灯》,见《胡适文集》(12),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杨慧林、黄晋凯:《欧洲中世纪文学史》第74页,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②[英国]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李霄翔、李鲁、杨豫译,第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见《胡适文集》(2),第5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与任叔永书》,最初载于1939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藏晖室札记》,见《胡适文集》(3),第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收入1923年2月《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最近之五十年》,见《胡适文集》(3),第20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集》(2),第42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原载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见《胡适文集》(2),第49-5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原载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见《胡适文集》(2),第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原载《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1935年10月15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见《胡适文集》(1),第1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答朱经农》,最初发表于1918年8月《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通信·新文学问题之讨论》),见《胡适文集》(2),第7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梁启超选集》,第122~12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①吴福辉:《“五四”白话前的多元准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②钱钟书:《林纾的翻译》,《旧文四篇》,第83~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③傅斯年:《怎样做白话》,《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22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④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原载《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1935年10月15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见《胡适文集》(1),第130-1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傅斯年:《怎样做白话》,《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22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①[美国]本杰明·史华慈:《〈五四运动的反省〉导言》,《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第9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胡适:《论小说及白话韵文—答钱玄同》,最初发表于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见《胡适文集》(3),第3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周汝昌:《我与胡适先生》,《胡适研究从录》一辑,见《胡适评说八十年》,第83页,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
    ②胡适:《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原载1916年1月《科学》第2卷第1期,见《胡适文集》(9),第70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原载1917年5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3号,见《胡适文集》(2),第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胡适未刊书信日记》,北京大学图书馆编,第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胡适:《胡适口述自传》,第9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75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②胡适:《〈尝试集〉自序》,最初发表于1919年9月16日至23日《北京大学日刊》,见《胡适文集》(9),第7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谈新诗》,原载1919年10月10日《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613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①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本文收入《胡适文存》时未经发表,全函后收入《鲁迅研究资料》第5辑,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见《胡适文集》(2),第14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谈新诗》,原载1919年10月10日《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谈新诗》,原载1919年10月10日《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3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原载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4号,见《胡适文集》(2),第1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8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④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原载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4号,见《胡适文集》(2)第11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朱鸿召:《在人的旗帜下—--论五四文学的背景、发生和发展》,《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5期。
    ②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原载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4号,见《胡适文集》(2)第1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玄珠(矛盾):《人类学派神话起源的解释》,原载1928年6月3日《文学周报》319期,见《中外比较文学史资料汇编》(1898-1937)(上),第470-47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胡适:《国语文学史》,《胡适文集》,第1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论短篇小说》,原载1918年3月22日至27日《北京大学日刊》,见《胡适文集》(2),第113-1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同上,第113-114页。
    ①胡适:《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序》,此文收入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12册,见《胡适文集》(8),第44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韩立群:《中国语文革命—现代语文观及其实践·引论》,第9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③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3册(1921年7月22日),第39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第1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胡适:《道德观念之变迁》(1914年10月8日),《胡适留学日记》,第73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③胡适:《寄钱玄同》,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1号。《胡适文集》(2),第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耿云志、欧阳哲生:《胡适书信集》(上),第7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唐德刚:《胡适杂忆》,第9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胡适:《什么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该文为1952年12月8日胡适在文艺协会座谈会上的答问,原载于1952年12月8、9日台北《中央日报》,见《胡适文集》(12),第53-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蒋梦麟:《西潮·新潮》,第337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①傅斯年:《怎样做白话》,《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第22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②魏崇新,王同坤:《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第209-210页,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③蒋梦麟:《西潮·新潮》,第242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④同上,第259页。
    
    ①史华慈:《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录》,《史华慈论中国》,第221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②周汝昌:《我与胡适先生》,见郜元宝编《胡适印象》,第121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③同上。
    ①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第九卷,第4930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②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第6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①[美国]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70-72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①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第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原载1923年1月《国学季刊》第1卷第1号,见《胡适文集》(3)第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原载1926年7月10日《现代评论》第4卷第83期,见《胡适文集》(4),第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漫游的感想》,原载1927年8月13日、20日和9月17日《现代评论》第6卷第140、141、145期,见《胡适文集》(4),第33-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②赵秀福:《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第104-106,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③胡适:《纪念“五四”》,原载1935年5月5日《独立评论》第149号,见《胡适文集》(11),第576-57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李大钊:《平民主义》,《百科小丛书》第15种,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②刘继东:《〈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原载于1919年7月4日《湘江评论》创刊号,见《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第9-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①黎锦熙《〈国语文学史〉代序》,《胡适文集》(8),第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662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671页。
    ⑥同上,662页。
    ⑦夏志清:《文学革命》,见《文学的前途》,第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合出版社,2002年版。
    ①胡适:《文学革命的结胎时期》,见《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1),第3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英国]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李霄翔、李鲁、杨豫译,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③胡适:《国语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2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论翻译---与曾孟朴先生书》,《胡适文集》(4),见第6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见《四十自述》,《胡适文集》(1),第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③刘石:《关于胡适的两本中国文学史著作》,《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①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胡适文集》(2),第14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②胡适:《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146-14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③胡适:《〈白话文学史〉自序》,《胡适文集》(8),142-1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四十年来的文学革命》,本文是1961年1月10日胡适在台北中山路美军军官眷属俱乐部的英文演讲,原文载同日China Mews,译文载1961年1月11日《征言新闻》和《中央日报》,见《胡适文集》(12),第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14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同上,第94页。
    ④胡适:《读王国维先生的〈曲录〉》,原载于1923年3月4日《读书杂志》第7期,见《胡适文集》(3),第6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中古文学史〉序》,收入徐嘉瑞著《中古文学概论》,1924年4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3),第609-6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原载1934年1月1日《东方杂志》第3卷第1期,见《胡适文集》(2),第45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答黄觉僧〈折衷的文学革命论〉》,原载于1918年9月《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见《胡适文集》(3),第8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叶维廉:《历史整体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省思》,见《中国诗学》,第23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夏志清:《文学革命》,见《文学的前途》,第7—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6号。
    ③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1),第320-3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新文学运动的意义》,原载1925年10月10日《晨报复镌》,《胡适文集》(12)第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周作人:《平民文学》,原载于1919年正月19日《每周评论》第5号,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210-21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②胡适:《国语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9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白话文的意义》,《胡适演讲录》,第242-24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胡适:《答朱经农》,最初发表于1918年8月《新青年》第五期第二号(《通信·新文学问题之讨论》),见《胡适文集》(3),第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原载1932年1月5日天津《大公报》,见《胡适文集》(12),第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原载《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1935年10月15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见《胡适文集》(1),第110-1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评新诗集》,原载于1922年10月1日《读书杂志》第2期,见《胡适文集》(3),第6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同上,第618页。
    ④胡适:《四十年来的文学革命》,1961年1月1日《征信新闻》和《中央日报》,见《胡适文集》(12),第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评新诗集》,1922年10月1日《读书杂志》,见《胡适文集》(3),第6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5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陈独秀:《论〈新青年〉之主张》,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4号,见《胡适文集》(11),第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最初收入亚东图书馆1930年12月初版《胡适文选》,见《胡适文集》(5),第5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刘石:《关于胡适的两本文学史著作》,《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⑥胡先彇:《中国文学改良论》(上),《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0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⑦胡适:《“老章又反叛了”》,原载1925年8月30日《国语周刊》第12期,见《胡适文集》(10),第7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收入1923年2月《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最近之五十年》,见《胡适文集》(3)第25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章士钊:《评新文学运动》,原载于1924年10月《甲寅周刊》第14期,见《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222-22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③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原载于1922年8月21日《新闻报》,见《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9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④胡适:《辜鸿铭》,原载1919年8月24日《每周评论》第36号,署名天风,见《胡适文集》(11),第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504页,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版。
    ①胡适:《杂碎录》,原载1935年5月5日《独立评论》149号,见《胡适文集》(11),第581-5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英国]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李霄翔、李鲁、杨豫译,第4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胡适:《新文学运动的意义》,《胡适文集》(12),第2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玄庐:《新旧文学一个大战场》,《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0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②同上,第167-168页。
    ③同上,第173页。
    ④同上,第22页。
    ⑤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原载于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号,见《胡适文集》(2),第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胡适:《国语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国语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
    ③同上,第24-26页。
    ①胡适:《国语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40-4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第43页。
    ③同上,第54-55页。
    ④同上,第79页。
    ⑤同上,第80页。
    ⑥同上,第84页。
    ⑦同上,第102页。
    ①胡适:《国语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9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第99页。
    ③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三册,1931年朴社初版,见《胡适文集》(5),第47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陈建军、冯思纯编订:《废名讲诗》,第189、207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胡适:《北京的平民文学》,1922年10月1日《读书杂志》,见《胡适文集》(3),第6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歌谣周刊〉复刊词》,1936年4月4日《歌谣周刊》第2卷第1期刊,见《胡适文集》(10),第77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看法》,1932年12月23日北平《晨报》,见《胡适文集》(12),第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曲海〉序》,收入董康:《曲海书目提要》,1929年上海大东书局,见《胡适文集》(4),第5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思想革命与思想自由》,原收入王维骃编《近代名人言论集》,1931年1月中外学术研究社出版,见《胡适文集》(11),第198-19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青年杂志》第1卷第3、4号,1915年11、12月,见《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下),第70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胡适:《寄陈独秀》,《新青年》第2卷第2号, 1916年10月1日,见《胡适文集》(2),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原载《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1935年10月15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见《胡适文集》(1),第13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原载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5号,见《胡适文集》(1),第6-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第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原载1932年10月30、31日北平《世界日报》,见《胡适文集》(12),第3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寄陈独秀》,原载1916年10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2号,见《胡适文集》(2),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第3-4页,团结出版社,2007年7月版。
    ①胡适:《〈国语文学史〉大要》,原载1924年9月20日《国语月刊》2卷2期,见《胡适文集》(8),第1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愈之:《近世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1898-1937)(上),第27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第5页,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①钱玄同:《寄陈独秀》,《胡适文集》(2),第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致钱玄同书》,《胡适文集》(2),第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论小说及白话韵文---答钱玄同》,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
    ④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收入1923年2月《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最近之五十年》,见《胡适文集》(3),第2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原载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4号,见《胡适文集》(2),第1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胡适:《后生可畏》,收入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12册,见《胡适文集》(11),第19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原载《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1935年10月15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见《胡适文集》(1),第1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归国杂感》,最初发表于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见《胡适文集》(2),第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12-13,19、31、35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②胡适:《读沈尹默的旧诗词》,1919年6月29日《每周评论》第28号,见《胡适文集》(2),第1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答朱经农》,1918年8月《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通信·新文学问题之讨论》)。
    ④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原载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5号,见《胡适文集》(1),第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见《胡适文集》(1)第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官场现行记〉序》,收入李伯元著、汪协如标点《官场现形记》,1927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4),第43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四十自述》,见《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最初发表于1935年10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初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见《胡适文集》(1),第10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史华慈:《论“五四”前后的文化保守主义》,《史华慈论中国》,第74-75页,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②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集》(1),第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本。
    ③罗德·霍顿、赫特·爱得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第193-194。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④杜威:《经验与自然》,第245、227、249页,江苏教育出版集团,2005年版。
    
    ①杜威:《经验与自然》,240页,江苏教育出版集团,2005年版。
    ②赵秀福;《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第56页,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③赵秀福:《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第108页,济南:齐鲁书社,20006年版。
    ④胡适:《我的信仰》,《胡适文集》(1),第1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1),第2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载《新青年》第5卷第4号,见《胡适文集》(2),第1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载《新青年》第3卷第3号,见《胡适文集》(2),第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本。
    ④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收入1923年2月《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最近之五十年》,见《胡适文集》(3,)第23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671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原载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见《胡适文集》(2),第5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易卜生主义》,最初发表于1918年6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见《胡适文集》(2),第475-47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第485页。
    ③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见《胡适文集》(11),第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尝试集〉四版自序》,最初载于1922年10月亚东图书馆增订四版《尝试集》,见《胡适文集》(9),第9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跋〈白屋文话〉》,最初载于1929年8月上海世界书局初版《白屋文话》,见《胡适文集》(4),第58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短篇小说〉第二集序言》,最初载于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短篇小说》第二集,见《胡适文集》(8),第4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388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④同上,第220页。
    ⑤同上,第47页。
    ⑥胡适:《〈林肯〉序》,最初收入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12月版《胡适文存》一集卷四,见《胡适文集》(2),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四十自述·自序》,见《胡适文集》(1),第28--2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载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见《胡适文集》(2),第53-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梦与诗〉自跋》,1921年1月日《新青年》第8卷第5号,见《胡适文集》(9),第16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④赵秀福:《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第85页,齐鲁书社,2006年版。
    ⑤胡适:《梦与诗》,1921年1月日《新青年》第8卷第5号,见《胡适文集》(9),第16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陈建军、冯思纯编订:《废名讲诗》,第189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398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③同上,第497页。
    ①胡适:《〈老残游记〉序》,收入刘鹗著、汪原放标点:《老残游记》,1925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4),第4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213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③同上,第647页。
    ①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见《胡适文集》(2),第1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红楼梦〉考证》,收入曹雪芹著、汪原放标点《红楼梦》,1921年5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2),第4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五十年来的美国》,本文为1953年1月5日胡适在联合国中国同志会座谈会上的演讲,原载1953年1月6日台北《中央日报》,见《胡适文集》(12),第8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载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见《胡适文集》(2),第56--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尝试集〉自序》,最初载于1919年9月16日至23日《北京大学日刊》,见《胡适文集》(9),第7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516-517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②胡适:《找书的快乐》,系作者1959年12月27日在台北“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的演讲,最初发表于1962年12月16日该会会报第14期,见《胡适文集》(2),第265-26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短篇小说第二集〉序言》,收入胡适译《短篇小说第二集》,1933年9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8),第4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宋人话本八种〉序》,收入汪乃刚标点《宋人话本八种》,1928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4),第4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论小说及白话韵文-----答钱玄同》,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
    ④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3册(1921年7月22日),第39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觉我:《余之小说观》,载《小说林》1908年第9期,见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第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林纾:《孝女耐儿传序》,见《传世文选》(三),第602页,西苑出版社, 2003年版
    ③林纾:《贼史序》,见《传世文选》,(三),第589页,西苑出版社, 2003年版。
    ⑤林纾:《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序》,作于1905年,见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第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⑥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601-602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①蒋梦麟:《中国文艺复兴运动》,1961年5月中国文艺协会出版,见《西潮·新潮》,348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②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综述》,《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
    ③胡适:《易卜生主义》,收《胡适文存》卷4,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初版;周作人:《人的文学》,载1918年12月《新青年》5卷6号,《自己的园地》晨报社,1923年初版。
    ④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遗稿),《文艺论丛》1981年第14期。
    ①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1),第30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我们要我们的自由》,《胡适的日记》(手稿本)1929年3月25日,见《胡适文集》(11),第14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最初发表于1935年5月12日《独立评论》第一百五十号,见《胡适文集》(11),第5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人权论集〉序》,最初收入新月书店1930年1月1月版《人权论集》,见《胡适文集》(5),第5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自由主义》,载1948年9月5日北平《世界日报》,见《胡适文集》,第80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胡适演讲录》,第14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胡适:《东西方文化之比较》,收入于熙俭译《人类的前程》,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版,见《胡适文集》(11),第191-19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自由主义》,载1948年9月5日北平《世界日报》,见《胡适文集》,第80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自由主义》,原载1948年9月5日北平《世界日报》,见《胡适文集》(12),《胡适文集》,第8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我的信仰》:《胡适文集》(1),第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杜威:《自由主义》,第77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②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第10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①胡适:《寄陈独秀》,初发表于1917年5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见《胡适文集》(2),第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原载1917年1月日《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又载1917年3月《留美学生季报》春季第1号,见《胡适文集》(2),第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东西文化之比较》,原收入于熙俭译《人类的前程》,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见《胡适文集》(11),第1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容忍与自由》,原载1959年3月16日台北《自由中国》第20卷第6期,见《胡适文集》(11),第8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原载1955年4月1日《自由中国》第12卷第7期,见《胡适文集》(11),第81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读仲密君〈思想界的倾向〉》,原载1922年4月27日《晨报副刊》,见《胡适文集》(11),第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独立评论〉引言》,原载1932年5月22日《独立评论》第1号,见《胡适文集》(11),第20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从私立学校谈到燕京大学》,原载于19347月8日《独立评论》第108号,见《胡适文集》(11),第4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汪蒋通电里提起的自由》,原载1934年12月9日天津《大公报》星期论文,见《胡适文集》(11)第523-52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272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②胡适:《编辑后记》,原载于1934年9月9日《独立评论》第117号,见《胡适文集》,(11)第5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美国]Larzer Ziff:《一八九年代的美国---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第338-339页,夏平、嘉彤、董翔晓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第315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443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①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收入《胡适文选》,1930年12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5),第510-5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易卜生主义》,最初发表于1918年6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见《胡适文集》(2),第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同上,第30页。
    ①同上,第34页。
    ②胡适:《终身大事》,原载1919年3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3号,见《胡适文集》(2),第6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终身大事》,原载1919年3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3号,见《胡适文集》(2),第6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尝试集·老鸦》,原载1918年2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2号,见《胡适文集》(9),第12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我的儿子”》,原载1919年8月10日至17日《每周评论》第34、35号,见《胡适文集》(9),第52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我的儿子”》,原载1919年8月10日至17日《每周评论》第34、35号,见《胡适文集》(9),第5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李超传》,原载1919年2月1日至3日《晨报》,见《胡适文集》(2),第59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李超传》,原载1919年2月1日至3日《晨报》,见《胡适文集》(2),第584-59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原载《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1935年10月15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见《胡适文集》(1),第135-13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3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胡适:《〈蕙的风〉序》,1922年9月24日《努力周报》第21期,见《胡适文集》(3),第62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①胡适:《四十自述》,原载1931年3月《新月》第3卷第10号,见《胡适文集》(1),第86-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第85页。
    ①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最初发表于1934年1月《东方杂志》第三十一卷第一号,见《胡适文集》(1), 第159页,北京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53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561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②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第3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最初发表于1919年10月《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同上,第138页。
    ⑤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原载1934年1月1日《东方杂志》第3卷第1期,见《胡适文集》(1),第144-1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胡适:《国语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8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最初发表于1919年10月《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⑧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见《朱自清学术文化随笔》,第216-21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790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②[美国]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第734-739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①吴宓:《吴宓诗话》,第59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②唐德刚:《论五四后文学转型中新诗的尝试、流变、僵化和再出发》,见郝斌、欧阳哲生边编《五四运动与20世纪的中国》(上卷),第553-555页,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黄维樑:《五四新诗所受的英美影响》,第25-28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①胡适:《〈尝试集〉自序》,最初发表于1919年9月16日至23日《北京大学日刊》,见《胡适文集》(9),第7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378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③胡适:《胡适书信集》(上),第2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刘延陵:《美国的新诗运动》,《诗》月刊第1卷第2号,1922年2月15日,见《中外比较文学史资料汇编》(1898-1937)(上),第75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李文俊:《〈意象派诗选〉原编者导论》,第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③同上,第3页。
    ④同上。
    ①李文俊:《〈意象派诗选〉译本序》,第1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②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378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③梁启超:《夏威夷游记》,《梁启超全集》(2),第1219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④梁启超:《诗话》,《梁启超全集》(9),第52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梁启超:《变法同议·论幼学》,《梁启超全集》(1),第39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⑥胡适:《读仲密君〈思想界的倾向〉》,原载1922年4月27日《晨报副刊》,见《胡适文集》(11)第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词选〉自序》,原载1927年1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1期,见《胡适文集》(4)第5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建设与无为》,原载1934年4月1日《独立评论》第94号,见《胡适文集》(11)第4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谈谈“胡适之体”的诗》,1936年2月21日《自由评论》第12期,见《胡适文集》(9),第2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尝试集自序》,最初发表于1919年9月16日至23日《北京大学日刊》,见《胡适文集》(9),第7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英国作家论文学》第1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③同上,第19-20页。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原载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5号,见《胡适文集》(2),第9-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第13页。
    ③吴宓:《吴宓诗话》,第52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①胡适:《答张效敏并追答李濂镗》,最初发表于1918年11月《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见《胡适文集》(2),第1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8),第176-17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同上,第84-85页。
    ④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朱自清学术文化随笔》,第216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①王佐良:《英国诗史》,第220页,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
    ②胡适:《谈新诗》,原载1919年10月10日《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同上。
    ④同上,第142页。
    ①旷新年:《胡适文学思想研究》,第56页,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版。
    ①胡适:《〈尝试集〉再版自序》(1920年8月),见《胡适文集》(9),第8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尝试集〉再版自序》(1920年8月),《胡适文集》(9),第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600-601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④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英国作家论文学》,第20-2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⑤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685、696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①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第17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②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英国作家论文学》,第2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③胡适:《评新诗集》,原载1922年10月1日《读书杂志》第2期,见《胡适文集》(3),第6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尝试集〉再版自序》(1920年8月),《胡适文集》(9),第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英国作家论文学》,第20-2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①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英国作家论文学》,第20--2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②同上。
    ①胡适:《谈新诗》,原载1919年10月10日《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4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英国作家论文学》,第3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③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第17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①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第17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②李野光:《惠特曼研究》,第83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同上,第84页。
    ④彼德·琼斯、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原编者导论》,第36页,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①胡适:《四十自述》,原载《新月》第3卷第10号(1920年8月),见《胡适文集》(1),第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686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③胡适:《〈尝试集〉再版自序》,见《胡适文集》(9),第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谈新诗》,1919年10月10《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33-1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谈新诗》,1919年10月10《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答朱经农》,最初发表于1918年8月《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通信·新文学问题之讨论》),见《胡适文集》(2),第71--7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评新诗集》,原载1922年10月1日《读书杂志》第2期,见《胡适文集》(3),第615-6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彼德·琼斯、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原编者导论》,第26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②同上,第44页。
    ③彼德·琼斯、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原编者导论》,第3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④旷新年:《胡适文学思想研究》,第75页,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
    ⑤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744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①胡适:《胡适书信集》,第250-2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胡适:《谈新诗》,1919年10月10《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33-1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④旷新年:《胡适文学思想研究》,第48页,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
    ①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收入1923年2月《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最近之五十年》,见《胡适文集》(2),第2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旷新年:《胡适文学思想研究》,第50页,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版。
    ③胡适:《答朱经农》,原载1918年8月《新青年》第5卷第2号(《通信·新文学问题之讨论》),见《胡适文集》(2),第7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谈新诗》,原载1919年10月10日《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同上,第146-147页。
    ①胡适:《谈新诗》,原载1919年10月10日《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47-1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胡适书信集》,第250-2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彼德·琼斯、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原编者导论》,第31页,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④同上。
    ①彼德·琼斯、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原编者导论》,第31页,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②胡适:《评新诗集》,原载1922年10月1日《读书杂志》第2期,见《胡适文集》(3),第6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彼德·琼斯、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原编者导论》,第26页,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④胡适:《尝试集》,《胡适文集》(9),第1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彼德·琼斯、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第32页,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①旷新年:《胡适文学思想研究》,第76-77页,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版。
    ②彼德·琼斯、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原编者导论》,第28页,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③胡适:《答张效敏并追答李濂镗》,最初发表于1918年11月《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见《胡适文集》(2),第1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徐迟:《意象派的七个诗人》,原载1934年4月11日出版的《现代》第4卷第6期,见《中外比较文学史资料汇编》(1898-1937)(上),第48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刘延陵:《美国的新诗运动》,《诗》月刊第1卷第2号,1922年2月15日,见《中外比较文学史资料汇编》(1898-1937)(上),第75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胡适:《谈新诗》,1919年10月10《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专号”,见《胡适文集》(2),第1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中国文艺复兴》,原载《联合书院学报》第1卷第49期,见《胡适文集》(12),第4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最初发表于1934年1月《东方杂志》第三十一卷第一号,见《胡适文集》(2),第46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同上,第469页。
    ④周作人在为刘半农《扬鞭集》写的序中提到:“我觉得新诗的成就上有一种趋势恐怕是很重要的,这便是一种融化。不瞒大家说,新诗本来也是从模仿来的,它的进化是在模仿与独创之消长,近来中国的诗似乎有渐近于独创的模样,这就是我所谓的融化。自由之中自有节制,豪华之中实含清涩,把中国文学固有的特质因了外来影响而日益美化,不可只披上一件呢外套就了事。”
    ①胡适:《答任叔永》,最初发表于1918年8月《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通信·新文学问题之讨论》,见《胡适文集》(3),第8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斯洛伐克]玛利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陈圣生等译,第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印书店,1933年9月版。参见黄修已著《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3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沈雁冰:《文学与人生》,见《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影印本),第149-15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④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第2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第20-4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第20-4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见《胡适文集》(2),第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第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2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①胡适:《〈中国文学批评史〉序》,《胡适文集》(8),第4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刘勰:《物色第四十六》,《文心雕龙今译》,第41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胡适:《答钱玄同书》,原载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1号,见《胡适文集》(2),第3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47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②同上,第49页。
    ③同上,第89页。
    ④胡适:《今日思想界的一个大毛病》,原载于1935年6月2日《独立评论》第153号,见《胡适文集》(11),第595-5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10-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蒋梦麟:《西潮·新潮》,第248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①叶维廉:《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见《中国诗学》,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叶维廉:《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见《中国诗学》,第9-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殷志鹏:《赫贞江畔伴读书》,第23页,台北:国家出版社,2005年。
    ①胡适:《胡适演讲录》,第18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②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最初发表于1921年8月4日上海《时事新报·觉悟副刊》,见《胡适文集》(12),第9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清代学者的考证方法》,原载1919年11月、1920年9月、1921年4月《北京大学月刊》第5、7、9期。
    
    ①沈雁冰:《文学与人生》,见《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影印本),第149-15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②邵滢:《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以京派为例》,第221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③杨慧林、黄晋凯:《欧洲中世纪文学史》,第41页,译林出版社,2001年月版。
    ①胡适:《论汉宋说〈诗〉之家及今日〈诗〉之法》,最初发表于1914年1月《留美学生年报》第三年本。
    ②胡适:《读〈楚辞〉》,原载1922年9月3日《努力周报》第十八号增刊《读书杂志》第一期,见《胡适文集》(3),第7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原载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见《胡适文集》(2),第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斯洛伐克]玛利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第10-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②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11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③胡适:《胡适演讲录》,河北人民出版社,第3页,1999年版。5同上,第11页。
    ⑤胡适:《谈谈〈诗经〉》,《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01页,1999年版。
    ⑥胡适:《〈四进士〉序》,最初见于台北胡适纪念馆1970年6月影印《胡适手稿》,《胡适文集》(2),第27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⑦胡适:《论〈野有死麕〉书》,1925年6月《语丝》第三十一期。
    ①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原载1923年1月《国学季刊》第1卷第1号,见《胡适文集》(3)第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最初发表于1918年10月《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胡适文集》(3),第122-1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原载于1919年3月8日《晨报副刊》,见《胡适文集》(3),第106-1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胡适书信集》(上),第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胡适:《论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18年3月22日至27日《北京大学日刊》,,见《胡适文集》(3),第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追悼志摩》,最初发表于1932年8月《新月》第四卷第一期,《胡适文集》(2),第50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12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①胡适:《〈老残游记〉序》,收入刘鹗著、汪原放标点:《老残游记》,1925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4),第453-4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收入1923年2月《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最近之五十年》,见《胡适文集》(3),第24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西游记〉考证》,原载1923年2月4日《读书杂志》第6期,见《胡适文集》(3)第5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镜花缘〉的引论》,收入李汝珍著、汪原放标点《镜花缘》,1923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3),第5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三国演义〉序》,收入罗贯中著、汪原放标点《三国演义》,1922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3),第591-59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胡适:《〈海上花列传〉序》,收入韩邦庆著、汪原放标点《海上花列传》,1926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4),第4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最初发表于1921年8月4日上海《时事新报·觉悟副刊》,见《胡适文集》(12),第9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同上,第93页。
    ②叶维廉:《中国诗学》,第7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胡适:《四十自述》,见《胡适文集》(1),第4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西游记〉考证》,原载1923年2月4日《读书杂志》第6期,见《胡适文集》(3),第50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同上,第512页。
    ⑥同上,第517页。
    ①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收入《科学与人生观》,1923年12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3),第15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第13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刘为民:《科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第25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④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1),第57-5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请大家来照照镜子》,原载1928年9月30日《生活周刊》第3卷第46期,见《胡适文集》(4),第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胡适:《论短篇小说》,原载1918年3月22日至27日《北京大学日刊》,见《胡适文集》(2),第104-10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原载1928年11月10日《新月》第1卷第9号,见《胡适文集》(4),第110-1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原载1928年11月10日《新月》第1卷第9号,见《胡适文集》(4),10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同上,114页。
    ④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收入《科学与人生观》,1923年12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3),第163-1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第180-1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①胡适:《实验主义》,原载1919年4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4号,见《胡适文集》(2)第211—2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第74页。
    ③同上,83-84页。
    ④胡适:《编辑后记》,原载1934年1月21日《独立评论》第86号,见《胡适文集》(11),第538-539页,北京大学出
    ①胡适:《中国再生时期》,原载1935年1月22日至25日《梧州日报》,见《胡适文集》(12),第1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我的信仰》,见《胡适文集》(1),第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738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②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1),第2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同上,第297-298页。
    ④同上,第298页。
    ⑤同上,第298页。
    ⑥同上,第268页。
    ①胡适:《胡适演讲录》,第13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版。,
    ②胡适:《费经虞与费密》,原载1921年10月12日至15日、17日《晨报副镌》,见《胡适文集》(3),第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胡适书信集》(上),第17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④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1928年11月10日《新月》第1卷第9号,见《胡适文集》(4),第113-1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见《胡适文集》(1),第29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俊仁:《文学批评家圣佩夫(圣伯夫)评传》,原载于《小说月报》第15卷号外《法国文学研究》,1924年9月,见《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1898--1937)》(下),61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同上,第622页。
    ③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8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49页,“第一日上课;哲学史。美术哲学。(1911年9月26日)”“上课:伦理学。英文。美术史……美术史一科甚有趣。教师Brauner先生工油画,讲授时以投影灯照古代名画证之……(1911年9月27日)”,“读Apollo论希腊造像。(1911年10月7日)”。
    ②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1930年1月《吴凇月刊》第4期,见《胡适文集》(4),第595-5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胡适留学日记》,290页,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④胡适:《跋〈红楼梦考证〉》,收入蔡元培著《石头记索隐》,1922年商务印书馆第6版,见《胡适文集》(3)第56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①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一集,3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庐山游记》,最初发表于1928年5月《新月》月刊第一卷第三号,《胡适文集》(2),第3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最初收入亚东图书馆1930年12月初版《胡适文选》,见《胡适文集》(2),17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水浒传〉考证》,收入施耐庵著、汪原放标点《水浒》,1920年8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2),第374-37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第376-377页。
    ③同上,第378页。
    ④同上,第378页。
    ⑤同上,第374、378页。
    ①胡适:《〈水浒传〉考证》,收入施耐庵著、汪原放标点《水浒》,1920年8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2),第379、39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1),第39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杨士虎:《英国的绿林英雄和中国的梁山好汉》,兰州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辑),2000年版。
    ④胡适:《井田辨》,发表于1920年2月《建设》杂志第2卷第1号,见《胡适文集》(2),第32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三侠五义〉序》,收入石玉昆著、俞平伯标点《三侠五义》,1925年8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4),第38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原载1924年2月22日《读书杂志》第18期,见《胡适文集》(2),第8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第82页。
    ③同上,第80页。
    ④胡适:《〈水浒传〉考证》,收入施耐庵著、汪原放标点:《水浒》,1920年8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2),第409-4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西游记〉考证》,原载1923年2月4日《读书杂志》第6期《胡适文集》(3),第5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三侠五义〉序》,收入石玉昆著、俞平伯标点:《三侠五义》,1925年8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四集,第3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第383页。
    ③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收入曹雪芹著、汪原放标点:《红楼梦》,1921年5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二集,第43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收入曹雪芹著、汪原放标点:《红楼梦》,1921年5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2),第43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同上,第434页。
    ③同上,第437页。
    ④周汝昌:《还“红学”以学》,《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⑤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收入曹雪芹著、汪原放标点:《红楼梦》,1921年5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2),457-45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跋〈红楼梦考证〉》,原载1922年5月14日《努力周报》第2期,见《胡适文集》(3),第56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收入曹雪芹著、汪原放标点:《红楼梦》,1921年5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2),第4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儿女英雄传〉序》,收入文康著、汪原放标点《儿女英雄传》,1925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4第4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老残游记〉序》,收入刘鹗著、汪原放标点:《老残游记》,1925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4),第4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收入曹雪芹著、汪原放标点:《红楼梦》,1921年5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2),第4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旷新年:《胡适文学思想研究》,第118页,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
    ②胡适:《〈西游记〉考证》,原载1923年2月4日《读书杂志》第6期,见《胡适文集》(3),第5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西游记〉考证》,原载1923年2月4日《读书杂志》第6期,见《胡适文集》(3),第5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镜花缘〉的引论》,收入李汝珍著、汪原放标点:《镜花缘》,1923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3),第55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同上,第546页。
    ⑥同上,第548页。
    ①胡适:《〈镜花缘〉的引论》,收入李汝珍著、汪原放标点:《镜花缘》,1923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3),第56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三国演义〉序》,收入罗贯中著、汪原放标点:《三国演义》,1922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3),第592-59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儿女英雄传〉序》,收入文康著、汪原放标点:《儿女英雄传》,1925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4),第4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适:《〈水浒续集两种〉序》,收入罗贯中、陈忱著、汪原放标点:《水浒续集》,1924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3),第58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胡适:《吴敬梓年谱》,原载1922年12月3日至1923年5月13日《努力周报》第31、33、34、38、39、45、47、52期,见《胡适文集》(3),第49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同上,第487页。
    ①胡适:《〈官场现形记〉序》,收入李伯元著、汪协如标点:《官场现形记》,1927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4),第43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适:《〈老残游记〉序》,收入刘鹗著、汪原放标点:《老残游记》,1925年亚东图书馆初版,见《胡适文集》(4),第453-4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收入1923年2月《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最近之五十年》,见《胡适文集》(3),第238-2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同上,第238页。
    
    ①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一集,第39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本。
    ②周质平:《评胡适的提倡科学与整理国故》,《胡适与现代中国思潮》,第21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①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原载《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1935年10月15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见《胡适文集》(1),第1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适:《1938年:中国和日本的西化》,《胡适文集》(11),第786-7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载胡颂平编撰《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5册。
    ②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第27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适:《胡适全集》(全四十四卷),季羡林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胡适:《胡适文集》(全十二册),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胡适:《胡适留美日记》,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胡适:《胡适日记》(全八册),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胡适未刊书信日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胡适:《胡适书信集》(全三册),耿云志,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胡适,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胡适周作人:《论中国近世文学》,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年。
    巴赫金[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白吉庵:《胡适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白振奎:《胡适人格》,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彼得·伯克[英国]:《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李霄翔,李鲁,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彼德·琼斯[英国]:《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6年。
    曹伯言,季维龙:《胡适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杜春和等遍:《胡适演讲录》,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杜威:《自由主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杜威:《实用主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杜威:《杜威五大演讲》,胡适口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杜书瀛,钱竞:《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全四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殷志鹏:《赫贞江畔读胡适》,台北:国家出版社,2005年。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全四卷),高平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曹而云:《白话文体与现代性》,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金泔:《胡适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
    陈金泔:《胡适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
    陈衡哲:《西洋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郜元宝:《胡适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格里德[美国]:《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鲁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耿云志:《胡适年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耿云志,闻黎明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耿云志:《胡适研究论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韩立群:《中国语文革命—现代语文观及其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何兆武:《文化漫谈—--思想的近代化及其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胡明:《胡适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胡文生:《向西方学习—--走近胡适》,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黄晋凯等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惠特曼:《草叶集》(上下册),楚图南,李野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蒋洪新:《英诗新方向—--庞德、艾略特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蒋梦麟:《西潮·新潮》,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杰姆逊[美国]:《后现代主义有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旷新年:《胡适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
    李敖:《胡适研究》,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
    李赋宁,何其莘:《英语中古时期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全十卷),张品兴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廖七一:《胡适诗歌翻译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共四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刘青峰:《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集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刘现强:《现代汉语节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卢洪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柳鸣九:《法国文学史》(全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梅光迪:《梅光迪文录》,梅罗岗,陈春艳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欧阳哲生:《欧阳哲学讲胡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
    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人民出版社,2006年。
    邵滢:《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沈卫威:《无地自由---胡适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沈卫威:《“学衡派”谱系》,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石原皋:《闲话胡适》,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史书美[美国]:《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施袁喜编译:《美国文化简史---19--20世纪美国转折时期的巨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宋菲:《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念发生浅论》,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索绪尔[瑞士]:《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唐德刚:《胡适杂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焕宝:《意大利近代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王济民:《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王瑞:《鲁迅胡适文化心理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王润华:《中西文学关系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8年。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海:中国出版中心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1859--192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宓:《吴宓诗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夏志清:《文学的前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徐雁平:《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严云受:《胡适论红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易竹贤:《胡适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易竹贤:《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虞建华等:《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子通主编:《胡适评说八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张光芒:《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世华:《意大利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赵家壁:《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赵家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赵家壁:《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赵金钟:《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与民间性》,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赵文静:《翻译的文化操控—胡适的改写与新文化的建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周启超主编:《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周质平:《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朱文华:《胡适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
    朱文华:《胡适---开风气的尝试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
    朱文华:《胡适评传》,青岛出版社,2007年。
    朱自清:《朱自清选集》(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步大唐:《论胡适诗派》,《四川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曹而云:《胡适白话诗论的意义及盲点》,《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曹尔云:《翻译实践与现代白话文运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曹而云:《胡适的文学功能观》,《海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曹琴:《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白话文运动》,《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4期。
    陈均:《早期新诗“说理风气”之形成》,《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陈平原:《胡适的述学文体(上)》,《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
    陈平原:《胡适的述学文体(下)》,《学术月刊》,2002年第8期。
    陈旭光:《论初期白话诗的寓言形态及其文化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
    陈学祖:《透明的限度:胡适派诗学对中西美学、诗学的偏区取及其得失》,《思想战线》,2002年6期。
    陈希:《胡适与意象派》,《鄂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董炳月:《中间物:胡适新诗理论的历史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2期。
    丁兴汉:《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透视》,《杭州师范学院》,2002年第2期。
    段怀清:《胡适文学改良主张中三个尚待澄清的问题》,《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杜素娟:《关于白话文运动的几点追问与思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4期。
    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范钦林:《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高玉:《论胡适与“学衡派”在文化建设观念上的分野》,《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
    高玉:《胡适白话文学理论检讨》,《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高逾:《胡适〈谈新诗〉论析---新诗的自然音节是什么》,《福建论坛》,1989年第4期。
    高名凯,徐通锵:《“五四”运动与白话文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59年第3期。
    龚喜平:《新学诗·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论中国新诗的发生与发展》,《西北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
    顾红亮:《胡适范式的解释学意义与效应》,《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顾庆:《胡适与现代文学新观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何休:《新诗理论的开拓和周作人的新诗主张》,《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泓俊:《东方文化视界中的美国与西方文化视界中的中国---胡适遭遇的解释学困境及其原型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胡明:《胡适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学术月刊》,1994年第3期。
    胡明:《试论胡适少年时代的思想启蒙》,《苏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焦雨虹:《胡适的“接受史”》,《江淮论坛》,2005年第4期。
    金元浦:《作者中心论的衰落---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4期。
    经传方:《徽文化哺育了少年胡适》,《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旷新年:《作为制度的文学史》,《文艺争鸣》,1998年第6期。
    旷新年:《胡适与意象派》,《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秋之卷。
    旷新年:《胡适与白话文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2期。
    旷新年:《文学的重新定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3期。
    旷新年:《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形成》,《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旷新年:《激进主义与现代性经验》,《读书》,2000年第5期。
    旷新年:《胡适与新文化运动》,《杭州师范学院》,2001年第5期。
    旷新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读书》,2002年第9期。
    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雷晓敏:《外来文化与中国白话文运动》,《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雷业洪:《论胡适新诗理论的价值系统》,《淮北煤炭师范学院》,2004年第4期。
    蓝东兴:《白话文运动和汉字改革运动不同结果之分析》,《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第4期。
    李建国、龚秀勇:《胡适之科学精神及其文化渊源》,《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李丹:《胡适:汉英诗互译、英语诗与白话诗的写作》,《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李新宇:《胡适:新文化园地里的孤独守望》,《南方文坛》,2003年第1期。
    李怡:《重审中国新诗发展的启端---初期白话诗研究综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2期。
    李怡:《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我们的立场与目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廖七一:《论胡适诗歌翻译的转型》,《中国翻译》,2003年第5期。
    廖七一:《庞德与胡适:诗歌翻译的文化思考》,《外国语》,2003年第6期。
    廖七一:《胡适的白话译诗与中国文艺复兴》,《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廖七一:《胡适译诗与新诗体的建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刘东方:《论胡适现代文体理论的文学史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
    刘芳亮:《近代化视域下的话语体系变革——中国“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日本言文一致运动之共性研究》,2004年第3期。
    刘锋杰:《胡适小说研究中的“美意识”》,《江淮论坛》,1997年第3期。
    刘富华,木涵:《胡适在新诗发展中的贡献与局限性》,《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刘进才:《1917—1927: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初步确立》,《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刘石:《关于胡适的两部中国文学史著作》,《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刘锡诚:《胡适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刘自匪:《从“教育救国”到“文学革命”---胡适“文学革命”主张的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骆玉明:《古典与现代之间---胡适、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源流的回溯及其中的问题》,《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罗振亚:《“重述”与建构---论胡适的文学史观》,《文艺研究》,2005年第11期。
    罗志田:《杜威对胡适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吕周聚:《胡适与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文学史理论比较研究》,《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马金起杨学民:《论胡适的思维方式及中西文化观》,《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马聘:《胡适眼中的西方---从胡适文中的西方人名谈起》,《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3期。
    马萧:《胡适的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江汉论坛》,2005年第12期。
    马以鑫:《“白话文运动”历史轨迹的重新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冒建华:《胡适文学思想的双重奏》,《社科纵横》,2004年第6期。
    孟宪强:《胡适与莎士比亚--〈中国莎学简史〉自补遗》,《四川戏剧》,2000年第1期。
    孟泽:《工具意识与胡适的诗歌设计“原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潘颂德:《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的历史经验》,《东疆学刊》,2002年第4期。
    逄增玉、胡玉伟:《进化论的理论预设与胡适的文学史重述》,《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
    彭德惠:《从胡适的文学革命观看语言改革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4期。
    祁和晖:《白话文革命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已经开始---近代文学中的白话文运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钱晓宇:《文言与白话之争的当代反思---以五四白话文运动为中心探讨语言革新的复杂性》,《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秦亢宗蒋成禹:《“五四”时期写实派白话诗述评》,《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邱江宁:《语言、情境与有意味的形式---以〈聊斋志异·
    江城〉为例兼辨析胡适〈论短篇小说〉中关于〈聊斋志异〉的批评》,《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3期。
    任生名:《胡适有比较的文学研究观》,《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4期。
    沈永宝:《〈文学改良刍议〉探源---胡适与黄远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2期。
    沈永宝:《论胡适的“文学革命八事”以南社为背景》,《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宋剑华:《论胡适的文艺美学思想》,《江淮论坛》,1987年第6期。
    苏华:《胡适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2期。
    唐金海:《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王桂妹:《话语系统转换的历史合法性---“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与白话文运动》,《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王珂:《胡适没有受到意象派的真正影响---兼论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的原因》,《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
    王珂:《论白话诗运动对新诗的文体生成与文体形态的影响》,《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3期。
    王立荣:《论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王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形式”概念》,《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起步与展望》,《复旦学报》,1984年第5期。
    王小林:《胡适与美国意象派》,《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闻继宁:《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哲学思考》,《江淮论坛》,1995年第2期。
    温儒敏:《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文雁、莫海斌:《胡适与美国意象派:被叙述出来的影响》,《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吴奔星:《论初期白话诗派---纪念文学革命七十周年》,《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2期。
    吴思敬:《二十世纪新诗理论的几个焦点问题》,《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夏德勇伍世昭:《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论》,《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