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变迁看二十世纪台湾水墨画发展进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是以中日甲午战争(1895)后,台湾割让予日本,开始至今约一白多年的时间,台湾水墨画的发展过程。试图跳脱传统美术史的记述方式,而参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转变过程。透析台湾水墨画各类风格的生成原因。
     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动机、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从清末民初的时空背景,探讨台民在面对日人领台初期的困境与中国情结下的水墨发展。
     第三章:从日据后日人的政经与教育文化策略下,台展的设置及对台湾美术的影响及皇民化政策下台湾传统艺术与文人水墨发展中的疏离与挫折。
     第四章:探讨光复初期,国民政府的政策中对文化的宣示作用及随国民政府渡台文人对台湾传统绘画的影响与提振,并兼述当时的「正统国画之争」。
     第五章:探讨光复后期,台湾的经济政策与社会变迁,在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台湾政治与文化的转变,及乡土文学论战与乡上水墨的兴起。
     第六章:论述解除戒严令后,台湾面临文化政策松动与西方经济密合中,传统价值的解体,受西方体系影响的文化艺术的质变与当代水墨画发展的几种面相。
     第七章:从教育、经济、文化思想各方而探讨在美术馆时代、策展人时代、艺评时代等等当代论述中,水墨画面临的边陲化危机。
     第八章:试图以中华文化的底蕴,台湾韧性与开创性格回应和种困境与挑战,及台湾水墨画界此时应肩负起的担当与责任。
This thesis is based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1895), where the development of ink painting in Taiwan began. Numerous factors including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has allowed ink painting in Taiwan to break boundaries and developed its own style.
     Chapter One:Explanation behind the motivation, scope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ink painting.
     Chapter II:Details the early development stages of ink painting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spatial background of Taiwan facing the plight of Japanese taking over Taiwan.
     Chapter III:Documents discord and setbacks faced by the Taiwan art exhibitions scene under the enforcement of the Japanese political and education system.
     Chapter IV:Annotate the measures known as The Culture Reconstruct by KMT Government in Taiwan during the Resovereign's Early Days(1945-1949) to redefine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ink painting on society.
     Chapter V:Unravel the rise of Native ink painting culture as a result of Taiwan's adaption to change during economic policy and social changes.
     Chapter VI:Unfolds Taiwan's exchange of art from Western cultures.
     Chapter VII:Reveals the impact caused by education,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n Taiwan's art scene.
     Chapter VIII:Using traditional ink painting in an attempt to express the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aiwan to retain Chinese culture and heritage. Emphasizes the style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Taiwan ink painting.
引文
11971年《台湾省通礼志稿》卷六学艺志艺术篇由他撰写,后《台北文物季刊》三卷四期以「台湾美术运动史」刊登全文。文章中描述对抗、批判日本帝国主义下受压迫的台湾美术 王氏为台湾新兴美术展中少有的艺术评论家。由于强烈的政治社会关怀,使得在撰写此—美术史的立场上处处充满了对立、批判的风格。这种风格连带的影响了近代美术史撰写者,形成一股以抗日为目的的「运动史」。
    21955《台北文物》三卷四期。
    3武桂杰著《霍尔与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月页17。
    4王秀雄《台湾美术发展史论》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1995.06,页42。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1949年10月1日以后的台湾政权,均应为“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以所谓的“国家”,“中央”,“政府”名义设立的机构及职务名称等均应加引号。
    5《台湾诗乘》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5,页220。
    6徐小虎,<什么是台湾艺术史?>,《台湾美术》第51期,国立台湾美术馆馆刊,页46
    7[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页77
    8陈恒、耿相新主编《新文化史》台北市:胡桃木文化,2007,页1。
    9李凯尔特《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1899
    3《台湾诗乘》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5,页21 8。
    4参阅庄永明著《台湾纪事》,1989,时报文化出版,页238。
    5参见陈水源著《台湾历史的轨迹(下)》晨星出版,2000年,页824
    6罗吉甫著,《日本帝国在台湾》台北:远流,2004,页77-78。
    7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文学篇),页826。
    8(日)持地六三郎著《台湾殖民政策》南天书局,1998,页67-6H。
    9王晓波著《台湾史与台湾人》东大图书公司,1988初版,页30-35。
    10参阅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文学篇),页824-825。
    11廖振富,<日治时期台湾「监狱文学」探析>《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学论文集》东海大学中文系编,文津出版,2003,页137。
    12廖振富,<日治时期台湾「监狱文学」探析>《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学论文集》东海大学中文系编,文津出版,2003,页150-151。
    13矢内原忠雄著林明德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页165。
    14陈朝海、曾秋美、张炎宪编《「20世纪台湾新文化运动与国家结构」论文集》台湾史料中心,2003,页81。
    15参阅吴密察著《台湾近代史研究》稻香出版社,1991,页89-90。
    16王晓波《台湾的殖民地伤痕新编》海峡学术,2002,页11。
    17林柏维,《认同模糊与派系分流—以1920年代文化运动的路向主张为主轴>《「20世纪台湾新文化运动与国家建构」论文集》,页70。
    18林柏维,《认同模糊与派系分流—以1920年代文化运动的路向主张为主轴》《「20世纪台湾新文化运动与国家建构」论文集》,页71。
    19王诗琅,《台湾社会运动史》,稻乡出版社,页256。
    20张炎宪《台湾人的文化自觉运动》,《台湾文化协会沧桑》,台北市:台原出版社,页7-8。
    21王诗琅,《台湾社会运动史》,稻乡出版社,页299-300。
    22页34。
    23并陆续举办文化讲习会,迄至次年九月,共举行44回61场,每回听众平均500人。
    24杨孟哲《日治时代台湾美术教育》前卫出版社1996页95
    25林曼丽(2000)。台湾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台北:雄狮图书公司。页64
    29陈昭英《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台北:正中书局,2000,页2-3。
    30李世伟,《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身是维摩不著花—黄玉阶之宗教活动>》,1996.12,页97-115。
    31 《视觉。记忆。收藏—艺术史跨领域学术研讨会 大会论文集》2006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指导,页184。
    32参见杨孟哲《日治时代台湾美术教育》前卫出版社1996。页107-110。
    33《彰化县志》艺文,「施少雨」条,彰化县政府出版。
    34参阅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文学篇),页34。
    35徐文琴,《台湾美术史》,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7.10
    1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著《艺术社会学》,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页57
    2[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著章浩、沈阳译《艺术社会学》,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页58。
    3罗吉甫《日本帝国在台湾》台北市: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页215
    4梁明雄《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运动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6,页172。
    5意指1912年-1926年,日本大正年间所推行,符合现代民主的政治体制与政策。在第一次大正政变后这期间,日本内阁多为政党政治的互动,内政上以民意所趋为主,外交则采取对中国内政不干涉、日苏友好等策略。
    6在大正民主思潮下,在殖民地经营方面,则更尊重民族自决意旨,多为政策开明。台湾总督改由文官出任。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台湾文化协会、台湾农民组合、台湾工友总联盟等各种政治、社会运动勃兴。
    7梅丁衍《台湾美术评论全集何铁华》,台湾省立美术馆策划,艺术家出版社,1999,页15。
    8谢里法《台湾美术运动史》台北市:艺术家出版社,1992,页153。
    9谢东山《台湾美术地方发展史全集》2003.10,国立台湾美术馆,页313。
    10石之瑜《社会科学知识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版,页55
    11萧琼瑞著《五月与东方—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在战后台湾之发展(1946-1970)》东大图书公司,1991,页11。
    12远流台湾世纪回味编辑组编,2006。认识台湾:回味1895-2000。台北:远流。页94
    13同上。页104
    14吴国淳,1997:战后五十年来台湾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论文。页47
    1s黄冬富1994:学校美术教育与台湾美术发展。美育,页44
    16(摘录自李钦贤著「台湾东洋画与日本近代美术」,载于「雄狮美术」民国七十五年第三期。)
    17吴国淳<早期台湾地区文艺及学校美术教育研究>《1901-200台湾文化百年论文集Ⅰ》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页156-157。
    18关于文展、帝展,甚至日展之研究,详见「日展事务局」出版的「日展史十五卷」,昭和五九年(1984年)出版。
    19谢里法著《台湾美术运动史》,页96。
    20黄冬富<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国画部门之研究>1985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研究所硕士论文页24-25。
    21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学艺志艺术篇),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纂修,1997,页45。
    22黄琪惠著《台湾美术评论全集吴天赏陈春德卷》台湾省立美术馆策划艺术家出版社1999 5月页164
    23李进发, 《日据时期台湾东洋画发展为之研究》第四章,引注七十九, 《美术论丛》46,台北市立美术馆发行,1993。
    24李进发, 《日据时期台湾东洋画发展为之研究》第四章,引注八十三, 《美术论丛》46,台北市立美术馆发行,1993。
    25李进发, 《日据时期台湾东洋群画发展为之研究》第四章,引注八十六, 《美术论丛》46,台北市立美术馆发行,1993。
    26梅丁衍《台湾美术评论全集何铁华卷》台湾省立美术馆策划艺术家出版社1999 5月页123
    27王秀雄,《台湾美术发展史论》,国立历史博物馆,1995,页94
    28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艺术篇),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纂修,1997年初版,页35。
    29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艺术篇),同上,页35。
    30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艺术篇),同上,页35。
    31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艺术篇),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7年初版,页363
    32王秀雄《台湾美术发展史论》页70。王秀雄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后来日人的审查委员资历较为完整,没有公平性的问题。
    33<参见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艺术篇),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纂修,1997年初版,页3738。>
    34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艺术篇),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纂修,1997,页38。
    35谢里法,《台湾美术运动史》,台北市:艺术家出版社,1992,页30。
    36 http://www.mwr.org.tw/tw_religion/introduction/dao02.htm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台湾民间信仰—宗教简介:道教
    37 http://tw.myblog.yahoo.com/jw!JAVUWDmBERyretDlwBSdu68U/article?mid=97
    38<乡土美术的范围、内容与教育意涵>,《中等教育》美术教育专号,45卷5期,页24-31,台湾师范大学中等教育辅导委员会,1994.10。
    39黄美娥,《古典台湾:文学史.诗社.作家论》,台北市:国立编译馆出版,2007,页:42。
    40黄美娥,《古典台湾:文学史.诗社.作家论》,台北市:国立编译馆出版,2007,页:55。
    41黄美娥,《古典台湾:文学史.诗社.作家论》,台北市:国立编译馆出版,2007,页:50。
    42许俊雅, 《台湾写实诗作之抗日精神研究》,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7,文载《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32号,页16、页187。
    43施懿琳, 《日据时期鹿港民族正气诗歌研究》,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文载《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31号,页22、页23。
    44黄美娥、《古典台湾:文学史.诗社.作家论》,台北市:国立编译馆出版,2007,页:212-213、页214。
    45《诗报》第221号(昭和15年4月6日)。
    46美术研究所.<日本美术年鑑昭和十七年版>(东京:著者,1943),附录,页47
    47参考颜娟英编著.《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台北:雄狮:1998)。
    48参见黄琪惠 著《台湾美术评论全集 吴天赏 陈春德》台湾省立美术馆策划,艺术家出版社,1999,页21。
    49锦鸿生,<台展评(六)一般出品作を见る>《台湾新民报》,1933年10月31日。
    50参见杨佐三郎、林锦鸿;林保尧译,<新兴西画展作品尚未成熟>,《艺术家》,207(1992年8月),页329。
    54黄昭堂著,黄英哲译,《台湾总督府》,前卫出版社,1995.6,页172。
    55<从比较观点看台湾与韩国的皇民化运动>,《海行兮下兮的年代一日治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文集》,允辰文化实业,2003.2,页35。
    56慰安妇原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征召的随军妓女(在日本国内是自愿和有偿的),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演变成在占领区招募民间妇女充当性工作的制度。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5%B0%E5%AE%89%E5%A9%A6
    57薛燕玲,<日治晚期战争影响下的台湾美术时局色彩>,《岛屿风情—日治时期台湾美术之研究》,2008,页79。
    58王秀雄,《台湾美术发展史论》,国立历史博物馆,1995,页92
    59麦凤秋<日据时期台湾书法风格之演变>《「岛屿风情」--日治时期台湾美术之研究》,2008,页8-9
    60王耀庭,<李霞的生平与艺事—兼记「闽习」在台湾画史上的一页>《「闽习台风」—明清时期 台湾美术之研究》2008,页6-7。
    61谢里法,《台湾美术运动史》,台北市:艺术家出版社,1992,页27
    62谢里法,《台湾美术运动史》,台北市:艺术家出版社,1992,页27。
    63王耀庭,<日据时代台湾的传统书画>,《台湾地区现代美术的发展》页44-46。
    64王耀庭<李霞的生平与艺事—兼记「闽习」在台湾画史上的一页>,《「闽习台风」—名清时期台湾美术之研究》台中市:国立台湾美术馆,2008,页6-7。
    8参阅苏显星的论文《战后台湾文化政策变迁历程研究--历史结构分析》2002,页34-35
    9参阅陈水源《台湾历史的轨迹》晨星出版,2000,页621-622。
    10参阅陈水源《台湾历史的轨迹》晨星出版,2000,页624。
    11辛旗著,《时代悲剧文化变迁两岸关系》海岸学术出版社,2003,页1-3。
    12台湾接管计划纲要1945年3月14日侍秦字15493号总裁(三十四)寅元侍代电修正核定」,中
    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第八、教育文化.(参考黄英哲. 《战后初期的台湾文化重编》,((台湾人「奴化」了吗?))
    13陈仪关于台湾收复后教育工作与陈立夫往来函>,收入《台湾光复和光复后五年省情(上)》南京出版社,1989,页58。
    14何浩天.<光复以来的台湾艺术发展>收入《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79.12,页18。
    15谢东山《台湾美术地方发展史全集》2003.10,国立台湾美术馆,页314。
    16《台湾文献史料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南投市2000
    17 http://www.th.gov.tw/2011年四月七号下午十四时二十三分浏览台湾文献馆网站
    18参阅陈奇禄,《文化与生活》,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1994年6月。
    19洪敏麟洪英圣《找台湾的根》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省政府印刷厂1990六月
    20《19011-2000台湾文化百年论文集1》,杨式昭, 「光复后台湾重要文化政策之观察」1945-1994,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年12月。
    21《1901-2000台湾文化百年论文集1》,杨式昭,「光复后台湾重要文化政策之观察」1945-1994,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年12月。
    22李奇茂<美术与国家民族的关系>,《艺术论文类编》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发行,1978.05,页31。
    23王志健,《三民主义文艺运动-兼对中共文艺统战的批判》,台北市,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5月。
    24汤青云,<三民主义与艺术创作>,《艺术论文类编》,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出版,1978.05,页3。
    251950年,成立政工干部学校(今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院),将「国防部政工局」调整为「国防部政治部」,1951年更名为「总政治部」,1963年8月改名为「总政治作战部」,2012年元旦组织调整后拟更名为政治作战局。
    261951年3月25日 “自由中国反共抗俄美术展览会”假台北市中山堂举行。
    27王志健,《三民主义文艺运动-兼对中共文艺统战的批判》,台北市,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 年5月。
    28针对《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中所提及的议题展开研讨与实际行动。延续1953年蒋中正所发表的《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中所提,必须《剷除赤色的毒与黄色的害》的号召,中国文艺协会在经过1954年5月4日第九次会员大会之后,决定发起「文化清洁运动」.文化清洁运动可视为一个消极的扫除文坛异样声音的运动。配合各项出版法规、加上「赤色的毒」,「黄色的害」,「黑色的罪」模稑两可的定义,使得文艺界人士与多数杂志社、出版商人人自危,纷纷签署由文协起草的 自由中国各界为推行文化清洁运动厉行除三害宣言,宣示自己除三害、配合国家扫荡不法的决心
    29根据《一九六六中国文艺年鑑》的说明:「一般文艺运动、军中文艺运动、以及文化清洁运动等各项运动、与工作,在精神上及实质上,均莫不与战斗文艺有其密切关连」
    30赵天仪,台湾文艺多元化与再生,收录于(创造台湾新文化),张炎宪编,页226,而有关非武装抗日运动,可参考王诗琅译注,《台湾社会运动史一化运动》,稻香,台北.1995.11
    31 张淑雅、陈佳宏 撰 施志辉,「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之研究(1966-1991),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1995战斗文艺
    32《中央日报》,1967年7月28日,1版;1967年7月29日,1、2版;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发起人大会议事录》,页11、15。转录自 林果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之研究(1966-1965)一统治正当性的建立与转变》,台北县、稻香出版社,2005年4月。
    33《台湾美术史纲》,刘益昌,高业荣、博朝卿、萧琼瑞,台北市,艺术家图书,2007年。
    34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fprint?ID=2201台湾大百科全书知识的骨干文建会《台湾文化》2011年4月11日下午5时56分流览
    35《1901-2000台湾文化百年论文集1》,杨式昭,「光复后台湾重要文化政策之观察」1945-1994,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年12月。
    36张炎完,<台湾史研究的新精神>,收锄全氏编《台湾史论文精选(上辑)》,玉山社,台北,1996.9.页15。
    37邱坤良.《昨自海上来一许常惠的生命之歌》,时报文化,台北,1997页236。
    38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02台湾大百科全书知识的骨干文建会《古物保存法》2011年4月14日上午8时36分流览
    39黄智溶,前文,页396
    40 《1901-2000台湾文化百年论文集1》,杨式昭,「光复后台湾重要文化政策之观察」1945-1994,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年12月。
    41」颜娟英译 《风景心境台湾近代美术文献导读》台北市雄狮出版社2001年
    42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艺术篇」,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纂修,1997年初版,页54。
    43 http://dbln.sinica.edu.tw/textdb/twhist/国史馆 台湾文献 日据时期与光复初期档案查询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档案详细显示款目典藏号00301230049001 2001年4月9日下午2时55分流览
    45据1946111《民报》报导
    46黄冬富,《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国画部门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5。
    47《1901-2000台湾文化百年论文集1》,杨式昭,「光复后台湾重要文化政策之观察」19451994,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年12月
    48参阅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编印《历届全国美展盖览》1987,页1-127。
    50吴步乃,<光复初期大陆到台美术家的活动及影响>,《台湾美术百年回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台湾美术馆,页92-95。
    51吴步乃,<光复初期大陆到台美术家的活动及影响>,《台湾美术百年回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台湾美术馆,页93。
    52林永发《七友画会及其艺术之研究》,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页45-49。
    53萧琼瑞《五月与东方—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在战后台湾之发展(1946-1970)》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页53。
    54吕青夫著《台湾美术地方发展史全集》台北地区(下),日创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页38-40。
    55廖新田《艺术的张力:》典藏艺术家庭,2010,页75。
    56见《文星》39期,19611,台北,收入刘国松《中国现代画的路》,页115,文星书店,1965.4,台北
    57见《文星)39期,同上,页117-119。
    58见《文星) 39期,同上,页118-119。
    59参前揭萧琼瑞《五月与东方),及谢里法(六○年代台湾画坛的墨水趣味),《雄狮美术)78期,页40,1977.8,台北
    60参前揭萧琼瑞《五月与东方》第5章第2节(现代画论战)
    61萧琼瑞<岛屿色彩:台湾美术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11月初版页156-162。
    62参见黄冬富(台湾全省美展国画部门之研究),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8
    63参见<中国画与日本画问题>《新艺术》 1卷4、5期,页76-78,1951。
    64参见(1950年台湾艺坛的回顾与展望>(座谈记录)《新艺术》1卷3期,1951.1:萧琼瑞编(国画的前途)《李仲生文汇》,页130-32,台北:台北市立美术馆,1994。
    65见林惺嶽<彩笔耕耘下的台湾美术>,原载于北京《美术》杂志,19892;后收入郭继生编《当代台溃绘画文选》,页141,台北:雄狮圄书1991。
    66见刘国松、谈全省美展—敬致刘真厅长>,原刊载《笔汇》「革新号」1卷6期;后收八《临摹。写生。创造》,页104,台北:文星,1966。
    67刘国松《为什么把日本画往国画里挤—九届全省美展国画部观后》《联合报》,1954.11.23。
    69参与笔谈者有:马寿华、梁又铭、陈永森、黄君璧、孙多慈、蓝荫鼎、林玉山、施翠峰、何勇仁等。见《联合报》「艺文天地」版,1955.1.17-22。
    70刘国松<目前国画的几个重要问题>《文艺月报》,页7-8.1955.3
    71前揭刘国松<谈全省美展—敬致刘真厅长>,页95-105
    72关于省展评审制度的设立过程及其衍生的问题,参见萧琼瑞,《五月与东方—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在战后台湾之发展(1945-1970)》,页133-44,台北:东大,1991.11
    73同前注,页100-01。
    74第一次主持省展筹备会的消息发怖后,「全省美展中那种画阀的势力,不但没有革除,反而大大地增强,连画阀的学生也都摇身一变而成审展委员。
    75省展至1974年第二十八届改制,取消国画第二部;80年恢复第二部:81年恢复合并评审;83年正式成立「胶彩画部」。后绩发展可见前揭萧琼瑞(战后台湾的「正统国画」之争—以「省展」为中心>《台湾美术定研究论集》,页56-57。
    76林柏亭(台渍东洋画的兴起与台、府展>《艺术学》第3期,页100,1989.3。
    77参阅李钦贤著,《台湾美术阅览》,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页787
    78谢里法,「六○年代台湾画坛的墨水趣味」,《雄狮美术》78期。收入前揭《当代台湾绘画文选》,页填245、249。
    79倪再沁,「在政治漩涡中的台湾美术」论文稿,页12。
    80朱珮仪、谢东、山著,《台湾写实主义美术1895-2005》,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页172-173。
    81朱珮仪、谢东山著,《台湾写实主义美术1895-2005》,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页172-173。
    82朱珮仪 谢东山著,同上2006,页172-173
    83朱珮仪 谢东山著,同上2006,页172-173
    84第23届省展国画评审张谷年语。张谷年,<感言>,《第23届全省美术展览会画刊》,台中市,台湾省第二十三届全省美展筹备会,1969
    2林正文、松永正义著,廖兆阳译,前揭书.页25
    3庞建国与Peter B.Evaos合著,庞建国译,《国家结构与国家政策:台湾经济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意涵》,中山逢会科学针小第四卷,第一期,1989,页45。
    4庞建国与Peter B.Evaos含著,庞趣国譁,前文,页45
    5王作荣,《我们如何创造了经济奇迹?》台北,时报出版, 1918,页14。 (参见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9D%E9%87%A3%E9%81%8B%E5%8B%95)
    81971年10月25联合国以7635,17票弃权,通过阿尔巴尼亚所提以中共取代原有中华民国所代表的中国席位,排除中华民国的议案,其代表团在进行表决时,退出会场并宣布退出联合国
    9陈水源著《台湾历史的轨迹(下)》晨星出版社,2000,页652-655
    (?)参见陈水源著《台湾历史的轨迹(下)》晨星出版,2000,页634-635。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1953-1956),第二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1957-1960),第三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1961-1964),第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1965-1968),第五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1969-1973)
    11朱云汉,<寡占经济与威权政治体制>,出自台湾研究基金会编,《垄断与剥削》,1989.页145。
    12引自庞建国国,(艇经济发展踱与噢政治抬变迁迁—兼论中华民国台湾经验>.《成功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创刊号。
    13金耀基,<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突破>,出自彭侥恩、朱云汉编,前揭书,页366。
    14许介鳞,《政党政治的秩序多与伦理)台北,国家政策研究资料中心,1989页24。
    15林信华《文化政策新论—建构台湾新社会》,扬智,台北,2002.5,页11。
    16弗雷德·英格莉斯著韩启群等译《文化》,2008,南京大学出版社,页32-33。
    17南方朔,、当艺术文化与经营管管理相遇>,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跨世纪国际艺文资讯友流研讨会-从世界的视角阅读文化》,2000.10页90。
    19引自《文化建设重要法规汇编》,文建会,1997.6。
    20 「加强文化育乐方案」第一项建议:文化建设与文化昧之推行,宜有统一事权之机构,以加强其决策、规划、推动与督导之功能。建议在当时机设置直隶于行政院之专管机构,如文化部或文化建设委员会。
    21苏昭英等编,《台湾县市文化艺术发展—理念与实务》,文建会委讹文化环境工作室主编,「文化生活圈之调查研究一县市文化艺术发展计划」规划研究报告,2001.页16。
    22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台湾五零年代白色恐怖」,(魏廷朝,1997,台湾人权报告书,1949-1995。台北:文英堂。)
    26叶石涛著,《台湾文学史纲》,文学界杂志社,1987初版,页110-111。
    27赖瑛瑛,《台湾前卫—60年代复合艺术》,远流,页70、72。
    28李思贤,《台湾当代美术大系》,艺术家出版社2003,页17
    29郭继生著,艺术史与艺术批评,台北市: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页82-83。
    30陈昭瑛著《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页130。
    31陈昭瑛著《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页130-131。
    32王拓,<二十世纪台湾文学发展的动向>,《街巷鼓声》,台北:远景,1977年九月,页89。此文原发表于1977年五月十日之《中国论坛》(四卷三期)。
    33安兴本《冲突的台湾》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页196。
    34安兴本《冲突的台湾》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页197
    35安兴本《冲突的台湾》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页199-200。
    36参见「中国论坛」第四十九期。1977年10月10日「当前中国文学问题」座谈会,姚一苇发言。
    37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高雄 春晖出版社,1 987,页167
    38「夏潮杂志」第二卷五期,1977年
    39叶石涛「台湾乡土作家论集」,远景出版社.1979年。
    40尉天听「民族与乡土」,慧龙出版社,1979年
    41王晓波「民族与思想」,蓝灯出版社,1980年。
    42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文学篇),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纂修,1997年初版,页957。
    43叶石涛「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夏潮杂志」第二卷五期,1977年。
    44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文学篇),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纂修,1997年初版,页958。
    45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144页,文学界出版社,1987年
    46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文学篇),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纂修,1997年,页960
    47刘坤富著,《台湾美术评王秀雄卷》,台湾省立美术馆策划,艺术家出版社,1999,页116
    48《后解严与后八九》,国立台湾美术馆策划,艺术家出版社,2007,页41。
    49所谓「台湾官办美展」,指的是1927年开办的「台湾美术展览会」(简称「台展」)、1938年改组的「台湾总督府美术展览会」(简称「府展」),以及1946年创设的「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等三个由官方主导的全岛性展览会。「省展」在2006年,举办完第60届展出后,划下句点
    50秋琳婷著《台湾美术评论全集谢里法卷》台湾省立美术馆策划艺术家出版社19995月页179-180
    51朱珮仪 谢东山著《台湾写实主义美术1895-2005》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页179。
    52萧琼瑞,现代绘画运动期间的「省展风格」(1959-1970)(下),《台湾美术》,20期,1993.04,页70-72。
    53安德鲁·魏斯(framed art posters,Andrew Wyeth1917年7月12日-2009年1月16日)美国当代重要的新写实主义画家,以水彩画和蛋彩画为主,以贴近平民生活的主题画闻名,作品已被相当多的博物馆、艺廊重视与收藏,包括了美国国家画廊。他的全名是Andrew Nowell Wyeth。又译作安德鲁·奈维尔·维斯
    54萧琼瑞,<「现代水墨画」在战后台湾的生成、开展与反省>, 《岛屿色彩》台北市:东大,1997,页165。
    55朱珮仪 谢东山著《台湾写实主义美术1895-2005》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页180。
    56陈嘉仁,<民族的形象。现实的生活—我的创作自述>,《雄狮美术》,103期,1979.07,页104。
    57蒋勋,<新人的历史与历史的新人>,雄狮美术,253期,1992.03,页054。
    58朱珮仪 谢东山著《台湾写实主义美术1895-2005》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页180
    59朱珮仪 谢东山著《台湾写实主义美术1895-2005》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页180
    60朱佩仪谢东山著《台湾写实主义美术1895-2005》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页180
    61曹筱玥,<认同与回归—七○年代本土意识下绘画的产制与通路>艺术家,235期,2003.04,页484-485。
    62詹前裕,雄狮美术,085期,1978.03,页36。
    63朱珮仪谢东山著《台湾写实主义美术1895-2005》,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页180。
    61完稿於1980年8月,病中錄自(席德進晝集1981)
    1参见沈清松《文化白皮书》行政院文建会,1998.10,页90-92。
    2安兴本《冲突的台湾》,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页11。
    3胡永芬《后解严与后八九》,国立台湾美术馆策划,艺术家出版社,2007,页42-43。
    4简后聪著,《台湾史》,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页74
    5朱珮仪,谢东山,《台湾写实主义美术1895-2005》<北市市:典藏,2006>,页182。
    6谢东山,《台湾美术批评史》,洪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页108-105。
    7高千惠,《当代文化艺术涩相》,艺术家出版社,1996,页16。
    8[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页246
    9沈清松,《台湾精神与文化发展》,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2001.4.页26。
    10沈清松,<从现代到后现代>,《哲学杂志》第四期,台北,1993.4.页4-25。
    11[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译《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页1.2.19。
    12高千惠,《当代文化艺术涩相》,艺术家出版社,1996,页17。
    13参见贾士蘅译,《跃升中的四小龙),台北,天下,1998
    14于宗先、王金利合著,《台湾通货膨胀》,台北,联经,1999.页266-271。
    15殷乃平.<金钱游戏的疏导与转化途径>,《社会重建》时报出版,1991年,页240。
    16见蔡源煌,<当前文化问题剖析及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收录于《社会重建》,报文教基金会丛书,1991.5页323
    17见蔡源煌,<当前文化问题剖析及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收录于《社会重建》,报文教基金会丛书,19915.页324。
    18谢东山,《殖民与独立之间:世纪未的台湾美术》,台北市市美术馆,1996,页210。
    19廖新田,《艺术的张力:台湾美术与文化政治学》,台北市,典藏艺术家庭,2010,页10。
    21郭少宗,<台湾水墨画八十年代的动向>,《台湾美术》,第四卷第一期季刊13,页35
    22陈昭瑛,<追寻,台湾人,的定义:敬答廖朝阳、张国庆两位先生>,《中外文学》23:11(1995年4月),第136-140页。
    23详见吴超然,《台湾当代美术大系媒材篇水墨与书法》,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3。
    24李季育,<九零年代台湾当代艺术>,《1901-2000台湾文化百年论文集1》,台北市,史博馆,1999,页317-341。
    25胡永芬《后解严与后八九》,国立台湾美术馆策划,艺术家出版社,2007,页45。
    26胡永芬《后解严与后八九》,国立台湾美术馆策划,艺术家出版社,2007,页44。
    27胡懿勋,<光复后台湾美术生态观察>,《1901-2000台湾文化百年论文集1》,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页279-314。
    28叶玉静著《台湾美术评论全集 林惺岳》艺术家出版社,台湾省立美术馆策划,1999,页142-143
    29详见赖香伶总编辑,《台湾艺评研究1997-1998》,台北市,财团法人中华民国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1999一书。
    30详见谢东山主编,《台湾当代艺术1980-2000》,台北市,艺术家,2002一书。
    31胡懿勋,<光复后台湾美术生态观察>,《1901-2000台湾文化百年论文集1》,台北市,史博馆, 1999,页279-314。
    32王秀雄,《艺术批评的视野》,台北市,艺术家出版社,2006。
    33整理自李长俊,《台湾艺评研究1997-1998》,台北市,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1999,页199-218。
    34参阅李长俊,《台湾艺评研究1997-1998》,台北市,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1999,页199-218。
    35李长俊,《台湾艺评研究1997-1998》,台北市,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1999,页10。
    36胡懿勋,<光复后台湾美术生态观察>,《1901-2000台湾文化百年论文集1》,台北市,史博物馆,1999,页279-314
    37李长俊《台湾艺评研究1997-1998》,台北市,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1999,页18。
    38廖新田《艺术的张力》,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0,页11。
    39黄光男,《美术馆行政》、台北市,艺术家出版社1991,页56-57
    10林金标,<「激情」到「反省」的路上>,《现代美术,第49期1994,页15。
    41《雄狮美术》140期,1982.10。
    42参见萧琼瑞,<中国水墨的台湾经验—试析战后台湾水墨绘画发展大势>, 《炎黄艺术》11期1990年7月、高雄。
    43参见倪再沁,<中国水墨台湾趣味—台湾水墨发展的批判>,《雄狮美术》244期,1991年6月,台北,页150-159。
    44郭少宗,<台湾水墨画八十年代的动向>,《台湾美术》,第13期1991,页35
    45参见王秀雄,<战后台湾现代中国水墨发展的雨大方向之比较研究—刘国松、郑善禧的艺卫历程与创造理探释>,《台湾美术发展史论》,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5,页199-276。
    46参见黄光男,<现代水墨昼类型析论>,《传统。现代艺术生活》,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
    47高千惠,<人间邂逅江湖—1998看战后当代水墨的瓶颈与出路),《艺卫家》284期,1999年1月,台北,页157
    48沉揆一,<当今水墨画及其前景>,《艺术家》287期,1999年4月,台北,页164-173
    49文建会策划,「台湾现代美术大系」,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4年12月
    52详见河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河清,
    《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河清对于美国借由全球化以达到美国化之目的,多有批判。
    53详见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研究》,北京,文化艺术,2001一书
    54傅雷,《傅雷美术讲堂》,台北市:三言社,2003,页42。
    55高宣扬,《后现代论》,台北市,五南,2002,页48。
    1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页76。
    2沉清松,《台湾精神与文化发展》,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20014页237
    3引自许俾云,<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与建设>,收录入前揭、民国七十八年度中华民国文化发展之评估与展望》,页17。
    4王宁,《全球化与文化研究》,台北市,扬智文化,2003,页26。
    5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页77。
    6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页15。
    7高千惠,《艺种不原始》艺术家出版社,2004,页102。
    8高千惠,《艺种不原始》艺术家出版社,2004,页113。
    9袁金塔<试论水墨画创作上的一些基础问题>,《现代水墨画》台北市立美术馆,1988,页69。
    1o详见陈小波,1937-1945年台湾皇民化运动论述》,《台湾研究十年》,厦门市:厦门大学,1990;何义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据时代末期日本对台湾之教育政策与教化运动》,中国文化大学日研所硕士论文,1986。
    11陈昭瑛,《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台北市:正中,2001,页36-37
    12林柏亭,<台湾东洋画的兴起与台、府展>,《艺术学》第3期,19H9,页99-100。
    13萧琼瑞、《岛屿测量:台湾美术定向》,台北市:三民,2004,页76。
    14详见谢里法,《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台北市:艺术家,1992一书。
    15王秀雄,《台湾美术发展史论》,台北市:史博馆,1995,页131-198。
    16陈昭瑛,《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台北市:正中,2001,页313-314。
    17荆子馨(Leo T.S.Ching),郑力轩译,《成为「日本人」:殖民地台湾与认同政治》,台北市:麦田,2006,页127-181。
    18王晚波,《台湾史与台湾人》东大图书公司,2003,页215-217
    19郭少宗,<台湾水墨画八十年代的动向>,《台湾美术》,第四卷第一期季刊13,1991,页29-36,页35。
    20黄文叙,《艺术市场与投资解码》,台北市:艺术家,2008,页9。21胡懿勋, 艺术市场影响之下的台湾美术生态,《台艺每数学系教授论文集》,2001,页217-225。
    22郭继生,《艺术史与艺术批评》,台北市:书林,1998,页321-324。
    23胡懿勋,<艺术市场影响之下的台湾美术生态>,《台艺美术学系教授论文集》,2001,页217-225。
    24 「一才」是人物型(F)一号的25倍、是风景型(P)一号的28倍、是海景型(M)一号的3.3倍。
    25倪再沁,《台湾美术的人文观察》,台北市:雄狮,1995,页137-141。
    26参见经济日报编著,《赚钱也能很优雅:2008艺术投资教战手册》,台北市:联合报股份有限公司,2008,页40-41。
    27「国泰世华艺廊全球资讯网」网址http://gallery.cathaybk.com.tw/intro.htm。
    28「台积电青年书法大赏」网址http://www.tsmc-culligraphy.org
    29 「行天宫五大志业」网址http://www.ht.org.tw
    30 活舌动参见陈文贤、苏妹、巫素敏编,《中华民国画学会48周年大展作品集》,台北市:中华民国画学会,2009,页65-66
    31参见王秀雄,《台湾美术发展史论》、台北市:史博馆,1995,页131-198;陈英德,<日本、法国与台湾早期艺术关系初探(一)>,《雄狮美术》第223期,页102
    32陈昭瑛,《台湾信学:起源·发展与转化》,台北市:正中,2001,页36-37
    33高千惠,《当代文化艺术涩象》,台北市:艺术家、1996,页40。
    34资料汇整自国立台湾美术馆「青年艺术作品—购藏计画」网址http://youngweb.ntmofa.gov.tw/Default.aspx
    37谢东山,《殖民与独立之间:世纪未的台湾美术》,台北市:北市美术馆,1996,页106。
    38黄海鸣,《「美术馆」与「大卖场」之间的游戏—试找出「台北双年展2000无法无天」中的几个子题>,《从「身体」到「城市」的阅读》,台北市:北市美术馆,2000,页65-66。
    39文建会,《台湾制造:文化创意产业向前走》,台北市:允晨文化,2007,页2-3。
    40高千惠,《艺种不原始:当代华人艺术跨领域阅读》,台北市:艺术家,2004,页283。
    41[加]麦克鲁汉,杨惠君譯,《媒体即讯息》,台北市,稹木文化,2009,页63。
    42王宁,《全球化与文化研究》,台北市:扬智文化,2003,页33。
    43[英]奥斯汀·哈灵顿(Austin Harrington),周计武、周雪娉译,《艺术与社会理论》,南京:南京大学,2010,页202。
    44田瑞华,<关于“文化全球化”的几个问题>, 《山东社会科学》总184期,2010,页118-120;王宁, 《全球化与文化研究》,台北市,扬智文化,2003,页197。
    45[美]维吉妮亚·帕斯楚(Virginia Postrcl),阎蕙群、陈俐雯译,《风格美感经济学》,台北市,商智文化,2004,页58。。
    46转引自[英]西莉亚·卢瑞((Celia Lury),张萍译,《消费文化》,南京,南京大学,2003,页13。
    47详见郑工,<民族化美术运动>一文,收录于其论文《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南宁:广西美术,2002,页142-188。
    48详见河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一书。
    49详见张敢,《绘画的胜刊?美国的胜利?: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研究》,北京,文化艺术,2001,页196。
    50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南宁,广西美术,2002,页316-353。
    51周宪,<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哲学研究》第10期,2001年,页66-73+80。
    52转引自[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Victoria D. Alexander),章浩、沉杨译,《艺术社会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页295。
    53陈光兴,<文化研究在台湾到底意味著什么>,《文化研究在台,弯》,陈光兴主编,台北市,巨流、2005,页7-25
    54[美]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南京大学,2006,页183。参见杨全强<译后记>
    55[英]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台北市:巨流,2004,页288。
    56 [美]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南京大学,2006,页168。
    57[英]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南京:南京大学,2002,页323。
    58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页11-12。
    59刘宗超,《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南昌:江西美术,2008,页12。
    60陈瑞文,<艺术自治性与台湾艺术主体性一従「非常不庙之漫画」谈起>,《大趋势》,005期(2002.07),页70。
    61高宣扬《流行文化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页157。
    62高宣扬,《流行文化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页105。
    63参阅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页83。
    64倪再沁,、后艺术看当代台湾社会>,《大趋势》艺术杂志,2002.04,页71。
    65高宣扬,《流行文化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页105-107
    66倪再沁《后艺术看当代台湾社会》,《大趋势》艺术杂志,2002.04,页71。
    67 [美]迪克·何柏第(Dick Hebdige),蔡宜刚译,《次文化:风格的意义》,台北市:巨流,2006,页161-162。
    68 [英]西莉亚·卢瑞(Celia Lury),张萍译,《消费文化》,南京:南京大学,2003,页188
    69李亦园,<当前青少年次文化的观察>,《中国论坛》511期,1984,页9-15。
    70[美]迪克·何柏第fDick Hebdige),蔡宜刚译,《次文化:风格的意义》,台北市。巨流2006,页158。
    71[苏联]巴赫金,晓河、贾泽林、张杰等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页12
    72[美]安德烈亚斯·胡伊森(Andreas Huyssen),周韵译,《大分野之后:现代主义、大众主义、后现代主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页150-151。
    73王德育,《台湾艺术:现代风格与文化传承的对话》,台北市:北市美术馆,2004,页91。
    74王德育,《台湾艺术-现代风格与文化传承的对话》,台北市:北市美术馆,2004,页5。
    1卡尔.曼海姆《卡尔.曼海姆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页75。
    2周娩窈,《台湾历史图说》,台北市:联经,1998,页13。
    4王德育,《台湾艺术—现代风格与文化传承的对话》,台北市:北市美术馆,2004,页75。
    s萧琼瑞,《岛与色彩—台湾美术史论论》,台北市:东大,1997,页234-244。
    6萧琼瑞,《五月与东方》,台北市:东大,1991,页373。
    7杨式昭,<百年来台湾水墨画之消长>,《新方向.新精神-新世纪台湾水墨画发展学术研讨会》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页154-155。
    8林昌德,《先秦至两宋绘画写生理论之研究》,台北市:艺风堂,1988,页161-166。
    9详见「台湾硕博士论文系统」网址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eTbyY_/webmge
    10详见谢里法,《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台北市:艺术家,1992一书。
    11详见萧琼瑞,《五月与东方: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在战后台湾之发展,1945-1970》,台北市:东大,1991一书。
    12详见廖新田,《台湾美术四论:蛮荒/文明·自然/文化·认同/差异·纯粹/混杂》,台北市:典藏艺术家庭,2008。廖新田,《艺术的张力:台湾美术与文化政治学》,台北市:典藏艺术家庭, 2010
    13详见刘纪蕙编,《他者之域.文化身分与再现策略》,台北市:麦田,2001一书。
    14详见冯品佳、赵顺良主编,《(洞)见:视觉文化与美学》,台北市:书林,201 1一书。
    15参见郭少宗,《台湾水墨画八十年代的动向》,《台湾美术》,第四卷第一期季刊13,1991,页29-36;倪再沁,《台湾美术的人文观察》,台北市:雄狮图书,1995,页141。
    16费孝通著,《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页279。
    17吴湖帆,·对于现代中国画之感想,《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上海:上海书画,2008,页56-60。
    18傅雷, 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上海:上海书画,2008,页52-55。原载于《艺术旬刊》,第一卷第4期,1932年10月
    19汤哲明,《当代中国画的现实问题和发展问题》,《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上海:上海书画,2008,页402-413。
    20详见《朵云》54集,上海书画,2001.07,本集主要是专对大陆笔墨论战的记载。其他的资料,参见萧琼瑞,《五月与东方》,台北市:东大,1991,页313-346;林木,《笔墨论》,上海画报,2002,页6H-69。另外,在邵琦、孙海燕编著,《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上海:上海书画, 2008一书,收录二十世纪关于水墨的文献资料,有关于国画与水墨、笔墨意见、诗与画,以及现况与发展等问题
    21尹毅,<水墨艺术裂变说>,《裂变·蜕变—中国现代水墨艺术》,慕尼黑全球,2003,页11。
    22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太原:山西教育,2001,页12。
    23详见孙景波主编,《五嶽看山:海峡两岸研究生五嶽写生考察作品文献集》,北京市: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部,2()()8一书。
    24曾长生著《台湾美术评论全集李仲生》艺术家出版社,台湾省立美术馆策划,1999,页32-33。
    25徐悲鸿,《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上海:上海书画,2008,页18-21。原载于《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5月23-25日
    26王德育,《台湾艺术:现代风格与文化传承的对话》,台北市:北市美术馆,2004,页91。
    27详见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编辑,《台湾美术种子》,台北市:师大,2007一书。
    28详见高千惠,《在艺术界河上—当代艺术丝路之旅》,台北市:艺术家,2001。
    29详见谢东山主编,《台湾当代艺术1980-2000》,台北市:艺术家,2002一书。
    30谢东山,<当代人写当代史,《台湾当代艺术1980-2000》,台北市:艺术家,2002,页6-7
    31倪再沁,《台湾美术的人文观察》,台北市:雄狮图书,1995,页259-264,267-270.
    32倪再沁,<中国水墨台湾趣味—台湾水墨发展的批判>, 《雄狮美术》244期,1991,页150-159。
    33黄光男,<现代水墨画类型析论>,《传统·现代艺术生活》,台北市:史博馆,1997,页137-162。
    34郭少宗,<台湾水墨画八十年代的动向>,《台湾美术》,第四卷第一期季刊13,1991,页29-36.
    35沉揆一,<当今水墨画及其前景>,《艺术家》287期,1999年4月,页164-173。
    36文建会策划,艺术家出版社编辑,《台湾现代美术大系》,台北市:文建会,2004。
    37高千惠,《艺种不原始:当代华人艺术跨领域阅读》,台北市:艺术家,2004,页100-101。
    38乐黛云、钱林森等主编,《跨文化对话.第26辑》,北京,三联书店,2010,卷首语。
    39吴超然,<台湾当代水墨的可能性—从本我重新出发>,《台湾当代水墨的可能性》,台中县:静宜大学艺术中心,2002,页5-8。
    40(明)董其昌,《画旨》,于安澜编,《画论丛刊》上,台北市,华正书局,1984,页71。
    41 [德]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上海译文,2004。
    42刘芳如,<由国画创作谈传统与现代的冲击>, 《传统·现代艺术生活》,台北市:史博馆,1997,页87-120。
    连横《台湾通史》
    简后聪《台湾史》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初版
    蒋君章《台湾历史概要》远东图书公司,1970初版
    毛一波《台湾文化源流》台湾省政府新闻处,19743版
    陈水源《台湾历史的轨迹)(上.下册)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初版
    吴密察《台湾近代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1再版
    罗吉甫《日本帝国在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2版
    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初版2003初第九刷
    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联经出版小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1版
    国分直一、金关丈夫合著《台湾考古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01版谭继山译
    种村保三郎《台湾小史》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0 1版,谭继山译
    薛志亮、谢金銮、郑兼才《台湾县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1版
    黄大爱《台湾史纲》民书局,1982 1版
    汤子炳《台湾史纲》海峡学术出版社,2004 1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台湾史》众文图书公司印行,1996 1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台湾近代史—文化篇》1997 1版
    程大学《台湾开发史》众文图书公司·2000 1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文学篇》,19971版
    矢内原忠雄著 林明德 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4
    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文汇出版社,20031版
    谢埋法《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艺术家出版社,1992 3版
    萧琼瑞《台湾美术史研究论集》伯亚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1初版
    沉以正等著《台湾地区现代美术的发展》台中市立美术馆发行,1990初版
    许汀主编《人文艺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1版
    邵大箴等著《现代水墨画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1版
    李霖灿等著《现代水墨》台北市立美术馆发行1988 1版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1版
    方闻《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版李维琨译
    林永发《七友画会及艺术之研究》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1版
    关卫《西方美术东渐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版,熊得山译
    陈振濂《近代中口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安徽美术出版社,2001
    谢里法策划《台湾美术地方发展史全集》国立台湾美术馆,2003 1版
    林惺嶽《渡越惊涛骇浪的台湾美术》艺术家出版社19971版
    萧琼瑞《岛屿色彩:台湾美术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11月初版
    萧琼瑞《岛屿测量:台湾美术定向》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 6月
    萧琼瑞研究主持《台湾美展80年(1927-2006)(上)》国立台湾美术馆,2009 10月
    萧琼瑞研究主持《台湾美展80年(192-2006)(下)》国立台湾美术馆,200910月
    谢东山著《台湾美术批评史》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
    朱珮仪 谢东山著《台湾写实主义美术1895-2005》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
    亨利.柏格林《材料与记忆》华夏出版社,1999 1版,王宇根译
    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版,王德峰译
    卢纳察尔斯基《艺术及其最新形式》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3版,郭家甲译
    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版王柯平译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版,毕然、郭金华译
    海德格尔.福柯《词与物》上海三联书店2001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版,潘耀昌译
    马克斯.舍勤《资本主义的未来》三联书店20032次印刷,罗悌伦等译
    高千惠《当代文化艺术涩相》艺术家出版社,19961版
    谢东山《当代艺术批评的疆界》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1995 1版
    黄光男《台湾画家评述》台北市立美术馆,1998 1版
    李长俊等著《台湾艺评研究》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1999 1版
    谢东山主编《1980-2000台湾当代艺术艺术家出版社,2002 1版
    李君毅编《香港现代水墨画文选》香港现代水墨画协会,2001 1版
    梅洛.庞蒂《符号》商务印书馆官2003,1版姜志辉译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艺术篇》1997 1版
    伊藤.洁《台湾》新远东出版社,1994,1版
    张耀锜编著《台湾近代社会史纲》台湾本土文化书局,19961版
    瓦尔特.本雅明著 王才勇泽、《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月1版
    马丁.海德格尔著孙 周兴译 《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月1版
    罗秀芝/萧琼瑞林伯欣/颜娟英著《台湾美术评论全集工白渊卷》、《台湾美术评论全集刘国松卷》、《台湾美术评论全集 何怀硕 卷》台湾省立美术馆策划艺术家出版社1999 5月
    黄光男著《美术馆行政》艺术家出版社,1991 10月初版
    郭继生著《艺术史与艺术批评》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 10月1版
    修平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编《2005近代台湾美术的转与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3月
    《视觉.记忆.收藏—艺术史跨领域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集》 2006,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指导
    高千惠著《艺种不原始》艺术家出版社,20041月
    萧琼瑞《五月与东方—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在战后台湾之发展(1946-1970)》,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
    廖新田《台湾美术四论》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廖新田《艺术的张力》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0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 1版
    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版
    费孝通.德里达等著《中国文化与全球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版
    瞿海源.章英华主编《台湾社会与文化变迁》(上、下册)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1986初版
    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02 1版,林荣远译
    拉德克利夫.布郎《社会人类学方法》华夏出版社2002 1版,夏建中译
    马塞尔.毛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版,碧譁
    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2 1版,周晓虹、徐彬译
    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三联书店2002 1版,张旅平译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三联书店2002 1版,韩敏中译
    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1版,李琨译
    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 1版·王宇根译
    Robert.Layton《艺术人类学》亚太图书出版社1995 1版吴信鸿译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版,冯建三译
    多明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版,王逢振译
    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版,杨淑华、宋慧敏译
    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32版,张红晖、胡江波译
    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华夏出版社,20032版,霍桂桓译
    沃尔夫冈.伊琴尔《虚构与想家——文学人类学疆界》吉林人民出版社,汪正龙等译
    安东尼.泰特罗《本文人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版,上宇根等译
    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三联书店,20011版,陈强,张水强译
    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上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版
    安娜.尼古拉耶芙娜。玛尔科娃《文化学》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 1版
    柯利弗德。格尔兹《文化在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版纳口碧力戈等译
    马克斯.韦伯《文明的历史脚步》上海三联书店,19972版黄宪起等译
    谢少波《抵抗的文化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版,陈永国、汪民安译
    周大呜主编《中国的族群关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1版
    徐杰舜主编《本上化:人类学的大趋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1版
    童庆炳、畅广元、梁道礼主编,20021版
    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 1版
    蒋原伦、潘凯雄《历史描述与逻辑演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版
    虞义辉《台湾意识的多面向》黎明文化事业,2001
    刘树勋主编《闽学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1版
    林仁川、黄福才(闽台文化交融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1版
    徐博东、张明华《台湾传统文化探源》商务印书馆1996 1版
    陈奇禄《良民族与文化》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2版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曾科学出版,20011版
    易中天《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版
    邓尼斯.K.姆贝《组织中的传播相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中国社曾科学出版社,20001版
    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版
    丁晓原《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 1版
    古鸿廷、黄书林合编《台湾历史与文化(三)》东海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稻乡出版社,2000初版
    林柏维《台湾文化协会沧桑》台原艺术文化基金会。台原出版社1998 1版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一一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1版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1版
    杨孟哲《日治时代台湾美术教育》前卫出版社,1999初版
    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版
    安兴本《冲突的台湾》华文出版社,2001
    黎湘萍《文学台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版
    陈昭瑛《台湾儒学—起源、发展》止中书局,2000初版
    杨若萍《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简史(16521949)》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版
    李明辉《当代儒学的目我转化》中函社曾科学出版社,2001
    焦桐《台湾战后初期的戏剧》台原艺术文化基金会,台原出版社19901版
    黄俊杰《儒学与现代台湾》中国社曾科学出版社,2001
    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三联书店,2001 1版
    徐晓望主编《福建思想文化史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1版
    李志鸿、陈芹芳《从「唐山祖」到「开台祖」 》,九州出版社,20021版
    李世伟《日据时代台湾儒教结社与活动》天津出版社,1999 1版
    李正治《政府迁台以来文学研究理论及方法之探索》学生书局,1988初版
    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版
    殷海光《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书店,20021 版
    叶启政《台湾社会的人义迷思》东大图书公司,19901版
    工诗琅译注《台湾社会运动史》稻乡出版社,19951版
    工晓波编《台湾的殖民地伤痕新编》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 1版
    陈永源主编《台湾文化百年论文集》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1版
    萧新焊《台湾社会文化典范的转栘》立绪文化事业,2002 1版
    何绵山《闽文化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月1版
    史蒂文.康纳著严忠志译《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商务印书馆,20023月1版
    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月1版
    子安宣邦 著 陈玮芬译《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月1版
    克利福德.格尔茨 著 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20085月1版
    张志平著《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乡土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月
    載维.R.肯迪斯 安德烈亚地。方坦纳 编 周晓亮 杨深 程志民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 5月1版
    科林。斯巴克斯 著 刘舸 常怡如译《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蒋原伦 主编《媒介文化十二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月
    乔尔.鲁蒂诺,安东尼.格雷博什著,霍政欣、罗赞、陈莉、曹海风译, 《媒体与信息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月1版。
    弗雷德.英格利斯 著 韩启群 张鲁宁 樊淑英 译《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月
    谢少波 著 陈永国汪民安译《抵抗的文化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月1版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著 工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布莱恩.S.特纳克里斯。瑞杰克著吴凯译《社会与文化—稀缺和团结的原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安德烈亚斯。胡伊森 著 周韵 译《大分野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月1版
    汉诺.哈特 著 何道宽译《传播学批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月1版
    诺贝特.埃利亚斯 著 王佩莉 袁志英译《文明的进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5月1版
    薛毅 主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一卷 至 第四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月1版
    吉姆.麦克盖根 著 桂万先译《文化民粹主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月1版
    乔纳森。弗里德曼 著 周宪 许钧 主编《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商务印书馆,2003 6月
    黄平 主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三联书店,20078月,北京1版
    约翰.哈特利 著.李广茂《文化研究简史》金城出版社,2008 10月1版
    武仕杰 著《霍尔与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月1版
    乐黛云[法]李比维 主编《跨文化对话》三联书店, 2010 7月1版
    沈洪波 著《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4月1版
    衣俊卿 著《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月1版
    张静 主编《身分认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月1版
    约翰.菲斯克 著,杨全强 译, 《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5月2版
    罗钢 刘象愚 主编,《史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月
    葛红兵 著《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学林出版社,2000 12月1版
    乐黛云[法]李比维主编《跨文化对话》19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月1版
    朱丽.汤普森。克莱恩 著 姜智芹译《跨越边界—知识 学科 学科互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月2版
    迈克.克朗 著 杨淑华 宋慧敏 译《文化地理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月2版
    斯拉沃热.齐泽克 等 方杰译《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5月2版
    谢名家著《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人民出版社2002 5月1版
    丁文秀著《“文化研究”思潮导论》人民出版社,200211月1版
    叶舒宪 主编《国际文学人类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1月1版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 编 马丁译《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马修.阿诺德 著 韩敏中 译《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三联书店,2002
    汪宁生 著《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会的方法》文物出版社,2002 9月2版
    诺贝持.埃利亚斯 著 刘佳林 译《论文明、权力与知识—诺贝特。埃利亚斯文选》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巴特.穆尔,吉尔伯特 著.陈伸丹译《后殖民理论—语境 实践 政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月2版
    张黛年 程宜山 著《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月1版
    詹姆斯.克利福德 乔治.E.马库斯 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6 6月1版
    卢义辉 著《台湾意识的多面向—百年两岸的民族主义》黎明文化出版,2001 11月初版
    宋光宇编《台湾经验(一)历史经济篇》、《台湾经验(二)社会文化篇》、龚鹏程《台湾的社会与文学》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10月
    弗雷德 克.杰姆逊 著 胡亚敏 等译《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月1版
    约翰.R.霍尔 玛丽。乔。尼兹 著 周宪 许钧主编《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2 8月1版
    张炎宪、曾秋美、陈朝海编《20世纪台湾新文化运动与国家节构论文集》台湾史系列4,台湾史料基金会,2003 3月
    P.布尔迪约 J.-C.帕斯隆著《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商务印书馆,200212月
    曹荣湘 选编, 《后人类文集约化》上海三联书店,2004 7月
    Edward W. Said著李琨 译, 《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 10月
    西莉亚.卢瑞 著 张萍 译, 《消费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月
    朱水涌 周英雄 著, 《闽南文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8月1版
    唐君毅 著,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月1版
    Max Weber著冯克利 译,《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2010 9月,北京第6次印刷
    中村俊龟智 著,何大勇 译, 《文化人类学史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埃里克.麦克声汉,弗兰克.秦格龙 编 何道宽译《麦克声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月
    武桂杰 著《霍尔与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月
    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石之瑜《社会科学知识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版
    林曼丽(2000)《台湾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台北:雄狮图书公司。
    郑明宪 主稍《台湾美术教育史》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2008
    杨孟哲《日治时代台湾美术教育》前卫出版社,1996。
    吴国淳.1997:战后五十年来台湾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 研究所博士论文。
    黄冬富,学校美术教育与台湾美术发展,美育.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