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仪美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力图联系与蔡仪美学思想有直接关系的当代中国及世界美学发展背景和理论语境,较系统地对蔡仪美学思想研究的意义、现状、方法,蔡仪美学思想中的美论、美感论及蔡仪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三个环节的研究做出自己的思考。
     论文的绪论着重论述了研究蔡仪的意义和方法等问题。关于研究意义,论文简述了当代美学的两次转型,认为蔡仪美学思想在40、50年代的第一次转型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贡献;第二次转型后,当代美学更多强调主体的作用,而现实领域中却出现了人类过度开发、掠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面。随着环境伦理学兴起,环境美学应运而生,有论者认为可以把蔡仪的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当代环境美学建设的理论资源。这就有必要对蔡仪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和再审视。研究现状中主要列举了吕荧、朱光潜、李泽厚等美学家对蔡仪美学观点的基本评价,陈述了论辩双方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了蔡仪美学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原则上规定了把蔡仪美学思想还原到历史时代并在逻辑层面进行辩证分析,同时明确本论文以肯定蔡仪的历史贡献为前提,更多偏重于探讨蔡仪美学思想存在问题及症结所在,以促进当今美学的发展。
     第一章分析蔡仪研究美学的路径及哲学基础,分为唯物主义与美学的方法,唯物主义与认识论、实践观,唯物主义与反映论、真理观三个小节。第一节唯物主义与美学的方法,首先粗略勾勒了西方美学史上美学方法的历史,接着以周扬、朱光潜、吕荧、李泽厚四位人物为核心介绍了对新中国美学影响最大的几种方法,认为中国当代前期美学基本上是走向辩证唯物的历史历程。该节最后介绍了蔡仪的研究路径和对象,指出了蔡仪与前述四家的不同。第二节论述了蔡仪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关于实践的观点。论文认为蔡仪坚持认识论反对本体论是有重要价值,但蔡仪仅仅止于坚持认识过程的一个方面,即认识,而在坚持实践观的问题上止步不前,使其唯物主义认识论陷于机械性。第三节论析了蔡仪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真理观。论文认为蔡仪进一步把认识论和反映论区别开,把反映作为直观的反映,进而把实践与客观世界割裂开来并孤立化了;真理观方面,论文认为蔡仪割裂了真理与人的认识的联系,把真理孤立起来,而陷于真理认识的困境。本章还认为蔡仪美学思想所坚持的唯物主义初衷对于拨正上世纪30年代以来形成的具有较浓厚唯心主义色彩的朱光潜美学思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蔡仪的美论。第一节“美的条件与美的规律”认为蔡仪把美归于事物的属性条件,有似于斯宾诺莎的实体、属性概念,与马克思指出的脱离人的自然有相似之处,而与以劳动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有一定差距。第二节分析了蔡仪的自然美论。该节介绍了蔡仪自然美论的基本观点,比较了蔡仪自然美论与前苏联波斯彼洛夫、加拿大卡尔松自然美说的异同,进而辨析了这三家自然美说的贡献与局限。第三节分析了蔡仪的社会美论。该节主要比较了蔡仪与李泽厚、波斯彼洛夫社会美美学观的异同,认为蔡仪从种属性而不从人的实践分析阐发社会美,虽然也能较直观地解释大量的社会美的现象,但相比实践概念的引入,对社会美作出深度历史分析还稍有欠缺。
     第三章研究蔡仪的美感论。论文首先分析了其美感论的哲学基础,认为蔡仪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分割开来,进而排斥实践论,使其美感论不得不走向抽象道路。第一节分析了蔡仪的形象思维论。该节认为蔡仪将所谓“马克思的”艺术掌握世界方式作为形象思维的起点、形象作为思维和感官中仅视觉、听觉是美感感官是把掌握世界方式、思维和感官狭隘化了,进而分析了蔡仪具象概念及运用具象概念进行逻辑推导的随意性、蔡仪对反形象思维论的批评根据性不足和用形象思维去反对李泽厚情本体的失误,同时也认为蔡仪对情本体的指斥在出发点上是有道理的,但其所用的形象思维理论根据有待商榷。第二节论析了蔡仪的“美的观念”说。该节介绍了蔡仪美的观念说,认为蔡仪美的观念说存在美的观念与概念的矛盾、形象繁多性与种属抽象性的矛盾、形象的客观形式性与想象主观性的矛盾,进而认为蔡仪美的观念说是脱离生活的先验形象,是先验形象的任意组合,有走向形式主义之忧。同时该节还介绍了吕荧的美的观念说,认为美的观念应是社会各阶级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形成的观念,而不是蔡仪式的抽象化后的形象观念。第三节论析了蔡仪的“美感性质及形态”。论文在介绍了蔡仪的美感性质和1形态说之后,认为蔡仪美的认识和美的观念两重性显示了精神自我完成的特性,认为蔡仪自然美美感带有自我完成的特点。论文还认为蔡仪社会美美感中主观倾向性、阶级性和无阶级性的矛盾性折射了美感的自我完成性。
     最后一章分析了蔡仪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三个环节的研究。论文分析了蔡仪对车尔尼雪夫斯基、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批评性反思。第一节论析了蔡仪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观的批评。该节认为蔡仪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义美学观提出质疑是有价值的,但蔡仪从观念论角度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观点、崇高与悲剧、自然美论、艺术与现实关系等各个方面所进行的批评却是值得商榷的。第二节分析了蔡仪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评。论文认为蔡仪批评涅多希文在艺术掌握世界的观点中引入实践观,是将涅多希文的观点更加窄化了。论文还认为蔡仪对万斯洛夫和斯特洛维奇“劳动创造美”和“审美社会性”的批评是在对两位美学家进行片面论述基础上的批评,认为万斯洛夫和斯特洛维奇的理论缺陷不在于蔡仪所说的没有将美归于物本身,而在于将美等同于社会客观存在。相比中国的客观派美学、实践美学和苏联的自然派、社会派美学,论文认为吕荧将美作为第二性的,又是有现实基础的观念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上有独特意义。第三节分析了蔡仪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批评。论文首先摘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对1844年前后马克思的文本和《手稿》本身持基本肯定的评价,认为蔡仪将《手稿》中的“劳动”概念判定为黑格尔式的“精神劳动”,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等同于黑格尔的精神外化,把《手稿》中的“人的本质”等同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乃至把《手稿》归结为唯心主义著作是值得商榷的。论文还认为蔡仪把《手稿》中的劳动、意识活动、感觉三方面割裂开来,进而否定自然人化的唯物主义基础是有偏差的,同时认为蔡仪对实践美学将美作为社会客观存在的质疑是有意义的,并进而认为不应把美视为第一性的社会客观存在
     余论肯定了蔡仪在美学、艺术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贡献,同时认为蔡仪美学的问题与症结所在不应在当代美学建设中重复。
This essay consists of five departments, including of introduction and four chapters.
     This essay introduced why we research Caiyi's aesthetic thought, Caiyi's works, present researching situation and method of researching about Caiyi's aesthetic thought. For the meaning of researching Caiyi's aesthetic thought, the essay briefly expounded the two conversions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hen it thinks that the present aesthetics needs new thought to induce the losing humanism. In the other hand,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roused in these years, some scholars thought that we should use Caiyi's aesthetic thought to reestablish Chinese Aesthetics.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Caiyi's aesthetic thought. In the research status, the essay mainly listed some evaluations about Caiyi's aesthetic thought by Lvying, Zhuguangqian and Lizehou, pointed out the problem in the research of Caiyi's aesthetic thought. In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spect, this essay uses the historic and logic methods to research Caiyi's aesthetic thought.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analyzed Caiyi's research way and philosophy found. It consists of three small sections:"materialism and aesthetic method", "materialism and epistemology, view of practice", "materialism and theory of reflection, truth". The first section is about materialism and aesthetic method. It depicted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 method in western aesthetic history:a process of going from objective idealism to mechanical materialism till to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t last, a process of perfect fusion of rationality and sensibility. Then the essay produced several most important methods that influenced aesthetics of new China, such as Zhouyang, Zhuguangqian, Lvying, Lizehou's aesthetic methods. In the last of this section, the essay produced Caiyi's researching way and researching object, indicated Caiyi's differences from the four people's aesthetic methods. The second section is about Caiyi's views of materialism, epistemology and practice. The essay thinks that it is right that Caiyi insist on epistemology and oppose to ontology, but it is a mistake that Caiyi stopped at the cognition stage of the cognition process and opposed to the practice view and it makes that Caiyi's materialism epistemology dropped in mechanistic. The third section analyzed the theory of materialism reflection and truth view that Caiyi recognized. This essay thinks that Caiyi sepa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uth and cognition, isolated the truth and then drowned in agnosticism. At last of this chapter, this essay indicated that Zhouyang already had fixed the basic route of establishing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esthetics viewpoint by criticizing the idealism and mechanical materialism aesthetic viewpoint in the 1930s. Caiyi's aesthetic thought is just the mechanical materialism aesthetic view. The chapter two mainly analyzed Caiyi's theory about objective aesthetics. The first section is about the condition and law of beauty. This essay thinks that Caiyi deduce the beauty to the property of things is the same as the concept of entity and property that Spinoza had defined. The concept of beauty is the same as the nature that detached from mankind that Marx had criticized. This essay also indicated that Caiyi's aesthetic thought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Marxism Aesthetics that started from manual labor. This essay analyzed Caiyi's view about nature beauty in section two. It compared the view about nature beauty between Caiyi and Pospelov,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esthetician and Carlson, the Canadian esthetician. Then this essay analyzed the three people's theories about nature beauty, and indicated the three people's dedications and localizations. In third section, this essay analyzed Caiyi's theory about social beauty. This essay compared the view about social beauty between Caiyi, Lizehou and Pospelov. It thinks that Caiyi cannot deeply and historically analyze the social beauty because Caiyi analyzes the social beauty only by properties but not by practice. The chapter three analyzed Caiyi's theory about aesthetic feeling. This essay firstly analyzed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Caiyi's theory about aesthetic feeling. It thinks that Caiyi's theory about aesthetic feeling drowned into metaphysic because Caiyi separated the dialectics from materialism and further excluded the practice. In the first section, this essay analyzed Caiyi's theory about thinking in images. This essay thinks that it is a mistake that Caiyi regards the artistic way to master the worl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nking in images, only regards the image as the way to think, only regards visual and auditory sense as the sense of aesthetic feeling. Then this essay analyzed Caiyi's image concept, pointed out that using the image concept to judge logically is unscientific. This essay also pointed out that Caiyi blaming the doubt about thinking in image is unreasonable. It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thinking in image that Cayi insisted on is a way going to formalism and irrationalism. In section two, this essay analyzed Caiyi's theory about "the notion of beauty". It introduced Caiyi's "notion of beauty". It thinks that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notion of beauty and concept, the diversity of images and abstract of property, the objectivity of images and subjectivity of imagination. Then this essay thinks that Caiyi's "notion of beauty" is out of life and is any combination of prior images. It is formalistic and irrational. This essay thinks that the right notion of beauty is based on the struggle in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but not Caiyi's abstract notion of image. In the third section, this essay analyzed Caiyi's theory about the charter and type of aesthetic feeling. It indicated the self-completion of Caiyi's theory about aesthetic feeling of natural beauty. It also indicated the subjective bias of Caiyi's theory about aesthetic feeling of social beauty and the self-completion of aesthetic feeling that reflected from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lass nature and non-class nature of Caiy's theory of aesthetic feeling and the self-completion of objective beauty in Caiyi's theory of aesthetic feeling charters. This essay further indicated that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feeling was the completion of the system of Caiyi's objective idealism of aesthetic theory. Then this essay pointed out that it is ridiculous that some scholars regard Caiyi as a Marxism esthetician. The chapter four analyzed Caiyi's criticism about Chernyshevsky's aesthetic theory, the Marxism Aesthetics of Soviet Union and Marx'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This essay pointed out that Caiyi only using the form of mechanical materialism to establish his aesthetics system, so it changed into abstract aesthetic system of objective idealism.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ystem, Caiyi criticized Chernyshevsky, Soviet Union esthetician and Karl Marx.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 essay analyzed the Caiyi's criticism about Chernyshevsky's aesthetic theory. It thinks that Caiyi has wrongly criticized Chernyshevsky's "beauty is life", theory of noble and tragic, theory of nature beauty, theor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rt and reality, etc., on the metaphysic opinion. In the second section, this essay analyzed Caiyi's criticism to Soviet Union Marxism aesthetics. This essay indicated that Caiyi's criticism to Nidosiwa's pulling in the practice opinion when Nidosiwa insisted on the theory of artistic way of master the world was one-sided developed Nidosiwa's wrong opinion. This essay also indicated that Caiyi distorted Wansolvo and Stlovic's theory of "labor create the beauty" and "sociality nature of beauty". It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wrong that Wansolvo and Stlovic has made was not that they did not deduce the beauty to the property of things itself that Caiyi had mentioned, but was that they regard the beauty as the being of social objective things. After summed the three people's defects, this essay pointed out Lvying's unique and outstanding status in the world aesthetics. In the third section, this essay analyzed Caiyi's criticism of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This essay pointed out that the Marxism classic writers such as Marx, Engels and Lenin basically regarded Marx's text around in 1844 as communist text. This essay also indicated that Caiyi misunderstood Marx's text that Caiyi regarded the concept of "labor" in Marx's manuscripts as Hegel's "mental labor" and regarded the concept of "alienated labor" in Marx's manuscripts as Hegel's "mental alienation". Especially it is worth to doubt that Caiyi regards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as an idealism work. This essay thinks that there are some bias that Caiyi denies the materialistic base of the theory of personification of nature through cutting off the relation between labor, mental activity and sense. At the same time, this essay thinks that it is meaningful that Caiyi doubts the social objectivity of the beauty that the practice aesthetics insists on. Then this essay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not regard the beauty as the being of social objectivity.
     At last, this essay highly appraised Caiyi's contribution in the aesthetics and artistics. It also thinks that the trouble in Caiyi's aesthetic theory should not repeat in present aesthetic research.
引文
①王善忠、张冰主编:《美学的传承与鼎新——纪念蔡仪诞辰百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2页。
    ②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54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8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2页。
    ②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7-28页。
    ③此处笔者不同意将吕荧的美学观点简单地化为主观派,美学大讨论中没有出现过露骨的主观派美学。
    ①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53-154页。
    ②徐碧辉:《“美学大讨论”:理论前提与思维方式的缺陷》,汝信、王德胜主编:《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40页。
    ①黄力之:《中国话语——当代审美文化史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24页。
    ②薛富兴:《蔡仪美学再认识》,《思想战线》,2002年第3期,第95页。
    ③蔡仪:《关学论著初编·自述》(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4页。
    ①陈燊:《关于蔡仪先生在美学史上的历史地位问题的一点补充》,王善忠、张冰主编:《美学的传承与鼎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
    ②转引自蔡仪:《美学论著初编·自述》(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2页。
    ③蔡仪:《美学论著初编·自述》(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2页。
    ①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422-423页。
    ②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58页。
    ③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④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一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第253页。
    ⑤薛富兴:《蔡仪美学再认识》,《思想战线》,2002年第3期,第93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82页。
    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94页。
    ③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71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81页。
    ①朱光潜:《朱光潜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0页。
    ②转引自邵荃麟:《米光潜的怯懦与凶残》,许道明、陈麦青编评:《箭与靶——文坛名家笔战文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778页。
    ③朱光潜:《朱光潜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266页。
    ④巴金:《向朱光潜先生进一个忠告》,许道明、陈麦青编评:《箭与靶——文坛名家笔战文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770页。
    ①巴金:《向朱光潜先生进一个忠告》,许道明、陈麦青编评:《箭与靶——文坛名家笔战文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770页。
    ②邵荃麟:《朱光潜的怯懦与凶残》,许道明、陈麦青编评:《箭与靶——文坛名家笔战文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777-784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10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86页。
    ②范大灿:《理论美学》(前言),鲍姆嘉滕:《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6负。
    ③斯宾诺莎认为:“只要人们相信万物之所以存在都是为了人用,就必定认其中对人最有用的为最有价值,而对那能使人最感舒适的便最加重视。由于人们以这种成见来解释自然事物,于是便形成善恶、条理紊乱、冷热、美丑等观念;又因为人是自由的这个成见,便产生了如褒和贬、功和罪等观念”。(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1页。)
    ④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39页。
    ⑤鲍姆嘉滕:《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6-18页。
    ①鲍姆嘉滕:《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9-20页。
    ②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43页。
    ③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42页。
    ④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⑤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7页。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大斯基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6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8页。
    ③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10页。
    ①蔡仪:《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页。
    ②乔象钟:《蔡仪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72、82页。
    ①周扬:《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69页。
    ②周扬:《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24-225页。
    ③周扬:《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17页。
    ④周扬:《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25页。
    ⑤周扬:《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24页。
    ①贺麟:《朱光潜文艺思想的哲学根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一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第176页。
    ②朱光潜:《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司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一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第173页。
    ③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一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第332页。
    ④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21页。
    ⑤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400页。
    ⑥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402-403页。
    ①李洋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②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72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72-173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0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74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76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77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10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0-101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义联出版社,2002年,第313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10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14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0页。
    ②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③严昭柱、董学文主编:《哲学和美学的根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负。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3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419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18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39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39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7页。
    ①新建设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6集,作家出版社,1964年,第177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3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416页。
    ①文艺报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2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51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④《辞海试行本》第2分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29页。
    ⑤《辞海试行本》第2分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①《辞海试行本》第2分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29页。
    ②《辞海试行本》第2分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29页。
    ③转引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83页。
    ⑤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83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83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7-1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7页。
    ①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42页。
    ②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64页。
    ③波斯彼洛大:《论美和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64页。
    ①波斯彼洛大:《论美和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22页。
    ②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③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司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④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司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
    ⑤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26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40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50贝。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50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43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44页。
    ⑤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⑥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2-1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2-103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45-246页。
    ②这使我们想起了朱光潜先生在美学大讨论中所指出的在美的问题上不能直接套用唯物唯心的世界终极追问方式。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46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
    ①波斯彼洛大:《论美和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75-77页。
    ②列斐伏尔:《美学概论》,朝花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36-40页。
    ③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9页。
    ①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407页。
    ②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420页。
    ③李洋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58页。
    ④李洋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⑤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425、427页。
    ⑥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⑦李洋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⑧陈世骧:《进化论与分类学》,科学出版社,1978年,第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7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17页。
    ④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②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页。
    ①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7页。
    ②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5页。
    ③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5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56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71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72页。
    ②薛富兴:《蔡仪美学再认识》,《思想战线》,2002年第3期,第95页。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6页。
    ④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6页。
    ①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62页。
    ②波斯彼洛大:《论美和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64页。
    ③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73页。
    ④卡尔松:《自然与景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①卡尔松:《环境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24-228页。
    ③卡尔松:《环境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④卡尔松:《环境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9-60页。
    ①卡尔松:《环境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5页。
    ③卡尔松:《环境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①达尔文:《物种起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
    ②任范松:《论金银的自然美——兼评蔡仪的“美即典型”论》,《延边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第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1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50页。
    ①[苏]布哈林:《布哈林文选》(上),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89-90页。
    ②陈燊:《关于蔡仪先生在美学史上的历史地位问题的一点补充》,王善忠、张冰编《美学的传承与鼎新:纪念蔡仪诞辰百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5贞。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86-287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88-289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90页。
    ①李洋厚:《美学三书·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41页。
    ②李泽厚:《美学三书·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42页。
    ①李泽厚:《美学三书·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45页。
    ②李泽厚:《美学三书·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44页。
    ①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02页。
    ②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05页。
    ③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22页。
    ④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22-123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89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89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89页。
    ⑤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89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89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85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03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13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84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85页。
    ①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下),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347页。
    ②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下),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357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4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52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5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3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3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38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3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③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32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3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3页。
    ③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2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59页。
    ⑤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61页。
    ⑥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62页。
    ①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67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69-470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68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74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72页。
    ⑤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34页。
    ⑥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6页。
    ⑦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第493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第495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第493-494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第498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第518页。
    ①郑季翘:《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形象思维论的批判》,《红旗》,1966年第5期,第36页。
    ②郑季翘:《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形象思维论的批判》,《红旗》,1966年第5期,第43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87-488页。
    ①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②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32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12-513页。
    ②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③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98-199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45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35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41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53-554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53页。
    ⑤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59页。
    ⑥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59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60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60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62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62页。
    ⑤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62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64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62页。
    ③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34-335页。
    ④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34页。
    ①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6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59-260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60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60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67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67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564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564页。
    ⑤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530页
    ⑥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530页。
    ⑦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33-534页。
    ⑧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541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63页。
    ②当然,“美的观念”的用词前人早已提出,只不过不是在形象思维基础上论述而已。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61页。
    ④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495页。
    ①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495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51页。
    ④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416页。
    ①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407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65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53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66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66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67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3页。
    ⑤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3页。
    ⑥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3页。
    ⑦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4页。
    ⑧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4页。在1985年出版的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中,是这样表述的:“美的观念既经形成,就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主观因素,它活跃着、寻觅着,渴望得到满足,而满足就是同一定的客观对象相符合。”(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66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本段是蔡仪摘引自《新美学》的原论,蔡仪在改写本中肯定了这个论点。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7贝。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7页。
    ⑤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8页。
    ⑥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602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604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97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97页。
    ⑤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97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96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66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69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3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4页。
    ⑤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3页。
    ⑥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4页。在1985年出版的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中,是这样表述的:“美的观念既经形成,就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主观因素,它活跃着、寻觅着,渴望得到满足,而满足就是同一定的客观对象相符合。”(蔡仪:《蔡仪文集》第9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66页。)
    ⑦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①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74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96页。
    ⑤蔡仪认为美的认识“不仅是感性的认识,主要还是智性的认识。……而且……理智对于美的认识,既是认识又得到满足”(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3页。)这一满足是智性普遍性的自我满足。
    ⑥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⑦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8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96页。
    ③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433页。
    ①杨柄:《蔡仪与中国美学》,《蔡仪纪念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52、68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44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44页。
    ①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②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③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2页。
    ④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80-58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7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10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38页。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38页。
    ④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36页。
    ①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幕:《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39页。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41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41页。
    ⑤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
    ⑥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4页。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4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钟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4页。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6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⑤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7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7页。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7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48-49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6页。
    ①车尔尼雪大斯基:《车尔尼雪大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4页。
    ②车尔尼雪大斯基:《车尔尼雪大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2页。
    ③车尔尼雪大斯基:《车尔尼雪大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5页。
    ④车尔尼雪大斯基:《车尔尼雪大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8页。
    ⑤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20页。
    ⑥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74页。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2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20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74页
    ④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43页。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28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26页。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26-27页。
    ④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24页。
    ⑤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23页。
    ⑥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30页。
    ⑦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31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78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1页。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86-87页。
    ④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88页。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41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41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85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84-85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86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60页。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61页。
    ④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61-62页。
    ⑤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90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97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90页。
    ①《苏联文学艺术论文集》第2集,学习杂志社,1956年,封二“内容提要”。
    ②《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封二“内容提要”。
    ③不同的是,苏联美学界没有把美定位于相对社会客观存在的人的客观观念层次。中国美学界只有吕荧在1953年对蔡仪的批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可以说,吕荧的美学观,足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的首创。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10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⑤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98页。
    ⑥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0-101页。
    ②《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71页。
    ③《苏联文学艺术论文集》第2集,学习杂志社,1956年,第156页。
    ④《苏联文学艺术论文集》第2集,学习杂志社,1956年,第142页。
    ⑤《苏联文学艺术论文集》第2集,学习杂志社,1956年,第148页。
    ⑥《苏联文学艺术论文集》第2集,学习杂志社,1956年,第143页。
    ⑦《苏联文学艺术论文集》第2集,学习杂志社,1956年,第148页。
    ⑧《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69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96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4-105页。
    ③《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68页。
    ④其实,掌握世界的方式只有从精神出发还是从现实出发这两种,即黑格尔式的幻象和马克思所说的现实不断涌现到具体概念这两种方式。马克思说掌握世界方式只有科学和不科学,唯物和唯心之分,而不是所谓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马克思之所以提出艺术、宗教、实践-精神的方式,小过是想指出这些是幻想而已,是比对科学掌握世界方式而来的。
    ⑤《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69页。
    ⑥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3页。
    ⑤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3页。
    ⑥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3页。
    ①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433页。
    ②《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1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第253页。
    ③《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1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第264页。
    ④《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1页。
    ⑤《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2页。
    ①《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2页。
    ②《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3页。
    ③《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5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9页。
    ⑤《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3页。
    ⑥《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5-6页。
    ⑦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
    ①转引自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
    ②转引自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4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年,第145页。
    ①《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52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②《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第4页。
    ③斯托洛维奇:《现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49页。
    ①王东、王晓红:《解读马克思的三种模式》,《理论学刊》,2009年第4期,第61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09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12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51页。
    ①《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59页。
    ②《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8-20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02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6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6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65-266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_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7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8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8页。
    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
    ⑤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2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2-73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3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2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3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3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3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27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48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
    ②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
    ③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05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4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9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9页。
    ④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07页。
    ⑤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06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7页
    ⑦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09页。
    ①蔡仪:《蔡仪文集》第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05页。
    ②吕荧:《美学书怀》,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39页。
    1.蔡仪:《蔡仪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2.蔡仪:《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蔡仪:《美学论著除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4.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蔡仪主编:《美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蔡仪主编:《美学知识丛书》,漓江出版社,1984年版。
    1.李兴武:《蔡仪美学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美学论丛编辑部编:《蔡仪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
    3.杨汉池、王善忠等著:《蔡仪纪念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王善忠、张冰编:《美学的传承与鼎新——纪念蔡仪诞辰百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乔象钟:《蔡仪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6.徐炫:《自然何以为美?生态主义视野中的蔡仪美学》,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7.巩勇:《蔡仪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8.江珊:《蔡仪文艺思想研究》,安徽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中国社科院文艺理论研究室编:《美学论丛》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2.中国社科院文艺理论研究室编:《美学论丛》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中国社科院文艺理论研究室编:《美学论丛》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
    4.中国社科院文艺理论研究室编:《美学论丛》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中国社科院文艺理论研究室编:《美学论丛》第5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中国社科院文艺理论研究室编:《美学论丛》第6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中国社科院文艺理论研究室编:《美学论丛》第7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何思敬译,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3.[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5.[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6.[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7.[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28.[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9.[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0.[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1.[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2.[德]谢林:《艺术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33.[英]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4.[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5.[苏联]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36.[苏联]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37.[苏联]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38.[苏联]斯托洛维奇:《现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39.[苏联]鲍列夫:《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40.[苏联]里夫希茨:《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1.[民主德国]汉斯·科赫:《马克思主义和美学》,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
    42.[加]卡尔松:《环境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3.[加]卡尔松:《自然与景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44.[法]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45.[法]列斐伏尔:《美学概论》,朝花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
    46.[苏联]维诺格拉多夫:《新文学教程》,读书出版社,1937年。
    47.陈世骧:《进化论与分类学》,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48.学习译从编辑部:《苏联文学艺术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4年版。
    49.学习译丛编辑部:《苏联文学艺术论文集》第2集,学习杂志社,1956年版。
    50.学习译丛编辑部:《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年版。
    51.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苏联文学组编:《苏联作家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52.文艺报编辑部:《美学问题讨论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53.文艺报编辑部:《美学问题讨论集》第2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54.新建设编辑部:《美学问题讨论集》第5集,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55.新建设编辑部:《美学问题讨论集》第6集,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
    56.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1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57.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2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58.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9.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0.陆梅林、盛同主编:《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上、下),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61.许道明、陈麦青编评:《箭与靶——文坛名家笔战文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62.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63.周扬:《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64.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65.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6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67.高尔太:《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8.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69.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0.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陆贵山:《审美主客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2.杜书瀛:《价值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3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4.张玉能:《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5.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76.黄力之:《中国话语:当代审美文化史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7.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2009年。
    80.史托里雅诺夫:《机械论批判》,辛垦书店,1935年。
    81.伊可维支:《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作家书屋,1948年。
    1.薛富兴:《蔡仪美学再认识》,《思想战线》,2002年第3期。
    2.薛富兴:《蔡仪早期美学略论》,《山西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3.薛富兴:《迷茫与自持:后期蔡仪美学述略》,《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4.张光芒、赵东明:《论20世纪40年代蔡仪美学观的二重性》,《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赵炎秋:《“美是典型”说的困惑与思考——学习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徐碧辉:《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7.谭好哲:《转向现实关怀——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征》,《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
    9.薛富兴:《“美学大讨论”的意义与局限》,《吉首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0.赵士林:《对“美学热”的重新审视》,《文艺争鸣》,2005年第6期。
    11.杜书瀛:《国际共产党人的文艺美学发展史》,《粤海风》,2009年第4期。
    12.陆梅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13.曾簇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基础再说》,《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14.郑涌:《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
    15.朱兰芝:《20世纪中国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纵览》,《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6.王南:《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与自然人化的理论探微——与蔡仪同志商 榷》,《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17.刘纲纪:《关于马克思论美——与蔡仪同志商榷》,《哲学研究》,1980年第10期。
    18.刘纲纪:《正确评价<经济学-哲学手稿>》,《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
    19.秦玉璋、胡义成:《马克思<手稿>的实践观及当代中国美学的论争》,《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20.[罗]罗斯卡:《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著作和人的本质》,《哲学译丛》,1983年第3期。
    21.冯颜利、任政:《建国60年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述评》,《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2.[法]奥·科尔纽:《马克思摈弃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批判黑格尔的劳动观念》,《哲学译丛》,1978年第2期。
    23.张曙光:《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分析和批判》,《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6期。
    24.王东、王晓红:《解读马克思的三种模式——我国理论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探索及我们的新见解》,《理论学刊》,2009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