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重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小说改编影视剧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化大众社会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好莱坞的专业编剧严歌苓在海内外日益为人瞩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接二连三火爆荧屏,从电影《少女小渔》、《天浴》、《金陵十三钗》,到电视剧《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严歌苓的小说作品不但已走入小说畅销作品的视线里,而且她的小说改编影视剧也成为了近几年影视剧改编的大热门。
     对严歌苓小说的研究,前人主要集中在小说本文的研究上,而对其小说改编电视剧的专门探析甚少。本文从精英、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入手,以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小姨多鹤》为例,具体分析其电视剧文本和小说文本的不同,改编中大众传播的改编策略,意识形态话语的渗透、内涵以及得失启示。
     全文总共分三章,第一章解析电视剧《小姨多鹤》与原著的不同,从主题思想的转换、人物性格形象的改变及情节境遇的增加、删除和重新设置来分析改编文本与原著的差异;第二章探讨电视剧《小姨多鹤》在大众传播的改编策略,从迎合受众期待,根植文化积淀和结盟文化产业三个方面来解析改编策略;第三章研究电视剧《小姨多鹤》意识形态的操纵策略。最后结语总结改编得失效果,以期为今后的小说改编影视剧提供借鉴。
Television dramas based on novels have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a society featured by globalization and popular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Yan Geling, a 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the "New Literature of Immigrant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as well as a professional screenwriter in Hollywood,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home and abroad, with her novels frequently taken as the prototype of many television dramas and movies, ranging from movies like Siao Yu, The Sent-Down Girl, The Flowers of War to television dramas like Little Aunt Tatsuru and A Woman's Epic. With her novels ranking among the bestsellers, the television dramas based on these works have also become very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Previous studies center on the novels, yet few ones have ever been undertaken on the corresponding television dramas. Taking Yan's novel-Little Aunt Tatsuru as a cas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ngle of elite and popular cultures as well as ideology and aim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vel and the television version, the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revision of popular communication, the infiltration, meaning and inspiration embodied in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
     The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one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me, characters and plots between the novel and the television version. The second highlights the revision strategy used in the television version from three aspects-the expectation of the audience, the dependence on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combination with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operative strategy of ideology in the television version is analyzed. In the conclusi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evision are accentuated so a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imilar television dramas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美]L西格尔:“影视艺术改编教程”,苏汶译。《世界文学》[J].1996年第1期,第199页。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②同上,第85页。
    ①严歌苓:“左手小说,右手编剧”,《北京晚报》[N].2006年12月20日。
    ①严歌苓:《小姨多鹤》[M].作家出版社,2008,第4页。
    ②同上,第6页。
    ①严歌苓:《小姨多鹤》[M].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②同上,第45页。
    ①严歌苓:《小姨多鹤》[M].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②同上,第11页。
    ③同上,第117页。
    ①严歌苓:《小姨多鹤》[M].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②同上,第155页。
    ③同上,第68页。
    ①严歌苓:《小姨多鹤》[M].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147页。
    ②同上,第156页。
    ①严歌苓:《小姨多鹤》[M]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272页。
    ①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①严歌苓:《小姨多鹤》[M].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①严歌苓:《小姨多鹤》[M].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195页。
    ①王心语:《希区柯克与悬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②严歌苓:《小姨多鹤》[M].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258页。
    ①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5期。
    ①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①《论语·为政》:“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②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孔子研究》[J].2005年第01期。
    ①鲁哲:《制度之外》[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版,第124页。
    ①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①艾柯:《符号学理论》[M].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第8页,1976年英文版。
    ①王治河:《福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②徐国民:《话语、权力与社会价值》,《求索》[J].2008年第07期。
    1、严歌苓:《小姨多鹤》,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2、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鲁哲:《制度之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版。
    4、陈默:《影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5、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三联书店,2005年版。
    6、黄万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世界华文文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7、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9、陈犀禾选编:《电影改编理论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
    10、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1、王逢振:《电视与权力》,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2、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13、张岱年、汤一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金克木:《文化的解说》,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6、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19、[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0、[英]约翰·塔洛克:《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1、[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美]乔治·布鲁斯东著,高俊干译:《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23、[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4、[美]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5、[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2000年版。
    27、[美]泰玛·利贝斯,埃利胡·卡茨:《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8、[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29、[德]曼海姆,黎鸣著,李书崇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30、[英]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美]罗伯特·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美]科利斯·拉蒙特著,贾高建等译:《人道主义哲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34、[英]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田新彬:“人性的探勘者:访严歌苓”,澳大利亚新州华文作协《会讯》2006年第11期。
    2、江少川:“走近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3月。
    3、杨春时:“讴歌善良还是美化丑恶——关于电视剧《小姨多鹤》的精神内核”,《粤海风》2010年第1期。
    4、芮顺淦:“从中国传统伦理看“和”文化的心理基础”,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5月第3期。
    5、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孔子研究》2005年第01期。
    6、徐国民:“话语、权力与社会价值”,《求索》2008年第07期。
    7、邹丹、唐嘉荣:“中西人文精神关照下的人文统一之大和谐”,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