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纪念性读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试图不携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去解析纪念表现,也不以形式与意义间的象征关系去理解纪念内涵,而是从欣赏者视角去全面、客观地审视能够促发纪念感受的诸多建筑现象,系统解释建筑纪念性的存在依据及感受方式,对源于审美过程的心理研究抱着“用事实说话”的态度。审美过程中,欣赏者被纪念感受的心理来源划分为两个群体——纪念主体与普通欣赏者,前者体会到的纪念感受实际上是自身某种心理需求的间接体现,对其识别需要严谨的理性分析,会涉及伦理、文化、历史等庞杂社会因素; 而后者所体会到的纪念感受则纯粹来自于“简单、直接”的知觉感受,与前者在形成机制上并没有关联,只是在最终审美产物中存在着某些“同构”感受而已。不过,对于不同审美对象而言,两者身份是可以互换或兼而有之的。以这种视角切入纪念性研究,不但能避开繁杂设计理论的“干扰”,为纪念性找到切实心理依托,还能使形态各异的纪念表现方式在“孤立”分析中逐一明晰起来,为建筑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Neither does this thesis try to explain and analyze the memorial express with the idea of designer, nor does it understand the deep implication of memorial from the symbol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meaning. This thesis observes several phenomena which can induce the feeling of monumentality completely and objectively as an appreciative spectator. It explains the monumentality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attitude of “use the truth to certify”. In the course of appreciation, by means of the psychological source of memorial feeling spectator can be devided from two groups——monumental object and common spectator. In fact the former’s memorial feeling is an indirect express of some kind of psychological need of themselves. To identify it needs scrupulous rational analysis that concern many social factor of ethics, culture, history, etc. And the latter’s memorial feeling is just from the sensation feeling of “simple, direct”. It h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er in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But there subsist some similar fabric feeling in their final appreciative products. Neverthe less, to different appreciative objects, the identity of above two can be alternate or combined. From this angle to investgate monumentality, not only can we keep off the “disturbance” of complex theory of design, fiding the material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but also make the various memorial expressio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lear by “single” analysis. And it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direction for practical activity.
引文
(1) 汪正章,《建筑美学》,东方出版社,1991 年 9 月版
    (2)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7 月版
    (3) 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 年 6 月版
    (4) 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 3 月版
    (5) 王世德,《审美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年 3 月版
    (6) 王长俊、王臻中、刘叔成、汪裕雄等,《美学基本原理》,1984 年 8 月版
    (7) 李泽厚,《美学论集》,1980 年 7 月版
    (8)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 月版
    (9) 曹利华,《建筑美学》,1991 年 12 月版
    (10)张廷琛,《接受理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年 5 月版
    (11)丁宁,《接受之维》,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年 10 月版
    (12)施春华,《心灵本体的探索:神秘的原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月版
    (13)陈凯峰,《建筑文化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年 6 月版
    (14)陆一帆,《新美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年 10 月版
    (15)郑涌,《马克思美学思想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16)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辩》,时事出版社,2001 年 9 月版
    (17)彭锋,《美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 月版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 年 6 月版
    (19)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20)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年 11 月版
    (2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 6 月版
    (22)劳承万等,《康德美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版
    (2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年 9 月版
    (24)罗安宪,《审美现象学》,三秦出版社,1995 年 5 月版.
    (25)王德保,《神话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 月版
    (26)陈少峰,《伦理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 月版
    (27)戴茂堂,《西方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3 月版
    (28)周中之、黄伟合,《西方伦理文化大传统》,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年 4月版
    (29)罗国杰主编,《伦理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84 年 12 月版
    (30)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年 2月版
    (3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年 9 月版
    (32)祥贵,《崇拜心理学》,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年 9 月版
    (33)余理、李平、陈丽,《崇拜心理学》,年龄出版社,1997 年 4 月版
    (34)言冰,《走进崇高》,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 11 月版
    (35)谭垣、吕典雅、朱谋隆,《纪念性建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年 版
    (36)齐康,《纪念的凝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年版
    (37)游明国,《景观纪念性建筑》,艺术家出版社,中华民国 82 年 2 月版
    (38)贝思出版有限公司,《纪念馆及艺术画廊》,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10 月版
    (39)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年 7 月版
    (40)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年 12 月版
    (41)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天津大学,《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年 7 月版
    (42)张晓校,《罗马建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年 8 月版
    (43)吴耀东,《日本现代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年 6 月版
    (44)张卫,《外国建筑图典》,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年 9 月版
    (45)童寯,《苏联建筑——兼述东欧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版
    (46)胡志毅,《世界艺术史——建筑卷》,东方出版社,2003 年 2 月版
    (47)钱正坤,《世界艺术史话——世界建筑史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
    (48)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6 月版
    (49)黄濂,《华夏历代帝陵》,辽海出版社,2000 年 5 月版
    (50)章迎尔、许亮、包海冷、蒋巍,《西方古典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51)吴焕加,《论现代西方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年 6 月版
    (52)陈志华主编,《西方建筑名作》,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年 6 月版
    (53)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年 1月版
    (54)楼庆西,《中国古代建筑》,商务印书馆,1997 年 4 月版
    (55)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月版
    (56)万幼楠,《桥·牌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年 11 月版
    (57)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 2 月版
    (58)萧默,《文化纪念碑的风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 8 月版
    (59)归庠、王小舟、孙颖,《建筑艺术理解》,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年 3月版
    (60)叶庆文,《凝固的旋律——雕塑艺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年版
    (61)李志光,《圣地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年版
    (62)汝信主编,《全彩西方雕塑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1 月版
    (63)孙成木,《俄罗斯文化 1000 年》,东方出版社,1995 年版
    (6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年 6 月版
    (65)姚二龙,《民俗论》,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年 2 月版.
    (66)顾希佳,《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吴越神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 1 月版
    (67)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 8月版
    (68)毛荣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年 9 月版
    (69)中华文化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1 月版
    (70)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年 7 月版
    (71)辛华泉,《视觉设计教育丛书:空间构成》,1992 年 8 月版
    (72)〔英〕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刘先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 12 月版
    (7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 1月版
    (74)〔美〕史坦利·亚伯克隆比,《建筑的艺术观》,吴玉成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0 月版
    (7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 3 月版
    (7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张维波、周彦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 年版
    (77)〔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J·Μ·理查兹、丹尼斯·夏普,《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邓敬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 12 月版
    (78)〔英〕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英若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 8 月版
    (79)〔日〕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白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1 月版
    (80)〔意〕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年 9 月版
    (81)〔英〕埃德温·希思科特,《纪念性建筑》,朱劲松、林莹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年 6 月版
    (82)〔美〕C·亚历山大、H·奈斯、A·安尼诺、I·金,《城市设计新理论》,陈治业、童丽萍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年 5 月版
    (8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 4 月版
    (84)〔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年 6 月版
    (85)〔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3 月版
    (86)〔日〕志水英树,《建筑外部空间》,张丽丽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3 月版
    (87)〔英〕内奥米·斯汤戈,《F.L.赖特》,李永钧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1 月版
    (88)〔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年 11 月版
    (89)〔法〕勒·柯布西耶基金会,《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牛燕芳、程超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 9 月版
    (90)〔美〕莱斯大学建筑学院,《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张育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 9 月版
    (91)〔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年 3月版
    (92)〔苏〕符·约·斯维杰尔斯基,《空间与时间》,许国保、戎象春、李浩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年 11 月版
    (93)〔德〕马丁·海德格尔,《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年 12 月版
    (94)〔英〕派屈克·纳特金斯,《建筑的故事》,杨惠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 11 月版
    (95)〔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年 3 月版
    (96)〔丹麦〕S·E·拉斯姆森,《建筑体验》,刘亚芬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 2 月版
    (97)〔苏〕A.B.利亚布申、И.B.谢什金娜,《苏维埃建筑〔M〕》,吕富珣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年版
    (98)〔韩〕建筑世界杂志社,《前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杨昌鸣、李湘桔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 月版
    (99)〔芬兰〕芬兰建筑资讯有限公司编,《伦佐·皮亚诺:“自然之魂”木建筑奖 2000》周浩明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 月版
    (100) 〔日〕市川政宪、松本透、近藤幸夫,《后现代建筑佳作图集》,胡惠琴译,王小东校,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年 10 月版
    (101) 〔西班牙〕西班牙派拉蒙出版社,《埃及建筑》,李多译,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年 9 月版
    (102) 〔西班牙〕西班牙派拉蒙出版社编,《希腊建筑》,陈乐飞译,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年 9 月版
    (103) 〔西班牙〕西班牙派拉蒙出版社,《罗马建筑》,崔鸿如等译,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年 9 月版
    (104) (荷兰)斯宾诺沙,《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105) (美)卡斯腾·哈里斯著,《建筑的伦理功能》,申嘉、陈朝晖译,华夏出版社,2002 年 1 月版
    (106) 〔英〕拉尔夫·伊利斯,《宇宙的设计师》,陈德中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7 月版
    (107)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宗教》,王献华、张敦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年 1 月版
    (108) (德)费尔巴哈著,《宗教的本质》,王太庆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 8 月版
    (109) (英)麦克丝·缪勒著,《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6 月版
    (110) 〔苏〕乌格里诺维齐,《艺术与宗教》,先睿、李鹏增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年版
    (111) 〔苏〕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查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7 年版
    (112) 〔美〕保罗·韦斯、〔美〕冯·Ο.沃格特,《宗教与艺术》,何其敏,金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 6 月版
    (113) 〔美〕约翰·基西克,《理解艺术》,水平、朱军译,海南出版社,2003 年 4 月版
    (114) 〔法〕雅克·德比奇、让·弗兰索瓦·法弗尔、特利奇·格鲁纳瓦尔德、安东尼奥·菲利蒲·皮芒代尔,《西方艺术史》,徐庆平译,海南出版社,2002 年 10 月版
    (115) 〔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申嘉、陈朝晖译,华夏出版社,2001 年 4 月版
    (116) 〔德〕黑格尔,《美学》一、二、三卷(上、下),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年 1 月版
    (117) 〔苏〕尤·鲍列夫,《美学》,冯申、高叔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年 10 月版
    (118) 〔德〕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刘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年 1 月版
    (119) 〔美〕麦金太尔,《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 1 月版
    (120) 〔美〕汤姆·L.彼彻姆,《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雷克勤、郭夏娟、李兰芬、沈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 5 月版
    (121) 〔德〕弗里德里希,《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 7 月版
    (122) 〔德〕W·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1988 年 12 月版
    (123) 〔英〕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莱尔演讲集》,张峰、吕霞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年 3 月版
    (124) 〔英〕克里斯·斯卡尔,《世界古代 70 大奇迹——伟大建筑及其建造过程》,吉生、姜镔、剑峰译,漓江出版社出版,2001 年 10 月版
    (125) 〔英〕布朗丛书公司,《古代文明》,老安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年 1 月版
    (126) 〔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陈志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年版
    (1) 武向兵,《略论纪念性建筑》,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9 年
    (2) 张红卫,《纪念性空间》,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年
    (3) 雷晓明,《当代建筑纪念性的多元化表现》,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建筑师》、《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新建筑》、《华中建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