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变迁是文化发展实践中的常数,是一切文化的永恒现象。涵化是文化变迁的基本形式,导致文化涵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它们对文化变迁的影响力也有大有小。蒙古族自13世纪中期进入青海后,在七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呈现了多态性局面。其中,进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受国家的政治导向、精英阶层的决策、族群之间的政治和话语权力关系消长以及生态环境的适应等因素影响,在宗教认同的基础上,逐步开始藏文化的接受和认同,逐渐改变或放弃了原先蒙古族的表层文化特征,但也保留着一些深层的蒙古族文化因子。论文从蒙藏历史的接触入手,通过对蒙藏关系史的简单回溯,悉数蒙古族进入青海的历史过程、社会背景以及历代影响青海蒙古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重点回顾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情形及盟旗制度在青海蒙古族的实施,从文化现象的表层嬗变和族群认同的深层坚持两方面对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的文化变迁进行了详细考量。表层嬗变主要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演变、对藏传佛教的皈依以及婚俗、服饰、语言、日常习俗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描述,深层坚持则从自治县的成立、蒙古包的延续、那达慕的恢复等原生文化的重构以及族群认同等方面予以考察。通过对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分析,指出当地蒙古族虽然在文化认同上表现出了对藏文化的接受,但在族群身份认同上多数人保留了强烈的蒙古民族意识,而部分蒙古族则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由此认为,族群认同具有多重表述特征,表现在情感认同、场景认同以及矛盾的心理认同上。在族群互动的过程中,文化涵化所导致的族群表层客观文化特征的消失并不意味族群认同的单一,族群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族群认同也将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
Acculturation is the essential form of cultural change. The causes of acculturation vary,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cultural change are different too.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s in Qinghai over the past seven centuries presents multi-dimensional trajectories. Among other Mongolian communities, the one entering Henan Mongolian Autonomous County (HM) gradually accepted and identified with Tibetan culture based on religious identity as a result of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state, elites, interethnic relations and environment. It has led HM to abandonment of their cultural traits on the surface whilst remaining some elements on a deep level.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Tibetan relations by looking at the process in which Mongolians entered Qinghai, and the related social background,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It focuses on the diffusion of Gelupa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ng-Qi institution among Qinghai Mongolians to scrutinize cultural change of HM under the changes on the surface and the identity insistence on a deep level. The changes on the surface are illustrated in the change of HM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their conversion into Tibetan Buddhism, and wedding customs, dressing code, language, daily customs. The deep level of identity insistence is examin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M Autonomous County, continuity of the Mongolian yurt, reinstitution of Naadam, as well as ethnic identification.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majority of HM hold a strong awareness of ethnic identity in spite of their acceptance of Tibetan culture. Meanwhile, some HM show ambivalent feelings. It thus concludes that ethnic identity is a multi-dimensional presentation with reference to emotional identity, scenic identity and ambiguou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ethnic interaction, the disappearance of some cultural traits on the surface does not imply singularity in ethnic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always is in a fluid process of change.
引文
[1]中国蒙古学文库编委会:《中国蒙古学文库总论》,唐吉思:《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第14-20页。
    [1]乌兰察夫:《关于拓展蒙古学研究的几点思路》,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2]马曼丽:《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第146页。
    [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第16-18页。
    [2](英)泰勒著 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第1页。
    [1]转引自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第21页。
    [2]转引自(美)克莱德·伍兹著 何瑞福译:《文化变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第5页。
    [3]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252页。
    [4]覃光广主编:《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第109页。
    [5]覃光广主编:《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第112页。
    [1]转引自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第21-22页。
    [2]石奕龙:《应用人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第92页。
    [1]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211-213页。
    [2]史徒华著 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第45页。
    [3]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211页。
    [4]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213页。
    [1]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218页。
    [2]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224-230页。
    [1]石峰:《“文化变迁”研究状况概述》,《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许然 朱竑:《近年来我国文化变迁研究进展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第6期;
    饶旭鹏:《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0年--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2]转引自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张海洋:《浅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族群认同与跨文化传递》,马启成、白振声主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02页。
    [4]转引自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第44页。
    [1](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覃光广主编:《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第664页。
    [3]吴泽霖主编:《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第302页。
    [4]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5]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8页。
    [6]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第12页。
    [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第345页。
    [2]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第44-66页。
    [1]郝时远:《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
    马戎:《族群关系变迁影响因素的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石奕龙:《Ethnic Group不能作为“民族”的英文对译--与阮西湖先生商榷》,《世界民族》,1999年第4期;
    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胡志利:《再论“族群”概念与解决民族内部矛盾的路径》,《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陈心林:《族群理论与中国的族群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李继利:《族群认同及其研究现状》,《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朱伦:《西方的“族体”概念系统--从“族群”概念在中国的应用错位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罗柳宁:《族群研究综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祁进玉:《国内近百年来民族和族群研究评述》,《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李祥福:《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Edited by Jacob J.Climo and Maria G.Cattell,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Altamira Press,2002,pagel.
    [3](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95页。
    [1](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导论第1页。
    [2]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第46-51页。
    [3]彭兆荣:《无边界记忆--广西恭城平地瑶“盘王婆”祭仪变形》,《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纳日碧力戈:《各烟屯蓝靛瑶的信仰仪式、社会记忆和学者反思》,《思想战线》,2000年第2期;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张伟明:《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高源:《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1]孙德忠:《社会记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第24页。
    [1]丁守璞 杨恩洪:《蒙藏关系史大系·文化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第156-160页。
    [1]芈一之:《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229页。
    [1]文化:《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民族出版社,2002,第200-202页。
    [2]文英 王希隆:《河南蒙古族文化变迁动因初探》,王希隆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第111-116页。
    [1]《青海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概况》,1985年,第8-10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206页。
    [1](清)松筠:《西藏志·卫藏通志》卷十五,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第506页。
    [1]陈玮:《青海阿柔部落初探》,《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
    [2]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843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877页。
    [1]《青海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第1页。
    [2]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3、4期。
    [1]王辅仁 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14页。
    [1]转引自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第29页。
    [2]蔡巴·贡嘎多吉著 东嘎·罗桑赤列校注 陈庆英 周润年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第43页。
    [1]王辅仁 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33页。
    [1]丁守璞 杨恩洪:《蒙藏关系史大系·文化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第133页。
    [2](明)宋濂等撰:《元史·百官三》卷八十七,中华书局,1976,第2193页。
    [1]陈庆英 冯智:《藏族地区的行政区划》,《中国西藏》,1996年第5期。
    [2](明)宋濂等撰:<元史·兵一》卷九十八,中华书局,1976,第2507-2508页。
    [1]王辅仁 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32-48页。
    [2](明)宋濂等撰:《元史·兵四》卷一百一,中华书局,1976,第2583页。
    [3]王辅仁 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44-45页。
    [1]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56-257页。
    [2]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54页。
    [1]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第159页。
    [1]《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修订版)中卷,民族出版社,2001,第110-117页。
    [1]《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修订版)中卷,民族出版社,2001,第119页。
    [1]《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修订版)中卷,民族出版社,2001,第118-125页。
    [2]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66-74页。
    [1]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第211-214页。
    [1]《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383页。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兵二》卷九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2227页。
    [2]黄奋生编著:《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第197页。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西域传》卷三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8549页。
    [2]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58-265页。
    [1]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09-310页。
    [2](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三五,《艺文志·记》。
    [3]岭北行省辖境东至哈刺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辖境接界;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
    [1]成崇德 那仁朝克图:《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蒙古-卫拉特法典〉研究》,《卫拉特研究》,2005年第3期。
    [2]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第163页。
    [3]马大正 成崇荣:《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第277-280页。
    [1]南文渊:《可可淖尔蒙古:走向边缘的历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第13页。
    [2]才让编著:《青海蒙古世系》,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5页。
    [3]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106页。
    [1]第五世达赖喇嘛著 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第178页。
    [2](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二○,《武备·青海》。
    [3](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二○,《武备·青海》。
    [4]《西域图志》卷二九。
    [1](法)勒尼格鲁塞著 魏英邦译:《草原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575页。
    [2](清)魏源:《圣武记》卷三,《外藩》。
    [1]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149页。
    [1]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53-156页。
    [2]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人民出版社,2005,第475-513页。
    [3]《大清一统志》卷三五○。
    [1]王希隆:《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述论》,《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第106-108页。
    [2]何玲 张照云编:《青海蒙古史料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273页。
    [3]何玲 张照云编:《青海蒙古史料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271页。
    [1]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40页。
    [1]陈庆英 冯智:《藏族地区的行政区划》,《中国西藏》,1996年第5期。
    [2]乾隆《御制喇嘛说》碑文,转引自《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372页。
    [1]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228-230页。
    [2]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227-250页。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第90页。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第90页。
    [1]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第131页。
    [2]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519-510页。
    [3]荣孟源等:《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第48页。
    [4]刘政美:《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
    [5]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609页。
    [1]丹曲:《五世嘉木样生平简述》,《甘南文史资料》第六辑,第127页。
    [2]转引自陈崇凯:《简论抗日战争与民族大团结》,《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3]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610页。
    [4]《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710页。
    [1]《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715页。
    [2]陈新海:《民国时期青海管理方略》,《青海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第115-116页。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第882页。
    [1]田旺杰:《民国时期青海军阀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2]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189页。
    [1]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520页。
    [2]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220-225页。
    [1]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233页。
    [2]南文渊:《可可淖尔蒙古:走向边缘的历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第245-246页。
    [1](明)宋濂等撰:《元史·百官志一》卷八十五,中华书局,1976,第2119页。
    [1]转引自南文渊:《可可淖尔蒙古:走向边缘的历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第445页。
    [2]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40-41页。
    [1]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50-80页。
    [1]马大正 成崇荣:《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第269-284页。
    [2]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722页。
    [3]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243-246页。
    [1]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520-521页。
    [1]白翠琴:《略论元朝法律文化特色》,《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2]《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29页。
    [3]关于会议地点符拉基米尔佐夫在《蒙古社会制度史》中依据《咱雅班第达传》,认为是在喀尔喀的札萨克图汗处召开。
    [1]成崇德 那仁朝克图:《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蒙古-卫拉特法典〉研究》,《卫拉特研究》,2005年第3期。
    [2]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273-279页。
    [3](丹麦)亨宁·哈士纶著 徐孝祥译:《蒙古的人和神》,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第240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640-641页。
    [1]魏明章:《青海的祭海》,《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 青海分册》(上),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6,第228页。
    [2]转引自魏明章:《青海的祭海》,《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 青海分册》(上),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6,第227页。
    [3]《清圣祖实录》卷一七五。
    [4]年羹尧:《条陈西海善后事宜折》,《文献丛编》第六、七辑。
    [5](清)魏源:《圣武记》卷三,《外藩》。
    [1]《清世宗实录》卷四二。
    [2]《大清会典》卷四四二。
    [3]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32页。
    [4]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144页。
    [5]哲仓·才让辑编:《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56页。
    [1]陈高华 史卫民:《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第403页。
    [2]何玲 张照云编:《青海蒙古史料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456页。
    [3]青海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选辑》,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64-65页。
    [1]青海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选辑》,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67页。
    [2]薛文波:《祭海记》,《边政公论》第二卷第十一、十二期,1943。
    [1]转引自南文渊:《可可淖尔蒙古:走向边缘的历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第581-582页。
    [2]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213页。
    [3]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146页。
    [4]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214-页。
    [1](清)升永等修:《甘肃新通志》卷四十二,宣统年刻本。
    [2]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182页。
    [3]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186页。
    [4](日)若松宽:《青海三十旗始末》,《蒙古学信息》,1998年第1期。
    [5](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二○,《武备·青海》。
    [1](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59页。
    [1]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62-375页。
    [2]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150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631-639页。
    [2]何玲 张照云编:《青海蒙古史料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45-66页。
    [1]何玲 张照云编:《青海蒙古史料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24-128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71-73页。
    [1](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59页。
    [2]哲仓·才让辑编:《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32页。
    [3]哲仓·才让辑编:《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75页。
    [4](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213页。
    [5](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33页。
    [1]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一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371-378页。
    [2](清)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
    [3]季水海等点校:《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1995,第283页。
    [4]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62-363页。
    [5]南文渊:《可可淖尔蒙古:走向边缘的历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第145页。
    [6]王希隆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第114页。
    [1](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70页。
    [2]荆玄生:《青海蒙古的过去与现在》,《西部民族宗教史料文摘 青海分册》(下),甘肃省图书馆,1986,第540页。
    [1]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53-55页。
    [2]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138-143页。
    [1]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95-297页。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食货四》卷八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1949页。
    [3]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97页。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食货四》卷八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1747-1748页。
    [5]《明太祖实录》卷二○二。
    [6]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94页。
    [7]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89-290页。
    [8]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183页。
    [1]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67-171页。
    [2]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80页。
    [1]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87页。
    [2]那彦成:《平番奏疏》卷一。
    [3]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中华书局,1984,第2312页。
    [1]芈一之:《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246页。
    [2]马鹤天:《西北考察记》(青海篇),商务印书馆,1936,第209-210页。
    [3]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419-420页。
    [1]田旺杰:《民国时期青海军阀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概况》,1985,第15-19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431页。
    [2]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335页。
    [1]青海省宗教局:《宗教工作文件选编》,1985,第187页。
    [1]青海省社会历史调查组:《青海省社会历史调查》,1958,青海省档案馆馆藏手写稿。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345页。
    [1]黄南州农牧局:《农牧情况》,1994年第11期。
    [2]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年鉴编委会:《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91-2000年鉴》,2004,第199-200页。
    [1]佟德富:《试论成吉思汗“天力论”及其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1](清)罗桑丹津著 色道尔吉译:《蒙古黄金史》,蒙古学出版社,1993,第27页。
    [2](清)罗桑丹津著 色道尔吉译:《蒙古黄金史》,蒙古学出版社,1993,第104页。
    [3]转引自南文渊:《可可淖尔蒙古:走向边缘的历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第442页。
    [4]耿昇 何高济译:《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中华书局,1985,第32页。
    [1](瑞典)多桑著 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31页。
    [2]孙懿:《从萨满教到喇嘛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第11-12页。
    [3]孟慧英:《尘封的偶像》,北京出版社,2000,第131页。
    [4]肖大亨:《北虏风俗·葬埋》,北平文殿阁书庄本。
    [5](瑞典)多桑著 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60页。
    [1]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第242页。
    [2]丁守璞 杨恩洪:《蒙藏关系史大系·文化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第145-146页。
    [3]成崇德 那仁朝克图:《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蒙古-卫拉特法典)研究》,《卫拉特研究》,2005年第3期。
    [1]转引自文化:《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民族出版社,2002,第161-162页。
    [1](伊朗)志费尼著 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第29页。
    [2](瑞典)多桑著 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155页。
    [3](法)勒内·格鲁塞著 蓝琪译:《草原帝国》,商务印书馆,1998,第282页。
    [4](英)道森编 吕浦译:《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203页。
    [1]丁守璞 杨恩洪:《蒙藏关系史大系·文化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第162-164页。
    [2]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正中书局,1978。
    [1](清)魏源:《圣武记》卷一二。
    [2]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74页。
    [3]道润梯步:《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第339页。
    [1]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第210-211页。
    [2]止贡巴·贡却丹巴然杰著 星全成 尼玛太译:《安多政教史》,青海民院民研所1988年铅印,第21页。
    [3]止贡巴·贡却丹巴然杰著 星全成 尼玛太译:《安多政教史》,青海民院民研所1988年铅印,第21-22页。
    [4]转引自乌力吉巴雅尔:《蒙藏关系史大系·宗教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第402页。
    [5]转引自樊保良:《蒙藏关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150页。
    [6]杨绍犹:《俺答汗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99页。
    [1]乌力吉巴雅尔:《蒙藏关系史大系·宗教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第341-351页。
    [2](意)图齐(西德)海西希著 耿昇译:《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第353页。
    [3]《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370页。
    [4]扎扎:《蒙古族大德咱雅班智达事迹考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乌力吉巴雅尔:《蒙藏关系史大系·宗教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第332-334页。
    [2]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正中书局,1978。
    [3]樊保良:《蒙藏关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74-77页。
    [1]王力 王希隆:《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蒙古诸部遣使进藏活动述论》,《中国民族学集刊》,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二辑。
    [1]转引自蔡家艺:《清前期卫拉特蒙古进藏熬茶考述》,《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第272-274页。
    [2](清)色多·罗桑崔臣嘉措著 郭和卿译:《塔尔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58页。
    [1](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三十四,《艺文志》。
    [1](清)阿莽班智达:《拉卜楞寺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第148页。
    [2]罗发西 曲又新:《拉卜楞寺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第139页。
    [3]罗发西 曲又新:《拉卜楞寺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第139-140页。
    [4]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第64页。
    [1]陈庆英:《中国藏族部落》,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第248、262页。
    [2]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第408-409页。
    [3]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第411页。
    [4]藏区按照方言分为卫藏、安多、康巴三大方言区。卫藏指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地区;康巴指西藏昌都、云南迪庆、四川甘孜、青海玉树及那曲东南;安多指阿尼玛卿山西北、甘肃河西走廊小积石山以西地区。
    [1]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518页。
    [1]丹曲:《藏族史料中的青海和硕特--蒙古黄河南前首旗亲王史略》,《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871页。
    [2]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876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2年社会历史调查材料,青海省档案馆馆藏。
    [2]青海省社会历史调查组:《河南蒙古族概况编写提纲》,青海省档案馆馆藏手写稿,1969,第86页。
    [3]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860页.
    [1]河南县四所寺院1958年资料见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492-495页。
    [2]河南县四所寺院2007年数据由河南县民族宗教局提供。
    [1]陈晓守:《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6期。
    [1]华锐东智:《祭祀山神:话插箭》,《中国西藏》,2005年第5期。
    [2]任洪生:‘蒙古族敖包习俗的文化渊源考述》,《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3]常宝军:《蒙古敖包的属性、传说及其形体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4期。
    [4](意)图齐、(德)海西希著 耿昇译:《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第498页。
    [1]转引自刘文锁 王磊:《敖包祭祀的起源》,《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
    [2]布尔特古斯主编:《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精神卷》,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第968页。
    [3]纳钦:《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公主传说与珠腊沁村信仰民俗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第219-220页。
    [1]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上册),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第206页。
    [2]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第194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858页。
    [1]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第25页。
    [1]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第54页。
    [2]耿昇 何高济译:《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中华书局,1985,第29页。
    [3]耿昇 何高济译:《鲁布鲁克东行纪》,中华书局,1985,第218页。
    [4]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98页。
    [5]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14页。
    [1]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723页。
    [2]丁守璞 杨恩洪:《蒙藏关系史大系·文化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第138页。
    [3]恰白·次旦平措:《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第369页。
    [4]才让:《青海蒙古世系》,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06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874页。
    [2]萧瑛:《黄河南亲王和她的母亲》,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风范长存--青海河南蒙旗十世亲王扎西才让史料选》,西宁民族印刷厂,2006,第134-136页。
    [3]樊保良:《蒙藏关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259页。
    [1]陆勤:《鲜为人知的末代女王爷》,《文史天地》,2007年第6期。
    [2]李晓霞:《中国各民族间族际婚姻的现状分析》,《人口研究》,2004年第3期。
    [1]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85页。
    [1]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77-178页。
    [1]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76页。
    [2](清)祁韵士:《西陲要略》卷四,《厄鲁特旧俗纪闻》,中华书局,1985,第64页。
    [3]转引自马大正 成崇荣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第682页。
    [1]戴庆厦:《语言和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第12页。
    [1]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一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445-446页。
    [1]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377-383页。
    [2]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30页。
    [1]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445-459页。
    [2]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308页。
    [3]青一:《筹办中央蒙藏学校青海分校计议》,《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 青海分册》(下),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6,第723-724页。
    [1]蒙藏委员会印:《蒙古会议关于振兴蒙古教育决议案》,民国二十年二月,青海省图书馆馆藏。
    [2]www.degedumongal.com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909页。
    [1]贾晞儒:《青海蒙古语言文化纵论》,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第152-157。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212-249页。
    [1]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第147页。
    [2]戴庆厦:《语言和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第111页。
    [3]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906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741页。
    [2]王振岭:《青海牧区教育发展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114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文件(2007 59号),《河南县人民政府关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自查自评报告》
    [2]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文件(2007 59号),《河南县人民政府关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自查自评报告》
    [1]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43页。
    [2]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民族出版社,2003,第17页。
    [3]乌兰图克:《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及对策》,《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4]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第181页。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招生考试中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的特殊政策是如何发展演变的?》,2004。
    [2]中共中央统战部网站:《中国制订特殊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2005。
    [1]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
    [1]马大正 成崇荣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第673-676页。
    [2](清)祁韵士:《西陲要略》卷四,《厄鲁特旧俗纪闻》,中华书局,1985,第63页。
    [1]转引自芈一之:《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281页。
    [2](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70页。
    [3]哲仓·才让:《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74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885-887页。
    [1](法)雷纳·格鲁塞著 龚钺译:《蒙古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5,第226页。
    [2](清)椿园:《西域见闻录》卷五,《准噶尔叛王纪略》。
    [1](清)祁韵士:《西陲要略》卷四,《厄鲁特旧俗纪闻》,中华书局,1985,第62页。
    [1](波斯)拉施特主编 余大均 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第87页。
    [1]马大正 成崇荣:《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第662页。
    [1]马曼丽:《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第44-45页。
    [1]杨明前等著:《甘肃民族与宗教》,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88页。
    [1]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第33-37页。
    [1]贾晞儒:《青海蒙古语言文化纵论》,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第278页。
    [2](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 刘荣译:《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第42页。
    [3]耿昇 何高济译:《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中华书局,1985,第30页。
    [4]耿昇 何高济译:《鲁布鲁克东行纪》,中华书局,1985,第209页。
    [1](伊朗)志费尼著 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第279页。
    [2]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2年社会历史调查材料。
    [1](明)萧大亨:《北虏风俗》,薄音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第246页。
    [2]转引自南文渊:《可可淖尔蒙古:走向边缘的历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第475页。
    [1]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中华书局,1984,第2214页。
    [1]成崇德 那仁朝克图:《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蒙古-卫拉特法典)研究》,《卫拉特研究》,2005年第3期。
    [2](波斯)拉施特主编 余大均 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第18页。
    [3](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 刘荣译:《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第59页。
    [1]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第99-106页。
    [1]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第305页。
    [2]诈马宴是蒙古族特有的庆典宴飨整牛席或整羊席。是把牛、羊家畜宰杀后,用热水退毛,去掉内脏,烤制或煮制上席。食用前,先敬天敬地敬神敬汗,然后大家分食。
    [1]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第2页。
    [2]中共中央编译局编:《斯大林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79,第64页。
    [1](美)郝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22-23页。
    [2]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第259页。
    [3]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第345页。
    [1]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2]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历史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第231页。
    [1](美)郝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22页。
    [1]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第147页。
    [1]梁茂春:《论族群内部的异质性:以广西大瑶山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 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第21-22页。
    [2](美)郝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126页。
    [1]王建革:《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49页。
    [2]《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一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第423页。
    [1]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岱年 汤一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7]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石奕龙.应用人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9]石奕龙 郭志超.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4.
    [10]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1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12]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美)郝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小区考察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5]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16]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7]道润梯步.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18]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19]白翠琴.瓦刺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哲仓·才让.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21]贾晞儒.青海蒙古语言文化纵论[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
    [22]刘景华.西海蒙古[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
    [23]文化.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4]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5]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6]甘肃省图书馆辑编.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M].兰州: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6.
    [27]马大正 成崇荣.卫拉特蒙古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8]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9]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30]索代.拉卜楞寺佛教文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31]冉光荣.中国藏传佛教寺院[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32]嘎尔迪.蒙古文化专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3]嘎尔迪.蒙藏文化交流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
    [34]乌力吉巴雅尔.蒙藏文化关系研究[M].北京:藏学出版社,2004.
    [35]丁守璞 杨恩洪.蒙藏关系史大系·文化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6]乌力吉巴雅尔.蒙藏关系史大系·宗教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7]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8]唐吉思.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39]布尔特古斯主编.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精神卷[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0]王建革.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1]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2]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3]纳钦.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公主传说与珠腊沁村信仰民俗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4]陈高华 史卫民.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5]蔡凤林.中国农牧文化结合与中华民族的形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6]何玲 张照云.青海蒙古史料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
    [47]穆赤·云登嘉措.青海少数民族[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48]才让编著.青海蒙古世系[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49]樊保良.蒙藏关系史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50]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51]黄奋生编著.藏族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52]格勒.论藏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53]阿拉腾.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4](清)阿莽班智达著玛钦·诺悟更志 道周译 拉卜楞寺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55]马曼丽.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6]贾晞儒.青海蒙古语言文化纵论[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
    [57]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8]史徒华著 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M].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59](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 毕然 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0](美)保罗·康纳顿著 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王炜等译.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8.
    [62](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 刘荣译.蒙古社会制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63](伊朗)志费尼著 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64](意)图齐(西德)海西希著 耿昇译.西藏和蒙古的宗教[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65](法)勒内·格鲁塞著 蓝琪译.草原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6](法)雷纳·格鲁塞著 龚钺译.蒙古帝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7]止贡巴·贡却丹巴然杰著 星全成、尼玛太译.安多政教史[M].西宁:青海民院民研所,1988.
    [68]蔡巴·贡嘎多吉著 东嘎·罗桑赤列校注 陈庆英 周润年译.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69]孙懿.从萨满教到喇嘛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70]孟慧英.尘封的偶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71](清)色多·罗桑崔臣嘉措著 郭和卿译.塔尔寺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
    [72]第五世达赖喇嘛著 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73](清)阿莽班智达.拉卜楞寺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74]罗发西 曲又新.拉卜楞寺概况[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
    [75]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M].兰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6]马启成、白振声主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7]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78](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9]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风范长存--青海河南蒙旗十世亲王扎西才让史料选[M].西宁:西宁民族印刷厂,2006.
    [80]杜赞奇著 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81]罗柳宁.族群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2]马戎.族群关系变迁影响因素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83]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84]石奕龙.文化、文明、传统与现代杂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85]石奕龙.Ethnic Group不能作为“民族”的英文对译--与阮西湖先生商榷[J].世界民族,1999年第4期.
    [86]石奕龙.浅谈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若干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87]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88]罗贤佑.20世纪中国蒙古史研究述略[J].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89]李继利.族群认同及其研究现状[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90]祁进玉.国内近百年来民族和族群研究评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91]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92]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93]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94]张伟明.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95]高源.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96]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97]彭兆荣.无边界记忆--广西恭城平地瑶“盘王婆”祭仪变形[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98]纳日碧力戈.各烟屯蓝靛瑶的信仰仪式、社会记忆和学者反思[J].思想战线,2000年第2期.
    [99]范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00]高永久 柳建文.民族政治精英论[J].南开学报,2008年第5期.
    [101]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J].南开学报,2005年第5期.
    [102]郝时远.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
    [103]胡志利.再论“族群”概念与解决民族内部矛盾的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104]陈心林.族群理论与中国的族群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105]朱伦.西方的“族体”概念系统--从“族群”概念在中国的应用错位说起[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06]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07]李祥福.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08]陈庆英 冯智.藏族地区的行政区划[J].中国西藏,1996年第5期.
    [109]杨建新.明代中期“西海蒙古”述略[J].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
    [110]魏英邦.十七--十八世纪时蒙古部落变迁史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2、3期.
    [111]陈玮.明清时期青海蒙古部落兴衰史述略[J].西北史地,1992年第2期.
    [112]陈玮 何玲.从青海海南蒙藏部落变迁看民族融合[J].青海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
    [113]芈一之.解放前青海牧业区藏族蒙古族社会性质[J].青海民族研究,1991年第4期.
    [114]安应民.浅析和硕特蒙古进据青藏地区的原因[J].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115]韩官却加.西藏佛教教派斗争与和硕特蒙古的南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116]钟福国.试论清初和硕特蒙古进入青藏高原及其地位和作用[J].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
    [117]李见颂.青海和硕特蒙古概述[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118]哈斯朝鲁.论和硕特部在统治青海时期的主要过失[J].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119]乌云毕力格.论和硕特汗在青海的统治体制[J].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
    [120]李丽.东蒙古人迁西海考述[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121]薄音湖.俺答汗征卫拉特史实[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122]马汝珩 马大正.论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与清政府的善后措施[J].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123]石硕.格鲁派的兴起及其向蒙古地区传播的社会政治背景[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24]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J].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3、4期.
    [125]韩官却加.青海蒙古族部落的变迁与衰落[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0期.
    [126]韩官却加.青海蒙古族食俗琐谈[J].青海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
    [127]秦木措.青海蒙古族婚姻习俗简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128]苏依拉.青海和硕特蒙古人婚姻及其习俗调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29]朱普选.青海蒙藏部落地域变迁[J].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9期.
    [130]朱普选.青海蒙古族盟旗制度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31]卢承业.对青海蒙古族家庭教育的调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32]吉日木图.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的语言使用情况简述[J].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
    [133]傅千吉.论藏传佛教对蒙藏文化关系的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34]红峰.青海地区蒙古族服饰述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135]额谷岚.青海蒙古族信仰文化述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9期.
    [136]徐黎丽.试论元朝宗教政策对其民族关系的影响[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137]徐黎丽.试论13-14世纪蒙古贵族伊斯兰教化及其原因[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138]徐黎丽.论宗教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139]石硕.蒙古在连接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中的历史作用[J].西藏研究,1993年第4期.
    [140]石硕.格鲁派的兴起及其向蒙古地区传播的社会政治背景[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41]成崇德 那仁朝克图.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蒙古-卫拉特法典研究[J].卫拉特研究,2005年第3期.
    [142](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著 高崇译.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43]周拉.略论藏族神山崇拜的文化特征及功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44]贡保草.试析藏族糌粑食俗及其文化内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45]佟德富.试论成吉思汗“天力论”及其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146]蔡家艺.清前期卫拉特蒙古进藏熬茶考述[A],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编.中国民族史研究[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47]丹曲.藏族史料中的青海和硕特--蒙古黄河南前首旗亲王史略[J].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
    [148]乌兰察夫.关于拓展蒙古学研究的几点思路[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49]任洪生.蒙古族敖包习俗的文化渊源考述[J].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150]文英 王希隆.河南蒙古族文化变迁动因初探[A],王希隆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C].民族出版社,2003.
    [151]石峰.“文化变迁”研究状况概述[J].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152]许然 朱竑.近年来我国文化变迁研究进展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53]饶旭鹏.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0年--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154]陈玮.青海阿柔部落初探[J].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
    [155]常宝军.蒙古敖包的属性、传说及其形体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4期.
    [156]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年第12期.
    [157]班班多杰.和而不同: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睦相处经验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58]戴庆厦.语言和民族[M].西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159]王振岭.青海牧区教育发展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160]南文渊.可可淖尔蒙古:走向边缘的历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161]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修订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62]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1-5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163]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64]崔永红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165]青海年鉴编委会.青海年鉴2007[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66]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河南县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167]青海省志编委会.青海省志[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
    [168]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概况[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169](清)魏源.圣武记[Z].北京:中华书局,1984.
    [170]吴丰培编.豫师青海奏稿[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
    [171]徐珂.清稗类钞[Z].北京:中华书局,1984.
    [172](清)祁韵士.西陲要略[Z].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3](清)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174](明)宋濂等撰.元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6.
    [17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76](法)伯希和.卡尔梅克史评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77](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编 顾杭 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78](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 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179](美)塞缪尔·亨廷顿著 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80](美)曼纽尔·卡斯特著 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81](美)克莱德·伍兹著 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182]乔治·E·马尔库斯等著 王铭铭等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83]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8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85]清史稿[Z].北京:中华书局,1976.
    [186]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187]萨囊彻辰.蒙古源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188]杜荣坤 白翠琴.西蒙古史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89]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90]石硕.青藏高原的历史与文明[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191]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92]郭晓虎 郎维伟.蒙藏关系下的文化变迁和民族认同--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为例[J].西藏研究,2007年第4期.
    [193]索端智.文化涵化与族群认同--青海河南蒙古族文化涵化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194]范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J].世界民族,2008年第2期.
    [195]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的族际交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96]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97]Edited by Jacob J.Climo and Maria G.Cattel,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Altamira Press,2002.
    [198]Fredrick Barth,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Universitetsforlaget,1969.
    [199]Edited by Montserrat Guibernau and John Rex,The ethnicity reader:nationalism,multiculturalism and migration,Polity Press,1997.
    [200]Laurent Bazin and Monique Selim,Ethnography,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Market,Critique of Anthropology,SAGE Publications,2006(2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