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后期三首钢琴奏鸣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egy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前苏联钢琴家与指挥家,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近现代杰出作曲家,他的创作遍及音乐艺术的各种体裁形式,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百三十多部音乐精品。作为一名自成体系的革新者,他的创作成就并不亚于同时代的其他人物。尤其在20世纪的钢琴音乐领域,贯穿他艺术人生三个阶段的钢琴奏鸣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构思的宏伟、内容的深刻还是技巧的精湛、手法的新颖等方面都堪称钢琴艺术中的精品。通过研究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了解他不同于他人的创作观念、作曲技法和美学追求是具有相当典型的意义。
     本文即是以普罗科菲耶夫后期的第六、第七和第八首钢琴奏鸣曲(被世人统称为“战争奏鸣曲”)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本体为切入口,以作曲技术理论分析为核心,以传统技法表现现代风格的独特性为视角,对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旋律分析;第三章和声研究;第四章调式、调性研究;第五章曲式结构研究。笔者试图通过对以上音乐本体个构成要素的分析与研究,梳理出作品各构成要素的特点及特色,并以此为基础透视普罗科菲耶夫在三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继承与革新的辨证统一的创作特征。
Seregy Sergeyevich Prokofiev (1891—1953), a pianist and conductor f Soviet Russia, is one of the world-wide well-known composers in the 20~(th) century. His work covers almost all the music styles. During his life, he contributed over 130 pieces of music to the humans. As an innovator of music creation, his artistic achievements were no less than any other figures of his time. Especially the piano sonata, which had form the three significant stages of his musical life, played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20~(th) century piano music. The piano sonata should be valued as the masterpieces of piano music, considering the grand structure, the depth of content, the excellent skills and the innovative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So, it is particular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on Prokofiev's creative conception, compos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ursuit that much differ from others'.
     This paper i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NO.6、NO.7&NO.8 piano sonata of Prokofiev in his late years, which are now named as "The war sonat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osition technique and the three pieces of music, the investigation is trying to study how Prokofiev managed to apply traditional music technique to manifest his modern spirit.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 Part One, Introduction ; Part Two, Study on the melody; Part Three, Harmony study; Part Four, Tonality study; Part Five,Study on the form structure. Through a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the paper is aimed at revealing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kofiev's music art having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of Prokofiev's.
引文
[1]徐月初辑译,《普罗柯菲耶夫》,中国音乐家协会广西分会,1981年第1版,第1页。
    [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3版,第375页。
    [2][英]大卫·古特曼著,《普罗科菲耶夫》,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31页。
    [3]伦纳德:《俄罗斯音乐史》(Richard Leonard:A history of Russian Music),Minerva Press,1968年,第296页。
    [1]罗传开著,《普罗科菲耶夫》,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2]罗传开著,《普罗科菲耶夫》,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页。
    [3][俄]拉里萨·丹柯著,李浩,吴川详,《普罗柯菲耶夫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1]徐月初、孙幼兰辑译,《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页。
    [2]原作写于1907年,1917年改写。
    [3]这首作品有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于1953年改写,并以op.135发表,流传比较广。
    [1]徐月初、孙幼兰辑译,《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页。
    [2]普罗科菲耶夫在与N.涅斯齐耶夫的对话中谈到。
    [3]同[1],第128页。
    [1]徐月初、孙幼兰辑译,《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之《论自己的音乐创作》,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2]孟幻、孟丹,《“敲击风格”与“黑色幽默”-纪念普罗科菲耶夫逝世50周年》,《钢琴艺术》,2003年12期。
    [1]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79页
    [1]阿拉·库茨涅佐娃,张福生译,《跨越时代的作曲家》,《音乐爱好者》,1986年第2期,第34-37页。
    [1]徐月初、孙幼铸辑译,《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之《第八钢琴奏鸣曲》(作者:涅斯奇耶夫),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页。
    [1]恩斯特.托赫,顾耀明译,叶纯之校,《旋律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1]参见晏成佺、童忠良著的《基本乐理教程》中对四七拍组合方式的分类。
    [1]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8页。
    [2]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460页。
    [1]桑桐著,《和声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66页。
    [1]桑桐著,《和声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492页。
    [1]桑桐著,《和声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497页。
    [1]桑桐著,《和声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500页。
    [1][美]库斯特卡著,《二十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84页。
    [2]徐月初、孙幼兰辑译,《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之《论自己的音乐创造》,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1]董忠良著,《现代乐理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94页。
    [1][美]库斯特卡著,《二十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83页。
    [1][俄]M·阿兰诺夫斯基编,张洪模等译,《.俄罗斯作曲家与二十世纪》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2]同上,第230页。
    [1][苏]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等著,《回忆普罗科菲耶夫》,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57页。
    [1]伦纳德:《俄罗斯音乐史》(Richard Leonard:A history of Russian Music),Minerva Press,1968年,第296页。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修仃版)·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725页。
    [3]杨儒怀,《曲式结构的理论基础论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99页。
    [1]由于这些发展都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多数理论家都把这种发展统一在规范化曲式结构范畴内。这也说明了这种变动没有改变原始曲式结构原则的同一基础。
    [1]李小诺著,《拱形音乐结构之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0-21页。
    [1]李小诺著,《拱形音乐结构之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2页。
    [2]杨儒怀,《音乐分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08页。
    [3]对于相同概念,学术界的不同提法。
    [1]杨儒怀,《曲式结构的理论基础论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78页。
    [2]杨儒怀,《曲式结构的理论基础论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78页。
    [1]杨儒怀,《曲式结构的理论基础论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笫69页。
    [1]Fliex Salzer(1904-):Structural Hearing(New York,1952,2/1962).转引自彭志敏著,《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页。
    [1]彭志敏著,《柴科夫斯基交响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页。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杨儒怀.音乐分析论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杨儒怀.曲式结构的理论基础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5]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6]桑桐.和声学专题六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7]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88.
    [8]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9]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0]钱仁康 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1]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12]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13]童忠良.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14]章忠良.现代乐理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15]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16]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17]李小诺.拱形音乐结构之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18]赵宋光主编.旋律研究论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19]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0][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著,刘烈武译.二十世纪和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21][美]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2][奥]恩斯特·托赫著,顾耀明译,叶纯之校.旋律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3][俄]M.阿兰诺夫斯基编,张洪模等译.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4][美]彼得·斯·汉森著,孟宪福译.20世纪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5]徐月初孙幼兰编译.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26]罗传开.古典创新抒情谐谑--普罗科菲耶夫作品选介[M].北京:人民 音乐出版社,1985.
    [27]罗传开.普罗科菲耶夫:自成体系的革新者[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8][苏]丹柯著,李浩吴川译.普罗科菲耶夫[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9][苏]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等著.回忆普罗科菲耶夫[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30]孙维权 巢志钰编.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1]孙维权.创新的纯朴--普罗科菲耶夫和声思维初探[J].音乐艺术.1993.3.
    [32][苏]赫洛波夫.瞿学文译.普罗科菲耶夫和声的现代特点[J].音乐译文.1981.2.112.
    [33]郭新.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J].1988.3
    [34]朴英.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手法.乐府新声[J].2002.1.
    [35]檀革胜.普罗科菲耶夫对传统复调思维的继续与突破[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6]单士锋.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