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地方电视台经营战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所言地方电视台包括省级电视台和城市电视台。我国地方电视台的发展虽历经曲折,但不少经营上的创新却始自地方电视台(如广告经营、资本经营、集团化)。当前,从国家政策到电视传媒实践,电视的经营属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化集团化已是大势所趋。而目前地方台的情况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是地方电视台(集团)普遍缺乏科学的经营观和正确的战略,小而弱与大而弱并存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电视台经营理念、战略观念的确立,不少电视台在经营创新上的实践具有案例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文从经营战略的角度切入研究地方电视台。“战略”概念源自特劳特、里斯和波特的理论。战略不是运营效益,而是取决于需要作出取舍的独特定位;战略不是目标,而是一致性的经营方向,战略整合企业所有的资源和运营活动,以促成战术的实现,也即战略实施成功;战略的制定是自下而上的,即将特殊的战术推延为普遍的执行,将短期执行推延为长期的实施,从而使战略模型得以实现。
     特劳特、里斯的定位理论和战略思想与波特的竞争战略、价值链理论具有良好相融和互补关系,且均为普适的、广义的经营、营销宝典。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理论与本论文的研究视角非常契合。因此,本文主要以三位学者的定位理论和战略理论为指导,尤其是对其中的“定位”、“重新定位”、“战术”、“战略”、“三种基本战略”、“价值链”等关键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将案例和理论紧密结合,在“纵”的历史发展和“横”的比较研究中,从经营战略的视角对地方电视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As Jack Trout says, in the tough world, using strategy is how you survive.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common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business and strategy sense, existing in local TV stations, this essay focuses on researching into their business strategy.
    The concept of the "business" in this essay refers to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advertising business, but also program and channel business. The concept of the "strategy" comes from the theories of Jack Trout, Al Ries and Michael E.Port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ategy is based on that of the three concepts, i.e. positioning, tactic and integration. Positioning is how you differentiate yourself in the mind of your prospect. Strategy is a simple, focused value proposition. A successful strategy is based on finding a way to be different from your sea of competitors. Tactic is a concept or product with differentiation from competitors. Strategy coming from available tactic becomes a consonant operating direction and integrates all the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actic.
    Why should local TV stations vitalize themselves by using strategy? First, the competitive pressure comes from the privilege of CCTV and the entry of the media outside of our mainland; second, the phenomenon of clone and imitation is so serious that the strategy of the local TV stations becomes indistinct; third, without efficient tactic, some current strategies cannot adapt to the market; fourth, though some TV
引文
① 参见刘志明《电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0—16页。
    ② 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论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第308页。
    ① 参见周鸿铎等著《传媒产业机构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① 参见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论纲》,前引书,第278-279页;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9页、第287页。
    ① 张育敏《浙江广东:两大卫视共谋“财富”攻略》。载《新闻实践》2004年第8期。
    ② 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5》,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① 尹鸿《尹鸿自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
    ① 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5》,前引书,第47页。
    ② 周伟主编《媒体前沿报告》,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161页。
    ① 参见周鸿铎《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第296页。
    ① 参见李新民《公司化是电视业发展的新要求》,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2期。
    ② 参见时统宇《民生新闻的产业价值》,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12月上半月。
    ① 《实现省级卫视跨越式发展——访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载《中国记者》2005年第2期。
    ① (美)特劳特《什么是战略》,火华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19页、第14页。
    ② (美)里斯、特劳特《定位》,王恩冕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③ (美)里斯、特劳特《营销战》,李正栓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28—29页。
    ④ (美)特劳特、瑞维金《新定位》,李正栓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68—74页、第109—110页。
    ⑤ (美)里斯、特劳特《定位》,王恩冕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83—84页。
    ⑥ (美)特劳特、瑞维金《新定位》,李正栓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08—109页。
    ① (美)特劳特《什么是战略》,前引书,第79—81页。
    ② (美)里斯、特劳特《营销革命》,左占平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0—15页、第119页。
    ③ (美)特劳特《什么是战略》,前引书,“专文推荐”第6页、第9页。
    ① (美)波特《竞争论》,高登第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② (美)波特《竞争论》,高登第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33—44页。
    ③ (美)波特《竞争论》,高登第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④ (美)波特《竞争论》,高登第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⑤ (美)波特《竞争论》,高登第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63页。
    ⑥ (美)波特《竞争论》,高登第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26页、第32页。
    ① (美)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第48—52页。
    ① (美)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第37—58页。
    ② (美)波特《竞争论》,前引书,第51页、第55页。
    ① 参见顾耀铭主编《我看美国媒体》,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233—244页。
    ② 叶家铮等《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媒对策》,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3期。
    ③ (美)里斯、特劳特《定位》,前引书,第6页。
    ① (美)波特《竞争战略》,前引书,第52页。
    ① (美)阿尔巴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第2版),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6—197页。
    ① 资料来源: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7667
    ① 姜扬《民生新闻的提升与完善》,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期。
    ① 资料来源:http://www.njnews.cn/d/ca390599.htm
    ② 孟群华《地方媒体兴危》,载《市场观察-媒介》2005年第3期。
    ① 戴听详等《九项措施与“三贴近”》,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期。
    ① 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4—145页。
    ② 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329页。
    ③ (美)奥格尔斯等著《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关世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57—258页。
    ① 张海潮《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①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7—128页。
    ①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95—199页。
    ② 蔡帼芬主编《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① 张英《安峰:杭州人的“活宝”》,载《南方周末》2005年11月10日。
    ② 袁蕾《“忽悠”四川话》,载《南方周末》2005年11月10日。
    ③ 李晓枫等主编《电视传播管理实务》,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91—192页、第209页。
    ① 朱毅、叶青《本土化——电视媒体产业运营的核心战略》,载郭孝庭等主编《中国城市电视媒介传播策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② 杨殷 王建忠《在竞争中生存的城市电视台》,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2期。
    ① 李玉《广州地区电视市场格局与态势的分析和启示》,载《新闻大学》(2005.夏)
    ② 袁蕾《“忽悠”四川话》、李雾《保卫汉语,先保卫方言》,均载《南方周末》2005年11月10日。
    ③ 资料来源:《成都晚报》2005年10月29日
    ① 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第63—65页。
    ② 陈洪勋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电视新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① 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209—210页。
    ① 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① 资料来源:http://www.zjstv.com/lanmu/fyqt/index.shtml
    ② 许继锋《浙江卫视<风雅钱塘>栏目运作策略》,载《中国电视》2005年第1期。
    ① 欧阳宏生主编《区域传播论:西部电视专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0—271页。
    ② 欧阳宏生、梁英《西部纪录片:光荣、迷茫与梦想》,载《当代电视》2005年第3期。
    ③ 欧阳宏生主编《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
    ① 赵惠强 洪增林《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2—123页。
    ② 张英《阳光卫视蜕变》,载《荧屏内外》2003年第4期。
    ①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① 黄升民等主编《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新动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② 张云、方世彤《电视品牌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① (美)特劳特、瑞维金《新定位》,前引书,第108—109页。
    ① (美)特劳特、瑞维金《新定位》,前引书,第81页。
    ① 资料来源:http://news.sohu.com/2004/04/08
    ② 资料来源:http://media.news.hexun.com
    ①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2页。
    ② (美)迈克尔.埃默里等著《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3页。
    ③ (美)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李青藜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435—437页。
    ① (美)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前引书,第156页。
    ② 曹红蓓等《熟人社会:地级市的幸福基石》,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6.6。
    ① (美)特劳特《什么是战略》,前引书,第161页。
    ②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前引书,第40页。
    ③ (美)爱德华.赫尔曼、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甄春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97页。
    ①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前引书,第49页。
    ② 肖柳《省级卫视品牌的特色化定位——兼谈湖南卫视的品牌发展战略》,载《中国记者》2003年第10期。
    ① (美)特劳特《什么是战略》,前引书,第46页、第50页。
    ② (美)菲利普.科特勒等著《市场营销导论》,俞利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71页、第174页。
    ①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42—43页。
    ②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12—313页。
    ③ 郑杭生等著《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④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前引书,第43页、第35页。
    ⑤ (日)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81页。
    ① 黄升民等主编《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新动向》,前引书,第241页。
    ② (美)里斯、特劳特《定位》,前引书,第262页。
    ③ 黄升民等主编《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新动向》,前引书,第241页。
    ① (美)里斯、特劳特《定位》,前引书,第29页。
    ① 邹晓利、王永连《省级电视台发展方略》,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3月下半月。
    ② 邹晓利、王永连《省级电视台面临的新格局》,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4月上半月。
    ① (美)里斯、特劳特《营销革命》,前引书,第21页、第68页。
    ② 魏剑美《我心依旧——<玫瑰之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页。
    ① 魏剑美《我心依旧——<玫瑰之约>》,前引书,第2—3页、第7页。
    ② 欧阳常林《我们怎样做品牌》,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
    ① 魏剑美《我心依旧——(玫瑰之约)》,前引书,第181页。
    ① (美)里斯、特劳特《营销战》,前引书,第208页、第58—60页。
    ② (美)里斯、特劳特《营销革命》,前引书,第229页。
    ③ 本部分参见张云、方世彤《电视品牌战》,前引书,第251—280页
    ① 张云、方世彤《电视品牌战》,前引书,第75页。
    ② (美)特劳特《什么是战略》,前引书,第80—81页。
    ③ 本部分参见黄著诚《广西卫视的女性特色定位实践之路》,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5期;胡智锋等《找准位.定好位.做到位》,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1期。
    ① 马庆平《外国广播电视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20—122页。
    ① (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苗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②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第31页。
    ③ 齐小新《美国文化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2页。
    ① (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前引书,第24页。
    ② 苗棣等著《中美电视艺术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③ (美)阿诺德·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26页。
    ④ 胡波《娱乐节目再创收视新高》,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4月下半月。
    ①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88页。
    ① 蔡凯如等著《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232页。
    ② [日]和田洋一《新闻学概论》,吴文莉译,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第175—176页。
    ① 许永等《电视节目的策划与文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4—125页。
    ②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52页。
    ③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63页。
    ① (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4页。
    ① 资料来源: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4980
    ② 袁蕾《“超级女声”十万人玩的游戏》,载《南方周末》2005年6月2日。
    ① 齐小新《美国文化研究导论》,前引书,第95—96页。
    ② 常雄飞《平民造星 疲劳的圈钱游戏:幕后大战》,载《天府早报》2005年10月10日。
    ①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前引书,第34页。
    ② (英)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③ 刘国瑛《新闻传媒:制衡美国的第四权力?》,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0页。
    ④ 关玲《中国电视文艺20年:知行轨迹》,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10页。
    ⑤ (美)波特《竞争论》,前引书,第32页。
    ① 林国良 周克平《当代文化行政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7—58页。
    ② 林琳《冲突、协调与发展:当代西方国家广播电视体制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3—94页。
    ③ (美)里斯、特劳特《营销战》,前引书,第84—86页。
    ① (美)赫伯特.霍华德等著《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与制作》,戴增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212页。
    ① 参见(美)艾伦.B.阿尔巴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第2版),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页。
    ② (美)里斯、特劳特《营销战》,前引书,第88页。
    ① 叶子等《突破电视新闻栏目的同质化瓶颈》,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11期。
    ② (美)本.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一个触目惊心的报告:五十家大公司怎样控制美国的所见所闻》,林珊等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223页。
    ① 周伟主编《媒体前沿报告》,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75页。
    ② 转引自张同道《媒介春秋:中国电视观察》,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③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前引书,第67页。
    ① (美)杰克.特劳特《什么是战略》,前引书,第79—80页。
    ① 黎斌、蒋淑媛等编著《中国电视广告经营模式创新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51页。
    ② 资料来源:http://www.sctv.com/sctv/intro/sctvl.asp
    ③ 江耀进《四川卫视摆龙门》,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11月上半月。
    ①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前引书,第66—67页。
    ② 张云、方世彤《电视品牌战》,前引书,第285页、第297页、第303页。
    ③ 黄升民等主编《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新动向》,前引书,第239页。
    ① (美)特劳特《什么是战略》,前引书,第69页、第115页。
    ① (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导论》,俞利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12页。
    ② 支庭荣《媒介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33页。
    ① 龚冰 李岭涛《电视栏目品牌的建立与推广》,载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7—88页。
    ② (美)达文波特等著《注意力经济》(第2版),谢波峰等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③ (美)达文波特等著《注意力经济》(第2版),谢波峰等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④ 曾凡安《论电视媒体的品牌经营》,载万力主编《媒介经营与产业化操作实务》,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246页。
    ① 道峰《电视品牌建设告别“落后”》,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3月下半月。
    ① 参见(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前引书,第74页。
    ②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前引书,第39页。
    ③ 参见(美)杰克.特劳特《什么是战略》,前引书,第46—47页。
    ④ (美)里斯、特劳特《定位》,前引书,第67页。
    ① 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② 参见曾凡安《论电视媒体的品牌经营》,载万力主编《媒介经营与产业化操作实务》,新华出版社,1999年。
    ① 参见http://www.ahtv.cn/ggfw/2005-12/29/cms49625article.shtml。
    ② 姜飞主编《海外传媒在中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① 刘菁《<梨园春>制片人访谈录》,载《节目》杂志,转引自http://blogcup.com/blog_userl-7969-2005-153633.html
    ② (美)艾伦.B.阿尔巴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第2版),前引书,第162页。
    ① 参见顾耀铭主编《我看美国媒体》,前引书,第255页。
    ② (美)里斯、特劳特《定位》,前引书,第6页。
    ① 参见http://www.ahtv.cn/ggfw/2005-12/29/cms49624article.shtml.
    ① (美)唐·舒尔茨、海蒂·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创造企业价值的五大关键步骤》,何西军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② 参见[美]辛普《整合营销传播:广告、促销与拓展》(第6版)》,廉晓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第10页、第13页。
    ③ 参见曾凡安《论电视媒体的品牌经营》,载万力主编《媒介经营与产业化操作实务》,新华出版社,1999年。
    ① 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② 高顺青《新闻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期。
    ① 彭国元等主编《田野清风——(乡村发现)》,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4页、第203页。
    ② (美)伊斯曼等著《媒介COO: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实务》(第4版),李德刚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① [日]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前引书,第139页。
    ② 李兆丰《资源整合与品牌构建——SMG“中超战略”与集团化管理的创新》,载《新闻记者》2005年第4期。
    ① 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第137—138页。
    ① 张莉、张君昌主编《中国电视十佳新闻栏目》,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① 参见翁晓华《<阿六头说新闻>:电视新闻的趣味性探求》,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10期。
    ① 王广群《活动经济——电视传媒的新亮点》,载《新闻知识》2005年第2期。
    ② 金磊、潘文龙《<社会传真>的成功真言》,载《国际广告》2005年第4期。
    ① 参见李良荣等著《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7页、第294页。
    ① 参见刘京林主编《新闻心理学原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154—155页。
    ② 李盛之《主持人:角色的尴尬与超越》,载《现代传播》1995年第5期。
    ① 参见钟大年等主编《凤凰考:建构一个新传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② 资料来源:www.phoenixtv.com
    ① 严义英《主持人本土化战略刍议》,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4期。
    ② 徐浩然《电视栏目品牌的集群效应》,载《中国记者》2005年第5期。
    ③ 尹鸿《以特色塑造差异 以差异拓展空间》,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① 刘成友《地方台何以能打全国牌》,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②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63页。
    ③ 欧阳国忠《中国媒体大转折》,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243页。
    ① 粱衡《对报业集团的几点新认识》,载郑保卫主编《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4—285页。
    ③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① 王晓玉主编《传播学研究集刊》(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② 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5)),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③ 李岚《中国广电传媒产业价值链现状报告》,载《视听界》2005年第2期。
    ① 参见(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11页。
    ① http://www.tv-view.com/dataonline/notify/200402/broadcast_tv_industry.htm.
    ① 参见周鸿铎等著《传媒产业机构模式》,前引书,第314—315页。
    ② 参见张海潮《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前引书,第104页。
    ① 周鸿铎等著《传媒产业机构模式》,前引书,第103页。
    ② 朱虹《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化改革及发展趋势》,载郑保卫主编《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前引书,第16页。
    ③ http://www.tv-view.com/dataonline/notify/200402/broadcast_tv_industry.htm.
    ① 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8页。
    ① 参见(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前引书,第16页。
    ② 黄升民、丁俊杰主编《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第52页。
    ① 黎瑞刚《SMG的改革实践与思考》,载《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② (美)波特《竞争论》,前引书,第155页。
    ③ 李良荣等《打造电视产业链完善电视产品市场》,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④ 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74页。
    ① (美)波特《竞争论》,前引书,第153页。
    ② 资料来源:《青年记者》2005年第6期。
    ③ 刘敏《努力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加快推进电视产业发展》,载《电视研究》2004年第9期。
    ① 张海潮《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前引书,第65—66页。
    ① 参见黄升民、任鹏雁主编《中国区域性广电媒介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透视淄博广电现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6—17页。
    ② 黎瑞刚《SMG的改革实践与思考》,载《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① 参见贾国飚《媒介营销:整合传播的观点》,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4—295页。
    ① 参见《“超女”成就各路财富赢家》,载《成都商报》2005年8月26日;《揭开天娱公司的底牌》,载《天府早报》2005年8月11日。
    ① 参见欧阳宏生主编《区域传播论:西部电视专题研究》,前引书,第337页。
    ① 周鸿铎等著《传媒产业机构模式》,前引书,第171页。
    ② 唐世鼎、黎斌《西欧电视节目制播运营模式的特点分析》,载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前引书,第481页。
    ③ 唐世鼎、黎斌《西欧电视节目制播运营模式的特点分析》,载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前引书,第482页。
    ④ 唐世鼎、黎斌《西欧电视节目制播运营模式的特点分析》,载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前引书,第483页。
    ① 参见蔡凯如等著《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前引书,第130—131页。
    ① 参见(美)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第4版),赵敬松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25页、第187页。
    ② 参见唐世鼎、黎斌《集团化.市场化.科学化——西欧电视业的特点与我国电视业改革的战略分析》,载王锋主编《第七届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前引书,第610—617页。
    ① 参见陶鹤山《中国传媒集团化中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载郑保卫主编《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前引书,第255—256页。
    ② 童兵《童兵自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5页。
    ① 参见陆晔等《全球化风格、地方化视角:多频道时代地方电视新闻的竞争策略》,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8期。
    ② 参见叶家铮等《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媒对策》,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3期。
    ③ (美)里斯、特劳特《定位》,前引书,第3页。
    ④ 陆小华《激活传媒》,前引书,第295页。
    ⑤ (美)特劳特《什么是战略》,前引书,第57页。
    ① 张伟、洪建平《机遇与优势:城市广电媒体的区域化生存》,载《电视研究》2005年第8期。
    ② 李幸《电视区域性传播问题的思考》,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
    ① 魏金成等《民生新闻兴起的启示》,载《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2期。
    ② 时统宇《民生新闻的产业价值》,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12月上半月。
    ① 参见(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前引书,第37—40页。
    ② 参见(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前引书,第37—40页。
    ③ 参见邹晓利、王永连《省级电视台发展方略》,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3月下半月。
    (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美)杰克.特劳特史蒂夫《新定位》,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营销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营销革命》,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美)杰克.特劳特《什么是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
    (美)菲利普·科特勒等《市场营销导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美)艾伦.B.阿尔巴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唐世鼎主编《中国电视新思考——全国电视台台长访谈录》(2004—2005),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黄升民主编《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新动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文选德等著《走近电视湘军》丛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熊忠辉《中国省级卫视发展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正荣《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郭孝庭主编《中国城市电视媒介传播策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鲁闽主编《集团化:城市电视新闻的对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陈洪勋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电视新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叶家铮等主编《城市台电视新闻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
    张云、方世彤《电视品牌战》,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
    邱沛篁主编《新闻传播百科全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欧阳宏生主编《区域传播论:西部电视专题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欧阳宏生主编《纪录片概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欧阳宏生《电视批评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胡正荣主编《中国西部广播电视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孙旭培主编《中国传媒的活动空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姜飞主编《海外传媒在中国》,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
    徐光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彼德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论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陈卫星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钟大年等《凤凰考:建构一个新传媒》,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蔡凯如黄勇贤《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周鸿铎等著《传媒产业机构模式》,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周鸿铎等著《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吴信训等著《现代传媒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周伟主编《媒体前沿报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赵曙光等著《中国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黄升民主编《中国区域性广电媒介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透视淄博广电现象》,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郑保卫主编《论传媒改革与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李晓枫《电视传播管理实务》,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课题组编撰《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郑保卫主编《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约翰·H·麦克马那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美)托马斯·达文波特《注意力经济》,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
    (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美)约翰·R·霍尔等《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苗棣等著《电视文化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郑杭生等著《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黄升民等主编《中国数字电视报告》(上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5》,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海潮《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童兵《童兵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尹鸿《尹鸿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黎斌等编著《中国电视广告经营模式创新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潘泽宏《公益广告导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王晓付平《欲望花窗:当代中国广告透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黄升民《省级卫视频道定位的四点思考》,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1期。
    叶家铮等《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媒对策》,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3期。
    徐敏等《中国城市电视台台长调查报告》载《现代传播》2000年第6期。
    欧阳常林《我们怎样做品牌》,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
    曾凡安《论电视媒体的品牌经营》,载万力主编《媒介经营与产业化操作实务》,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肖柳《省级卫视品牌的特色化定位——兼谈湖南卫视的品牌发展战略》,载《中国记者》2003年第10期。
    张颐武《<超级女声>:打造中国梦的形象》,载《读者》2006年1月A。
    张闳《“超级女声”的集体迷狂》,载《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6月13日。
    袁蕾《“超级女声”十万人玩的游戏》,载《南方周末》2005年6月2日。
    邹晓利王永连《省级电视台发展方略》,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3月下半月。
    邹晓利王永连《省级电视台面临的新格局》,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4月上半月。
    杨楠、董岩《在安徽卫视现象的背后——对中国电视传媒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载郑保卫主编《论传媒改革与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闫海生《破解安徽卫视“以剧兴台”之谜》,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2月。
    黄著诚《广西卫视的女性特色定位实践之路》,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5期。
    彭琦《寻找金花——差异化竞争的收获》,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9期。
    李新民《公司化是电视业发展的新要求》,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2期。
    王长庚、张云《区域营销:省级卫视经营的新战略——从贵州卫视的“区域营销”谈起》,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
    刘敏《努力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加快推进电视产业发展》,载《电视研究》2004年第9期。
    史椰森 宁文茹《北京卫视:未来发展机遇和挑战》,载《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4期。
    江耀进《四川卫视摆龙门》,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11月上半月。
    钱增《电视渝军崛起》,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11月下半月。
    黎瑞刚《SMG的改革实践与思考》,载《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丛径史椰森《地域文化与电视品牌栏目的建设》,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蒋竹瑶《本地化:城市电视台的生存发展之路》,载《当代电视》2005年第11期。
    苏祝平等《本体回归与功能复位——南京电视新闻现象再透视》,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5期。
    陆晔等《地方电视新闻的新走向》,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6期。
    吕焕斌《民生新闻本色表达——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的探索》,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6期。
    孟建等《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为例》,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7期。
    戴听详李建勋《九项措施与“三贴近”——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栏目开播一周年回顾》,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期。
    李良荣《台里台外屏前幕后——谈<1860新闻眼>的独到之处》,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期。
    任金州等《管窥中国式“公共新闻”的理念与实践》,载《青年记者》2005年第6期。
    时统宇《民生新闻的产业价值》,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12月上半月。
    李春晨《城市电视媒体的生存思考和发展实践》,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12期。
    蒋晓平《“民生.民情.民星”汇成特色“江苏流”——江苏广电的探索与创新》,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9期。
    李玉《广州地区电视市场格局与态势的分析和启示》,载《新闻大学》(2005.夏)。
    程道才等《岭南广播电视特色分析》,载《当代传播》2005年第3期。
    欧阳宏生梁英《西部纪录片:光荣、迷茫与梦想》,载《当代电视》2005年第3期。
    王逸虹《论平民化意识在重庆方言电视剧里的表现》,载《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张伟《机遇与优势:城市广电媒体的区域化生存》,载《电视研究》2005年第8期。
    高翔林《打造特质谈话的<龙门阵>》,载《国际广告》2005年第2期。
    陆晔等《全球化风格、地方化视角:多频道时代地方电视新闻的竞争策略》,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8期。
    王慧《广电集团区域优化战略前瞻》,载《新闻大学》(2002.秋)。
    虞国胜《无锡市组建广电集团的探索和实践》,载王锋主编《第七届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岳鸿雁《对我国集团化条件下频道细分化发展模式的思考——以上海文广集团为例》,载《新闻传播》2005年第3期。
    唐世鼎 黎斌《集团化市场化科学化——西欧发视业的特点与我国电视业改革的战略分析》,载王锋主编《第七届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李岚《中国广电传媒产业价值链现状报告》,载《视听界》2005年第2期。
    王艳宁《美国电视产业及“垂直集成战略”》,载《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4期。
    Fiske, J.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McNeill, P.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Methuen, 1985.
    Turstall, J. The Media in Britain. London: Constable, 1983.
    Bressler , Charles E . 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Second Edition. Princeton-Hall Inc. 1999.
    During, Simon, ed.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Tompkins, J. P. ed.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from formalism to post-structuralism.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