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娱乐产业战略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娱乐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在对娱乐经济、娱乐产业各个相关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之后,本文认为当前中国传媒经济发展最大的矛盾点在于产业政策不清晰,市场缺乏活力。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将电视娱乐产业从大一统的广电宣传系统中剥离出来,确立其营利性主体的地位,进而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全文从结构上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界定了论题电视娱乐产业的范畴,并对中国发展电视娱乐业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
     娱乐业的历史非常悠久,大部分娱乐活动在电视诞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比如:体育竞技、歌舞表演、博彩活动等,还有一些娱乐活动则是在电视这种媒介手段诞生以后,才衍生出来的,比如:MTV、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等等。但是,电视这种媒介诞生以后,所有原本不依赖电视而存在的娱乐活动几乎无一例外地与电视搭上了界,而且通过电视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更广泛的参与者和更可观的收益。
     论文第二章从人类娱乐需求的急速增长、数字电视技术的革新、电视娱乐产业作为能够带来巨额利润的朝阳产业、娱乐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四个方面论证了我国发展电视娱乐产业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首先描述了我国电视娱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探讨制约我国电视娱乐产业发展的节点,并寻找突破娱乐产业发展瓶颈的对策。
     本文认为,整体制作实力的孱弱,文化创新能力的缺陷,节目美誉度的低下,遏制了中国电视娱乐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接着,从政府的角度论述了如何打破电视娱乐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并建立保护民族文化的本土化扶持政策。中国电视娱乐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新闻、意识形态宣传混合在统一的广电系统中,被过分地渲染了宣教功能,偏离了娱乐产业本身的定位。定位偏差导致的管理制度、运营机制方面的问题是根本性的,外化为市场准入过于严格,结果遏制了整个产业的增长势头。最终指向市场的缺乏活力,娱乐产品的匮乏,制作水平低劣,节目交易市场发育不成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调整电视娱乐产业政策,确立营利主体地位。由于我们以前赋予电视传媒产品过多的宣教功能,大大地削弱了其与生俱来的娱乐功能,而使其本身的商品性随之而被极大削弱,这是中国电视娱乐产业未来发展必须冲破的藩篱。这种突破要涉及到政策环境,演出公司的特批,电视剧节目的立项由国家控制等方面。
     第三部分则是在具体的运作策略上提供了建议。
     首先是内容,节目内容建设是电视娱乐产业的重中之重,本文第四章着重从娱乐节目的品格(雅与俗)和内涵(东方与西方)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卫星电视、互联网对新闻传播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娱乐资源共享的同时,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本土文化如何自处也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其次是制作,娱乐电视产业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尤以节目的生产、供应、传播、广告营销等为核心业务,每项核心业务都涉及多个经济实体。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十分强调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将娱乐节目制作从电视台的传统业务中划分出来,建立强大的专业制作机构是做大电视娱乐产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当然,还有与之相关的电视制播分离以及投资融资体系的建立。
     再次是市场,我们在分析娱乐产业时注意到,围绕着电视节目,从内容创作到受众消费,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一条以内容供应、传播渠道、电视受众为基本环节的电视产业链条。在这三个基本环节的基础上电视产业可以向外延伸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明星经纪、节目供应商、收视调查以及广告经营代理等等。当然建立完善的节目销售市场体系,还必须有强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作支撑。
     最后是平台,由于我国电视节目市场远未成熟,电视节目的社会制作多年来处于潜流暗行的状态,制作主体未能获得身份上的确认,由此在电视节目的交易过程中,制作机构与电视节目的播出平台——各级电视台的关系未能得到理顺,双方的权利与责任、风险分担并不明晰,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产业化改革裹足不前。第七章从我国电视节目制作市场的政策流变入手,探讨电视节目的社会化制作中,电视节目制作方、播出方之间如何理顺权责关系以及如何完善节目发行市场。
     在全球范围内,几大强势文化赖以扩张辐射面和攫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方式即销售他们的电视娱乐产品。面对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电视娱乐产业如何在中华民族延续自己五千年文化生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如何在新一轮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提高我国的软实力,这就是本篇论文探讨和力求解决的问题。
This dissertation is dedicated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s of Chinese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Started with an all-inclusive illustration of every correlative sector in the entertainment economy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biggest contradi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a economy lies within its ambiguous media policies and sluggish market. The author proposes a primary attempt to solve such problem, that is, China's media industry should relinquish its grip over the entertainment programming so that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can demonstrate its independence as a genuine social and market forc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industry chain.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efines the topic: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nd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to develop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programming in China.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enjoys a long history. Most of the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appeared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television, like sports competitions, musical performances and gambling games. The advent of television gives rise to certain amount of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such as MTV, television dramas and entertainment programs. Moreover, most of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have had great success since they were televised, although initially such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were marked by their independence on television industry, yet the truth reveals that television will bring them more audience and much considerable profits.
    The second chapter presents four phenomenon: an increasing interest of Chinese audience in better-quality entertainment, renovation of digital television techniques, the profitable aspect of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programming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ntertainment culture as a symbol of national comprehensive power, which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entertainment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factor in the shaping of television programming schedules in China.
    The second part begins with the illumination of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developing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Then, it probes into the obstacles that hinder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The author therefore provides a feasible perspective on dealing with current obstacl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it is the lack of productivity of production intellectuals, together with their limitation in creative representation and vulgarity in program quality that puts sand in the whe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n China. From the government's point of view, the vexing problem is how to remove the institutional hindrances and establish a set of media policies to sustain national culture. So far, the major obstacle confronting Chinese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s its root in the propaganda past, as well as stres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and morals, while the entertainment nature was much devalued. Such functional deviation is a matter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projecting a miserable predicament at Chinese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s such, substantial and thoroughgoing changes in basic structures are expected to occur. The call for adjusting policies for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nd reorienting its goal is urgent. Mass entertainment spectacles have a social function as well as a commercial drive. The industry in China needs to gear up for competition and shake down its excessive propaganda obligations. In other words, Chinese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programs are obliged to stretch ideological limits by loading entertainment and commercial elements. Such breakthrough also involv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holistic policy atmosphere and the authorization of performance companies and so on and so forth.
    The third part offers suggestions in operations.
    The vitality of television content as the first subject matter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quality (elite and vulgar) and connotation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Today the ever-chang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internet joins discretionary time and disposable income in creating a global marketplace eager to consume entertainment products; it elicits both hope and anxiety, primarily in the cultural sector. The positive aspect is that they enable technology transfer, recourses sharing and cultural hybridization. For China, how to find a suitable position during the clash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oriental heritage and occidental legacy, th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modern standards is a matter at stake.
    The second is about the production. The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covers a wide range of contents, among which the sectors of production, broadcasting and advertising become the core. Each operation involves more than one economic unit. Today, as the trend is toward greater specialization through division of labor, the sector of entertainment programming needs to be separated from other normal productions.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 entertainment production is but the most appropriate outlet for entertainment industry to reach target publics and maximize capital, resources and profits. Besides, other related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s, such as the sepa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sec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vestment system, need to be completed as well.
    The third deals with the market. From content production to product consumption, the whole process forms a chain of production, broadcasting channel and audience consumption. On the basis of such three key areas of concerns,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can expand into all sectors related with entertainment industry, such as brokerage, program producer, viewership records ranking as
    well as advertising agency. Aside from the lack of a regulated program trading market, there is also the vexing question of copyright, made even more complex by the pandemic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iracy in China.
    The last point is about the platform. As our nation's television program market is far from fully developed, for many years the production of television programs has undergone a depressingly uninspiring development, moreover, the executive production team has never been fully recognized as a market force. Thus, during the trading of television programs, the production
    and the broadcasting platform—television stations at all levels, have disagreements in defining
    each other's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and risks, which leads to a waste of resources, lack of efficiency and a sluggish reform. The seven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changing policies of Chinese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tion market and attempts to provide the solution to such dilemma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ore mature program market.
    In the homogenizing process of mediated global culture, the content of media produced by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distributed around the world, along with the sheer volume of global media products flowing from wealthy countrie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 are issues that confront China's media industries as they enter a new competitive phas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of mass media. In view of the emphasis paid to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this dissertation endeavors to find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Chinese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dapts to the global versions of standards and keeps moving towards the fully mature and competitive stage.
引文
1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2004年5月18日。
    2 该图表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4月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制作。
    3 《娱乐: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的突破》,作者:张小争,来源:京华传媒论坛,网址:http://www.jhcm.com/article/image/article/346.html
    4 参见《音像产业管理》,[美]杰弗里·赫尔著,陈星、方芳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第108页。
    5 Joe Jackson, "Video Clips: A Personal View," Billboard, 16 June 1984: 10.
    6 《广播电视学导论(第二版)》,主编:欧阳宏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第190页。
    7 《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看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国服务业发展”课题组报告,执笔人:王慧炯。
    8 参见《保利文化:飞子战略突破产业棋盘壁垒》,作者:天路、彭云红,原载:《中国文化报》2003年3月10日。
    9 《国产片今年票房超进口大片张艺谋撑起半壁江山》,作者:唐爱明,《华商报》2004年12月5日。
    10 《文化产业面面观》,作者:张柠,来源:《南风窗》2005年第1期上半月刊。
    11 《遥望日剧韩流掠过的地方》,作者:罗维才,原载《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
    12 《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发展现状分析》,来源:华文报刊网,发表日期:2005年3月1日。电子浏览页:http://www.chinesebk.com/news/ReadNews.asp?NewsID=2094
    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2 参见《休闲文化,如何善待工作之外的1/3?》,人民网评论部策划,编辑:王丹。电子浏览网页: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34912/34914/3205356.html
    3 参见《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作者:于光远,原载:五柳村学术讨论园地(个人网页),电子浏览网页:http://www.taosl.net/mahd14.htm
    4 参见《中国中产者调查》,第378页,作者:陈冠任、易扬,团结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ISBN:7-80130-781-X/I·40。
    5 《狂欢节与跑马场——当代消费冲动与休闲景观》,作者:金元浦,2003年4月发表于《文化研究》。也可参见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
    6 麦克·J·沃夫:《无所不在——娱乐经济大未来》第51页,中国生产力中心2000年出版。
    7 Richard Campbell, Media and Culture: A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St. Martin's Press, NY1998
    8 Abelman, Robert, Reaching A Critical Mass, LEA Inc. 1998
    9 参见《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四页,主编:陆晔、赵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10 参见《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四页,主编:陆晔、赵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11 《电视与社会》,作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6页。
    12 参见《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作者:朱羽君、殷乐。原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第96页。
    13 资料来源:《时间表确定数字电视颠覆行业格局》,作者:李勇,原载:《经济观察报》2002年9月9日。
    14 数据来源:《数字电视技术世界运行状况一览》,作者:路清,转自计算机世界网2003年8月8日。
    15 数据来源:同上
    16 数据来源:同上
    17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18 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简称中数传媒),由中央电视台投资组建,成立于2003年10月,注册资金10000万元,注册号1100001623112(3-3)。主营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推广 和销售,建设、运营数字电视节目平台的技术、支持、服务系统等;法定代表人:赵化勇。中数传媒是我国第一家覆盖全国范围、从事数字付费频道集成及代理营销业务的运营机构,并于2004年9月1日正式启动了我国数字付费电视的运营模式。
    19 数据来源:《数字电视:痛并忧虑着》,作者:阿木,原载《时代潮》2005年第二期。
    20 参见《中国付费数字电视经营的难题与对策探讨》,作者:吴信训,原载《新闻传播》,2004年第1期,第36页。
    21 参见《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外部阻碍和内部困惑》,作者:侯杰,文章来源:《中国传媒科技》。
    22 《娱乐经济,即将到来的热点》,作者:文硕,来源:《京萃周刊》2004年11月。
    23 参见《文化: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韩国文化产业振兴经济的启示》,原载:《长城在线》2002年12月。
    24 数据来源:《全球刮“大长今飓风”韩剧热烧红韩国经济》,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05年9月21日。
    25 资料来源:《如何抢分5500亿娱乐产业大蛋糕》,原载:经济参考报2003年12月1日。
    26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国服务业发展”课题报告,课题报告执笔:王慧炯。
    27 数据参考:《娱乐产业经济学——财务分析指南》(英文第五版),作者:Harold L.Vogel。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8 资料来源:《如何抢分5500亿娱乐产业大蛋糕》,原载:经济参考报2003年12月1日。
    29 数据来源:《文化产业被推向前台 谁能成为中国的时代华纳?》,作者:邹小丹,原载《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12月1日。
    30 《传媒业的二八法则》,作者:张小争,来源:紫金网,2004年04月19日,电子浏览网页地址:http://www.zijin.net/gb/content/2004-04/19/content_4972.htm
    31 参见《话说注意力经济》作者:赵加积,《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三期。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是Michael·H·Goldhaber,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的《Hot Wired》上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文章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人们的注意力才是稀缺的资源。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因此也有人标之为“眼球经济”。
    32 参见《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较量》,作者:骆正林,来源: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编辑:陈惠娟,2005 2月16日。
    33 引文来自:《美国商业文化与流行娱乐联姻专家——斯蒂文·斯德奥特》,作者:杜菁琳,原载《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2005年第4期。
    34 《把娱乐带进营销》来源:《中国经营报》2004年11月22日。
    35 《娱乐经济——传媒力量优化生活》,作者:米切尔·J·沃尔夫,翻译:黄光伟、邓盛华。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36 参见《越来越硬的软实力》,作者:刘卫东,论文原载《新广角》2004年9月。
    37 参见《软实力:世界政治的成功之道》,约瑟夫·奈(Joseph S.Nye)著,公共事务出版社(Public Affairs)2004年3月16日第一版。
    38 《伊拉克电视播什么:萨达姆无处不在 美大片照放》,来源:《北京青年报》2002年11月18日。
    39 《新欧洲文化“各自为政” 面临美国流行文化蚕食》,作者:杨韬,来源:《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5月1日。
    40 同上。
    41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国服务业发展”课题报告,课题报告执笔:王慧炯。
    42 《“软实力”也是强国之本》作者:裴敏欣,来源:《环球时报》2004年4月16日 第十五版。
    1 虽然电影以院线放映票房收入为主,但是电视也是电影播出的一个重要平台,特别是央视以及很多省级台都设有专门的电影频道。在电视产业形态成熟的国家中,电影频道是以观众付费点播的方式盈利。
    2 参见《2004年娱乐节目收视回顾》,作者:胡波,来源:CSM《收视中国》。
    3 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参见《2004年娱乐节目收视回顾》,作者:胡波,来源:CGM《收视中国》。
    4 《电视湘军掀起自娱自乐风暴》,作者:裴建林,原载:《钱江晚报》2004年6月11日。
    5 《GOBINGO》是一个纯粹的博彩节目,每天的奖金高达2万英镑。英方的代理商意欲把《GOBINGO》的版式及设备售给央视,据说开价40万美元。央视考虑到《GOBINGO》与国情不合,决定剥离其博彩性质,进行改造。
    6 《走进央视十问“开心辞典”:永远到底有多远?》,来源:《节目》。电子浏览网页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11/05/content_2180698.htm
    7 参见《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作者:谢耘耕、王彩平,来源:《新闻界》2005年第四期。
    8 李宏宇:《真人秀挑战中国国情》,《南方周末》2003-09-18。
    9 图表资料来源:内部资料《电视节目模式报告》第一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研发中心编,2005年7月16日。
    10 图表资料来源:内部资料《电视节目模式报告》第一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研发中心编,2005年7月16日。
    11 数据来源:《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编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第146页。
    12 数据来源:《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5—2006)》,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和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联合编著,发行时间2005年6月13日。
    13 数据来源:《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编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第66页。
    14 数据来源:《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编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第62页。
    15 数据来源:同上,第73页。
    16 报告由2005上海电视节发布。
    17 参见《电视剧市场的喜与忧》,作者:尤小刚,原载《文艺报》2002年7月11日第一版。
    18 数据来源:《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5—2006)》,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和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联合编著,发行时间2005年6月13日。
    19 参见《内忧外患,中国电视剧如何突围》,作者:肖春飞、孙丽萍,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20 参见《两人阵营博弈电视剧市场》,作者:王正伦(唐龙国际传媒集团),专栏:电视传媒。
    21 来源:上海电视节电视剧论坛发言,《神雕侠侣》制片人马中骏。
    22 比如市场反响较好的张国立的《康熙微服私访》系列、《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赵本山的《刘老根》、《马大帅》及海岩的言情剧、赵宝刚的青春偶像剧、英达的情景喜剧等等。
    23 《电视剧投资:最后的盛宴?》,作者:陈笑,来源:中国广播影视。
    24 电视剧市场价格浮动相当大。电视剧的市场价格与其质量档次、购买该剧的电视台所属地区、电视台的级别、购买权限、发行轮次等密切相关。古装剧的平均制作成本高,市场价格也高。古装剧一档剧每集平均价在50—60万之间,二档剧平均价在35—50万左右,低于35万的属于三档剧。现代剧一档剧每集平均价格50—55万,二档剧为30—50万,三档剧为20万以下,三档剧的最低发行价甚至每集只有几百元。一档剧占电视剧制作总量的15%,主要在各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二档剧占制作总量的20%,一般在晚间非黄金时段播出,三档剧超过制作总量的50%,都面临着亏本。就区域来说,一部电视剧在不同地区的发行价格差异显著,电视台所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广告市场、观众收视习惯、当地电视媒体的竞争格局等因素都左右着电视台购买电视剧的价格。华北和华东地区电视台平均购片价格最高,西南和西北地区最低。据《卫视周刊》报道,《天龙八部》在浙江每集的价格为7万元,而在西藏则只有300元。就买断权限而言,通常买断全部版权支付的购片价格最高,可达50—60万每集,而买断全国有线版权的价格则比较低,有时10多万元一集。中央台的购片价格一般低于各省级台的价格。电视剧的发行轮次也是影响电视剧价格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二轮发行电视剧价格只有首轮发行的十分之一。
    25 最近的一个节目模式模仿的例子就是从英国的《流行偶像》到发行电视剧价格只有首轮发行的十分之一。美国的《美国偶像》,再到中国的《梦想中国》、《超级女生》。
    26 《一年亏损40亿 国内电视剧公司陷入生死困境》,作者:肖春飞、孙丽萍,来源:新华网2005年07月06日。
    27 相关资料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下属五岸传播有限公司提供,也可参见SMG节目研发中心编写的《节目模式报告》。
    28 《DVD压缩碟冲击正版市场 音像业利润是否太高》,来源:北京青年报,2004年11月14日。
    29 《知识产权保护困难 蓝猫阵痛警醒动漫产业》,来源:《人民日报》2005年5月12日,作者:张铁。
    30 《融合网络媒体 繁荣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作者:常砚溪,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播学 研究生论文。
    31 《带电视走出媚俗的误区》,作者:丁海燕,来源:新华网2003年12月10日。
    32 数据来源:《王长田:构建电视辛迪加》,原载:《经济观察报》2005年1月8日,记者:黄锫坚。
    33 数据资料:《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喻国明、张小争编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第111—120页。
    34 《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喻国明、张小争编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第131页。
    35 《韩剧威胁论是心态问题》,原载:北京青年报,作者:刘江华,2005年6月16日。
    36 《韩剧<人鱼小姐>央视落幕 观众仍然依依不舍》,原载:《广州日报》2005年1月25日,记者范东波。
    37 数据来源:《来势汹汹的韩剧》,原载:三联生活周刊,2005年1月。
    1 《光线电视总裁王长田:发展影视不能只管电视台》,撰稿人:汪继芳、李幸,来源:《荧屏内外》2004年10月。
    2 《广播电视学导论》,欧刚宏生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第341—342页。
    3 《我国内地电视娱乐节目解析》,作者:李瑞植、邱秀桐,原载:《武汉声屏》2003年7月。
    4 《中国文化产业摸着石头过河——文化部官员谈文化产业期待更大的开放》,作者:温卫军,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shidian/2001-05-01/new/(16)%201.html
    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政府网站,孙家正部长的总结讲话:《以繁荣和发展为中心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6 数据来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作者:胡攀,原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7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者:陈立旭,文章来源: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发布时间:2003年8月
    8 姜飞:《美国的传播霸权》,《对外大传播》,转引自2005年4月25日www.xinhuanet.com
    9 ESPN案例引自《娱乐营销革命》,第13页,埃尔·李伯曼,帕特丽夏·埃斯盖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10 以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市场调研和美国媒介产品市场份额的数据引自姜飞:《美国的传播霸权及其激发的世界范围的文化保护》,2005年4月21日中国网
    11 法国的电视播出配额比例数据引自张朝霞:《全球电影产业博弈模式与中国电影的身份策略》,2003年10月10日,新浪娱乐。
    12 姜飞:《美国的传播霸权及其激发的世界范围的文化保护》,2005年4月21日中国网。
    13 哈维·费根鲍姆:《全球化与文化外交(Globalization & Cultural Diplomacy)》,美国华盛顿大学艺术与文化中心2002年1月2日发表的演说。
    14 参见《隐形的玻璃门仍待打破》,来源《北京青年报纸》2005年6月4日报道。
    15 《2005:外资投资中国电视业展望》,来源:人民网。2005年4月26日。
    1 《中国电视娱乐目迎来“真人秀本土化”时代》,记者:叶伟民、段羡菊,来源:新华网长沙2005年9月27日电。
    2 参见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苗棣教授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的观点。
    3 《论西方娱乐节目理念在我国的“中介性扩散”》,作者:孙旭培、滕朋,原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4期,第63页。
    4 《小默多克来了:新闻集团枕戈待旦挥师中国》,作者:文西,原载:《文化周刊》2001年1/2合刊。
    5 《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作者:陈韬文,来源:《传播学论文选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0页。
    6 《混合与重构:媒介文化的“球土化”》,作者:欧阳宏生、梁,来源:《现代传播》2005年第二期,第6页。
    7 参见艺术评论《当代艺术本土化的虚构性》,作者:董志强,原载:《美苑》2001年3月号。
    8 《文化的变异》,作者:C·恩伯、M·恩伯,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9 《透视地球村:全球化·美国化·本土化——传媒技术背景下跨国传播中的话语转换及其难题》,作者:黄顺铭,原载:《西部电视》2002年第2期。
    10 《解读<文化帝国主义>》,作者:边琪,来源:《思想的境界》2000年1月。
    11 七种表现为:一、以“性”为看点,狂打擦边球:二、以残忍为噱头,发掘人性之恶;三、极尽窥探之能事;四、以恶搞、整人娱乐观众:五、颠覆传统,挑战道德,发掘“丑闻”、“丑态”;六、以奇装怪行、言语无忌吸引眼球;七、以高额大奖刺激观众收看,宣扬日、韩享乐方式。参见《娱乐节目低俗化七大表现 收视率万恶之源?》,作者:段羡菊、叶伟民、王国平,《半月谈》2005年第17期。
    12 《从大众音乐秀到一种社会现象》,来源:《广州日报》,2005年8月28日。
    13 《融合网络媒体 繁荣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作者:常砚溪,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研究生论文。
    14 《警惕低俗倾向主导媒介议程》作者:郭婷婷 来源:《新闻记者》2005年第8期。
    15 《把脉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现象》,作者:段羡菊、叶伟民、王国平,《半月谈》2005年第17期。
    16 《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作者:周星,来源:人民网>>传媒>>电视>>研究。
    17 《娱乐经济的合理性与转型责任——如何发挥媒体对青少年受众的引导功能》,作者:沈荟、吴飞,原载:《新闻记者》2005年第6期。
    18 参见《全球青少年市场》,作者:爱丽萨·摩西[美].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44页。
    19 《孤独的人群》,作者:大卫·理斯曼[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20 《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39页。
    21 《电视艺术生态环境的忧思与净化》,仲呈祥、杨承虎,原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一期,第68页。
    1 《电视产业的发展,垄断是最大的制约》,来源:中宏数据库。电子浏览网页地址:http://202.205.171.131:81/program/end.asp?text_id=12415331&big_id=000011&small_id=000038
    2 《节目播出至少要过十关 猴年马月谈制播分离》摘自2004年2月9日《北京青年报》
    3 《电视剧市场垃圾剧在增多 是谁给了冯骥们权力?》,来源:新民周刊。电子浏览网页:http://ent.icxo.com/htmlnews/2004/11/24/476144.htm
    4 《内地电视节目制播制度现状浅析和发展前瞻》,作者:范明献、宋清涛。电子浏览网页:http://www.woxie.com/article/list.asp?id=16436
    5 《民营电视制作公司险困境求生 实力弱难堪折腾》,来源:《中华工商时报》。电子浏览页:http://www.woxie.com/article/list.asp?id=1180
    6 《卡通频道陷入“片荒”400元每分钟难觅片源》,记者:严丹虹,来源:《东方早报》2005年8月1日。
    7 《国产剧投资节节攀升“千万元级”电视剧不断增加不到“千万”不罢休》,原载:《大河报》。电子浏览页:http://news.sina.com.cn/w/2004-10-15/05063926385s.shtml
    8 《中国电视剧市场——一种由内而外的憔悴》,来源:人民网。
    9 《国内外委托制作状况分析》作者:王潇月。电子浏览页:http://www.oursee.com/html/2005-3-22/2005322133117.asp
    10 《大事全面梳理2003年下半年中国新闻业回望》,作者:孙正一、柳婷婷。电子浏览页:http://tech.sina.com.cn/me/media/gc/2003-12-30/1343275369.shtml
    11 数据来源:光线传媒网站
    12 参见《十六大后,中央级媒体改革提速》,作者:李若愚。电子浏览页:http://www.woxie.com/article/list.asp?id=1189
    13 《跨区域的媒体资源整合》,来源:凤凰网。电子浏览网页地址: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4610660037623808/20041020/444142.shtml
    14 《内地电视节目制播制度现状浅析和发展前瞻》,作者:范明献、宋清涛。电子测览网页:页:http://www.woxie.com/article/list.asp?id=16436
    1 参见《娱乐经济——传媒力量优化生活》,作者:米切尔·J·沃尔夫,翻译:黄光伟、邓盛华,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2 赵小兵等著:《中国媒体投资:理论和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3 图表来源:赵小兵等著:《中国媒体投资:理论和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4 参见《中国广电传媒产业价值链现状报告》,作者:李岚,原载:《视听界》2005年第1期。
    5 参见《新闻晨报》文章(2005年03月15日第B06版)。
    6 《裴勇俊创造23亿美元收入 成日本首相学习榜样》,来源:中国新闻网。2004年12月24日。
    7 《经纪人的前生今世》,作者:雁岭,原载:《财会月刊》2003年C8。
    8 Shavar M. Ross, Tri-7's actor articles,http://www.tri7entertainment.com/articles/talentagents.htm
    9 www.wma.com
    10 张小争 郑旭 何佳:《娱乐经纪全球化浪潮下的娱乐传媒业透视》,原载:《荧屏内外》,2005年第2期。
    11 雁岭:《经纪人的前生今世》,2003年C8财会月刊。
    12 参见《明星经纪人:任人唯亲几时休?》,作者:王俊,原载:《深圳特区报》2004年08月11日。
    13 《站在明星背后》,作者:李品,原载:《环球企业家》2002年6月。
    14 参见《透视美国电视约束机制—“国家政权”与“社会舆论”双管齐下》,电子浏览网页:http://cache.baidu.com/c?word=%D6%C6%B2%A5%3B%B7%D6%C0%EB%2C%BD%DA%C4%BF%3B%CF%FA%CA%DB&url=http%3A//www%2E20802%2Ecom/forum/printpage%2Easp%3FBoardlD%3D32%26ID%3D792&b=0&a=16&user=baidu
    15 郭镇之《美国电视节目供应体制扫描》,《中国记者》2000年第6期,P68—69
    16 参见《美国电视剧产业运作的启示》,作者:苟世祥、陶楠,来源:《当代传播》,2005年6月号
    17 Screen Digest, The global trade in television format, www.screendigest.com/reports/gttf05/EBAN-6BFCYH/pressRelease.pdf
    18 《光线传媒: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的标本还是模式》。作者:李哲明,原载:《传媒》,2005年第2期。
    19 《<娱乐现场>找到新“婆家”明年起搬到教育台》,来源:北京青年报,2004年12月28日。
    20 《传播学与电视节目销售的关系初探》,作者:黄朝琴。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电 子浏览页: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2070.html
    21 《传播学与电视节目销售的关系初探》,作者:黄朝琴。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2070.html
    22 《冷观电视节目制作“淘金潮”》,作者:阎忠军,原载:《传媒观察》,2003年3月号。
    23 《什么是知识产权?》,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4128/node14793/node14795/userobject30ai5728.html
    24 http://www.cnave.com/news/viewnews.php?news_id= 1783&year=2005
    25 《一张HDVD可装10集 热门电视剧纷纷遭“毒手”》,来源:新闻晨报,2004年11月9日。
    26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s~Frequently Asked uestions,http://www.suite101.com/article.cfm/freelance/108126
    27 Screen Digest: The Global television Format www.screendigest.com/reports/gttf05/EBAN-6BFCYH/pressRelease.pdf
    1 陆地《2004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原载:《南方电视学刊》2005第1期,P26—38
    2 陆地《2004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原载:《南方电视学刊》2005第1期,P26—38
    3 陆地《2004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原载:《南方电视学刊》2005第1期,P26—38
    4 汪继芳,李幸《没有强大的制作业,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电视业——访王长田》,原载:《南方电视学刊》2003第5期P26—31
    5 《节目交易:买方市场主导》,原载:《媒介》2003年第5期,P33—38
    6 汪继芳,李幸《没有强大的制作业,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电视业——访王长田》,原载:《南方电视学刊》2003第5期P26—31
    7 李晓枫、柯柏龄主编《电视传播管理实务》,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P131
    8 喻国明《中国电视受众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P237
    9 程宏《央视的节目评价与末位淘汰改革》,《中国记者》2003年1月,P34-35
    10 赵利芳《节目的发行和销售体制——美国的电视节目辛迪加制》,《中国记者》2001年10月,P61-63
    11 《康熙3:收视之冠却赔钱》,来源:生活时报,2000年07月07日
    12 《节目交易:买方市场主导》,原载:《媒介》2003年第5期,P33—38
    13 美国偶像节目的制作方Fremantle Media公司从2001年开始已经在全球30多个国家制作了本土化的同类型节目。其中,凭借“美国偶像”节目一项,就已经从福克斯(Fox)娱乐集团获得了超过7500万美元的授权费用。在第四季“美国偶像”总计12周的播放周期中,美国观众向作为合作方的手机运营商Cingular Wireless发送了4150万条短信,并创下美国无线通信史上单项活动短信纪录的新高。2004年,持续高烧的美国消费者在“美国偶像”的授权产品上花去了2.15亿万美金——产品涵盖玩具、糖果、商业卡、电子游戏、杂志、图书等35个大类。四年来,“偶像”系列品牌产品的全球累计销售额已经高达10亿美元。
    14 本节所有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CSM)数据。
    15 《″超级女声″花样又翻新 入选中欧商学院EMBA教材》,记者:张黎明,来源:《北京晨报》2005年9月21日。
    16 《破解“超女”产业链》,作者:王俊,来源:《深圳特区报》2005年8月29日。
    1.《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作者: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2.《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39页。
    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四页,主编:陆晔、赵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4.《广播电视学导论(第二版)》,主编:欧阳宏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第190页。
    5.《电视传播管理实务》,李晓枫、柯柏龄主编,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6.《当代西方新闻媒体》,作者: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7.《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8.《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编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9.《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5—2006)》,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和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联合编著,发布时间2005年6月13日。
    10.《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现状报告》,作者:李幸、汪继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11.《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喻国明、张小争编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12.《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黄升民、丁俊杰主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出版。
    13.《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媒体集团的跨国经营及影响》,作者:李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论文,未出版。
    14.《媒介管理》,作者:支庭荣,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15.《中国媒体投资:理论和案例》,赵小兵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16.《媒介资本市场案例分析》,赵曙光、张志安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17.《中国传媒资本市场运营》,史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论坛学术委员会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18.《传媒产业结构模式》,作者:周鸿铎等,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19.《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作者:张小争、郑旭、何佳,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20.《中国电视受众报告》,喻国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21.《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作者:黄升民、丁俊杰,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22.《中国中产者调查》,作者:陈冠任、易扬,团结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23.《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道路》,主编:曹天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24.《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看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国服务业发展”课题组报告,执笔人:王慧炯。
    25.《传媒批判力》,主编:吴飞,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组织撰写,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26.《中国电视与市场经济》,主编:任金州、陈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27.《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作者:[英]戴维·莫利,翻译:史安斌,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28.《娱乐至死》,作者:[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29.《无所不在——娱乐经济大未来》,作者:麦克·J·沃夫,中国生产力中心2000年出版。
    30.《娱乐经济——传媒力量优化生活》,作者:米切尔·J·沃尔夫,翻译:黄光伟、邓盛华,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31.《全球青少年市场》,作者:爱丽萨·摩西[美],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2.《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作者: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3.《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作者:阿瑟·阿萨·伯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34.《大众文化研究》,吴士余 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35. Richard Campbell, Media and Culture:A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St. Martin's Press, NY1998
    36.《音像产业管理》,[美]杰弗里·赫尔著,陈星、方芳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37.《娱乐营销革命》,埃尔·李伯曼,帕特丽夏·埃斯盖特著,谢新洲、陶岳波、王宇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38.《电视与社会》,作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9.《孤独的人群》,作者:大卫·理斯曼[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软实力:世界政治的成功之道》,约瑟夫·奈(Joseph S.Nye)著,公共事务出版社(Public Affairs)2004年3月16日第一版。
    41. Benjamin M. Compaine Douglas Gomery, "Who Owns the Media", Lawrence Erlbaum 31, Associate, Publication, 1999.
    42. Harold. Vogel "Entertainment Industry Economics (Fifth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新闻大学》
    《新闻与传播研究》
    《现代传播》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中国电视》
    《新闻记者》
    《传媒》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