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应该是美好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住宅的生产和消费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发展模式的动态缩影。我国的人口密度及资源状况等国情决定了发展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论文以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为核心,通过建立宏观与微观、短期和长期、集约与舒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其全面实现和持续发展做了系统研究和积极探索。
     论文上篇对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进行了系统论证。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与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发展紧凑型居住模式的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集约高效地利用空间是紧凑型居住模式的根本属性,其定义和研究应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实践中涉及住区规划和户型设计两个方面。进而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居住模式的发展历程,结合现阶段问题和契机,分析了紧凑型居住模式的规律和趋势。
     论文中篇对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分析住区规划中的密度策略和户型设计中的尺度策略,提出了整体性、立体性原则,以及“复合院落”、“灵活台阶”、“户内分层”、“户间交错”等方法,将居住环境还原为一个三维的有机整体,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推敲户内外空间的利用,使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实现更为完整与合理。
     论文下篇对中国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阐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时间定位和“人性化与生态化相结合”的价值定位,提出了灵活性、舒适性原则,以及“网络结构”、“用户参与”、“生态聚居”、“健康蜗居”等策略,将居住环境还原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及多元生态系统,探索了紧凑型居住模式在更长的时间、更广的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urban housing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but also a dynamic miniature of social development mod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resource status determine the inevitability and necessity to develop compact living pattern in China. Focus on this pattern, the dissertation established perspectives combined macro with micro, short-term with long-term, intensive with comfortable, and made systematic researches and positive explorations on full re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irst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made a systematic demonstration on compact living pattern. Through analyzing current social and urban problem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compact living pattern was pointed out. Based on related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act living pattern could be summarized as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use of space. The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involve macro and micro level, as well as the practice is composed by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dwelling unit design.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ving pattern,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d the rules and trends of compact living pattern un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s in China.
     The second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made a detailed statement on the realization of compact living pattern. By analyzing the density strategies in residential planning and the dimension strategies in unit design, integrity and tridimension principles were put forward with methods such as "multi-level courtyard", "flexible steps", "duplex space" and "interlaced assembly". These strategies will restore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to a three-dimensional organic unity, and then will realize the compact living pattern thoroughly and reasonably from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he third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made a deep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ct living pattern. By expounding the time orientation as "static with dynamic" and value orientation as " humanistic with ecological", flexibility and amenity principles were put forward with methods of "network structure", "user participation", "eco-settlements" and "healthy small-sized dwelling". These strategies will restore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to a dynamic process as well as a diverse ecosystem, and then will investig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act living pattern in longer and wider scope.
引文
1 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p1
    2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属于生态经济学概念,是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概念的发展,指为了维持某一区域的人口生活,所需要的一定面积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
    1迈克·詹克斯等编著,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周玉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24~27
    1主要包括:Aurora Fernandez Per, Javier Mozas. Density-New Collective Housing. Madrid: A+T Editors, 2004; Aurora Fernandez Per, Javier Arpa. Density Projects-36 new concepts on collective housing. Madrid: A+T Editors, 2007; Aurora Fernandez Per, Javier Mozas, Javier Arpa. Dbook: density, data, diagrams, dwellings: a visual analysis of 64 collective housing projects. Madrid: A+T Editors, 2007
    2阿纳·克里斯蒂纳,都市小户型室内设计1、2,肖卫华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主要包括:石氏克彦,多层集合住宅,张丽丽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彰国社,集合住宅实用设计指南,刘东卫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森保洋之,高层·超高层集合住宅,覃力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第4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1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138~139
    2聂兰生、邹颖、舒平,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p191~192
    3徐蕾,新时期条件下城市紧凑型住宅的分析与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p18
    1吕俊华、彼得?罗、张杰编著,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p154
    1吕俊华、彼得?罗、张杰编著,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p201~207
    2居住面积系数是指起居、卧室、书房、餐厅等主要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总和与套内使用面积的比值。
    1赵冠谦,解读中小套型住宅观念与设计,中国住宅设施,2006/10,p23
    1参见《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建住房(2006)154号文件,2006
    1邹经宇、张晖,适合高人口密度的城市生态住区研究一关于香港模式的思考.新建筑,2004/04,p51~53
    1卞洪滨、邹颖,小与美——以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公共住宅为例,世界建筑,2008/02,p20
    2注:日本住宅的面积指标通常是指不计公摊的套内建筑面积。
    3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和数个子女组成的家庭。
    
    1周琼宇,小户型住宅空间模式与发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p10
    
    1童悦仲等编著,中外住宅产业对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53~162
    
    1竺海湧,中日在小户型空间尺度和面积分配上的差异,建筑学报,2008/04,p92
    1注:香港住宅的面积指标通常是指不计公摊的套内建筑面积。
    2林爱梅,香港住宅建设的特点和类型,世界建筑,1980/02,p51
    1唐玉恩,香港穗禾苑,世界建筑,1987/03,p56~57
    1刘少瑜、徐子萍,高层住宅居住环境质量——一次对香港高层住宅居住环境质量的调查,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内地.香港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调研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邹经宇、张晖,适合高人口密度的城市生态住区研究——关于香港模式的思考,新建筑,2004/04,p51~53
    2王旭、刘少瑜,新世纪居住生活追求之香港调查报告,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内地.香港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调研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 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p481
    1张亚洲,居住区容积率指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p9
    2同上
    1武丽晶,大连地区节地型住区设计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p25
    1聂兰生、邹颖、舒平,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p139
    2肖诚,欧美对居住密度与住宅形式关系的探讨,南方建筑,1998/03,p82
    1舒平,中国城市住宅层数解析,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p166~169
    1 A ?F?马莫特,柯布西埃的遗产和高层住宅,世界建筑,1986/01,p76~80
    2 W.博奥席耶编著,柯布西埃全集,牛燕芳等译,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1武丽晶,大连地区节地型住区设计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p51~52
    1肖诚,战后西方集合住宅——设计观念和方法论初探,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p17~20
    2同上
    1肖诚,欧美对居住密度与住宅形式关系的探讨,南方建筑,1998,03,p82
    2沈继仁,带院子的多层住宅,世界建筑,1982/02,p13~18
    
    1肖诚、牟中辉,寻求中高密度社区规划设计的新模式—深圳万科金域华府设计解析,建筑学报,2009/08
    1“拥挤文化”(Culture of Congestion)出自库哈斯的《迷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等著作;“立体城市”(Three Dimensional City)、“数据景象”(Datascape)出自MVRDV的《KM3》等著作
    2王国光等,“借力打力”——对BIG设计思想及策略的解读,南方建筑,2009/05,p60~63
    1详细计算方法参见7.3.2相关内容
    2周燕珉,住宅精细化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p23
    1周凡,紧凑型住宅平面设计研究—以上海地区集合住宅为例,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p57~60
    1参考周凡,紧凑型住宅平面设计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p46~47
    1荆红红,转型期城市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思考,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p93
    2严正、高小慧,对平面住宅的挑战——李鸿仁复式住宅剖析(之二),城市规划,1991/02
    1骆中钊,匠心独具开拓住宅设计新途径——评香港建筑师李鸿仁先生设计的复式住宅,建筑学报,1991/04,p18
    2严正、高小慧,对平面住宅的挑战——复式住宅剖析(之二),城市规划,1991/03,p29
    1 L.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p23
    1宋春华,全寿命、高品质——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住宅性能认定,住宅科技,2004/09,p3~7
    1贾倍思、王微琼,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p25
    1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p124~129
    1张守仪,SAR的理论和方法,建筑学报,1981/06,p1~10
    1贾倍思、王微琼,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p33~34
    1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聂兰生、邹颖、舒平,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p227
    2肖诚,战后西方集合住宅——设计观念和方法论初探,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1史建,联接复合体——霍尔的马赛公寓,时代建筑,2009/02,p105~113
    1张智强,Gary Chang: Suitcase House,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2004
    1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 50362-2005
    2刘燕辉赵旭,健康住宅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建筑学报,2008/11,p11~14
    3时国珍,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获奖方案图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p10~13
    1叶耀先,21世纪建筑和住宅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思考,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0/03,p33
    1林胜华、王湘,高密度空间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初探,浙江建筑,2006/08,p5~8
    1卡米洛·西特,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仲德昆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1江亿、林波荣等,住宅节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肖诚,战后西方集合住宅——设计观念和方法论初探,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p68
    1江亿、林波荣等,住宅节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建筑物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和所包体积之比,较小的体型系数有利于建筑节能。
    3周燕珉、林菊英,“空间回路”在中小户型住宅中的应用,建筑学报,2007/11,p5~7
    1戴志中,城市中介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昌勇,广州居住空间紧凑化策略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林京,杨经文及其生物气候学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世界建筑,1996/12,p23~25
    1江亿、林波荣等,住宅节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1 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p10
    [1] Aurora Fernandez Per, Javier Arpa. Density Projects-36 new concepts on collective housing. Madrid: A+T Editors, 2007
    [2] Aurora Fernandez Per, Javier Mozas, Javier Arpa. Dbook: density, data, diagrams, dwellings: a visual analysis of 64 collective housing projects. Madrid: A+T Editors, 2007
    [3] Aurora Fernandez Per, Javier Mozas. Density-New Collective Housing. Madrid: A+T Editors, 2004
    [4] BIG. Yes is More: An Archicomic on Architectural Evolution. Copenhagen: BIG, 2009
    [5] MVRDV. FARMAX-Excursions on Density. Rotterdam: 010 Publishers, 1998
    [6] MVRDV. KM3. Rotterdam: ACTAR, 2005
    [7] Oscar Newman. 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ough Urban Design. New York: Macmillion, 1972
    [8] Rem Koolhaas. Delirious New York. New York: Monacelli Press, 1994
    [9] 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 E.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 E.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2] 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 L.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4] N.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5] P.盖兹,社区建筑?新都市主义,张振虹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6] W.博奥席耶编著,勒·柯布西埃全集,牛燕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17]阿纳?克里斯蒂纳,都市小户型室内设计1、2,肖卫华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8]艾弗理?查兹,T?R?哈姆扎和杨经文建筑师事务所:生态摩天大楼,汪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9]鲍家声,支撑体住宅,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0]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住宅设计50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1]彼得?法勒,住宅平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2]布罗托,高密度建筑,高明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3]大卫?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王健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4]戴志中等,城市中介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5]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6]付祥钊编著,建筑节能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7]胡宝哲,营建宜居城市——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8]贾倍思,长效住宅——现代住宅新思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
    [29]贾倍思、王微琼,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30]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1]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竞赛作品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2]江亿、林波荣等,住宅节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3]决策资源房地产研究中心,中国房地产畅销小户型实操大典,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4]卡米洛?西特,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仲德昆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35]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人性场所,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6]刘启波、周若祁,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方法与设计准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7]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8]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9]吕俊华、彼得?罗、张杰编著,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0]论文集编委会,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内地?香港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调研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1]迈克?詹克斯等编著,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周玉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2]聂兰生、邹颖、舒平,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43]日本建筑学会,住宅设计资料集成(新版简明),滕征本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4]森保洋之,高层?超高层集合住宅,覃力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5]石氏克彦,多层集合住宅,张丽丽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6]时国珍编著,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获奖方案图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47]松村秀一等,21世纪型住宅模式,陈滨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8]童悦仲等编著,中外住宅产业对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9]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0]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5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2]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3]杨汝万、王家英编,香港公营房屋五十年:金禧回顾和前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
    [54]张智强,Gary Chang: Suitcase House,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2004
    [55]彰国社,集合住宅实用设计指南,刘东卫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6]赵冠谦,林建平主编,居住模式与跨世纪住宅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7]赵冠谦主编,2000年的住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8]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60]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第4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61]周燕珉,住宅精细化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2]朱霭敏,跨世纪的住宅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63]朱昌廉主编,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4]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卞洪滨、邹颖,小与美——以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公共住宅为例,世界建筑,2008/02
    [2]陈占祥,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述评,城市规划研究,1979/06
    [3]林爱梅,香港住宅建设的特点和类型,世界建筑,1980/02
    [4]林京,杨经文及其生物气候学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世界建筑,1996/12
    [5]林胜华、王湘,高密度空间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初探,浙江建筑,2006/08
    [6]刘晓钟工作室,我国大中城市中小套型住宅舒适性研究,住宅科技,2008/10
    [7]刘燕辉、赵旭,健康住宅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建筑学报,2008/11
    [8]吕丹,高层建筑的生物气候学——杨经文设计理论研究,新建筑,1999/08
    [9]罗兰,垂直院落——现代住宅对传统居住建筑的延续与发展,城市建筑,2010/01
    [10]骆中钊,匠心独具开拓住宅设计新途径——评香港建筑师李鸿仁先生设计的复式住宅,建筑学报,1991/04
    [11]沈继仁,院落——带院子的多层住宅期,世界建筑,1982/02
    [12]史建,联接复合体——霍尔的马赛公寓,时代建筑,2009/02
    [13]宋春华,观念技术政策——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思考,建筑学报,2005/04
    [14]宋春华,全寿命、高品质——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住宅性能认定,住宅科技,2004/09
    [15]宋源,中小户型的精密设计,建筑学报,2003/03
    [16]唐玉恩,香港穗禾苑,世界建筑,1987/03
    [17]田东海,香港公共房屋设计的演进,世界建筑,1997/03
    [18]王宝福等,提高居住建筑容积率之途径,城市规划汇刊,1993/01
    [19]王国光等“,借力打力”——对BIG设计思想及策略的解读,南方建筑,2009/05
    [20]肖诚,欧美对居住密度与住宅形式关系的探讨,南方建筑,1998/03
    [21]肖诚、牟中辉,寻求中高密度社区规划设计的新模式—深圳万科金域华府设计解析,建筑学报,2009/08
    [22]严正、高小慧,对平面住宅的挑战——复式住宅剖析(之二),城市规划,1991/03
    [23]叶耀先,21世纪建筑和住宅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思考,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0/03
    [24]张菁、刘颖曦,战后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新建筑,2001/02
    [25]张守仪,SAR的理论和方法,建筑学报,1981/06
    [26]赵冠谦,解读中小套型住宅观念与设计,中国住宅设施,2006/10
    [27]周燕联、林菊英,节能省地住宅设计探讨——“2006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竞赛”获奖作品评析,世界建筑,2006/11
    [28]周燕珉,中小户型住宅套内空间配置研究,装饰,2008/03
    [29]周燕珉、林菊英,“空间回路”在中小户型住宅中的应用,建筑学报,2007/11
    [30]周燕珉、杨洁,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世界建筑,2006/03
    [31]周扬、钱才云,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必要性的研究,华中建筑,2008/07
    [32]竺海湧,中日在小户型空间尺度和面积分配上的差异,建筑学报,2008/04
    [33]邹经宇、张晖,适合高人口密度的城市生态住区研究——关于香港模式的思考,新建筑,2004/04
    [34]邹颖、卞洪滨,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世界建筑,2000/05
    [1]陈昌勇,广州居住空间紧凑化策略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陈文刚,荷兰当代建筑师的密度实践,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陈哲,住宅平面弹性设计初探,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丁桂节,人人都有适当的住宅——我国城市住宅的舒适性与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丁士泓,日本公有住宅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冯昱,中小套型住宅平面适应性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
    [7]顾程琼,浅析住宅建筑生态技术的选用,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胡志欣,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初步探索,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梁栋,我国集合式住宅中立体户型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刘旸,城市混合居住区发展策略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荆红红,转型期城市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思考,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舒平,中国城市住宅层数解析,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13]唐玮,“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适宜技术及策略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4]武丽晶,大连地区节地型住区设计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肖诚,战后西方集合住宅——设计观念和方法论初探,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16]徐蕾,新时期条件下城市紧凑型住宅的分析与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
    [17]许赟程,紧凑型住宅设计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18]尹洁,从节能视角看单元式住宅的户型设计,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9]游向然,住区开放度均衡策略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
    [20]余娜,中小户型住宅需求及设计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
    [21]张亚洲,居住区容积率指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2]张宇翔,土地集约型的城市住宅小区规划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3]赵洪柏,密度构成策略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4]赵强,香港集合住宅——公屋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5]肇羚翁,小户型住宅的建筑策划学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6]郑为,从住居学角度研究我国城市小户型住宅,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
    [27]周凡,紧凑型住宅平面设计研究—以上海地区集合住宅为例,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8]周琼宇,小户型住宅空间模式与发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29]邹颖,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1] http://sde2010.tju.edu.cn/competition.php
    [2] http://www.abbs.com.cn
    [3] http://www.archdaily.com
    [4] http://www.big.dk
    [5] http://www.cin.gov.cn
    [6] http://www.edge.hk.com
    [7] http://www.mvrdv.nl
    [8] http://www.oma.nl
    [9] http://www.sdeurope.org/index.htm
    [10] http://www.stats.gov.cn
    [11] http://www.trhamzahyeang.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