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家与城市棚户区的秩序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城市棚户区大多数是指那些处于贫困状态,弱势群体集中的城市社区。其贫困和衰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性问题。时下单位制的弱化和消解过程则是看待这一复杂性的特殊宏观制度背景。深厚的单位制传统使得东北城市棚户区的形成过程深受单位制度变迁的影响。然而,这种因果关系往往掩盖了单位体制内部的差异性导致的城市棚户区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首先,从生产组织的性质来讲,单位制的主体是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此外还存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两者尽管都属于体制内经济,但前者不仅在生产规模、资源分配上优越于后者,在职工福利体系上也比后者完善。
     其次,在城市社区的形式上,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城市郊区形成“单位型社区”。国家在“单位办社会”的原则下,建立一个占地面积广大,单位福利相对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居民具有高度统一认同感的工业社区。但是,在城市内部,由多个规模较小的企业单位(多是旨在吸收城市闲散人员的集体企业)组成的“混合型社区”,其内部情况较为复杂,居民异质性较高,社区内部企业的福利体系参差不齐,居民的认同感也因此各不相同,难以形成较统一的认同感。
     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体制内部的差异性导致了市场社会转型后城市棚户区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混合型社区体现出渐进的“分化性”贫困特点。而原型为单位型社区的破产国企社区则呈现出“集体性”贫困特征。事实上,在时间上最先容易走向贫困边缘化的是这种分化性的混合社区。在“马拉松式”的分化过程中,他们导致第一轮城市贫困。而那些大型国企改制或破产导致的集体性贫困则为第二轮城市贫困。
     因此,政府与城市边缘社区的关系应更为紧密,其内部社会秩序的建构,并非简单地从国家剥离出社会,而是在与国家力量维持一种基于“生存伦理”的道德契约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社区内部的自主性和公共性。以棚户区为代表的城市边缘社区的秩序建构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支持,其内部秩序运作是国家和社会复杂互动的过程。政府保障边缘社区居民的基本生存保障后,再逐渐引入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培养弱势群体的自主意识和公共意识。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应是中国开展社会建设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Chinese urban slum problem is not a simple problem of poverty, but a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country with the city to buildorder problem. China's urban slums are the majority of those in poverty, vulnerablegroups are concentrated in urban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in these cities dirty,chaotic, poor condition of the decline can not be simply attributed to the urbanpopulationand the increased complexity of staff and otherreasons, its poverty and thedecline of the process is a complex structural problem. The reason of the decline ofurban slumand poverty is complicated andvarious, and the currentChinese systemofDanwei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digestion process are treated this complex systemofspecial macro background, in particular, are strong in the Danwei system of thenortheastChina, Danwei systemchanges long-termand complex nature of urban slumfo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ssential questions provide aframework forthe background.
     System of Danwei profound traditional north-east China makes the formation ofurban slu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nwei in the system by the impact ofinstitutional change. However, this causal relationship is often the system of Danweito cover up differences within the city caused by the complexity of urban slum andparticularity. Research about the System of Danwei is often a prerequisite for theimplied assumption that the "Danwei" is a whole different, non-state power throughthe unit of social control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s also no difference on average. Inother words, the city in the Danwei system and on society, the scholars are oftenconcerned about how to set up Danwei in order to certify that the flats are completeand comprehensive, but ithas overlooked the effectof the Danwei.
     Therefore, the Chinese urban slum as a "Chinese problem" lies in the uniqueposition, the formation of urban slums and order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researcho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Danwei study developmentprocess, it can not be separated at a horizontal angle of up , the Danwei of analysissystemof internal differences and the different units in the city caused by the effectof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communities and internal order.
     Therefore, we can draw a basic conclusion thatChina's urban slum should notbea reason why the existence of its own to coverup the problem of poverty by specialorder, because the town between state power and society there is a delicate balance.That is, in China, there is no absolute state of society, but also there is no absoluteindependent of the society outside the country. This is in the country and society-typelong-term country-led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product of complexinteractions.
     First of all, the Danwei system to show the edge of the uniqueness of thecommunity order. In the form of urban social space, differences between Danweiwithin the system often leads to a number of different units of mixed-typecommunities. Communities with large-scale industrial Danwei as the mainbarrier-type communities, mixed communities often show a number of units in atypical system for marginalized social order. General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areas:
     (1) Relatively small scale of the physical space dispersion. "Mixed community"in general is located in urban areas, are some of the production of smallercommunities scattered.
     (2)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the social spac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Danwei, apart from the outskirts of town the new large-scale industrial community,the city mixed urban communities within the city un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However, such communities often show a relatively limited degree of unitcharacteristics. The region for 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the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collective enterprises, their production scale, productionequipment, personnel and technology as mandatory conditions for large-scal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e mixed community is a sense of identity withthe non-heterogeneity of a single social space. Belong to different people because oftheir different nature and scale of enterprises, their production activities and socialinteraction is also different.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t forms of enterprises of the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lfare system, will cause the residents of mixed-typedifferences anddivision.
     (3) Relatively loose control of society. Mixed communities between residents andthe country a "survival ethic"based on a relatively loose control of the relationship.On the one hand, the streets - neighborhood "system to show to human relations andpersonal authority of the soft charm of control as the carrier. On the otherhand, eventhough in mixed commun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residentsof loose, but there has to maintain a delicate "survival of the ethical"relationship. Inotherwords, the country in maintaining the basic livelihood of the residents on basicsecurity, the community will remain astable social order.
     (4)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diversity of external. Danwei at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and social transition, the performance of mixed communities ability to adapt to the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a more flexible. The nature of the nature of units andresidents have shown a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mixed communities, in the unit andremove loose system of social transition, start its internal differentiation.Differentiation of the differentgroups of people, in adapting to changes in the externalsystem on the problem, showing the diversity of survival strategies. In addition, thecommunity is a open area. The community will always attract large foreignpopulation living here has become alien populationentered the city the firststop.Secondly, countries in the shaping of urban slum of the importance of order.
     Although the existence of the units are not complete, the state is relatively looseforce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the society in urban communities, but it also can notbe separated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country and protection.(1) After the founding ofthe country on the brink of transformation and mobilization of communities.(2) In theprocess of social transition, the community of the shanty towns of the country theprocess of 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mustexistrelated to each other.(3) Transformation in shanty towns, squatter settlements as vulnerable residents and to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market forces encountered when the shanty town at thestability of the internal order, national forces are an essential key to strength.(4)Transformation in squatter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build the country still are anindispensable forc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slums, the residents would notmove-back to improve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the automatic out of poverty status,may also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new squatter settlements. Therefore, themove-back room of the community building community is our community considerthe move-back new order of the essential means to build. Government should putattention on these hidden in the high-rise housing of vulnerable groups, themove-back community to increase public investment in the community more jobs,improve the income of the move-back residents, fundamentally alleviate or eveneliminate the poverty status of vulnerable groups.
     Third, the complexity of urban society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of "society" itself is complex, and is not no difference in the homogeneity of thecontinuum.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questions on the production, somescholars emphasize the "civil society" and "citizens movement" a quiet one way tomove society to cultivate autonomy and public nature. However, "civil society" and"civic movement"paradigm, including the "citizen"is not complete, the residents ofsquattersettlements city is nurturing society groups have been neglected. Even thoughthe population itself is a multi-benefit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groups, moredifficult to form a unified identity of the Class, and Class in the form of non-scatteredin the society. However, there is no fixed class, does not mean that society does notexist on such a group, their needs and civil rights inherent in our society shouldconsiderthe subjectof greatimportance.
引文
1大武.东北向棚户区宣战[J].东北之窗,2006(1):27.
    2长春市人民政府文件.长春市重点棚户区改造实施意见,2005-12-30
    3大武.东北向棚户区宣战[J].东北之窗,2006年(1):29.
    1国内常将“贫民区”与“贫民窟”混合使用。实际上,两者区别不大,指代同一类贫困社区。但后者往往带有贬义和很深的道德偏见,即“贫民窟”中的“窟”常常让人联想到“魔窟”,强调该地区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道德败坏。
    2周毅刚.两种城市病比较—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J].NEWARCHITETURE,2007(2):27.
    3联合国人居署编.贫民窟的挑战——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3 [M] .于静,斯淙曜,程鸿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52
    4联合国人居署编.贫民窟的挑战——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3 [M] .于静,斯淙曜,程鸿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
    1联合国人居署编.贫民窟的挑战——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3 [M] .于静,斯淙曜,程鸿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52
    2关于违建聚落的研究参见林松易.都市违建聚落的形成与转化[MA],台湾国立高雄大学都市发展与建筑研究所,2006.
    3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
    4转引自周新宏.“城中村”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7年(1):42
    1华东师范大学陈映芳教授虽然在其关于上海贫民区研究中使用“棚户区”这一概念,但未对其概念进行定义,在其研究中,“棚户区”等同于“城市贫民区”。参见陈映芳.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大武.东北向棚户区宣战[J].东北之窗,2006年(1):29
    3郑文升、金玉霞、王晓芳、丁四保.城市低收入区治理与克服城市贫困—基于对深圳“城中村”和老工业基地“棚户区”的分析[J].城市规划,2007年(5):53
    1李汉林把194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理解为“单位社会”,他认为,“单位不仅在组织形式上把人们组织起来,还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在事实上通过组织功能多元化的特殊方式逐一整合到了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即单位之中。正是由这种独特的单位现象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极其独特的两级结构:一极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和政府,另一极则是大量相对分散和相对封闭的一个个单位组织。长期以来,国家对社会的整合与控制,不是直接面对一个个单独的社会成员,更多地是在这种独特的单位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单位来实现。”转引自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4
    2相关内容参见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孙立平、晋军、何江穗、毕向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6
    1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8
    2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3
    1田毅鹏.城市社区建设要选好“着力点”[N].光明日报,2001-1-15(A01)
    2该数据来源于C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C市重点棚户区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6
    1李培林、孙立平、王铭铭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52
    2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
    3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
    4详见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1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42
    1韦伯虽然强调个人行动的价值意义,但前提是个人行动要符合一种理性秩序。反之,不符合理性秩序的行动被其视为非正常的行为
    2人们习惯上把1915年至1940年期间芝加哥大学的一些教师和学生所进行的贫民区研究称为“芝加哥学派”。
    1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M] .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
    1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2
    2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4
    3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M] .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7
    1参见Gans, Herbert, 1962 , The UrbanVillager, N.Y.: The Free Press;B?Roberts, 1973, Organizing Strangers:PoorFamily inGuatemalaCity, Austine:Univ. of Texas Press;Mangin, W, 1973,“Sociology, Culture, and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UrbanMigrants inPeru”, Southall(ed.), UrbanAnthropology, N.Y.:OxfordUniversity Press
    2刘玉亭.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09
    3参见Breese, Gerald, 1966, UrbanizationinNewly Developing Countries, EnglewoodCliffs, N.J.:Prentice-Hall;Safa, H.I, 1974, The UrbanPoorof Puerto Rico: A Study inDevelopmentandInequality, N.Y.:Holt,Rinehart&Winston;Perlman, R, 1976, The Mythof Marginality: UrbanPoverty and Politics inRio de Janeiro,Berkeley:Univ. of CaliforniaPress
    1 #12
    2 #12
    1维那?达斯.作为探讨视角的庶民[G]//刘健芝、许兆麟编.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59,260
    2帕萨?查特杰.被治理者的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1
    1帕萨?查特杰称之为“被治理者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the Governed)”。
    2帕萨?查特杰.被治理者的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7
    3代表人物有福柯、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尔、苏贾等
    1王志弘.流动、空间与社会[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29
    1王志弘.流动、空间与社会[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30
    2社科院研究报告称2006年中国城市化为43.9%[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71220/16021876052.shtml
    1参见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参见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5.
    3参见刘玉亭.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4参见柴彦威.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市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1996(1)
    5参见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
    1参见陈映芳.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陈映芳.空间与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城市改造——上海棚户区的实例(1949—1979),“城乡流动”2007年文化研究会议暨第八届文化学会年会论文.台北:2007.
    1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
    1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G]//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96
    2同上,第86页
    3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需求的体系(市场经济);第二是多元的体系(自愿组织);第三是司法体系(警察和司法机构)。参见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G]//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88
    1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G].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93
    2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G].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84
    1论争的详细内容参见刘军,李林编.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1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市民研究[G]//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68
    2邓正来的相关评论详见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市民研究[G]//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关于“市民社会”的论文如下: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总1期1992年11月);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蒋庆.儒家文化:建构中国式市民社会的深厚资源”(总2期1993年5月);谢维和:“社会资源流动与社会分化:中国市民社会的客观基础、陈嘉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及其与国家的关系、何增科.市民社会与文化领导权:葛兰西的理论、方朝晖.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总4期1994年8月);邓正来.台湾民间社会语式的研究、夏维中.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圆的梦、萧功秦.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三重障碍、童世俊.“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景跃进.“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述要(总5期1993年11月);朱英.关于中国市民社会的几点商榷意见、施雪华.现代化与市民社会(总7期1994年5月);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鲁品越.中国历史进程与市民社会之建构(总8期1994年8月);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总15期1996年5月);何增科.市民社会:民主化的希望还是偶像—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市民社会研究述评(总22期1998年3月)。以上文章大致能体现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相关的成果及论争内容。
    2甘阳.“民间社会”概念批判[G]//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7
    1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市民社会研究[G]//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762甘阳.“民间社会”概念批判[G]//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8
    3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市民社会研究[G]//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82
    1转引自上书,第282-283页。原文见于施雪华.现代化与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7)
    2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G]//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5
    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10
    2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市民社会研究[G]//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9
    1李熠煜.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综述—兼论公民社会研究进路[OL]http://emuch.net/fanwen/126/13049.html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1):111
    3在中国,民间组织也有以下的多种称呼,即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公民团体、中介组织、群众团体、人民团体、社会团体、第三部门组织、志愿组织等。但在学术界,学者们常用非政府组织(NGO)代表民间组织。换言之,民间组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语境中,非市场性则较少学者研究,这意味着似乎分析非政府性就能自然突出其自主的社会性质,而不必考虑其是否具有非市场性。因为中国的市场和国家有着复杂的关系,只要独立于国家,就自然也独立于市场了。非政府组织个案研究的代表作品有: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康晓光.创造希望[M].桂林:漓江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孙立平等.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王名主编.中国NG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2001;余晖等.行业社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郁建兴等.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以温州商会为研究对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郁建兴等.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省温州市的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等。参见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44,注释16
    1法团主义(Corporatism),又被译为“组合主义”、“合作主义”,其概念核心是:“组合制度可以定义为一种利益代表的体系;组成这一体系的各个社会集团被组织在数目有限的团体中。这些团体具有下列特征:单一强制性、不容竞争、等级分明、功能各异。它们得到国家的承认或批准(甚至由国家直接创建)。国家授权让它们去垄断各自社会集团的代表权,但是却在各团体领导人的遴选以及它们提出本集团要求与表达态度上面加以控制”。参见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45,注释18。
    2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3):39
    1参见王英伟.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建[J] .社会科学家,2003(3)
    2参见赵辰昕.城市社区建设、市民社会及政治发展(一)[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城市社区建设、市民社会及政治发展(二)[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3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兼评中国的社区理论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2005(2):100
    4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1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兼评中国的社区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2):102
    2参见棚户区改造是最大的民生[N].长春日报,2007-10-18(13);把民心工程抓好抓实—省人大常委会跟踪监督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纪实[N].吉林日报,2007-11-29(6);“棚改精神”筑和谐—我省棚户区改造工程纪实(下)[N].吉林日报,2007-7-20(1);大手笔的惠民工程:辽源市棚户区改造建设纪实[N].吉林日报,2006-12-29(5)
    1转引自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3)。奥科克原文见于Alcock,P. Understanding Poverty, London:The MacmillanPress,1993.P4
    2转引自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3)。班费尔德原文见于Banfield,EdwardC. The Moral Basis of aBackward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58,P156
    1联合国人居署编.贫民窟的挑战——全球人类住区的报告2003[M],于静、斯淙曜、程鸿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8-102
    1相关内容详见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真正的穷人:内城区、底层阶级和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1971年的韩国“光州城市贫民暴动”事件是城市贫民区居民自发组织的震惊全国的集体性事件。
    1芦恒.日常生活与底层的真实叙述—评“女工1970:她们的反历史[J].社会学研究2008(6):232
    2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单位政治研究[D].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8:
    33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上海曾经存在着大量的棚户区,但那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社会主义新中国视之为旧社会大资产阶级政权压迫人民的产物,并把棚户区作为重点改造的对象,建立起工人新村,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但改革开放后,城市棚户区又开始在中国各大城市出现。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02
    1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20-221
    2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02
    3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02-203
    1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36-237
    2关于单位制在城市确立的起始时间和发展阶段,学术界存在几种看法。首先,刘建军认为单位制是从1949年开始在城市建立。其发展阶段为单位体制的孕发与铺垫期(1949-1952年);单位体制的成型和试验期(1953-1957年)。相关内容参见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路风则认为单位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1956年)初步形成的,相关内容参见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4);而田毅鹏则在东北解放和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基础上,提出了“典型单位制”概念以强调东北在创立单位制时在全国的示范效应,以强调东北老工业基地单位制度的首创性、典型性、彻底性等特点。因此,他认为1948年是东北“典型单位制”酝酿与形成的起点。因为“在一些率先解放的城市里,共产党人在接管企业和管理城市的过程中,借助根据地经验和苏联模式的示范,结合东北解放初期的具体情况,逐渐形成了一套接收和管理城市及企业的模式和经验,这便是‘单位制’的雏形。”参见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3
    3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6
    1东北两工厂学习管理企业的经验[M].北京:劳动出版社,1951:23
    1关于长春城市政权建设与改革的报告[G]//张树范主编.长春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中共长春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176,173
    2 1952年,我国各都市都开展了一场民主建政的运动。这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广泛发动群众,肃清反动政权的流毒,在提高广大居民政治觉悟的基础上进行建立具有自治性质的基层居民组织的的试点。在这一活动中,首先是在街道建立街公所(天津)或街政府(武汉),然后在街政府或街公所的领导下建立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此时建立的居民委员会,其组织成员(包括主任、副主任)均从居民中产生;其组织结构是“委员制”,即正副主任和委员都是专职居民干部,但都是义务职。居民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治保委员、调解委员、卫生委员等。参见刘祖云.中国都市居民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中国都市社会基层居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之一[J].社会学研究,1987(6):65
    3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1954年12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jczqhsqjs/200709/20070900001718.shtml
    1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1954-12-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12月26日主席令第21号公布)[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jczqhsqjs/200709/20070900001716.shtml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12月26日主席令第21号公布)[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jczqhsqjs/200709/20070900001716.shtml
    2中共吉林省关于街道办工业现场会议情况的报告(1958年7月19日)[G]//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吉林省档案馆编.“大跃进”运动(吉林卷),内部资料,2002:46-47
    1中共吉林省关于街道办工业现场会议情况的报告(1958年7月19日)[G]//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吉林省档案馆编.“大跃进”运动(吉林卷),内部资料,2002:48
    2杨丽萍.从非单位到单位—上海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研究(1949-1962)[D].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2006:257
    1李汉林把194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理解为“单位社会”,他认为,“单位不仅在组织形式上把人们组织起来,还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在事实上通过组织功能多元化的特殊方式逐一整合到了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即单位之中。正是由这种独特的单位现象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极其独特的两级结构:一极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和政府,另一极则是大量相对分散和相对封闭的一个个单位组织。长期以来,国家对社会的整合与控制,不是直接面对一个个单独的社会成员,更多地是在这种独特的单位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单位来实现。”转引自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4
    2相关内容参见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12月26日主席令第21号公布[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jczqhsqjs/200709/20070900001716.shtml
    1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3
    2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3
    3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单位政治研究[D].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8:43
    1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单位政治研究[D].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8:44
    2桂勇.邻里空间:城市基层的行动、组织与互动[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01-202
    1桂勇.邻里空间:城市基层的行动、组织与互动[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03-204
    2张济顺.上海里弄:基层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化走向(1950-1955)[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2):179
    1以上两社区的情况简介来源于永宁社区和东莱南街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宣传栏里的相关材料。
    2该数据来源于C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C市重点棚户区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6
    1国家在1998年6月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和1999年2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文件从制度了提出针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三条保障线”政策,即下岗职工由再就业服务中心保障其基本生活;进再就业中心3年后仍未就业的,要转到社会保险机构领取失业保险金;享受失业保险两年后仍未就业的,转到民政部门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相关详细内容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1998年6月9日),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2/71481/4854303.html;《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年2月3日),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7486/7498/20020228/675970.html。
    1 10天内连续作案杀死4人长春破获系列抢劫杀人案[OL]http://news.tom.com/Archive/1006/2002/9/24-11311.html,2002年9月24日
    2少女白天偷窃夜晚惨做“性奴”续[OL].新浪网,2006-3-22http://news.sina.com.cn/o/2006-03-22/08308499287s.shtml
    3南关区12345牵头联合执法彻底取缔东安屯旧货市场[OL]. 2008-10-27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81027001132/
    4女子街头抽奖被骗追踪15天逮着设奖者[OL].http://dnews.dyxw.com/html/2007-10/14/content_21393.htm
    1 2008年2月29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2 2007年12月2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 2007年9月15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2黑水路批发市场始建于一九八八年,位于C市黑水路29号,长白路28号,是省内外知名的大型百货服装批发市场,现有营业面积近5万多平方米,从业人员8000余人,这些业户分别来自全国十二省和本省各市县。市场四个楼层,主要经营各类服装、针纺织品、百货、箱包等万余种商品,批发业务辐射省内外,日客流量达八万余次。参见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jl.gov.cn/jlly/lydg/t20050831_35735.htm
    3 2007年11月25日访谈资料
    1与保甲制的研究相比,民国时期的乡村合作运动一直是历史学界忽略和关注不够的研究领域。赵泉民经过多年对民国乡村运动的研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认为,“1928年后国民政府开展的乡村合作运动是在国民党政权‘统一’中国后,谋求从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这一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的,目的在于以合作社为“中介”来整合乡村社会、改良农业经济,进而为其争取对农民的统治赢得更多的‘合法性’。乡村合作运动由此具有了扩张国家行政力量、‘促进民生主义之实现’、控制乡村社会等多元的价值取向。”参见赵泉民.政府意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合作运动价值取向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2006(1):90
    1霍燎原,崔国玺.从沦陷到解放1931年至1948年的C市(C市文史资料47辑),1995:1-2
    2霍燎原,崔国玺.从沦陷到解放1931年至1948年的C市(C市文史资料47辑),1995:504
    1 2007年11月1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48
    1曹保明.东安屯是闯关东人的落脚点[N].吉林日报网,http://www.jlsina.com,2008-11-27;市长再批示关注“于家大院”[N].C市人民政府网,2007-11-27http://www.cc.jl.gov.cn/infopub25/PubTemplet/{0B2B4D1D-F5BB-4063-9B90-B2AB67F0FFD0}.asp?infoid=55790&style={0B2B4D1D-F5BB-4063-9B90-B2AB67F0FFD0};C市历史文化街区“于家大院”得保护[N].新华网,2007-11-30,http://www.jl.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30/content_11807926.htm
    2施立学.千年古运伊通河[N].吉林日报网,2006-12-21,http://www.chinajilin.com.cn/epaper/content/2006-12/21/content_666411.htm
    3由于日本人修建的这些水塔外形类似于皇宫宫墙四周的机枪哨,因此解放后搬进东安屯的居民大都误认为这些水塔是日本人修建的炮台。但据在东安屯居住65年的老人介绍,这些只是日本人修来为皇宫供水的水塔。
    1 2007年12月25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 2007年12月6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 2007年9月5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2 2007年11月10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一九四九年工作总结(草案)[G]//张树范主编.C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下卷),中共C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22、35、13、15
    2中共东北中央局关于接管C市的主要经验的报告(一九四八年十月三十日),张树范主编.C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下卷),中共C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8
    1一九四九年工作总结(草案)[G]//张树范主编.C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下卷),中共C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11、16、22-23、23、26
    1一九四九年总结(草案)[G]//张树范主编.C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下卷),中共C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21
    1一九四九年民政工作总结报告[G//]张树范主编.C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下卷),中共C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145
    2关于C市城市政权建设与改革的报告[G]//张树范主编.C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下卷),中共C市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174-175
    1关于C市城市政权建设与改革的报告[G]//张树范主编.C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下卷),中共C市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175
    2关于C市政权建设初步总结[G]//张树范主编.C市管与社会改造(下卷),中共C市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183
    3关于C市城市政权建设与改革的报告[G]//张树范主编.C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下卷),中共C市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173
    1关于C市城市政权建设与改革的报告[G]//张树范主编.C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下卷),中共C市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176
    2关于C市城市政权建设与改革的报告[G]//张树范主编.C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下卷),中共C市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179
    1南关区地方史志编簨委员会.C市南关志[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30
    2中共吉林省党史研究室、吉林省档案馆编.“大跃进”运动(吉林卷)[M].内部资料,2002:48
    3南关区地方史志编簨委员会.C市南关志[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520
    4马志达、解翠莲.长春南关行[G]//C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C市县(市)区政协文史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99:5
    1南关区地方史志编簨委员会.C市南关志[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52-53
    2 C市年鉴[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253
    1马宝贵.吉林省第一个钢铁企业的诞生—记“大跃进”时期的通钢[G]//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吉林省档案馆编.“大跃进”运动(吉林卷),内部资料,2002:180,176
    2何忠魁.建国以来C市私房概况[G]//C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C市县(市)区政协文史资料选编,吉林省内部资料,1999:376
    1何忠魁.建国以来长春私房概况[G]//C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C市县(市)区政协文史资料选编,吉林省内部资料,1999:376-377
    2东安屯伪满时期的私房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小业主的住房,另一类是小作坊的车间。这些房子被接管后,统一分配给居民。
    3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房产住宅局、北京日报社理论部编.城镇住房问题[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1:67
    1关于组织城镇职工、居民建造住宅和国家向私人出售住宅经验交流会情况的报告[G]//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房产住宅局、北京日报社理论部.城镇住房问题,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1:69
    2关于组织城镇职工、居民建造住宅和国家向私人出售住宅经验交流会情况的报告[G]//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房产住宅局、北京日报社理论部编.城镇住房问题,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1:69-70
    1 2007年11月10东安屯日访谈资料
    2 1987年的房产普查之前,政府鼓励城镇职工私人修房,没有涉及到产权的问题。到1987年房产普查后,国家承认1987年之前私人建房的产权归房主所有。
    3 2007年9月8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上海的非单位人群的单位化研究参见杨丽萍.从非单位到单位—上海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研究(1949-1969)[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 2007年11月15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2 2007年11月14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 2007年11月15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2 2007年11月15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街道办工业现场会议情况的报告(1958年7月19日)[G]//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吉林省档案馆编.“大跃进”运动(吉林卷),吉林省内部资料,2002:50
    1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2007:100-101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1998年6月9日)[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2/71481/4854303.html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02.03)[OL].人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7486/7498/20020228/675970.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1998年6月9日)[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2/71481/4854303.html
    4如福建、西安、哈尔滨、重庆等地区出台针对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相关政策。如西安市从2000年向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发放生活补助,第一年按西安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5%发给,第二年按70%发给;哈尔滨从2005年起开始对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使其与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一样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详见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局关于对市属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实行生活补贴实施意见的通知[OL].http://www.xa.gov.cn/jsp/gongbao/browser/infocontent.jsp?infoid=1469;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可申请小额贷款[OL].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网,2005-4-20http://www.harbin.gov.cn/hrbzfw/hrb_today/display.php?id=3376
    1 2008年4月1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真正的穷人:内城区、底层阶级和公共政策[M].成伯清、鲍磊、张戍凡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0-71
    2 2007年10月2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3 2007年9月28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4 2007年9月27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 2007年11月14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2 2007年11月2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2007:120
    2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2007年:120
    3 2007年9月7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4 2007年11月10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 2007年11月10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2相关数据均来自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2007 .
    1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47
    2相关分析参见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9
    2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2007:147
    3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2007:140
    4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2007年:141-142
    1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2007年:148
    2 2007年9月17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 2007年9月18日访谈资料
    2 2007年9月22日访谈资料
    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及其后果[G]//张静.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
    2王绍光、胡鞍钢.中国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及其后果[G]//张静.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2
    3如张曙光.国家能力与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J].中国书评,1995(1);李强.评论: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的悖论[G]//张静.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张根学.张曙光挑战国家能力论,胡鞍港接招答辩诉初衷—北京天则所开学术批评讨论新风[N].经济学消息报,1994-12-29.
    1相关内容参见李友梅等.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社区建设中国家回归和国家在场的相关内容可参见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朱健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对一个街区权力结构的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7(4);朱健刚.国家、权力与街区空间:当代中国街区权力研究导论[J],1999(26,27);朱健刚.国与家之间:上海邻里的市民团体和社区运动的民族志[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2002;刘春荣.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J],社会学研究.2007(2)
    2 C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C市重点棚户区改造实施意见》的通知,C市人民政府文件,2005-12-30:2
    3把“民心工程”抓好抓实—省人大常委会跟踪监督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纪实[N].吉林日报,2007-11-29(6).
    1吉林省C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C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的决定[OL].法律教育网,(2007-5-30)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23/22948/22983/2007/9/li0958395346159700224721-0.htm
    1陈映芳.空间与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城市改造——上海棚户区的实例(1949—1979)[C].“城乡流动”2007年文化研究会议暨第八届文化学会年会论文,台北:2007
    2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组.上海棚户区的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2
    3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组.上海棚户区的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61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组.上海棚户区的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62、63、65
    2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组.上海棚户区的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71
    1 C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C市重点棚户区改造实施意见》的通知.C市人民政府文件,2005-12-30:8
    1国土资源部等发布《土地储备管理办法》[OL].(2004-12-04):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7-12/04/content_7195241.htm
    2 C市政府保障性住房、回迁安置工程项目概括.C市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宣传材料
    1长通路棚户区地块简介.C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宣传材料
    2我市占地面积最大的棚户区拆迁启动:东安屯5000户居民将告别棚户区[N].C市日报,2007-10-01(1).
    3为了东安屯的明天[N].吉林日报,2008-1-29(10).
    4为了东安屯的明天[N].吉林日报,2008-1-29(10).
    1为了东安屯的明天[N].吉林日报,2008-1-29(10).
    2 2007年11月24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3-34
    2相关内容参见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35
    1内容来源于XX有限公司于2007年10月27日发布的“致东安屯拆迁居民的一封公开信”。
    2内容来源于XX有限公司于2007年10月11日发布的“致东安屯拆迁居民的一封公开信”。
    1 2007年10月5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2 2008年3月2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姊妹爱文化”是韩国女工在长期的女工宿舍和小组聚会中,逐渐产生的一种女工内部的团结文化和团结意识。韩国女工宿舍空间狭小,20平米的房间里居住10至20人。但是,艰苦的居住条件却促进女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彼此的亲密感,她们模仿家庭的模式组成“临时家庭”,把“工友关系”转化为互助互爱的“姐妹关系”。这种“姊妹爱”文化也反过来增强女工之间的认同感和团结感。相关内容参见芦恒.日常生活与底层的真是表述—《女工1970:她们的反历史》[J].社会学研究,2008(6).
    2相关内容参见芦恒.日常生活与底层的真是表述—《女工1970:她们的反历史》[J].社会学研究,2008(6).
    1 2009年1月,在长通街道办事处举办的新春联欢晚会上,其所辖的东安屯永宁社区在会上集体表演群说快板,节目名称为“快板群表表长通办事处”。
    1 2007年11月2日访谈资料
    1 2007年11月2日东安屯访谈资料
    1相关内容参见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参见赵辰昕.城市社区建设、市民社会及政治发展(一)[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参见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兼评中国的社区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2):100
    1沈原.又一个三十年?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J].社会,2008(3):22
    1沈原.又一个三十年?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J].社会,2008(3):23
    [1]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爱德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爱德华·苏贾.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M] .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陈映芳.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7]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桂勇.邻里空间:城市基层的行动、组织与互动[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9]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房产住宅局、北京日报社理论部编.城镇住房问题[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1
    [10]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M].龚小夏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11]华揽洪.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M].李颖译,华崇民编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2]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3]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14]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5]李路路,李汉林.中国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6]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7]李汉林.另一支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李汉林、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示范效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9]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0]李培林、孙立平、王铭铭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1]李闻玺、马均英、陈柏龄编.城市区街集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22]李友梅等.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23]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与方法(转型与发展第2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4]林彬、王汉生主编.变迁中的城区政府与区街经济——一个典型城区的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5]联合国人居署编.贫民窟的挑战—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3 [M] .于静,斯淙曜,程鸿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2-13
    [26]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7]刘军,李林编.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8]刘玉亭.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9]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0]麦克·布洛维.公共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1]帕萨?查特杰.被治理者的政治[M].田立年译,陈光兴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2]邱泽奇.集体企业个案调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32]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组.上海棚户区的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33]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4]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5]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6]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7]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38]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9]王志弘.流动、空间与社会[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40]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1]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真正的穷人:内城区、底层阶级和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2]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3]西奥多?C?贝斯特.邻里东京[M].国云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4]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M].台北:明文书局,2002
    [45]肖维湘主编.城镇集体企业分配问题调研[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1
    [46]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47]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
    [48]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9]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0]张静.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1]朱剑红、王国诤.住房、住房[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52] Castells.M.City,Class and Power[M]:London:MacMillan.1978
    [53] Gans,Herbert.The UrbanVillager[M].N.Y:The Free Press.1962
    [54] Lloyd.P.Slums of Hope:Shantyown of the Third World[M].N.Y.:PenguinBook.1979
    [55] Mangin.W.Sociology,Culture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UrbanMigrants in Peru[G]//Southall(ed.),Urban Anthropology.N.Y.:Oxford UniversityPress.1973
    [56] Gilbert,Alan and P.M.Ward.Housing,the State and thePoor[M].N.Y.:Cambridge Univ.Press.1985
    [57] Rinehart&Winstion;Perlman.R.The Mythof Marginality:UrbanPoverty andPolitics inRio de Janeiro[M].Berkeley:Univ.of CaliforniaPress.1976
    [58] Roberts. B.Organizing Strangers:Poor Famlily in Guatemala City[M].Austine:Univ.of Texas Press.1973
    [59] Safa.H.I.The Urban Poor of Puerto Rico:A Study in Development andInequality[M].N.Y.:Holt.1974
    [60] Simon J.Charlesworth.A phenomenology of working classexperience[M].N.Y.:Cambridge Univ.Press.2000
    [60]#12
    [61]#12
    [62]#12
    [63]#12
    [1]陈映芳.空间与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城市改造——上海棚户区的实例(1949—1979),“城乡流动”2007年文化研究会议暨第八届文化学会年会论文[C].台北:2007C.学位论文
    [1]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
    [2]林松易.都市违建聚落的形成与转化—高雄市新草衙的个案研究[MA],台湾国立高雄大学都市发展与建筑研究所,2006.
    [3]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单位政治研究[D].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8
    [4]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2007
    [5]杨丽萍.从非单位到单位—上海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研究(1949-1962)[D].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2006
    [6]朱健刚.国与家之间:上海邻里的市民团体和社区运动的民族志[D].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2002
    [1]关于组织城镇职工、居民建造住宅和国家向私人出售住宅经验交流会情况的报告[G]//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房产住宅局、北京日报社理论部.城镇住房问题,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1
    [2]李强.评论: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的悖论[G]//张静.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王绍光、胡鞍钢.中国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及其后果[G]//张静.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维那?达斯.作为探讨视角的庶民[G]//刘健芝、许兆麟编.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柴彦威.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市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1996(1)
    [2]大武.东北向棚户区宣战[J].东北之窗,2006(1)
    [3]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4]高峰.社会双重转型与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变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社会秩序的基本属性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郭洪茂.东北沦陷时期的满铁铁路中国工人状况[J].抗日战争研究,2000(1)
    [6]何深静、刘玉亭.邻里作为一种规划思想:其内涵及现实意义[J].国外城市规划,2005(3)
    [7]何雨奇.生存伦理.弱者武器.日常政治[J]读书,2008(2)
    [8]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兼评中国的社区理论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2005(2)
    [9]李汉林.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J].社会,2008(3)
    [10]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11]刘春荣.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J],社会学研究.2007(2)
    [12]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4)
    [13]芦恒.日常生活与底层的真实叙述—评“女工1970:她们的反历史[J].社会学研究2008(6)
    [14]鲁品越.论社会隐秩序与显秩序——兼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4)
    [15]沈原.社会的生产[J].社会.2007(2)
    [16]沈原.又一个三十年?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J].社会,2008(3)
    [17]田毅鹏.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J].江海学刊,2007(1)
    [18]田毅鹏.“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
    [19]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20]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
    [21]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22]张济顺.上海里弄:基层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化走向(1950-1955)[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23]张善信.中国社会秩序的复杂性走向及其对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4]张曙光.国家能力与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J].中国书评,1995(1)
    [25]赵辰昕.城市社区建设、市民社会及政治发展(一)[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6]赵辰昕.城市社区建设、市民社会及政治发展(二)[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27]赵泉民.政府意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合作运动价值取向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2006(1):
    [28]郑文升、金玉霞、王晓芳、丁四保.城市低收入区治理与克服城市贫困—基于对深圳“城中村”和老工业基地“棚户区”的分析[J].城市规划,2007年(5)
    [29]周新宏.“城中村”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7年(1)
    [30]周毅刚.两种城市病比较—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J].NEWARCHITETURE,2007(2):27.
    [31]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3),2004(2)
    [32]朱健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对一个街区权力结构的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7(4)
    [33]朱健刚.国家、权力与街区空间:当代中国街区权力研究导论[J],1999(26,27)
    [34]朱玉湘、刘培平.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关内移民[J].近代史研究,1992(3)
    [35] Angotti.Thomas.Urbanization in Latin America[J].Latin AmericaPerspective.1987.Vol.14.No.2
    [36] B.L .Shanghai Tackles Slum Problem[J].Far EasternSurvey.1937.Vol.6.No.11
    [37] D.J.Deyer. Uraban Squatters:The Relevance of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J].AsianSurvey.1970.Vol.10.No.7
    [38] David R.Meyer.Blacks in Slum Housing:A Distorted Theme[J].Journal ofBlck Studies.1973.Vol.4. No.2
    [39] Eckstein, Sunan.Urbanization Revisted: Inner-City Slum of Hope andSquatterSettlementof Despair[J].World Development.1990.Vol.18.No.2
    [40] Goran Aijmer.An Enquiry Into Chinese Settlement Patterns: The RualSquatters of Hong Kong[J].Man,New Series.1975.Vol.10.No.4
    [41]Harvey.D.Urban Process Under Capitalism: AFramework for Analysis[J].Inernational Jounal of UrbanandRegional Research.1978.Vol.2
    [42]LawrenceM.Friedman.Government and Slum Housing: Some GeneralConsiderations[J].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1967.Vol.32.No.2
    [43]Lisa.Peattie.Jose.A.Aldrte-Haas.Marginal Settlements in DevelopingCountres:Research,Advocay of Policy,and Evolution of Programs[J].Annual Reviewof Sociology.1981.Vol.7
    [44]Mellor.R.UrbanSociologySociology:atrendreport[J] .Sociology.1989.Vol.23.No.2
    [45] Michael A.Costello.Slums and SquatterAreas as Entrepots forRural-UrbanMigrants in a Less Developed Society[J]..Social Forces.1987.Vol.66.No.2
    [46]Michael F.Doran, Renee A.Landis. Origin and Persistence of an Inner-CitySlum inNassau[J].Geographical Review.1980.Vol.70.No.2
    [47] Richard Ulack.The Role of Urban Squtter Settlements[J].Annals of theAssociationof AmericanGegraphers.1978.Vol.68.No.4
    [48] Saunders.Peter.Beyond housing classes: the soc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private rights in means of consumption[J].Inter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Research.1984.Vol.8.No.2
    [49] Topalov.C. A history of urban research:the French experience since1965[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9.Vol.13.No.4
    [50] William.Mangin.Latin American Squatter Settlements:A Problem and aSolution[J].LatinAmericanResearchReview.1967.Vol.2.No.3
    [51] Zukin.S.Ten years of new urban sociology[J].Theory and Society. Vol. 9.No.4F.
    [1]把民心工程抓好抓实—省人大常委会跟踪监督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纪实[N].吉林日报,2007-11-29(6)
    [2]大手笔的惠民工程:辽源市棚户区改造建设纪实[N].吉林日报,2006-12-29(5)
    [3]董馨.我市占地面积最大的棚户区拆迁启动:东安屯5000户居民将告别棚户区[N].C市日报,2007-10-01(1)
    [4]刘晓娟.为了东安屯的明天[N].吉林日报,2008-1-29(10)
    [5]“棚改精神”筑和谐—我省棚户区改造工程纪实(下)[N].吉林日报,2007-7-20(1)
    [6]棚户区改造是最大的民生[N].长春日报,2007-10-18(13)
    [7]田毅鹏.城市社区建设要选好“着力点”[N].光明日报,2001-1-15(A01)
    [8]张根学.张曙光挑战国家能力论,胡鞍港接招答辩诉初衷—北京天则所开学术批评讨论新风[N].经济学消息报,1994-12-29.G.
    [1]长春市历史文化街区“于家大院”得保护[N].新华网,2007-11-30,http://www.jl.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30/content_11807926.htm
    [2]曹保明.东安屯是闯关东人的落脚点[N].吉林日报网, http://www.jlsina.com,2008-11-27
    [3]国土资源部等发布《土地储备管理办法》[OL].(2004-12-04): 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7-12/04/content_7195241.htm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02.03)[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7486/7498/20020228/675970.html
    [5]李熠煜.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综述—兼论公民社会研究进路[OL]http://emuch.net/fanwen/126/13049.html
    [6]市长再批示关注“于家大院”[N].C市人民政府网,2007-11-27http://www.cc.jl.gov.cn/infopub25/PubTemplet/{0B2B4D1D-F5BB-4063-9B90-B2AB67F0FFD0}.asp?infoid=55790&style={0B2B4D1D-F5BB-4063-9B90-B2AB67F0FFD0}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1998年6月9日) [OL].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2/71481/4854303.html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12月26日主席令第21号公布) [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jczqhsqjs/200709/20070900001716.shtmlH.
    [1] C市年鉴[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2] C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C市重点棚户区改造实施意见》的通知.C市人民政府文件,2005-12-30
    [3] C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C市重点棚户区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6-7
    [4] C市政府保障性住房、回迁安置工程项目概括.C市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宣传材料
    [5] C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C市县(市)区政协文史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99
    [6]长通路棚户区地块简介.C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宣传材料
    [7]关于C市城市政权建设与改革的报告[G]//张树范主编.C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中共C市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
    [8]何忠魁.建国以来C市私房概况[G]//C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C市县(市)区政协文史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99
    [9]霍燎原,崔国玺.从沦陷到解放1931年至1948年的C市(C市文史资料47辑),1995
    [10]南关区地方史志编簨委员会.C市南关志[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1]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吉林省档案馆编.“大跃进”运动(吉林卷),内部资料,2002
    [12]张树范主编.C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下卷)[M],中共C市委党史研究室内部资料,1996
    [13]中共吉林省关于街道办工业现场会议情况的报告(1958年7月19日)[G]//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吉林省档案馆编.“大跃进”运动(吉林卷),内部资料,2002
    [14]中共吉林省党史研究室、吉林省档案馆编.“大跃进”运动(吉林卷)[M].内部资料,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